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

时间:2022-04-30 00:47:0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爱吃葱李大仁”为你分享11篇“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

篇1: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

⑴几乎整个冬季,每天晚上我都做同一件事情。

⑵“可以开始吗?”我问。“可以了。”外婆准备就续,半躺在床上微闭双目。于是,我摊开书有声有色朗读起来。那个冬天我想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外婆,让她在幸福与快乐中渡过难关。

⑶“妈妈,我很小的时候,外婆最疼我,是吗?”“当然。不疼你疼谁?”“那么,当外婆需要时,我应尽力帮助她,对吗?”“当然!”妈妈看着我,“小恒,你什么意思?”“我是说,外婆生病了,我可不可以不去学校,与外婆在一起,我们会很快乐。”“啊?又在打歪主意!”妈妈拎起一根木棍(只要愿意,她总能顺手找到木棍),指着院门喊,“快上学去,再逃课我打断你的腿。”

⑷与妈妈谈判失败,我懊丧了几天。一切又恢复老样子,每天吃过早饭,不得不背起书包去学校,听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四眼”讲课。四眼是一个50多岁的瘦高老头,戴着老花镜,看人时眼珠往上翻,低着头从镜架框上望过来,令你浑身每个毛孔都不舒服,我私下不怀好意地叫他“四眼”。

⑸我讨厌学校,讨厌四眼,讨厌那些像苍蝇似的文字。我总是把语文书放在书包最里面,以免看见它影响心情。我喜欢独自到田野,那高高的蓝天,一望无际的碧绿庄稼令我陶醉。很小的时候我病了,外婆会抱着我到小河边,看那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戏的小鱼。现在,外婆孤单地躺在病床上,我却无能为力。

⑹几天以后,我和妈妈之间又发生了冲突。

⑺“我不想上学,只想和外婆在一起。”妈妈气极败坏,把那张令我尴尬的36分语文试卷扔在地上,“瞧瞧,还有脸让我签字,考这样的成绩也不害臊!”“我讨厌四眼,我讨厌读书。”我歇斯底里地跳着脚大叫。我仿佛看见四眼幸灾乐祸的模样。他让我把考卷交给妈妈,不就是希望我吃一顿皮肉之苦吗?这个阴险得比汉奸还汉奸的家伙,我该诅咒他喝口凉水被噎死。

⑻还是外婆最疼我。她把我揽在怀里,说了许多安慰的话。我逐惭平静下来。外婆忽然轻轻地问:“你真的想帮助外婆?”我使劲儿点点头。“好吧,我最喜欢听小恒读书,读老师讲的那些有趣的文章!”这我从未想到过。从前外婆最喜欢我当一名解放军,头上戴着柳条编的帽子,腰插枪,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虽然恨死了四眼,恨死了语文,但我不能拒绝外婆的请求。有史以来,我第一次郑重地打开语文书——那本已经破烂不堪,像卫生纸一样卷在一起的书。但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一连几个字我都不认识。听得津津有味的外婆睁开眼睛,问:“怎么不读了?”

⑼“我,我——”我的脸肯定涨得像紫茄子。“如果不愿意读,外婆就不难为你了。”“不,不——”我差点儿急出眼泪。我无法开口承认自己不认识字。那天晚上,我平生第一次感到羞愧。虽然妈妈此前无数次因为我不安心学习而责骂甚至揪痛我的耳朵,可这次不同,生病的外婆需要我,而我却不能满足她。

⑽第二天,我破天荒地主动敲开四眼的门,希望他能告诉我那几个陌生字的正确读音。出乎我的意料,四眼异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在我告辞的时候,他还亲切地抚着我的肩说:“小恒,很高兴你来。”其实,四眼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恶。

⑾以后几天,我不得不天天去找四眼。因为每天晚上,我都要遇到几个陌生的字词。在又

一次回答完我的问题后,四眼慎重地询问我这样做的原因,他不明白一向对书本深恶痛绝的学

生,为什么忽然对读书产生了如此兴趣。虽然不太情愿,我还是把一切说了出来。

⑿“向你的外婆问好,她很伟大!”四眼扶镜架的手在微微颤抖,看得出他有些激动,“这样吧,我教你一个识字的办法!”四眼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字典。就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四眼教会了我如何查字典。临走的时候,四眼打算把那本字典送给我,我谢绝了。爸爸在我8岁生日的`那天,曾经送给我一本《新华字典》做礼物。为此,我有将近一天不理睬爸爸。当时,我热切希望得到一支会“嗒嗒”作响的冲锋枪。

⒀回到家,我一头扎进床底下,从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玩具和小人书中,寻找那本字典。然而,我翻得天昏地暗也不见字典的踪影。

⒁“小恒,你在干什么?衣服又弄脏了!”我仍撅着屁股埋头寻觅。“问你呢,小恒!”妈妈一把将我从床底下揪出来。“《新华字典》,爸爸去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你不是拿它做小狗的枕头了吗?”“天啊!”我冲到狗窝前,可怜的字典还躺在那里。我很庆幸它没有被小狗当烙饼咬碎。

⒂奇迹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发现那本破旧的语文书并不太令人讨厌,里面有动听的故事,优美的诗歌。我开始愉快地上学,认真听课。四眼提问时,我不再缩肩藏头担心他点到我的名字。我也有机会在课堂上神气地朗读课文。

⒃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后,我就拿着书坐在外婆的床边。“可以开始吗?”“可以了!”外婆笑眯眯地回答。我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朗读那些文章,甚至还可以有声有色地把它们背诵下来。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并被评选为三好学生。四眼,不,谭老师亲自把奖状颁发给我。当我把烫金的奖状双手呈给外婆时,她高兴得掉下眼泪,不断说着一句话:“太好了,太好了!”

⒄也许,朗读的确给病中的外婆带去了幸福和快乐,但真正受益的却是我。它使我从此畅游于广袤的知识海洋,并受益终生。

19.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0.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⑼段画线句。

“我,我——”我的脸肯定涨得像紫茄子。

(2)请赏析文章第⒂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也有机会在课堂上神气地朗读课文。

21. 综观全文,文章以“朗读的心”为题,有哪些含义?(4分)

22.有人认为如果把本文的第⑴、⑵段放在第⒃、⒄段之间,情节思路会更清晰。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9.示例:原来不想上学、讨厌读语文书的“我”为了让病中的外婆幸福快乐,对读书产生热情,逐步改变自己,最终能流畅地读书给外婆听。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我”变化前后的情况各1分,变化的过程2分,意思对即可。

20. (1)示例:此句为外貌(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无法顺畅地给病中的外婆读文章时的羞愧、为难,为下文“我”向老师求教做铺垫。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方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示例:“神气”写出了“我”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时的神态,传神地写出了“我”在为外婆朗读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结合语境析词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1.示例:一是指“我”为病中的外婆朗读老师讲的文章,给她带去幸福和快乐;二是指“我”对外婆真挚的爱;三还有外婆的慈爱、善解人意和教育智慧。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答出前两点且意思对即可得全分。

22.示例1: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原文开头先交代“我” “有声有色朗读”给外婆带来“幸福与快乐”,再叙述“我”的变化过程,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设置悬念,使小说的情节更吸引读者。

示例2:我赞同这种看法,这样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叙述“我”怎样逐步改变自己,最终能流畅地读书给外婆听。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表明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点明记叙顺序及表达效果2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2:朗读 阅读答案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第1版,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4分)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4分)

3.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2分)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篇3:朗读 阅读答案

1.(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2分) (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2分)

2.(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2分)(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感动。(2分)

3.没有朗读者(1分) 没有倾听者(1分)

4.D(3分) 。

篇4:《阳光》阅读答案

《阳光》阅读答案

①我的师娘从板桥乡下寄来一封信,她在信上说:

“这里的杜鹃花早开了,我今年又把庭前美化一番,沿篱笆有一排美人蕉,进门的人行路也铺上了碎石子。我已经把你所讨厌的那两棵垂着长须的榕树给锯掉了,这么一来,你所喜爱的阳光便可以充分晒 进这条宽宽的走廊。这个周末你如果再不来,你会后悔又失去一个可爱的春天。而且,清清和洁洁也真想念你。……”

②我简单地提了个手提袋,赶五点二十分去板桥的火车。在火车上独坐无聊,我又把师娘的信打开来仔细读着。她目前的情景和十年前却是不同了。

③十年前的北平,如果是周末,你一定会在西城鲍家街一所幽静的住宅里发现我,那便是这位师娘的家。在学校里,我虽是图书课的劣等生,但在他府上,我却特别受到师娘的宠爱,原因是在另一个学校教国文的师娘,有一天偶然到我们班上参观她的丈夫教学,竟无意中发现了像她死去的妹子的我。

④鲍家街的房子是一排五间带廊的北房,那条宽宽的长廊,真令人难忘!师娘爱布置房间,走廊也不放过,廊檐下挂着两盆麦冬草,长长地垂下来,廊前石阶长年摆着四季不同的盆景,是月季,也许是秋菊,廊下放在两张可以摇动的躺椅,我喜欢躺在上面,把三岁和五岁的清清、洁洁搂在身上,来回地摇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这里的阳光真可爱,它穿过长廊一直送进宽大的玻璃窗,刚好落在老师的画桌上。当老师挥笔作画的时候,师娘便放下了手中的针线或学生的作文本,给老师调色、铺纸,我们就躲在窗前看,一看就是老半天,连清清和洁洁都乖乖地不会吵。

⑤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十分的幸福。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老师和师娘竟分了手,好像是老师有了另外的女人的关系吧,又好像没这么严重,总之,我那时还是个孩子,没有 深究过这件事,只是听人家这么讲。后来年代久了,这件事被淡忘,大家也不再谈起。不过我一年年长大,反而对于他们的分居愈加不解,我不懂得师娘怎么会这样乐观大方,她好像完全没有把那回事放在心上似的,既不怨恨也不悲观……

⑥板桥到底不远,我手拿着信还在回想,却已经到站了。刚站起来,车窗探进两张小圆脸儿,笑嘻嘻地喊我。原来是清清和洁洁姐儿俩来接车,两个小姑娘的个子已经赶上了矮矮的我,一边一个,连推带挤,我们才算出了车站。

⑦在路上两个小姑娘说,今天接了我三次。“这一次再接不到,”清清说,“我妈妈说明天要到台北跟你算账!”我说:“好凶的师娘呀! ”我们嘻嘻哈哈走到时,已经暮色苍茫,“别墅”在苍茫中模糊了,只见那高大的椰树在晚风中摇头。走近跟前,发现师娘正站在门前等待,她看见我来了好高兴。我说:“不失信吧?师娘!”她捏着我的嘴巴说:“小鬼!”

⑧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我们已经梳洗完毕,坐在廊下吃点心了,推开走廊的窗门,庭前美景立刻映入眼帘,我不由得“啊”了一声,和师娘信上所描绘的,一些也不差!师娘指廊下的阳光说:“这阳光怎么样?和鲍家街的差不多吧!”我抚摸着被晒暖的.旗袍,低头看着走廊光亮的地板,心中不禁想:阳光到处是一样的,它今天走了,明天还会来,只是师娘的头上更添了几茎白发。这家人还是这么快乐,眼见两个女儿长得亭亭玉立,做母亲的心里当然无限快慰,可是,可是,——我摇摇头,师娘说:“怎样?你觉得这里的阳光不同吗?”我那时想说:“当然不同,这儿的阳光里究竟少了那个男主人!”可是我并没有这么说,便笑笑道:“当然不同,这里又不是鲍家街!”师娘也笑了。

⑨回到台北,给师娘的信里,我终于忍不住地说明了我当时真正的观感。

⑩师娘的回信来了,果然被我一串疑问引出了她的心语,她说:

“……你既然要探师娘的心底,那么我也不妨对你讲,你的师娘在她和你的老师分居之日,并没有这么硬心肠决心想拆毁一个完整的家,她只因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像一切这类女性一样,当然有着她们相当程度的矜持,可是你的老师竟是这样一个缺乏了解女性的艺术家!在我们分手之日,如果你的老师背抱着两个孩子向我深一步的忏悔,那时我也许会哭倒在他的怀里,我无论多么刚强,毕竟是女人。可是你的老师到底不是像你所说的那阳光——今天走了,明天还会来的。我们便这样分手了……”

(选自《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有删节)

12.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开头从师娘来信写起,结尾又以师娘回信收束,这样写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使结构完整。

B.“庭前美景立刻映入眼帘”、“走廊光亮的地板”等环境的叙写,从侧面表现了师娘

对生活的热爱。

C. “当然不同,这里又不是鲍家街!”这一句委婉表达了“我”对师娘婚姻生活现状

的质疑与惋惜。

D. 本文叙述了北平西城和台湾板桥两个时期反差鲜明的生活,旨在表现师娘追求个

性解放的意识。

E. 本文叙写我和师母的交往,展示师娘人生经历和精神风貌,语言温婉真切,淳朴

简约,畅达自然。

13. 本文③~⑤段叙述了师娘十年前北平西城鲍家街的生活情形,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作

用。(4分)

答:

14. 文章以“阳光”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根据文本加以探析。(6分)

答:

试题答案:

12.(5分) C D (C项,“表达了‘我’对师娘婚姻生活现状的质疑与惋惜”这一理解不准确,不是“质疑”,而是“不解”; D项,“反差鲜明”这一表述不恰当,“表现师娘追求个 性解放的意识”这一理解也不恰当。)

【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13.(4分)交代了“我”与师娘的亲密关系,(1分)为下文写台湾板桥时期的生活状况作铺垫,(1分)为下文写师娘坦露“心底”埋下伏笔,(1分)起到了充实内容,丰满人物形象(突出她的“乐观大方”)的作用。(1分)

【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各2分】

14.(6分)【要点】①从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系看,以之为题,象征师娘乐观淡定、积极向上、温婉而坚强的性格(或:象征师娘对“我”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乐观,对女儿的辛勤哺育);②从标题与情节的关系看,以之为题,明示了文章行文的线索,“阳光”在情节的发展中起连贯作用,使情节集中而紧凑;③从标题与主旨的关系看,以之为题,赞扬了师娘的“阳光”般的心态,同时也蕴含着作家对家庭完整、婚姻美满和幸福生活的认知。

【以上三点,每点3分,其中概括2分,举例分析1分;能答对两点,即给满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篇5:阳光阅读答案

彭学明

①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为阳光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摘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②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③夏天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奔突而来,坚硬的蹄声左冲右杀,踏起一路黄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④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在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⑤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及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达民间。阳光,不再是守家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留下背影。又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事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脸泪光地打望着我们?

⑥ 阳光来了!阳光穿着布鞋!阳光来到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数他熟悉的村庄、熟悉的景致!那几堵院墙还在么?那几排篱笆还在么?那几株柳树还在么?在咧!那叫二爷来我身边坐坐吧,我想听他的'二胡!白胡子二爷就拖把二胡在阳光身上坐了,受伤和不受伤的音符在老人和乡间的角角落落走走停停,越走越真。学校的大草坪里,阳光正翻晒着一群看书的孩子和电脑照排的字符,整个草地满门书香。字符们,正排着队,教孩子们认识道路和世界,认识智慧和思想。字符说,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善良与美丽,也充满了邪恶与丑陋,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沟与角落,往往生长着肮脏与丑恶,把某些人的良心与道德赶得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世俗、势利、缺乏斗志、忘记正义,于是我们多么希望有自然的阳光温暖我们皮肉的同时,更有精神的阳光照耀我们的骨髓。

⑦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问题:

1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分)

13.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七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1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6分)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 阳光 为题的用意。 (6分)

篇6:阳光阅读答案

12.【命题意图】鉴赏写景段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拟人、比喻(1分),动词准确生动(1分),细致写出夏日阳光之特点,表达作者对阳光的喜爱(2分)。

【解题思路】这道题要求考生从写景的角度、修辞,以及整个语言的风格角度思考。文段中涉及到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另外作者在动词使用时也特别用心。可先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组织答案。

13.【命题意图】鉴赏第二人称的作用。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构成和阳光对话的情境(1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冬天的阴沉的厌恶(1分),表达对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的怀念(1分);同时也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读来亲切可感(1分)。

【解题思路】散文中第二人称 你 的作用:①拟人化的作用,便于对话②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③ 增强作者的叙事或抒情手段,便于作者情感的表达。④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联系文章不难得出答案。

14.【命题意图】把握文章的思路。

【参考答案】文章采用拟人手法,先写春日阳光孕育希望、夏日阳光富有力量、秋日阳光带来收获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写阴沉的冬日缺乏阳光的情景,再有自然的阳光写到精神阳光的重要,最后呼吁永远和精神的阳光在一起,由实到虚,层层深入。(一点2分)

【解题思路】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因此它是围绕 阳光 展开串珠式(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描写,最后把具体的阳光写成虚指的 阳光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

15.【命题意图】鉴赏散文标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阳光是全文的情感和行文线索;②它既指自然的阳光,又指精神的阳光;③表达作者对当下世界的邪恶与丑陋的批判,渴望我们精神阳光的永存。(每点2分)【解题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一般有如下作用: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联系本文的内容不难得出答案。

篇7:朗读阅读题及答案

朗读阅读题及答案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第1版,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4分)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4分)

3、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2分)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答案:

1、(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2分)

(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2分)

2、(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2分)(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感动。(2分)

3、没有朗读者(1分)没有倾听者(1分)

4、D(3分)。

篇8:《朗读者》序阅读答案

《朗读者》序阅读答案

我喜欢《朗读者》的庄重。这里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言语,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闹,一味的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经典,其实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而宗教文本不可能不是庄重的文本。《朗读者》此刻在中国的再次登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大国。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我常在想一个奇幻小说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一个痞子国家与痞子民族吗?

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一部好的小说,既应当是单纯的,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看完之后,让人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与困惑使我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思考:而思考愈深,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就理解愈深。《朗读者》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作者曾写过许多侦探小说,所以制造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这样的阅读效果更主要来自于他对人性、对存在的深度把握。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机关,篇幅不长,却留下了太多的悬疑,这些悬疑,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在解答这一个个的问题时,都可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提升。然而,它确实又是单纯的。它的线索非常简单。我们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多想,因为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的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也许最聪明的阅读就是什么也不要多想,随它而去。一种单纯的感动这就足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倒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20 世纪以来,由知识训练成的阅读方式。也许是一种值得怀疑的阅读方式。当我们不怀有任何探究之心去阅读《朗读者》时,会不时地陷入那种巨大而美丽的悲悯:在感动中得到情感上、精神上、人性上的升华。在20世纪的文学普遍放弃感动的文章而一味——甚至变态追求思想深刻的当下,再一次阅读这样的小说,心中不由得产生感激之情。

小说在艺术上也是很有功夫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细节上却是十分考究。三部分划出了三个不同的段落。这是命运的起落。是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所有的细节都意味深长,比如关于汉娜身体气味的'叙述。前后气味的比较,使人感受到了生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大悲哀,也感受到了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乃至颓败。小说中一些有关命运的、生命的甚至是有关存在的重大的命题。恰恰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物象以及一些细小的变化来表现的: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有删改)

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能表现《朗读者》是一部“错综复杂”的作品的一项是

A.小说丰富而多义,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B.能使读者产生令人深思的迷惘和困惑。

C.作者对人性、对存在有深度把握。

D.作品中有许多机关和耐人寻味的悬疑。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朗读者》是一部庄重的作品,没有调侃、嬉笑和诙谐,与作者所推重的文学风气不谋而合。

B.《朗读者》提出了一个奇幻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痞子吗?

C.宗教文本都是庄重的文本,绝大部分经典,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在作者看来,《朗读者》就算得上一部经典。

D.《朗读者》虽然线索简单,情节单调,人物简单,但是细节考究,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7.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倒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简要阐述。(5分)

篇9:《捉阳光》阅读答案

禾场的竹椅上坐着一个女人。女人手里握着一枚小小的镜子,把阳光折射到屋檐下的阴凉里。灰黑的墙壁上,随即显现出一个光亮的小圆球。

一个孩子一边打着哈哈,一边举着小手去捉那个光球,眼看要捧住了,不料球一转,跑到了脑后。稍稍寻找后,孩子又嘻嘻哈哈地扑上那亮晃晃的小东西。快要捉住它时,调皮的光球又跑开了,一忽儿升高,一忽儿下沉,一忽儿朝左,一忽儿朝右。孩子呢,一点也不气恼,一点也不知道累。

忽然,孩子扑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地哭。

女人直了直身子,似乎要去扶他,然而并没有起身,慌乱中,一枝拐杖倒伏在地,两只软绵绵的裤管荡了荡。

我明白她没有起身的.原因了。女人复又拿起镜子,把温暖的阳光直接折射到孩子的眼前,并且一跳一跳的,很逗。果然,孩子马上停止了哭,并勇敢地爬了起来。

女人始终背对着我,我一直无法看见她的任何表情。不过我想这并不重要。

亮亮的光球又跑动了。孩子拍拍手,继续小跑着追上去,去捉那一缕用爱心滤洗过的阳光。

这是我五年前有幸摄取的一幅画面,地点在一座农舍前。其时,檐口上还挂有高粱球和玉米棒子,以及红辣椒串……

篇10:《捉阳光》阅读答案

13.残疾女人。因为本文所描述的对象,表现的精神境界都是残疾女人的“母爱”。

14.阳光是用爱心滤洗过的阳光,是母爱的象征,是生活的快乐使者,是追求理想的光标。

15.农舍前,屋檐上悬挂着高粱球、玉米棒子,以及红辣椒串等物,禾场竹椅上坐着一个女人,女人握着一枚小镜子,附近阴凉里一个小孩追着光球。

16.这句话隐含着“阳光”即母爱的含义。光球是身残志坚的母亲折射出来的,小孩想捕捉的正是这表面看似游戏实则为生活精神追求的“光球”。

篇11:《捉阳光》阅读答案

13.本文主要写谁?为什么?(4分)

14.“阳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15.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捉阳光》这幅画面,不超过60字。(4分)

16.对“那一缕用爱心滤洗过的阳光”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白蝴蝶之恋教案

《白蝴蝶之恋》读后感150字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

门前的杉树林作文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教学教案

朗读者 影评

我的教学反思

朗读者影评

朗读 阅读答案

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
《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朗读的心阳光阅读答案(通用11篇)】相关文章:

《小松鼠找花生》课堂教学反思2023-11-14

《窗前的气球》阅读答案2023-02-15

巨人和春天教案2022-04-30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优秀2022-07-10

巨人的花园教案2022-05-07

初一上册语文的作文2022-05-07

《太阳》语文教案2022-05-07

好雪片片说课课件2023-10-21

桃花心木教学实录2022-05-1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