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7-29 08:16:56 试题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鬼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

篇1:《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答案: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

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

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答案:①制作材料 ②文化内涵

篇2:筷子阅读答案

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叫“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愉悦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象牙、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阅读题:

1.“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A.要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做长篇大论。

C.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2.“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什么事,“一举”是什么,“多得”指什么?

“好事”指__

“一举”指__

“多得”指__

3.下面的句子与文章介绍的内容不一致的是()

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B.箸、筷、快的意思是相同的。

C.天竺筷产于印度佛教名山天竺。

D.福州漆筷和杭州天竺筷是名筷。

4.摘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筷子的评价。

5.上面一句中“学者”与“武士”分别指谁?

学者指___武士指___

6.用文章中的话根据第3、第4小节的意思。

第3小节____

第4小节____

7.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3:筷子阅读答案

1.C

2.不仅方便进食,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用筷子吃饭。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3.C

4.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5.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勇气的人

6.第3小节:用筷子吃饭好处多;

第4小节: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

7.文章介绍了“筷子”的来历,用筷子的好处,筷子的种类很多以及筷子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篇4:《筷子》阅读答案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筷子

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叫“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愉悦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象牙、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筷子》阅读题:

1.“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 )

A.要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做长篇大论。

C.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2.“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什么事,“一举”是什么,“多得”指什么?

“好事”指__

“一举”指__

“多得”指__

3.下面的句子与文章介绍的内容不一致的是( )

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B.箸、筷、快的意思是相同的。

C.天竺筷产于印度佛教名山天竺。

D.福州漆筷和杭州天竺筷是名筷。

4.摘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筷子的评价。

5.上面一句中“学者”与“武士”分别指谁?

学者指___ 武士指___

6.用文章中的话根据第3、第4小节的意思。

第3小节____

第4小节____

7.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5:银筷子阅读答案

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

当时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每人巴掌大一块位置,勉强可以摊开书和本子,书包只能放在地上。我和阿闪之间的木板上有一个大大的洞,聪明的阿闪通过圆洞把书包带子从木板下面穿到上方,然后用一根木棍撑住书包带子,书包就晃晃悠悠地悬在了半空。我为他的主意叫绝,让他把我的书包也挂在了木棍上。

两周过后,阿闪又突发奇想,从家里拿来一根银筷子,取代了小木棍。【那是一根非常漂亮的筷子,银白色,笔直修长】,它是我长到13岁见到的最奇异的宝贝。

其他同学还没有来到,阿闪专心地做着习题,我则怔怔地看着银筷子,大脑里一直重复着一个念头:如果那根银筷子属于我,该多好!同学小玫风风火火地进来了,走过我身边时,她惊讶地停下来,抚摸着银筷子:“真漂亮!谁的呀?”

我猛地一惊,继而平静:“哦,我的!”话说出口,连我自己也震惊了。

阿闪愣了一下,停止了做题:“你说什么胡话,我刚从家里拿来的!”

我很强硬:“明明是我的!”

阿闪哭了起来,他有口难辩。我一直很平静,一副处乱不惊的样子。

班主任来了,我仍强硬地坚持,他也未能看出真相。开始上课了,我的注意力融入不了课堂,心里激烈地争斗着。争斗的结果,仍然是一念之间做出的`那个可怕决定:继续坚持说那根银筷子是我的,即使父母来了也不认输。我的内心完全被邪恶控制了。

上午放学时,我强行拿走了那根银筷子。

下午,我把银筷子堂而皇之地撑在木板上,阿闪却把书包放在了地上。我虽拥有了一下午的银筷子,可那是如坐针毡的一个下午,完全没有想象中得到它的那种兴奋。

下午放学时,班主任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他从抽屉里拿出另一根银筷子。

他把筷子拿到我的跟前,亲切地说:“把另一根拿出来。”

我顺从地从书包里掏出那根银筷子递给他,一双精美绝伦的银筷子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阿闪爸爸去年挖河时得来的奖品,好东西是不能分开的。阿闪爸爸刚才来过了,说你这么喜欢,就送你吧。他要我告诉你,凡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就像他用了整整一个冬天,流了无数汗水才得到了银筷子一样。”

【我收下了银筷子,把银筷子藏在了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地方】。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中学老师。那双银筷子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去年,我带着银筷子回乡过年。大年初一,我特地去了阿闪家,阿闪的爸爸已经银发满头。我从怀里拿出银筷子,说出了积攒多年的感谢话,说没有他当年的慷慨相赠,没有他的勉励,就没有我的今天。

他愕然地听着,然后给了我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真相:那年,阿闪的老师花了100元钱买走了他的银筷子,说是有急用,价值仅20元的东西,他得了100元,他们一家高兴了好几年呢。

我久久地凝望着银筷子。温暖的阳光下,它熠熠生辉……

【问题】

5.标题“银筷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6.“那是一根非常漂亮的筷子,银白色,笔直修长,”对银筷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7.文章的第五段,“话说出口,连我自己也觉得震惊”,“我”为什么“震惊”?(3分)

8.如何理解画浪线句子中“我”的行为?(3分)

9.文章结尾说“温暖的阳光下,它熠熠生辉……”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参考答案】

5.文章的叙事线索;“银筷子”蕴含了作者对老师当年呵护、激励我奋进教育的感激,也表达了对老师高尚师德、教育艺术的赞美。

6.对“银筷子”的颜色、外形进行了描写,既写出了“银筷子”的漂亮,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抢占“银筷子”、老师赠送“银筷子”作了铺垫。

7.为了得到“银筷子”,“我”不惜伤害同桌阿闪,明目张胆地撒谎;在我的内心,竟然有如此丑陋不可理喻的一面,因此“连我自已也觉得震惊”。

8.老师的行为语言改变了“我”的思想,“我”下决心改变自己;“我”把它藏起来,是让这双银筷子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9.这句话既实指银筷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又指“我”被老师的良苦用心深深感动,老师的善良温暖、照亮了“我”。

篇6: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B。(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制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于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D。(筷子古名曰“箸”,“箸”易名为“筷”有成说,与民间讳俗有关。民间讳言“住”,故更之为“快”,又因筷子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竹”字头,“筷”字乃成;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C。(“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是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而是箕子见微知著,从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吃饭一事推想到纣王可能由此骄奢淫逸,一发而不可收,终至亡国身死的结局。因而箕子感到很可怕。)

篇7:《筷子漫谈》阅读答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于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篇8:《筷子漫谈》阅读答案

1.B。(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制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2.D。(筷子古名曰“箸”,“箸”易名为“筷”有成说,与民间讳俗有关。民间讳言“住”,故更之为“快”,又因筷子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竹”字头,“筷”字乃成;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3.C。(“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是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而是箕子见微知著,从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吃饭一事推想到纣王可能由此骄奢淫逸,一发而不可收,终至亡国身死的结局。因而箕子感到很可怕。)

篇9:《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

1. 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2. 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3分)

3. 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2分)

4. 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3分)

篇10:《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

1.(3分)不行。(1分)“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说明不准确。(2分)

2.(3分,每空1分)分类别 举例子 作比较

3.(2分)不能。(1分)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1分)

4.(3分)用筷子更文明(1分)。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2分)

篇11:《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 ,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发明家富尔顿阅读答案

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酒店服务礼仪试题答案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测试题与答案

海南省澄迈县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11月高三语文月考作文题

初二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试题

初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试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阅读题及答案

华杯赛小中组初赛试题及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筷子中的文化》试题及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物理试题2023-08-21

《歌唱的冬天》的阅读答案2023-11-0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试卷2022-08-23

比赛初赛试题及答案2022-05-08

《税法一》答案2023-03-09

边饺子里的母爱阅读答案2022-04-30

《南方的冬天》阅读答案2022-09-26

《韭菜饺子》阅读答案2022-11-03

第二届华杯赛初赛试题答案2023-11-28

老街小面阅读答案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