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时间:2022-08-07 07:35:56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推荐18篇)由网友“草苗”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篇1: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这本书叫做《欧洲中世纪史》,C.II.卡尔波夫著。

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革、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图景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它的接纳在史料的性质上也有所表现,因在这些史料诞生于复杂的现实并不反映现实。在这一过渡时期,产生了与传统史料并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时代早期,经济生活中新旧经济进程并存。物质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在新技术和动力源方面,16—17世纪还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化前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结束后即迎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新特征:得益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某些经济领域和技术发展快、进步大。矿业、冶金业的进步,造船业和军工业的重大变革和印刷术、造纸等取得的成绩为工业革命初级阶段做了准备。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不平衡,但它已经开始对欧洲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长期影响。早在16—17世纪,欧洲就已经是一个拥有货币、商品共同市场、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相互关联的体系。经济成分的多样性是经济最典型的特征。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在新时期早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变形。在原有阶层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独特、收入水平突出、社会和伦理定位迥异的独立群体开始分离出来。

新时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样,欧洲经济中,农业比工业占有更大优势:尽管有了一些极速发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规模、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口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关。新商路和国家的开发、对新发现土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起,欧洲进入国际关系的新时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主要特点。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开始形成。欧洲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欧洲政治。地理大发现使新产品充斥市场,它拓展了国际联系,也促成了欧洲的生产。

从16世纪起,外交关系中的宗教因素越来越退居次要位置。欧洲结盟为欧洲政治世俗化做了准备。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欧洲的外交最终实现世俗化,进入新时代。16世纪是战争世纪,战争连续不断,旷日持久。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规模提出了常备军和依靠雇佣军扩大常备军的问题。在雇佣军——瑞士、苏格兰和德意志的雇佣兵当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技能的瑞士人享有优先权。从16世纪下半期起,欧洲各国君主开始积极招募新兵。民族国家的巩固及雇佣兵市场的枯竭促进了新兵招募。

篇2:《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对中世纪大加挞伐的当属后来的这些胜利者――商人市民。他们现在成为了整个欧洲社会的主流,所以历史在他们的叙述中,教皇和国王都是黑暗的制造者,农民的苦难很少被提及,而他们自己则是受害的主体。

中世纪时代,世俗王权和宗教皇权的斗争是始终存在,并不断地激化,到底由谁拥有最终权力,双方争执不休,其根本就是对话语权的争夺,也就是对利益争夺。他们双方在利益争夺上受害最深的是中世纪新兴的商人市民阶层。整个中世纪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贸易发展,而依赖于贸易生存的商人阶层应运而生,城市也随之诞生,城市里包括了封建领主、贵族、教士、各类商人、手工业者,还有失地农民和妓女。

商人和手工业者等新生的市民阶层,在和封建领主及贵族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他们掌握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所以,在对城市管理的话语权上不断扩大。

城镇最初也受其地区内的贵族、主教和修道院的管制,地主可以向城市居民征收各种税费,也可以维持城镇的秩序。但是,城市里最富有的居民――商人们,早早就开始反对这样的操作。他们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更适合商业人士的特权,比如免付一些费用、行动上的自由、免过路费,自己自治的自由。由于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地主们颁布了“城市特许令”,对商人们的要求予以准许。

城市自治体的居民为了获得特权,要付出很大一笔财富,之后每年还需付一笔钱给领主,以维持特许令的效力。但他们不是以个人为单位支付这些钱,而是通过城市政府集体付清,这一点很重要。政府的雏形出现了,他们花钱买自由,花钱买权利,他们有了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贵族们当然乐得收取这样的年金,因为他们不用花力气管理他们。但这不意味着中世纪的城镇保障了民主和平等,而对于管理自治体的商人来说,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一样重要。

最初的城市其实也是非常不堪的,脏乱差和秩序的混乱是普遍现象。伦敦,因是伦巴第人登路英格兰后建立的贸易区,所以取名伦敦。就今天的标准而言,当时的伦敦是个又小又脏又臭的火灾高危地,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为铺上石板,整天挤满了人、狗、马和猪。女人在这个城市里是危险的,即便是对这座城市褒奖赞美的人,也说“这座城市的女性都非常像萨宾人”(罗马神话里被罗马男人强行抓住并与之产生关系的萨宾族女性)。12世纪的'伦敦就有了烟雾问题,犹太商人对英国的城市极其厌恶,“人和野兽吃着同样的食物,在污浊的空气和硫磺烟雾中,就像到了地狱之门。城市无论何时都散发着臭味。满是苏格兰人,他们无比脏乱,心计险恶,几乎不是人。”但即便如此,奇迹剧、狂欢节、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了那个时候的闲暇生活了。

无论欧洲如何发展,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是始终如一的,犹太人对欧洲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们始终不被这块土地上族群所认可,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一直存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种排外表面上看宗教不同导致的,但实际上还是奴役他人的思维决定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伊(兰教,其实同出一门。只是对教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基督徒却视犹太教为邪教,甚至对其大肆屠杀,宗教理由则是犹太人害死了耶稣。犹太人被迫住在划定的区域生活,甚至被要求佩戴特定的标志,在基督徒诋毁他们的宗教时,还逼迫他们“礼貌地”听着。

相比于这三个宗教而言,基督教的宗教压迫是最为严重的。它不仅武力征伐异教,还强迫犹太教徒和伊(兰教徒改宗。即便是强大时期的伊(兰教,也比没有强迫他人改宗,比基督教温和宽容很多。以至于很多基督徒期盼着穆斯林军队的到来,他们可以得到“解放”。基督教的对内压迫之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但一切的民族压迫其实都是阶级压迫。犹太人作为外来人口,不允许拥有土地,不能参与市民政治,他们从事贸易活动和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制造。其中有一部分人做着放贷生意,而这一生意在基督教和伊(兰教的教义中都是被禁止的。但这又是很有市场的,很多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而背上了债务,然而,“在一个崇尚挥霍无度、以能花钱象征慷慨大方的社会,负债比勤俭节约更有面子”。犹太人虽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因为大的动荡,而被没收财产,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世纪。

对于仇外情绪和大迫害的发生,书中认为是由于欧洲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的活力,带动了社会阶层的迁移,带来了机遇,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焦虑感,有的人面对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社会,开始觉得惶惶不安,甚至惊恐不已造成的。如我们今天外来人口对本地人口社会福利和机会的侵蚀,以及文化观念上的冲突等造成的矛盾一样,只是这个矛盾在欧洲变得不可调和,对于本来就异常穷困的欧洲,面对这种发展中的躁动,暴露出了人性穷凶极恶的野蛮的一面,当然,教会在里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宗教的传播和认可的过程中,有一些很有意思但又很有启迪的故事出现。比如,伊(兰教传播的受阻,跟它禁酒有关,犹太教的不被接受,跟它自己宣称是上帝的选民,却没有尺寸之地有关。基辅罗斯接受东正教而拒绝天主教则是跟建筑风格有关。其实任何思想的传播,都要抛弃掉种族的习俗特征,才能做到在精神上的传播,更让人接纳。而中世纪欧洲社会整体和教会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其不宽容的。

综上的中世纪看起来确实让人感到压抑和暗无天日,但中世纪的欧洲也绝不是没有丝毫文明和进步可言。基督教会虽然极端和专制,但它在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以宗教为核心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诸多艺术,在中世纪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有的甚至是创新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出人意料之处,蛮族的入侵使得欧洲古典文明出现断层,整个欧洲在文化层面一片漆黑,犹如掉进了一口黑暗的深井。拉丁语及其文字在教会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但是,即便有文化如教皇者,用拉丁文写出的文章也是语法不通。蛮族的方言开始流传,但尚未发明相应的文字。在一片废物上企图重建和传播文化,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黑暗,文化的消亡才是真正的黑暗,因为世界重新回到了荒蛮时代。如今欧洲各国的文字,大多数都是传教士创立的,为未来文化的复兴保留了火种,这一点堪称丰功伟绩。

篇3: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篇4: 欧洲史读后感

近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篇5: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本文仅是我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与感想,没有高深的思想,仅有粗浅的学习过程,其中应不乏表达不当或想法幼稚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修正,请牛人勿取笑,感谢!欢迎愿意交流的朋友,提出宝贵指导意见和建议!)

文/陈静

高中时我读的理科,大学和硕士读的商科,加上自己以前对历史和哲学不感兴趣,所以在人文史方面非常欠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发觉得文史哲知识对提高自身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今年下决心好好读读这方面的书。

今年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是《极简欧洲史》。它是由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赫斯特所写,赫斯特是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这本书非常薄,读起来很有趣。原本它只是给学生授课用的讲义,但没想到极受欢迎,后出版成书,在欧美畅销。

我读这本书发现,作者通过前两章即提纲挈领地把欧洲的历史讲完了,随后的六章则从不同的主题――战争、民主与极权、皇帝和教皇、语言、平民百姓的生活等方面对欧洲的发展做了详尽介绍。真是一本很好的快速了解欧洲历史的启蒙书。

以前我对欧洲史不了解,只知道一点没有系统、没有逻辑的含糊不清的历史名词和人名,比如古希腊文明、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基督教、凯撒大帝等。读了《极简欧洲史》,从宏观的角度,我了解到:

欧洲历史可分成三个时代――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区分它们的标志是,罗马帝国灭亡前属于古典时期,从罗马帝国灭亡至14左右为中世纪,之后则为近代。三个时期的特点分别是:

古典时期,最早开始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它追求简单、逻辑,认为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之后产生基督教,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公元3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50年后他的继承者将基督教尊为唯一国教,教会有了完整的层级和机构,教皇与君王平起平坐。基督教教义认为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3世纪开始日耳曼蛮族入侵,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开始。

中世纪时,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罗马基督教会保存古希腊罗马学术,古希腊罗马学术反过来支持基督教教义,日耳曼蛮族变成了基督教的骑士。骑士是基督徒,学术是基督教,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基督宗教世界。

近代,则是欧洲从神性到理性,从科学到浪漫的时期,也是欧洲飞速发展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的时期。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赋予了欧洲进行“全球化”的力量。

欧洲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日耳曼战士文化――在一千多前的发展中不断促进、不断融合、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了欧洲的混合文明。读罢,我不禁在想,那么影响中国文明发展的核心元素又是什么呢?(期待后续的学习)

从微观的不同的角度,我了解到:

民主国家是古希腊的发明,古希腊人发明的是直接式的民主,()它源自军队,之后的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英国的民主与法国的民主又有不同。

教皇与皇帝到底谁大?从8世纪开始,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教皇和皇帝从开始的互相合作到11世纪相互反目,长期的明争暗斗使得双方的力量双双被削弱,给中欧(德国和意大利)带来了分裂和不稳定,但这也促使了欧洲的两大脱胎换骨的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此发生。

欧洲的语言――拉丁语(以及罗曼语系的徒子徒孙)、希腊语、斯拉夫语和日耳曼语系――全部承袭自同一根源,即印欧语系。西欧,日耳曼语系通行于北方,罗曼语系通行于南方,中欧和东欧说的是斯拉夫语系。典型的是,法语属于罗曼语系,德文属于日耳曼语系。英国历史上遭受了三度入侵,因此英文融合了法文和德文的大量词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数量上,英文词汇要比法文和德文词汇多出数倍,也就是在英语中同一个意思会有2-3个单词的原因,以“国王”和“国王的”举例,英文本是king 、kingly,后来加入了royal、regal、sovereign.

平民。从罗马帝国到1800年左右,欧洲的乡村人口一直无多大变化,乡间人口一直占到总人口的九成左右。但英国是个例外,1800年前后,它的乡间人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开始锐减,到了1850年,英国人已有半数居住在城市里。中世纪末期,西欧的农奴制画下休止符,各国对恢复自由身的农奴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法国的农民成了田地的拥有者,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迁移他处。英国的农民变成了佃农,也就是单纯付租金给地主,租约到期可续约或不续约。英国的地主和佃农之间是现代的商业关系,这促成了它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包含两大元素(农作方式的进步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规划)――促成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之后工业革命与之链接,相辅相成,使英国成为世上第一个现代大国。法国的农业改良人士见贤思齐,也想做类似改进,但因它的土地为农民所有,连专制君主也动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的农民那么J,而英国的农民很富。那么,中国的农民为什么那么穷呢?

读到古典时期的先哲和欧洲的争战史,我在想:

古希腊的三大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它们是师徒关系,他们三人在西方的哲学思想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到此,我在想,除了他们,这个时期还有哪些流派、哪些人?它们分别是谁?那么,与古希腊的三大先哲同一时期,中国是否也有这样的先哲,他们是谁?就我所知,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孔子的知名子弟就有子路、子贡、颜回),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驭国之术,千年之后则独尊儒术。

欧洲的发展也经历了分裂、统一的过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国王由入侵的日耳曼战士首领担任,他将土地分发给自己的子弟兵,回报条件是这些下属必须提供国王打仗所需要的战力。由于高度依赖拥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势必处于弱势地位。这与中国的周朝大似相同,周天子得天下后,将土地分封给王、诸侯等,以拱卫王室;但诸侯逐渐做大开始称霸,周王室王权衰弱,最终西周灭亡。与欧洲如此相似(当然又不同,欧洲最终发展出民主,而中国出现中央集权)。我就想,宇宙大能量是不是在同一时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就像俄国出现彼得大帝的时期,中国出现了康熙大帝,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阅读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历史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这一年的时间,能多多了解历史,以期到年底的时候,能解开以上或其中的一些谜团。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读一读这本书。

篇6: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日尔曼人信仰教,在罗马推广,但只有很少人听取了推广。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个。他成为国王后,建立教会,将教定为国教。当时的罗马人、古希腊人、日尔曼蛮族人构成了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为今天的欧洲。

我读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欧洲的形成,还思考了欧洲为什么发达?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维、改革创新,就一日日发达起来,成为今天的欧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铺垫创新未来。

篇7: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这本书的.是讲述从希腊文明到罗马文明再到蛮族入侵,进入中世纪,再开始新教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一段发展史。 整个文明的进程层层递进, 希腊文明奠基了哲学、科学,罗马文明保存了希腊文明并举国支持教成为国教,而北方蛮族与东方伊斯兰的入侵让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罗马帝国从此以宗教权威延续,进入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中世纪主要分为农民、贵族、国王、教皇,国王与教皇不断争夺权力,如果国王胆敢公开反对教皇,教皇开除国王的宗教籍,国王的统治合法性降低,贵族就有不听命国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没有真正的统治权,所以最终教皇与国王没有哪一家可以独大。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新教开始独立,新教主张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读圣经,虽然同样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国为主开始真正宗教独立,此时浪漫主义开始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雏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还是日心说的普世,宗教开始逐渐不再成为人们的核心,像希腊科学,以及很多古典的东西变成主流,文艺复兴兴起。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直接打开了科学革命的魔盒,从此主流观开始从,古典是最好的到未来是最好的。

间接推动了人权主义,从而有了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的法国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导致了王权的不稳定,所以推翻王权成为了合理的借口)

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过程,英国率先工业革命,带领欧洲成为世界的先驱。

我在阅读全书读到的主流内容如上,在此还是需要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种田缴税,几乎无事可做。 而其实大部分人现在的生活与中世纪的农民并无区别, 我们在一个黄金的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很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负,有很多的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结尾的时候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标与体验的人生中快乐的生活下去。

篇8: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如果你是一个半吊子文科生,对欧洲历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高中历史课本,平日还算爱读书,但阅读范围多为社科和文学类,那么,这本书是你打开视角了解欧洲的不二之选。

首先,文字通俗易懂,绝不枯燥,讲述方式简单随意,但并不失严谨。很多处作者的幽默感都传神到你好似在大学课堂中听他娓娓道来并会心一笑,比如在阐述教皇和皇帝之间权利斗争和互相牵制角逐的`复杂关系,作者将教会比喻为一个国际组织,如果日本丰田总部需要任命一个澳大利亚分公司的负责人,这个任命需要得到澳大利亚总理的许可,厂长需要当地市长指派,那么虽然这位负责人必须听从东京总公司的指令,但对地方力量也得有所顾忌。就很形象的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关系。

其次,与编年史不同,这本书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的,而是通过8个不同的主题将欧洲历史顺了8遍,虽然每个都有侧重点,但细节相互的补充,会让我们大脑中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欧洲景象。

对于接受民族主义和丛林法则教育长大的我们,不免对于战争、进攻、侵占这些字眼多加关注,迫切想知道谁是赢的那一方,又不免要关注革命、改革、起义等标志性的事件,期待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本书更多的着眼于这事件的发展过程,聚焦于原因、环境、各种有利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影响,这影响甚至是生活化的,比如欧洲语言体系的演变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可读性,更会教给我们一种更为灵活而全面的思维方式。

最后要提我自己很有感触的一点,即欧洲人民对于制度的信仰。从罗马式民主到法国三级会议,争取同等投票权的平民,通过不断的抗争,用持续完善的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拿破仑对于《拿破仑法典》的自豪都源自于他们坚信制度的合法性和巨大的力量,用规则来改变8和2的比例,逐渐固定为无限接近5和5的现状。反观中国历史,数次朝代更迭,付出惨烈代价,却大多都是阶级重新洗牌,争夺8的主人之战。

本书文末提出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在作者分析的各种原因中,我想,权力永远受限制所造就的多元化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阅读本书是愉快的体验,我时时惊叹于古希腊罗马人的聪慧,也被后来人孜孜不倦求知的精神所感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等几千年的淬炼,以及自始至终对于自由人权的向往和守护,欧洲文明最终演变成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篇9: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澳大利亚人写的欧洲史,从文化的视角,把欧洲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历史脉络说得很清楚。以前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史》(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 著),跟这本一结合,算是把欧洲中世纪基本搞清楚了,在脑子里不再是一团浆糊。

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日尔曼蛮族。

古希腊:现代人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希腊,为什么能创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话就不说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腊在科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的研究,简直可以认为是外星人派给地球人的洋教练。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是可以用数学来精确的描述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来描述这个世界。

古罗马:绵延一千多年的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基石,征战和扩张在当时是对各民族的蹂躏,在文明传播方面却是作用非常。罗马开创的共和、民主传统,是现代民主的滥觞,当威望如日中天的恺撒要独裁时,立即受到了暗杀,可见共和、民主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既使屋大维加冕皇帝之后,依旧还是保持共和政体,皇帝不是子嗣继承,保证了皇帝的品种优良。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什么傻子、婴儿、木匠、变态狂没有出现过?

基督教:自从耶稣把犹太教的道德教训变成宇宙大爱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挡住基督教的脚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认为世界是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世界。罗马从军事上征服了犹太人,基督教从思想上征服了罗马,罗马与其说是罗马人的罗马,不如说是基督教的罗马。虽然历经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顿的当头一棒,以及达尔文的贴地一铲,连罗马都湮灭了,基督教依旧强盛。欧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

日尔曼蛮族: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入侵,铸就了今天欧洲国家版图的基本框架,也给欧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战、扩张的成分。作为落后民族,日尔曼入侵罗马的初衷只是想抢点东西,并不是要灭亡对方,并不是要建立统治。所以他们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罗马的统治(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基督教,自己变成了基督教骑士,成了罗马东征驱赶穆斯林的战士。

还有几点体会:

1.古希腊孕育的璀璨文明,和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极度分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反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时期,这个决不是巧合。

2.法国的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其实是小地主),所以法国农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经济上却没法跟租地的英国农民相比。反观国内,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正是从法国向英国转变,未来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欧洲历史上国家的碎片化,使得国王的权力很小,需要用心经营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中国历史上是以统一、独裁为基础,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欧洲的原则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国王”,我们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是各种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适应文化,一方面还要寻找最能释放生产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和君主变换不断,基督教能够两千年而不灭,还把教义传统了全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做公司,要想长久,必须有一套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却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这样才能长久。

5.事业部体制。如果把欧洲看成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实行的则是事业部制。虽然没有中国这家公司更能集中资源,但能避免整体犯方向性错误。从欧洲整体上讲,一直是在向前进的,不像中国历史上的反反复复,原地打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直非常欣赏译者的文笔,感觉非常有民国范儿,找度娘一查,原来译者席玉苹是实力非常强的台湾翻译家,真是民国的,人常说见字如面,看来是真的。

篇10: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北方蛮族。

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基督教来减缓自己的衰落,基督教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基督教,相反还挺支持。

5、基督教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国,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是互相牵制的,在双方的博弈下,地方势力各自发展,国家一直处于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权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台湾通过375地租做了和英国类似的事情。而大陆把地主全打倒了,现在农民是怎么样的穷样,就不多说了。

篇11: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在约翰看来,有三个元素必须记牢,它们分别是: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正是因为这三个元素的深化、交集、影响,才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欧洲。

今天的欧洲是许多个国家组成的,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辽阔无边。

古罗马人虽然打仗一流,但哲学、数学、艺术、文化等还是要向古希腊学习,这是第一个元素的形成。另一个元素紧接着也奇妙的开出了花,本来基督教是犹太民族中的一支,是个小众宗教,罗马人不信的,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于是乎罗马人携着古希腊的文化和基督教结合了,这是第一个。

然后,更好战的日耳曼人从北方打来了,当时罗马已经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这一年,作为分界线,前面是古典时期,后面就跟着中世纪了。中世纪漫漫一千年,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欧洲真正的主人成了无知好战的日耳曼人。无知要学,好战要改,国家要建,但是他们毕竟是新手,手腕不强,各据一方,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出现,格局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里出现了第二个,这些国王为了维护统治,首领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们。这些战士成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但逐渐的这些贵族开始视土地为己有,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国王的权力一贯薄弱,而“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正是现代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所以欧洲搞出了民主,而中国一向专制。

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日耳曼蛮族竟然也支持基督教。结果是罗马帝国虽然覆灭了,但教会幸存了,带着它那套统治天下的规则,与国王们形成了联盟,当然同时也产生纠葛。直到14,这个怪异的联盟才告终结,近代上场了。

首先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随着文艺复兴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它漫长的世俗化过程。”

接着是16世界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还只是回望古希腊,宗教改革却是要革现有教会系统的命。宗教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基督徒,开始从教廷手中抢夺《圣经》的解释权,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教廷的权威一落千丈。

在这之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人们开始将理性“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随着思想启蒙,著名的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接踵而至。

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则加剧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症,直到鸦片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这两件事,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由“后进生”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篇12:《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果然是极简,但是脉络非常清晰,欧洲文明之初有三个元素:古希腊与罗马文化(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的发展(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可以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打仗是好玩的事)。古希腊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原型(不同于现代的代议民主),而后罗马发展出了共和。罗马帝国变成的天下,教会变为罗马人的教会,将希腊与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而后就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到混杂了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

作为西方第一个帝国,罗马帝国曾经被三次大规模侵略(日耳曼、穆斯林、北欧人),结果就是西罗马灭亡,但是罗马文化没有灭亡,日耳曼人在的大旗下继承与发扬了欧洲文化(英国例外,英国人来自北欧人的后代)。

民主来自于古希腊,但是直接民主在古希腊就被质疑,其中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罗马人创建了罗马共和国,它建立在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共和国美德基础上,创建共和的伟大人物是布鲁图斯,而共和来自于历史纪录的第一起事件。而日耳曼人的混乱统治导致了封建社会,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国民大会(决定税收),直到法国把他推向极致(《人权宣言》)。而英国在光荣革命中不流血的把国王关进了笼子。

宗教在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教皇与皇帝之间不停在博弈,直到后来出现了路德教与新教,分裂(东正教在君士坦丁东迁的时候就分裂了)

最后截取一段人权宣言,看上去让人激动与嫉妒:

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始终如此。

这些人权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的权利。

整个主权的本源乃寄托于全民。

所谓自由,意指有权从事一起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每一位公民都有发表言论、写文章与出版的自由,但若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滥用了这项自由,仍应承担责任。

权力的分立未能得到确立的宪法根本不能称为宪法。

两百余年前,余音绕梁。

篇13:《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还有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心得感悟

篇14: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会,罗马帝国变成的天下;其次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开始的近代欧洲史。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成为真正的统治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的君主屡见不鲜,造成国力衰落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要依法治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实施。从书中看,从《摩西十诫》、《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仑法典》,欧洲的法治思想贯穿始终,现代社会的许多法律,几乎均根源于欧洲。

(二)要重视科技和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源自欧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欧洲对科技文明的重视一直没有间断,从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科学精神开始,到保存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学革命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欧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再度证明,科技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篇15: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在对《极简欧洲史》这本书籍的三天阅读之后,心中感悟颇多。

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文明建设都比较领先,因而,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与其复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书作者从塑形欧洲文明内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教义和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详细描述了此三种原因,彼此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又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过程。催生了欧洲文明的基本内核,诞生了强大的帝国与繁荣的城邦,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赞叹不已!

发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是欧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实现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当然也有局限性,对妇女、奴隶的歧视,并未实现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腊智者的学术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惊叹,“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地位,这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的重要一步;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美德”与我们同时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苏的弟子柏拉图《理想国》是西方文明理想主义的发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了逻辑的辩证方法,提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于14、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启迪作用,包括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对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再一次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现代生物学的观点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大相庭径,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之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击,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欧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因为一种是科学,一种是情怀,我们既不能摒弃科学,也不能遗忘那种浪漫情怀,正如我们的“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这是民族情怀。欧洲的面积其实大致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是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他们走的却是欧盟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日耳曼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国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欧洲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其实,欧洲的许多思想都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权利分散,遗产多元”及现在的代议制民主政治都发端于欧洲。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当学贯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发展中,让我们的祖国留给后世以更多、更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篇16: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澳大利亚人写的欧洲史,从文化的视角,把欧洲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历史脉络说得很清楚。以前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史》(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 著),跟这本一结合,算是把欧洲中世纪基本搞清楚了,在脑子里不再是一团浆糊。

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古罗马、、日尔曼蛮族。

古希腊:现代人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希腊,为什么能创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话就不说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腊在科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的研究,简直可以认为是外星人派给地球人的洋教练。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是可以用数学来精确的描述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来描述这个世界。

古罗马:绵延一千多年的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基石,征战和扩张在当时是对各民族的蹂躏,在文明传播方面却是作用非常。罗马开创的共和、民主传统,是现代民主的滥觞,当威望如日中天的恺撒要独裁时,立即受到了暗杀,可见共和、民主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既使屋大维加冕皇帝之后,依旧还是保持共和政体,皇帝不是子嗣继承,保证了皇帝的品种优良。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什么傻子、婴儿、木匠、变态狂没有出现过?

:自从耶稣把犹太教的道德教训变成宇宙大爱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挡住的脚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认为世界是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世界。罗马从军事上征服了犹太人,从思想上征服了罗马,罗马与其说是罗马人的罗马,不如说是的罗马。虽然历经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顿的当头一棒,以及达尔文的贴地一铲,连罗马都湮灭了,依旧强盛。欧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完整的文明。

日尔曼蛮族: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入侵,铸就了今天欧洲国家版图的基本框架,也给欧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战、扩张的成分。作为落后民族,日尔曼入侵罗马的初衷只是想抢点东西,并不是要灭亡对方,并不是要建立统治。所以他们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罗马的统治(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自己变成了骑士,成了罗马东征驱赶穆斯林的战士。

还有几点体会:

1.古希腊孕育的璀璨文明,和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极度分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反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时期,这个决不是巧合。

2.法国的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其实是小地主),所以法国农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经济上却没法跟租地的英国农民相比。反观国内,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正是从法国向英国转变,未来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欧洲历史上国家的碎片化,使得国王的权力很小,需要用心经营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中国历史上是以统一、独裁为基础,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欧洲的原则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国王”,我们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是各种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适应文化,一方面还要寻找最能释放生产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和君主变换不断,能够两千年而不灭,还把教义传统了全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做公司,要想长久,必须有一套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却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这样才能长久。

5.事业部体制。如果把欧洲看成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实行的则是事业部制。虽然没有中国这家公司更能集中资源,但能避免整体犯方向性错误。从欧洲整体上讲,一直是在向前进的,不像中国历史上的反反复复,原地打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直非常欣赏译者的文笔,感觉非常有民国范儿,找度娘一查,原来译者席玉苹是实力非常强的台湾翻译家,真是民国的,人常说见字如面,看来是真的。

篇17: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北方蛮族。

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来减缓自己的衰落,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相反还挺支持。

5、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国,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是互相牵制的,在双方的博弈下,地方势力各自发展,国家一直处于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权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台湾通过375地租做了和英国类似的事情。而大陆把地主全打倒了,现在农民是怎么样的穷样,就不多说了。

篇18: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希腊是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心。

得益于希腊的几何美,初三的几何全是满分,并且善于实现多种方法的证明;高中的立体几何亦如此。希腊人重在几何的应用,我也纠结于《亮剑》中“李云龙”用大拇指丈量鬼子机枪手的距离。

一切事物和道理的答案都具有简单。

日耳曼通过野蛮的战争取代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像蒙古取代辉煌的宋朝灿烂文明,历史惊人的相似。

罗马帝国灭亡后,预期平起平坐的教会保存了异教徒具有的希腊和罗马的智识。

贵族将土地和军队私有化之后,私有财产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国王的权利没能得以演变为专制。奠定了欧洲政府“私有财产、人权概念”的思维基石,这也是西方价值的核心。欧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战士变成骑士以后,开始教会所谓的正义的十字军东征以及保护女士,后来演变为绅士风度。

文艺复兴打破宗教对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钳制,追寻古希腊和罗马的无与伦比的古典。新教带来的宗教改革颠覆天主教的神学和唯一,旨在重塑罗马之前的会。

17世纪的科学思维采用希腊的数学方法--“世界是简单的”。

科技革命的理性思维推动18世纪的智识启蒙运动,撇开“迷信的宗教,”实现了理性、科学、进步。德意志日耳曼民族鄙视法国大革命中对理性的高度期望和空谈,急需寻找落脚点。崇尚感受、情绪等情感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蔓延,并催生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古希腊的理性。

历史是包含史实、地理、经济、政治的复合学科。

希腊的代议制度方式的民主制度源于亦军亦民的团结一致。低等的平民运用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成立平民大会,在立法方面占据重要角色。希腊民主演变为罗马共和。帝国末期,由税收供养的军队以及支持徒带来的帝国支持

对共和之制的推崇促使法国大革命。

战争带来语言的迁徙和融合。现在的英语确实由日耳曼语和法语叠加而来。

城镇化的道路是必须的,关键路子怎么走。

英国的农业革命采用的多田分类轮种,代替中世纪北欧的分季轮耕;对于果树种植,可以考虑在有效面积种植互补的经济作物。

欧洲的国王运转机制的不稳定性,促使殖民扩张和私有保护、国会的制度。教会的连绵保证了欧洲文明的完整性;而政权的四分五裂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畅销书籍推荐:《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全球通史 读后感

全球通史高中读后感

西洋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观看《全球通史》个人观后感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推荐18篇)】相关文章:

全球通史读后感2024-05-15

冰与火都是人生之歌作文2023-11-08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022-04-29

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2023-02-27

观《大国崛起》有感观后感优秀2022-09-07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00字2023-05-06

复兴之路的观后感500字作文2022-12-20

《阿加莎?克里斯蒂》读书笔记2023-09-17

《荷马史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2023-12-05

观看《神曲》古典名著观后感600字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