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整理9篇)由网友“哒哒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塞仁义也。仁义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谋取 B.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沮:阻挠
C.闲先王之道 闲:放下 D.距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答案 C 解析 闲:捍卫。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
A.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答案 B 解析 A项第二句说其不委曲求全不能变通;C项第一句说其受业,非“穷”;D项第一句说其“通”,第二句是尹士的话,说其居心可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答案 A 解析 B.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率兽食人”,(像)率领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暴政害民,说“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不当;“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答案 (1)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愿意的吗!(关键词为“乌”“遇”“岂”,每个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塞仁义也。
(2)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塞”,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篇2:邹孟轲母 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 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3:邹孟轲母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4:孟轲,邹人也原文翻译
孟轲,邹人也原文翻译
原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足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年、不能住在别人家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阅读题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教化
C.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道歉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3分)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参考答案:
4.B (化:教化。)
5.C (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6.C (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7.(1)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2)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乎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篇5:《邹孟轲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邹孟轲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1、(1)离开(2)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6:邹孟轲母阅读答案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邹孟轲母阅读答案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7:《邹孟轲母》文言文阅读练习
《邹孟轲母》文言文阅读练习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8: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父台,太山太守。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初为郡门下掾,转主簿。 累迁别驾。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曾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俄除尚书水部郎。泰始初,赐爵关内侯。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期月化成。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之。以母丧去官。益州东接吴寇,监军位缺,朝议用武陵太守杨宗及彬。武帝以问散骑常侍文立,立曰:“宗、彬俱不可失。然彬多财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者难改。”遂用彬。寻又诏彬监巴东诸军事,加广武将军。上征吴之策,甚合帝意。
后与王浚共伐吴,彬屯据冲要,甘为众军前驱。每设疑兵,应机制胜,陷西陵、乐乡,多所擒获。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吴平,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
A.不显谏以自 彰 . 彰:彰明、表现
B. 走 . 及奔鹿 走:逃跑
C.后与王浚共 伐 . 吴 伐:讨伐、进攻
D. 帝 顾 . 四坐曰 顾 :看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彬优秀品德的一组是( )
①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
②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
③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 期月化成
④彬屯据冲要,甘为众军前驱
⑤每设疑兵,应机制胜
⑥称疾迟留,以示 不竞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
A.唐彬出身官僚家庭,幼年时期便乐于弓马,喜于武功,好游猎。但从不逞强 自诩,且 具有经国大略,深受人们的爱戴 。
B.当时幕府中的幕僚都是当代俊杰,他们都对他十分喜欢和钦佩,独有孔颢妒忌唐彬的 才能,这就从侧面表现了唐彬的英才 。
C.朝廷商议益州监军的时候,皇帝征求唐彬讨吴的策略,他的意见甚合皇帝心意,于是 便任命唐彬为益州监军 。
D.唐彬在伐吴战役中为众军前驱,因其善设疑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唐彬知贼寇已 经灭绝,便自称有病,以防入吴有争功之嫌 。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帝笑曰: “ 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 ” ( 3 分)
( 2)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期月化成。( 3 分)
( 3)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 4 分)
参考答案
9. B(走:跑)
10. D(①他“不拘行俭”是缺点, ③⑤是他的才能。)
11. C(先任命唐彬为益州监军,唐彬再上的`征吴之策。)
12.( 10 分)
( 1)文帝笑着说:“只要能和你一样,本来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胜过你啊。”
( 2)出任空缺的邺令, 唐彬用德行来引导用礼制来约束 ,一个月就感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风 气。
( 3)自巴陵、沔口往东, 吴军 聚集的 地方 , 没有谁不震动害怕,纷纷缴械投降。
【参考译文】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县人。唐彬的父亲唐台,是太山太守,唐彬素来有治国的气量,但不约束个人行为,自小熟习弓马,喜好游猎,身高八尺。跑起来赶得上飞奔的鹿,巨大的力量顶得上几个人。晚年诚心修读经史,尤其精通《易经》。曾外出随师受业,回家后教学收徒,门徒常常达到数百人之多。起初,唐彬在本郡任门下掾,后转任本郡主簿。屡次升迁为别驾。
唐彬忠肃公亮,(对人)尽力规劝,(对事情尽力)扶正挽救,他不公开谏诤来表现自己。曾经奉使到相府谋划事情,当时参会的均是当世才智卓越的人才,(他们)对唐彬无不表示出佩服,他们在文帝面前称赞他,因此唐彬被举荐为州郡掾属。文帝曾向参军孔颢了解唐彬的才能,孔颢嫉妒唐彬的才能,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回答,当时陈骞在场,于是手持手版,端持近身恭敬地对文帝说:“ 唐彬为人,胜过我很远。”文帝笑着说:“只要能和你一样,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胜过你啊。”于是征辟彬为铠曹属。帝问唐彬:“你凭借什么被征辟?” 唐彬回答说:“在陋巷修业,遍观古人之遗迹,一言出口,传满天下,没有言谈上的过失,一行做出,传满天下,没有因为行为不当而带来怨恨厌恶。”帝环顾四座说:“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又一天,对孔颢说:“近来我见到见了唐:彬,你应该受到嫉妒贤才的责备啊。”
不久后任尚书水部郎。泰始年初,赐爵关内侯。出任空缺的邺令,唐彬用德行来引导用礼制来约束,一个月就感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风气。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乐处之。(后来)因为母亲去世离开了官位。益州东接吴国,缺监军,武陵太守杨宗和唐彬在当时是朝议中的热门人选,武帝询问散骑常侍文立意见,文立说:“杨宗和唐彬均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唐彬贪财,杨宗贪酒,请陛下自己裁定。” 武帝说:“财欲可以满足,酒性却难以更改。”于是武帝任用了唐彬。不久又下诏任命唐彬监督巴东诸军事,授予广武将军,(武帝征求对吴的策略时)唐彬上征伐吴国的策略,让武帝很满意。
后来与王浚联合共同参与讨伐吴国,唐彬屯据在冲要之地,甘愿担当众军的先锋。他每每设下疑兵,随机应变,往往起到制胜的作用,功陷西陵、乐乡,很多俘虏是由唐彬部队所擒获。自巴陵、沔口往东,吴军聚集的地方,没有谁不震动害怕,纷纷缴械投降。唐彬知道吴军已经快被消灭,吴帝孙皓将要投降,在离吴都建邺二百里处,便自称有病停留(在那),以此来表示防来表示(不与王浚)争功。果然,先入吴都的将领争掠财物,后至的将领争功,当时有见识的人没有谁不称赞唐彬的这一举动。吴国被平定,唐彬被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篇9:《简单邹立寅》阅读答案
①又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枫早早地起了身,趴在床上,准备给家里写封信。学校里又要收费了,而且数目不少。校服、校鞋、秋游,再加上这个月的伙食费,总额达到了600元。笔握在手里,却颤得厉害。枫知道,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来说,每一封家书就是一次告急,无奈啊!当初把儿子送到这所重点学校已是奢侈中的奢侈,他们苦苦地在地里干啊干,为的就是凑齐学费,但现在又……
②枫不忍心再往下想,也没有了勇气,只觉得鼻子酸溜溜的,两眼湿湿的。他丢开信纸,跑出了宿舍。
③天刚刚蒙蒙亮,秋风也异常刺骨,校园里依旧是静悄悄的。(A)走在秋风瑟瑟的林阴道上,枫想到了暑假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猛抽了三天的烟,紧锁的眉未曾舒展;母亲抽抽噎噎了三天,通红的眼未曾褪色。枫呢?踌躇、矛盾、胆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我要读下去”的信念与家中的经济状况背道而行……他困惑,他迷惘,他不知何去何从。
④三天后父亲的那个决定将他送进了这所学校。他背负着沉甸甸的亲情,手捧着两颗滚烫的.望子成龙的心走进了校园。父亲没说什么,只是用那双深邃的眸子望着他,简简单单的道了句:“儿子,好好干!”
⑤枫攥了攥拳头,狠很地击了一下跟前的那棵杨树。他深知此刻的自己已是举起的竿子、过河的卒子,不能下跪!不可后退!
⑥就这样,一封“告急书”去了老家,上头只有简单的一行字:
父亲:
本月需交费300,加生活费300,共600。我会好好干! 儿子
⑦一周后的一大早,枫终于盼来了回音——一个鼓鼓的邮包。有点儿诧异,有点儿不安,也有点儿踏实。 他风一般奔回宿舍,撕开封口,倾出“内涵”。他怔住了!眼前的是一堆零钱,但他觉得那不是感性的,简单的钞票,那时一滴滴汗、一股股血凝成的一群“精灵”啊!有10元的,有5元的,有1元的,有5角的……但没有一张是100元整的。在那堆神圣的、沉甸甸“精灵”中,枫找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更简单地写着:“儿子,好好干吧!父亲。”
⑧在这个朦胧的清早,大地还是沉睡的,太阳还是沉睡的,校园也还是沉睡的,(B)但枫醒着。他看到了父亲的眉、母亲的眼,也听到了那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儿子,好好干!”
⑨亲情就是如此简单,亲情就真的只是如此简单吗?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整理9篇)】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2022-10-30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2023-05-19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2023-04-26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2022-09-09
高中语文基础文学常识问答收集2022-05-07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题2023-12-04
孟子两章翻译2022-08-15
我眼中的孟子的作文2023-03-11
孟子简介2023-05-22
《孟子》两章练习题和答案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