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庄子思想说开去作文(通用29篇)由网友“梓棺费鲍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由庄子思想说开去作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由庄子思想说开去作文
由庄子思想说开去作文
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借而代指老庄学派学说。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其物”等思想,其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些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庄子认为,“道”客观存在,且是世间万物的本源,遵循自然按规律做事,事物自生自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我们所学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认为,我与鲦鱼并无区别,它“出游从容”,我便知它是快乐的,万物与我为一体,宇宙万物或许千差万别,说到底,都是一样的,夜晚仰望同一轮明月,白天受同一个太阳的照射,并无分别。
庄子确定认知的标准很困难,甚至不可能,因为任何条件都会受到限制,这一观点我并不是很理解,不过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认知标准不同的事情,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而其他人不喜欢。其实,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必前行追求思想、观点等方面的统一,多种思维交织在一起,取其共性,了解、思考不同的认知,可以做到“内化”。
庄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一种“看透一切的感觉”,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福与祸是两副面孔的幸运牌,人生路上,赤条条地来,终会赤条条地去,该走的弯路一条都少不了,该遇到的挫折,还需自己去解决……庄子已然是那种不屑于任何事物、事情的人了。他倾于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安宁。在学习完《混沌之死》和《呆若木鸡》后,我就更觉得,在庄子眼中,俗人如同一窝叽叽喳喳的鸟,官场更是一个令人厌倦的地方。“独善其身”,我们应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让自己更强大,不必与俗人并论。但如果,人人都如庄子这般“傲”,那么,现在的社会定会很恐怖。
现如今,合作共赢,团结一心才是成功的途径,而庄子的思想中希望人人自化,从而达到天下化的局面,修炼自己的内心,成为一个所谓“逍遥”的人,这是内心的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太难了,况且,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的情感皆来源于外物,又怎能只做到“自化”呢?
在我看来,“自化”的前提是世间万物,所有生灵都是老师,与外界合作,提其精华,才能“自生自化”啊!
篇2:由国土资源说开去
国土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远古时期,土地是人们的衣食保障;封建社会,国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地位和经济实力;世界大战时,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机会。可以说,无论在有人类活动的哪个时期,都是“寸土寸金”。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国土资源的含义就远没有这么简单了。依我看,能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来造福一方,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不是繁荣昌盛的重要表现。
我们生活在江阴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先祖与自然为我们创建了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此,我们就更加应该去珍惜。
而现在,让我们感到愉悦与欣慰的是,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江阴政府与江阴人民将历史悠久的江阴城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成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块富饶之地。
在这些变化中的一个最能作为代表的,便是今天江阴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休闲去处——黄山湖公园。
现在的黄山湖公园,十几年前是一片零星的林地,有些杂树,当然也有成片的林子,大多是竹林、茶树,顺带着也搞搞副业——养猪。林场的利润我无从查证,没有发言权。但,可以想象,大概也就是个“场主小康,农民果腹”的情况。对于市民来说,最多也就是个欣赏采茶工序、累了坐下休息的作用,再加上不在市中心,人气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可在几年前,为了给市民们营造一个更优美、清新的环境,市政府不惜斥以巨资,将这里建成了今天的这块土地——一座环境优美的人造湖公园。
现在,在周末,无论何时,只要愿意,就可以来到这里。竹林之幽使人心旷神怡,小湖之静使人流连忘返。茅庐中可以品茗轻饮,小舟上可随意欣赏山水。若是走得累了,一边总有一个可以用来休闲娱乐的地方。昔日的默默无闻之地,现在成了市民们最适宜的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地方。
而现在,为了开辟市民生活娱乐的新一片天地,市政府又联合了意大利的国际知名设计公司,为大家献上了“城市客厅”的方案。现在,城市客厅睁由一个纸上的梦想转化为真实的美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一个全新的城中胜景展现在你我面前,这无疑是对原本弃置土的开发利用。
诚然,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工作也越来繁重。土地资源似乎就应该给工业、服务业开绿灯了。但是,随着这些业务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负担也渐渐地加重,生活没规律,职业病蚕食着办公室男女的健康,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以现有的国土资源给大家塑造一个更能放松的环境,由此也不难看出市政府领导的良苦用心。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便是很好利用国土资源的例子。
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起国土资源呢?我想,只要是为了大部分人民所做,又能为环境保护做出一些贡献的工程项目,就是一件很好的利用国土资源的项目。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土资源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可观。虽然说我们现在还都小,似乎并不能为这些国家大事做一些什么。但是,实际上,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事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把垃圾扔在指定地点,不用超出规定范围的塑料袋……别看这些事情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它们往往就是大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都能实打实地保护我们身边的土地资源,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只会死读书是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能力的,我们要听从社会上正面的号召,感悟爱国主义的最细微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像在阳光雨露呵护下的花朵一样——茁壮成长。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初中部初三 蒋童
篇3:由体罚说开去
杏坛赤子
论坛这几天对体罚展开了讨论,李班长与历史老师各执一词,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教师。我却由体罚想到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
学生难教,教师难当,这恐怕是现在每个一线教师的共同体会。当社会上一再叫嚣着“师德滑坡”时,当媒体和教育“专家”们把一线教师妖魔化的时候,我们的教师们仍在含辛茹苦的为着学生的前途披星戴月,同时承担着来自各方的误解。每当报刊上又刊载教师对学生“施暴”的消息和社会各界义愤填膺的声讨时,我的心情都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我知道又一个披着教师外衣的恶棍把所有的教师带成了恶魔,今后我们的教育环境更加恶劣了,我们的工作更难作了。
前一段又一个孩子因为教师的几句话自杀了,“以死证明他的清白”,再前一段还有一位“端木”写了一篇文章--《我以生命证明她行》,通篇都是外国老师如何鼓励他的孩子,中国老师如何打击他的孩子,恨不得将所有中国老师都开除,让他的孩子永远成为外国人才好呢。这些事实与文章似乎可以证明我们的教师队伍“非管不可”了。
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一线教师的苦衷呢?报刊上已经不止一次地报道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不佳了,当一次又一次教育事故出现的时候,在媒体同声谴责教师时,是否有人替教师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现在的教师的教育手段实在是有限的,除了说服教育之外,就几乎没有办法了。打,肯定不行;训斥,如果口不择言就是“心灵施暴”,弄不好学生还要自杀或出走;请家长,被认为是对学生不尊重;罚站,又是剥夺受教育权利;开除,义务教育不许开除,即使是非义务教育,也被认为是向社会推包袱;分流,又会被说成歧视“差生”,只要这个孩子进了学校门,进了班门,学校,主要是班主任老师就算背上了,一切都要算到班主任头上,不到毕业不算完,除非学生犯罪了,被司法机关带走,可学生犯罪了,学校又有了犯罪率,这一年算白干了,一票否决。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带这个学生,比带整个班还累,苦没少受,还被认为工作不力。有些时候,我很难体会到李老师所说的教育带来的快乐;更多地是体会到教育实践中的艰难,即使快乐也是事情过去以后回忆的快乐,所以我曾在以前的帖中说教育是一项需要信念的工作,没有信念,没有耐心和恒心,是很难做好教师工作的。
仔细想想,除了说服教育,教师真是没什么办法了。可说服教育就真管用吗?一方面即使你再动情,再入理,说多了,学生也会烦感,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还没有,也不可能练就李老师那样高深的内功,你又让他怎么办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不管,又会被人认为是不负责任,而且对教师的评价是由学生的表现决定的,教师生存其实是由学生决定的,他又怎么可能不管?
二
想来想去,教师真是很无奈的,我就经常陷入这种无奈之中,虽然我还能自己说服自己,告诫自己教育不是一时之功, 要有恒心和耐心,并且也有了一些教育成功的事例,但我仍深深理解与同情那些认真负责却没有更好办法教育学生的教师,包括那些被学生弄得没辙了而体罚学生的老师。我们可以说这些老师无能,但我们实在不能一棍子将他们打死,把他们的“好心”给抹杀(对不起,李老师,这一点我与你见解不同)。
我曾打过学生,为此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被剥夺了继续带我那个班的权利,被迫离开了我曾花了三千元违约费给原单位作代价换得的学校(几年前教师流失情况严重,年轻人都是花钱不当教师,我是花钱当教师)。我曾请求那个家长原谅,学校理解,请他们让我哪跌倒哪爬起来,但他们不肯原谅我,一定离开我亲爱的班,哪怕是全班家长写信挽留我。我现在对我曾有过的行为深深地忏悔,不管那个孩子如何屡教不改,我当时多么着急,我也不能打那个孩子。我知道我伤害了那个孩子,伤害的原因并不是我当时打的那几下,那几下学生不会记恨我,反而会更爱我;而是这事后那个家长那么一闹,我被迫离开,他也被迫离开了那个学校,我们两个人都失去我们都珍爱的学校和班集体,这一切是因为我的冲动而起。也许那个孩子从那以后心灵会蒙一层阴影,这层阴影是我给他带来的,他的青春期本来应该是快乐的;我也知道我伤害了我那个班的孩子,他们失去了一个真正爱他们的老师,据说那个班后来特别乱,这也是我给带来的。现在我的工作很努力,也搏得我现在学生的爱,一方面我是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我以前的过失赎罪。我再也不会打学生了,我会永远为那个冲动行为忏悔;但我永远不会谴责那些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失控而动手的老师(这些老师与李老师所说的“女教鞭”有本质的区别),更真诚地希望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原谅,不要让我的苦难经历重演。
三
有人讲中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忽视“差生”(暂且用这个词吧)。实际不然,美国的教育才是只管好学生,不管差生的教育,他们的高等教育很普及,其实能上名校的同样是凤毛麟角,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也是少数,在他们那里自然淘汰率是很高的,学生并没有老师呵护,师生之间也没有很深的感情,你是某个材料就认真培养你,如果你没有可造之材,对不起,淘汰。所以,美国那种自由的教育出了不少科学家,也出了大量计算能力、语言能力低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恰恰是照顾差生的教育,各位可以想想,各学校的补习目标是谁,全是差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分两率保护的是谁,还是差生;有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升学率搞分流,一分流就被认为是歧视差生,大家只好背着;一些学校分快慢班,也被认为歧视差生。许多地区都取消了重点中学,目的还是为保护差生。在学校呢,老师最关注的就是差生,虽然训斥多一点甚至有体罚,但毕业后回来看老师的却是差生居多,这是许多老师的体会。中国的这种教育没有出诺贝尔奖(我以为根源不在教育),却有了大量基础扎实的高中毕业生,因为中国教育实际上挽救了不少差生,虽然差生仍有很多。
四
现在的学生是受民主自由思想影响长大的一代,又是受着父母与社会极大的关爱的一代。他们讲个性,讲自由,他们要求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要求别人为他们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东西,包括自由与权利,却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承担责任,小的时候,家长与老师也不要求他们承担责任,只要他们听话,然后为他们做好一切,他们的意识中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就出现了教师主动打扫卫生,学生却在旁边熟视无睹;家长给孩子准备好了一切生活条件,孩子却总认为家长不爱他的反差。孩子小的时候还好算听话,一旦大了,自我意识强了,逆反心理也重了,也就更难管教了。
中国的教师背负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许多人批判它是封建糟粕,可其实这句话中又有一日为师,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意思。在重大的责任面前,多数教师不敢松懈,他们身上有着天然的使命感,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认识到。就这样,“个性自由”遇到了“重大责任”,教育的艰难应运而生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许多教师身上缺少民主意识,他们还不会和学生平等对话,而学生则是受着民主自由教育长大的一代,他们讲个性,讲自我,但他们却并不明白,真正的个性与自我到底是什么,更不明白应该尊重与体谅师长的爱心。社会上呢,又有一批专家学者鼓励学生的反叛,唯独不鼓励学生负责,使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学生变得偏激与逆反,又不负责任,在深受教师家长关爱的同时,骂着师长不理解他们。教师们呢,知道现在学生的问题,自己没有民主观念,只会压制;有民主观念可能又缺少理论武器,斗不过那些专家学者的“个性、创新”观,说服教育更是仓白无力,所以论坛上多有哀叹学生难管的帖子,这些帖子又代表了相当多教师的心声。许多教师染上心理疾病,许多教师做出过激的行动,正是现在教育手段贫乏,教育理论空洞无力的表现。
五
实话说,我瞧不起有些搞教育理论的专家,他们只会拿一些空洞的口号唬人,他们只会坐而论道的批评教师,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深入过一线,特别是基础薄弱校。当教育专家是很容易的,找几个名词一摆,找几个成功的学生做例子,然后拼成一篇文章,就是一套新的理论。他们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架式对学生报以“同情”,他们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指导”教师,而教师被那些“素质教育”名词弄晕了,一到教育实践中,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教,只好重拾过去那些办法,加课加量训斥体罚,学生呢,更加逆反,也更加无助,弄得教师与学生都特痛苦。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育理论实在应该重建。
我们的教育理论家们可否回答这些问题:
现在的学生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情感与责任的缺失还是个性与自由的不足?
现在应该教育学生什么,除了个性自由创新之外,还应不应该有责任与义务,还应该不应该有崇高的理想,还是只是赚大钱娶美女的“真话”?
我们用什么办法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增加情感认同?
我们说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大人观念强加给他们,但孩子是否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是否也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
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过错,不对他们惩罚,但孩子肯定要长大,我们什么时候又如何让他们适应这个社会?
我希望教育理论家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希望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前,先到教学一线呆上十年,像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和我们的李镇西博士那样,只有这样来的理论,我才服气。如果教育理论家们回答不了,那么就靠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中的思考者来回答了,虽然回答得很没有“理论体系”,却一定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
我们的班主任论坛除了相互之间温馨的祝福外,更应该有的还是理性的思考。
补记
帖子写完,发觉真是由体罚“谈开去”了,没有中心,也没有体系,成了四不像,请斑竹和各位老师凑合着看。
[由体罚说开去]
篇4:由《诗经》说开去
由《诗经》说开去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诗典,诗三百的风雅颂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与歌舞乐曲的状况。其在文学史及文化史上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
事实上文学的诞生是早于文字的。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最先的文学就是劳动时的“吭唷吭唷派”。其依据来自《吕氏春秋?淫辞》的“今举大木者,皆前呼舆謣,后亦应之。”——即劳动号子,然后这种号子的韵律被加以整理,变成了最初的有节奏的唱辞,并在原始的宗教中融入了舞蹈的内容,赋予诗歌一种神魔的咒术意义。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讲用竹子制成弓箭,射取禽兽以取食物的过程。与此同时产生的还有古代的神话与寓言。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同时劳动人民运用歌谣当武器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时曰害(曷)丧,予及汝偕亡”,就表达了奴隶们对夏桀的仇恨与咒骂,且愿与之一起早日灭亡。所以不管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无邪”如何。亦掩不住文学的思想倾向。至于说孔子增删了《诗经》,至今存疑。因为在孔子幼时,《诗三百》已经成书。但孔子为《诗经》配过乐谱则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周朝当时有专门的官员去各地采集民歌,并加以整辑。“雅”、“颂”一般出自贵族,用以歌颂自己先人的功德,如《大雅》中的“皇矣”等。《小雅》则更接近平民些,如《大东》《采薇》等。而“风”则大都来自民间。其反映了奴隶们对压迫的不满与反抗。如《伐檀》《硕鼠》等。其次“风”中还反映了当时奴隶的生活状况,如《魏风?十亩之间》等。同时“风”中还大胆描写了男女的婚姻爱情。且这类诗占去诗经的近一半。如《庸风?柏舟》等诗。
《诗经》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来自生活,来自民间,更重要的是它多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质朴,且首创比、兴、赋的诗歌创作手法。语言上也十分精炼生动。虽为四言居多,但又不为字数所限。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到《伐檀》中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长短句的巧妙运用。再到《诗经》中句子的重叠章法和韵的运用,都对后世的文学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起于人类劳动始,再由文学的产生,由口传而到文传,再由乐的韵成,而至歌舞以传,而化之。
《诗经》虽是第一部缘自中原整理成册的.文学上的诗歌总结,但其文学意义,却产生于未有文字之前的民众劳动文化生活的历史深处。
如同《易经》一样,不管你台港对此研究的再深入,其根源必定在中华大地。
那些否根蔑祖的人看清楚了,这难道有争议吗?
拓展: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篇5:由公开课摸头说开去
由公开课摸头说开去
那日听课,旁边的.一位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刚开始他还算老实,渐渐地坐不住了,偷偷地从桌柜里拿出一叠画片玩,在我的目光提醒下,他赶紧放回去,重新坐端正.
作 者:周春宝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城区第一小学 刊 名:广东教育(综合版) 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篇6:由“盘中盘”说开去
“盘中盘”效应
没有那种理论象“盘中盘”能在酒圈子里影响如此深远,从笔者初进入口子集团接触到这个理论,已经过了8年时间,但是直到今天还有人乐此不疲,由此,可见此营销模式的影响之巨大,
一个盘中盘理论的诞生,除了成就了安徽口子窖这几年全国攻城略地,业绩高歌猛进外,成就了陕西天驹、合肥百维、淮北顺达等区域强势经销商巨头,也成就了许多的安徽人为主体的营销咨询公司,他们当中纷纷将盘中盘理论和系统工具作为卖点,传授给全国酒类企业,笔者粗略估算下,这个“盘中盘”一年创收大约有万以上的咨询费用。
而当初受益最多的口子酒业,也培养了众多的酒界职业经理人,却没有适时传播自己独门秘籍,当年所谓的秘密武器现在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如果在几年前有效传播这样的理论,说不定口子窖比现在还要成功,但口子却一直低调做事,不事张扬,还奉劝其营销管理人员不要传播公司的理论和写相关的文章,难道是为了保密吗?而作为口子原本的咨询公司,盘中盘的始作俑者,现在依然为口子服务的金鹃国际广告也一直保持低调的处世作风,作为传播公司的金鹃为何失语不会传播自己的大作以正视听呢?让人不免有些遗憾,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少故事值得揣摩和探询。
炒作“盘中盘”
在酒圈子浸润多年,最近几年这个圈子越来越热闹起来,新品牌新产品越来越多外,新的营销概念层出不穷,这其中“盘中盘“理论和”深度分销“理论应该是最为主流最有指导实践意义的两个理论和实践体系,后来的“后盘中盘”只是一种延续和扩展而已。
酒类营销还有其他消费品的销售无论怎么做还是离不开铺市和动销这两个基本动作,还有围绕这些进行的招商、分销、促销、广告等手段,其实营销并不是特别复杂,我的朋友资深咨询顾问王传才还特别撰写了《简单营销》,本人亦有些同感。
笔者在离开口子以后,做过一段时间的营销顾问也操盘过一些老品牌白酒的区域样板市场运作,诸如古井贡酒、黄鹤楼酒,稻花香酒等,很多企业也尤其看中的笔者在口子从事销售管理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企业的情况和口子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按照口子“盘中盘”的运作理念来操作,口子的成功是不可复制,这如在某些市场口子深陷“盘中盘”的泥沼,在酒店和核心消费者艰难维系着关系,消磨锐气,打一场艰苦看不到尽头的持久战。如果在区域市场的投入和产出长期不成比例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是何时何种方式撤退的问题。
象蒙牛的牛根生所说的:企业成功是运气好,不成功是命运,
所以口子窖酒盘中盘运作的成功是有阶段性和机会性的。所以要以个案的眼光看待“盘中盘”方为良好的态度。从中借鉴一些好的策略为我所用。
谁是“盘中餐”
还有一个怪现象:卖酒的人越来越卖不好酒了,卖酒的经销商大多是没有卖过酒的人。这些人越来越依赖于咨询公司了,而我也常常听到如此的抱怨:那些真正在一线实践的营销人员的意见却难以得到真正的重视,他们的话往往在耳根发硬的领导那里被当作耳边风,不起作用。看来,收了比较昂贵的咨询费用的外脑机构比较容易说服企业老板。孰不知,有些咨询人员没有实际操作过酒经验就来当“老师”了,甚至还有刚刚入行的大学生也进入咨询的圈子做为行业专家。“美女是包装出来的,咨询专家也是可以炒作出来的”。只有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专家。
咨询公司里的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公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甚至把项目费用一部分做为高层人员公关使用,以便获得更多的便利。笔者就遇到过此类事情,咨询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在提案及服务中手下留情,不要过多干预提出专业意见,结果被笔者严词拒绝。
由于酒类企业卖点的困乏,以及酒类行业的低门槛和暴利,驱使很多的有钱人投资到该行业中来,还有一些原本就具备基础的酒类企业想振兴飞跃,开打市场和销路,给营销咨询公司也提供了许多机会,所以陆续出来很多从事酒类营销的公司,有需求就有商机,这是个必然。
原本咨询公司在服务一个特定行业客户的时候,一般原则是有排他性,在同一签约阶段不服务同样性质的第二家公司,这样也是对客户负责对自己负责,但是现在一窝蜂似的,做专业性酒类咨询公司却越来越多,当然他们的理由是当然专业化程度高了许多,不免让人有些担忧作业质量和客户商业机密的保密。
企业要树立“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咨询外脑的思想,全方位考察和验证后进行合作,还有有懂行的人去象挤牙膏一样挤咨询公司的智慧,有一些作业质量检验的标准检验咨询公司的作业水平,企业的钱来之不易,学会选择和运用外脑也是企业老板的必修课。只有帮客户省钱、赚钱的咨询公司才是好的咨询公司。
戴晓虎先生:首届中国酒业金爵奖获得者、商道营销首席顾问、多米国际营销传播机构合伙人。1995年从基层业代做起,市场一线营销管理实操经验,历任办事处主任、区域经理、市场部品牌经理、新产品研发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大区总监、营销总经理等职。著有系列文集《跨文化区域营销》、《营销的道与术》、《公关营销》、《服务营销》《系统营销》等,《中国营销传播网》、《销售与市场》、《新食品》、《新营销》、《江淮晨报》、《酒海观潮》、《糖烟酒周刊》等杂志特约撰稿人。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与营销中的研究和运用实践工作。 电子邮件:dxh1221@hotmail.com
篇7:由激将法说开去散文
由激将法说开去散文
看三国,比较佩服司马懿的定力--面对前来挑战的蜀军,闭门不出;甚至当诸葛亮让人送来女子穿的裙子以羞辱其没有男子气时,他也照例装聋作哑,让蜀军无可奈何。这里就有“激将法”的使用。
所谓“激将法”,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当对方按兵不动时,此方便会用种种方法来让其激动,进而失去理智,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当然,这种方法对有勇无谋者或许适用,但对于久经沙场者,比如司马懿,便失去效力了。这或许便是“激将法”的最本质原理--利用了人性中易冲动的弱点。
生活中,也需要研习“激将法”,当然不是说周围充满了想让你出丑的敌人,而是我们自己常常会因鲁莽或轻狂而容易走向极端,在不合适的时间、地点,与不合适的对象产生冲突,从而乱了大谋。如果不克服自身弱点,那么,处处皆是陷阱,时时都有危机。面对一块绊倒你的石头,如果不马上绕开而是飞起一脚,石头或许毫发无损,而脚却已经痛入骨髓;遇到一个和你善意玩笑的人,如果不平静接受而是暴跳如雷,那么,失去的或许不仅仅是融洽,更多的应该是自我的`孤立。
关于激动,喜欢两句话,一句是“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一句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前者的“怒”,出于公心,发自胸襟;而后者,却只是意气争斗,局面自然显小;二者的结果也差异明显。
所以,最难对付的敌人不是一碰即跳的壮汉,而是高深莫测的胸有城府者;所以,最有可能成功的人不是时时处处都争强好斗的人,而是能屈能伸、灵活稳重的智者。
激将法可以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周围,测试着每一个人的弱点所在、定力大小;当我们想要赤膊上阵甚至孤注一掷的时候,请多想一想我们的初衷,请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且真正想要得到什么。唯如此,我们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甜。
篇8:由电脑说开去五年级作文
由电脑说开去五年级作文
午夜,我睡在床上,隐隐约约听到了电脑里传来了什么议论声,仔细一听,原来电脑里的'“QQ”、“游戏”、“资料”、“音乐”……正在议论自己的利与弊呢!来听听吧!
QQ先生自豪地说:“我当然是利大于弊了,我可以帮助小主人同远方亲人聊天,让他们天天见面。”
游戏小伙子也跟着起哄:“我也是利大于弊,我,我……”
QQ先生说:“哈,哈,你呀!是弊大于利呢!利少得可怜,只是一些益智游戏,弊是让人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资料老爷爷说:“这样说,我就只有利了,小主人可以通过我查一些需要的资料,提高学习成绩。”
QQ先生说:“我举双手赞成!”
资料老爷爷说:“呵呵!”
音乐MM边化妆边说:“我当然是利大于弊了,我可以播放出音乐让小主人身心放松,可以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哦!”
最后电脑妈妈不紧不慢的说:“大家各有各的利与弊,大家一定要全心全意的为小主人服务啊!”
“啪啪啪……”全场掌声!
……
哎!我以后还是少玩游戏吧!多查资料,休息时间就听听音乐吧!
篇9:由“忍”说开去 高三作文
摘要:由“忍”说开去,我们会发现,懂得“忍”的人,失去了一时的地位与权威,却获得了一世美名;而不懂得“忍”的人,捞取了一时的金钱与财富,却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自由,留下的,也只有悔恨与怅惘。
有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他们眼中,“忍”是一种智慧;也有人说,“忍”等同于懦弱。在他们眼中,“忍”是一种愚钝。事件本没有所谓的是与非,暂且由“忍”说开去,就可以看出人性的真善与丑陋。
篇10:由“忍”说开去 高三作文
可曾记得“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中的廉颇,无疑是个不懂得忍让之人。对只懂文墨却不会扛大刀的蔺相如不以礼相待。而蔺相如面对挑衅,并没有与其唇枪舌剑,他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在他眼中,此时忍让对手些许,反而会换来廉颇的体贴与谅解。他做到了,“忍”让他换来的臣子之间的和睦,更换来了他谦让不相争的美名。
蔺相如懂得“忍”是一种哲学的道理。不急于争取,让时间成为调和矛盾的良药,正是他心中的哲学真谛。如此看来,“忍”不仅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能够使我们修养身心,练就非凡的有所包容的气度。
篇11:由文以载道说开去的经典散文
由文以载道说开去的经典散文
小时候我们上学,一般到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开始讲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这篇课文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学这篇课文的意义是什么呢?老师循循善诱,把自己教科书上的理论灌输给我们,通过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歌颂了什么什么,批判了什么什么等等。从小学到中学,大概我们都这么学过来的。因此当我们开始学着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也会习惯性地想想,先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我写这篇作文是要表达什么思想,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是先进的还是倒退的?其实这是不用想的,反正也没人敢写反动的作文。所以我们的作文中就充斥着大话假话套话,比如《记一次春游》大多都是这样开头: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老师带领我们去爬山。最后都是,啊,祖国的山河多么美呀。我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或者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大多都会写:今天,我帮老奶奶过马路了,或者帮老红军爷爷扫地了之类的,最后都会说,啊,我今后要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这就是文以载道的雏形,大凡载道的文章,作者都是以高尚者自居,所谓代圣人立言,就是来教导你们这些愚氓大众的。然而我的问题是,你凭什么呀?真理的标准是由你来定的吗?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类的思想更是千差万别,有马克思主义,也有存在主义;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有性善说也有性恶说,有进化论也有神佑论,有法家的严刑峻法也有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你很难说谁的是绝对的错或者绝对的对。凭什么我们都得听你的呢。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社会实践和演变,为什么现如今富足发达的都是些资本主义国家,贫穷落后的多是些社会主义国家?难道这种检验还不够吗?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检验?
写文章当然包括讲道理,但与文以载道的不同的是你可以讲自己道理,而不必强加于人,不能像文以载道那样先把自己摆在无比正确和神圣的位置上。这才是作者的一种正常的心态。话又说回来了,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讲道理呢?似乎也不是,你比如说唐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你说它表达了什么先进思想?没有哇。还有李商隐的很多无题诗,干脆就不说主题思想,你能咋的?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你说是什么主题?载的是那门子的道?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的道理是可以说说但也说不清楚的,且不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存在着很多差别,有些道理给你讲也讲不明白。由此可见,连这世间的道理都是不断变化的,哪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的呢?提倡文以载道的始作俑者把儒家学说当作千古不变的真理,并借统治者之手画地为牢,排斥异己,严重束缚知识阶层的思想,其实就是统治者的帮凶。
写作是人类的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劳动和创造,用马尔克斯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人可以代替一个作家写他自己东西。既然在文化领域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就应该给作家以最大的创作自由,让他们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设置种种限制和引导,哪怕你是以多么高尚和神圣的名义。有些人总是担心作家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好像作家就是三岁的孩子,总得需要有人来指点着才能说话和做事。这实在是非常幼稚的,作家如果没有成熟悉的心志和洞悉社会的能力,那他还当什么作家呀。回家抱孩子得了。作家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体察人性的敏感,谁还会去读他的那些自伤自怜的作品。不给作家最基本的创作自由,而是让作家去按上级的要求和形势宣传的口径去写作,他能写出什么好作品来?当然,这倒是挺附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其实也就等于是消灭了作家。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一文不值。这一点看看建国后的诗人郭沫若老先生写的那些诗就很明白了。只准这样说,不准那样说,只能发表对自己有利的文章,不能发表对自己不利的言论,这是典型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做法,等于是在扼杀创作自由。因此,文以载道说,或者所谓的主旋律写作,你可以提倡,但不能强求。更不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会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呢?不能不说与皇权专制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统治者为了愚民当然会提倡和推广对自己的统治有利的学说,从而打压对自己的统治不利的思想。然而人类文明毕竟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喊了近百年,如今我们还要拿文以载道来当宝贝推祟,这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呢?如果连这点儿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我们还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吗?印度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了融和,从而形成的不同的流派,与道家的出世思想融合后就形成了净土宗、禅宗等,而与儒家的'入世思想融合后则形成了华严宗、天天台宗等等流派,因此有些佛理讲究明心见性,顿悟出世;有些则讲究因果轮回,天人报应;有的主张苦修今生以期来世,有的却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是神密主义,有的是实用主义。看看,连宗教都不是整齐划一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和思想来,我们又怎么能要求社会上的芸芸众生都奉行一个人的思想呢?当然我对佛学仅知皮毛,或者连皮毛也算不上。
有些人对作家的道德水准提出质疑,认为给作家创作自由就会使欲望泛滥成灾,并希望用法律来约束之。这实在是大谬的。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在法律之上还有道德、品质、情操等等更高尚的东西存在。法律只是为人类社会设定一个最低的行为底线。记住,是最低的而不是最高的哦,不能什么事都找法律解决。人类的欲望合不合理,并不是由法律来评判的,不合理的欲望或者行为并不就是违法的,比如说我曾经说过的同性恋。你如果认为异性恋是合理的,那么同情性恋就不合理;而你如果认为同性恋是合理的,那么就意味着异性恋不合理。这实在是一对矛盾。但是合理不合理的有什么关系呢?它就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与法律无关,与道德也无关,只是个人的一种性取向。法律并不禁止同性恋,而且这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呢。同样的道理,人类的欲望确实很多,有些也确实很邪恶的,很不合常理。但欲望总归还是欲望,我想犯罪并不等于我已经犯了罪,思想是无罪的。只要人们没有在行为上触犯法律,法律就不能制裁。你总不能让人连想都不能想吧。
道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文以载道却是有专指的,那就是指儒家学说,或者说就是指为统治者所能接受的那些儒家学说。这就与老子、庄子他们所理解的道相差千里万里了。你看看,连人类对道的理解都存在着诸多不同,那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作家去专奉一道且文以载道呢?有些人专爱钻这个牛角尖,非要问问这道到底是什么?是马列主义还是修正主义?所以庄子就说,道就是吃饭穿衣,道就是清风明月啊,再问得狠了,庄子干脆说,道就是我们拉出来的屎和尿啊。这下子你总该明白了吧?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一个老笑话,权当逗大家一乐。说的是有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回家,父亲问他都学了些什么,他说学会认一二三了。父亲就在桌子上随手用筷子划了一道,问他,这是几?那学生看了半天却回答不出来。父亲勃然大怒,扇了儿子一巴掌说,我不就是个一吗?儿子委屈地捂着脸争辩说,这一啥时候变这么长了?哈哈,看来我们对道的理解,也需要与时俱进和灵活变通啊。
篇12:望文生义―――由成语误用说开去
望文生义―――由成语误用说开去
望文生义―――由成语误用说开去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李晓峰
众所周知,成语作为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在这些成语中,有的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意义,有的则需要寻其来源才能理解其意。
“望文生义”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1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中解释为“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中国成语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7月出版)解释为“只按照字面,不推求确切的含义去牵强附会,做出解释”,词条下还附有很多书证,如:清・曾朴《孽海花》四中“不论一名一物,都要切实证据,才许你下论断,不能望文生义;就是圣经贤传,非经过他们自己的一番考验,不肯瞎崇拜。”可见,“望文生义”是不能作为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甚至成语所采取的有效方法的。而在历年的高考题中,也不乏这样的成语误用类题型的考查。
虽则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教授辨别成语误用的方法,并不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可是笔者认为,望文生义在一些成语的理解和使用上是有效的方法,而它也将成为成语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笔者先对“望文生义”望文生义一番:“望文生义”即看到文字就生发出(想到)它的意义。也就是说,“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意思相同。打开“百度百科”,也可以看到,在“望文生义”词条下“近义词”一栏中写有“顾名思义”,因此,从字面上来看,“望文生义”并不带有褒贬之意。
其次,从语言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是人们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其含义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也会朝着更有利于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向发展。就汉字而言,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会意,还是形声,我们从字的形体基本可以推测出这个字的意义。即使汉字形体几经演变,它的这种特点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更加突出。如“濉弊郑本意是光明,可现在人们更多地把它理解为“窘”字,因为它更形象地描画出了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从词的角度来看,词义经过了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方式不断朝着有利于人们理解的方向演变;从文章的角度来看,也经历了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利于人民大众理解的方向的转变。所有这些发展改变,都因社会发展而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得以确定并再发展。作为汉语重要组成部分的成语,自然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原意。事实上,有些成语已经在演变发展了。如“朝三暮四”:原比喻用名义上改变而实质上不改变的手法进行欺骗,后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再如“心有灵犀”:原比喻恋爱的男女两心相通,现泛指心意相通,对彼此的意蕴都能心领神会。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原来属于少数人,现在已经扩大到多数人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能够为大多数人理解和运用的,必然是那些容易理解的,可以顾名思义的。而能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人民大众,也必将推动成语意义的发展和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弄清楚一个成语的意思而耽误更多的时间呢?还是望文生义比较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第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开始以望文生义的方法理解和使用成语,并没有产生歧义,也没有闹笑话,还有的'甚至入了教科书。如“美轮美奂”,《中国成语大辞典》解释为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可是,打开“百度百科”,虽也写着典出何处,形容何物,但也不得不承认“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事实上,该词的用法何止于此。无论是省级电视联欢晚会,还是国家级的表演,节目主持人不也总以它来形容节目表演之华美吗?且不论“轮”和“奂”作何解释,单就字面来看,两个“美”字足矣。有谁还去考证其出自何处,形容何物呢?而我们也没见哪个观众不理解主持人的意思,硬将其理解为“丑”的。又如“炙手可热”,这个词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真是够得上“炙手可热”了。在各大媒体、报端,不时常会出现“×××歌星炙手可热”,“×××球星炙手可热”这样的语句吗?有谁不知道是说什么人红得发紫呢?可是,老师却偏要在课堂上三令五申地讲“‘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的。千万不要乱用啊”!是媒体撰稿人没学过,还是众多的读者不知道呢?更主要的是,大家都将这个词语理解为某人或某物“吃香”,而不是别的。
再如“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中国成语大辞典》)可是,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的刘白羽《白蝴蝶之恋》中“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只理解为“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似乎更为准确。
正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谈语言》一文中所讲:“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成语意义的发展演变只有在一定的时候才能够得到认可,这正如人类历史的发展,固守不行,超越也不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论哪种语言,它必然是朝着有利于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向发展的,因而望文生义无疑成为人们理解和运用成语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固守成语的来源、出处,就会与孔乙己卖弄“茴”字的写法一样不合时宜。
篇13:由“经理”的称呼说开去
这几年,我辗转调动了鲁花集团的几个分公司任经理,跟一大批营销将士们并肩作战,共同总结失败的教训,享受成功的喜悦,于是我也就赚取了很多称呼,这些称呼细细一掂量,还挺有意思的:
在原先几个分公司,公开的称呼一般有三个: “王经理”、“经理”或者“领导”。私下的称呼则有点不是很雅:“头儿”、“老大”等,因为私下里嘛,基本都是茶余饭后,也不能要求太多,再说,这样的称呼细品还有浓厚的尊重和亲近的色彩,权当支持一下言论自由吧。
等调走后,因为大家之间少了直接上下级关系的约束,称呼就多了起来,也杂了起来,活了起来,原先不敢或不能称呼的,现在也可以堂而皇之了。比如“大哥”(有帮派的嫌疑)、“老头儿(相对于新头儿)”、“王老(虽然不老,好象也受之无愧)”、“师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当家的(我退休了吗?)”、“前掌柜的(曾掌过权)”、“老板(我可是很少板脸的!)”、“王大人(这可是个官)”、“偶像(应该不是呕吐的对象)”等等。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仍旧采用“王经理”、“经理”或者“领导”的老称呼。值得高兴的是,到目前,还没有人称呼我“老王”或直呼我名一类的,是不是说明在过去创建的那些团队中,我还是有一定威信的?有时候心里就很舒坦:做经理,做的就是团队,利用的就是团队的力量,那经理就得有个经理样,做营销,就是做的人脉嘛!
今年年初,我又调到了一个新的分公司,与大家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各方面工作都已经走上了正规,市场获得了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特别是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10几个人同甘共苦,激情汹涌,非常象一只握紧了的、随时可产生无穷锤击力的拳头。这期间,我发现,我的称呼由刚调过来时的“王经理”,很快全面演变为“经理”。由“王经理”到“经理”的演变,虽然就是简略了一个字,省去了我的“王”姓,但我敏感地发现,这个心理的感受可大不一样,我似乎觉得更亲切,更欣慰,更温馨。
不知不觉地,我想起了校园里对老师的尊称。
毕业十几年了,但学校给我留下的烙印毫无疑问还是相当深刻的,常常忍不住产生许多回忆。记得中学时,“老师”的称呼中是不带姓,更不能带名的,总而括之称为“老师”。往往一个同学响亮的一声“老师”,校园里会有几位老师齐唰唰地把目光聚到发音的地方,但一般情况下,很快就会对上号的。这一个“老师”,里面包含了多少尊重与敬仰,多少亲密与纯真,是我这么多年来怎么算也算不出来的。即使在毕业这么多年以后,我再跟自己的中学老师联系,即使有好几个老师在场,需要区别开来的时候,也还是直呼“老师”;我曾尝试加上姓,但是心理感觉上特别别扭,不光感觉拗口,还倒显得生分了许多,索性统统“老师”地尊称下去,误会产生过,但很少,
上大学以后,“老师”的称呼随着我们自我感觉成熟的程度,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先是用姓来区分不同的老师,好象是理所当然的,“张老师”、“李老师”、“赵老师”地叫;后来时间长了,一不留神连名字也加上了,也觉得挺水到渠成、理直气壮的:“张志伟老师”、“志伟老师”,“孙一平教授”、“一平教授”等;再后来,有时候,背地里,大胆的同学甚至直呼老师的名字,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这在中学里是绝对不敢的,但在大学校园里,也算个小社会中,倒也比较正常,不是多么“大不韪的事”。
而参加工作了,需要面对的人太多,称呼也纷繁复杂起来, “书记”、“市长”、“局长”、“科长”、“主任”、“董事长”、“总经理”等等。虽然很多人都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称呼周围的领导、同事、朋友等,但称呼好象也成了一门学问,而且是相当高深的。称呼好了,因此而受益无穷;也有因称呼不妥、不对、不好,而受到牵连的人。对别人的称呼,在很多场合,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至关重要的标准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称呼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很多时候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罢了。比如我们这种团队,不讲究称呼肯定是不对的,但过度在乎大家的称呼,我个人认为,确实太累,而且没有任何意义。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并且都在为此而坚持不懈,这本来就是营销人员对经理这个当家人的尊重,这也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基础。
在我发现我由“王经理”变为“经理”以后,有一次我们闲聊时,我问几个同事,为什么称呼“经理”,而不是“王经理”?
其中一个同事说:“经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只是把你当作我们的领导,更多地是当作我们的大哥、师长来看待,我觉得称呼‘经理’,多了亲近感,少了距离感,好象这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的感觉,你就是我们的家长。工作上的事情,我们愿意与你探讨学习;生活上的事情,我们对你也不保留、不隐瞒,你也尽心尽力地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我们认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朋友’的亲密,而显得牢不可破,所以,我们分公司就能配合默契,打硬仗、打胜仗。”
我被感动了!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才叫“经理”,他不仅是一个领导,还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家长,又是一个朋友;他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要有水平有能力,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为实现一个团队的目标而果敢“亮剑”的气概。经理应该得到的,不仅仅是团队成员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经理是什么?经理,就是责任在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dcjwjw@163.com
篇14:关于忍耐的作文:由“忍”说开去
有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他们眼中,“忍”是一种智慧;也有人说,“忍”等同于懦弱。在他们眼中,“忍”是一种愚钝。事件本没有所谓的是与非,暂且由“忍”说开去,就可以看出人性的真善与丑陋。
“忍”是一种哲学。
可曾记得“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中的廉颇,无疑是个不懂得忍让之人。对只懂文墨却不会扛大刀的蔺相如不以礼相待。而蔺相如面对挑衅,并没有与其唇枪舌剑,他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在他眼中,此时忍让对手些许,反而会换来廉颇的体贴与谅解。他做到了,“忍”让他换来的臣子之间的和睦,更换来了他谦让不相争的美名。
蔺相如懂得“忍”是一种哲学的道理。不急于争取,让时间成为调和矛盾的良药,正是他心中的哲学真谛。如此看来,“忍”不仅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能够使我们修养身心,练就非凡的有所包容的气度。
“忍”是一种精神需要。
当“柜员机事件”还在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人性的欲望与丑陋。当atm机吐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财富时,你是否能忍得住贪念,缩回你的罪恶之手呢?但当这一问题摆在许霆面前时,他迟疑了,他心动了。当梦想着的发财梦有一天展现出真正的光芒时,他终于“忍”不住了,而将罪恶的双手伸向无情的铁铐之中。
许霆无疑是不懂得“忍”是一种需要的人。急于获得财富,急于求成,正是时刻敲打他的欲望之心的鞭子。“忍”没有给他聪慧的大脑以应有的取财之道,而“不忍”让他触犯法律。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只能是他那无力的辩解罢了。
由“忍”说开去,我们会发现,懂得“忍”的人,失去了一时的地位与权威,却获得了一世美名;而不懂得“忍”的人,捞取了一时的金钱与财富,却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自由,留下的,也只有悔恨与怅惘。面对如此的人生抉择,你将会选择站在天平的那一头呢?
醒醒吧,朋友!睁大你的眼睛,看清这个世界。当不再被权利迷惑,不再被利益熏心时,我们需要这样一份“忍”,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精神需要。
简评:本文以正反对比的结构,新颖的用例,精彩的开篇赢得高分。
篇15:彪悍人生由奥运说开去作文
彪悍人生由奥运说开去作文
空气开始蒸腾出浓浓的水汽,现场火热到极点。观众席上传来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口哨声、掌声……沸腾的伦敦,五环旗和各国国旗交相辉映,健儿们用晶莹的汗水谱写着彪悍人生。
南非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双侧截肢的运动员,却踏上了一般正常人也难以企及的奥运赛场,他穿着刀片式的假肢,一如“刀锋战士”在400米的红色跑道一战成名;波兰独臂选手娜塔丽,出生时比别人少半个右臂,面对一张横着网的球桌,她浑身充满激情,尽情挥动球拍。她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残疾”和“失败”。还有老将丘索维金娜,六度参加奥运会;枪手埃蒙斯最后一枪失误的梦魇和甲状腺癌的噩耗没有把他击倒;孤独英雄伊斯卡练习三个月就敢于在高手面前一展身手;刘翔肌腱断裂,单脚坚持跳到终点。
彪悍的人生,无比坚强。
米兰.昆德拉曾言:“生命是一棵结满了可能的树。”诚如斯言。这位留着短短金色卷发的南非小伙交出了最佳答卷。如何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起舞?当理想照进现实,这万水千山的'距离总要试试。虽然“不知自己的罗马何时建成”,但岂能因希望渺小而不尝试!总要伸出双臂,拥抱生命中的无限可能。
巴尔扎克在手杖上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我粉碎了生命的每一个障碍”。刘翔就是这样,不屈不饶,苦难终结不了他的梦想!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多少障碍?或许越是雄心万丈的人,越摆脱不了不期而至的挑战。“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温室的阳光,培育不出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相反,只能“每个障碍都在粉碎着我”。
“一切的事情告诉我,当一个旅人乃是我的宿命”。让我们和穿着迷彩服的切。格瓦拉一起,踏上生命的征程。山高水远而跋山涉水。纵然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要在苦山恶水中留下坚实的脚印,走一步再走一步,不停地走下去,像老将丘索维金娜一样,用坚实的脚步和辛勤的汗水让坚持之姿夺目绚烂。
“激励一代人”。看看奥运会上伟大选手的人生吧。
扼住命运的咽喉,对着天空,喊一句:我要拿下人生的赛点!我要书写彪悍的人生!
一股有力的风自遥远的奥利匹亚而来,划过指尖,带来了轻盈的快乐。
篇16: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开去
案例:
师: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爱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这是慈祥的、鼓励式的爱;另一种是“糟糕透了”,这是严厉的、批评式的爱。我想,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也感受过不同形式的爱。现在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匣子,在音乐声中静静地回忆、感受。
(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反映亲情的一组图片,学生听音乐、看画面,静静地回忆、感受。)
师: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爱的新认识。)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十分高兴,我感到同学们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是啊,我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父母的爱更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爱的力量吧!
(配乐朗读课文,结束教学。)
评析: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片段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学生已体会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教师明白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停止在会文得意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教师用音乐、图画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温馨的情感世界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浮想联翩,亲情、友情、师生情……一一呈现在眼前,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丰富的情感积蓄,让学生的表达做到了言真而意切。从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中,教师看到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体验到了这些感受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体验到了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交流、反馈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交流,真诚对话。学生感受了爱,理解了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身心和人格得到了健全和发展。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过程中,对爱也有了新的认识,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明白了爱的真谛。
篇17:由一节语文电教课说开去
由一节语文电教课说开去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设备也不断更新,除传统教具外,又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电化教学正蓬勃兴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语文课堂,克服了传统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形象直观,声形并茂,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力地推动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 者:孙增湖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8:由西瓜膨大剂说开去——食品安全作文
“瓜农给西瓜添加膨大剂,猪农给猪喂瘦肉精,水产农给螃蟹吃抗生素,鸡农给鸡喂激素,奶农往奶水里兑三聚氰氨”,“白面+色素+香精,荞麦馒头难道大多是山寨货?”,“泰州菜场现人造银鱼手一捏就碎”……
当今社会,打开网络、翻开报纸,这样的新闻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俯拾皆是——现在吃什么呢?什么东西能吃呢?成了人人揪心的问题。
膨大剂、激素、抗生素、转基因蔬果这些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有多少危害,又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
将来,新一代农民、渔民、牧民们一定会用高科技武装自己,绿色无公害深入人心。一座座高科技的生态农业园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看:在生态农业园中,人工湖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湖上还种着片片睡莲、荷花,在湖中投放的上千种鱼苗在其中快活地游动着。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的:“锦麟游泳,鱼翔浅底”。那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更妙的是,湖中的清水通过灌溉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良田里,对作物进行浇灌。
万亩良田高产实验区,种满了各式的`作物,看!有那金灿灿的麦穗,只见那金黄的麦浪在风中摆动,像是在跳着新世纪丰收的喜悦之舞;有那沉甸甸的稻穗,丰收时节,定然是“听取蛙声一片”……人们不再靠使用大量的杀虫剂获取粮食的“大丰收”。
在良田的旁边,是四季飘香的果园。园中的果树枝繁叶茂,果子新鲜欲滴。全自动的洒水系统准时、定量给树木浇水。果园里可不止有果树——周围还有一些西瓜田、草莓田等等。
“民以食为天”,食品市场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玉宇澄清”的。
篇19:《由“儒”字说开去》阅读理解及答案
《由“儒”字说开去》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照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儒,柔也”。一个“柔”字,味道全出,可谓搔到了问题的痒处。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曾提到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柔”的本义出发,加以阐释,十分贴切地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含“需”字,参之以《易经》“需”卦的卦象,可知“需”有“等待”之义。据《易传》记载,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度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看此“柔”字不要过于直观,误以为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的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曰:“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乃指水的柔弱所表征出来的规定。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采取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凝固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足“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从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和平与宽容的民族。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由此不难窥见中国人对于兵器乃至战争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此相关联,在历史上,我们对于诉讼也是持保留态度的。儒家主张,亲亲为仁。诉讼总是缘于利益的纷争,它只能是道德失效的结果。在中国人看来,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争执双方倘若采取这种妥协的姿态,那么就会使诉讼变得多余。所以,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认为,“无讼”才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中国文化的儒雅性格,虽然没有咄咄逼人的凌厉之势,却又决不因此而失其庄严。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
(何中华《由“儒”字说开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儒”诠释为“柔”,可以说是抓住了问
题的实质,指出了“儒”字真正的本义。
B.宋词专家叶嘉莹由“儒”的本义,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
彰显了中国文化性格的多维度。
C.《易经》把“儒”字释义为“需”,《易传》中孔子把“需”字释义为“等待的姿态”。
D.“儒者柔也”,中国固有的柔性,使得中国避免了外界危机的影响,也度过了自己的一次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水”的意象,我们能体味到“儒”之“柔”,“柔”也体现着水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以水喻道是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
B.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柔弱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这种特性,正体现了道的品格。
C.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D.中国人认为诉讼是不道德而多余的,没有诉讼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中国
文化的儒雅性格才是真正的内在力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柔”和“等待”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儒”的含义的理解,通过对“儒”文化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B.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形状随容器而定,这正是“道”的品格。“道”的品格隐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C.古典技术对自然界不具有征服性,可以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特征。
D.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也是古代有德行的人所慎用的器物,从中国古人对兵器的价值取向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奉守的和平与宽容。
参考答案:
1.C 《易经》没有解释“儒”,而是由“需”的卦象看出
2.D 诉讼是在争执双方采取妥协的姿态的前提下才显得多余
3.B 是水隐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而非“道”的品格隐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篇20:如此表演如何休--由感恩父母说开去
一早起来,看到某同学发了某著名红色演讲家的演讲视频,颇为遗憾,突然想到一个词“爱国表演”艺术家!
贴篇去年的旧文吧,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完全有更加恶化的趋势,非喜可喷,以后勿来。
前不久,有机会去一所小学观摩了一次少先队中队活动,主题是“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一、活动开始。先是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本小队人数。每个小队长汇报完毕,中队长都是神情严肃地回答一句:“接受你的报告!”然后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辅导员同样严肃认真地回答:“接受你的报告。”
接下来是出旗。一间普通的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加上前来观摩的二十多位老师,完全是“挤挤”一堂,中间留着活动的场地已经很小。一个小男孩举旗,两个女生护卫,就在这块很小的空间里一丝不苟绕行一圈。
活动结束环节,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们高呼口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少先队员们高呼:“时刻准备着!”
退旗,化了彩妆的学生们离去,主题活动结束。
问身边的老师,他说这是少先队活动的标准程序,全国都一样。
这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们如此这般的装模作样。哪怕明天战争又将爆发,如果还有谁想组织孩子上前线,那也是要犯战争罪的。“共产主义事业”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难解的课题,孩子们又怎么能懂“时刻准备着”意味着什么?当孩子们一遍遍地说出和听到“接受你的报告”时,他们会不会在不经意理解了服从和权力的关系?
虽然如今随便哪个QQ群都像老舍笔下的茶馆一样高挂“莫谈国是”的牌子,可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中国发展到今天却还保留这种仪式不是在祸害孩子吗?取消这样的仪式中国就会亡吗?
二、这种虚伪的仪式大概也就只能装上“感恩”这种虚伪的教育命题了。
一个男人(或女人)对一个女人(或男人)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爱我?”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有病。可是,父母对孩子说:“我们是为了你好,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觉得这是父母脑子进水了呢?
有的学校请名人演讲,几百个学生一起为父母洗脚。父母和孩子泪流满面相拥而泣,老师们在一边感动落泪,大家都觉得教育很成功。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堕落到了传销的水平,老师只会煽情忽悠不顾常识和逻辑,甚至反感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不讲道理也罢,又总有人喜欢摆出一副讲道理的架势来,比如拿出个《二十四孝图》说自己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哪门子的优秀文化哦。卧冰求鲤,这就是一个反智故事,人趴在冰上是不可能化冰得鱼的,不出意外的话倒是会冻死。埋儿奉母,更是惨无人道,把这样的故事挂在学校围墙上,校长就不怕有孩子晚上做恶梦?芦衣顺母,本是继母虐待孩子,后人却鼓励孩子逆来顺受,除了说我们这些成年人太不要脸,还能有什么解释?
曾在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的一些学校建议校长们把二十四孝图取下来,校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尊敬父母总是应该的嘛!”我再讲“尊敬”和“孝顺”的不同,校长们一般就只回答“呵呵”了。成年男女是要做爱的,可我们并不因此就鼓励强奸行为啊。同样,尊敬父母是对的,可也不能让孩子成为牺牲品啊。
可是直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校长还舍不得把二十四孝图从学校墙上取下来,许多老师还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中的故事。这也就难怪人家可以在灾难来临之际必须“让妇女和儿童先走”,而我们这里却是“孩子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了。
三、很多人似乎一辈子也搞不清楚严肃认真和装模作样的区别。
据老师介绍,班里2/3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可是活动中孩子们在回答“母亲节那天你为自己的母亲做了什么”时,答案丰富多彩,没有孩子说自己的妈妈不在家。显然这个少先队活动是孩子们在表演老师写好的剧本而已。
演戏本也无可厚非,挑选一个好的剧本组织孩子们排练演出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可非要把虚构说成真实,把演戏当作生活,甚至在平常的生活中都不让孩子们讲真话,这就过了。
当然,我也能理解这一切,因为我们做老师的--其实也是所有的成年人--已经普遍被训练得不会说真话甚至不会讲人话了。有时候心如明镜知道这事是假的,嘴上说出来时却变成了“好得很”。套用李大眼的话来说,观摩的人知道孩子们在演老师安排的一出戏,作为导演的老师也知道大家最终能看出来这是在表演,可是老师依然严格地教孩子们演,观摩的人依然装出兴致勃勃的样子看,最后发表观感时一定要表示这样的活动--这时绝对不会说“表演”--很有意义。大家心照不宣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出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的戏,而这出戏的名字就叫“中国教育”,甚至就是“中国生活”。
曾在手机上写过几句话:神州处处皆舞台,国人个个是戏子;睁眼即是摄影机,张嘴就能念台词;举手投足讲有型,一本正经做皮影;徒有人形无精神,何时才能见自己。
说真话,做自己,救救孩子,也是拯救我们自己。
[如此表演如何休--由感恩父母说开去]
篇21:由线控耳机说开去生活随笔
由线控耳机说开去生活随笔
两个月前我在“淘宝网”上花“620元”买了部“华为hol-t00”手机,想到价格还挺优惠,心中甚是欢喜;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耳机,于是五天后又在线上“东挑西选”,终于以“20元”的价格谈成一个“三星”耳机(至于究竟是否为“三星”正品耳机当时我非常怀疑)。心想“价格”总算比“实体店”便宜了不少,收到货体验后感觉比较满意。“若是‘听音乐’能在‘耳机’上‘选择曲目’就更好了”我心里充满购买欲,使用一周后又再次回到“淘宝网”上认真搜索才发现我买“三星耳机”这家“淘宝店”就有“线控耳机”,价格标注为35元,考虑到上次的“质量”还不错,几番询问就订下了。我内心对此充满期待,可四天过去收到货试听才发现“线控功能”倒是有,然而“耳机”的“音量‘特小’、音质‘很差’同时还是‘单声道’”,与十天前的“三星耳机”相比,音质上可谓是“天壤之别”。“与商家沟通”得到的答复结果是:“要将‘音量’开到‘最大极限’,至于‘音质’上的问题‘无法解决’”。
我不禁心里面追问:“‘耳机’到底是‘音质’重要还是‘线控功能’重要?”,我这次为了“线控功能”,花了上次普通“三星耳机”近“两倍的价钱”却买了个“‘音质平平’、偶尔还有‘噪音’的`‘单声道’耳机”,还有何意义?这不等同于“商家”在“产品质量”上的“舍本求末”。这是我“线控需求”的错还是“商家职业道德”的不是?商家怎么会在竟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为“自己的私利”引进“质次、价廉”的产品打着“线控”的响亮旗号“诱骗消费者”上钩,这岂不是“玩火自焚”?我内心深处不断在“扣问、纠结”这系列问题。
围绕着这个“线控耳机”问题来了,作为“消费者”花“线控耳机”的“价钱”买“真正意义”的“线控耳机”的需求不仅“无可厚非”更是“合理、合法”,此处只是商家的错。既然是“线控耳机”,不仅“只是”要有“线控功能”,耳机“悦耳”的“本性”绝不能丢;“线控”在此是“概念”卖点,但“悦耳”才是“本”。商家不能披着“线控”的“炫丽”外衣,干着“浑水摸鱼、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欺骗消费者”的勾当。
试想“35元”的商品,如果“消费者”进行“消费维权”,其“成本”远“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由此“消费者”只好“认输”。同时相关“组织、机构”在“网络监管”上又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不作为”,这正是“无德商家”之所以“存在、猖獗”并“发展壮大”的“温床”。由是看来加强对“互联网商家”的从业资格“认证、审查”及“营运过程监管”,并以“质量100%合格”的信条严格对“进入互联网”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追踪”迫在眉睫!否则要想“依托互联网”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只有“解决、突破”了“‘诚信’与‘质量’”瓶颈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坦诚、无缝”对接,让消费者放心,经营者获利。从而将“互联网产业”做大,带动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篇22:教师关于语言表达的感想:由“然后”说开去
由“然后”说开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然后”一词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回答问题或讲话时,常常在句与句之间用“然后”连接,而不是用合适的连词,如“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显然,这是一个口头禅。
我问学生,怎么有这个口头禅的。有学生告诉我,从一些娱乐节目的明星们的表达中学得的,也有学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就学会了。我说,以后要注意,不能随便用,这不是好习惯,语言表达要干净洗练,否则会令人生厌。
生活中,口头禅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喜欢“这个这个”地说,好像显示身份似的。我有一个发小,原本讲话挺正常的,后来做了一个村长之类的官儿,不仅脖子显得僵硬,好像无法扭动起来用正眼瞧人,嘴里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嗯,这个”,我想这属于水平不高的人,用口头禅来掩饰自己的苍白吧。有些人的口头禅则是让人莫名其妙,听着极其不舒服。我初中的一位化学老师,我虽然非常敬重他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可他不管什么话的开头,总喜欢来个“如果”,我们这些学生在下面听着听着,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当化学老师说话出现停顿的时候,我们会齐声悄悄说“如果”,抑扬顿挫,已经不是暗流涌动,而是明火执仗,那场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他竟然也是无动于衷。其实,他教化学是挺好的,反正我的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我都忘记了学到什么。时间过去了30年,至今一想起他,眼前就会浮现全班同学齐声说“如果”的场景,还是觉得不自在。我的一位老领导,每次开会或聊天时,总爱说“那个时候”,其实并不是在回忆以前的事情,总不免要误导听众的思维。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陋习难改。后来,同事们暗送他一个外号“那时候”,他也就无可奈何地笑纳了。
这些口头禅,虽不至于粗俗到像一个地域性的“市骂”一样,也没有一些年轻人脱口而出的“哇塞”“我靠”之类的听了浑身不自在,但终究是语言不洁的表现。我知道,他们也许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好玩,盲目从众,以这种方式迎合、融入所在的群体。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小时候,有小伙伴觉得口吃的人讲话好玩,便跟着学,久而久之,小伙伴把自己也变成了结巴。这不是虚构。成年人我管不着,我最担心的是学生,青春年少正处于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会影响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此时不努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说不定将来就会成为我的发小或某些领导那样,产生一箩筐笑话。成人社会,很少有人自作多情地去帮别人纠正错误的,就像上级念错字,下属宁可看笑话,也不愿意帮助提醒一样——哪怕是善意的,有时也未必会获得善意的回报。
所以我经常对一些学生说,无论你从哪儿学来的,这样的话,都不允许在学校、教室里说。
我以前有个学生,刚进初一时,几乎每一句话中都会带着“靠”字,连同学都听不下去了。我这个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听了更是浑身不舒服,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以及言谈举止中的粗俗表现,为之心痛。于是,只要有机会,我总会提醒他。上课回答问题时,如果说到这个词,我会让他去掉“靠”再说一遍;平常与同学会老师交流时,说到这个词,我也会停下来,示意他自己纠正。在他家长的配合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从渐渐地少说,到最终不再信口雌黄,我看到了他的进步。这个男孩子,刚进中学时,身上还略带一些歪斜气息;初中毕业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子汉了。我对他说,你三年的成绩我都不在意,但是,你现在站在我面前的样子,和谈吐的风度,真让我为你感到高兴!这是一个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教育案例,想想也觉得自豪,我常用来告诫现在的学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个人讲话时,喜欢用口头禅,除了习惯以外,还反映了他的思维不流畅,或者说,思维与语言不协调。而出现这种情形,很难自知,这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值得重视。我以前有一个学生,数理化学得顶呱呱。他的优点就是埋头做题,毫无怨言,以“聪明”自诩。但是,他似乎对读书之类的事儿总提不起兴趣。你跟让他说话,声音几乎可以称为气若游丝,更不要说读一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歌赋,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愚氓灭美。他看书,但不出声读,这些东西,在他那儿,总觉得舌头转不过弯儿来。刚刚开始,学业成绩还算过得去,他自豪地告诉我,可以用数学的分数来“拉”语文分数。他的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的确是延续了一阵子,直到他读大学。有一次,他放假回来看我,说自己像个做题机器,不像别的同学那样,可以在各种场合落落大方地展示自己,发挥特长,他只好躲在一个角落里,拿出小纸片来算几道题目打发时间,因为,他不敢大庭广众之下讲话。语文太重要的,可惜,现在后悔莫及!我想起了他当时的那些说法,也只好安慰他说,你现在抓紧机会锻炼吧,还来得及的。
语言表达要正确、规范、得体、流畅,至少要让人不觉得“累”;要自带过滤功能,把那些不堪入耳的口头禅自动剔除,才能让人理解出一个准确的意思,并乐意交流。
篇23:说庄子作文
说起庄子,他那面对惠子坚不可摧的论据时的沉静自如与神机妙算,着实为我所惊叹。再观北冥有鱼,嘶~我想认识认识他……
“只有极恶极善之人,才能无刻不向人们散发出魅力,这样才能被称为王,倘若是与之相比,对于不知方向的愚昧之人,则是连昏君都不如,真正的王即有野心。”古希腊中的侵略王是这么说的。
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纵观七大国,难道没有“野心至极”的王吗?像是嬴政,却也丝毫未能吸引庄子的追随。他不像晋陶潜那般退隐于林,不同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像同朝的公孙衍、张仪,日日夜夜在政治中度过。庄子就像是于乡野间飘游,但又不躲政治战乱的一种融合体,不避世不入世,却拥有隐士谋士都渴求不到的无所至极的自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比世人更久更深地去思考,与外界契合无间,使得他完全以艺术的心去看待世界,而传说中的“大鹏与鲲”也只不过是他内心志趣情感的化身而已。
这样的庄子,多了几分常人少有的浪漫,这样我想到了盛唐的李白。和庄子有几分相似,李白大多靠着心情作诗,这使得他的诗文笔锋犀利,语言机敏,他在大唐中随心游乐,像极了庄子那随心所欲的境界与心态。大概唯一不同的是庄子常常要挨饿,但他这个肚子可不简单,竟让他放弃了楚王邀请,一心只为钓鱼吃。
庄子,我依旧不够认识他!
篇24:由《美术是个大家庭》欣赏评述说开去
由《美术是个大家庭》欣赏评述说开去
郑荣梅
(汶上县康驿镇第二中学)
《美术是个大家庭》是欣赏评述课,新课标规定:“大家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简短评价作品、现象,表达感受和见解。”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一、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必要的欣赏评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美术课无非就是教学生画几幅画、写几个字而已。其实不然,由本课来看,美术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并由此而延伸,学习美术意义也不限于此,通过学习能使大家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美。为此,我专门给学生上了一节有关服装的欣赏评述课。首先,我在课堂上展示了我国各个时期的服装,还有少数民族的服饰,并且展示了外国的西装、连衣裙等,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着装才美?一时,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接着我就因势引导学生何为美?真正的美终究是会被人们所接受、继承的,先进的、高尚的审美观总是迎合社会并不断发展创造的,像以上那样美吗?一种正确的审美自然生成。由此可见,欣赏评述课中,学生得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也表明,欣赏评述的大功能所在:审美情趣有根本的变化和进步。
二、认真上好欣赏评述课
怎样上好一节欣赏评述课呢?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搜寻资料。课前,自己先行整体感知。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老师点拨,让学生由点到面深入挖掘。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交流。例如,在欣赏《血衣》时,让学生做情景模仿,分角色仔细揣摩,品味画中人和景。这样,大家不仅能把握画面,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度把握画中人物的情感,这使得我们的课上得更有价值。
三、重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加强美术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好些学生对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认为自己只要把物体画得像就可以了,不需要理论。例如,在学习《在校园中快乐成长》透视的问题时,说易做难。结果,练习不佳,大家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用透视的规律,来检验画面,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同样的一组棱长,客观上应该是相等的,表现出来就应有近大远小的区别。于是学生就很快就会解决问题。实际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效率会很快提高。
当然,以上是由《美术是个大家庭》所想到的,在新课改下,一些新尝试与探索,应该多多的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
编辑 马燕萍
篇25:巧投激浪之石--由《马说》说开去(网友来稿)
巧投激浪之石--由《马说》说开去(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韩愈的《马说》文字并不艰涩,道理也并不难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词句稍加点拨,再分组赛读,学生也就掌握了它的主要内容。倘若课文上到这里,并无多大意义,因为这还没有完成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评论现实社会,培养其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生活热情这一重要任务。为了架通课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决定投“石”激“浪”,遂向学生提问:“千里马为什么不跳槽?”要求学生不拘一格,自由发表意见。果然,一石激起浪千重学生的思维火花被这个问题引发出来了。
甲生说:“跳槽跳槽,一定要有槽才能跳。不然,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能往哪跳?”
这开头一炮引来哄堂大笑,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乙生说:“马要跳槽,过分的限制是跳不了的。鼻子被拴住,脚手被捆缚,横向交流不允许,即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千里马也只能死守一个槽。”
丙生接着说:“我同意上面两个同学的意见。但是大家要注意,即使具备了上面两个同学所说的条件,并不见得马就能跳槽了。如果马缺乏本领、缺乏‘Let’s me try !’的`自信和勇气,也绝对跳不了槽的。”
我听到这里,禁不住伸出大拇指,由衷地称赞说:“讲得好,讲得好!前面两个同学说的是马跳槽的外部条件,这个同学说的是内存条件。那么,马在市场上交换了,算不算跳槽呢?”
这一下,同学们的讨论更热烈了。
A生说:“换了主人,换了生存环境,当然算马跳了槽。”
B生反对说:“不管到了谁的手里,若一样的不被重视,一样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也不能算跳了槽。”
C站起来支持A生:“你到人才市场交流了,换了工作单位,其实就是跳了槽。”
D生反对C生说:“那也并不见得。真正是双向选择的人才交流市场,马与用人单位彼此都能中意,有助于尽马之材,现马之美,这种能体现优胜劣汰的交流,才算跳了槽。而马无选择用人单位自主权,却被随意安排工作单位,且一样遭冷遇,受歧视,总的生存环境未变,不能算跳了槽。”
E生说:“韩愈所处的时代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时代,不会有马跳槽现象的发生,千里马摆脱不了受压抑、遭摧残的命运。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才真正出现马跳槽现象,这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战略思想的结果。”
F生说:“马跳槽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有助于人才成长,经济繁荣,国家昌盛。”
同学们从教材内容出发,既结合当时历史,又关注当今现实,将讨论的话题不断推向纵深。他们的思维因此更显广阔、深刻、富有创见了。我满怀喜悦,禁不住微笑了。看来,教师若用心琢磨教材,密切关注现实,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善加点拨,自然而巧妙地为学生架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桥梁,必能激活学生思维之“浪”,培养其广阔、深刻、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收到学文育人的理想效果。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篇26:读出生活情境来--由《老杨同志》说开去(网友来稿)
读出生活情境来--由《老杨同志》说开去(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必须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把握清楚,才能给人物准确定性,进而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要取得这种阅读效果,阅读时必须入境,即要善于读出生活情境来。阅读者要积极调动起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将作品的情节想像成活动的生活镜头,让人物“活”在特定的生活情镜里。这样,阅读者脑海中出现了活动的生活镜头,出现了活生生的人物,就能够透过作品的书面文字合理地想像出人物的音容貌、举手投足,就能比较准确地揣摩出人物的心理、情感,从而洞悉人物的为人,把握人物的性格。
学习赵树理的《老杨同志》一文,我们要读出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的鲜明形象,就应善于读出生活情境,进行入境揣摩。老杨同志与刘广聚在村公所初次相见的情形,我们可以将它想像成一组活动的生活镜头:一、老杨同志来到村公所,广聚跟恒元正为一步棋争执起来,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二、老杨同志站了一会后发问“哪一位是村长?”两人这才抬头看了一眼,广聚“懒洋洋地”只问了两句话,小元已在催着快走棋了;三、老杨同志懒得答理广聚“到这里干什么?”的问话,抛下一句“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便“丢”下背包“坐”下休息了。这一组活动的生活镜头一旦在我们脑海中出现,我们也就进入了人物所处的特定的生活情境,老杨同志也就在我们眼前活起来了,我们就能真切地触摸到他的心灵,就会理解到:老杨同志是很朴实的一个人,他的土里土气的服装表明他有着朴素的生活情趣,刘广聚工作时间挂羊头卖狗肉,醉心于下棋娱乐,而又对“送信的”拿腔调摆架子,老杨同志是非常厌恶这种恶劣的工作作风的`。
对老杨同志在老秦家吃饭的情节也作入境的揣摩,让人物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活”起来,我们就能从老秦双手捧面条的动作中,从他说话的语气中,感觉到他的忠厚老实、胆小怕事、贫穷愚昧而不觉悟的性格。老杨同志边接面条边安慰老秦的举动,尤其是他从大锅里舀山药蛋南瓜吃的动作与语言,让人真切地看出老杨同志乐与农民同甘苦、不搞特殊化的美好品质。对老杨同志饭后主动参加扬场劳动的情节也作入境的揣摩,我们就能对老杨同志注重实干、甘与群众融成一片,真正与群众心贴心的思想获得深刻认识。总之,将老杨同志放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阅读,去揣摩,我们还能读出老杨同志身上其他许多动人的闪光点来,诸如鲜明的爱憎感情、坚定的原则性、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工作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等等,从而获得对他的全面认识、深刻理解。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篇27: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由《荔枝蜜》说开去(网友来稿)
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由《荔枝蜜》说开去(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言为心声。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心灵感情的外化。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要读活作品中的人和事物,还应从作品中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中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并借以纯洁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灵魂。
《荔枝蜜》是一篇饱含作者激情和理性思维的优秀散文,细心阅读,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作者杨朔那跳动的思想脉搏,洞悉他鲜活的心态,我们会因此得到一次崇高思想的陶冶,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最让人佩服的是作者有一颗高洁善良敏感的心。小时候爬树被蜜蜂蜇了一次,从大人嘴里得知蜜蜂这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杨朔便“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这种“可怜”、“原谅”蜜蜂的心理,足以显示出杨朔的同情心和心地善良,其感情何等细腻。在与养蜂员进行了一番交谈,对蜜蜂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作者“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少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对蜜蜂的这一番深情礼赞,又何尝不是作者善良、高洁情怀的昭示呢?作者看重、热爱的是蜜蜂的劳动,创造,极力赞颂的是贡献的精神。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深刻意蕴来,其洞察力多么敏锐,其心灵多么敏感。
杨朔到了从化温泉,陶醉于秀美的自然风光,“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的比喻句,确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之高雅情趣的真切流露。何止于热爱大自然,一喝朋友送的鲜荔枝蜜,便怡然陶醉于“甜香里带着股清气”中,甚而“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由此可见,作者该是一位多么挚爱生活的人啊,其感情又是多么丰富啊。
最值得品味的是文章幻想式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有一番变化过程的。小时候被蜜蜂蜇了过后,感情上“不怎么舒服”,在从化温泉喝了鲜荔枝蜜,“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在养蜂员的导引下参观了“养蜂大厦”,增加了对蜜蜂的了解后涌起了崇敬之情,并由此将蜜蜂与农民联系起来,脑海里不断叠现出蜜蜂和农民的形象。在作者的意念中,蜜蜂即农民,农民即蜜蜂。他赞美蜜蜂即是赞美农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实质上是热爱劳动人民,愿做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心情的真切表露。
读完全文,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心灵敏感、感情丰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作家形象便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了。我们读活了作者鲜活的灵魂,我们自己的灵魂也会因此得以陶冶,得以净化。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注意读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读出作者的心态和灵魂。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篇28:从七夕说开去作文
从七夕说开去作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每年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多,而泊来品占据了大多数: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甚至愚人节、复活节等等,都载入了中国人的日历中。而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从近几年开始,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程。
如果说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8月3人是男人节这两个说法有些可笑的话,那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农历七月初七,却是理应被大家所重视的,如同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样,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代表着中华民族50年历史的积淀。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翻翻报章媒体,也纷纷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相亲”“恋爱”活动,期待着单身男女能够在这一天得到缘份的降临。
正所谓: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
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某种理由,而把一段即将走向成功的爱情过程扼杀。有些看起来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人,最后却能够迎来完满的结局。前几天,电视里刚播完了《转角遇到爱》。虽然我一直对这类所谓青春偶像剧不抱什么好感,但是看了这个故事,还是让我颇多感触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要说的是:转角,真能遇到爱吗?
男主角秦朗和女主角俞心蕾,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一对,更别说产生爱情了。但是,就是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稳定发展与升华。或许,这样的故事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其中所描述的那么多巧合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让人惊叹。不过,秦朗的一句话还是让我记住了:人生中有许多弯角,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死路,转一下,又充满了期待。
看多了国产剧的胡编乱造和港剧的悬念迭起,换种口味,也能让人感到回味无穷。我会随着秦朗和心蕾的分离而难过,也真心地为他们的最终牵手而感到高兴。我,一个平凡的人,能有这样的缘份降临吗?听人说,在七夕许愿是很灵验的。于是,又想起了秦朗给心蕾画的一幅画,在灯神前许的愿望,居然都能够实现。
篇29:从支撑说开去作文
从支撑说开去作文
古时候,一人去打仗带着父亲给的一把神剑。但他被叮嘱未胜利之前绝不可拔出。依靠这把神剑的力量,他果真所向披靡。出于好奇,他拔了剑。结果那是一把断剑,他也因此战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呢?原因是他错误地建立信念支撑。信念的支撑点不可建立在他物之上,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因为把支撑点建立在他物之上,一旦他物被毁灭,那我们也会随之灭亡。而建立在自己身上,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把信念支撑点寄托在他物之上,只是一种形式。时下,不少人为了高考榜上有名,高考前特地去求神拜佛。这种做法简直是虚无之行为,是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表现,更是不自信的表现。难道国足到普陀山拜两拜,再求一求菩萨,过几年就能捧个世界杯吗?很显然不能。那为什么有人竟如此迷信?其实他们只是取得了心灵上的安慰,填补了心灵的空缺而已!
把信念的支撑点根植于胸中,就如树木的生长,随着枝条的延展,根也就同时越扎越深。这才是做事情的正确态度。
毛遂是一匹千里马,但他没有翘首等待伯乐。他告诉我们,在不遇之时,千万不要寄托伯乐发现自己,而是要依靠自己,积极展示自己。
不少人抱怨如今的教育体制,期盼着体制改革。李阳和我们同时代,但他也同样获得了成功。他告诉我们,愚蠢的人等待适应的环境,聪明人适应环境。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我们把信念支撑点根植在自己身上,不靠别的,靠自己一双手,同样可以在艰苦中成才,在逆境中逢生。
因此,我们不能自我否定。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否定自己。朋友,赶紧把信念支撑点建立在自己身上,别的一切都不靠谱。
但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外物并非都不好,我们可利用、借助外物促使自己成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只要我们切记,永远靠自己,外物只可借助!
★ 关于孝的名言
★ 小寒食舟中作,小寒食舟中作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意思,小寒食舟中作赏析
★ 孝心的名言
★ 礼读后感
★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由庄子思想说开去作文(通用29篇)】相关文章: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2022-04-29
有用 无用作文2022-09-15
江苏卷2022高考作文题目及2022-12-18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技巧2023-02-28
礼的初一作文2023-07-10
孝敬父母经典名言警句2024-03-28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七年级上 现代文2023-12-29
有关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2023-03-31
读名句后的感触的范文2022-10-23
孝敬父母的经典名言警句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