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习题及答案(通用12篇)由网友“一个吃瓜巨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五柳先生传》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五柳先生传》习题及答案
《五柳先生传》习题及答案
《五柳先生传》课内自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宅(zái)边闲静(xián)好(hào)读书B.欣然(xīn)嗜酒(shī)造饮辄尽(zhé)
C.萧然(xiāo)短褐(hè)箪瓢(dān)D.自娱(yù)黔娄(qián)衔觞(shāng)
2.说出下列加点字古今词义的区别。
(1)造饮古义:今义:
(2)赞曰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现象。
(1)因以为号焉()葛天氏之民欤()
以之
以此自终()或置酒而招之()
4.你怎样理解“不求甚解”一词?
5.“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
二、课内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朝代)人,谥号_____。,
2.用原文语句回答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分别表现出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3.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5.学完本文后,请你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时代来谈谈对陶渊明(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C
2.(1)古:往、到;今:制造(2)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赞扬
3.略
4.注意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相联系,其读书自娱,是一种求知的满足,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功利的追求。
5.率真放达。
二、1.《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靖节先生
2.(1)“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一个在读书中探得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3.言之有理即可。4.仿史家笔法加以评论,与前文“不慕荣利”照应,突出五柳先生的性格与志趣,从而达到传赞一体,使人物个性鲜明。5.略
《五柳先生传》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找出文中的肯定句(5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不慕荣利;不求甚解。
C.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B.造饮辄尽(就)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大约)D.曾不吝情去留(竟不)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5分)
(1)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4)“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4.与“不慕荣利”照应的是哪句话?(7分)
5.你知道陶渊明还有哪些作品?(至少写两个)(8分)
二、课外阅读(共30分)
归奉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注)归去来:回去的意思。来,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6分)
畴()棹()崎岖()()窈窕()()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作者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5分)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由万物而发出的感慨?(5分)
4.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5.你对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怎样看,谈一谈。(8分)
参考答案:
一、1.D2.C3.(1)X(2)√(3)√(4)√
4.不汲汲于富贵
5.《饮酒》《桃花源记》
二、1.略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
5.略
篇2:《五柳先生传》的习题附答案
《五柳先生传》的习题附答案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_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_______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⑵ 往,到;希望、愿望。 ⑶ 安然自若的样子。 ⑷ 冷冷清清的样子。
2、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3、⑴ 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⑵ 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4、不求甚解
5、不汲汲于富贵。
6、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7、记叙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篇3:课文《五柳先生传》的习题及答案
课文《五柳先生传》的习题及答案
五柳先生传练习与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自主练习
⒈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选出加黑字拼音有误的一项( )
A.欣然xīn 吝情lìn 萧然xiāo
B.嗜酒shì 短褐hè 俦 chóu
C.辄zhá 屡空lǚ 衔觞shāng
D.好读书 hào 宅边zhái 以乐其志1è
3. 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5.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6. 填空。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8. 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9.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10. 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1.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12.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13. “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4. 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五柳先生》答案
⒈ 略 ⒉ C 3 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 4. 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5. B 6 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7. 略 8.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9. ①往,到 ②酒杯 10.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 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13.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14.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篇4: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2)不详(3)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5);每有会意(6),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7)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饮辄(zhé)尽(11),期在必醉(12)。既醉而退,曾(zēng
)不吝(lìn)情去留(13)。环堵萧然(14),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5),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6),晏(yàn)如(17)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8)示己志。忘怀得失(19),以此自终(20)。
赞(21)曰:黔娄(22)(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3)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25),以乐(26)其志(27)。无怀氏(28).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别人来到他家喝酒,他总是一醉方休,喝醉了就退去了,从来不勉强别人走还是留。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赞赏他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满足自己的志趣,他也许是无怀氏时期的人吧?他也许是葛天氏时期的人吧?
篇5:《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②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③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④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⑤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A、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B.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①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②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④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篇6: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五柳先生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传记《五柳先生传》。
篇7: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传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1.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虽短,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试从文中“赞”语中找出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谈出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看出是“不汲汲于富贵”一句;对第二个问题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谈出一点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训练学生议论表达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
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
[小资料]
鉴赏。
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说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而是隐士必须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门,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冲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朴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立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教学后记
篇8:《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
俦(chóu)黔(qián)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②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③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④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⑤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A、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B.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①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②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④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①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衣穿褐,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①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②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①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②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附:
读诗:
饮酒(之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联想:经过几李雨,东篱已残了:几杆枯竹斜插,几缕老藤缠绕。
就如此罢,反正鸡已送给南山那个老翁了。
昨天,他还送了壶酒来,不知对送鸡的答谢,他只说耕事闲了,随便联几句也算一乐。
噫——篱下随意补的几簇菊,竟然开了,像昨夜展开经卷时,挑亮的灯焰。
风来,香来,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兴许诗行里也有余芳。
那就采一些回屋罢,要是老翁还来,也好送几枝给他。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哪里来的歌呢?仿佛坡下长烟截断的松林里。
是老翁来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联句我已有对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篇9: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造饮辄尽__________________
(2)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往,到(2)酒杯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
4.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篇10: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一(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17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
⑵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
⑶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
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3分)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4分)
【答案】2.(4分,每小题1分)⑴喜爱(喜欢) ⑵体会(领会) ⑶期望(希望) ⑷经常(常常)
3.(6分,每小题3分)⑴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何许”“不详”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⑵不为贫贱而忧愁(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汲汲”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4.(3分)读书(好读书)(1分)喝酒(性嗜酒)(1分)写文章(著文章)(1分)
5.(4分)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言之有理即可)
【浙江省湖州市】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8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⑵亲旧知其如此 ( )
⑶不汲汲于富贵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
17.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15.⑴处所,地方 ⑵这里指旧交,旧友 ⑶心情急切的样子(每小题1分,共3分)
16.(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的解释上过分深究。(2分,意对即可)
17.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⑵“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⑶“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⑸“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3分,答出3点可得满分)
篇1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答案
一、文学常识及字音:
本文选自 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朝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给下列的字注音
嗜( ) 辄( ) 吝( ) 褐( ) 箪( ) 屡( )晏( ) 黔娄( ) ( ) 汲( ) 兹 俦( )觞( ) 欤( )
二、结构、内容和中心: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志趣等
第二段: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赞语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宅边有五柳树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中 心: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三、解词和翻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ã)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ã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篇12:《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2.好读书 嗜酒 常著文章以自娱
3.好酒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 五柳先生传练习题
★ 黄盖传文言文阅读
★ 五柳先生传教案
★ 陋室铭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习题及答案(通用12篇)】相关文章:
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指导2023-04-04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的同步练习题及答案2023-02-27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022-08-22
8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12-07
8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2-12-21
游大林寺翻译2023-01-30
老舍《何容何许人也》阅读习题及答案2023-10-27
《崔景拜师》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2023-06-03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2023-12-17
文言文阅读五柳先生传题目附答案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