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

时间:2022-08-22 07:37:4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不搞back”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

篇1:《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扩展】

鼎及其他。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纂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破   ③全   ④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26.岑鼎

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

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

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

篇2: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及赏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注释

1、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

2、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

3、以……为:把……当做。

4、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

5、信:诚信。

6、破:破坏。

7、全:保全。

8、难:困难。

赏析:

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现代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篇3:昔齐攻鲁求其岑鼎文言文练习题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文言文练习题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扩展】

鼎及其他。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纂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②破③全④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篇4:《昔齐攻鲁,求其岑鼎》译文及赏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译文及赏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左丘明《国语》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将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注释

1、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

2、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3、以:把......当做。

4、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5、信:诚信。

6、破:破坏。

7、全:保全。

8、难:困难。

赏析

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古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篇5:《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注释

1、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

2、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

3、以……为:把……当做。

4、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

5、信:诚信。

6、破:破坏。

7、全:保全。

8、难:困难。

赏析

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现代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篇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左丘明《国语》

【阅读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破 ③全 ④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参考答案

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

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

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注释

1、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

2、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

3、以……为:把……当做。

4、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

5、信:诚信。

6、破:破坏。

7、全:保全。

8、难:困难。

赏析

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现代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篇7:《昔齐攻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昔齐攻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齐攻鲁,至其郊,望见野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疾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

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之曰: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妇人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将及于追,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免,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

于是齐将案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妇人疾行不顾顾:考虑B.军且及之及:赶上

C.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释:丢弃D.不能无义而视鲁国视:面对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使人言于齐君B.赐束帛百端

C.庶民国人不吾与也D.己之子,私爱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妇人弃私爱而向公义,当然是因其具有良好的道德自觉,同时也与强大有力的社会道德舆论环境有关。

B.妇人对两小儿的态度,看似违背常情,实则符合社会大义,并因此震动了侵略者。

C.齐国军队在入侵鲁国时,连在山野行走的妇孺也不放过,足见其残暴无行。后在妇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和感召下,放弃了对鲁国的侵略。

D.一个山野妇人的无心之举解救了鲁国的危难,从中可以看出深藏民心的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巨大力量,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软实力。

【小题4】翻译文言选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4分)

译文:

(2)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4分)

译文:

阅读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那妇女)放下怀里抱着的孩子,抱起手里牵着的小孩逃到山里。(2)连山野妇人都懂得守节操行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利,而况他们的朝臣和士大夫呢?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顾:回头,回头看

【小题2】例句为宾语前置,A、状语后置;B、省略句;D、一般陈述句。

【小题3】齐国军队在入侵鲁国时,连在山野行走的妇孺也不放过,足见其残暴无行错。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所抱:所字结构。走:奔跑,意译为逃跑。(2)连山野妇人都懂得守节操行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利,而况他们的朝臣和士大夫呢?(犹:尚且。持节:坚守节操。以:因为。况乎:更何况呢?

篇8:《柳下季存国》“齐攻鲁,求岑鼎”阅读答案及原文

《柳下季存国》“齐攻鲁,求岑鼎”阅读答案及原文

柳下季存国

原文

齐攻鲁,求岑鼎①。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④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②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阅读训练

①岑鼎:鲁国宝鼎。 ②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③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赂,送。

1.解释加框的字词。(4分)

他反为于

于是乃说存

2.为上文中出现的“之”的三种用法作举例说明:(3分)

用法⑴,例句

用法⑵,例句

用法⑶,例句

3.翻译句子:“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2分)

4.文中柳下季所谓的“臣之国”与“君之国”各指、 。(2分)

参考答案

1.别的返还认为向因此才劝说使……存,保全(0.5分一个)

2.⑴代词,代鼎齐侯弗信而反之⑵主谓间助词君之赂以欲岑鼎也⑶结构助词的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

3.用毁坏我的国家来保全您的国家,这是我所难以做到的。

4.讲信用鲁国

释义

①岑鼎:鲁国宝鼎。“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用具,多为贵族所用。

②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

③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赂,送。

④反:不相信

⑤乃:于是,就

⑥存:保全,使...生存下来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目的是要鲁国的岑鼎(一种宝鼎).鲁国国君献出别的.鼎冒充岑鼎求和.齐国国君不相信,派人告诉鲁国国君说:“如果柳下季说这个鼎就是岑鼎,我就收下.”鲁国国君打算让柳下季出使齐国(告诉齐国国君这就是岑鼎).柳下季对鲁国国君说:“您把岑鼎看作宝贝,诚信是我的宝贝,现在您打算破坏我的宝贝,成全您的宝贝,让我很为难啊.”鲁国国君于是献出了岑鼎(给齐国).柳下季确实非常懂得说话的艺术。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名声也保住了鲁国。

篇9: 子墨子自鲁即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子墨子自鲁即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舍其文轩( ) ⑵此为何若人

⑶过故人( ) 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

11。翻译句子。(2分)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12。【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的品质(2分)

13。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3分)

答案:

9。荆之地 / 方五千里 评分:共1分。

10。⑴舍弃,丢弃 ⑵什么样的 ⑶拜访 ⑷更加 评分:共2分。每小题0。5分,意思对即可。

11。 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评分:共2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2。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 评分: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评分:共3分。每例分析准确各得1分,语言通顺得1分。

篇10:“魏与赵攻韩 韩告急于齐”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改)

【注释】

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③蹶 :倒下,这里足受挫的意思。④度: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②素悍勇而轻齐

③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④士卒亡者过半矣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参考答案

1、①向西进军 ②轻视 ③通“趋“,疾走,追逐 ④逃亡,逃跑

2、(庞涓)和他的轻快精锐部队把两天的行程并在一天来追赶齐军。(译文意思接近即可)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率兵

B. 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C.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 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

译文: 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分)

译文: 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5.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4 分 )

答:(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二: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

B.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看不起)

C.士卒亡者过半矣(死亡)

D.乃钻火烛之(照明)

3.将“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译为现代汉语。

4. ①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作出错误分析的一句是什么?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了一个成语是什么?

5.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什么样的认识?(用原语句回答)

6.庞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2.C

3.那些魏国的士兵,平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军队,齐兵被称为胆怯的军队。

4.①我固知齐军怯,人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②因势利导

5.素悍勇而轻齐。

6.庞涓骄傲自大,对齐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落入了孙膑预设的圈套,受到伏击,全军覆没。(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 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箭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宇,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

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篇11:“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有关“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①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8.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复固辞疾笃 (2)君何以慢朕命 (3)谈者以为失望 (4)济斯人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能贵君,能贱君

A.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

B.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

C.怒万乘之主

D.寔怪而问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21.第四段“进退无所据”一句中“进”指的是________,“退”指的是__________。(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对樊英这个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8.(1)严重、沉重;(2)轻慢、怠慢;(3)有负众望;(4)帮助、救助

19.C

20.(1)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2)(皇帝)以对老师的理解来对待樊英,向他请教询问朝政得失。

21.出仕;退隐

22.答案示例:樊英是真正的清修之士。他明晓五经,端谨重礼,纵论治国之能,也有授业之才、传道之德。因为一心隐居治学,他屡次不应朝廷礼请,洁身守道,面对皇帝的威慑盎然力争;即使成为帝师、官拜五官中郎将,也执意告归,不为世人的'期盼所左右,极为难得。

参考译文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

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 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颍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及赏析

路人献雉文言文翻译

老鲁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蚂蚁与大鰲寓言故事

人物的成语故事

《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愈《马说》《韩非子·说林上》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设计

《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阅读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教案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太宗杀宫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案2023-03-14

孔庙导游词2023-10-19

浅析文言文断句法2023-09-11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3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023-05-12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023-04-04

吴起名言的语录2022-10-27

《曹刿论战》教学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2023-06-08

《新序杂事》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2022-08-07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