《行善与智行》行善的议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果脯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行善与智行》行善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行善与智行》行善的议论文
《行善与智行》有关行善的议论文
行善以善行为本,而善行之中,智为重。不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善,值得赞颂,但这种善,只有在不侵犯对方尊严的原则下实行,才能使受助者真正受益。
富翁行善,是在自身有一定经济基础上对他人施以援手,愿意舍财作福的体现。而三方受助者的态度,更是说明了智行的重要性。俗话说,尊严远比金钱可贵,尊重别人,也远比单单给予金钱来得重要。从第三方受助者婉拒帮助可以看出,在及其在意自尊的人眼中,别人的帮助,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自己的无能,好意也就成了施舍,英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态便体现了出来。这种做法在他人眼里看来,有骨气也好,偏激也罢,关键却并不在此。行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单纯地给予帮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至少不能给予别人最大的`尊重。文中这位富翁行善的方式不一定只有一种,但若是在行善过程中,不能体会受助者的心理,那么不论是哪种方式,都不见得合适。毕竟行善,须智行。
至于第二方的态度,其声明会偿还,便是维护自尊的体现,也能从某些方面证实,恰到好处的帮助,能使对方感受到人格平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略重要的一点:这种帮助对他们而言,会不会成为负担?是的,偿还一词就足以说明,对不得已需要接受援助的人来说,这份帮助越大,所带来的负担也就越大。因为他们做不到像第一方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所以他们努力维护的自尊,使他们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说法等同于像第一方那样接受帮助意味着失去尊严,但这样的命题显然是不成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只是心态不同罢了,若是认为接受帮助就等于放下尊严,那你本身就没有站在尊重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又何谈行善之道。毕竟行善,须智行。
行善与智行,本就密不可分割,但归根结底,如何智行这一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虽然受助方的态度很重要,若要在行善中懂得智行,设身处地才是关键,但这最后依然取决于双方,心态一变化,行善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如何在这其中找到平衡,才是行善者需要做到的,这一过程,便是智行的过程。
篇2:行善议论文
姚明带领男篮队友捐献骨髓,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慈善基金会”,当下,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然而,不少媒体舆论对名人高调行善抨击不已,冠之以“不谦虚”、 “蓄意抬高身价”等等一系列罪名。在我看来,慈善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捐赠的动机和方式,而在于它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使社会乐善好施的源泉不断涌流,如此,慈善便达到了兼济天下的效果,又何须对慈善的方式高调与否求全责备呢?
高调行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更高境界。 “做好事不留名”的淡泊固然值得称赞,但毕竟局限于“独善其身”,淡泊无闻只为自身道德修养,何如高调行善“兼济天下”境界高远?行善,是同情心的表现,高调行善,则是济世情在行动上的体现!我们有“先富带动后富”之说,显然,这些富翁、明星都是“先富”行列中的佼佼者,高调行善正是“兼济天下”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先富者们身上的强烈反映。
儒学典籍《大学》中有言:“仁者以财发身”,意思是“仁德的人以自身、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生财、用财为手段,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高调行善的善,不仅在于他们无私的捐赠使有需要的人真正获助,更在于名人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做慈善的队伍中,唤起了更多人内心的善。如果姚明默默捐献骨髓而不昭告天下,一己之力不过救一人性命;但他高调行善,带动了越来越多人加入捐献骨髓的善行中,救助了更多的患者。如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只是默默捐出自己的资产,纵使是万贯家财,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救一方之难。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二人联合发起了捐赠承诺,让“慈善之风”吹遍五大洲,号召世界各地的富豪回馈社会。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高调行善突破了送一条“鱼”的束缚,使得“善行”这种方法人人相传,达到了济天下 ――形成乐善好施之社会风气这一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高调行善并不意味着奢靡行善。陈光标裸捐、发动家人以实际行动行善可取,老太要求将其拾金不昧的事迹公诸报端亦无可厚非,但通过美女豪车、奢侈宴饮豪华歌舞等形式进行慈善宣传就实在不足为训了。卢梭有言“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奢靡之风既不能暗合慈善主题,又会造成财物的浪费,更会引来媒体对贫富悬殊的报导,拉远施善者与受赠者的距离,背离了慈善事业的初衷,导致社会对慈善的质疑。名人之所以为名人,是有了公众赋予他们的赞誉和信任。“人名”到“名人”的转变,实质是从个人资源到公共资源的提升。财富源于节俭,如果施善者尤其是名人不能正确使用其品牌价值,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会给社会制造错误导向,成为不正之风的始作俑者。章子怡“诈捐门”冲击着民众对名人的信任底线,“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让红会捐款数额降到低点,二者使“名人慈善”“品牌慈善”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鉴于此,节俭而隆重办慈善才是我们提倡的高调慈善。
尽管如此,高调行善仍是名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唤醒国人同情心和济世情的有效手段。社会要做的,是正确利用名人效应,正确引导节俭高调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调行善兼济天下”这一春风,绿遍“和谐社会”的江南岸,带来“乐善好施”的明媚春光。
篇3:行善议论文
自古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在告诉我们,只要是做善事,无论事大事小,我们都应努力去做;而对于恶行,同样,无论大小,我们都不应去做。有人说,许生智平凡普通,五十年如一日地为小善很伟大;有人说,扎克伯格的大善最伟大。而在我看来,无论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小善,还是奢华地倾尽所有的善举,都是在身体力行,尽自己所能,贡献力量,都是十分伟大的。所以,我认为,请我们但行善举,莫论小大。
在小说《六指猴》中,六指猴本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大盗,本来是被官府派去偷他东家的宝贝,可他东家的善心天地可鉴,善行无处不在,感动了六指猴,甚至用自己的珍贵宝物出手相救六指猴,使六指猴改邪归正,走向正途,不仅给东家取回了宝物,而且还成为了一名“侠盗”。而在小说《紫貂》中,主人公前几次为救母、救长官去雪地取紫貂,紫貂知他他在做善事,就由他取了去,而最后一次他却在威逼利诱之下做了卖国贼,被迫去取紫貂,结果被紫貂挖空了心。可见,善举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请但行善举,莫论小大。
前日,“冰桶挑战”这项公益慈善活动引起各界争议。有人说,这样的慈善非常好,是在身体力行,而有人却说这是一种炒作,一种作秀。与之相似的还有高调慈善的主人公陈光标,他每次慈善捐款都会写上金额数目,最后写上自己的姓名。有人说,他的慈善太过虚张声势,而还有人认为,只要是慈善就好,不必太过于关注形式。而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之中曾提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指的是,在慈善面前,我们应该注重对于被施与者的感受。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见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在我看来,善举都是好的,无论大小。其实大的善举,也是可以由无数小的善举积累而成的。而善举的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效果也就不同。在行善举之时能够注意方式就更好了。但无论小大的善举,本质都是善举。所以,但行善举,莫论大小!
篇4:积极行善议论文初中作文
一句在傍晚时分,充满关爱的“再见”,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救了被困在冷库里的工人。善虽小,却足以战胜寒冷的困境,足以温暖每个人的内心。
行善不只局限于对身边熟悉的保安,更不单只对自己的亲人,行善得做到墨子所说的“兼爱”,对所有人都关心爱护。对在烈日下还在街道上工作的清洁工说一声“辛苦了”,他们尽管身份卑微,工作艰辛,但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为城市清洁献力,就值得我们的尊重。只有摆脱了个人身份地位观念的束缚,做到平等待人,这才是行善的原则。保持一颗相互尊重的心,如同泉水般甘甜,滋润着他人的心田。
一切小事皆可体现善意,刘备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充分体现。见到老师说声“早上好”,与陌生人交谈时刻保持微笑,将地上的垃圾举手之劳地扔进垃圾桶,得到他人帮助后不忘道声“谢谢”,公交车上主动将座位让给老人……这些在生活中时刻能碰到的事,或许你并不在意,或许只要短短的几秒钟,都叫行善,都让他人感到心情舒畅。有些人做善事非得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好让前世界人知道。其实不然。往往平凡之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更让人赞叹不已,难以忘怀。雷锋同志就是一位行善的“代言人”,从上火车卖报纸,到部队里帮助战友,处处都留下了他那颗善意之心。正是在平凡中行善,雷锋这个名字被我们熟记在心。它如同一股涓涓细流,缓缓地沐浴着我们的全身,让人温暖。平凡之中才易显不平凡,平凡之中才易显个人的独特魅力。
回报不是行善的代言词,更不是行善的目的。善举,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它无需言语表达,更不需物资鼓励,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足够了。行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人,而不是过分地要求对方给予物质奖励,社会不需要这种“伪行善”。我们这里的“点亮一盏灯”公益团体,自己掏钱,买些生活用品给贫困的家庭,做着实实在在的公益善举。他们这种不求回报,正是行善的内涵,是行善的真正精神。行善不求他人的回报,行善是发自内心的举动。不求能得到多少,只求尽自己所能帮到对方,这难道不是心灵品格的升华吗?
礼貌而又普通的一句“再见”,博大而又平凡的一次行善,足以温暖整个世界。
篇5:积极行善议论文初中作文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我们身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她看到客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毅然决然地伸出了双手,她推开的是两个鲜活的生命,挽救的是两个家庭的希望,唤醒的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与善心。我想,那一刻,张丽莉应该什么都没想,什么也都来不及想。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更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习惯。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停车、开门、打双闪、疏散乘客。诚然,生死瞬间的那一刻,他不可能纠结于是先自救还是先救人,那一连串的动作,与其说是选择,毋宁说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让人为之动容的习惯。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行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行善可以流露与举手投足间。对人以会心的微笑是善,公交车上让座是善,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这些都是行善的体现。
当然,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时下,确有善举被误读,行善惹**的新闻。南京彭宇案首开先河,江苏南通的三轮小贩反诬救助自己的公交车司机,广东佛山的跌倒老人反诬救助自己的热心狱警……这些,确实让行善者心寒,让欲行善者心冷。
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行善的借口。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车两次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重庆南坪一80岁的老人摔倒在地,手足抽搐,无人敢扶。
同学们,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次噎住就再也不吃饭?难道我们就因为有人在街上被高空坠物砸中就再也不出门?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朝被蛇咬而十年怕井绳?不,我们不能。公理自在人心,浮云不可能遮住艳阳,当然也不可能更不应该遮住我们的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善,善是生命的光,心存行善之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看到老人摔倒了就勇敢的去扶,你要相信世间并不总是伤害好人;看到有困难的同学就耐心去帮,或许你只是花了一部分课余时间,却能让善行的种子生根。
让行善成为一种习惯,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只要我们有一颗正能量的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行善。
篇6:行善议论文初中二年级作文
某市公交车上小伙子让座招来妇女讽刺,于是作出报复行为。我持反对态度。既要行善,何必看人?
与人为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善,讲求的是不求他人回报,自己获得内心上的满足。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伙子的一个报复行为,不仅违背了行善所应怀的心态,也给人嫌恶之感。
记得在星光大道上一炮而红的“大衣哥”朱之文在出名后仍想着村里。自己出钱给村里修路,结果村里人不但不领情,反倒以为修路是理所当然,把村里立的“之文路”的路牌给砸了。但相比那位小伙子,朱子文的做法就好多了,他思忖良久后,决定继续为村里干实事。是啊,行善所重要的是获得内心的奖赏,只要自己认为自己办的事的确方便了他人,何必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呢?所以说,既要行善,坚持初心是第一。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友好的犹太人,无论对方是谁,每天早上他都热情地向他问候“早上好!”他的邻居是一个德国人,对他的问候态度冷淡,置若罔闻,但几个月下来,他终于被打动,向犹太人微笑了一下。后来二战爆发,这位德国人在集中营里遇见这位犹太人,良心使他最终放走了那位犹太人。可见,出于善意的举动正如水滴一样,一滴水力量虽小,可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善意之举终究会打动坚石一般的内心。这与儒家“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不谋而合。试想,假使人人行善,天天行善,处处行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社会正能量也会在无形中得到传播。所以说,既要行善,不必在意人们一开始的反应。
反观文中的妇女,她无理的言行难道不会引起车上其他人的气愤吗?她的“弱者主义”难道不会为社会所不齿吗?她缺乏素质的反应不会让人们为她而感到羞耻吗?歌德曾给讽刺他的批评家让路的故事,更显歌德的高尚。当时小伙子若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的品行就会与妇女形成鲜明对比。孰对孰错,观者自知。所以说,既要行善,何必与恶人针锋相对。
行善,只是人们的自发举动,行善者在行善时要秉持着不求回报的纯净初心,千万不要“看人行善”、“有偿行善“,反倒伤了大家和气,违背了行善本义了。
篇7:行善议论文初中二年级作文
那么我们又怎样日行一善呢?也许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扶老奶奶过马路,(括号,一次又一次)。但日行一善,不仅仅是狭隘的扶老奶奶过马路,日行一善必须脚踏实地,必须以身作则。我们身边便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典型。雷锋将他对党和人民的热爱,灌输到日常的生活中,“我是一颗螺丝钉”、“做好事不留名”,这是雷锋留给我们的财富。高调做慈善的慈善家陈光标,即使生活十分富裕,也不忘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他用他的高调,来唤醒中国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工人郭明义,平凡而又伟大,默默地帮助弱势群体,平凡的岗位,却拥有不平凡的事迹。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每天做一件善事很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实,日行一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能不会像雷锋、郭明义那样伟大,但面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伸出自己的双手,努力去完成,便是在行善。在河北沧州,一学生每天背起自己的残疾同学去上学,一背就是八年,这就是对日行一善的最好诠释。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作为正气、大气、灵气的杭十四中人,我们虽然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但我们依然可以日行一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就是一种善。在家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分担。母亲节,父亲节,送上我们满载着爱的贺卡,这是善。在学校里,我们帮助同桌弄懂一道难题是善,捡起地上的纸屑扔进垃圾筒是善,食堂里遵守秩序不插队是善,出操时随手关闭电扇、电灯也是善。面对班级大扫除,不是偷偷摸摸的溜走,而是自觉地承担起一份职责,面对考试,自觉认真的完成自己的试卷,不违反考场纪律,这都是善。这些都是小事,但却涉及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在你不经意间,你就完成了一次善举,而这时你会看到生活在一点一滴中,透露着美好。
日行一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责任,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心灵的高度。愿日行一善真正融入我们们的生活,愿善良之花,绽放在你我心中。
篇8:行善议论文初中二年级作文
前不久,本应得到祝贺的世界新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却遭到这样的评论:你当上世界首富不过是因为别人捐的钱比你多得多,而你只是为了做出善意的样子而已。而斯利姆认为,他创造了财富和工作岗位,也是一种善。面对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行善的方式真的只有捐款一途吗?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行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孟子》把行善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这一思想也一直影响到了现在。故而人们在评价斯利姆时不单看到他的成功,还会把行善纳入考虑范围。这是正确而应大力提倡的,可他们忽视了一点:捐款等于行善,但行善不一定要捐款。的确,捐款作为现代很流行的一种慈善,颇受人的关注,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结果许多人忘记了行善是没有固定方式的。无论是在道路上拾金不昧,还是在公车上礼貌让座,亦或是在公园帮助清扫,在社区看老人,这些都是行善的方式,而且是和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的善行。相比那些巨额捐款,它们的效用似乎很小,但更能温暖人心。
在新闻报道“某某捐款10亿元”时,我们常会赞叹一声然后却漠不关心,因为我们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但那些小的善行却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假如在工作劳累时递过来一杯咖啡,你可能会觉得心情愉快;填平路上的坑洼,更多人会畅行无阻;顺手拾起掉落的塑料瓶,会带来心灵的洁净与芬芳。
其实,行善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凡是做了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善。所以不仅慈善捐款是善,正己化人是善,明责慎守也是善。清洁工人把路面清理的干干净净,这对交通便利促进的善;老师教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是对未来的善;警察进行社会治安,这是维护和谐的善。行善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做。“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一定要兼济天下,尽忠职守、矜孤恤寡也是行善之道。
行善若水,无常形,亦无常势,但只要人人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行善之道便会自在脚下。
篇9:500字感恩作文:行善与感恩
500字五年级感恩作文:行善与感恩
纽约,一个十分寒冷的日子,一家豪华的鞋店门前,一个光脚的男孩正隔着橱窗呆呆地往里看着,身子因寒冷而颤抖。
一位路过的女士看见了,走近来问他:“孩子,你这么认真在看什么?”
男孩回答说:“我曾经请求上帝赐给我一双鞋,我想知道这里有没有。”
女士牵起他的手走进店里,她让服务员打来一盆热水,亲自给孩子洗了脚,给他穿上袜子,她又买了一双鞋给他穿上,再将剩下的几双袜子都交给了男孩,
小学生作文大全
走出鞋店门口,女士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孩子,你现在觉得舒服点了吗?”男孩点头答应了。当这位女士跟男孩告别,正要离开的时候,小男孩在后面拉住了她的手,眼里包含泪水,用颤抖的声音问:“太太,你是上帝的妻子吗?”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但任何人都能当上帝,只要你懂得行善,你就能成为上帝。这件事会永远温暖着孩子的心,那女士正因为她懂得行善,所以她会被孩子当成上帝的妻子。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男孩子的感恩之心。对人,对事怀有感激,就会热爱生活,就会好运常有,就会珍惜生命……就会感觉天地更加宽广!
欣赏完这篇500字五年级感恩作文,大家是不是得到许多启示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也跟他写的一样好,那么,就来投稿吧。
相关推荐:
600字五年级的万圣节作文:愉快的万圣节
最新五年级万圣节作文:万圣节快乐
关于万圣节的五年级作文:我的万圣节
篇10:感恩的作文:行善与感恩
关于感恩的作文:行善与感恩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人于善当不图回报。可现在,别说涌泉相报,能理解、能记得就不错了。一方面是对不懂感恩的不解,我觉得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淡薄的原因。事实上,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的大厦已不成体系,支离破碎。道德是全社会的事,仅仅一部分人在那支撑着道德,而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没有了道德意识,这是最大的悲哀。这种悲哀让人看不见希望。善的施与是不图回报的,但这绝不是说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可以不用感恩。行善是一种道德;感恩也是一种道德。
“感恩”是多么温柔的一个词语。但凡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里有了感恩的意识,那必然是得到过别人的恩惠或者帮助,或者是对人生有过较深刻的解读和理解。古往今来,感恩的故事听到过很多很多,有的人为一饭之恩感动一生;有的人为报恩可以跋涉千里万里,寻找那个有恩于他的人;还有的人宁愿穷其一生,也要完成报恩这件大事。
我们中华民族从传统上讲,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民族的感恩的精神曾经震撼过西方人。记得读一部书的时候曾经看过对孔子的描写。记得大致意思是:孔子24岁的时候,命运坎坷的母亲去世了,为了给母亲守孝,孔子隐退了长达两年多。用西方人的观点,用这么长的时间专门悼念亡故的人,简直是不可思议。孔子将母亲葬到了祖先安息的地方,又把父亲的棺木迁来与其合葬(这种习惯一直传承到现在的)。对此,孔子解释道:我们必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报答这种恩情。我们必须以尊敬作为我们的回报,来表达我们的感情。为表达我们的感情,就得让他们死后也葬在一起。
对父母感恩,这是人类回报父母的真正本能。
我记得我的感恩的意识最浓烈的时候是当我做了母亲,在含辛茹苦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深沉的父爱、什么是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正如那句: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懂得感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感恩的思想的形成就是对人生、对社会不断地加深理解的过程。一个人把感恩的思想经过思索,逐渐的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组成部分以后,才说明具备了感恩的道德修养或是道德素质。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一个断了一只手臂的以乞讨为生的年轻人去一人家讨饭。善良的女主人打开房门,看见他,除了一直断臂以外,其余各方面都与健康人没什么两样。虽对他心生怜惜,可还是没有马上把吃的施与他。女主人对这个男人说:你帮我做一件事,就是让他用自己的.一只手臂搬着一块砖绕女主人的房子走十圈。这个乞讨的男人很愉快的做完了这件事。女主人也愉快的把他让进屋里。准备好饭菜,让他吃。并对他说:这顿饭是你自己用劳动赚来的,是属于你的。乞丐吃完饭走了……几十年以后,这个女主人已经变得很老了。有一天,一个人在敲她的房门。女主人蹒跚着打开房门,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且只有一只手臂。他就是当年的乞丐。这天他来,是来对女主人报恩来了。他深情地对女主人说:是你教我懂得了“人要靠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并表示从此要养活这位曾经对他有恩的、现在已经很苍老的当年的女主人……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太深刻了,对人的善的施与也是要有所讲究,否则,就有可能遭遇不懂得感恩的人。
还有,在咱们国家,经常有人出去做援外的公益活动。有一次参加了一个联合国的公益组织,一次给非洲的贫困居民送物资,他们开着卡车到一个村落,车刚一停下就围上来一群小孩儿,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地把车上的物资分给他们就行了。谁知队长制止了他,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小孩排好队。说:“你们谁愿意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就会得到报酬。”这些小孩非常高兴地把东西搬下来,分到了粮食和日用品,高高兴兴地拿回家。一会儿又来一些村民,队长也是用同样的办法,比如把东西整理整理,擦擦车什么的都有报酬,有的村民因什么都没干而沮丧,他就让他们唱歌跳舞,总之没有人不劳而获。
行善,也要懂得行善的方式和方法,懂得行善的艺术。
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做得比较成熟,而我们中国式慈善总遭遇困局。在我们国家,向善者在付出金钱后常遭冷遇,这不完全是普通公民特别是“被行善”和“被施舍”的那部分弱势群体的素质问题,也与那些在物质上和心理上占有无比优势的商人和慈善家,或一些只有好的愿望而无恰当方法的善举者自己有关。做善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数字的罗列。从社会意义上说,一是为了表达心中的善意,还有向社会、向授予善的人传递善心,传递人类的各种道德和思想,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金钱的需求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社会营造一种精神和道德的升华的元素和力量。
另外,作为行善者,虽然都是不图回报的,但对自己对别人的施与却不希望被别人忘记,更不希望受到冷遇。这一点,不是施善者的问题。施善让人感觉到的是人类相互关照的温暖;懂得感恩是对有恩于自己的人一种情感的回馈,同样也是人类相互间理解的温暖。然而,如果一方面满心欢喜的施善,另一方面,受善者却没有感恩和感谢之意,甚至没了踪影,人们感觉到的是一种心灵疏远的感觉。这绝不是人类文明好的状态,这种现象是背离人性的。
一个社会,如果让人感到太冷漠,人们感受不到温暖。我们还是渴望有行善之人;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意识,也会让人感到温暖。感恩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对施善之人情感的一种回馈。你为老人让了座,随后听到一声感谢,这是礼节;我们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不该忘了向我们施与帮助的人,这是懂得感恩,也是一种美德。
我们不赞同有的富豪在“慈善夜宴”的召唤下装聋作哑,但更不希那些有侠义之举的人们孤军深入,到头来不被理解。
行善的人们,他们的善举也许能够影响一批富豪相随,却未能真正感动受惠人,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剧,人类文明的悲剧。
学会行善是人生的课题,懂得感恩也是人生的课题。懂得如何行善,是让善举真正放射光芒的根基;学会感恩,是形成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的环节。一个人要是从来都不懂得感恩,那将是一个情感不够健全的人。
篇11:路与行议论文
路与行是相辅相成的。行者,没有路就会行走起来异常困难;行者,没有路就会行走起来漫无目的;行者,没有路就更会一脚迈进万丈深渊。可以这样说,路引导着行者向着正确的方向永不停歇的前进,直到到达行者的目的地。但是如果一个人面前没有路,只要他肯行,肯闯,他就会到达目的地;也有些人面前有路,却不去走。
史蒂芬·霍金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主要研究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他的成绩傲视群雄。但他的这一切成就都是在他受伤病之后完成的。他21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但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直到十几年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他患有重病之后,面前已经没有路了,但他依然在那医生所说的两年里完成了一本巨著《时间简历》,并且他坚强的活了下来,一直从事各种学业的研究,并且成就斐然。他本可以放弃自己,不在走下去,让自己得到解脱,而他没有,在没有任何途径下,自己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路。与霍金有相同人生路径的还有海伦·凯勒,他双目失明之后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畅销于全球。现在的有些人,得了重病之后就放弃了自己,放弃了一切。这两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感慨万千。
而现在的我们,父母,老师已经将我们所谓的人生之路铺垫的无比平直,我们只要跟随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不会失败。我们可能不会经历名人所经历的那些坎坷的道路,但我们一定会经历一条路,就是通向未来的路,这条路相对于名人不值得一提,但如果我们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者之一的走自己的路,我们通向成功的方式不会平整,不会简单。
路不管多么平整,都是靠人努力创造出来。霍金的路本来是很悲惨的,但是他不放弃,一切用乐观精神去看待面对,毫不逃避。从一位默默无闻的人,变成了一个世界闻名倍受关注的天文物理学家,是多么艰辛啊!更何况他又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更加使人尊重他。
我明白了:路不仅仅是靠别人给你铺垫,更需要自己的努力。一个面前拥有无比平整的路,如果他不向那些名人那样努力的自我行走,他不会走出自己的辉煌之路的!
篇12:关于路与行议论文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行并不取决于路,路只是把行束缚了,迫使人们按路的方走。
记得有一句歌词叫做:“敢问路在何方。”其实我觉得这句歌词是写错了,应该是“敢问行在何方”。有了行,便有了方向,怎么会没有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此可见路本不止一条。只是有一些人走进了死胡同,钻进了牛角尖。当你无法从一条大河上跨过时,你只需要走到河的源头,跨过便行。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要往哪里去,想在哪里停,是完全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也就是你的行。
就像余秋雨这位大文学家在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了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开始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遗址,并且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在世界各个古老文明进行实地考察。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写出了《文化苦旅》等一系列极具文化价值的书。路不只一条。人通往辉煌的路也不只一条。
人不应该始终纠结于一个错误的方向,一条错误的路。此路不通走彼路,只有方向正确了,才有可能走出正确的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记得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大意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在中学时代参加他们学校举行的一次长途马拉松比赛。在经过长时间奔跑后,已气喘吁吁的他,看到了一辆迎面驶来的接载放弃者的校车。尽管当时他不知道,还有多久才会到达终点,但他强忍着上车的冲动继续奔跑。再继续跑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脚已磨出了血泡。疲惫不堪的他再次看到校车前来,这次他没有忍住,上了校车。在校车翻跃了前面矮小的的山坡后,终点就伫立在不远处。一瞬间懊恼充斥了运动员的脑海,事后运动员回忆这件事时说:“经过这一次失败让我知道了多坚持一分钟的重要性。”是啊,有时候失败与成功的界限往往在于他有没有多坚持那一分钟。
也许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方。无论置身在哪,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我们的路,追随自己心中的方向,百折不挠,带着热情和自信,一定能到达自己人生的终点。
路与行,也许就莫过于此吧!
篇13:初中议论文 :小智与大智
小智与大智
若说小智慧是一颗风中摇曳的蒲公英,那么大智慧便是艳压群芳的白牡丹。若说小智慧是一闪即逝的火柴,那么大智慧便是皎洁无暇的圆月。若说小智慧是清澈见底的小溪,那么大智慧便是无边无际的汪洋。我们切不可以小智为大智,一叶障目,失掉了进取心。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不放松,不轻视,不断地锻炼着自己。在具备良好陆地作战能力后,他将目光又投向天空,投向大海。在一次又一次磨砺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具有海、陆、空“三栖”作战能力的士兵。他就是“兵王”何祥美。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何祥美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特种兵,做好随时为祖国战斗的准备。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充盈着爱国热情的大智慧。
然而,和平的时期中,也有很多人松懈了下来,军队中也出现了“贵族士兵”。他们认为现在局势那么安定,没必要去受那么多的苦去磨练自己,只要做好日常训练就行,这不正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体现吗?
“监保”孙炎明患有脑癌,但他只给了自己一个小时的绝望时间,五年来,他用真心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曾坠入罪恶深渊的灵魂,他关心那些曾犯下大错的人,引导他们走回正途。他不能延长他生命的长度,却在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生命的大智慧!
然而,又有那么多君王,追求着长生不老,用无数人的鲜血铺路,只为那虚无飘渺的“长生不老丹”。也总有那么些人,借自己的病情不断向家里索取,不断向祖国索取,更有甚者,装病去求得别人同情。这又是多么可笑的小智慧啊!
大智慧塑造人的灵魂,小智慧则在透支人的品格,我们要学会分清小智慧与大智慧。墨鱼用吐出的墨来隐蔽自己,却不知正是因为这些墨,才给捕鱼者指明墨鱼的踪迹。古人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便指的是这样的小智慧。耍小聪明只能是一时投机取巧,而大智慧却能使人受益终身。
圣人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们要擦亮双眼,保持心灵的宁静平和,不受外物所干扰、诱惑,分清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小智慧,勿以小智为大智,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篇14:高中议论文:停与行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 吴继鹏
鲁迅先生是先行者,他以一生的“行”犀利地剖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光辉照耀了文坛百年。然而当年投身杏林的他倘不毅然停步进而转身,又何来这位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文学家与思想家的诞生?
伟大者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决不仅仅靠“行”得如何出神入化,往往更在于他们“停”在行色匆匆的路人中间,对自己将要做出的行动进行冷静、睿智的分析与预判。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当年的盖茨,后来的乔布斯,他们都像一个个游击者,像一只只猎豹,冷静而准确地捕捉到了大多数人视而不见的机遇。当同学们在念大学时,盖茨却退学了,这分明与主流背道而驰。他停下了脚步,看到了软件市场的无穷潜力,于是成了这一行业的先行者。当固有的网络经营模式已趋成熟时,乔布斯却驻足思考:“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东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最终他做到了。
所以,家长们,老师们,行色匆匆的路人们,不要再鞭策你们面前那些在行进的路途上稍作停留的孩子。有句话说:在中国,当你本科读完后,基本上就没有创造力了。(本网网 )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如此的急功近利,以致扼杀了一切的徘徊与犹豫,人们只会对孩子们说:狂奔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整个中国就像一台轰然运作的机器在山底拼命掘进着,却死活不肯往高端产业链的峰顶攀爬。这又能怪谁呢?我们民族今天对“停”的畏怯与厌弃很有可能会将我们这个国家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有例为证: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科技企业中,没有一个创新者。我们固然钦佩腾讯在山寨甚至剽窃之路上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不能不承认百度在中文搜索的非专业领域可圈可点,但是他们的企业氛围是僵死的,百度干劲实足地做出山寨版维基百科与侵权的文库时却还采用着落后的算法和人工技术。再比如360与QQ之间的对舸,斗志高昂,乌烟瘴气……我们的企业在疯狂攫取利润、互相打压的道路上正“行”得如火如荼,不亦乐乎。如果不停下的话,我们将很有可能被谷歌甩下10年甚至50年。长此以往,就像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一样,中国企业将全面面临金融危机的海啸。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界,我们的民族思维同样需要改变。放眼罗马、埃及、巴比伦,这些古代的庞然大物都在民族思维僵化中倾覆。我们如今对“行”疯狂迷恋,而与此相伴的却是思维模式的僵化。我们倘若顺从于世俗安排的人生轨迹,在惯性化的思维模式中“畅行”,我们将无可避免地陷入平庸的沼泽。
习惯了“冲锋陷阵”的国人真的`需要学会悬崖勒马,三思而后行。
(指导教师:王淦生)
教师点评
在强调非常规发展、跨越式前进的今天,实在需要一个异样的声音来呼唤人们冷静地思考、深刻地反思。前行固然重要,但冷静地回望与反思可能会更有益于我们的前行。大到国家,小至个人,莫不如此。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不沉湎于惯性,不纠缠于功利,我们方可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我们才可建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企业乃至国家――这是我读完此文的感受。一位中学生有此见解着实可责,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和信手拈来的论据足以见得作者思想的深度以及驾驭素材的能力。语言精练老辣亦是文章亮点之一。
(王淦生)
精彩文摘
它从一幢高楼的水泥墙面的缝隙中突兀地长出,离地几十米。它汲取下水管道中微渗的水分,抓住每缕漏在林立高楼中的阳光,用尽全身力气生长着。它细弱却柔韧的茎支撑着整个身体,掌形的叶片虽然不算茂密,却涌动着生命的绿色。它是跳跃在惨白墙面的一团绿色火焰,喷吐着生命的火舌,在泛着金属冷光的水泥森林中燃烧,跳跃,呐喊。
我常在阳台上看着这株草――不,是仰望――即使我们处在同一高度。那是一个多么特殊的生命,它的头上,是被高楼分割的小块天空;它的脚下,是尘土飞扬的水泥路面。它是一株不平凡的草。
――浙江省新昌中学高二(6)班王若旦《生命的火焰》
(指导教师:俞立方)
★ 行善议论文
★ 以愚困智成语故事
★ 美好的话
★ 弟子规心得
★ 谨慎行善阅读答案
【《行善与智行》行善的议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四经普工作总结2022-04-30
莫用道德绑架的议论文2022-08-16
高考满分作文:船主与漆工2023-05-24
善恶的认识议论文2022-04-30
船主与漆工作文2022-11-10
高考作文预测:有规方可行2023-08-09
关于日行一善的作文2023-09-03
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2024-02-01
日行一善范文4002023-06-07
日行一善主持词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