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青下乡作文(共17篇)由网友“愿望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小知青下乡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小知青下乡作文
小知青下乡作文
今天,妈妈带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瑞安集云风情山庄去玩,妈妈说:“那里可以让你体验一下乡下农民的生活。”我听了妈妈的话,兴奋得不得了。
到了瑞安集云风情山庄,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向售票处。买完票,进去一看,哇,好多娱乐项目呀,有跳跳床、荡秋千等等。妈妈说:“还有织布、做棉花糖、赶猪等项目呢。”我赶紧换好军装就开始参加各项娱乐活动了。
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织布,讲解员说明了织布要点,我就赶紧进行操作了,结果我的手太不争气,不仅没有织出一小片布,还把线弄成了一团。哎,首战告败,我不禁苦了脸。妈妈看到了,急忙走过来安慰我说:“别急,一回生二回熟,妈妈来教你。”妈妈就手把手地教我,一会儿铺上线,一会儿拉紧,一会儿转动线轴,这样一直反复,我和妈妈竟织出了一块布来。哈哈,终于成功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也连连夸我好棒。
第二个项目是做棉花糖,讲解员教我们跟他一起做。我们先把白糖放到一台机器里进去,只见机器慢慢地转动,吱吱吱吱地响个不停,白糖就神奇地变成了一条条丝,拿竹签将丝绕起来,就像蚕宝宝结茧一样,越绕越大,很快就像从天上采来的一层云,也像一团棉花了,怪不得叫棉花糖呢。
后来,我又去玩了赶猪、磨豆浆、滑沙等项目,可有意思啦。
妈妈告诉我,今天我可是当了一回小知青,可是真正的.知青却要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到农村学习当农民,有的就一辈子待在农村了,生活可真不容易呢!我生活在21世纪,真比他们幸运多了。
篇2:知青下乡总结范本
在支教期间,我们开设了趣味语文,趣味数学,手工制作,英语讲堂,生理与卫生等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课间活动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有篮球,羽毛球,跳绳,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等等,极大的丰富了孩子们的课间活动。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感受颇多,感动也多,虽然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收获了队友跟小朋友之间的友谊。记得有一次在小班上课,那时是在教识汉,教写“鼻”,一个小男孩要我教他,我写了一个给他示范,让他自己去慢慢的捉摸那个,他一笔一划的把那个写好了问:“老师是不是这样写的?“我看了一下那个歪歪曲曲的,但我知道那是他已经写了好几遍了,因为与前面的比较看知道他是在认认真真的写,我摸着他的头说:“嗯,写的不错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加油啊!!”他笑了笑埋头继续再练。孩子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他,他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进步。支教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帮助,更带给他们关爱!因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但他们很懂事,村民很热情,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相信我们这一次是非常有意义的。在都良田小学感受到教育与教育资源与设施的重要,孩子们想走出大山,出去是易,但以何种方式出去难!所以社会要给予他们帮助,折射出的是教育与命运何去何从,希望我们这一次活动能更加帮助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调研
在都良田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调研遇到感人的事,有一回我们调研准备回来时,遇到了几个小女孩,她们要我们去她们家坐会儿,去了我们才知道,她们是拉我们去她们家吃饭,我们一看情况不对就委婉的拒绝他们说我们已经吃了。但她们硬是不让我们走,一边拦着我们一边有人在盛饭,把饭都放在桌子上了,看来是别无办法啦!我们吃了饭,留了一会儿,天快黑了我们就回学校去了。一路上我们都在说这些孩子们真的很淳朴很可爱很懂事。真的那个时候真的很感动。我们一家家的走访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医疗水平,孩子们的教育与心理情况。
我们临走时,一个小女孩她跑过来提了一个要求,她说:”可不可以抱一下你?“当时我就愣住了,”当然可以啊!”抱着她,不愿松开!走的时候,忍着泪水离开了。坐到车上,有人在看小朋友写的一封信,迹虽然歪歪扭扭的,但饱含的情感却是浓烈的。湘西的山是那么的美丽,湘西的水是那么的灵动,湘西的人是那么的淳朴,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我们带去的是爱,收获的是爱.因为有爱所以我收获了爱!因为有情所以我得到了情!因为有你所以世界才会变得更美丽而温馨!我们用欢声笑语与孩子们一起谈未来谈开心与不开心的事,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直走下去!告诉他们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山,最清新的空气,最纯洁的水在孕育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种子,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在保护着一颗颗种子茁壮成长!
后记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粒微尘,因为爱把我们都绑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磐石;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棵幼苗,因为爱把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形成茁壮的大树;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朵浪花,因为爱把我们都融合在一起形成浩瀚的大海。平凡的我们因为有爱,因为有梦,所以我们不平庸!
篇3:知青下乡总结范本
前续
在8月19日—26日在河源连平三下乡体验了为期7天的班主任生活,我们五个班主任在这七天中摸索着前进,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一切都靠学习别人的经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队伍并没有考虑到要设班主任,因为我们宿舍里有两位同学都去了三下乡,也讨论了关于班主任的工作,所以我便提议也设置班主任工作模块,这样到时候班级的管理便会更加简便了。设置了这一模块,我也成了班主任之一,一开始便担任四班的班主。
因为我们自强之花去下乡的时间比其他队伍的都要后,一般情况下其他队伍的都是7月中旬去,下旬回来。这就对我们有一个有利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借鉴其他队伍的经验。舍友都是7月下旬回来了,所以有关班主任的工作,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积极主动的去了解一些情况。
根据我的了解和平时对一些班主任工作的观察,在为出发前我就根据课表和日程安排写了一份工作计划,并与其他班主任老师分享了我的计划。
四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班主任需要做的:
1、了解本班的课程表,知道每节课的任课老师,并提醒老师各位老师上课。
2、上好自己的课程,跟进本班节目的排练。
3、跟进本班上课情况,提醒学生上课时间
4、挖掘本班各方面人才,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注意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多与学生互动,多了解本班学生,与他们建立浑厚感情。
5、注意科任老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班会、交流会、各类活动尽量邀请各位老师一起参加。
6、合理安排本班学生参加活动,分配好角色,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7、让班委密切协助各位老师的工作。
8、请科任老师一起阅读学生日记,写批语,了解学生。
二、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到的信息、情况:
1、我们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属自强社成员。
2、成员组成:历史、生物、计算机、政行、外文、化学、文学、心理、信息技术等专业(23人)
三下乡人员分配: (可以大致说,不用详细)
英语:玥君 、黎榕梅、许兰兰 、朱华斌、谢金梅
心理课(3节):梁晶晶、焦尚春、邱坤玲
体 育(2节):邓彩霞、李晓琴、陈丽英、黎榕梅、宋智宇、
物 理(2节):杨小勇、宋智宇、李燕芳 、罗春
礼 仪(2节):谢仕丽、李晓琴、许兰兰、梁彩仙
安全教育(1节):余晓院
卫生知识(1节):邱坤伶 、焦尚春
数 学(3节):曹水仙、梁彩仙、陈姗姗、姚志东、梁志珍、
手语(2节):彩霞、陈丽英、谢金梅、陈凤、罗春
宣传组成员:李燕芳、姚志东、梁晶晶、邓彩霞、陈丽英、陈凤(宣传前后工作)
调查组:焦尚春、谢仕丽、梁志珍、宋智宇、黎榕梅(调查并总结)
生活组:杨小勇、邱坤玲、梁彩仙、陈姗姗(负责队员的寝食安排,药物的购买等)
财务组:李晓琴、曹水仙、李玥君、(管理经费)
3、我们的暑期时间主题:协爱出行,彩绘人生
队名:自强之花
队歌:《爱的翅膀》
4、我们的理念/目的:培养健康心理,彩绘美丽人生。
5、和大家相处的时间:7天,19—26号。
6、开设的课程或活动:见课表
7、认识本班主任、任课老师及队长。
各班班主任:一班:谢仕丽 二班:杨小勇 三班:梁晶晶 四班:李燕芳 五班:丘坤玲
本班科任老师:
数学(梁志珍)英语(黎榕梅)心理辅导(梁晶晶)手语(陈凤)礼仪(谢仕丽)物理(李燕芳)安全教育(余晓院)体育课(黎榕梅)卫生保健课(男生尚春、女生坤玲负责)
三、主题班会
(一)相亲相爱一家人(材料:课表、胶纸、队歌歌词)
1、时间:19日上午开幕式之后
2、地点:课室
3、主持:班主任
4、出席:本班学生、任课老师、队长
5、目的:让同学认识我们的队伍,同时也让同学之间相互认识,使大家能更快的融为一体。
6、流程:
① 介绍“二”的内容,此过程注意称“_老师,和学生强调见到老师要打招呼,不管认不认识,只要知道是老师就需要打招呼。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注意上课放学路上的安全,并注意防暑、防甲流。
② 认识同学:让大家按顺序自我介绍,班主任登记好名,注意开始了解每位学生
③ 布置每天写日记一篇,第二天早上交给班主任的要求
④ 宣布下午班会大致内容,让大家每个人都能想出一个好听的班级名和一个响亮的班级口号,派队歌歌词,让大家保管好,这都是以后要用的。
⑤ 散会。找一两个同学张贴课②表。将空白的名单表传给学生填写需要的信息。
(二)“我最闪亮”主题班会(材料:本班名单、胶纸、队歌音乐)
1、时间:第一天下午
2、地点:本班课室
3、主持:班主任
4、出席:本班学生、任课老师、队长
5、目的:通过学生自主起班名、口号,以选举的方式决定班委,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通过民主自决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行管理班级、参与班级决策的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6、流程:
①事先收集好同学想好的班级名、口号,一起讨论决定班级名、口号(班级口号和名班主任可以事先做一个备份)
② 通过自荐或他荐的方法选出班委4名,明确班委的职责
班长:负责本班纪律,协调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要及时向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汇报(比如是否有同学没来,有同学生病了等)。
学委:负责本班的学习情况,带领大家寻找有效、简易的学习要领或方法,积极讨论各种知识,将本班的学习气氛搞活跃。
文体委员:负责协调同学配合老师上体育课、排练各类节目
卫生委员:负责安排同学每天打扫课室卫生,注意卫生安全
③ 介绍我们的节目活动:军体拳,健美操、手语及第七天的节目(男女生自由报名选体育课)
④ 决定本班在第七天出的节目及演出角色:(节目班主任也可以事先备一份,以防不时之需)
⑤ 散会:请两名同学将写有本班班名、口号的名单张贴出来。
(三)“灵动心灵”主题班会
1、时间:第 4 天下午第二节课
2、地点:本班
3、出席:本班师生、队长
4、目的:通过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向健康、乐观、开朗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5、主持:班主任或班委
6、流程:
①主持人讲自己这几天以来的感受,引出开场白
②请同学们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及感受,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成长经历、经验或者自己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和大家讲讲自己最近的生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或苦恼、悲伤。主持人或班主任在其间要做一下简单的评语,鼓励大家向积极的方向前进。
③互动小游戏:班主任准备一两个互动游戏邀请参与班会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
④邀请科任老师分享这几天以来的感受及自己的一些经历、见闻,鼓励大家积极进取。
⑤互动环节:同学可以向在座的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老师回答
⑥ 班主任结束语,结束班会
(四)“分享·分担”主题班会(材料:主持人自备游戏环节的材料)
1、时间:第5天下午第二节课
2、地点:本班
3、出席:本班师生、尽力邀请其他班的老师
4、目的: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快乐的或痛苦的经历,以“分享快乐,就会多一份快乐;分担痛苦,就会少一份忧愁”为主旨,通过各位老师分享各种人生经历来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学会在学习生涯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游戏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在紧张之时学会一些放松自我的方法。
5、主持:学生
6、流程:
①主持人开场白
②主持人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见闻或是自己的经历因为话题,鼓励同学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或感想。
③学生与各位老师的分享穿插进行,这样既可以引导同学上去分享不至于冷场,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组织语言,同时也使整个流程不会单调乏味。各位老师分享的内容最好是自己自强不息的拼搏经历或是一些有趣的见闻,有助于鼓励同学们、拓展他们的视野,老师的话语中尽量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⑥ 互动环节:同学可以向在座的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老师回答
⑦ 游戏:活跃气氛,进一步拉近大家的距离
⑧ 主持人结束语,班会结束
后赴
七天的班主任一路当过来,努力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只有一个愿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做了很大的努力争取将每一点都做到最好,操作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七天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也用汗水换来了成长。
体验·责任篇
别人都说当老师是铁饭碗,工作也最轻松,但是不身在其中,就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当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台下还有一班学生用渴求的眼睛看着我的时候,一种重大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七天以来无时不刻不牵挂着那群可爱的孩子们,每天中午都不午休而是呆在办公室里就是为了能充分分享每一位同学写的日记,几乎每天晚上都最后一个走是为了能更好的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准备。
第一节班会课的时候,开始的几分钟有点紧张,但是讲着讲着就慢慢进入状态了,慢慢的找到了感觉。虽然没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班会的内容,但每节班会课前都会想到很多,也会根据情况更改原定的一些内容,希望每一节班会课都能给同学们带来不同的收获。
也许以前没有真正的去体会过站在讲台上与同学们度过一节课的时间吧,无论是班会课还是平时给大家上课,因为对时间的敏感度不够,总把握不好每一节课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总是那么短,两节物理课和四节班会课中几乎都是没有将所想要进行的内容讲完,时间就很快过去了,所以不得不延迟几分钟下课。
第一天的第一节课就碰到了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问题,一开始接受报名的时候就很担心会碰上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了,所以分班的时候就希望千万不要有这类学生被分到我的班。但事与愿违,第一节班会课就有一位学生故意迟到了,并且问他姓名的时候偏偏就要用方言回答,还用很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老师,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他一个没有上去,怎么请也不会站起来的那种。另外也有一个男生是很多时候都会讲一些话来顶你的那种,无论讲什么话都会很不屑、很儿戏的态度。虽然以前也知道会有这类学生,但自己是从没想过面对这种情况要怎么去处理。所以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便慌了神,不知道要怎么去应对。一开始时有老师建议这类学生不要招收,可以劝他们回去,但是毕竟已经来了,怎么忍心放弃他们呢?上午的班会课完了之后冷静的思考了一通,想想的话其实这些学生是希望更多的得到关注,只是因为处于青少年的成长时期,选择的自我表现方法也许因为逞强、也许因为那种叛逆的心理所以表现的有些极端,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并让他们得到重用,鼓励他们当班委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因为考虑到那位不愿意上去自我介绍的学生有很大可能不愿意上去竞选班委,在焦虑之余突然想到了自己曾给老师当过助理,便先私下找了他聊,不仅和他交了朋友,还让他当了我的班主任助理。下午未上课前,我和大家隆重的介绍了他的班主任助理身份。果然没错,虽然总是推辞不想做我请他做的事情,但看得出来他是愿意去做的,只是一个不是很自信的但渴望得到大家关注的孩子,相处久了还会发现他讲话温柔、渴望学习、文质彬彬等优点。
大多数同学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不耕田的同学少之又少。相处久了总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秘密、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很多同学都显得有点内向和不太自信,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在这七天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鼓励他们就是我的责任了,希望这些可爱的学生们能不断的努力超越自我,自信的去学习和生活。
有一句话说“记住就是理解”,而理解他们就是他们得到关注的最好开端,所以虽然我们班最后有43位学生,但短短的七天内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记住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在关心他们,也通过日记去记住他们,在日记里面尽量鼓励他们。
成长·感悟篇
七天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自己努力过了,也就无悔了。七天里,看着学生的一点点变化,不仅觉得他们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从班会看大家的成长。
从第一节的班会开始到最后一节班会课的比较,可以看出同学的一些进步。第一节班会课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女生都是上去大致的说“我是_x,今年x岁,喜欢_x”,而男生就更加简单了,很多都是“我叫_x”就下来了。而第二节班会课选举班委时,虽然很多同学都很拘谨,不敢上去竞选,但是还是有两位同学上去竞选了,其他同学都是通过大家的推荐的,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不怎么敢上台演讲,还有投票的同学也不是很多,站在中间地带呢还是不敢投?因为自己当时也没想到很多,第一次当班主任让大家选举,在现场的应变能力没那么灵活了,当时应该问问同学们当时是什么心态的。第三节班会课时我们已经一起相处了四天了,分享环节有同学主动上去了,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是一个跨越,是一个进步,他们也许从来没参与过这样一个班会,大家围着桌子坐成一个圈一起分享、一起娱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班会是由学生主持的,就像大学里面的班会课一样,主持稿由她准备,游戏环节的惩罚方式也由她准备,打破了一直由老师讲的方式,这样更有助于同学之间拉近距离,她的临场应变能力不错,这次班会的相对成功,大家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同学在逐渐的学会敢于自我表现、与人分享。第四节班会课的主持人是自荐的,和上次不同,上次主持人是我选出来的,这次除了自荐,她准备的时间也又少了一天,是当天准备当天就上的,班会课上她的应变也不错,能适当的增减内容、改变说辞。这次班会是四次班会中最成功的一次,主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成功,而是同学们能走出自我、战胜自我,很多同学都能主动的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是梦想、感想,有些同学讲到情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很多同学都感动的流泪了。另外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分享也是一个进步,几位邀请过来的老师都分享了自己成长成才的艰辛过程或是自己的难忘经历,这些分享对同学的影响很大,从第二天他们交上来的日记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同学都写了这节班会课对他们的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步一脚印过来的,很多同学的细小变化我都看在心里。
其一,翠霞是一个腼腆的女生,经过了几天的相处,她不仅敢于主动报名参加闭幕式主持人的面试,虽然失败了但还敢于主动报名当班会主持人,回来那天她和我说她的变化真的很大,以前是从未敢站上讲台发言的。
其二,曼琳也是主动报名参加闭幕式主持人竞选的,本来她就有这方面的天赋,文采方面也不错。经过这次面试她得到的启发似乎不少,因为她主持的第三节班会课控制得不错,班会课前还主动找晓琴聊天,了解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曼琳是个积极勇敢的孩子,班委主动竞选、主持人主动参加、手语健美操总动参加,第四节班会课也主动分享,虽然分享时触动到了她的某些情感最后因为哭了而没有说出来,但这也是她的成长,她在不断的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其三,伟聪就是第一节课就给我不好印象的男生,后来那些同学对他的评价和校长给他的定格其实就是被列入了坏学生的名单。但其实他是一个更加需要别人关注的孩子,也许因为某些社会原因、环境原因和家庭原因,他自己总是以一种叛逆的形象出现,和一大堆朋友混在一起喧哗,无论去到哪里都会和朋友黏在一起,也总会在办公室的门口晃来晃去但又不敢进办公室,只希望我们能多给一些关注。经过几天的相处不仅会发现这一群孩子不仅心地善良,而且都会多少体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很渴望融入大家,渴望好好学习,但却担心会遭到朋友的嘲笑。自从他当了助理后,回课室就主动多了,也不在课堂上喧哗,不管听不听课,都会安静坐在那里,第四节班会课还主动上去分享了。从第一天下午开始就不仅看到了伟聪的善良和听话,而且细心、会体贴别人,最后那天回来的时候他也过来送别了,而且回到时还接到他打给我的电话。
其四,智聪是一个自闭的男孩子,一天他的日记写得很消沉,说自己没有动力没有斗志,我在日记里面和他说了很多,第二天他回我的日记让我很感动,现在他在努力的拼搏、努力的学习,因为他已经和我约定一年后他要考上华师附中了,现在他也应该每天都会微笑十下吧,以后看到他相信他也不是那个整天沉着脸不爱说话的孩子了。
其实很多学生都有变化,都有成长,只是在这里也不能一一列出来了。这短短的七天,不仅看到了同学们在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我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人之初,性本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作为老师,除了给他们传达知识、传授经验,我们需要做的是首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多些和他们相处,多给一些关注,多给一些理解他们,也多给一些鼓励。有足够多的鼓励和关心,即使他们会遇到很多不顺、很多不开心的事,但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他们逃开自闭、自卑等的扭曲心理,在困难和挫折中,他们会勇敢的去迎接,并在不断的挑战中得到成长。
这次下乡是一个起点,我会永远记住这些经历,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篇4:知青下乡心得
光流水,白驹过隙,人生如梦。
人们是否记得,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降生了一大批“50后”,他们青春年少时,赶上了““””,未及弱冠,就到农村插队去了,“老三届”、“老知青”是这一代人共同的名字。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笔者系北京三中66届初中毕业生,亲身经历了“”浩劫和知青运动,每每忆起,感慨万千。
我们这一代,人称“老三届”(指1966、1967、1968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基本与共和国同龄,命运与共和国息息相关:1950年代初,新中国如旭日东升,朝气勃勃,我们亦度过了一个金色的童年;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接二连三,我们也被折腾,经历“上山下乡”,成为“插队知青”,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度过了一个“没有春天的青春”;1976年“”结束,我们的命运开始转折,__十年代是“老三届”“老知青”大展才华的年代,我们正值年富力强,为改革鼓呼,为发展尽力,被称作是社会中坚、“跨世纪的桥梁”。
转眼间,“老三届”早已经完成了历史重任,退隐江湖。弹指间,50年过去,恍如隔世。庄稼地里的青春,历历在目,虽尘封已久,但挥之不去。
时代:神州大地红潮滚
50年前,一个举国疯狂的年代,一个荒.唐愚昧的年代。
我们本该于1966年初中毕业。正值青春年少,懵懵懂懂,满腔的热血极易沸腾,伟大领袖一挥手:“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于是,红卫兵小将扯旗造反,“”狂飙突起。运动起来了,学校停课了,大学不办了。积压在校的千百万“老三届”毕业生何去何从?
1968年年底,伟大领袖又是一挥手,一句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一场知识青年大迁徙的狂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上山下乡高潮初起,我们“老三届”首当其冲,除极少数人当兵或进工厂外,几乎95%以上的“老三届”都去了农村插队或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大约有1700万中学生卷入了这场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知青运动”。
1968年初,北京一群思想激进的青年人自发组织赴内蒙古牧区草原插队,拉开了““””中知青上山下乡的大幕。5月,赴黑龙江的军垦战士开赴北大荒;9月,赴内蒙古阴山下的知青启程;12月,赴山西黄土高坡的列车西行。到陕西延安去的、到云南西双版纳去的一列列运送知青的火车驶出京城,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
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火车站开出,向大西北,向大西南,向北大荒驶去。火车站的月台上满是黑压压的人群,父送子,母送女,师送生,同学送同学。亦有父母均被打成“黑帮”者,不能来相送,可怜的孩子只好趴在车窗上默默地哭泣。刺耳的广播喇叭,不断播放着“毛主席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伴着嘈嘈杂杂的吵闹声,哭喊声。
记得当时流行的一首知青歌曲这样唱道:“火车一声吼,我们就分了手。告别北京城,何日再相逢?!”
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天真浪漫的城市青年。在他们想象中,内蒙古大草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大荒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他们根本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黄土坡,是暴风雪,是大荒漠。
1968年12月,我们来到下乡插队的山西雁门关外的大同县。凛冽的寒风中,火车把我们几百个北京知青甩在了坑坑洼洼的大同火车站月台上。
万万没有想到,曾是北魏都城的大同古城,竟然如此凋敝:残破的土城墙,没有城砖,没有城门,尚有日伪时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标语残留在城墙上。城里只有条不足千米的十字街,街道破烂不堪,街上车少人稀,偶有身披老羊皮袄的车倌赶着粪车穿城而过。
我们来自北京男三中和北京女一中的18个知青分在了大同县杜庄公社千千村大队。我们身背沉重的行李,怀着激动的心情,手举伟大领袖的画像,高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在贫下中农震耳欲聋的欢迎锣鼓声中进了村。
眼前的情景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塞外雁北的山村,充斥着贫穷、愚昧、饥饿、寒冷。村外是黄土翻滚的沟沟壑壑、坑洼不平的盐碱土地,满眼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土窑洞、土炕席,以及一群衣衫破烂的青壮男子、形容枯槁的妇女儿童——这就是我们知青将接受再教育的广阔天地吗?
五十年后,三个人又在一起照了张相,豪气尚在。
磨砺:黄沙碛里本无春
我们插队的小山村自然环境还不错,尤其是冬去春来的时候。
大地披上了绿色,有了些许暖意。穿过村外的小树林,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八里地,即是著名的桑干河。抬望眼,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即在远方,群山莽莽,绿荫浓浓,偶有飞鸟掠过,好一幅安闲的风景画: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然而,我们不是来这儿度假郊游的,我们要在这农村广阔天地里插队落户,磨出两手老茧,锤炼一颗红心,男生要炼就铁肩膀,女生要变成铁姑娘。
艰苦的磨砺开始了。
冬季的雁北高原,寒风刺骨。我们要干的第一件农活是送粪。将牛棚中一层层的牛粪起出来,装车运到地里。牛粪冻得铁板似的,我们用镐刨,用锨铲,掺着粪渣的冰花不时溅到身上、脸上,但谁也不在乎。
赶大车到城里拉粪是件很刺激的农活,当然,车倌是经验丰富的壮汉,我们跟车的只是“副驾驶”。清晨即起,装好几麻袋牲口草料,带足自己的口粮,从村里到大同有50多里地,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进城后先到定点的粪坑装满粪车,然后到我们村“驻大同办事处”——大车店,先搅拌好草料,喂好牲口,自己再热热带来的干粮,喝两口凉水,饱了。晚上就住在大车店的火炕上,没有被褥,就拿草料袋子当铺盖,好在土炕很热乎。第二天一早,朦胧中套好牲口,又扬鞭催马回村了。坐在臭不可闻的粪车上,望着满天星斗,晃晃悠悠地摇呀摇,有时居然能睡着一小觉,很香。
春夏之交时的锄地间苗是农村的几大累活之一。握着近一人高的锄柄,将一小撮玉米苗中最健壮的保存下来,其余的都锄掉。村民们干起来得心应手,飞快地锄向地的另一端,我们的速度就慢多了,锄头怎么也不听话,实在没办法,只好蹲下用手来拔苗。
最苦最累的农活,要数脱坯烧砖窑了。听说那活儿工分最高,我们几个知青壮小伙子自荐去砖窑干活。先是活泥脱坯,用一套原始的木格子脱坯,土坯晒干后摆成坯子垛,然后该装窑了。我们一次背二十几块、共重百余斤的土坯出入砖窑,装满土坯后就点火烧窑,担水饮窑,灭火晾窑,最后再将青砖背出砖窑。我们仅穿一条三角裤,进入尚带一定温度的窑内,将热乎乎的青砖叠成垛,背出来。背一天窑,浑身上下都是煤灰,如黑人一般。收工后,我们呼着喊着,跑进村里,最舒服的是赤身裸体跳入水缸中洗个热水澡。虽然后来享受过淋浴、盆浴、温泉浴、桑拿浴,但都无法和插队时的水缸浴相比。
农活再苦再累还能忍受,就是填不饱肚子实在难熬。十七八岁的年龄,正是长身体、能吃能喝又能睡的时候。那时每天有个农民大爷给我们十几个知青做饭,开饭时,人不分男女,饭不分干稀,没有淑女,没有骑士,谁也不会让谁,抢过来塞进嘴里就是胜利。
食物单调得不能再单调了。雁北属高寒之地,根本不产小麦和水稻,除了春节公社发给知青每人2斤白面外,其余时候都是小米粥、大窝头、蒸土豆、腌酸菜度日。最好的饭是黍子糕,雁北称黄糕,逢年过节才吃;顶级的是炸油糕,但在缺粮少油的年月,只有谁家结婚办喜事时才能吃上一顿油糕。
那时每顿饭吃四五个窝头是小饭量,女生一点不比男生少吃。记得有次村里让知青出民工修公路,那可是个累活,有位知青一顿饭吃了6个窝头,而且没有菜。回北京后,他曾一口气吃光了全家的两屉馒头,共12个。爸爸惊奇地看着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妈妈伤心地躲在屋角偷偷擦眼泪。另一位知青回家创造了吃129个饺子的最高纪录,至今说起来还得意得很。
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担过粪,修过渠,赶过车,送过粮,割过谷,扬过场,打过井,盖过房,背过砖,代过课。我们穿老羊皮袄,草绳系腰,抽旱烟袋,赤脚盘腿上炕,在煤油灯下学习“九大”文件,宣讲最高指示,朗读导师语录,开展批林批孔。什么苦活累活都体验过了,什么政治风浪都经过了,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任凭寒风凛冽,任凭恶浪惊涛,都不在话下。这,正是我们“老知青”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知青又回到了当年的知青小院。
嬉戏:少年不知愁滋味
虽然农活又苦又累,但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躺在炕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又是精神抖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年轻人喜好在大自然里撒欢儿,撒野,在黄土地里打滚,喊叫,将心底抑制不住的野性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
置身于纯自然、真优美的塞外山村里,中学生的小资情调油然而生。春夏之交时,一天的农活之后,我们常结伴到村外小树林中漫步,到桑干河畔玩耍,青春的浪漫与少年的顽皮交织在一起。我们还自导自演了几幕轻喜剧——偷瓜、偷鸡、偷跑。
插队第一年,我们磨肿了肩膀,将金黄的沙子担到瓜地里铺好,一棵棵秧苗栽下,一碗碗水、一勺勺肥饲候,终于,瓜秧长大了,开花了,结了核桃大的小西瓜了。一个月过去,西瓜长得碗口粗了,又一个月过去,有足球大小了。望着自己亲手栽的西瓜,我们兴奋极了,西瓜六七成熟时,就按捺不住了。
那是一个没有月光的夏夜,我们一行8个小伙子摸黑出了村,向着村东南方的瓜地进发。我们趴在瓜地里,像鬼子偷地雷似的摸摸这个,敲敲那个,不知哪个更熟些。
突然,一道道手电光向我们射过来,接着就是山西味儿的喊叫:干什么的?都站起来!
大家不约而同地嗖地爬起来,一直朝村南的小树林中跑去。一口气跑个了近千米,在小树林里停住了,猛然发现,一位知青手里还抱着一个生瓜,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稍做休整,大家统一了口径:“我们集体到村外散步,从没去过瓜地。”
到了村口,突然窜出五六个基干民兵,大喝一声:“站住!”手电筒上下乱照。不容分说,将我们连推带搡,带到了村大队部。没用10分钟,我们就都成了“叛徒”——全招了。
偷鸡的经历至今想起来还觉内疚。那些年,天天窝头咸菜,肚里没食,口中无味,我们将两眼盯住了满村乱跑的鸡。
一天下午,一只花母鸡跑进了我们知青小院觅食。我们眼睛一亮,立即围拦堵截,用一把小米将花母鸡“引诱”进伙房,然后关上门。深夜,我们两个人悄悄进入伙房,用手电一照,花母鸡正缩在墙角睡觉,它还没醒过劲来,我们就扑过去,一把攥住了它的脖子和腿,许久不敢松开,怕它叫出声来。大约过了5分钟,花母鸡浑身软绵绵的,死了。我们的手和腿却一直在抖,脑袋上冒出了虚汗。
我们半夜悄悄生起了灶火,烧开了水,褪尽了鸡毛,开始炖鸡。神不知鬼不觉,美美地吃了一次鸡。鸡肉吃光了,我们将鸡毛、鸡肠、鸡骨头包到一张破报纸内,扔到了院外南侧的粪坑里。
第二天,丢鸡的妇女到处叫着喊着找鸡,我们躲在屋里不敢笑出声。现在想起来,内疚极了,真想说一声:“对不住了,我们的山西大嫂!”
偷跑的故事就更带有离奇色彩了。1969年7月,插队已8个月了,知青们筋疲力尽,人又黑又瘦,像头小黑驴子。大家天天盼下雨,下雨可以不出工,在屋里学语录,抽旱烟,聊大天。
有一天,天黑沉沉的,大雨倾盆,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我提议,1963年北京下了一场雨,一下就是十几天,这次的雨很像那年,可能也要连下十几天,我们不如偷偷回北京几天,谁也不会知道。
提议很快得到一致的赞同。下午2点,我们一伙8人披着雨衣,戴着草帽,分散着出了村,踏着泥泞的土地,淋得浑身湿透,走5里地到公社,用了一个多小时,再搭汽车到大同,花5分钱买张站台票,当夜登上了大同到北京的火车,第二天一早,到了!
当时没有电视,更没有全国的天气预报,电话还是手摇的。也不知大同下雨不下雨。在北京住了一周后,几个人灰溜溜地回了村。
老乡说,那雨就下了一天多,第二就艳阳高照了,出工咋不见知青了?贫协主席、大队书记给我们开了两天会,我们对照最高指示,狠斗私字,深挖根源,将自己臭骂了一顿,偷跑的事总算画了个句号。
回村:乡音未改鬓毛衰
50年过去了,“老三届”快进入古稀之年了。但是,一旦追忆起上山下乡这段往事,总有说不完的话。
前些年,北京冒出了许多诸如“老插酒家”“老三届食城”“黑土地酒家”“大草原餐馆”等带有明显怀旧情结的餐馆,成了老知青聚会的场所。一壶老酒,几盘小菜,对酒当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十几年前,北京举办了一场反映知青生活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生活回顾展览”,数十万人前去参观,一时轰动京城。北京音乐厅也曾推出了一台“呼唤——老三届的歌”。台上一人唱,台下千人和。北京还曾举办了一场名为“共和国儿女——老三届”文艺晚会,参加者几乎都是当年的老知青。
此类纪念活动动静太大,官方怕引发不测,故不提倡、不支持、不批准举办老知青怀旧类大型活动,但民间自发的中小型怀旧活动此起彼伏。
这些年来,老知青们常寻踪怀旧,重返第二故乡,为的是一了多年的心愿。有的结伴驾车,有的携儿带女。有的发达了,为尚在贫穷之中山村捐钱捐物;有的做了政界高官,悄悄地利用其影响力,使当年下乡的地方尽快脱贫致富。
终于,我们有了一次难忘的回村之旅。
那是秋天,我们下乡插队整整40年之际,我们十几位老知青驾车从京城出发,沿京藏高速公路,穿八达岭,走怀来宣化,一路在黄土高坡上狂奔,三个多小时就抵达了大同,再沿村庄小路继续前行数十里,桑干河畔的那个小村庄已依稀可见了。
近乡情更怯。
寂静的小山村沸腾起来了。我们与村民聚在一起,任凭热泪止不住地流,大家相互寻找着熟悉的面孔。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围拢过来,仔细打量,居然能叫得出我们大部分人的名字来。他们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放,不停地说着40年前的往事。虽然时隔多年,我们还能清晰地认出,这里是唱样板戏的小庙,那里是碾谷米的磨房,还有买过香烟的供销社、代过课的小学校,一点也没有陌生感。
我们步入了当年居住的知青小院,我们寻找着各自住过的房间:门窗还是原来的门窗,土炕依旧是原来的土炕,只是光泽不再,破烂了许多。
小院现在成了村委会的临时办公之地。当年我们插队之时,国家给知青发放200元安家费,在每月工资三四十元的年代,200元是一笔大数目了。村里决定,用这笔“巨款”为我们盖一座知青小院。村里找来三五个技术娴熟的农民主持盖房,十几个男女知青齐上阵,搬砖和泥当小工。我们到村外小树林砍树,粗的当梁柱,细的当椽子,把村里砖窑的青砖搬过来。经过两三个月的忙碌,我们的知青小院——一排七间的新砖房终于建成了,成为村里最豪华的建筑。
这座原汁原味保存至今的知青小院,几年前已经被列入“大同县文物保护单位”了,小院门口树碑明示。
当年在这个小院里,我们说说笑笑,洗衣做饭,养猪养狗。闲暇时在院内读书,下棋,打扑克。十几名男女知青曾在一口大锅里吃饭,抢过小米粥,偷过山药蛋,藏过玉米面窝头,腌过老酸菜。当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也免不了磕磕绊绊,打打闹闹。
听说北京的知青回村了,热情的乡亲们越聚越多,纷纷拉着我们的手说:“今天,你们回到了家乡,见到家乡的人,还要吃顿家乡的饭!现在日子好过了,有的是油,给你们炸油糕吃!”
土炕上,并排摆两个炕桌,喝山西汾酒,吃雁北黄糕、油糕、凉粉、土豆熬酸菜,凡我们当年吃过的,都摆在了炕桌上。又吃上当年的饭菜了!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边吃边聊,边唱边流泪,频频举杯,不醉不休。
因为,这里是贫瘠的黄土地,这里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篇5:知青下乡心得
下乡知青,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一段历史和相关人物的代名词,也是一部分人的特殊经历。正是这特殊时代的特殊经历,演绎出了一段段不寻常的故事。
让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在我的老家—山东省平度市蟠桃乡乔家村,曾进驻过19名青岛下乡知青。 这些大城市里的孩子,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他们告别了五彩斑斓的校园,告别了居住身边的父母,告别了令人留恋的大城市。怀揣着红心,携带着光荣,承载着梦想,满怀着希望。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青岛来到了平度县,从平度县来到了蟠桃公社,又从蟠桃公社来到了乔家大队,在一个叫“后洼”的崖坡下八间平房里住了下来。从此,这里就成了“乔家大队知青点”,“知青”们抱着“一颗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知青”,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百万城市青年用汗水和热血铸就的名字,是城市撒播到乡下的因子,起初,成为新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知青”们从美丽的大城市来到这个土气的地方,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厕所就是圈,天井就是院,睡觉是大炕,洗漱水冰凉。19个人吃住在一起,吃的是大黄饼子,就的是几乎没有油星的大锅菜,走的是七弯八拐的田间、乡间小道,干的是又脏又累的坡地里活。早上听鸡鸣,晚上数星星。村子没有电,点的煤油灯。这样落后的农村生活,对抱着“一颗红心”来“广阔天地”的知青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知青”的到来,一如从青岛海滨向西北方向刮来一股清新的风,风从崖坡下的“知青点”向村子慢慢地吹着,新风裹挟着带来了新风尚,带来了新时尚,一下子让封闭的乡村有了全新的感觉。大长发,八字胡,超短裙,喇叭裤,弹吉他,拉二胡,劳动余,看闲书……清晨,往往会从“知青点”传来男女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从崖坡下传到崖坡上,从崖坡上传到村子中;夜晚,常常会从“知青点”传来胡琴、口琴、手风琴的声音,这是男女知青白天劳累后的放松。琴声伴着歌声,欢乐伴着知青,这种欢乐之声打破了封闭乡村的寂静,飘荡在夜空,悠悠地飘进了乡村百姓的心灵,减轻了一天的劳累,带来了夜晚的愉快和放松。
“知青点”的炕边、炕头摆放着一本本、一摞摞当年时尚的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这在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充满了多么大的诱惑啊!让农村青年感到羡慕,也为之感到眼前一亮,心里惊喜,渐渐向“知青点”靠近,借书。一看就钟情,再看就入迷,爱不释手。于是还了借,借了看,看了还,循环往复,只见一个个爱看闲书的农村青年,频频出入“知青点”,来回腋下总会夹着一本厚厚的、旧旧的书,上学的学生还把这些书带到了学校,在课余时间传看。从某种意义上说,“知青点”圆了他们的读书梦,闲书占据了他们空虚的心灵。
“知青”,一如文明使者,把城市文明带到了乡村,他们如一个个灯盏,照亮了乡村文明之路,引领着乡村的高雅、时尚、品位。他们唱流行歌,跳交谊舞,在村子里组织文艺汇演,让偌大个村子呦,熏染着文艺的芬芳。乡村百姓大开了眼界,感慨这青岛“知青”与农村青年就是不一样。他们还代表村里参加乡里文艺汇演,手捧大奖归来,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更是开了村子的历史先河,树起了时代新风。他们打篮球、乒乓球,频频来到村西学校的篮球场、乒乓球土台子,为学生们表演着、传授着……动作娴熟、花样优美的篮球球技,令师生们着魔、入迷,一个个暗里模仿;潇洒怪异的乒乓球发球、扣球姿势,让师生们大饱眼福,暗暗称奇。他们还借部队进村拉练之机,组织篮球邀请赛,为村子带来一场有史以来最好的篮球比赛盛宴,给乡村百姓带来了浓郁的文明洗礼和精神享受。“知青”的到来,带来了村子篮球、乒乓球的兴起。 有文艺特长的“知青”还被聘为教师,他们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文艺学生。“知青”的到来,让老家开出了一朵朵、一片片文明之花。
“知青”,是乡村里的一个特殊符号,是活跃在乡村田野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广阔天地”就是他们的练兵场,田野和村庄就是他们的磨刀石,一天天、一年年,就是他们历练灵魂的过程,恶劣天气、环境就是打磨他们青春岁月的雕刻刀。
时间是最好的检测,下乡是最好的锻炼。“知青”刚进村那阵子,初来乍到,摸不着头脑,锄地不会锄,锄不着草却锄坏了庄稼苗;推车不会推,推不过半大小子;挑水压得直不起腰来,打水连担杖也不会用,摆来摆去打不上水。时间一长,锻炼跟上。原来不会的大都会了,原来干不了的大都能干了。他们俨然就是一个个农民,他们与乡村百姓一样上工、下工,他们原来嫩白的脸晒成了接近乡村百姓的脸色,他们的手磨成了接近百姓的粗糙的手,他们的心与乡村百姓更贴近了,练就了“一颗红心”。经过几年的磨练,他们的心历练的更成熟了,他们的身锻炼的更强壮了,他们的技艺练习的更熟练了,学会了乡村里大多农活,仿佛就是一个整劳力。
几年过去,政策有变。“知青”们一个个都返城了。他们中,有的成为青岛市某进出口单位的领导,有的成为重要企业的中层,有的成为私营企业老板,有的一直当工人,现在都已退休。无论身处何方,干什么工作,他们始终不忘下乡时的那片热土;始终不忘那一方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始终不忘那一段不寻常的下乡经历。,他们结伴回到共同战斗过的地方,看望、拜访父老乡亲,问声好,叙叙旧,彼此感情的纽带牵着;看看曾经的“知青点”,眼泪婆娑如泉涌,那是他们下乡时的“家”,虽物是人非,但感情犹在,当年的生活历历在目。他们与父老乡亲一起忆当年,当年的知青生活让他们浮想联翩。
知青下乡,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符号,永载史册。对“知青”来说,是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对下乡之地来说,是接受新事物的熏陶和新生活的引领;对普通民众来说,是一种好奇,是一部读不懂、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篇6:知青下乡心得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作为当今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犹记得那年那天那个青年,去到了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原。年纪最小的他,去到了环境最苦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平凡却又最不简单的七年岁月。雷平生回忆说,那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是他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去到陕北插队的日子。本来因年龄不够,不用被下乡的他,受父母奋斗经历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活动。在那里,他虽年纪小,且又是书生,但却从不输气势,不怕生,与谁都能聊上几句。我想这与他坚持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在那七年的岁月中,他学到了太多太多,那将会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喜欢读书的他,喜欢写东西的他,即使条件艰苦,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这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份无畏与勇敢,那份热爱与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形式主义者。他帮助梁家河村的人们修井取水,治理环境,改善种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实践,服务于人民。这后生好啊,劳动能吃苦,很憨厚,很踏实,人品极好。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也都愿意跟随,推崇他。有一种信念叫薪火相传,他是在浓郁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他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也不难猜到,他从小就有着这样又专又红的思想。有一种磨砺叫百折不挠,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
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年仅15岁的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有多少重的困难需要去面对,又有多少的委屈要自己扛。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就没有如今他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他也曾坦言承认,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如今的他。这份大气,坚持是我们所推崇的。有一种奋斗叫脚踏实地,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向成功。早期思想的萌芽,加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一种梦想叫强国强军。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这种气吞山河的气概足以面对一切的难题、重任。他的这份沉着冷静的态度足以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挑起领袖的重任。有一种责任叫全球担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面对当今国际形式,他没有后退,没有胆怯,而是主动挑起重担,共创美好家园。有一种初心叫人民为本。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个农民,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没有官架子,高腔势,他就是他,一个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农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他,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感慨颇多。的知青岁月恰好反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梁家村当知青的七年,环境条件艰苦,而不到二十岁的不怕吃苦,坚持了下来,还和梁家村村民成了一家人。既来之,则安之,他带领村民修大坝,建沼气池,开代销商店等等,给村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把节省的时间加入到劳动生产中去,时时刻刻与群众在一起,心心念念着为村民谋福利。那段岁月是磨练人的,是为了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事实证明,不负众望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爱戴他,拥护他。不忘初心,从青年时期就已经这么做了。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吃得起苦,耐得起磨练,把底子打扎实了,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篇7:知青下乡心得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成长的奋斗历程。年仅15岁的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由北京高干子弟蜕变成真正的农民,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夜读,还常常要忍受吃不饱饿肚子的煎熬,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坚持学习,并时刻想着为乡亲们办实事,今天我主要从学习和对农村感情方面谈谈体会。
一、爱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
在长途坐车带行李很不方便的情况下,习近平带了重重的两箱子书,足以说明他是很爱读书的。到了梁家河以后,他利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读书时非常注重方法,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补充,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就一个观点、一个历史事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相互验证,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经常会引经所典,很多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把握的非常好,这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是分不开的。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又有国外文学名著,还有大部头的历史巨著,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会。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他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二、对农村有深厚情怀。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指出,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陕北的经历使习近平与普通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了深刻理解,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梁家河时,习近平与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在村里创建铁业社,增加了村民收入,带领乡亲们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离开梁家河后,他帮梁家河通了电,修了小学,后来又修了桥,心里始终牵挂着延安人民。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还指出:“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后来的很多事情印证了习近平的这一说法。1985年,习近平任县委书记时第一次率团访问美国考察农业。他注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并不盲目崇尚美国农业所代表的“西方模式”。基于对国情的深切认知,后来他说,“那种大农业的道路看来不行,就看东北那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怎么样,那也有个成本问题”,“很多东西啊一定要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学,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机械化。要最小成本、效益,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现实。”的中央一号文件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一些人开始推崇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综合农协”。习近平冷静指出,从人多地少,从耕作习惯,从人文背景,日韩模式与我们有相似条件,但也不能照搬。他们那个体系,他们那个发展脉络,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则不能抛开我们的历史。所以,既要借鉴外面,又要走自己的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过去五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地地道道的“水泥”路,一下雨路上全是水和泥,老人出行很不方便,现在村里都修了干净整齐的水泥路,而且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村民出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今年开始,马路边还放置了垃圾桶,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其次,生活更方便了。通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压水井”的时代;天燃气管道正在铺设中,估计今年春节能用上天燃气;农村电网也进行了改造,以前的电只能用来照明,而且灯泡还是昏暗的,大功率电器根本无法使用,现在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可以正常使用了;光纤也通到了村里,以前看电视主要是通过卫星接收器,信号很不稳定,现在在农村也可以看互联网电视了。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村里不断增加的小汽车是的证明,春节期间,镇里甚至村里都出现堵车现象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行财税体制与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是解决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财政干部,更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努力为财政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篇8:知青下乡心得
如今,皮鞋、旅游鞋、休闲鞋走俏,城市里,很少有布鞋出售,更别说纯手工做的布鞋了。就连乡下,手工缝制的布鞋也越来越少见了。时间无情地吞噬掉过去的许多东西,诸如茅屋、纸窗、怀表、油灯等等。我们对这些不再有相应实物现身的词语日益陌生,遥远的恍如隔世。
一双布鞋闪烁着钻石之光,在记忆之河里晶莹可鉴。
那是我亲手缝制的一双布鞋。
说来奇怪,不擅家务,一根缝衣针拿在手上,不亚于铁棒般沉重,至今尚未缝纫、编制过什么,一动手的露出弱智本性的我,却为自己做过一双颇为像样的布鞋。
如此的不可思议,又是今生唯一做过的事情,就印象特别深,又幽梦般悬浮。悖逆本性,却开出旖旎的花儿,深嵌着那个错乱年代无法绕过的苍凉与悲伤。当然,也有人性的温情,在寒冷的冬日里燃烧,使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还有一缕光亮仍绕心间,引我前行。
那是知青时。
一个山清水秀、闭塞贫困的山村。每日劳作之余,无书可读,我就到社员家串门,以打发寂寞难耐。
常去的是顾大婶家。大婶四十多岁。人长得干干净净,家也收拾得整洁清爽。她性情温和,眼角眉梢时常堆着笑意,咧开的嘴巴里露出当地人少有的白洁牙齿。我一直喜欢干净的人,和大婶性情相合,和她的走动就多了起来。
冬天昼短夜长,收工早,晚饭也吃得早,农活也不累,血气方刚的我们,谁也不想早早钻进被窝睡大觉。闲来没事,我就常往顾大婶家跑。一天晚上,我俩坐在暖融融的炕头有一句无一句地东扯西拉,大婶不耽误手里的活计,飞快地纳鞋底。乡村女人忙完队里就是家里,每天只有睡下才得闲。只见她右手握住的锥子飞快地往左手捏住的鞋底“嗖”地一下扎出孔眼,随之将针插入,牵引麻绳“刺刺”地穿行其中。她的两只手翻花似地轻盈舞动着,又配合得环环相扣,宛若行云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盘。原来鞋底也能纳出花儿来啊,我竟痴痴地看呆了。与此同时,随着“刺刺”之声此起彼伏,一种裹挟着阳光、泥土、乡音的气味源源而来,直入肺腑,绵软而亲切。儿时,我常常在母亲、继祖母纳鞋底的“刺刺”声中进入梦乡,偶尔醒来,昏黄的油灯下,麻绳穿过袼褙特有的声音和气味,在茅草泥屋里弥漫,我香甜地咂砸嘴巴,即刻,又沉沉地睡着了。此刻,温软的,甘甜的气息将我缠绕润泽,仿佛又回到了故乡的老屋,我找到了在家的感觉。
见我半天没吭声,大婶用锥子轻轻地插入头上的发丝,笑呵呵地问我,村里比你小的姑娘家全会做鞋,想不想学?
反正闲着太无聊,正闷得慌,不如鼓捣点什么。心是这么想的,嘴上却说,我连针都拿不好,手笨着呢,能行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没啥大不了的,这不还有大婶我呢,我这袼褙、麻绳都现成的,哪天你有空,到供销社扯点儿布头做鞋面用。
按照顾大婶的吩咐,一日到公社开会,顺便到供销社买了一块浅灰布头,又买了2尺白花旗,用来做衬子及滚鞋边用。看到柜台里炉果、桃酥、饼干等糕点,口水忍不住往外涌,我责怪自己没出息,还是经不住诱惑,下意识去兜里掏钱。囊中羞涩啊!在生产队出一天工,挣满10分也就值贰角多钱,一年到头即使出满勤,勉强挣回一个人的口粮,见不到现钱是自然的了。我一跺脚,从兜里掏出6角钱,买了一斤桃酥。那时节,长年缺少油脂的肚里总有馋虫潜伏,一包玉米面制作的粗糙点心,胜过任何佳肴。我在回去的路上,边走边吃。油乎乎、香喷喷的味儿顺着口舌、肠胃传遍全身,令我飘飘然。这一来自舌尖上的美感,在心中回旋至今。这就是我们那代人极度贫瘠的青春岁月!
几天以后,下工的路上,顾大婶告诉我鞋面的袼褙(鞋面与里衬两层)已干透,今晚到她家剪鞋样。
在青年点吃过晚饭,我兴冲冲地来到大婶家。大婶已经收拾完毕,猪也喂好了,正在炕头坐着等我呢。她家三间房,见我进屋,打过招呼后,顾大叔转身就到东屋去了,顾大婶和我会意的相视一笑。我美滋滋地脱下帆布绿的农田鞋,上炕坐下了,大婶让我往炕头挪挪,说这儿热乎,离火盆儿又近,咱就别磨蹭了。说着,她哈腰从地上拿起我的一只农田鞋,放到早已准备好的一张泛黄的旧报纸上,用铅笔画出沿线,再用剪子剪出鞋底的大样。又从一本书里拿出她收藏的鞋样(也是报纸剪的),按照剪出鞋底纸样的大小,边合计着,边对照手中的鞋样,修修改改,很快剪出鞋帮的纸样。她将2张纸样分别用针线别在一新一旧的两块袼褙上,在她的一手操办下,鞋底、鞋面就齐全了。剩下的,就由我这个徒弟去完成了。
起初,无论是用锥子在几层袼褙粘连的鞋底上扎眼,还是穿针引拽麻绳,我都不得要领,两手根本不听使唤。即使大婶在鞋底上画出点位,我只要照着扎眼,用针将麻绳引进针眼里,再把麻绳套上锥把绕上几圈,用力拽实就行了,我却好半天纳不上一针。右手中指箍的顶针与我离心离德,老是串位,躲在一边看笑话,手指肚不时被针尖戳破,就有血痕渗出。大婶见状,心疼地抓住我的右手,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真难为你了。
手指疼,对一向皮实的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主要是心痛。眼下的日子,没有任何盼头可指望。回校继续读书、乃至上大学都成了泡影,那种与书本、笔墨相交甚欢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远在百里之外的父母身体软弱,弟弟妹妹还太小,一家人活得疙疙瘩瘩的,我又不能给父母减轻一点负担。。。。。。不由得悲从中来,眼圈也湿漉漉的了。为了掩饰囧态,就嚷嚷我怎么这么笨啊。大婶笑着安慰说,万事开头难,这活儿只要上手,慢慢就熟练了。就这样,在大婶的鼓励和帮助下,虽然别别扭扭,鞋底纳得不整齐受看,每晚下来,还是有进展的。
我怕同学笑话,一直没把鞋拿回青年点里做。差不多每个晚上,我都在大婶家,一边学纳鞋底、滚鞋帮、上鞋,一边与手里断不了活计的大婶扯些闲篇。有事儿忙活着,时间过得就快,一转眼,就到熄灯睡觉的时候了。我便下炕穿鞋,在门外与大婶告别,伴着满天的寒霜,踩着一地的冰雪回青年点。那时,村里的治安好,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也没什么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
泥墙纸窗的屋子里清静又温暖,火炕热热地烘着我的屁股和双腿,身边的炭火盆里硬木柴的余烬长久地发散着暖暖的热气,暖着前胸后背;当时偏僻的山村也无法避开的、此起彼伏的斗批改声浪被远隔在外。舒心的安静中,只响动着宛若母女的轻言细语与手工活计的轻音乐。哈,如此美好的夜晚,如此美好的环境,还能有什么烦心的事儿滞留心中,让人焦虑伤怀?在大婶身边学做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一点点的长进和成果,都让我激动不已;大婶的深情厚谊,从她的眼神、话语、动作和气息里漫溢而来,让我格外的温暖、踏实,就觉得时间不那么难过了。偶尔,抬头看看我和大婶投在泥墙上做活的影子,不禁哑言而笑。谁能想到——当初向同学信誓坦坦地宣布,我这一辈子只做学问,让那些家务活滚得远远的吧!惹得周围一片哄笑。这个书呆子啊,现在不仅整天与泥土打交道,还为一双鞋子忙得甚欢,真是世事难料,沧海桑田啊。
前前后后忙活了一个多月,一双有拉带的布鞋就大功告成了。
等我做完最后一针,将麻绳在鞋底打个小结,用剪子将麻绳剪断,一双崭新的布鞋就竣工问世了。现在,两只容光焕发的新鞋子,喜气盈盈地对着我,这是多大的收获啊!对我而言,破天荒地做成了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它是值得骄傲和庆祝的——我的第一个作品!那里面的每一针,每个绳角,都融进了我的手纹,我的呼吸,我的体温,我的心路,连同顾大婶的`关心和体贴,堪为心灵牧场里的一湾绿洲。我情不自禁地将鞋子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脸上摩挲着,呼吸袼褙和麻绳散发的乡土味儿,心里开花似的,一片锦绣。连连说道,这是我做的么,这是我做的么?
孩子,说实在的,送给你一双现成的新鞋,倒不是什么难事,比你自己学做容易多了。我是不忍心看你一到收工就像丢了魂似的,故意给你找点事儿做,手上有活占着,心也就静了,你说是不是?
我一头扑入顾大婶的怀里,夺眶而出的眼泪哒哒地往下掉,哽咽地说,大婶啊,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大婶用衣襟轻轻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傻孩子,要是我的孩子独自在外,不也一样?嘿,别光顾着说话了,还不赶紧试试,看合不合脚?
说罢,她用斧头将两只鞋子分别锤了锤,再用手撅了撅,告诉我这是为了将新鞋揉熟,好柔软些,穿起来好舒服点儿。
我笑看了大婶一眼,转身下地,郑重其事地一只一只地穿上新鞋。哈,想不到这么随脚,不松垮也不紧巴。走两步,看看!大婶话音未落,我又笑看了她一眼,手舞足蹈地在屋地上来回走了起来。鞋子那个透气、舒适有弹性啊,熨帖、爽爽的感觉洋溢心头,美美地回应着拍手叫好的大婶,我在屋地上两只脚腾空连连蹦了好几下。
这天夜里,我好久睡不着觉。一种直觉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我所遭遇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离家远了,上不了学了,没书可消遣了,笨手笨脚干农活虽纠结郁闷,毕竟有饱饭可吃。当地社员每年的口粮才300斤毛粮(知青是600斤粮),一年到头除了过年能吃几顿像样的好饭食,大部分的日子里是喝稀粥,瓜菜代,却从没见到哪个人愁眉苦脸的,相反,他们却有说有笑地安渡苦日子,他们,不也是活生生的人吗?
顾大婶教我学会做布鞋,也教我学会如何与命运和解——无论命运将我带到何方,都要自觉地尊重并珍惜命运给予的困境及苦痛,从中寻找、顿悟让自己解脱,进而超拔出来的点点滴滴,在脚踏实地与放飞视野中,步入安然、豁达、温暖、快乐的境地,更好地活出质量,活出风采来。
无疑,这双布鞋,成了我人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
从这以后,我不再自怨自艾,自我消沉,自我折磨,而是有了定性,也有了方向,尽管这方向还不甚清晰,眼前有了一缕闪光的火苗毕竟给人以鼓舞与引领。我开始在乡间收寻可读之物,功夫不负有心人,喜出望外地在一个社员家里找到破旧不堪的《世说新语》;坚持每晚临睡前必在日记簿里乱写一通——纪实见闻,宣泄心绪;自告奋勇地当大队的业余报道员,点灯熬油地写出一篇篇豆腐块稿件。难熬的知青生活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农田里既出力抛洒汗水,又乐于融入人群之中,互送温暖与快乐;夜读或信笔涂鸦中,与文字耳鬓厮磨,就有思深的朋友心心相印,性灵之光降临照耀我心。于是,我的身体日益强壮起来,我的思绪振翅而飞,我向着无限辽阔的远方大步奔去。
篇9:知青下乡小学生作文
知青下乡小学生作文
两辆大客车载着欢声笑语的我们来到了知青乐园――集云风情山庄。我们到的时候,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整个山村都被雨雾环绕着,仿佛真的回到了以前知青下乡的年代。
瞧:换好知青服的我们在小队长的号召下,正干得热火朝天呢!磨豆浆做豆腐、编草鞋、打年糕、织衣服、插秧、赶猪、堆草房……大家互相配合着,像一个默契的小组合。
最难搞定的是纺织,小小的织布机肯定跟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这么多线,往哪一边穿啊?好像哪一边都不行,我照着小队长的方法把线绕了过去,可是它又直接跑了出去,和刚才的缠绕在一起。这下全乱了,解都解不开。看看别人,不慌不忙地,做的是整齐漂亮的长方形,正方形,我呢!手忙脚乱,急得满头大汗,还 是不能搞定,线紧紧地纠结在一起,怎么看都觉得是一团面疙瘩!哎!纺织工作真的不好做!
最有意思的是赶小猪。队长拿着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们几个跟在他的后面,要把小猪赶到另外一边猪圈去。刚开始,小猪还 挺配合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它居然呆在原地不动了。
"小猪,你配合一下,好不?我们还 要干活呢?"有人蹲下来,耐心地商量。
"你到底怎么啦?心情不好?"有人企图谈心。
任凭我们怎么劝,怎么赶,它都稳如泰山不改色,甩了甩尾巴,竟死皮赖脸地倒在草堆上,这下怎么办?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找不到好办法!只好求助大队长。大队长来了,他打开了门,正准备进来,我们还 没想好怎么办,只见小猪飞快地站了起来,嗖一下,眼前一道白光闪过,小猪居然闯出了猪圈!大家尖叫起来,忙跟在它后面追了出去,这么多人,居然眼睁睁看着它跑到门口,再跑到草地上,林子里,一下就不见了!这下我们没戏了!"小猪都跑了,我们失业了!"我们一起喊了起来……
最累的是打年糕。我们三个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拿不起那个舂头,只好了央求爸爸来帮忙。只见他迈开两腿,牙关咬紧,吃力地拿起了舂头,手上的青筋爆起,没捣几下,就汗流浃背了,汗水沿着他的脸、他的手慢慢地流下,只几下,爸爸就摇头了:“不行了,没力气了。”看来,打个年糕真不容易。吃着热腾腾的年糕,我们觉得似乎比平时更香啦!
当太挂在了山岗,疲惫的我们一边登上回家的车,一边唱起了歌:“一粥一饭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感恩祖辈,感恩今天……”歌声回荡在车里,直透每个人的心里。
篇10:65年下乡知青50周年联谊会演讲稿
65年下乡知青50周年联谊会演讲稿
我们值得骄傲!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最想念的战友们:
大家好!
我叫秦凤玲,是当年下放到舞阳城关公社李楼大队的知青,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已成为年近七旬的老太太。但是今天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因为有这么多当年奋战一起的战友汇聚一堂,回忆过去艰苦卓绝的岁月,谈论各自的人生历程,共叙来之不易的战斗友谊,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聚会,又是多么向往已久的聚会啊!
曾记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六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我们漯河市第一批知识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告别父母,告别家庭,告别学校,告别熟悉的生活环境,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和广大农民劳动、生活在一起,在那里奉献出我们宝贵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都值得骄傲!
我们值得骄傲,因为我们没有辜负祖国的召唤,义无返顾的响应党的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地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坚定信念,矢志不移,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开拓者、带头人。
我们值得骄傲,是因为在农村的艰苦岁月里,我们既不怕苦,又不怕累,真心诚意的和农村父老兄弟打成一片,很快掌握了各种农活的本领。我们耕田耕地、收麦收秋、修路挖河、改造自然,吃过最坏的饭,干过最重的活,但是在农村的这几年里,我们既学习了自然知识,又丰富了社会知识,既锻炼了身体,又积累了才干,每个人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值得骄傲,是因为大家离开农村以后,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努力,积极工作,无论干什么都是拿得起放得下骨干力量,有的同志在单位成了领导干部,不少同志成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但是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在本市或外地工作,都能发挥知识青年的光荣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尽职尽责,创造财富。还有特别值得大家学习的高桂英、李荷香同志,经常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从经济上、道义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人和事还相当多,这里不再一一例举。总之,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值得全社会学习的。
我们值得骄傲,是因为如今大家都成了年迈的退休工人。但是年龄不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夕阳无限好,时光倍珍贵。因此大家都能在各自家庭发挥余热,营造社会主义的幸福家园,为和谐社会贡献个人的一份力量。
总之,我们这次聚会具有深远的意义。社会不应该忘记我们,大家更不应该遗忘这段历史。希望战友们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乐观健康的欢度每一天。也希望通过这次难得的聚会,以后要多联系、勤走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友。
最后,预祝联谊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秦凤玲
8月26日
篇11:知青生活900字作文
我们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地处岫岩县东,距县城20多里地,进城是我们的一件乐事,也是调整身体和精神的一种方式。有时情绪不好,就想进城;有时干活累了,想去放松一下;有时犒得想进城改善一下生活。农忙时,队长不给假,我们就编故事想办法进城。
开始进城途中,我们挥手搭车。有的司机还高高兴兴停车,问寒问暖,聊得很投机。后来再搭车,怎么招手,人家也不理你,我们就彻底放弃了搭车的念头,走着进城。
当时的岫岩县城,其实就是有一条大街的小镇。镇边有一个柴禾、牲口集市,镇上有百货公司、大车店、饭馆酒馆、小照相馆、以及老乡住的茅草房子,房子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院墙是用树条子编成的篱笆,房沿下挂着一挂挂老玉米,窗前垛着劈好的木柴,就是典型的东北农村小镇。
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打破了这个小城镇的平静。当地的人们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唯一的小二层楼百货公司,售货员听我们说话就笑,问他们笑什么,他们笑答,你们说话真快听不懂,就像唱歌。我们呢,看到周围的一切也很新鲜,尤其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身穿肥大的红袄绿裤,土得掉渣儿。
有一次进城,到一家小饭馆,服务员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你吃驴肉包子吧,过了这个村可没那个店。我从没吃过,经他这么一说,就买了两个,还没等品出滋味来,就没了,我又买了两个,这回细嚼慢咽,越品越香,4个包子进肚,就像掉个枣肚里。
县城的小照相馆我也光顾了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1年底我回城,同学们为了送我,到县城小聚后进了照相馆,照相师看白永旭留着小胡子,就是不给照,非让他把胡子剃去。当时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和他发生了争执,差点动手。无奈下他勉强给拍照。取照片时,发现照相师把白永旭的小胡子用白色给涂抹掉了,照片看着十分别扭,我们真是哭笑不得,至今这张照片我还珍藏着。
我进城最大的趣事,是到离城4里地的另一个知青点和同学相聚。与他们聊天叙旧,互诉辛苦,侃够了再混吃一顿,真是美哉。
岫岩是一座玉城,我们在进城的路上,经常见到原始玉石,个个晶莹剔透都挺大的,那时破四旧,根本不知道玉石还有价值。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如果捡来收藏,还真是值钱。
昔日的小县城,那知青向往和放松的集散地,如今已面貌大变了!当年的模样基本上看不到,已经崛起了一座新城。处处耸立的高楼大厦,浪漫的站前音乐广场,拔地而起的居民小区,休闲健身的城内公园,气派的东洋河大桥连接着城乡结合部,乡乡通油路使我们开车可直达知青点。
四十年过去了,记忆的链条变得断断续续,经历的事变得有些模糊。但那个有着浓郁东北气息的满族小县城——岫岩,在脑海中成了永远不能抹去的记忆……。
篇12:我的知青岁月作文
关于我的知青岁月作文
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知青》,让我也想起了许多知青时的往事,一幕幕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我看到知青探亲回来时,从家带来的食品,知青们那个高兴啊!在一起品尝食品时那幸福的场面,我不禁也想起了我探亲回牧场时的场面。妈妈在家给我用猪肉炒的咸菜,还有用鸡蛋炸的大酱,到了宿舍知青们就把我围住了,姐姐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吃的啦,我说没有什么好吃的,就是咸菜和大酱。那知青们也高兴啊!就连咸菜和大酱我们也吃不到的啊!两瓶子咸菜和鸡蛋酱,被知青们吃剩了一半。这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啊,但是我知青还笑得那样的开心!我们牧场的条件很差,牧民们有自己家的小园,可以种一些蔬菜吃,我们知青的食堂是看不见蔬菜叶的,我们五分场主要是以养牛主,再有就是种的大田了。那时要想吃到一顿蔬菜,就好像过年一样的。我记得我们的宿舍是牧场的卫生所,白天营业,夜晚我们住宿,我们的宿舍有两个老师和一个调剂,那个调剂是总场赵书记的女儿,她的妈妈经常给捎来一些蔬菜,我们的宿舍有锅,她自己做饭菜吃,有一次她用油炒豆角,把我们两个老师馋的啊!当时在想如果我们也可以吃上一顿豆角,那该有多好啊。。。。。。
看到这熟悉的马车,看到这一张张笑脸,我仿佛又回三十八年前,我们天津和齐市的知青,坐在马车上去总场办事的场面,齐市的知青王福友手拿长长的鞭子,在空中一甩那枣红马飞奔而跑,我们几个知青坐在马车上,开心的笑着,齐市的知青王淑杰,是有名的.百灵鸟,那甜美歌喉美丽动听,一路上欢声笑语。四十多里的路,在她的歌声陪伴下,我们真是开心快乐极了。。。。。。
观看电视剧回忆我的知青岁月,真是非常的感慨!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们的坚强的意志,锻炼了我们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过去了,知青的往事确永远的铭记在了我的脑海里!知青美丽的名称,我们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才懂得知青的艰辛,这部电视剧创作的非常的好!让我们再一次的去回忆那知青生活,让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了解父母们当年知青的艰辛,对孩的成长和人生是有好处的,这部电视剧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篇13:作文阅读:难忘知青岁月
作文阅读:难忘知青岁月
难忘知青岁月
题记:知青,我们60后稍稍有点知道,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在那个特殊时节,城里的青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为解决这些青年的出路,上级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锻炼这步棋子,给当时的农村,带来了特殊的新鲜元素,让农民感受到了城市人的特有情愫。
1975年,我,初中毕业后,由于是家中的老大,从浙江平湖城关,来到平湖南郊莫家塘畔的横娄浜插队,五年后回城。
刚来插队时,先住在队长莫乐福家里。
半年后,我住到生产队盖起的平房内,有灶间与房间,一共约40平方米。
队长家东侧60米的地方,就是宽约100米,长约500米的天然鱼塘莫家塘。
那时的塘面,养植了许多东洋草,只留一些河道,便于农民摇着3吨的小木船,去交公粮,或办其他事用。每到夏天,这些河道,又是村民下河抓鱼、摸河蚌、游泳的理想场所。
河草一方面用于集体养猪、另一方面与河泥一起沤肥,作为农田的基肥,多余的一部分,用机器打成浆,分给农民,作为家庭养猪的青饲料,为了适应农村的生活,我这个白脚梗,跟当地的男农民一样,一起参加在小木船中捻河泥,用粪桶担河泥,往往由于我刚从城市来,有时一走上船到岸的木板时,差点摔下去,但我,还是咬着牙,逐步适应了上述艰苦的农活,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每到复天,我在城里的小弟放了暑假,他就跑到我所插队的地主,帮助我做饭,顺便去东面的莫家塘抓鱼,更多的乐趣,是跟乡下的同年龄的一些人,一起游泳比赛,我们用城里学的游泳方式,战胜了乡下的狗划式,后来,我们兄弟俩将城里 的一纛新式的游泳方式,教给了乡下的村民,因此,我们兄弟俩,跟乡下的青年人结下了友谊。
我插队时,村民张田荣四十开外,一家五口人,夫人桂宝因患血吸虫病,无法下地干重活,只能在场地上,做一些轻活儿,儿女还小,主要靠田荣一个人挣工分,虽然,大队的合作医疗站看病药费低,无奈,一方面要看病,一方面要养子女,不准出外做卖买,不准多养家畜,打我插队以来,他家一直是生产队里的透支户。
记得我插队时的一个夏天,正值农忙,邻居莫富荣家,一头百来斤肉猪,从猪圈内跑出来,去猪棚附近的自留地,寻找吃的东西。
当天,富荣伯夫妻跟队里的村民一起,去远田头出工了。家里只有男孩志中十四岁,女儿志华九岁,发现猪跑了,追了几次,还是没有办法把猪赶回棚里。
那头猪一路逛去,后来,来到桂宝家屋后的自留地里,将地里的小南瓜吃掉了几个,有病在家的桂宝,发现猪在吃南瓜,从后门追出来,一路跟着猪跑的方向追赶,一直追到猪的主人家,一看是莫富荣家的猪,偷吃了桂宝家自留地的南瓜,就冲到莫富荣家前屋,一边哭,一边骂,一边说要讨个公道。
这天,我因在农田劳作时,脚被碗片划开,正好在家休息。
听到隔壁富荣家的哭声,我忙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因富荣家的猪偷吃了桂宝她家的南瓜,她哭着来骂人。
我说:桂宝婶,事已如此,他家大人不在,你就早一点回去休息,别吓坏孩子。你说得倒轻松,我男人一年480年稻谷,我又身体不好,挣不了几个工分,我家靠南瓜补充粮食的!边哭边说着。
我担心孩子,回家拿了一把折扇,又折回来,给两个孩子壮胆。
天渐渐暗了来下了,树上的知了,还是叫个不停。桂宝仍坐在前头屋地上,只是哭骂的间隔长了起来,这时,电灯突然不亮了,原来又断电了!
我连忙从裤袋里掏出火柴,划了一根,陪着志中,去寻找煤油灯,不一会儿,橱房桌上的煤油灯亮了,只见志华,她紧紧地依偎在哥哥身边,不敢吱声。
后来,电来了,有线广播里已经在高唱国际歌了,这时,富荣伯夫妻才回到家。一看到这场面,富荣婶忙劝住丈夫,并答应原价赔偿南瓜,桂宝仍哭个不停,而志华,看到自己的父母回来,才哇的一声哭出来。
最后,队长及夫人出马,叫来桂宝丈夫,劝回了桂宝,因为这件事,富荣伯一家对我非常感激,并一直延续着我们的友谊。
这个村庄高中生根中,是我插队时比较要好的几个农村青年之一,一九七八年参加高考失利,距录取分数很多,也就没有参加复习。
他先务农,后来,看到农民富裕起来,讲究穿着,就买来服装裁剪书自学,又买回缝纫机学习制作衣服,后来,走东家、穿西家,成为一个吃百家饭的裁缝师傅。
不久,大队办起集资服装厂,根中成为服装厂元老,技术上的尖子,后来成了厂长。
端午节前一天,富荣伯打来电话,说来城关看我。
这天天朗气清,上午10时,我在家接待了富荣伯,他给我带来了家里做的芦叶粽,另外,又带来一些土产。
这天老婆带上儿子回了娘家,我就带上富荣伯,去东湖边的一个小酒店用餐。
小酒店东面,就是浙江平湖4A级的.风景区-----东湖风景区.从窗口看出去:一些游客在清澈的东湖里划船,一些游客在湖边结伴散步,有的人在用手机拍照......我点了几个菜,问富荣伯大伯,今天喝什么酒?他说随便你点吧。我就点了二瓶绍兴女儿红。
边饮酒,边聊天,一会儿聊改革开放前东湖边上,就一个报本塔;而今的东湖,有叔同馆、案山公园、南村书堆、报本寺,东湖的四周,都是美景。
正是:
今日东湖更妖娆
休闲养目游人乐
预先不晓饮酒处
定把东湖当西湖!
后来,聊到桂宝家,富荣伯说,桂宝家的情况,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分田到户后,有点文化的田荣,抓住机遇,通过朋友的关系,学会了搭棚种植菌针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产量高、产品好。产品由儿子运到上海、加兴等地销售,成为村庄最早发财人家之一,率先造起了四楼四底。
现在的桂宝,经济宽裕,子女孝,生活没有了担忧,吃得有营养,满面红光,身体硬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根本让你想不到,她以前的那副让人不忍回忆的病模样。
那他家的小辈如何?我顺便问起。噢,你不问,我忘了,他的大孙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听说又考上了那个叫研究生,还在广州读书呢!一边说,一边富荣伯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接着说;小后生格真了不起。
那志中呢?他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学,现在在南通工作,干得也不错!富荣伯说。
陪莫大伯吃完中饭,喝了一会茶,大伯起身告辞,小马,抽个星期天,一家人来乡下看看,变化大着呢,水泥路通到各家农户的家门口,家里安上了电话,看病有合作医疗保障,而今,我七十多岁的老头,也有了每月几百元的补助呢,来吧!莫大伯兴致勃勃地说着。
看见莫大伯骑着电动三轮车向南驶去,我的内心在不断的翻飞,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知青岁月。
我打算抽个时间,好好去会会,插队村庄的乡亲们!
篇14:下乡作文
下乡作文
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坐车到乡下玩。透过车窗,我看到小鸟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叫个不停,田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下车去摸冷冰冰、滑溜溜、亮晶晶的冰块,一束阳光照在我的`头上,我感到暖暖的,心头热乎乎的,我再也感到不冷了。
下乡作文10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15:下乡作文
下乡作文
星期六,我和爷爷,奶奶叔叔,去了乡村。下午我和哥哥,叔叔,去买鞭炮和彩球,香。我们一起上山,给姥姥扫墓。山上树发芽了,地面上的`小草漫漫的绿了。池塘的鱼儿在游来游去,有一只小虫它在树叶上看着我。我吓得跑下了山坡,半晚,我们就回到了长沙。下乡作文10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16:下乡作文
下乡作文
前天我的姥姥与世长辞了,今天下午我和我的奶奶、妈妈去乡下参加了姥姥的追悼会。
一到乡下鞭炮声、锣鼓声随处可见。我见到了我最想见的人王明昊哥哥。我到姥姥的棺材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我就和王明昊哥哥一起去玩了。我和王明昊哥哥一起去水泥板上玩。我们在水泥板上赛跑,我们还发现一块水泥板和另一块水泥板相隔的距离可能有三公尺远的'样子第一次我跳了过去,第二次就出了点意外,我的小腿被划破了一点皮。第三次也出了点意外,可是王明昊哥哥一回也没有跳过去。晚上我又和肖肖弟弟比跑步,两回都是我领先。
第二天清晨我又乘坐阿姨的汽车回家了。
下乡作文25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17:相约三下乡相约麻章小作文
7月16日早上,湛江师范学院的化学院绿芽实践队迎来了特殊的时刻――起航基地,相聚麻章二小。学校化学院党委李梓副书记,辅导员苏文义老师以及陈艳君老师带领着绿芽的44位队员们一起前往目的基地。
这天,阳光温淡,微风拂面。经过忙碌紧张的准备,“绿芽”怀着激情,踏着阳光,到达自己的目的地――麻章二小。在这个即将住十天的校园里,有这么一大群活泼天真的孩子,因为“三下乡”而相约一起,相聚一堂,这一切显得多么美好。下车后,李梓副书记和麻章第二小学的李栋鸿校长做了一个小小发言。李梓副书记期望“绿芽”能继承师兄师姐的三下乡传统,充分准备,严格要求,认真工作,把三下乡活动办得更好。他指出,明天是“绿芽”的出征仪式及贷款工作重要宣传日,希望队员们团结一心,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李校长在发言时,先对来自湛师的“绿芽”表示衷心感谢。他觉得,三下乡活动,不仅仅丰富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而且带来科学文化,因此,校方会全力协助,让“三下乡”活动在麻章二小开展得更加顺利。
最后,是“绿芽”队员与学生的师生见面会。
据悉,今天是绿芽实践队首次集体来到麻章二小,而他们的三下乡将会在明天早上的开学典礼结束后正式开始。让我们预祝化学院绿芽实践队的三下乡活动取得完美开端。
★ 三位新朋友作文
★ 棋王读后感
【小知青下乡作文(共17篇)】相关文章:
同会聚会活动主持词2023-05-03
观《狼图腾》有感的小学作文2022-08-11
《棋王》读书笔记2023-08-12
有关知青的好文:知青秦艳玲2023-07-27
狼图腾作文600字2022-11-19
《北风那个吹》经典台词2022-10-11
《梁家河》的心得体会学生干部2023-01-13
《细米》读后感500字2022-09-02
春节终于到了作文2023-08-13
读《狼图腾》后感600字作文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