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番茄炒真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云州秋望
屈大钧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戈壁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4分)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4分)
参考答案
(1)遥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1分)不上一句则体现了他对叛国变节的李陵的鄙夷。(1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2分)
(2)作者描写柳树叶落的'景象,体现节令特征,(1分)照应题目,营造了凄凉残败的意境;(1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内心不可遏抑的悲愤与无尽的伤感。(1分)
阅读练习二: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诗歌的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及其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歌的三、四联分析一夜落龙堆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诗歌的颔联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这两句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
2.诗人首先在颈联中联想到群鹰随风而动,万马驰骋,携压城乌云而至,最后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主观题意对即可)
赏析:
《云州秋望》是清代诗人屈大均的诗作。清康熙七年(1668)秋,屈大均携妻王华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塞外雄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诗的颔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颈联中联想到群鹰随风而动,万马驰骋,携压城乌云而至,最后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篇2:云州秋望阅读答案
屈大均
白草2黄羊3外,空闻v篥4哀。
遥寻苏武5庙,不上李陵6台。
风助群鹰击7,云随万马来。
关8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9。
云州秋望字词解释:
1、云州:唐置,曾一度改称云中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
2、白草:草名。生长在西北地区。
3、黄羊:哺乳动物,毛黄白色,有光泽,角短而稍弯,尾短,四肢细,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带。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衣服。
4、v篥(bì lì):汉代传自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5、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不允,徙北海,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留匈奴十九年,及还,须发全白。归国后,任典属国。
6、李陵:李广之孙。武帝时奉命出击匈奴,兵败投降。燕然山有李陵台。
7、鹰击:《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大夫季文子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鹳之逐鸟雀也。”暗用此典故,这里有驱逐入侵者的意思。
8、关:指雁门关。
9、龙堆:白龙堆,即天山南路的沙漠地带。这里泛指塞外辽远地区。
篇3:云州秋望阅读答案
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黄羊游动白草也衰。
v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爱国苏武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
投敌李陵卑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击生风把云雾拨开。
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长城自古防灾祸,柳树万株城前栽。
一夜凉风萧萧刮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篇4:云州秋望阅读答案
诗一开始,即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写目中所见。深秋时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黄羊,来表现塞上的单调、荒凉。对句则写所闻。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故云“空闻”。诗用一个“哀”字状v篥之声,实际上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强加给客观的声音的结果,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出句与对句用一“外”字勾连,不仅具有使所见、所闻共置于一个画面之效,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云州原野之广漠。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虽为景语,但亦微露故国之思,极富情韵。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两句,以褒苏贬李言志。苏武一向被人们视为具有爱国气节的典型。苏武与李陵,在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属于对立的两类人物,因而诗人对待两人的态度亦迥然不同。虽然李陵台近在咫尺,但诗人却“不上”,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尽管苏武庙远在他乡,但诗人却不畏路途遥远,拟“遥寻”之。这样,就把自己仰慕苏武坚贞不屈,而鄙薄李陵投降变节之心志,曲折地表现出来。屈大均写作此诗,并非是无病呻吟,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决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一种侧面的谴责。
颈联“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由言志又转入写景。两句诗写景极为传神。群鹰展翅搏击长空,已见奋飞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鹰击”之前,又着“风助”二宇,更可表现出苍鹰那种顺着风势急速飞行的矫健不凡之态。“万马来”之前,又着“云随”二字,更可表现出骏马四蹄腾空,凌厉飞驰,呼啸而来的气势。两句诗极力突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但搏击的群鹰,疾驰的万马却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眼中的幻觉。这种假想中的.幻觉,又寄托了诗人巨大的希望。诗人希望在中华大地出现群鹰搏击长空,万马奔驰原野那种抗清的场面。这种虚幻的景象,显然是诗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无中生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直言的隐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满足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露。
尾联“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以景语结束全诗。前人论诗论词有所谓“清空一气”之说。所谓“清空一气”,不过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种写法。这两句诗即具有“清空一气”的特点。诗人用干枯的柳叶整夜在狂风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内心的哀愁。同时,又以柳叶自况飘零的身世。这样,就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写物抑或是写人。给人不即不离之感,物我似乎已融为一体。以“清空一气”的景物收束全诗,既能宕出远神,又得含蓄蕴藉之美,令人品味无穷。
个人资料: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相关推荐:
壬戌清明作翻译
篇5:云州秋望阅读答案
试题:
1、云州秋望三四两句的理解
2、最后两句的赏析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崇敬和对叛国变节的李陵的鄙夷,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
2.描写柳树叶落的景象,体现了时令特 征,照应题目,营造了凄凉残败的意 境.以景作结,表达了内心的感伤
云州秋望创作背景:
清康熙七年(1668)秋,屈大均携妻王华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塞外雄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
篇6:云州秋望
清代 屈大均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译文
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黄羊游动白草也衰。觱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爱国苏武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投敌李陵卑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击生风把云雾拨开。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长城自古防灾祸,柳树万株城前栽。一夜凉风萧萧刮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注释
云州:唐置,曾一度改称云中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
白草:草名。生长在西北地区。
黄羊:哺乳动物,毛黄白色,有光泽,角短而稍弯,尾短,四肢细,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带。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衣服。
觱篥(bì lì):汉代传自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不允,徙北海,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留匈奴十九年,及还,须发全白。归国后,任典属国。
李陵:李广之孙。武帝时奉命出击匈奴,兵败投降。燕然山有李陵台。
鹰击:《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大夫季文子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鹳之逐鸟雀也。”暗用此典故,这里有驱逐入侵者的意思。
关:指雁门关。
龙堆:白龙堆,即天山南路的沙漠地带。这里泛指塞外辽远地区。
赏析
诗一开始,即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写目中所见。深秋时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黄羊,来表现塞上的单调、荒凉。对句则写所闻。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故云“空闻”。诗用一个“哀”字状觱篥之声,实际上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强加给客观的声音的结果,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出句与对句用一“外”字勾连,不仅具有使所见、所闻共置于一个画面之效,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云州原野之广漠。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虽为景语,但亦微露故国之思,极富情韵。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两句,以褒苏贬李言志。苏武一向被人们视为具有爱国气节的典型。苏武与李陵,在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属于对立的两类人物,因而诗人对待两人的态度亦迥然不同。虽然李陵台近在咫尺,但诗人却“不上”,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尽管苏武庙远在他乡,但诗人却不畏路途遥远,拟“遥寻”之。这样,就把自己仰慕苏武坚贞不屈,而鄙薄李陵投降变节之心志,曲折地表现出来。屈大均写作此诗,并非是无病呻吟,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决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一种侧面的谴责。
颈联“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由言志又转入写景。两句诗写景极为传神。群鹰展翅搏击长空,已见奋飞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鹰击”之前,又着“风助”二宇,更可表现出苍鹰那种顺着风势急速飞行的矫健不凡之态。“万马来”之前,又着“云随”二字,更可表现出骏马四蹄腾空,凌厉飞驰,呼啸而来的气势。两句诗极力突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但搏击的群鹰,疾驰的万马却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眼中的幻觉。这种假想中的幻觉,又寄托了诗人巨大的希望。诗人希望在中华大地出现群鹰搏击长空,万马奔驰原野那种抗清的场面。这种虚幻的景象,显然是诗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无中生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直言的隐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满足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露。
尾联“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以景语结束全诗。前人论诗论词有所谓“清空一气”之说。所谓“清空一气”,不过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种写法。这两句诗即具有“清空一气”的特点。诗人用干枯的柳叶整夜在狂风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内心的哀愁。同时,又以柳叶自况飘零的身世。这样,就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写物抑或是写人。给人不即不离之感,物我似乎已融为一体。以“清空一气”的景物收束全诗,既能宕出远神,又得含蓄蕴藉之美,令人品味无穷。
创作背景
清康熙七年(1668)秋,屈大均携妻王华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塞外雄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
篇7:《云州秋望》阅读答案与赏析
《云州秋望》阅读答案与赏析
云州秋望
屈大钧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戈壁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4分)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4分)
参考答案
(1)“遥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1分)“不上”一句则体现了他对叛国变节的李陵的鄙夷。(1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2分)
(2)作者描写柳树叶落的景象,体现节令特征,(1分)照应题目,营造了凄凉残败的意境;(1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内心不可遏抑的悲愤与无尽的伤感。(1分)
二: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诗歌的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及其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歌的三、四联分析“一夜落龙堆”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诗歌的颔联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这两句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
2.诗人首先在颈联中联想到群鹰随风而动,万马驰骋,携压城乌云而至,最后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主观题意对即可)
赏析:
《云州秋望》是清代诗人屈大均的诗作。清康熙七年(1668)秋,屈大均携妻王华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塞外雄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诗的颔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颈联中联想到群鹰随风而动,万马驰骋,携压城乌云而至,最后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篇8:秋望阅读答案
《秋望》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首联点明了环境和时令: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整个画面广漠雄浑,渗透着几分悲凉,几分惨淡。
颔联前句写身为游子的诗人来到郊外,只有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与之相随,后句写将军佩带箭众准备抵抗外来入侵之敌,其英雄霸气,跃然纸上。
颈联极写战场的萧索景象,黄尘弥漫的原野地上,是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天上挂着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月”。
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篇9:秋望阅读答案
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出使前线,有感而发,遂成此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篇10:古诗词阅读及训练答案
古诗词阅读及训练答案
(一)、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答案: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篇11:阅读短文训练题目及答案云的介绍
阅读短文训练题目及答案云的介绍
(1)云就像是天气的( )招牌( )( )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给语段(1)括号处加上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概括语段(3)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3)划线的句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___________的特点。
5、语段中划线字“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依次介绍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位置、形态特征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比喻 卷云轻盈和洁白
5、两个词在句中起限制的作用,表明是在“一般”和“经常”的情况下,排除特殊情况。两个词在语言的表达上严密、准确。
(意对即可)
★ 屈原的诗
★ 屈原的诗 最短
★ 屈组词语
★ 屈原的诗有哪些

【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贺铸《望长安》阅读及答案2024-05-13
后唐庄宗李存勖生平2022-05-07
秋望寄王使君,秋望寄王使君贯休,秋望寄王使君的意思,秋望寄王使君赏析2022-07-15
黄庭坚《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相关试题2022-09-20
纪念屈原的诗2022-10-04
个人学习讲话精神总结2023-08-04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2023-03-13
讲话精神心得体会2022-05-07
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阅读答案2022-11-21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答案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