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1 11:33:58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合集14篇)由网友“滴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

篇1:《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 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1. 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 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 学完本诗后,选取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1.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找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l 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

l 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如果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还不够深刻,可讲述诗人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联系他写给母亲的其他悼亡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情怀。

余光中是个孝子,他为母亲写了许多悼亡诗。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三、仔细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个词语、一个诗句或从诗歌的结构上进行品味,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赏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择一个角度,一种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1.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2.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跟“这边、那边、里边、外边”有何不同?“头”,突出一种距离的遥远感,遥远得似乎没有尽头。“边”没有那种遥远感。读音上,“头”要饱满一些,厚重一些,承载的感情更深沉一些。“边”则轻飘飘的。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4.反复吟唱的诗句。本诗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乡愁是……”,它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这种反复咏唱的方式在诗歌中称作“复沓”。

复沓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源于《诗经》,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5.具体新颖的意象。那些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就叫“意象”。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余光中却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新颖的意象,因为这是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最能承载“乡愁”的事物。

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四幅画面中任选一个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示例:“邮票”这个意象,就让人忍不住联想:一个在外读书的小小少年,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的给母亲写信,泪水和着思念不自觉地就滴湿了素色的信笺,信写好了,郑重的`贴上邮票,塞进邮筒,也寄去了一个小小少年的全部思念,剩下的日子似乎更加漫长了:妈妈读信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妈妈的回信何时到达?小小的邮票里,是深深地思念,是重重的离愁,是长长的距离。

小结:这就是余光中,穷其一生在体味乡愁,而他的乡愁又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境界,难怪他被称为“乡愁诗人”。让同学们伴着“思乡曲”再次朗诵这首诗,尽情体会余光中那不一样的乡愁。

四、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古往今来,除了余光中的作品,还有许多抒发乡愁的诗歌。在李白笔下,乡愁是床前的明月光;在王维笔下,乡愁是故乡的一枝寒梅;在席慕容笔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让同学们选择一个意象写一段文字,抒发一下对家的思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语: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渡重洋,到那时候,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会真正地理解“乡愁”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情结。

五、作业

课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读完后与同学们交流

篇2: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篇3: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及习题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 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 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

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

把握技巧: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情感:深挚

停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初步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第二环节------深情朗读

自由练读:模仿第一小节,练习朗读全诗。

反馈朗读:①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读的一小节(师生评价)

② 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深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并感悟诗歌表现的主题。

第三环节------品味赏析

协作交流:

①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诗人怅

惘不已,这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②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的?

集中反馈并明确:

小时候(少年)——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 来(中年)——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老年)——海峡——思乡念国

师:乡愁本是非常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而诗人要讲究形象性,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叫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由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

深化主题: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文本的理解,提炼文本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及写作技巧,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诗人的思乡念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爱国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放飞想象,挥洒诗情

一、佳句仿写: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话。

教师示范:乡愁是一枚青橄榄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伫望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给学生提供参考物象:金达莱、童话、摇篮曲、热茶、木桥、明月、家书、挥手、小溪、故事、家园、梨花、一幅画……要求学生仿说。

二、续写诗尾:乡愁是母亲温暖的怀抱;乡愁是万千游子无尽的惆怅与期盼。余光中先生如今已年过古稀,快奔80高龄。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时此刻就在海峡对岸登上高处,遥望大陆,久久伫立………………他在想什么?他在盼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为《乡愁》续写下一节。

作业

课堂挑战

1、常识填空

《乡愁》的作者 ,是台湾著名 , 。这是一首 诗。乡愁指 。

2、辨析形似字,分别组词。

枚( ) 峡( ) 幕( ) 湾( )

玫( ) 侠( ) 墓( ) 弯( )

● 课堂达标训练

1、回忆《乡愁》,在括号内填量词,在横线上填形容词(叠词)

一( ) 的邮票 一( ) 的船票

一( ) 的坟墓 一( ) 的海峡

2、常识填空

①乡愁,本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 , , , 等四种意象,借助它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②这首诗抒发了强烈的 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 的强烈愿望。

l 课堂提高训练

1、设喻联想,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极富感染力,请填空:

§1,把乡愁化作 ,表现对母亲 ;

§2,把乡愁化作 ,表现对妻子 ;

§3,把乡愁化作 ,表现对自己 ;

§4,把乡愁化作 ,表现诗人强烈的 。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简答问题

①“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乡愁比作邮票,能引发什么联想?

②“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用“浅浅”形容海峡,包含了哪些意味?

答案

预备训练:略

课堂达标训练:1、略 2、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思乡爱国 祖国统一

课堂提高训练:1、邮票 思念,船票 不舍之意, 坟墓 孝子之心,海峡 爱国之情。 2、①联想到写信、寄信、倾诉思念之情;联想到诗人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联想到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等。②海峡浅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海峡浅浅,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海峡不深,然人为阻隔台湾与祖国的血肉联系,实在令人痛心。(说得有道理即对)

篇4: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小组讨论〗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篇5:诗人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诗人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可从①语速   ②感情  ③重音  ④节奏 等方面揣摩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从21岁负笈(jí)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余光中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板书: 明确: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 ——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余光中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不同的事物赋予思乡之情有更丰富更深沉的内涵, 这就是故乡情结,是中国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故乡情结,小而小之,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大而大之,就是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

故乡情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中,都有一棵永不老去、没有年轮的树!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篇6:乡愁 余光中全文

《乡愁》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

篇7:乡愁 余光中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拓展阅读:乡愁教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篇8: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

诗歌全文 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鉴赏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

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歌解析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陆的强烈感。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

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

余光中乡愁历史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篇9: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篇10:余光中乡愁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篇11: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篇12:余光中乡愁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

(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篇13:初三下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初三下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 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篇14: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下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爱国和思乡的新诗,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一首表现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篇幅短小,节奏和谐,内容浅显又意味深长,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会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课前都能自觉的完成字词和诵读预习。但对于如何把感情融入课文进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意象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学生也缺少相应能力,这是学习本课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情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课文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

《乡愁》教学案

《乡愁》教学资料

乡愁教学方案

《乡愁》教学设计(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合集14篇)】相关文章:

《乡愁》教案52022-05-06

《乡愁》 设计102022-11-01

乡愁的教学实录2022-09-17

《乡愁》课堂训练及答案2023-03-13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优秀2022-05-24

诗歌乡愁的赏析2023-01-07

乡愁写作思路2022-11-11

《乡愁》写作特点2023-01-27

乡愁教学反思2023-01-21

乡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2024-03-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