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

时间:2023-07-23 08:08: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锦集12篇)由网友“王广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

篇1: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

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

《法华寺西亭夜饮》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尊前醉,相看未白首。

前言

《法华寺西亭夜饮》出自全唐诗:卷352-57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朝体裁:诗词柳宗元于永州,留下了大量的可圈可点的诗文,其繁富的牢笼百态的文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萦绕心头的忧愤苦闷和那无奈的怅然愁绪,《法华寺西亭夜饮》却一反常态,写出了柳宗元心中难得的一种有如陶谢情怀的豪放之概。因此,这一首诗对研究柳宗元的情怀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1、祗(zhī 脂)树:即祗树给孤独园,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此处指法华寺。夕阳亭:即永州法华寺西亭。

2、三昧:佛教语,即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之意,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大智度论》卷七中解释道:“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中:“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3、水连阶:本意指池水漫涨,连接西亭的台阶。实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潇水绕城而过,远接天际。

4、牖:窗户。

5、莫:不要。厌:厌恶、害怕、担心

6、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翻译

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

鉴赏

据柳宗元的《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构法华寺西亭》、以及《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等文 章,可以看出该文应写于元和四年。《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曰:“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元克己于元和四年谪永,柳宗元于元和五年五月移居愚溪侧旁。因此,该诗与《序》作于元和四年无疑。

柳宗元何以能逃逸出昔日的苦闷心境,进而步入一种少有的旷达境界呢?我想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至元和四年前后,柳宗元对江南的梅雨湿热气候有所适应,身体有所好转,不再是“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的那种初来永州的感觉。其二,相继被贬谪来永的官员与慕名求教的学子的不断增多,使柳宗元的心里也渐渐淡化了初来永州时的那种被抛弃、被荒废、被折磨、被摧残的孤愤心态。其三,母、妻病亡的.惨痛,王叔文之死的阴影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渐趋平缓,压抑、苦闷的心理有所缓解。从而,眼界骤然开阔起来:昔日的南蛮之地,奄忽间在那郁闷的胸中生出些许美来,并不断激发其观游的欲望与创作的快感。如在《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中欣然写道:“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旷也。”

从总体上看,《法华寺西亭夜饮》在柳宗元诗歌中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堪与《江雪》《渔翁》相并提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赋与比、象与兴应用得如同羚羊挂角,天衣无缝。在其平淡而简朴的文字里,隐藏的却是他那翻滚的思绪和那难以平静的激情。正如钟嵘于《诗品》中所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先从“法华寺西亭”写起,用“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即祗树给孤独园”来喻法华寺,其意有二,一是指出了西亭在夕阳下的幽静;二是道出了他们这些贬谪之士南来永州,如同释迦讲法于舍卫国一般,属于生命的一种过程。于是,相互勉励道:人生于世,得抛开一切烦恼,举杯把盏,开怀畅饮。因此,“共倾三昧酒”短短5字,可谓是畅快洒脱,仿若将贬谪之痛、前途之忧置之九霄云外,淡忘得个干净,全然一股李白式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

人常言:酒逢知己饮,话向故人说。柳宗元与元克己这样一群落难异乡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有缘相聚在这幽静的西亭,酒成了他们唯一排遣郁闷麻醉神经的最佳言语。其实,在人类文化史上,无论中外,酒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营造氛围的物品。因此,古往今来,借酒浇愁的文学作品,可谓是船装车载,难以尽数。最耐人寻味的有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刘伶的《酒德颂》:“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

柳宗元与元克己等人对酒当歌,不觉天色渐暗,月上梢头,醉态朦胧中从西亭望去,只见那暮色中的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美丽的花影。于是,柳宗元笔锋一转,像电影画面一样地由室内的叙谈与把盏切换到了对窗外景色的描摹:“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通过两组特写镜头将朦胧的暮色与漫涨的池水、皎洁的明月与窗外的花影这些远近大小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构筑成了一幅鲜活生动、幽静典雅、清丽柔美的画卷。置身于这样仙境般的画卷中,还有何愁可言?何有不快之念?此时,作者已从逃逸规避的心态上升到了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篇2:法华寺西亭夜饮,法华寺西亭夜饮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的意思,法华寺西亭夜

法华寺西亭夜饮,法华寺西亭夜饮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的意思,法华寺西亭夜饮赏析 -诗词大全

法华寺西亭夜饮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o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尊前醉,相看未白首。 【注释】 ①祗(zhī)树:即祗树给孤独园,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此处指法华寺。夕阳亭:即永州法华寺西亭。

②三昧:佛教语,即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之意,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大智度论》卷七中解释道:“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中:“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③水连阶:本意指池水漫涨,连接西亭的台阶。实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潇水绕城而过,远接天际。

④牖:窗户。

⑤莫:不要。厌:厌恶、害怕、担心。

⑥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译文】 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

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

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赏析】柳宗元于永州10年,留下了大量的可圈可点的诗文,但是,在其繁富的牢笼百态的文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萦绕心头的忧愤苦闷和那无奈的怅然愁绪,然而,《法华寺西亭夜饮》却一反常态,写出了柳宗元心中难得的一种有如陶谢情怀的豪放之概。因此,这一首诗对研究柳宗元的情怀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柳宗元的《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构法华寺西亭》、以及《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等文章,可以看出该文应写于元和四年。《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曰:“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元克己于元和四年谪永,柳宗元于元和五年五月移居愚溪侧旁。因此,该诗与《序》作于元和四年无疑。

柳宗元何以能逃逸出昔日的苦闷心境,进而步入一种少有的旷达境界呢?我想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至元和四年前后,柳宗元对江南的梅雨湿热气候有所适应,身体有所好转,不再是“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的那种初来永州的感觉。其二,相继被贬谪来永的官员与慕名求教的学子的不断增多,使柳宗元的心里也渐渐淡化了初来永州时的那种被抛弃、被荒废、被折磨、被摧残的孤愤心态。其三,母、妻病亡的惨痛,王叔文之死的阴影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渐趋平缓,压抑、苦闷的心理有所缓解。从而,眼界骤然开阔起来:昔日的南蛮之地,奄忽间在那郁闷的胸中生出些许美来,并不断激发其观游的欲望与创作的快感。如在《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中欣然写道:“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旷也。”

从总体上看,《法华寺西亭夜饮》在柳宗元诗歌中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堪与《江雪》《渔翁》相并提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赋与比、象与兴应用得如同羚羊挂角,天衣无缝。在其平淡而简朴的文字里,隐藏的却是他那翻滚的思绪和那难以平静的激情。正如钟嵘于《诗品》中所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先从“法华寺西亭”写起,用“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即祗树给孤独园”来喻法华寺,其意有二,一是指出了西亭在夕阳下的幽静;二是道出了他们这些贬谪之士南来永州,如同释迦讲法于舍卫国一般,属于生命的一种过程。于是,相互勉励道:人生于世,得抛开一切烦恼,举杯把盏,开怀畅饮。因此,“共倾三昧酒”短短5字,可谓是畅快洒脱,仿若将贬谪之痛、前途之忧置之九霄云外,淡忘得个干净,全然一股李白式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

人常言:酒逢知己饮,话向故人说。柳宗元与元克己这样一群落难异乡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有缘相聚在这幽静的西亭,酒成了他们唯一排遣郁闷麻醉神经的最佳言语。其实,在人类文化史上,无论中外,酒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营造氛围的物品。因此,古往今来,借酒浇愁的文学作品,可谓是船装车载,难以尽数。最耐人寻味的有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刘伶的《酒德颂》:“兀然而醉,U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

柳宗元与元克己等人对酒当歌,不觉天色渐暗,月上梢头,醉态朦胧中从西亭望去,只见那暮色中的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美丽的花影。于是,柳宗元笔锋一转,像电影画面一样地由室内的叙谈与把盏切换到了对窗外景色的描摹:“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通过两组特写镜头将朦胧的暮色与漫涨的池水、皎洁的明月与窗外的花影这些远近大小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构筑成了一幅鲜活生动、幽静典雅、清丽柔美的画卷。置身于这样仙境般的画卷中,还有何愁可言?何有不快之念?此时,作者已从逃逸规避的心态上升到了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由昼而夜,最后在阑珊的灯火下,相互对视,发现依然青丝满头、风华正茂,于是,不期然地得出该诗中的最蕴深意的旷达之句:“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莫厌樽前醉”中的“莫厌”二字,用得厚重而富有张力,它不仅与首联的“共倾三昧酒”遥相呼应,抒发了一种内心深处的豪气,也为结句“相看未白首”作了恰如十分的铺垫,使全诗浑然一体,豪气云霄。此外,“相看未白首”之句,隐约地指出了前途的光明与希望的存在,说明了柳宗元并没有沉湮在悲愤哀怨的泥潭之中,而是在以旷达之情正视着当下的处境。

于此,有的学者认为该诗的尾联写得甚为凄婉。因为在“未白首”的年龄,本正是为国为民贡献青春与作为的大好时机,而在这样的时机却沉迷于樽中之酒而致使光阴虚度,对大智的柳宗元而言,显然是一种无奈的悲愤,是一种痛苦的挣扎,是一种无声的哭泣。诚然,作为一说,这种理解也无可厚非。

但是,阅读这首诗时,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在柳宗元所处的中唐时代,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都已相当成熟,而柳宗元在此为何没有遵守律诗绝句的规则?冒然以六句成诗,较之绝句多了两句,较之律诗则少了一联,像这样的非绝非律类诗,在柳宗元诗集中共有4篇,即《独觉》、《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法华寺西亭夜饮》(《杨白花》虽然只有5句,但它已表现出了词曲的风味)。原因为何?许多人为之莫解。其实,这是柳宗元文风中一以贯之的一种对当下主流文化的反叛与背离,对古体诗歌文体的一种光大。因为在柳宗元的4首六句诗中,皆以仄声字入韵,明显地带有古体诗的风味,而在古体诗中是没有句式句数的限制与约束的。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执著与文学样式的创新。

其实,人是有多面性的。生活之苦尽管无法规避,但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永远在痛苦之中。婉约中有旷达,旷达中有哀婉,这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真实地个体。因此,我们在欣赏某个人的作品时,不能一股脑儿地将其归之为某一个派别,譬如手执铜板铁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可谓是一个彻底的豪放派诗人,但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则写得让人读而泪落,吟而声咽,其婉约之调并不在易安柳永之下。于此,柳宗元的心态也是一样,痛苦之余不乏旷达,悲婉之后不失豪放,晦涩之中亦有明达。

篇3:构法华寺西亭,构法华寺西亭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的意思,构法华寺西亭赏析

构法华寺西亭,构法华寺西亭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的意思,构法华寺西亭赏析 -诗词大全

构法华寺西亭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菡萏溢嘉色,oY遗清斑。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注释】 (1)构:建造。

(2)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极:终极,尽头。

(3)山水:指环境。穷:极其。

(4)萧散:闲逸。任:任意,率性。疏:疏放,放诞。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5)垂:通“陲”,边。斗:通“陡”。

(6)欲似:好像。欲,似。

(7)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

(8)榛翳(yì):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9)童:仆。恣:任意,尽力的。披翦(ji?n):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

(10)葺(qì):盖房。宇:屋檐,指亭阁。横:横对着。

(11)割:切开,划开。判:分开,差别。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12)岫(xiù):峰峦。攒(cuán):聚集,凑拢。顶:峰顶,山头。

(13)抱:环绕。

(14)临:对着。轩:窗。

(15)当:对着。

(16)菡萏 (hàn dàn):荷花。溢:流出。嘉:美好。

(17)oY(yún dāng):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儿泛指竹子。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18)屏:除去。

(19)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幽潺:忧愁。潺,通],愁苦,烦恼。

(20)枯槁:憔悴。

(21)迨(dài):到。始:才。

(22)间:隔离。

(23)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儿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24)置:放下。

(25)寄:托,靠,凭借。须臾:片刻。【译文】 如同逃窜一样,我被放逐到楚国的最南端,永州的环境极其险恶艰难。

一步步登上最高的法华寺,闲散时,我又率性疏放顽劣一番。

寺庙的西边下面是陡峭的山崖,高得好似从天上俯窥人寰。

反过来,如果处于幽谷之中,榛莽繁茂遮蔽,谁也不能攀缘。

我吩咐童仆尽力地砍开杂木野草,横对着断崖把一座小亭修建。

山上山下,隔开来有如天壤之别,登上山顶,如飘飘然升上了云间。

远方的山头朝着这里靠拢,澄清的潇水抱着东山绕弯。

夕阳临照着轩窗,渐渐地沉落,归鸟直朝着我们陆续地飞还。

池塘里的荷花散射出一片鲜艳的色彩,山林间的竹枝留下了湘妃清清的泪斑。

精神舒畅,如同除掉了缰绳枷锁,心情安适,因而忘记了愁苦辛酸。

遭到遗弃和放逐,身心早已憔悴,到今天才开始有些愉悦开颜。

可惜赏心的时光难以久留,离乡的愁绪总是如藉丝一般连而难断。

举头北望,亲人们相隔千里,回视南方,我却杂居在夷蛮。

还是放下这些事,不要再提,借着这须臾的悠闲,忘掉忧烦。【赏析】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806)夏。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余既谪永州,以法华寺浮图之西临陂池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间岁,而元克己由柱下吏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可知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克己谪永前二年。而元克己至永州不迟于元和三年,推之,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元年。因为本诗中提及“菡萏溢嘉色”,故知作诗之时为夏天。

理解这首诗并不难。首四句,写遭贬后出游而自嘲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要趁着萧散闲逸之时,更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利。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借口托辞。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松调侃,自嘲 ,表明了毫不屈服的内心思想。接着六句,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曾提及构建西亭的事:“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可知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己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接下来十二句,写建亭后所见美景和心情的愉悦。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上凌云霄,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这样,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屏除和遗忘,所以描写赏心悦目的美景总偏重于幽深寂静的特征,蕴含着诗人心中深藏的挥之不去的忧怨。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强自宽慰。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这种悲哀是由贬谪而来,与忧愤同根而互生,想要回归故里,现实中同样不可能,诗人只得强自宽慰,“置之勿复道”,在须臾的闲适欢乐中,忘得一时算一时。结尾哀婉低沉,怨愤之情长绕不去。

总之,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而孤愤沉郁是贯穿全诗的感情基调和独特风格。

篇4:柳宗元形容夏天的诗词《构法华寺西亭》鉴赏

《构法华寺西亭》

唐代:柳宗元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步登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

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译文

如同逃窜一样,我被放逐到楚国的最南端,永州的环境极其险恶艰难。

一步步登上的法华寺,闲散时,我又率性疏放顽劣一番。

寺庙的西边下面是陡峭的山崖,高得好似从天上俯窥人寰。

反过来,如果处于幽谷之中,榛莽繁茂遮蔽,谁也不能攀缘。

我吩咐童仆尽力地砍开杂木野草,横对着断崖把一座小亭修建。

山上山下,隔开来有如天壤之别,登上山顶,如飘飘然升上了云间。

远方的山头朝着这里靠拢,澄清的潇水抱着东山绕弯。

夕阳临照着轩窗,渐渐地沉落,归鸟直朝着我们陆续地飞还。

池塘里的荷花散射出一片鲜艳的色彩,山林间的竹枝留下了湘妃清清的泪斑。

精神舒畅,如同除掉了缰绳枷锁,心情安适,因而忘记了愁苦辛酸。

遭到遗弃和放逐,身心早已憔悴,到今天才开始有些愉悦开颜。

可惜赏心的时光难以久留,离乡的愁绪总是如藉丝一般连而难断。

举头北望,亲人们相隔千里,回视南方,我却杂居在夷蛮。

还是放下这些事,不要再提,借着这须臾的悠闲,忘掉忧烦。

注释

构:建造。

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极:终极,尽头。

山水:指环境。穷:极其。

萧散:闲逸。任:任意,率性。疏:疏放,放诞。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垂:通“陲”,边。斗:通“陡”。

欲似:好像。欲,似。

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

榛翳(yì):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童:仆。恣:任意,尽力的。披翦(jiǎn):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

葺(qì):盖房。宇:屋檐,指亭阁。横:横对着。

割:切开,划开。判:分开,差别。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岫(xiù):峰峦。攒(cuán):聚集,凑拢。顶:峰顶,山头。

抱:环绕。

临:对着。轩:窗。

当:对着。

菡萏(hàndàn):荷花。溢:流出。嘉:美好。

筼筜(yúndāng):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儿泛指竹子。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屏:除去。

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幽潺:忧愁。潺,愁苦,烦恼。

枯槁:憔悴。

迨(dài):到。始:才。

间:隔离。

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儿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置:放下。

寄:托,靠,凭借。须臾:片刻。

赏析

理解这首诗并不难。首四句,写遭贬后出游而自嘲自慰。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要趁着萧散闲逸之时,更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利。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借口托辞。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松调侃,自嘲自慰,表明了毫不屈服的内心思想。接着六句,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曾提及构建西亭的事:“法华寺居永州,地……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蓧簜,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可知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己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接下来十二句,写建亭后所见美景和心情的愉悦。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上凌云霄,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这样,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屏除和遗忘,所以描写赏心悦目的美景总偏重于幽深寂静的特征,蕴含着诗人心中深藏的挥之不去的忧怨。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强自宽慰。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这种悲哀是由贬谪而来,与忧愤同根而互生,想要回归故里,现实中同样不可能,诗人只得强自宽慰,“置之勿复道”,在须臾的闲适欢乐中,忘得一时算一时。结尾哀婉低沉,怨愤之情长绕不去。

总之,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而孤愤沉郁是贯穿全诗的感情基调和独特风格。

篇5:《江亭夜月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的这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表达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全诗如下: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6:夜下征虏亭古诗翻译赏析

夜下征虏亭古诗翻译赏析

《夜下征虏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前言】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夜景。全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注释】

⑴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⑵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⑶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⑷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翻译】

坐船从广陵顺水而下,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到征虏亭了。山上的.野花像女子涂了丹脂一样娇艳,江船上的灯火像飞动的萤火虫一样隐隐约约闪烁。

【鉴赏】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篇7:《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如下: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前言】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鉴赏】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8: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下征虏亭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注释

⑴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⑵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⑶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⑷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800-801.

参考资料: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0-801.

创作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何庆善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6.

篇9: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注释

⑴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⑵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⑶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⑷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篇10: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下征虏亭

[唐代]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篇11: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翻译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

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创作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篇12:夜下征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下征虏亭

李白〔唐代〕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文山水围寺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和课文全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及注释

个人三十韵,个人三十韵吴融,个人三十韵的意思,个人三十韵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七言诗放鹧鸪词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示例

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
《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翻译赏析(锦集12篇)】相关文章:

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艺术2023-07-17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高一必修一)2023-10-19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2024-01-24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2023-10-03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2024-02-09

西县途中二十韵,西县途中二十韵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的意思,西县途中二十韵2022-08-02

解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2022-06-24

孟浩然的诗初秋赏析2023-06-20

关于长江的诗词2022-07-26

戏招饮客解酲,戏招饮客解酲黄庭坚,戏招饮客解酲的意思,戏招饮客解酲赏析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