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由作文(共14篇)由网友“卡西法”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给孩子自由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如何给孩子自由
孩子的自由是在家庭规则、家庭秩序和安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对照老师讲的六大自由对比孩子平时的自由。
1.让孩子的头脑获得自由
爸爸平时比较注意给头脑的自由的,从他上学期起我们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只要求把老师要求写认真专注完成即行。凡事比较喜欢 问为什么?对于问的问题不管是我们看来是不是幼稚的问题,我们都很认真听他讲,很郑重的回答他的提问。对于我们不会的告诉他爸爸妈 妈也不会,但我们告诉一起看书找答案,所以现在一遇到问题就会说赶紧去看书找答案。
2.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获得双手获得自由
这一点我们平时也比较注意培养,从小只要是和姐姐喜欢干的我们从不阻拦,有时爸爸对给于和姐姐双手的自由都有点过,小时候喜欢拿着笔画画,经常会在墙上画,我要制止,爸爸说“墙脏了可以重新涂,孩子的培养过了这点就回不来了。”其实爸爸的这点我一直是不赞同的,这其实是有点纵容了。平时应该引导孩子画画要在纸上画,这是从前没制定家庭规则的结果。
3.给孩子嘴巴的自由
姐姐和从小都喜欢说话,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家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前提是不许说脏话怪话。
4.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自由
爸爸这点做的是值得表扬的,只要爸爸有空,星期六星期天都是爸爸带他出去爬山,去海边(我们这里靠海、靠山)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爸爸最近还带玩他自己小时候玩的拱铁环。每年都带他们外地出去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5.给于孩子时间的自由
这点在写作业上原来做的不好,原来我喜欢让他们在我规定的时间写作业,有时侯孩子在我规定的时间段不想写我也不通融,认为这是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我才明白要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学习时间,自从前一阵给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自己做时间的主人,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提高,干事的热情也提高,我也从天天催写作业中解放出来。
6.给于孩子充分的民主生活
这点本来做的也不好,前一阵要去学写字,我送他去了几次,路途太远,我带有暗示性与他商量不去学了,爸爸为此批评我,说我嘴上是与商量不去学,其实话语就是不让孩子去,说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让他去,路途远点我们家长自己克服。现在是只要说要做的事,只是在家庭规则、家庭秩序和安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我都让他做,哪怕这事他做错了,我也不反对,只是与他分析错的原因及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现在我还让孩子参与到我们家庭生活中,比如我们家要添置东西,我们都会让他参与进来,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昨天我送上学前发现2个红领巾脏了,我说我们去重新买一个好不好,结果说他认为重买一个浪费钱,把现有的两个洗一洗就行了,孩子说的用道理我自然接受孩子的建议。
在以后的孩子教育过程中,我要遵循这些原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篇2:《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篇3:《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篇4:《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篇5: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
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
我们家附近有不少小学,这个时间应该是放暑假了,可是每天能看到好多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好多爸爸妈妈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而是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想法去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的.压力。
我认为这是不尊重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想想,孩子虽然是孩子,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他们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是做爸爸妈妈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想这些,说强迫,也不为过。再想想,为什么上学会有寒假、暑假啊?那当然是为了让孩子们歇歇,休息休息。
当然做爸爸妈妈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限制孩子的兴趣,就是打击了他的自尊。放假了,孩子们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吧!孩子也有自由的。
篇6: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首先说说,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三岁男孩的母亲
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
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
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
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
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
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
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
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其实是我读的小巫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平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
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
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
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我衷心感谢小巫的系列育儿书籍!
篇7: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阿。
“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
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
篇8: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看完《给孩子自由》这本书后,感悟很深,道出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做主行动的机会,是引导而不是“教”他去做任何事情,小孩子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热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确实存在超乎一切的动力。小巫作为一个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又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母亲,书中对中国人的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结合自身的亲身案例和西方的教育观点予以了详细说明,
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篇9: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摘录几段非常喜欢的书中的文字吧,算作重温。
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
2.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3.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
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快乐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特别感到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5.“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6.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往往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
7.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
8.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
9.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
10.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11.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
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13.过早受到家长压力的儿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再教,那样会更加容易。
14.这些超级宝宝们没有得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经历: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成长。
15.无论事态如何严重,父母如何生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平和冷静,最有效的批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任何斥责,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其损伤性绝不亚于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
16.没有强烈的爱心和牺牲精神的父母很难说有带孩子的真正权利。
篇10:给孩子充分自由
给孩子充分自由
幼儿园的老师和一些朋友都这样评价:小巫的儿子Sam与众不同,拥有出类拔萃的安全感、自信心与独立能力,积极参与所有的活动,对一切都表现出超越他年龄的胆量、专注和投入。小巫说,这主要因为她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
什么是“给孩子自由”
小巫讲过一个小例子,一位邻居妈妈向小巫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那是因为她没有自由,阿姨总是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孩子正想玩一会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但是保姆立即制止她,怕弄脏了衣服。于是妈妈听从了小巫的建议,让孩子自由地玩水。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后来妈妈反省到,保姆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总是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总是在跟阿姨斗争。小巫总结:“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阿姨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阿姨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年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其实自由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但说起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幼教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过:“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管教的意识心态。”另外,人们对自由有很多误解,自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幼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阻碍他;当孩子探索时,不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自己选择的机会……
小巫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正如幼教专家李跃儿指出来的,“教育从吃喝拉撒睡开始。”两个孩子都是母乳喂养到两岁多,一直到孩子自己不想吃了,没有强行断奶,他俩不仅身体健康,亲子感情尤其好。在吃饭方面,孩子饿了就吃,饱了就不再喂,也不劝食,更不追着喂饭;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食物。小巫不赞成给孩子把屎把尿,更坚决反对开裆裤,她两个孩子都是纸尿裤穿到将近2岁,一直到孩子身体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再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进行简单而顺利的如厕训练,所以儿子从2岁4个月、女儿从1岁9个月开始自己控制大小便,享受了充分的自由,也从这些方面建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在四肢体能的发展上、在对四周事物的探索方面,就没有受到过任何限制。比如,从Sam刚刚能爬,小巫就经常带他到一些游乐场所,让他在器械上爬来爬去;十个月左右就会自己滑滑梯了;不到一岁,每周都去朝阳公园,连长达6米的树干滑梯,都敢自己爬上去,自己滑下来,妈妈只在下面接应。小巫说:“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要你相信他,放手让他探索,同时在一边提醒,一般来说是不会出什么事的。”如今,不到6岁的Sam体格健壮,身手敏捷,游泳、旱冰、骑车、呼拉圈,样样出色。运动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再举个小例子,一天中午,2岁―4个月的Sam在卫生间洗澡。那天他对淋浴喷头特别感兴趣,总是抓在手里恋恋不舍,还大叫:“阿姨走,别管Sam。妈妈,Sam要玩这个(喷头),玩一会儿会儿。”小巫把浴帘挂好,让孩子坐在浴缸里玩――平时她也常常让孩子在很浅的浴缸水里玩。 小巫和阿姨在外面吃饭,不时听到浴室里传来孩子的哈哈大笑。过了一会,Sam大叫:“水都流出来了!”小巫只是进去看了看――水流出浴缸,流进地漏,就出来了。下一次Sam又叫,小巫再去看,发现小家伙拿着喷头在浴室里四处喷射,一片汪洋了,小巫这才赶紧脱鞋迈进水里,关上水龙头,把孩子递给外面的阿姨,自己开始收拾浴室。Sam裹在干毛巾里,饶有兴趣地看着妈妈怎么收拾。从始终,小巫和阿姨没有大呼小叫,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批评,因为小巫认为,孩子没有做错任何事。
有些家长会觉得小巫纵容孩子胡闹,小巫则告诫家长: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磨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损毁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压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
小巫指出,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混乱。比如,好多孩子都喜欢甜食,Sam也不例外。小巫的原则是,一般不主动提供零食,但是如果Sam要求,她也很少拒绝,而是让Sam自己挑选自己要吃什么、吃多少。小巫的丈夫出生于新西兰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内心里也是根深蒂固地认为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所以对小巫的做法不太满意,嘟囔着:“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甚至严厉拒绝Sam对甜品的要求。小巫对丈夫说:“你越限制他,他越向往这些垃圾食品,你现在可以强制他,以后他自己有了钱,还怎么限制他?现在越不让他吃,以后他越吃得厉害。”小巫放手让Sam吃,他反而不贪了。有时候应他的要求买来的小甜点经常想不起来吃;有时想起巧克力豆,他要几个妈妈就给他几个,他会自己限制数量;偶尔妈妈说,今天甜东西吃太多了,不要吃巧克力了,Sam也会愉快地接受。(但是如果Sam带着哭腔哼哼唧唧或摔摔打打要求吃更多,小巫就会了解,孩子不是在要吃的,而是在要妈妈的爱抚和拥抱。)旁人见了Sam,都会说这孩子不贪,说不吃就不吃,玩具说不买就不买,居然不闹!小巫会对他们解释,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
关于给孩子自由,小巫为家长们总结出一个公式:家长尊重孩子、给孩子行动的自由,孩子就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从而发展出自由的思维,做自己行为的主人,拥有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自律。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说了半天给孩子自由,小巫笑言,自己可不是事事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基本的规矩是要立的,例如餐桌礼仪人人都要遵守,家里带电的东西不许碰,不许随地扔垃圾,不损坏公物,遵守交通规则等等。
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小巫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了几点经验:
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因为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也不强。
立规矩,要把道理将清楚,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别废话,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家长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平和的语气和尊重的态度,会让孩子信任家长的判断,顺从家长的要求。
立下的规矩,家长首先要自律;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晚睡一个小时等等――对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孩子天性如此,你越不让他做,他越想做,那就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就消失了。一次偶然的“放纵”不会养成什么坏习惯。另外,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别苛求完美,唠唠叨叨,让孩子心烦意乱。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奏效,那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对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方法,不一定要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怎么说也不管用,小巫就经常做带馅的食品,把青菜包进去。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孩子,把孩子的一些行为都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得稀里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的事情。(他小时侯你用花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声响?)这样想,家长就没必要恼火,而是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知道这样挺好玩的,但是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强调了无数次,孩子还是做不到,真让家长气恼。但是小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是这个水平,家长只有拿出耐心,不怕麻烦,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也是孩子学习的必然过程。
分辨孩子的感情需求,当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硬碰硬”,而是迎上前去,拥抱爱抚孩子。“闹”的孩子大多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小巫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要妈妈抱了。
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体罚孩子。
篇11: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我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十分爱我,对我的学习也十分关心,不过,我不赞同父母的这种管法。我上五年级了,作业越来越多,每天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迈进家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要写父母布置的作业,每天,我都很晚才睡。
有一次,星期五晚上,我兴冲冲的跑回家,打开电视机,看得正带劲。突然,“啪”的一声,原来妈妈把电视关了,还气势汹汹地对我说:“上次考的那么差,现在还想看电视,快去写作业!”我刚想辩解,但看到妈妈那严厉的目光,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我眼里噙着泪花,很不情愿的走到书桌旁,写起了作业。
那一夜,我多么伤心,我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家长都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我知道父母是为了让儿女考出好成绩,考上大学,将来出人头地,有出息。可这样的管法太过分了,孩子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不让我们玩,哪怕让我们玩一会儿,这样我们的大脑也可以休息,放松一下,没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怎能把学习搞好呢?
我要呼吁全世界的父母:请给我们孩子一点自由吧,打开鸟笼,让我们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拥抱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让我们手拉手共创和谐社会。
篇12: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所以就会提前给孩子描绘一幅美好的前景蓝图,然后让孩子按照先定的计划和步骤,一步一步在设计好的`空间里前进,最后一步肯定是一个掌声、鲜花、欢呼声和赞叹声齐聚的地方,因为父母都会期待孩子们成长为科学家、专家、明星等之社会栋梁。
7月份的气温居高不下,一直都在37℃左右徘徊,暑期的各种培训也开始陆续开班,好像要叫板炎夏的高温,名目可谓纷繁多样:音乐、书画、舞蹈、作文、钢琴、英语、珠心算、写字、跆拳道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本该充满乐趣的暑假也随之被更多的培训和特长班替代。父母期待的目光,老师无情的说教,都化作沉重的压力推向孩子那稚嫩的肩膀,孩子们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几乎荡然无存,更多的孩子一天就在几个特长班之间来回奔波,父母更是马不停蹄,都在忙着接送孩子,给孩子添置学习器具,准备各种各样的营养餐,孩子还在童趣的梦中就会被父母叫醒,揉揉朦胧的眼睛,吃下精心准备的早餐,书包里还会塞上一个水果,然后前往特长班。
“为了孩子全面提高,孩子多学点东西总会有好处的,不多学点东西,将来会跟不上时代!”父母们开始默默地接受着这种声音,麻木地注视着超负荷的孩子,孩子少了几许爽朗的笑声,经常会噘起嘴巴:“为什么放假了,都不让我玩?”“我不想学××”……繁多的培训充斥着孩子的自由空间,挤满了童话世界,被“书山、学海”这些意象中的概念词塞的严严实实,剩下的也就只有一个字了——累。
世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就像多姿多彩的生活,永远不可能是单一色调。虽然现实中孩子们各有千秋,但父母的心愿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能歌善舞、文武双全的“天才”、“明星”,有些父母甚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就像有的孩子不喜欢跳舞,偏要让她上舞蹈班,不爱器乐,偏要煞费苦心拜师学艺,到头来孩子们是白天忙、晚上忙、平时忙、周末忙、假期照样忙,负荷远远超过成年人的工作量。父母该花的钱花了,孩子该学的学了,但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个也许或差不多完事,该成龙的没有成龙,该成凤的没有成凤,甚至远远偏离父母预想的轨道,学无所成,家长失望,老师批评,反而让孩子们深受其害,不仅吃苦遭罪,自信心还要大打折扣,就连孩子们想拥有一个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童年最终也化为泡影,童年的记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请不要束缚孩子们放飞梦想的翅膀,多一份信任和理解,少一些约束和羁绊,当好护航者,不做引航人,给他们自由空间,让他们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自由飞翔,也许有一天你会收获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生活着的人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成长着的孩子像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需要自由。自由,是成长的需要!
可我从幼稚到慢慢成熟这样一个过程里。感受的是闭塞、禁锢和管教;在我的世界里没有自由自在的“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篇13: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
在孩子成长的时候,家长、老师总是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们的选择,束缚他们的行为,并且还会说上一句话:“我是为你好。”青春期的孩子会本能的想要私人空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是只能自己知道的。然而一些家长无法适应孩子的突然的疏远和脱离,他们试图去窥探孩子的世界。
学校和家长不要忘了,孩子不是我们的所有物,他们是一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我们的干预只会让孩子们更加缩进自己的躯壳里。龙应台说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家长,你们可以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孩子们学会飞翔、觅食。
前一阵子,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过多干预,引起了学生的不满,最终这位学生拿起刀子刺向了爱护自己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平时太严厉了吗?班主任平时对这位学生的过多关心引起了学生这次的不满。显然,老师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不了解学生真正的诉求。
教育也一直是社会中重视的问题。从小学抓起的教育不仅能促进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还能提高国民的素质。我们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空间生活成长真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话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正满足孩子内心的诉求。与孩子当朋友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希望各位家长都能领悟。过多的干预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就是你们说的“坏孩子”。
【本文作者:晓晴】
篇14: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
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
K12评论 2003-04-04 K12网友 Peter
中学生周晓旭死了,14岁的孩子,竟然死于“压力太大,劳累过度”。压力从何而来?为什么劳累?是应试教育压力,孩子梦中都担心的无穷的考试/排名。但据说还有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压力,各项活动都要拿金牌奖状。这是素质教育吗?这是变了相、扩大了的应试教育,把语数外政史地方面的应试扩大到什么弹琴书法而已。我们过分注重考试排名,太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种种考试排名,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光了孩子们的时间精力,最后葬送了孩子。
过分强调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必然会损害其他方面,因而损害整体。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这样走极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使孩子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是和谐的教育,首先是健康,身心健康。我们注意到了吗?我们看看真正懂教育的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当然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他们始终注意学生的和谐发展--特别是注意到我们搞应试教育甚至搞所谓的“素质教育”时忽视或不屑一顾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如控制学习时间。举世闻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和家长要竭力做到使学生在课桌上的学习和家里在桌上做作业的时间,一年级不超过两小时,二年级不超过两个半小时,三年级不超过三小时,四年级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四个半小时,七到十年级不超过五个半小时。”(真难以想象,我们要多少小时?我们肯定要喊:这哪行啊?这还能考重点啊?)
再看睡眠。他谈到:要保证“7-12岁儿童睡眠10小时,学龄中晚期睡眠8-8.5小时。其40-45%分配在午夜12点前。”--苏氏是“根据30年的细心观察得出的结论”,他反复向家长们强调睡眠少的危害--危害健康也影响学习。(我们奇怪:教育家还研究睡觉?苏氏可能更奇怪:不研究孩子睡觉还叫教育、教育家、素质教育?)
还有活动,玩。他指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5-7!我们多少小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苏氏的帕夫雷什学校一直上半天课,600多学生,有120多各类活动小组每天下午进行学生热爱的文体科技兴趣活动。(我们是越来越多的强化班封闭式!)
还有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家务,公益劳动和工作。“我校学生从进校的最初日子就从事体力劳动……学龄中晚期的'户外劳动每天达两三个小时。”(我们呢?据报上讲是世界最少之一。)
那是外国,不合中国国情?五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大声呼吁:“在现状下,尤需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点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还是在背道而驰呢?我们一直讲学习陶行知,为什么不实行这六大解放?
不给孩子自由,剥夺他们的睡眠活动劳动的时间,是什么教育?谈得上是素质教育吗?那是对孩子的摧残!觉都不让孩子们睡好,不是摧残是什么?能说得过去吗?
只有全局(孩子的整体发展)在胸,才能投下好棋子,才能搞好素质教育。
如果有学校说办得好,或者说素质教育搞得好,我想我们首先应该问:你们的学生们睡眠充分吗?玩得开心吗?享受到劳动的愉快吗?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吗?如果有一项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一票否决。
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太少。或者凭某种愿望,或者迫于压力,拼命要孩子学这学那,结果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越是“听话的好孩子”心理压力越大,疲于奔命,身体越来越弱以至于崩溃、周晓旭只是许多例子中的又一个(人们会悔恨交加而又悔之莫及:我们不要什么100分第一名金牌十佳了……我们要孩子!)如果不认真吸取教训,还会有多少类似的情况发生呢?
我们都说爱孩子,许诺给孩子幸福。我们现在的条件不是很差嘛,有的地方已经是小康了。可是因为思想上的偏颇,我们没有保护好孩子,连让孩子好好睡个觉都做不到,连让孩子痛快玩玩都不行,有意无意地榨干他们所有的时间,非把孩子一个个弄成近视眼豆芽菜神经衰弱甚至……我们成人没有尽到责任啊!我们枉为家长,羞为老师,愧为校长,教育某长是怎么当的?
应该猛醒,应该行动了。提出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经好些年了,可往往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喊口号贴标签搞花架子却没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变本加厉到了登峰造极)。我们要实在的,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先让他们多睡点好觉,多玩玩,多享受劳动的乐趣……
救救孩子!这也是救我们自己,救我们这个民族。
★ 高二的自由作文
【给孩子自由作文(共14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自由的作文2024-02-21
我想自由九年级作文2023-12-18
我好想得到自由五年级作文650字2023-10-28
以我渴望自由为主题的优秀作文2023-03-17
渴望自由作文1000字2022-07-22
渴望自由的作文题材初三2023-11-12
都想要的自由作文2022-07-22
还我自由的天空作文2022-12-15
我的自由天空作文2022-04-30
渴望自由作文初一议论文600字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