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花糕 王充闾》阅读附答案参考(精选11篇)由网友“橘橘橘子酱”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碗花糕 王充闾》阅读附答案参考,供大家参考。
篇1:《碗花糕 王充闾》阅读附答案参考
⑴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⑵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⑷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⑸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⑺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⑻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⑼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⑽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⑾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⑿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⒀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⒁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⒂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⒃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⒄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本文作为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B.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
C.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
D.《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E.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家并根植于一个传统。所谓的家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灵魂的故土,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碗花糕》有什么关系?(4分)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为什么在文中第6段后才体现出来的?它串联了文中那些故事?请分条列举出来。(5分)
4、文章最后“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5、选准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答案:
1、AD(B,“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说得有些绝对化。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风格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薄此厚彼;C,“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这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嫂嫂的敬爱之情,“含蓄委婉”表述失当;E,“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作者怀念“故土”并非排斥现实,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是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并非与现实对照,反衬现实的不好。
【解析】这是对文章中重要风格、情节、细节、人物性格赏析能力的考查题。应该整体阅读一一对应,看题干赏析的是否得当。有没有夸大其词、绝对化、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情感表达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选项。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很有趣味性,具有深化主旨、升华中心、丰满人物(嫂子)善良、朴实性格的作用;它与题目《碗花糕》有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主旨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关系的作用。
【解析】这是对文章细节描写及作用的考查题。这个细节是具有传统风俗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作者穿插其中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嫂嫂细腻的善良、纯朴的性格服务的,丰满嫂嫂的形象。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7次),出了题目外,都是在第6段后出现的。因为从6段到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在文中起到主导地位,因此,表现比较明显。
串联了文中故事有:(1)用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做碗花糕我吃了。(2)嫂嫂的故事常常使我破哭微笑。(3)哥哥去世,嫂嫂被迫改嫁,并时常回来看我。(4)嫂嫂去世,浅花瓷碗摔碎,我心伤悲。
【解析】这是对文章线索的考查题。通过掌握线索,将文本中的几个情节或故事串起来。答题时要加以提炼故事或情节的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4.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嫂嫂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表达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和无法报答对嫂嫂厚爱的遗憾之情。(4分,各2分)
【解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这个句子的出现是在文章末尾,它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段中句子的含义,它跟文章主旨(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表达有重要关系。也跟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注意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考查题的解答范围、方式的探究。
5、赏析:下列角度均可:
(1)从散文线索安排紧奏的角度。
(2)从前后两个故事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角度。
(3)从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角度。
(4从细腻纯朴的感情表达,表现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角度。
【解析】这是对文章艺术特点赏析能力的考查题。选择一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内部结构回答。即“三个一”。
篇2:《碗花糕》作者王充闾散文风格论
《碗花糕》作者王充闾散文风格论
(以下三篇文章是“辽宁省社科联科研立项资助项目、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研究支持项目”的研究成果。已收入《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王向峰主编)一书,拟定于中国作家出版社于出版。)
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标志着其创作的成熟。成熟就意味着个人作品的高度的独立性和明晰的辨识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只有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会在作品的丛林中凸显出“我的作品”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歌德也认为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作家作品的风格是真实可感的艺术存在,对风格的探讨和研究就是要揭示出这种艺术存在,用理论话语使其明朗化,从而给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共时的文学场域以及在历时的文学发展史上定位。因此,对于当代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的创作进行理论研究时,对于其散文风格的探讨也是不容回避的课题。可以说,王充闾的散文创作风格既是稳定统一的,又是丰富多样的。作品风格的丰富多样性和稳定统一性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在艺术风格的形成问题上首要的当然应先具有稳定统一性。然而,作家风格的稳定统一决非意味着停滞、凝固或贫乏。大凡高明的、有追求的作家总是“本调”强烈却又毫不单调的。艾青说,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不仅在题材所触及的范围上有广泛的处理,同时在表现的手法以及风格的变化上有丰富的运用。布封也说过这样的话:“随着不同的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就是写表面上似乎最简单的对象,文笔固然要保持着简单性,但另一方面却也还不能千篇 一律。一个大作家绝不能有一颗印章,在不同的的作品上都盖着同一的印章,这就是暴露出天才的缺乏。”
[1]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并不满足于单一题材,单一风格的重复,而总是不断自我超越,创作出风格多样的作品。因此,本文首先对王充闾不同题材的散文创作风格进行辨识,然后概括出他的散文创作的主导风格,即“本调”。
一、历史文化散文的冷峻通透在王充闾的多种类型的散文中,历史文化散文是最能展现他深厚的文学、史学和哲学功底的一种。从更广阔的视界看,他的历史文化散文是在中国具体的文化、文学语境中诞生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精神产品的生产潮流是由文化精英们引领的,90年代以后,“新时期”文学的强劲势头很快过去,一个短暂的充满诗意的时代终结了。诗歌和小说所需要的时代激情与想象力,逐渐被市场、消费和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所消磨,人们的注意力投向了层出不穷的物质潮流。国家经济、政治的核心指向GDP的增长幅度,精神世界的事情被暂时搁置,知识分子式的乌托邦精神不再时髦。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心疲惫不堪的人们无心于形而上的追问与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而将自我放纵于肉体的狂欢和感官的刺激之中。人们只专注于当下的现实利益纷争,而没有兴趣关注历史。人们进入了一个断裂无根的处境中,进入了一个“集体无思时代”。我国的这种时代的思想状态再加上西方后现代的传入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了大量没有深度平面化的文学作品。这使中国的文化精英们感到忧虑,于是他们试图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精神,从而在学界引发了一场“国学热”。这场“国学热”在文学界则表现为历史小说创作和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兴起。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孕育出来的。显然,王充闾对那种消解诗性、消除深度的文学创作是不赞成的。他说“随着社会的日益商业化、物质化,随着传统的理性和诗性的消解,随着文化价值取向的世俗化,有些人往往满足于官能刺激和‘众声嘈杂’现象,从而阻窒了深度的精神阐扬和艺术开掘。但是,作为一种内在追求,我仍是乐此不疲,在散文创作中,执著地追求诗性、哲思、历史感的结合。”
[2]王充闾的这种文学追求突出的体现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但是虽然是同样的文学题材,在进入个人化的写作之后,便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风貌。谢榛《四溟诗话》有一段话:“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3]作诗如同造酒,作文亦然。以王充闾和与他并肩南北的余秋雨作比较,两人同是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但风格却有所不同。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常以个人想象回到历史现场,复活历史人事,将自我深入历史之中,注重抒发个人性的感受(从文章处处出现“我”就可看出),如此使其散文洋溢着浓郁热烈的个人情感;而王充闾则在状写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时,以一种清新雅致的美学追求和冷隽深邃的历史眼光,渗透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美的观照与史的穿透中,寻求一种指向重大命题的意蕴深度,实现对审美世界的建构,对意味世界的探究。因此,他的散文少了余秋雨散文的那种激情洋溢,多了冷静的理性思索。这样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呈现出一种冷峻的独特风格。对此,著名评论家谢友顺说,与余秋雨的煽情比起来,王充闾要显得冷静很多。冷静,并不等于内心就趋于一片静寂了,这是王充闾的可贵之处。他不机械地追求回到事实中的历史现场,他走的是以诗证史、以诗言思的话语道路。正因为这种冷静的创作心态,王充闾就像一位站在高处俯瞰历史现场的旁观者,更能清醒的洞悉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物的命运,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法眼”掌握之中,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这种对于历史人事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条分缕析的理性阐释,使其文章呈现出一种通透的风格。王充闾说写作历史文化散文的时候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王充闾在散文创作中将史、诗和思三者融合在一起,在诗性的叙述中对历史进入哲学层面加以反思。他以深邃而敏感的洞察力发现隐在喧哗的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并以高人一等的智慧对这些规律做出明晰的解释。
现列举几例如下:有限与无限。当年在开封东北处的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赵宋王朝。但仅仅三百多年后,大宋未帝赵m在蒙元铁骑的追逼下于崖州沉海自尽,宣告赵宋王朝灭亡。王充闾来到陈桥驿后,想起这段历史,大发感叹。在《陈桥崖海须臾事》中,他说:“古往今来,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交叉点上,无论人们怎样冀求长久,渴望永恒,但相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却只能是电光石火一般的瞬息、须臾。生命的暂住性,事物的有限性,往往使人堕入一种莫名的失望和悲凉。但这又是难免的,因为只要生活在具体的时空里,每一个个体的人与事就难免显现出真正渺小和空幻。为了摆脱这一根本的局限性,超出生命长度,得到更多更多,无数英雄豪杰费煞移山气力,耗尽无涯岁月,到头来总不能如愿以偿,最后只好望望然而去。” 存在与虚无。《叩问沧桑》中汉魏故都洛阳当年是何等的繁华,可是如今那巍峨的宫阙、高耸的城墙,金碧交辉的画楼绣阁、古刹梵宫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烟之中;还有那石崇的豪华别墅金谷园,当年是飞阁凌空,歌楼连苑,而现在一切一切,都已荡然无存;面对着北邙山,王充闾感叹:“无论生前是胜利者、失败者,得意的、失意的,杀人的抑或被杀的,知心人还是死对头,为寿为夭,是爱是仇,最后统统地都在这里碰头了。像元人散曲中讲的,‘列国周秦齐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个土馒头。”
王充闾纵观历史,思量世事,发现了一个令人嗒然无奈的事实:“是非成败转头空。” 历史的循环。在《“无字碑”》中,王充闾写到了南唐后主李煜之死。李煜降宋后,却未能得善终。在他生日那天,宋太祖亲自派人去为他祝贺生日,并亲赐下有毒药的御酒。李煜奉旨饮下后,不久便气绝身亡。这一天是七月七日,王充闾惊奇的发现李煜出生恰好也是七月七日。宋太祖一生凶残猜忌,恶行甚夥。可是一个半世纪后,他的嫡亲子孙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落到金太宗的手里,其所遭受的屈辱与苦难,比后主李煜还要惨重。后来王充闾在《土囊吟》中写到:“历史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像宋太祖不问任何情由,只因‘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便蛮横地灭掉南唐一样,金太宗攻占汴京,扑灭北宋,也是不讲任何理由的。而且,要后主和道君皇帝都是诗文兼擅,艺术超群,‘好一个翰林学士’,却都不具备做皇帝的雄才大略。”“但这样说,绝不意味着赵佶之流的败亡,自身没有责任。恰恰相反,他们完全都是咎由自取。可以说,赵佶的可悲下场,他的大起大落,由三十三天堕入十八层地狱,受尽了屈辱,吃透了苦头,都是他自已一手造成的。” 《狮山梵影》写了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勺嫠铩⑹逯度代君王的行藏、史迹与传说。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曾有一段在皇觉寺当和尚的经历。朱元璋死后,册立太子朱标之子朱允晌皇太孙。允傻募吹哿钪扉ζ奈不满。后来,朱棣竟然举兵攻占南京,夺了帝位。而建文帝朱允稍谕雒途中,竟然也跑进庙里做了和尚。关于这一有意思的历史循环,王充闾说:“乃祖僧为帝,阿孙帝作僧。这倒不是朱家与佛门有特殊的夙缘,更非一场简单的历史游戏,其间存在着制度方面的深层原因……肇祸的根源乃在朱元璋身上,正是分封诸王制度造成了干弱枝强、指大于臂,最后祸起萧墙,无法收拾。” 文化和人性的悖论。王充闾说“古代的知识分子大致有三类:在朝的,在野的,周旋于朝野之间的。不管哪一种,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总的说,最后都是悲剧性结局。入世的实现了儒家经邦济世的社会价值理想,获得了政治的权力、地位,却丧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自由与安宁;出世的获得了个性自由与人格尊严,进入纯粹的精神世界,却放弃了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第三种在穷达的张力之种苦撑着,周旋着,也并没有人生的快活。”王充闾在散文创作中,塑造了这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一种是积极入世的,如《孤枕梦寻》中的陆游、《用破一生心》中的曾国藩;一种是隐逸避世的,如《忍把浮名换钓丝》里的严光、《寂寞濠梁》中的庄子;还有一种是入世中出世,或者从出世中寻求出路的,如《青山魂》中的李白,《春梦留痕》中的苏轼。这几个不同知识分子类型的代表,在王充闾的笔下,都是悲剧人物。王充闾不满足于单纯地讲述人物的悲剧事件和悲剧形象,也没有替主人公大发悲凄之感和自己的悲悯之情,而是以冷峻的目光在文化和人性的深度上积极探究产生悲剧的原因。他把产生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文化的悖论及它内化到个体的人后所发生的人性的悖论。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家所选择的某对象的这种理性必须不仅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到感动的,他对其中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必须按照其全部的广度和深度加以彻底体会。王充闾学贯古今中外,另外加上长期从事政务,他看待问题总能保持清醒而通达的认知。所以面对历史人事悲欢,他没有随之情绪化的大喜大悲,而是透过历史表象深入到历史本质之中,对其进行冷静的思考和透彻的阐释。如此,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既有同题材散文创作所具有的深邃厚重的特点,同时他以冷峻通透的风格而独树一帜。
二、生活情感散文的醇厚绵密
古印度婆罗多弁尼的《舞论》提出“情”是“味”(美、风格)的灵魂,并以八种艺术“情味”代表八种风格。黑格尔则把艺术情趣称为“情致”,他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的来源。可以说,没有情趣便没有风格,而情趣美是作家在特定的情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作家进行创作时,往往由于作家个人的人性气质和创作习惯等原因而趋于遵循一定的审美情态。依据心理学所公认的关于人的三种典型情绪状态,我们把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审美情态也分为三类:激情、热情、情境。激情是激烈而沸腾的情绪状态,处于这种情绪状态的创作主体因遭遇环境的强烈冲击,心潮翻卷,汹涌起伏,不能自已;与激情相比,热情是较为深沉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艺术情趣一般比较幽邃醇厚,例如杜诗不象李白那样掀雷激电,倒海翻江,而是显得沉郁顿挫、情深趣远。鲁迅的风格也不像郭沫若那样滚烫灼人,而是寓炽热于冷峻。他认为情感太激动时不宜创作,而惯于“静思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4]将冷静的观察,深沉的思索和绵厚的情感F铸成完美的艺术作品,给人以荡气回肠,忧愤深广,余味曲包的审美情趣;情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和弱型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主体的创作心境与客观的环境相和谐,怡然自得,宛如一泓静宓的池水,几乎看不到情感波澜,最宜产生花鸟缠绵,幽鸟鸣琴的审美佳趣。如果将王充闾的生活情感散文创作的审美情态加以归类的话,应是“热情”这一种。王充闾的生活情感散文大多是怀旧型和追忆性的。由于空间的变更和时间的沉淀,炽烈的情感已经澄静下来,隐在心灵深处,变得绵密而厚重。那么在处于此种创作情态之下,王充闾的生活情感散文呈现出一种醇厚绵密的风格。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里所言:“我们不难看出一切风格都表示一种心境,或是松弛或是紧张,或是激动或是冷淡,或是心神明朗或是骚乱惶惑。”
[5] 王充闾经历了一个具有严重的情感创伤性的童年,在他的有关童年风景、人事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山河的破碎,苦难贫困的生活境遇,多位亲人的'相继亡故。可以说,他的童年世界是“悲惨的世界”。但是他的散文中却没有个人撕心裂肺的悲情宣泄,只是似乎不动声色的将往事娓娓道来,文字的表面不见飞扬四溅的情感浪花,但是读者却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汹涌着的情感深流,因此这种隐在心灵深处和文字深处的深厚绵密的情感最能感动人心。在《望》中,他用血泪之笔讲述了在短短的几年内大姐、二哥、大哥相继死去的情景。他的大姐爱读《红楼梦》,甚至读的泪眼模糊,食不下咽。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姐姐后来不知患了什么病,留下一个刚刚两岁的女儿故去了。他的姐夫是一个电话接线生,姐姐的死让人悲痛欲绝。王充闾在散文中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一天,他托起两岁的女儿,凄然地交给我的母亲,然后长跪在地下,连着叩了几个头,呜咽地说:“妈妈,给你增加了拖累,实在是对不起。原谅我这个不肖的儿男吧!”就在这个风雨凄凄的当晚,鸿飞冥冥,一去便再无踪影,始终音信杳然。这样,母亲便怀抱着我和外甥女这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屋漏偏遭连夜雨,在家人还笼罩在姐姐死去的悲伤之中的时候,二哥又得了结核菌突然病倒了,最终也离开了人世。二哥写一手好字,家里的墙上留有他的墨迹。每次,“妈妈眼望着墙上的字迹,想起来就痛哭一场。为了免去触景伤怀,睹物思人,父亲伤情无限地花费一整天时间,用菜刀把墙上的字一个个铲掉,然后再用抹泥板抹平。” 接着,大哥患了疟疾,庸医误诊,下了反药,出了身冷汗后,便猝然断气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母亲再也撑不住了,“病倒了三个月,形容枯槁,瘦骨支离,头发花白,终朝每日以眼泪洗面。”但是母亲特别刚强,常说“任可身子骨受苦,绝不让脸上受热。”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接下去,作者追忆了有关母亲和“我”的一幅幅场景:母亲知道误会“我”偷拿家里铜钱后的悔慰、起早贪黑的为“我”做可口的饭菜、在昏黄的灯下为“我”缝补衣袜、“我”上县中学临走时的叮咛,其中含有多少心酸,多少欣喜,多少期盼。“我”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有了理想的工作,但是却很少有时间去陪母亲,结果母亲孤独得离开了人世,这让“我”内心充满了永久的悔恨。若干年后,作者依旧自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现在,只能抱憾于无穷,锥心刺骨也好,呼天抢地也好,一切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望》主要是追忆母亲的文章,而《“子弟书”下酒》则是追忆父亲的文章。由于生活的不幸,父亲经常借“子弟书”来排遣愁苦,常常是唱着唱着,“父亲就声音呜咽了,之后便闷在那里抽烟,一袋接着一袋,半晌也不再说话了。”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站在父亲的角度为其抒情,但其中复杂的情感读者又都能体会到。本来父亲滴酒不沾,但是由于心境不佳,常常是借酒消愁,醉了就大唱“子弟书”。对于父亲,王充闾没有写关于他一生的重大事件,也没有直接的抒发个人情感,只是抓住他的爱好和一些生活细节娓娓道来,但是每一位读者都能体会到文章中的感人力量。《青灯有味忆儿时》记述了儿时私塾条件的艰苦、学业的紧张以及塾师刘璧亭先生对自己的严厉又慈爱的启教,也追忆了自己被塾师的榆木板子击打的疼痛,描红临贴、对句作文的辛苦、体悟及和“嘎子哥”扮演的种种恶作剧。由于时空的变化,作者与事件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无论是凄苦还是欢乐都已不那么强烈,在回忆中都已变得醇厚有味。正如文中所言:“经过了数十载的岁月冲蚀、风霜染洗,当时的那种凄清与苦闷,于今已在记忆中消融净尽,沉淀下来的倒是青灯有味、书卷多情了。” 此外,《碗花糕》中我与嫂子的感情,《我的第一个老师》中我与“魔怔”叔的感情,《节假光阴诗卷里》中我与“书”的感情,《故园心眼》中我与家乡的感情都在王充闾散文文本的底层缓缓流淌,形成了深厚而绵长的情感暗流。众所周知,情感是散文创作的法宝之一,无“情”则无文。艺术创作中,在要求情感真实的前提下,具体如何表现情感却不拘一格。有的文章直抒胸臆,激情澎湃,有的文章则委婉含蓄,深情内敛。王充闾的生活情感散文的情感表现属于后者。所以无论写亲情、写友情、写乡情、写爱情、写师生情,他都让这此情感积沉在文字的底层。如果说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对情感采取淡化方式的话,那么他的生活情感散文采取的则是深隐的方式。将情感淡化是为了排除情感对认知的干扰,保持审视和分析问题的客观性与明晰度;将情感深隐是为了避免情感在文字表面激荡时所造成的挥发,保存更加饱满厚重的情感含量和力度以撼动人心。所以前者呈现出冷峻通透的风格,而后者呈现出醇厚绵密的风格。
三、智性散文的剀切深微文学创作是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同时作用的审美创作活动。情感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基础,认识过程指导和制约情感过程。情感过程以审美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评价的形式出现,产生艺术的情趣美;审美认识过程则着重于对生活底蕴和本质的真的追索,表现为识度美。对于王充闾而言,这种识度美不仅表现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在他的智性散文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如果说王充闾的生活情感散文更多的表现醇厚绵密的情趣美的话,那么他的智性散文则更多的表现出剀切深微的识度美。文学作品的识度美与作品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作家柯勒律治在《关于风格》一文中,认为真正伟大的风格必须有“巨大的思想力”。歌德将识度美看成风格纯正的重要标志。他把创作分为单纯的模仿、作风、风格三个等级,认为对自然单纯的模仿只是在“风格的外围进行劳作”,作风也仅是攫取生活现象,只有风格才使作家“跨进真正的圣殿的大门”,而“风格是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6]真正的文学风格不能没有识度美,更确切说,风格不能不以识度美作为基础。作家的思想认识能力是风格识度美的内在依据和先决条件。不具备高卓精审的观察、感受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作家就会在杂乱无章的生活现象面前踌躇不决,难以突入生活底蕴,抓住事物和事件的本质。叶燮《原诗》提出“胸襟”是“诗之基”的主张,还把作家反映现实的主观条件概括为才、胆、识、力四个方面,认为“识”是其余三者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说“使无识,则三者俱无依托”,又说“识明则胆张”,“惟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也不随古人脚跟”。
[7]袁枚也说,创作“其要总在识”,有识“则不徇人,不矜已,不受古欺,不为习囿。”
[8]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终,如果没有独特而先进的个人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就不可能比别人“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般事使得王充闾炼就了超凡的认识能力,使其智性散文作品达到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1986年初至1987年未,应《人民日报海外版》约稿,两年间共发表随笔杂文40篇,如《李煜与爱因斯坦》、《镜子上面有文章》、《陆放翁为海棠鸣不平》、《以貌取人的教训》、《皮格马利翁效应》、《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王充闾的智性散文所达到的思想深刻性和论说的明晰度,记述有板有眼,论说有根有据,行文有声有色。比如《换个角度看问题》,王充闾首先从日本的一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故事写起,从而引出了关于换角度看问题的话题,并以苏轼和长沙女子郭六芳的诗和鲁迅评《红楼梦》的一段话来说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结果的事实。接下去他写道:“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然后,他列举的大量的例子反复说明如果不会变换角度来看问题,就会陷入死胡同;反之,善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就会开创新的境界。整篇文章将话题分析得深入透彻,给予读者极大的思想震撼和启示。 1987年11月,王充闾出版了《人才诗话》。在这部智性散文集中,他从历史现象分析进入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就人才的培养、磨练、选拔、深造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的看法。如颜翔林先生所言,王充闾的人才观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人才学范畴,上升为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人格设计、审美情怀、生命智慧等方面本体论、存在论、价值论视角的认识。可以说,就这一问题的运思,很少有人能达到王充闾这样的关切和深刻的程度。因此,他的智性散文总体上呈现出剀切深微的风格。四、山水散文的清醇健朗《清山白水》是王充闾山水散文的代表。他的山水散文从其风格韵致上看,王向峰先生将其概括为清醇健朗。他进一步解释:“《清山白水》的清淳,是说其中有清真淳厚的质地;说其健朗,是说散文有立命于上述基点上的主体情思的刚健明快。这二者的艺术统一,是美的质地与显象之间的审美化成。”
[9] 《清风白水》里的大部分山水散文,王充闾绝没有停留在对山水景色的客观摹写的层面上,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审美情感和哲学思索投注到自然景观之上,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情感温度和哲学思想深度的审美的人化自然。在山水散文中,他常常将自我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山水景物实行审美想象性的物我浑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而使主体生命精神在山水中畅怀适意,逍遥以游,忘却现世的痛苦与烦恼,获得纯粹的审美形式的体验,宣泄生命存在的感性冲动,达到对个体自由的提升,并升华出一种诗性生命的美感。这既契合中国道家的山水精神,又接近西方生命哲学的人文情怀,使两种哲学话语在王充闾散文所描摹的山水意境中得以对话和交流;另一方面他的山水散文中灌注了儒家的哲学精神内核,通过观鉴山水,寄寓了主体积极进取、兼济苍生、修齐治平的道德理念。在《雅隆河,一首雄奇的史诗》中,王充闾首先从夜色中的西藏着笔,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静谧、苍凉、浩渺的图景。他说,西藏“传奇的史事,特异的风习,迷人的景色,随处都可以引发雄奇的意境和奋发的情思。”接下去作者将视野和笔触锁定在“雅隆河”,又由此引出的关于文成公主的史话:“为着汉藏友谊、祖国大业,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以其宏伟的抱负、非凡的胆识和卓绝的献身精神,毅然离开温柔定富贵之乡,踏上了雪裹冰封、山高峻岭的险程,来到荒凉、落后、风习迥异、言语不通的西藏高原,充当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致力于吐藩王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在是旷古未有,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王充闾在对山水景观的描绘之中,往往融入儒家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精神,使山水意象和意境表现出昂扬向上、刚健明快的气韵。《清风白水》写了如诗如梦、如烟如画的九寨沟的山水胜境。淙淙飞瀑、飒飒松风、关关鸟语、唧唧虫鸣、七彩碧波、杜鹃花萼、地衣松萝、原始森林共同营造了“充盈着质朴的美、粗犷的美、宁静的美的梦之谷、画之廊。”作者创设了一个如同童话和神话的艺术世界,破除一切现实存在的拘役,以一种超脱的自由感将自我的个体生命融入到大自然的母体之中,在散文创作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审美境界。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言:“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假日,真像裸体的婴儿扑入母亲的怀抱,生发出一种重葆童真,宠辱皆忘,挣脱小我牢笼,返回精神家园,与壮美崭新的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综上所述,可见正是儒家、道家等多种主体情思蕴含在清真淳厚的山水意象和山水意境的创设之中,使其山水散文呈现出清醇健朗的风格。
五、散文语言的古奥雅润英国文艺理论家德昆西在《风格随笔》中说:“……需要一种技巧,以便使旋生旋灭的东西驻足停留,使蕴藏在内的东西体现于外,使变幻不定的东西成体成型,使暧昧模糊的东西明确具体化,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作者如何去驾驭体现观念的唯一手段的语言。”[10]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风格,当然也是离不开文学的根本材料--语言的。对于王充闾的散文来说,无论是历史文化散文、生活情感散文、智性散文还是山水散文,最终都是通过语言来书写的。尽管不同题材的散文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在王充闾的散文语言运用上却有着古奥雅润的一贯风格。彭定安先生认为王充闾的“整体语言家园,是由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话语为基础,又消化-吸收-融会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并以同样方式吸取了现代西方文学-学术话语,汇合三者,而形成他的新的散文叙事话语-语言世界”
[11]他的概括是相当精当的。
具体说来,王充闾的散文语言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中外诗文片段直接引文。王充闾语言特点之一就是他常常在散文创作中,随手拈来一句或一段中外诗文片段,融入行文里,然而却丝毫不显孤兀,因为它不露痕迹的化入他的散文整体话语之中,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因素。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比如王充闾写黄昏,仅开头一段四百多字中,就引了谢眺、王维、泰戈尔、高尔基、莫泊桑、赫尔岑、夏洛蒂勃朗特等众多中外作家描写黄昏的诗文。现摘选《清山白水黄昏》中的一节如下:黄昏、夕照,景色是迷人的。自从人类把自然风物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宇宙间的各种景观有了独立的美学意义之后,便有无数诗文咏赞它,描绘它。南北朝诗人谢I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成了传诵千古的吟咏江南春晚的华章;而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一幅典型的北方风景画。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夕照、黄昏更是多姿多彩。它具有美的形象,泰戈尔说:“黄昏时候的天空好像穿上了一件红袍,那沿河丛生的小树,看起来更像是镶在红袍上的黑色花边”。又是富有音乐感的。高尔基说,当太阳走到大地里面之后许久,“天空中还轻轻地奏这晚霞的色彩绚烂的音乐”。而且还有性格,有情感,在莫泊桑笔下,“那是一个温和而软化的黄昏,一个使人灵肉两方面都觉得舒服的黄昏”;在凡尔纳笔下,“太阳在向西边的地平线下沉之前,还利用云层忽然开朗的机会射出它最后的光芒”,“这仿佛是对人们行着一个匆匆的敬礼”,赫尔岑些得更是富有良知,“这魅力的黄昏,过一个钟头便会消失了。因此更其值得留恋。它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在别人还没有厌倦之前叫他们珍惜自己,便在恰当的时候转变成黑夜。”与原来黄昏竟是这样的充满情趣,莫怪夏洛蒂勃朗特称许它是“二十四小时中最可爱的一个小时!
(二)古典韵味的现代话语。王充闾的散文中散发出一种古香古色的味道,他常常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字句,而用现代语言的语法规则言说出来。关于这一点,读过王充闾散文的人都有体会。每一篇,每一节都是例证,由于篇幅,此处不好引证。不过,单看文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王充闾散文语言的古雅气息,有的题目就是直接引用或按照七绝或五绝的格式自创出的诗句。如:人生几度秋凉、千载心香域外烧、用破一生心、桐江波上一丝风、陈桥崖海须臾事、纳兰心事几曾知、春梦留痕、青眼高歌、终古凝眉等。此外,他的散文中所散发出的古典韵味还体现在行文中出现大量的古代称谓和古诗句式。古代称谓。王充闾散文中有大量的古代称谓的词语穿插于语句之中,比如:“诗人傲睨一世,目无余子,而对普通民众,倒显得比较可亲可敬。特别是晚年,他在皖南一带结识了许多普通劳动者,像碧山的山民胡晖,五松山的田妇荀媪,宣城的酿酒工纪叟……通过他的生花妙笔,农夫田媪、牧竖樵苏、行役征人、孤孀弃妇、撑船汉、捕鱼郎、采菱女、冶铜工,都留下了鲜明的美好印象。”(《沧桑无语青山魂》)古诗句式。王充闾有着浓厚的诗语情结,这不仅表现为他直接引用大量中外古今的诗文片段,还表现为他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文赋精短严整的句式。比如“过去看到一些描写隐士生活的诗文,往往是北窗高卧,长松箕踞,或者寒林跨蹇,踏雪寻梅,都是逍摇自在的很。”(《寂寞濠梁忍把浮名换钓丝》)这里就借鉴了《诗经》中常用的四字句式。此外,他还善用中国古典文赋中三字动宾短语句式。比如:“攀悬梯、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回廊、跨飞栈……”(《沧桑无语劫后遗珠》) “……说唐婉命注孤鸾、克双亲、损夫寿、折子息,使陆母尤其厌恶,于是断然下令逐出家门。”(《沧桑无语梦寻》)
(三)学术色彩的诗性话语。王充闾散文语言中充斥着大量的诗话、文论话语和具有学术色彩的话语。比如在《清风白水》这篇散文中,他一开头就化用了中国古代诗话中的话语:“诗文讲究风格,古人形容苏东坡的词风豪放,说是像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则是缠绵悱恻,如二八女郎手执红牙玉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接下去说:“风景区何独不然!”其实是想把诗论泛化到现实的自然界之中。在讲到九寨沟“多的是古艳动人的神话传说”,他没有马上进入神话传说的讲述之中,而是进行了一番关于神话的产生的议论文字:“它们以原始思维的想象和幻想、虚构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藏族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劳动、斗争、爱情生活中的经验、理想、感情和愿望。这种特异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形成,当然和它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脱离原始状态较晚有直接关系。”讲完了一个神话后,又是一大段关于神话作用的议论文字:神话传说在民族的古代生活中,并不是一堆无机物的沉积,而是经常发挥着弥补生活中的不足的积极作用。有人说,梦是一个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那么,神话则是贫弱民族的财产,--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却又无力实现的事情,就以代偿的形式付诸余生梦想,久而成为神话。因此,透过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可以捕捉到历史的影像,而且,能够窥见远古先民的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察知他们的真实感情和精神世界。以上从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生活情感散文、智性散文、山水散文和散文语言上进行了一番风格上的辨识。从中我们看出王充闾的散文风格是多样的,而且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任何一个作家总有一个主导风格,它贯穿在作家的所有作品之中,统帅和支配着其它的非主导风格,决定着作品的基调。正如明人胡元瑞评杜诗“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
[12]那样,王充闾的散文创作也是不断的突破原来的题材、情趣和手法,但是其“本调”是一而贯之的。如何察其“本调”?我们知道,风格具有凝聚性特点。它植根在作品形象所显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血肉联系中。这血肉的联系有个总的枢纽。它和作品中所有部分都水乳相交、息息相通。例如:题材的新颖性,主题的深刻性,思想的明确性,人物的形象性,情节的曲折性,环境的典型性,结构的精巧性,语言的生动性,风采的绰约性,情调的魅惑性,韵味的蕴蓄性等,都从各自角度,对着同一目标,射出形象的光束。这许许多多的光束,经过巧妙的组合,凝聚成一个焦点,这便是作品的总特点,也就是作品呈现的总体风格,即“本调”。依此,我们融合王充闾各类题材的散文的风格,然后找辨识出各类风格交集,这个交集就是:深邃冷峻、清醇雅致。这就是王充闾散文创作风格的“本调”。
注: [1] 布封:《布封文抄写作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 [2] 王充闾:《沧桑无语文学创新与深度追求》,东方出版中心版,第291页 [3] 见《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第1184页 [4] 鲁迅:《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未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28页 [5] 丹纳:《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版,第486页 [6]歌德著,王元化译:《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译林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7] 叶燮:《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44页 [8]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第84页 [9]王向峰:《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散文的审美化境创造》,辽海出版社版,第287页 [10] 托马斯德昆西 著,黄丹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版,第132页 [11]王向峰主编:《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散文的审美化境创造》,辽海出版社20版,第354页 [12] 胡震亨:《唐音癸签》,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2页
篇3:碗花糕阅读答案
碗花糕阅读答案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搂着我,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为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嫂子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赚钱②筹划()③挣了()④发酵()
2.通过阅读全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嫂子的文章,为什么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要写大哥回家干活和父亲讲故事的事?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谈一谈。(4分)
3.作者一直到十几岁都还见过嫂子,可他却说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是嫂子的相貌普通到让他记不清吗?(4分)
4.大哥因病去世后,父母曾劝嫂子改嫁,为此还特意跑了一趟嫂子的娘家,和她的母亲一起做嫂子的工作,作者的父母为什么这么做?由此可见父母是怎样的人?(3分)
5.嫂子虽然是从娘家嫁过来的,但和公婆的关系却处的非常好,和公婆的关系好到就像女儿和亲生父母一样,从文中的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4分)
6.嫂子去世后“我”“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嫂子对我像母亲般的关爱,这从文章中的很多情节里可以看出来,试举一例谈一谈。(4分)
7.文章写了嫂子在“我”家这些年及离开“我”家后的种种事情,做碗花糕也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试体会作者为什么不以“嫂子”为题,而要拟题为“碗花糕”?(4分)
【答案】
1.①zuàn②chóu③zhèng④jiào
2.写大哥和父亲是为了突出过年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嫂子这个人物,因为大哥做完了家务就是陪祖母和父母玩,父亲也只是讲个故事活跃气氛,而包饺子的任务就有嫂子一个人完成,这更说明了嫂子的勤劳能干。
3.不是的。因为嫂子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那张笑脸,所以嫂子长得美丑已经不是印象最什么的,嫂子开朗的性格给他的影响特别大。
4.嫂子的勤劳能干聪明贤惠,使父母特别的喜欢她。父母不希望儿媳妇在他们身边守一辈子,就这样耽误了青春。可见作者的父母也是特别善良的人。
5.嫂子在哥哥去世后始终不肯离开公婆,希望照顾他们一辈子;嫂子在被迫改嫁后,每次回娘家一定托人把父母和我家过去,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
6.过年时嫂子特意为我包有铜钱的饺子,并且特意挑到“我”的碗里,因为嫂子希望我一年平安幸福。“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
7.因为碗花糕几乎是嫂子的专利,除了她没人会做,而且这碗花糕几乎就是给我一个人做的,每次做好大家一人尝一小块,剩下就都是“我”的,为了做碗花糕嫂子从家拿来祖传的碗,嫂子临走给我留了一碗碗花糕,这些都表现嫂子对我的爱,让我难忘,所以,以此为题。
篇4:从零公里出发--读王充闾先生乡土散文《碗花糕》
从零公里出发--读王充闾先生乡土散文《碗花糕》
曾浩
读王充闾先生的散文《碗花糕》,就仿佛是在与一位长者进行着面对面、心贴心地交谈。
《碗花糕》述说的故事,发生在很久远的年代,有半个世纪了吧?因为已经“进入退休行列”的作者,那时还是一个孩子。
《碗花糕》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山高皇帝远”、“很偏僻”的一个“屯子”里,那儿是作者的故乡。
故事发生在童年时代的故乡,顿时让我想起了著名散文家贾宝泉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他称“童年和故乡”是作家的“零公里处”。那就让我们跟着《碗花糕》的作者,从“零公里处”出发,领会“盛在浅花瓷碗里” 的《碗花糕》,品味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人间真情,感悟由《碗花糕》揭示出来的做人真谛吧!
在那久远的年代里,“我”整日地跟在“比母”的嫂子身边,“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星移斗转,今天作者把这《碗花糕》呈在我们面前,依然是“又香又甜,外喧里嫩”,依然是用“浅花瓷碗盛着”,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我们每一个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我的故乡在辽北的北方。记忆里,故乡的冬天大雪封山,大雪封河,大雪封路,大雪封门,大雪将能封上的统统封上了。在外婆家的土炕上,我们四、五个般般大的孩子,依偎在外婆的怀里,守着眨眼的“黑瞎子”(当时乡下取暖用的,俗称“火盆”)听外婆讲大山里的故事。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美丽的仙女……”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孤独的白胡子老头……”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面孔狰狞的魔鬼……”
大山里有那么多故事,经外婆说出来后,美丽的更美丽了,丑陋的也变得美丽了。竟管“那魔鬼眨动的眼睛,就像“黑瞎子”里闪耀的炭火,”,吓得我们只顾往外婆怀里钻,“黑瞎子”被我们踹出好远好远,我们还是瞪大双眼,逼着外婆往下讲。今天,我们到了被孩子依偎的.年龄,仍然不断地重复着当年外婆不断重复的故事。那样的故事、那样的记忆,那样的述说,无论如何也是忘不了、抹不掉的。比那“黑瞎子”还温暖,还火热,还亲切。
读了几遍《碗花糕》,使我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和故乡里往事。这让我突然感到,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呵!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美是自然的、纯朴的,是美的真谛。《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这便是《碗花糕》及其作者给我的一则启迪。
续读《碗花糕》之后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康启昌大姐等人的评介文章,才知道《碗花糕》的作者原本是一位“为官”者,且又“官居显赫”,着实让我震惊,推开读书笔记,伴孤灯凝眉禅思:今天,避开“显赫”不说,单讲“为官”,竟能有如此轻松的心境,谈何容易啊?据我所知,在当今社会的作家部落群里,“从政”人员确实不少,要不然也不会产生那么多反映官场事件的名篇和精品。但是,“为官”且又“显赫”的所知甚微,官场倾轧,宦海惊涛,逐利追禄,推过揽功,诸多复杂的关系演绎出来件件纷纭之事,足够他们目不暇接了,甚至还要不惜“个人时间”闭门思考,别说让人保持一种异样的心境进入创作,就是让你保持这种异样的心境赖以生存,能够在官途宦海中坐怀不乱,恐怕做到都是很难的。
复读数遍《碗花糕》,怎样也看不出、觉不到作者“为官”的任何蛛丝马迹来。体会到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作为《碗花糕》的作者,一位既从政也为官的“官居显赫”者,他做到了,这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让人从心里感到从容和自然。
追根溯源,我沿着评介文章所表示出作者“为官”的辙痕,寻觅到作者两句诗句,“埋头书丛怯迎送,未须奔走竟浮名。”“十年阔别浑无恙,宦况诗怀一样清。”才得以窥见作者向往自然、淡薄名利的轻松、洁净的内心世界和为官为文的做人准则,不由得顿生仰慕之情。居身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能够做到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办事,已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何谈保持一种轻松的心境呢?这一点,《碗花糕》的作者又是做到了。
自己虽不“为官”,却也算是一名“从政”者,虽然自律得一身坦荡、清白,却政无绩、文无为,平庸碌碌,枉得千八百元月薪,混到今天,已近知天命之年,与《碗花糕》的作者相比,岂止是“一大截子”的差距呢?我们都该回到“零公里”处,重新学习社会,讨教生活,梳理人生,复省自身,坦荡做人才是!
这便是《碗花糕》及其作者给我的另则启迪。
《碗花糕》让我感悟到如何从文,如何做人,不失为一篇激励自己、得益于后人的精品,它实现了文学作品的作用和意义,我真心地感激《碗花糕》和为师、为友的作者王充闾先生。
篇5:《碗花糕》的阅读答案
1.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本文作为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B.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
C.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
D.《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E.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家并根植于一个传统。所谓的家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灵魂的故土,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碗花糕》有什么关系?(4分)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为什么在文中第6段后才体现出来的?它串联了文中那些故事?请分条列举出来。(5分)
4、文章最后“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5、选准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篇6:《碗花糕》的阅读答案
⑴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⑵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⑷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⑸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⑺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⑻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⑼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⑽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⑾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⑿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⒀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⒁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⒂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⒃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⒄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篇7:《碗花糕》的阅读答案
1、AD(B,“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说得有些绝对化。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风格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薄此厚彼;C,“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这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嫂嫂的敬爱之情,“含蓄委婉”表述失当;E,“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作者怀念“故土”并非排斥现实,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是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并非与现实对照,反衬现实的不好。
【解析】这是对文章中重要风格、情节、细节、人物性格赏析能力的考查题。应该整体阅读一一对应,看题干赏析的是否得当。有没有夸大其词、绝对化、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情感表达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选项。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很有趣味性,具有深化主旨、升华中心、丰满人物(嫂子)善良、朴实性格的作用;它与题目《碗花糕》有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主旨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关系的作用。
【解析】这是对文章细节描写及作用的考查题。这个细节是具有传统风俗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作者穿插其中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嫂嫂细腻的善良、纯朴的性格服务的,丰满嫂嫂的形象。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7次),出了题目外,都是在第6段后出现的。因为从6段到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在文中起到主导地位,因此,表现比较明显。
串联了文中故事有:(1)用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做碗花糕我吃了。(2)嫂嫂的故事常常使我破哭微笑。(3)哥哥去世,嫂嫂被迫改嫁,并时常回来看我。(4)嫂嫂去世,浅花瓷碗摔碎,我心伤悲。
【解析】这是对文章线索的考查题。通过掌握线索,将文本中的几个情节或故事串起来。答题时要加以提炼故事或情节的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4.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嫂嫂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表达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和无法报答对嫂嫂厚爱的遗憾之情。(4分,各2分)
【解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这个句子的出现是在文章末尾,它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段中句子的含义,它跟文章主旨(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表达有重要关系。也跟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注意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考查题的解答范围、方式的探究。
5、赏析:下列角度均可:
(1)从散文线索安排紧奏的角度。
(2)从前后两个故事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角度。
(3)从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角度。
(4从细腻纯朴的感情表达,表现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角度。
【解析】这是对文章艺术特点赏析能力的考查题。选择一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内部结构回答。即“三个一”。
篇8:王充博览文言文阅读译文附答案
王充博览文言文阅读译文附答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2)师事扶风班彪(3)一见辄能诵忆(4)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篇9:《王充求学》阅读答案
《王充求学》阅读答案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先:祖先。
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 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徙,迁移。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于是,就。 肆:店铺。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
师事:以师礼相待。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文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王充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篇10:现代文《一只青花碗》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一只青花碗》阅读附答案
一只青花碗
我最后一次看到青花碗,是在一个淫雨霏霏的午后。青花碗就在屋檐下的水洼里,水珠落下,便是一片雾气。它应该在饭桌上,或者在灶台上,等着热气腾腾的米粥。当然,有时候也会用它盛咸萝卜条、虾酱或者辣菜疙瘩。而现在,它却这样的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有些突兀,也有些刺眼。
这是我们家最后一只青花碗,外表粗糙,如同奶奶有些触目惊心的双手。画工肯定没工夫在这种碗上精雕细琢,那些青色的野花是最简单不过的笔调,一勾一抹就成了这个样子。青花碗成了被遗弃的孩子,随地摆放。
这应该是奶奶常用的那个碗,我看见水花里老人的面孔快速闪现,便掉落下一滴雨珠将之打散。黝黑的铁锅,暗黄的火苗,炊烟弥漫了整间屋子,呛得人直掉眼泪。在阴雨天里,那些火苗也明显萎缩,而烟雾则代表了空气的压抑。所有人终于忍不住了,争抢着跑了出来,躲到枣树下面。奶奶的院子里有好几棵枣树,它们浓密的树枝遮蔽了半个院子。爷爷在咳嗽,声音洪亮,一声接着一声,一声大过一声,震得整间屋子都嗡嗡作响。那时候,我很佩服他的'忍耐力,浓密的烟雾那么大、那么黑,而他则躲在里屋之中,慢悠悠地喝茶。惊天动地的咳嗽从屋里传出来,震飞了枣树枝叶里隐藏的麻雀。
破旧的风箱终于停了下来,像极了气喘吁吁的病人。那是一声声漫长的呻吟,夹杂在雨丝里,从院子里传出去老远。奶奶有节奏地拉着风箱的把手,一推一拉之间奏出一段美妙的音乐,她把自己陶醉。烟雾散去,屋子里终于传进来零星的光亮,味道有些潮湿,有些温柔的香气,还有烟火呛鼻的气息。那几笔简单的青花在昏暗的光亮里,好像跳跃的麻雀,流浪了许久之后,它们终于回家。盛满了饭菜,青花碗被供在神像之下,没有语言,没有声响,只有袅袅而升的热气。爷爷还在里屋,蜷缩在太师椅中昏昏欲睡。更多的时候,他会有节奏地用食指敲打着桌面,摇着头,好像泥塑的不倒娃娃。
这只青花碗,我只是看看,从来没有摸过。有一次,奶奶把它放在供桌的一角,里面空空,什么也没有。我踮着脚伸出双手想把它拿下来,而这个时候,爷爷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出来,他大声叫住我,不让我碰到它。然后,拿起青花碗,轻轻地放到了供桌的最里面。他的这种行为使我想到,青花碗里肯定藏有秘密,不然,一只破碗值得这么珍视么?我曾经偷偷地观看过它,平谈无奇,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青花碗被搁在柜子的最高处,俯瞰整间屋子。
当然,我能够正式接触到这只青花碗的时候,奶奶已经老了。她行动缓慢,变成了一只缓缓爬行的蜗牛。多年的习惯并没有使奶奶失去虔诚,她把青花碗端下来,把供奉让给我或妹妹吃,青花碗始终蕴含着一种温润,有些古朴,有些厚重。爷爷曾经告诉我,这是奶奶的一件嫁妆。
青花碗里盛满了一切,比如小米、高梁、馒头、鸡蛋,比如豆酱、青菜、腊肉……一年一年走过,奶奶用这只青花碗喂活了五个子女。看着浩浩荡荡的儿子满堂,她把青花碗放在枕边安然而眠。我曾看到她端着这只碗,一整个下午昏昏欲睡,额头几乎贴在碗边,细微的鼾声在青花碗里奏起一声声回响。在清晨,在午后,她把自己盛在碗里。
奶奶去世之后,它也兀自消失了。在睡梦中远行不再回头。而多年之后,我又一次看到它,屋檐下只露着半边,似乎神圣也仿佛庄严。我小心地将它捧起,慢慢地举过头顶端详,而它,在这个细微的动作中突然支离破碎,散落一地碎片,扎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经。它跟着奶奶走了,永远也不再回来。
(选自《散文》20XX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以“一只青花碗”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一只青花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与奶奶有密切关系,是文化传统与精神家园的象征,由此也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生活的感慨。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在阴雨天里,那些火苗也明显萎缩,而烟雾则代表了空气的压抑。
【答案】运用拟人修辞,使火苗、烟雾人格化,生动表现屋子里空气柴草潮湿、火苗不旺、烟雾弥漫的情景,为下文写所有人的不忍、爷爷的自若和奶奶的陶醉做好铺垫。
②青花碗被搁在柜子的最高处,俯瞰整间屋子。
【答案】一“搁”一“俯瞰”两个动词和拟人化手法,传神地写出青花碗的神圣、庄严和神秘,侧面描写奶奶的珍惜、虔诚与期盼。
3. 文章还多处写到“爷爷”,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叙写爷爷浓烟中的忍性、里屋的闲适、不许碰青花碗的呵斥和青花碗来历的指点等,表现爷爷对传统生活的享受和追求以及对青花碗的敬重,借以陪衬奶奶的形象和思想,也表达作者对祖辈的怀念。
4. 作者由“青花碗”和“奶奶”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案】随着社会的变迁,曾经尊崇的传统文化有所失落,人们曾经敬奉、陶醉的精神家园有所遗弃。在回忆与叹息中,期盼、呼唤对文化传统与精神家园的追寻。
篇11:《王几何》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几何》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
说明:阅读文段为《王几何》全文,为避免重复收录,如有需要请[]。
第一则:
阅读课文《王几何》,回答问题。
1.本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位很“特别”的几何老师,他有哪些特别之处?请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什么?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数次描写学生的笑声:“一起哄堂大笑”“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三次描写了安静的场面:“大家都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的坐在教室里”;“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在这三个相似的场面中,学生的心态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第一堂课哑笑了三分钟②反手在黑板上画圆和等边三角形③在黑板上公布了自己的绰号④请同学们轮流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
2.要告诉学生“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要学生牢记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结构上
――本课完整答案收录到下面答案集中,请选择查看:
【七年级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答案集中本文答案为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洗耳恭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得意忘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二:
1.(1)专心地听 (2)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2.文章记述了王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几何课的情形。
3.(1)王老师哑笑。
(2)王老师公布
――本课完整答案收录到下面答案集中,请选择查看:
★ 母亲的重阳糕作文
★ 学做重阳糕作文
★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 颜回好学翻译
★ 爱梅作文
【《碗花糕 王充闾》阅读附答案参考(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起源说法2022-12-31
《南歧之见》阅读答案附翻译2022-05-07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征文2024-02-16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主题征文2023-05-21
南歧之见的阅读答案附翻译2023-05-17
荣累之辨阅读答案2023-02-02
初中生家乡的味道作文500字2023-12-25
高一关于家乡的味道作文精选2024-04-07
初中重阳节的一件事作文2023-12-26
王充名言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