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断句法(精选6篇)由网友“大吉”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析文言文断句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文言文断句法
文言文断句法
一、联系前文推断断句法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段落一般短小,内容比较单一,有些文段中的语句结构相似,稍加注意,断句一题即可答出。
[例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构与前面的“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的结构是一样的,后面的总结亦可根据前面的内容断出,全句断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二、根据词性的组合断句
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则要靠词与词的组合,因此,理解了词性及词性组合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很有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所组合的词必须是且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词性的组合特点如下: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③.介+名+动(形)④.动(形)+名(代)⑤.副+动(形)+名(代)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例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根据词性的组合特点,画线句应断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三、根据语感断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段读懂了,断句自然就不在话下,因此,我们要强调多读,而且要边读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断好句。
从以上分析得出,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当然能把三者结合起来运应则更能做到万无一失。
篇2:句法
句法
句法jù fǎ[释义]①(名) 句子的结构方法。
②(名) 语法学中研究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的部分。
[构成] 偏正式:句(法[例句] 写文章要讲~。(作宾语)篇3:莽汉断棘文言文翻译
莽汉断棘文言文翻译
版本(1)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晒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版本(2)
终南之山有棘满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蹇(qiān)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裙,上牵其袖,惫已甚。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去?”
翻译1
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已经不能忍受了。”
翻译2
终南山有一条小路布满荆棘,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集,碰到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会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条路躲避它。一个人露出义愤的神色,撩起袖子,撩起衣摆,想一段路一段路地砍断它们。谁知道左边用手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就被钩住了,下边的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了,已经十分疲惫了。君子说:“这个人痛恨荆棘是对的,痛恨荆棘不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拿一把斧子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能去除?”
篇4:书断王羲之文言文翻译
书断王羲之文言文翻译
书断王羲之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篇5:断机教子文言文翻译
断机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断织教子讲述了一件孟母教子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则文言文的翻译吧!
孟母断织教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注释】
⑴既:已经。
⑵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⑶以刀:用刀。
⑷故:原因。
⑸子:古代指你。
⑹斯:这。
⑺立:树立。
⑻是以:因此。
⑼则:就。
⑽惧:恐惧,惧怕。
⑾旦:早晨。
⑿夕:泛指晚上(夜晚)。
⒀事:侍奉。
⒁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⒂道:法则、方法。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篇6: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
有关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典故:
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靠织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孟轲的母亲是一位十分有教养的妇女,她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盼望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因此尽管家中生活贫苦,她仍设法把孟轲送入学宫读书。
初到学宫,孟轲对学习兴趣很浓,也很用功。但年幼的孟子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他在学宫里读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整天只知玩耍。他爱上了射鸟,并自制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弓箭来射鸟。
有一日,孟轲正在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早已不在了。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就再也坐不住了。趁老师不注意,他偷偷地溜出了学宫,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苦苦地织布的孟母见孟轲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利刀,猛地几下把织机上已经织成的一块布拦腰割断了。
孟轲从未见过母亲如此生气,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母亲严厉地问道:
“这布匹断了还能再接起来吗?”
“不能。”孟轲怯声答道。
孟母又说:“你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
孟母说罢,伤心痛哭。
孟轲看看伤心的母亲,又看看被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一下跪在母亲面前,说:
“母亲,原谅孩儿吧,今后我一定不再逃学,好好念书。”
从此以后,孟轲发奋学习,长大以后,又著书立说,积极传播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孟母断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母亲对子女的有益的教育训导。
★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 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 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浅析文言文断句法(精选6篇)】相关文章: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介绍2022-05-04
必修2 Unit 10 Music2022-12-13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和原文2023-07-2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2023-05-04
文言文设计体会2022-06-07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2022-05-24
有效教学论文2022-05-06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本地化困境与完善建议论文2022-11-03
文言文有效教学尝试论文2023-08-28
王凌钰的读后感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