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答案((共12篇))由网友“瓊茕煢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答案
父亲的一次远行
说是远行,目的地其实就在市区,与家相距不超过100公里,可父亲没有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了,所以说“远行”也没有错。
我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我都19岁了。父亲非不听,一定要送我去。从我接到市里一所三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他就一直忙个不停。
印象里,父亲除了镇上,很少出远门,去县城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总说,自己走了,地里的庄稼怎么办呢,猪圈里的猪要吃食怎么办呢。他认为庄稼和猪都是他的命,一家人的生计都要从上面出,谁离得开自己的命呢?
可这一次,他的坚持让人无法拒绝。
稻田里的稻谷虽然黄了,但还没有到最好的收获时间。父亲说,这几天太阳大,早点割了好晒干。于是,从早上五点钟开始,他就带着我们一家忙碌在田野里。几天后,我家的新米就出现在镇上的集市里。
猪圈里的那头猪还没有完全喂肥,本来是准备过年用的,可父亲说,这猪吃得也太多了,今年干旱,玉米和红薯的收成不好,还是早点儿把它处理了。于是,某一天,镇上的一个杀猪匠来猪圈里看了这头猪,不久它就失踪了。
有一晚,我睡得迷迷糊糊起来上厕所,路过父母的房间,听到他们在窃窃私语。母亲说:“三股里还差一股,怎么办?”父亲说:“我来想办法。”第二天,父亲就对我们说:“好久没有到你二表叔家喝高粱酒了,我去喝两盅。”到二表叔家要过两条河,翻三座山,走好几个小时,就为了两盅高粱酒,跑那么远的路?父亲还是去了,两三天之后才回来,得意地告诉我们,不但去了二表叔家,还去了幺外公家、小表姨家。我心里对父亲可有些意见,你倒是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喝酒吃肉,我们在家可是苦得不行。
学校报到前一天,母亲把很早就洗晒好的衣服放进箱子,把棉被、毯子、铺盖打成包。第二天,我提着箱子,父亲背着被子,我们走到镇上,然后乘上了往市区去的班车。班车要在崎岖颠簸的公路上跑三四个小时,尽管有些晕车,父亲还是双手紧紧地抱着被子。
到了学校,父亲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学费从铺盖里抽出来递给我,让我去缴了费。在寝室里,父亲给我铺好床铺,套好铺盖,把脸盆脚盆放好,还给我宿舍里的新同学陪着笑,说我是从乡下到大城市来读书的,有哪里做得不好,请他们多担待,多帮助。
末了,我带着父亲到食堂吃了饭,准备带他到这个城市里转一转,让他在寝室里住一晚再走。父亲摆摆手,说家里那胞小猪烦人得很,地里的庄稼也需要人手,母亲一个人在家忙不过来,今天就回家。上了车,父亲笑着对我挥了挥手。
十八年过去了,父亲再没有出过远门。我后来才知道,父亲那次去二表叔家喝酒,其实是_________ 。
(选自《重庆日报》)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末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2.文章为什么要一再写父亲“背着被子”“双手紧紧地抱着被子”?
3.一向舍不得出远门的父亲为什么坚持要送“我”,又为什么在把“我”送到学校之后急着回家?
4.“我”上大学的学费来之不易,通读全文之后,你知道这些学费是怎么凑齐的吗?请分条列举。
5.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示例:去给我借学费
2.暗示被子里藏着“我”的学费,为下文埋下伏笔,以表现父亲生怕学费有所闪失及对来之不易的学费的重视。
3.坚持送“我”,是为我能考上大学而倍感荣耀,也是担心“我”保管不好学费要替“我”保驾护航,同时不放心“我”一个人出远门,体现父亲对“我”的深切关爱;急于回家,是不想“我”为他多花钱,也因为自己的勤劳不想在城里多浪费时间,更何况因为“我”上学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需要多干农活及早还债。
4.(1)提早收稻谷卖了新米;(2)卖了原本准备过年用的猪;(3)向二表叔、幺外公、小表姨等亲戚借取。
5.是一个勤劳质朴、善解人意、关心子女,为子女默默付出的好父亲。
篇2: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题答案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末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2.文章为什么要一再写父亲“背着被子”“双手紧紧地抱着被子”?
3.一向舍不得出远门的父亲为什么坚持要送“我”,又为什么在把“我”送到学校之后急着回家?
4.“我”上大学的学费来之不易,通读全文之后,你知道这些学费是怎么凑齐的吗?请分条列举。
5.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篇3: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题答案
1.示例:去给我借学费
2.暗示被子里藏着“我”的学费,为下文埋下伏笔,以表现父亲生怕学费有所闪失及对来之不易的学费的重视。
3.坚持送“我”,是为我能考上大学而倍感荣耀,也是担心“我”保管不好学费要替“我”保驾护航,同时不放心“我”一个人出远门,体现父亲对“我”的深切关爱;急于回家,是不想“我”为他多花钱,也因为自己的勤劳不想在城里多浪费时间,更何况因为“我”上学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需要多干农活及早还债。
4.(1)提早收稻谷卖了新米;(2)卖了原本准备过年用的猪;(3)向二表叔、幺外公、小表姨等亲戚借取。
5.是一个勤劳质朴、善解人意、关心子女,为子女默默付出的好父亲。
篇4: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题答案
说是远行,目的地其实就在市区,与家相距不超过100公里,可父亲没有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了,所以说“远行”也没有错。
我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我都19岁了。父亲非不听,一定要送我去。从我接到市里一所三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他就一直忙个不停。
印象里,父亲除了镇上,很少出远门,去县城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总说,自己走了,地里的庄稼怎么办呢,猪圈里的猪要吃食怎么办呢。他认为庄稼和猪都是他的命,一家人的生计都要从上面出,谁离得开自己的命呢?
可这一次,他的坚持让人无法拒绝。
稻田里的稻谷虽然黄了,但还没有到最好的收获时间。父亲说,这几天太阳大,早点割了好晒干。于是,从早上五点钟开始,他就带着我们一家忙碌在田野里。几天后,我家的新米就出现在镇上的集市里。
猪圈里的那头猪还没有完全喂肥,本来是准备过年用的,可父亲说,这猪吃得也太多了,今年干旱,玉米和红薯的收成不好,还是早点儿把它处理了。于是,某一天,镇上的一个杀猪匠来猪圈里看了这头猪,不久它就失踪了。
有一晚,我睡得迷迷糊糊起来上厕所,路过父母的房间,听到他们在窃窃私语。母亲说:“三股里还差一股,怎么办?”父亲说:“我来想办法。”第二天,父亲就对我们说:“好久没有到你二表叔家喝高粱酒了,我去喝两盅。”到二表叔家要过两条河,翻三座山,走好几个小时,就为了两盅高粱酒,跑那么远的路?父亲还是去了,两三天之后才回来,得意地告诉我们,不但去了二表叔家,还去了幺外公家、小表姨家。我心里对父亲可有些意见,你倒是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喝酒吃肉,我们在家可是苦得不行。
学校报到前一天,母亲把很早就洗晒好的衣服放进箱子,把棉被、毯子、铺盖打成包。第二天,我提着箱子,父亲背着被子,我们走到镇上,然后乘上了往市区去的班车。班车要在崎岖颠簸的公路上跑三四个小时,尽管有些晕车,父亲还是双手紧紧地抱着被子。
到了学校,父亲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学费从铺盖里抽出来递给我,让我去缴了费。在寝室里,父亲给我铺好床铺,套好铺盖,把脸盆脚盆放好,还给我宿舍里的新同学陪着笑,说我是从乡下到大城市来读书的,有哪里做得不好,请他们多担待,多帮助。
末了,我带着父亲到食堂吃了饭,准备带他到这个城市里转一转,让他在寝室里住一晚再走。父亲摆摆手,说家里那胞小猪烦人得很,地里的庄稼也需要人手,母亲一个人在家忙不过来,今天就回家。上了车,父亲笑着对我挥了挥手。
十八年过去了,父亲再没有出过远门。我后来才知道,父亲那次去二表叔家喝酒,其实是_________。
(选自《重庆日报》)
篇5:远行 阅读答案
远行 阅读答案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湿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她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2.看到娘“一笑笑出了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3分)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3分)
4.对画线句子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 (4分)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愧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
2.(3分)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3.(3分)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4.(4分)“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这篇李森祥《远行》阅读答案是由YJBYS文学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春日秦国怀古》阅读答案
2.《题西溪无相院》阅读答案
3.《不吆喝的卖刀客》阅读答案
4.《走进大自然》阅读答案
5.《父子游戏》的阅读答案
6.曾巩《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林清玄《心里的宝玉》阅读答案
8.余秋雨《戏剧需要激情》阅读答案
9.毕淑敏散文《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阅读答案
10.《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答案
篇6:《远行》阅读答案
李森祥
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可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11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12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13该上路看,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14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15我走到母亲 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16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17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
19.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20.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 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 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4分)
21.文章描写细腻,请从第⑨~15段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4分)
22.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6分)
篇7:《远行》阅读答案
19.(6分)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愧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每点3分)
20.(4分)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21.(4分)略 (注意赏析段落)
22.(6分)“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篇8: 一次远行
是对人生遗憾补缺的无限奢望,
只恨那年太匆匆。。。。。。
十几岁的无忧造就了二十岁的无知,
二十岁的无知造就了三十岁的无能,
三十岁的`无能造就了四十岁的无为,
四十岁的无为造就了五十岁的无果,
五十岁的无果造就了六十岁的无望,
六十岁的无望造就了七十岁的无奈,
八十岁,你将无颜、无语应对你这无法重来的一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努力吧!小奋青!
一岁一枯荣!
生命耗尽之前,让他尽情璀璨绽放!
篇9:《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4期)
17.请以“父亲”为主语,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25个字左右)。(2分)
▲
18.下列是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2分)
不愿上学 ---- ▲ ----- 畏惧前行 ---- ▲ ----决定上学
19.请你按照右栏中的提示为下列选段作批注。(4分)
20. 小说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似乎显得重复啰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
21.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3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7. (2分)父亲通过带我赶场卖猪崽改变了“我”不想上学的想法。
18.(2分)宁可卖猪(心中惬意) 反省觉悟(咬牙坚持)
19.(4分)(1)(2分)“僵”和“柔”两个动词非常传神(造型感极强、进行人物特写);贴切地反映出父亲(由想“打”到想用事实教育儿子)
的心理变化过程。 (2)(2分)渲染了清冷、静谧的气氛,烘托父亲内心的不平静;也使父亲“坐成了
一尊古铜色的'雕塑”这一刻画更真实。
20.(3分)这儿作者用繁笔(重复啰嗦的对话),是为了突出
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他用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的,更好地表现文中父亲的睿智;为儿子的转变做充分的铺垫,使儿子的转变显得合情合理。
21.(3分) ①照应了前文的情节;②使情节有波澜(富有戏剧性);③戛然而止,余味隽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第①点1分,②③各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篇10: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湿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她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看到娘“一笑笑出了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4、对画线句子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
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愧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
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
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
2、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3、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4、“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篇11:父亲的一次游戏》阅读答案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他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 (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的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室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篇12:父亲的一次游戏》阅读答案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4分)
13.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15.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文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 孝心的阅读答案
★ 孝心阅读以及答案

【父亲的一次远行阅读答案(共12篇)】相关文章: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阅读答案2023-08-22
父爱无价 阅读答案2023-08-04
单车远行写作范文2023-05-14
诚实无价阅读答案2022-08-01
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大树的旅行1000字2022-04-30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2023-03-23
遥远的炊烟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8-31
写给远行的公公婆婆散文2024-04-08
第一次出门读后感 400字2023-06-07
生命的远行作文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