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集锦12篇)由网友“仟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金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金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金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1.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案】(1)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记亡,成为孤儿。②虽被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
(2)卢汾的不幸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玛丽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卢汾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答案】(1)“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的意思,表明哈里夫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
(2)“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时,“我”已被玛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
评分标准:共3分,概说“认识不断深入”“心灵距离越来越近”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3分)
【答案】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金果报人生。
“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角度1分,其他的表述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何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篇2:《金果》阅读答案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 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⑪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⑫“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⑬“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⑭“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⑮“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⑯“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⑰“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⑱“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⑲“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⑳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1.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答: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答:
3.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3分)
答:
篇3:《金果》阅读答案
1.(1)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记亡,成为孤儿。②虽被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2)卢汾的不幸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玛丽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卢汾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
2.(1)“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 ”的意思,表明哈里夫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2)“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评分标准:共4 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 时,“我”已被玛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评分标准:共3分,概说“认识不断深入”“心灵距离越来越近”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4.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 金果报人生。“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角度1分,其他的表述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篇4:金果阅读题及答案
金果阅读题及答案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6.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案】(1)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记亡,成为孤儿。②虽被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
(2)卢汾的不幸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玛丽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卢汾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
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答案】(1)“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的意思,表明哈里夫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
(2)“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8.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时,“我”已被玛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
评分标准:共3分,概说“认识不断深入”“心灵距离越来越近”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9.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3分)
【答案】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金果报人生。
“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角度1分,其他的表述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篇5:三角梅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三角梅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①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图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对它几平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暑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
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1.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4分)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参考答案】憧憬→沮丧→痛恨(憎恶、厌恶、厌弃)→惊喜
【试题解析】命题人将文章中人物感情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于是我们就把文章主体大致分为四个对应的部分,找出老师在文中划出的关键词句,于是,我们找到了体现情感变化的主要句子:①“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③“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④“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因为不一定用原文,只要推敲一下,选择词语表达即可。
2.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写了三角梅在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为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做铺垫。(与下丈写三角梅的盛开形成对比,突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笑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试题解析】第②~⑤节就是三角梅生长停滞、毫无生机,甚至似乎要“死去”的三年,就是“我们”对三角梅的感情从“沮丧”到“厌弃”的段落。“写了什么”是内容上的问题,“起什么作用”则应该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参考答案在上,不再赘述。
3.“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本以为将要死亡的三角梅竟然开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出乎意料,让她感到惊喜,因此“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试题解析】原句是“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我”以为是“邻家女”,没想到是梅花,一个多月后的三角梅让人如此“惊艳”啊!题外话,“多年来少见”“美丽光彩”,可见“有的`人”也就那样。哈哈!哈哈!
4.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
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参考答案】描写的角度: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象地写㈩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试题解析】“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那就先看“描写”——正面还是侧面?语言还是动作?一一推敲嘛。结果是“正面”:颜色、形态(情态)、动静结合,展现三角梅之美,抒喜爱之情。再来看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的,还是要展现三角梅之美,抒喜爱之情。
5.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奥秘”指高深神秘不易了解的事理,“潜能”指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或能量。文中三角梅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有时并不被我们察觉,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静地等待;只有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积蓄、不断地拼搏,才能够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试题解析】看到三角梅的“惊艳”,“我”感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关键是哪些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呢?“三年毫无变化”真是“莫名其妙”(这就应该是所谓“奥秘”了);在“性命攸关”时“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这就应该是所谓“潜能”了)。找准了靶子,才能有方向谈谈对“‘奥秘和潜能’的理解”
叙述人称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篇6:现代文阅读理解选段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选段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5.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可称作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C(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6.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C(A“都是”说法错。原文是“其中,不乏添枝加叶……”。B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这种说法不合原文。D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错。详见第一段)
篇7:一分钟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一分钟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待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不到一分钟时间,班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
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荡着微波。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尴尬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道理。”班杰明舒心地笑了。
青年人把杯子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只要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一分钟》阅读题:
1. 写出本文的中心(不超过25字)。(2分)
2. 在文中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关联词语。(2分)
3. “一分钟”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4. 文中说:“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荡着微波。”这句话意味深长,谈谈你的理解。(2分)
5. 为什么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干杯,你可以走了”?从文中可以看出班杰明对于成功有怎样的认识?(2分)
6. 文中加点的句子“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
7. 写两句与时间有关的名言(成语、俗语也可)。(2分)
答案
1.成功便是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或:只要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2.既……又……
3.“一分钟”在文中不仅仅是时间概念,而且能使班杰明表明自己的观点,达到启迪青年人的目的,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4.这句话和一分钟前房间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可以形象地表明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做许多事,而珍惜时间就意味着成功。(意思对即可)
5.因为班杰明已用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对成功的认识,而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青年人的帮助和指点。从中可以看出班杰明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一分钟时间可以做许多的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物,只要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就可以成功。
6.不能去掉。因为班杰明的真实意图一开始青年人并没有领悟,而“一边扫视自己的房间”可以起到进一步提醒青年人的作用,如果去掉,内容上连接也不够紧凑。
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浪费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答案不唯一)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对照式结构。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总分式结构: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2.并列式结构:文章被分成若干部分,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
3.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属于纵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论证论点之时,一般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4.对照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篇8:未婚妻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未婚妻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译假期之后,我回巴黎去。我到车站的时候,火车上已坐满了旅客。我在各节车厢里都寻找遍了,想觅一个座位。但找来找去,只在最末一节车厢里,寻着一个空座,并且上面还放了两个鸡鸭篮子,里面的鸡鸭不停地伸出头在窥探。我迟疑了半天,才决定进去。我正想在这熙攘的旅客中,寻找这篮子的主人,有一个穿农夫衣服的人对我说:“小姐,请等一会儿,我就把那个篮子拿下来。”
我于是便把放在他膝上的果篮拿下来,他这才立起身来,将鸡鸭篮移到座位底下。鸭子很不愿意,我由它们的叫声中可以知道,鸡低下它们的头,好像被侮辱了似的。农夫的妻子,叫着它们的名字,和它们谈话。
当我坐下来的时候,鸭子也安静了。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问农夫的鸡鸭是否带到市场上去。
“先生,不是的。”农夫这样的回答,“我带给我儿子的,后天他就要结婚了。”
他容光焕发,四下看着,很像要人人都知道他现在是非常幸福的人似的。
火车开行了。问他鸡鸭的那个旅客,展开了他的报纸。在这时候,农夫又和他攀谈起来:“我的儿子,他在巴黎一家商店里做事,他将要和一个青年女郎结婚,也是在商店里做事的。”
旅客将报放在膝上,一只手还拿着,静听了一会儿问道:“那个女郎很美丽吗?”
农夫道:“我还没有见过她呢。”
接着旅客又问:“真的吗!那么,倘若她是很丑,你恐怕也要不喜欢她了罢?”
农夫回答道:“那也许她是很丑的。不过,我们仍是欢喜她,因为我们最疼爱的孩子,愿意娶一个貌丑的妻子。”
坐在我旁边的农夫妻子接口道:“还有,若是她能令我们的菲力欢喜,一定也能叫我们欢喜的。”
她转过来看着我,在她红润细嫩的小圆脸上,温和的眼光,表示着笑容。从她的外表看去,我绝不相信,她能有一个行将结婚的儿子。她问我是否到巴黎去。当我点头承认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又说起笑话来。
他说:“我愿意打赌,这位青年女士就是你儿子的未婚妻。她是秘密地来会她的公婆的,却不说出她是谁来。”
人们都望着我,我脸不由得红起来。农夫和他的妻子一同说道:“倘若这是真的,我们真欢喜极了!”
我告诉他们那完全不对。但是,那位旅客仍然不相信。他的理由是,我刚上车的时候,窥探了两次,好像在找人似的,并且迟疑了半天,才决定进来。
农夫说:“那也没有什么要紧,若是我们的媳妇真像你一样,那我们就幸福极了。”
过了一会儿,农妇转过来对着我,在篮子里寻出一块饼来,对我说,这是她那天早上亲自做的。我没有什么话可以推辞,只好说,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受了寒,将饼退还给她。她扔在篮里,却又给我一串葡萄。我无法推辞,只好接受了。当火车停了的时候,她丈夫要去替我弄热水喝,我又无法阻止他,真觉十分的不安。
我看着这位慈善的夫妇,不禁很为懊恼,因为我不能真正当他们的媳妇啊!我知道他们对我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唉!我到处漂泊,没有见过我的父母,永远是异乡过客。
我时时看见他们在注视着我。
火车到了巴黎车站的时候,我帮助他们把篮子拿下去,并且给他们指路。我看见一个少年奔向他们跟前来,双手紧紧地搂抱着他们。我赶紧躲开了。离他们远些站着。他和他们不住地接吻,亲了又亲,亲了又亲。他们面含着笑容,一望而知他们心中是无限快乐。行李撞着的时候,挑夫们的呼喊声,他们都没有听见。
我跟着他们到了车站门。儿子一只手臂挎着一篮鸡,另一只手紧搂着他母亲的腰。他愉快的眼睛含着笑容,和他父亲一样。
车站外面很暗,我将大衣领子翻了起来,相隔数步跟在这对夫妇后面。儿子出去看他的马车。农夫用手抚摸着一个花点的大头鸡,对妻子说道:“若是我们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我们应当把这只花点的鸡送给她。”
妻子也抚摸着鸡说:“是的,若是我们早知道了。”她转向出站的人们看了一会,并且向远处也看了看道:“她不在这些人当中了。”儿子和马车来了,他扶着他父母进了车,他坐在一旁,仍然不住地看着他们。他看起来很强健和蔼。我想,他的未婚妻,真是一个幸福的女子呢!马车走远了,我慢慢地走到街上去。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7)》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第二段关于鸡鸭的描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鸡鸭的不愿意,反衬农夫夫妇为人的大度善良;农妇与鸡鸭能谈话,说明她饲养家禽的本领高超。
B. 小说结尾部分写了农夫夫妇的儿子。通过对儿子的神态、语言、行动的描写,间接地刻画了儿子因父母到来的高兴心理。
C.小说中的“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亲身经历,串起故事的情节,从而达到刻画农夫夫妇、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D. 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只是一个少年,但非常懂事,有才干,因而年纪轻轻就赢得了女孩的'芳心,他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未婚妻成为幸福的人。
E. 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了农夫夫妇,虚写了“我”和旅客, 这样就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尽可能多的材料。
(2)文中说“我”“绝不相信,她能有一个行将结婚的儿子”,请你代“我”在全文中找出理由。(6分)
(3)这篇小说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农妇?请任选两种并各举两个例子予以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说,小说中关于“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的描写是多余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内容和小说的基本常识加以探究。(8分)
试题答案:
(1)【答案】选C得3分。选B得2分,B项没有语言描写。选A得1分, “比喻”应为拟人,关于“农妇与鸡鸭能谈话,说明她饲养家禽的本领高超”的结论不准确。选D、E不得分,D项“但”后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E项虚实结合的说法错误,本文未使用“虚“这种方法。
(2)【答案】一是这对夫妇穿着打扮很平常(,身边还带着鸡鸭和农产品,这不符合儿子要结婚时的穿着打扮和所带物品;(2分)二是这对夫妇年龄不大,文中写“她的小圆脸上,温和的眼光,表示着笑容”,这不是饱经风霜的人所会有的外貌,(2分)而且后文写来接站的是一个少年,都可说明这对夫妇年龄不大。(2分)
(3)【答案】一是语言描写。(1分)如农妇与鸡鸭的谈话,表明她富有爱心;(1分)“还有,若是她能令我们的菲力欢喜,一定也能叫我们欢喜的” 一句,表明她深爱儿子。(1分)二是行动描写。(1分)她先给我饼后又给我葡萄,表明她慷慨大方,为人善良;(1分)她对鸡的抚摸,也说明她富有爱心。(1分)三是侧面描写,(1分)通过“我”与“旅客”的观察从侧面衬托农妇的温厚纯朴。(2分)四是肖像描写,(1分)如“在她的红润细嫩的小圆脸上,温和的眼光,表示着笑容”,表明她显年轻。(1分)(任答两种即可,但答“肖像描写”只给2分,因为只能举一例。)
(4)【答案】多余。(1分)①不描写“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这一人物也能表现小说的主旨。(1分)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小说通过农夫夫妇对“我”的关爱有加的描写,已经能表现二人的善良、有爱心——不仅爱儿子,也爱别人,从而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2分)②不描写“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这一人物能使情节更加简练。(2分)微型小说的特点是通过简练的情节来表现主旨。如果不设计“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这样一个人物,仍然可以展开情节,揭示主旨。(2分)
不多余。(1分)①描写“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正因为有了这位旅客以及旅客与农夫的谈话,才会将话题引到“我”的身上,才会有后面农夫夫妇对“我”的关爱有加,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②描写旅客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2分)通过农夫与旅客的谈话,才能借此表现农夫夫妇的善良、真诚、富有爱心,从而揭示主旨。(2分)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通读全文
首先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文章中写了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其次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最后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二、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最后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阅读理解表达方式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2、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3、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篇9:玉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玉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身上。但鄙人此去战场,生死未卜,最担心的是这块玉落入敌手,固托于苏先生。生,我来取玉;死,玉归您。望勿推辞。”苏先生见他言辞恳切,不便再推托,只得收好,并许诺说:“你放心打仗去吧,人在玉在,人不在玉也在,你的玉,等你来取。”
台儿庄大战历时多日,惨烈异常,中日双方军人战死无数。大战结束,丰军官却未来取玉。苏先生叹了口气,以为丰军官已战死,把玉取出来看了又看,不知如何处置,想了半天,就把玉装在一个铁匣子里,在大门外挖了一个深坑埋了,又在上面栽了一棵芙蓉树。
又过了几年,峄县一带闹土匪,一天夜里,一伙蒙面恶人闯进苏家,把苏老先生绑起来,用绳子拉到树上,点名要那块玉。苏老先生摇了摇头。苏老先生的儿子苏树玉哀求父亲说:“那位军官也许已经战死了,他说过,如果他死了,玉任你处置,你把玉给了这些人吧。”苏老先生瞪了儿子一眼说:“我答应过人家的事,就要做到,纵死无憾。记住,我死后,你一定守好玉,直到完璧归赵!”苏先生被土匪活活烧死,玉仍无恙。
转眼到了“_”,一伙造反派听说苏家给一位国民党军官保存过玉,就给苏先生的儿子扣了一顶“内奸”的帽子拉去游街,造反派头子垂涎那块无价之宝,把苏树玉叫去,说只要交出玉,就既往不咎。苏树玉学着父亲摇了摇头。
造反派头子命手下人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苏树玉已经是奄奄一息,仍是摇头。抬回家,苏树玉只给儿子苏守玉交代了一句:“那块玉有你爷爷的血,守好玉……”
十几年后,苏守玉做了一家公司的老板,也知道那块玉的价值。有一年他做生意失败,欠下银行巨额贷款,为还债,一天夜里,他伐倒老宅门前的芙蓉树,找到玉,想卖玉翻身。
这时,他想起了爷爷与父亲的惨死,想到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不由痛哭失声。
天明,他没有卖玉,而是把传了数代人的苏家老宅卖了。
又过几年,忽然从台湾来了一个老人,几经辗转找到苏守玉。苏守玉看了他的证件,二话没说就把那块历经劫难的玉交到老人手上。他只字未提苏家为了玉所付出的代价。
老人微颤颤地说:“孩子,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爷爷和爸爸为守玉而牺牲自己的事呢?”
苏守玉学着父亲那样摇了摇头说:“那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吗?再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初的承诺。”
老人老泪纵横,把玉交给苏守玉说:“这块玉应该放在你们苏家。”
苏守玉坚拒,仍然把玉还给老人说:“我们苏家有一块玉,那是一块做人的玉。”老人对着苏守玉跪了下去。
1.最后苏守玉交还了玉,但“只字未提苏家为了玉所付出的代价”。“苏家为了玉”付出了哪些代价?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
2按要求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苏焕文起初不敢接那块玉,后来为什么接下并立下坚定的诺言?
⑵文中画线句写到苏守玉“不由痛哭失声”,你认为他为什么会“痛哭失声”?
3苏守玉最后说:“我们苏家有一块玉,那是一块做人的玉。”这“做人的玉”指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块“做人的玉”?(4分)
4.文章写作方法很有特色。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选择一点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土匪为逼苏先生交出玉,把他活活烧死;造反派头子为得到玉,将苏树玉狠狠打死。
(4分,各2分。)
2⑴玉的价值太高,接下来责任重大,所以一开始不敢接;但军官的恳求使他明白,此次交战九死一生,为了让军官没有牵挂,所以接下玉并立下诺言。
⑵本想卖玉还债,但面对玉,他想起了苏家几代人所做出的牺牲,想起了苏家人信守诺言的品质,于是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因而痛哭失声。
(4分,每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诚实、信用。【示例】诚实和信用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如果失去它,在生活中,你就将一无所有。(4分,每问2分。有欠缺酌扣)
4.如:构思巧妙。用一家三代人的传承来组织材料,使情节跌宕起伏,意蕴更加深厚。
如:人物丰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苏守玉,先写想卖玉还债,再写及时悔悟,最终交还玉,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揭示了性格。
如:语言含蓄凝练,表现力强。如:“造反派头子命手下人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苏玉树已经是奄奄一息,仍是摇头”一句,“狠狠”“打了一夜”“奄奄一息”极写造反派的狠毒,“仍是”一词则将苏树玉的坚强、守信品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六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5、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文语言特点
1.这类文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3.说明文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说明即解说,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4.说明文的语言既不同于记叙文语言,也不同于议论文语言;既不是为了感动人,也不是为了说服人,而是为了使人明白,获得知识。语言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篇10:超重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超重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有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 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重复吗?为什么?(6分)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8分)
阅读答案
(1)B D(答对 一项的2分,两项的5分)B 孩子朝父母发脾气的主要原因是感受不到父母“超重”的爱。D 小说的选材谈不上巧妙,情节更非波澜起伏。
(2)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②通过“我”与孩子父母的问答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每点3分)
(3)答案要点:①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2分)是对长辈的爱的不理解(缺乏感受),是自私的表现。(2分)②这样写看似重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可以突出表明独生子女不理解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2分)
(4)答案要点:①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它将机场上的母子、父女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情节。②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它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期待超重、情感超重;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它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溺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明对比,对父母和子女有双重警示意义。(8分)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1.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如《中国石拱桥》属于 《统筹方法》属于
即说明文两种类型 说明事物特点
阐明事理
2.常见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2)分类别(3)列数据(4)作比较
(5)下定义(6)画图表(7)作诠释(8)打比方
(9)摹状貌(10)引用
3.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如《从甲古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 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 如《死海不死》(介绍死海的特征—说明死海的成因—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4.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1)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2)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3)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篇11:看海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看海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读者》第10期)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6分)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5.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3分)
答案:
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大自然是博大的,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作者意在表达我们应该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5.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山水田园诗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最大的诗歌集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是《全唐诗》。它是清康熙时编纂的,共900卷,收唐、五代2529人的诗作42863首诗。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十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3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蒈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篇12:从头再来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从头再来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我有个好父亲。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父亲的。上周,我陪他去医院做一个很常规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他要死了。他所患口咽癌已到晚期,无法治愈了。几年前,癌症已降临在我父亲身上。那时医生们是乐观的,而父亲的确击败了疾病。
医生们说有几种选择:我们什么也不做,我父亲会在几周后死去;父亲可以接受化疗,如果起作用的话,能多给他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也可以接受放疗,不过很可能它带给父亲的伤害要大于助益;或者可以通过手术,把父亲的舌头和喉咙摘除掉——那是个复杂的耗时将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而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医生们认为这不是个可行的选择。不过父亲喜欢这个主意。“在我这个年纪,我不再需要一条舌头啦,只要头上有眼睛、心脏在跳动就行了。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
医生脸红了。“如果手术成功,你不光是不能说话,还要面临手术创伤。”她说,“还要遭受痛苦和进行康复治疗。这可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一次巨大打击。”
“我热爱生活,”父亲给了她一个固执的笑容,①“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那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
在我们从医院回家的出租车里,父亲抓着我的手,好像我回到了5岁。我们准备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他兴奋地谈着各种治疗方案,就像一个企业家谈论各种新的商业机遇。他一边抚摸着我的手,一边十分认真地说,“我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现在的情况太恶劣了,我只能向前看:做化疗,我没多久就完蛋;做放疗,我的下巴全烂光;每个人都确定我在手术中活不下来,因为我已经84岁了。”
“我知道。”我说。我确实知道。
我7岁的时候,我们搬家。我们的新居与旧公寓在同一条街上,我们都很爱旧公寓,但父亲坚持要我们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地方。“二战”期间,我父亲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一些人,在波兰小镇的一个地洞里藏了将近600天。洞太小了,他们不能在里面站着或躺下,只能坐着。当苏联人解放了那个地方,军人们不得不把我父亲和祖父母架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动不了了,他们的肌肉已经萎缩。父亲在洞里度过的时光让他对隐私很敏感。事实上,哥哥、姐姐和我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让他抓狂。他想让我们搬去一个每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公寓。我们小孩其实喜欢共住一间房,不过当父亲打定了主意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搬离前几周的一个周六,他带我们去看新公寓。公寓虽然已经竣工,但还没人入住。父亲带我们进了电梯,那幢楼是那个街区唯一一幢有电梯的建筑物,电梯短短的上升过程令我们震颤。到了5楼,父亲打开了新公寓坚固的大门,开始向我们展示房间。先是儿童房,再是主卧,最后是客厅和超大的阳台。视野太美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亲,在将成为我们新家的神奇宫殿中狂喜不已。
“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他抱着母亲,指着从客厅窗户可以望见的绿色小山。
“没见过。”母亲勉强回答。
“那你为什么板着一张苦瓜脸?”父亲问。
“因为地上没铺瓷砖啊。”母亲低声咕哝着,低头看看我们脚下的尘土和裸露在外的金属管。直到这时我才和哥哥姐姐一起低头,看到母亲所看到的`景象。我的意思是,在这之前我们都已发现没铺瓷砖,但是由于父亲的兴奋和热情,我们都没太在意这个事实。父亲现在也朝下看了。
“抱歉,”他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
“在我们搬过来后,我是要铺瓷砖的,”母亲用她最平常的口气说,“我知道如何擦瓷砖,而不是沙子。”
“好了,好了,”父亲说,“如果你不再抱怨这个,让我安静一会儿的话,我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你懂的,是吧?”母亲毫无把握地点点头。电梯下行的时候,欢乐气氛少了许多。
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种颜色。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瓷砖——红色、黑色、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瓷砖都不同。
“看见了吗?”父亲自豪地吻着母亲的额头,“我说过我会考虑这事的。”
只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发现了他是怎么办到的。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他指着地上的瓷砖说。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这才揭开了他的秘密。由于他没钱买瓷砖,他就和瓷砖公司达成了交易:他们免费提供瓷砖给我们,而父亲让他们把我们的公寓当作样板房。
出租车已经到了我父母现在住的大楼楼下,当我们下车时,父亲依然握着我的手。②“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他重复道。当我们打开公寓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愉快、熟悉的气息,十数种颜色的瓷砖,以及唯一的强有力的希望。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
(2016年8月第15期《读者》,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简要分析。(4分)
3.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请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
4.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患癌晚期选择摘除;坚持换新居;新公寓铺彩砖;二战躲洞内。(一点1分)
2.第一处,向医生笑谈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他坦然接受现实,豁达的人生态度(2分);第二处,向我重复强调谷底做决定的好处,表现他的果敢乐观(无畏)(2分)。
3.一是结构上:补充说明,与“我确实知道”父亲“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相照应(2分);使情节更加曲折严密(1分)。一是内容上:丰富内容,使父亲形象更加丰满;更能突出父亲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2分);凸显人生绝处逢生、从头再来的主旨(1分)。
4.陈述事实,表达愿望。明知道父亲没有多大希望,任然希望父亲能像过去的决断一样,手术成功(2分);对父亲无所畏惧、从头再来精神的赞叹(2分);生活常常会陷入绝境,只有无所畏惧,果敢面对,才能迎来转机(2分)。
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策略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现代文阅读技巧
我知道教材上的课文是比较枯燥的,不看也罢。我要求你们多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些杂志,好不好?我相信在报刊亭一定可以买到,都是每月刊,你一个月读一本总没有问题吧。4块钱一本吧。读完不是就完了,我关键是希望你可以做把 读到的一些素材记下来,把一些优美的句子记下来呢。多积累,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哦。
★ 因为爸爸读后感
★ 复查申请书范文
★ 薄荷喉片说明书
★ 复查眼睛
★ 河南大学自荐信
【金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集锦12篇)】相关文章:
大学的自荐信2022-05-07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2022-10-13
大学社团负责人自荐信2023-10-28
低头与昂首阅读答案的阅读题答案2023-12-24
德语大学自荐信2023-07-27
浅析文理科学习方法2023-04-20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2024-02-08
高三作以挫折为主题的作文800字2023-08-25
学习发扬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2022-05-24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