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23-03-06 07:47:32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推荐10篇)由网友“啤酒汤包”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篇1: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萧索的 来的。

A.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B.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C.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D.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篇2: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基础训练题

1.C 2.C 3.C(其余表比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5.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课文语段阅读题

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2.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

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4.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5.听、嗅、触;静。

6.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7.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8.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篇4: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故都的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答案:

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篇5:《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10.(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试题答案:

10.(1)“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 衬托主人公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

篇6:《秋颂》阅读理解答案

《秋颂》阅读理解答案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弧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文章第4自然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说说文章的结构方式。

3.最能概括全文中心,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段落是第自然段。

4.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那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5.从整篇文章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就语言方面,谈谈你读了此文的收获。

答案:

1.侵—浸摄—慑

2.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最后一段

4.文章抓住了秋的明澈,秋的枫树,秋的落日,秋的云、风、水和秋的闲逸。

5.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6.作者不仅仅是颂秋,更是歌颂这些具有秋之美的人。

收获: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不妨洒脱一些,自然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篇7:《秋望》阅读理解答案

《秋望》阅读理解答案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阅读题目: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篇8:秋怀阅读理解及答案

秋怀阅读理解及答案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①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秋怀”重在“怀”,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道家“望归隐”即可。4分,一点2分)

[解析]

(1)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答题三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方法分五步:①看标题,②看作者,③看序注,④找诗眼,⑤品意象。

篇9:故都的秋阅散文读理解答案

故都的秋阅散文读理解答案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阅读答案

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社会环境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篇10:故都的秋现代文阅读答案题目

故都的秋现代文阅读答案题目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阅读答案

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阅读理解关于人物题型答题方法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记叙文阅读如何进行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再如2005年__市__区中考试题《奔跑的火焰》中的第四题“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4、5、10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赏析。”此题考查了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如2005年辽宁__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五题“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此题考查读文与自身实际的关系,这是阅读的目的,凡阅读就会有所收获,也会对自己的认识或情感有所影响和启发,在记叙文阅读中,这类开放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很多,但是必须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要结合得自然才有说服力。

《秋韵》阅读答案

春风(老舍的)阅读附答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

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故都的秋》的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得秋(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老舍散文《春风》

《故都的秋》课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高中教学设计2023-06-02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子2023-09-08

秋夜曲阅读答案2022-05-07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3-04-27

读书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2022-12-15

高一语文故都的球教案优秀2023-11-02

高二作文秋2022-12-29

秋兴其一课堂实录(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24

高中语文教案2022-04-30

《灯下草虫鸣》阅读理解及答案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