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08 12:33:2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推荐11篇)由网友“孙轩宇宙飞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

篇1: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①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注释]①徐知诰,徐温养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3分)

A.徐温执之/被坚执锐【A项,第一个“执”,“捕捉、逮捕“/第二个“执”,“拿着”】

B.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两个由是”都是“因此”的.意思】

C.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第一个“说”,“劝说”/第二个“说"通“悦”,高兴】

D.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第一个“乃”,“于是”:第二个“乃”,“才”】

[参考译文]

吴宜州刺使李遇的小儿子提任淮南牙将,李遇最喜欢他,徐温将他逮捕,押到宣州城下示众,他的小儿子号哭哀求活命,李遇因此不忍心再战。徐温派典客何荛进入宣州城内,用吴王杨隆演的命令劝说他,说:“您本来的意思如果是谋反,请斩我何荛向众宜示:如果不是这样,随我何荛出城归顺投降。”李遇于是打开城门,请求归降,徐温派柴再用把他斩首,杀了他全族。于是各个将领开始畏惧徐温,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徐知诰因功任州刺史。徐州浩为徐温做事非常谨慎,任劳任怨,有时通宵不解衣带,徐温因此特别喜爱他。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11.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①从他利用李遇最小的儿子来使李遇不忍出战,看出他有计谋,善于抓住对方软肋;②从他派何荛说服李遇投降,却又出尔反尔,看出他老奸巨猾:③从他杀李遇全家,看出他心狠手辣。(写出两点即给满分)

篇2: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①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徐知诰,徐温养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徐温执之/ 被坚执锐

B.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C.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

D.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知 诰 事 温 甚 谨 安 于 劳 辱 或 通 夕 不 解 带 温 以 是 特 爱 之

11.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B

10.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每处1分)

11.①从他利用李遇最小的儿子来使李遇不忍出战,看出他有计谋,善于抓住对方软肋;②从他派何荛说服李遇投降,却又出尔反尔,看出他老奸巨猾;③从他杀李遇全家,看出他心狠手辣。(写出两点即给满分)

篇3:《狄青为将》阅读题及答案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①,遇寇多北②。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nu,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③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④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注释:

①陈:同“阵”,阵势。②北:败北,失败。③钲:古代行军时用的`一种乐器。④阳:表面。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尽舍弓。

(2)不可胜计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狄青用兵的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给了你一个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舍弃,放弃。

(2)计算。

2、刚碰到敌人,还没有接战,忽然钲声响,士兵都停止进攻。

3、奇。

4、勤于思考,做事能事半功倍(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能收到奇效)。

篇4: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阅读答案

仆未冠,求进士,闻娄君名甚熟。其所为歌诗,传咏都中。通数经及群书。当时为文章,若崔比部、于卫尉,相与称其文。众皆曰纳言①曾孙也。而又有是,咸推让为先登。后十余年,仆自尚书郎谪来零陵,觏娄君,犹为白衣,居无室宇,出无僮御。仆深异而讯之,乃曰:“今夫取科者,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沛焉而有余,吾无有也。不则多筋力,善造请,朝夕屈折于恒人之前,走高门,邀大车,矫笑而伪言,卑陬而姁媮。偷一旦之容以

售其伎,吾无有也。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逾湖、江,出豫章,至南海,复由桂而下也。少好道士言,饵药为寿,未尽其术,故往且求之。”仆闻而愈疑。往时观得进士者,不必若娄君之言,又少能类娄君之文学,又无纳言之大德以为之祖,无比部、卫尉以为之知,而升名者百数十人。今娄君非不足也,顾不乐而遁耳。因为余留三年。他日,又曰:“吾所以求于心者未克,今其行也。”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曰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

仆尝学于儒,持之不得,以陷于是。以出则穷,以处则乖,其不宜言道也审矣。以吾子见私于仆,而又重其去,故窃言而书之而密授焉。

【注】①纳言 :指的是娄师德,即娄南图祖父,纳言是官职。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仆深异而讯之 讯:询问

B. 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 售:卖弄

C. 主上亟下求士之诏 亟:多次

D. 以出则穷,以处则乖 乖:顺从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娄图南通晓数经,博览典书,早年就名闻京都,就连崔比部、于卫尉等人,都一起赞美他的文章。

B. 娄图南认为现应试科考的人都是结交权贵,溜须拍马,言语不真,讨好谄媚,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

C. 娄图南少时就喜欢道士们的话,想煮烹药饵寻求长寿,所以越过江河湖海,到海南桂林,前去寻求这种道术。

D. 作者认为娄图南具备当官从政的才智和智慧,拥有宣扬风雅、歌颂政绩的才学,只是没有得到别人的推荐。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

(2)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3)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

8. 柳宗元对于娄图南“隐居入道”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5.(3分)D(不顺)

6.(3分)B(“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错)

7.(10分)(1)(3分)译:我考虑最终也不能忍受这种劳顿,所以就放弃功名到处游历。(自度,自己考虑;堪,承受;舍之,放弃功名。)

(2)(3分)译:我既对他隐姓埋名感到怪异,又对他能在这里居住这么长时间很是感激,所以给他作序言。(异,感到怪异;德,感激,感恩;言,作序言)

(3)(4分)译:如果追求志趣又实现了,推行道义又满足了,即使短命又有谁会悲伤呢?(前两句各1分;虽,即使;夭,短命,早逝。)

8.(4分)答:作者不赞同娄图南现在归隐入道。(1分)他认为现在政治清明,朝廷也多次求士;(1分)娄图南具备从官的才能和智慧;(1分)应该追求儒家之道,而不是长寿之道。(1分)

参考译文:

我不到二十岁时,开始考取进士,对娄君的名字非常熟悉。他所做的歌诗,在京城被广泛地传唱吟咏。他通晓数经,博览典书。他当时写成的文章,像崔比部、于卫尉等人,都一起赞美。大家都说他是纳言的曾孙,他又有这样出众的文采,于是大家都很谦让,让他做先科秀才。十多年后,我从尚书郎职位贬官到零陵,遇见娄君,他仍然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像样的房子居住,出门没有仆人车马。我很奇怪,就询问他,他说:“现在那些应试科考的人,结交权贵,依靠亲戚,迎合他人,好像鸟儿插上了翅膀一样,能生风击浪,有充足的影响力,应付科考绰绰有余,我一样也没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有的是力气,又擅长拜访请托,整天在普通人前面屈曲折节,出入于权贵门第,迎候华美车马,笑容造作,言语不真,点头哈腰,讨好谄媚。苟且以一时容颜卖弄伎俩,我一样也没有。我考虑最终也不能忍受这种劳顿,所以就放弃功名到处游历。越过江河湖海,走出豫章,到了南海,又由桂林出发向南游历。我年少时就喜欢道士们的话,想煮烹药饵寻求长寿,还没有完全掌握这种道术,所以前去寻求。”我听了更加怀疑。我观察过去考中进士的人,也不一定就像娄君所说的那样,又很少有人能和娄君的文采学识相比,又没有大德的纳言作为曾祖,又没有崔比部、于卫尉所称颂的`智慧,但是声名鹊起的人多达几百人。现在娄君不是条件不充足,只是不乐于这样做而隐身江湖罢了。因为我的原因,他留在这儿三年。有一天他又说:“我所追求的心愿尚未完成,现在我还是上路吧。”我既对他隐姓埋名感到怪异,又对他能在这里居住这么长时间很是感怀,所以给他作序言。

君子出外游历,来推行道义;居家独处,来亲善自己。现在天下治理平稳,皇上多次颁布求士诏书,娄君智慧可以充任职位管理大事,文采可以宣扬风尚歌颂德化,思想推行于世,一定会有人和他意见相合而推荐他。可是他竟然成为隐居不仕的人,我认为他是不合时务。他会一天天衰老直至生命耗尽吗?这样做的人很少且需有锐气;他身体疲弱想自己养活自己吗?这样做的人需要身体高大且勇武。问和他一起相处的人,都是些无名之辈。如果苟且把希望长寿作为道义的话,又不是我所说的道义。身体寄居在土壤中,又不是我能据为己有的。幸运地喜欢追求尧、舜、孔子的志趣,只害怕追求不到,幸运地推行尧、舜、孔子的道义,只害怕不满意,如果能这样,延寿就可以做到了。如果追求志趣又实现了,推行道义又满足了,即使短命又有谁会悲伤呢?现在,娄君把呼吸空气作为食物,把咀嚼药饵作为精神,无所事事就是闲适,生命不死就是生存,那么,深山中的树木石头,大湖中的乌龟蛇灵,都年纪很高生命持久,但对于推行道义又会怎么样呢?

我曾经学习儒学,虽然坚持不懈也没有学到精髓,以至于深陷于此,不能自拔。因此出外游历,则感困厄,居家独处,则感不顺,很明显,我也不适合谈道义。然而因为娄君被我偏爱,我又很看重他的离去,所以就写下这篇序言,秘密地交给他。

篇5: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

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篇6: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韦应物于公元773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秋天北归,偶遇隐居在淮水边的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

8.这首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颔联的妙处。(5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的`意蕴及作用。(6分)

阅读答案:

8. 颔联的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2分)这两句人与树相互映衬,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2分)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1分)。

9.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1分)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2分)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1分) “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2分)

拓展阅读:《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韦应物赏析

篇7: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赏析】

韦应物于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大历九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篇8:“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③袒裼:t?n x?,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

B.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

D.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轻视,忽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惟义可以怒士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怒不尽则有余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予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4分)

(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3分)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3分)

参考答案:

9.A(瞬:眨眼)

10.C(A.用,介词;因为,介词。B.就,连词,表假设;却,连词,表转折。C.不译:连词,表顺承。D.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C(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12.B(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意思是说,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扬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13.(10分)

(1)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虽之所以殆各1分,大意1分)

(2)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沮1分,穷1分,大意1分)

(3)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冠胄衣甲兵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篇9: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阅读题答案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阅读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题3分)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③袒裼:t?n x?,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

B.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

D.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轻视,忽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惟义可以怒士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怒不尽则有余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予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4分)

(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3分)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3分)

篇10: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古诗阅读答案

杜 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释:

①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②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③李广:西汉名将。

④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⑤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有人说颈联中的数字运用精妙传神,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赏析。(4分)

(2)请对颔联所抒之情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示例一:“双”修饰“蓬鬓”,双鬓如蓬,写出了诗人漂泊的艰难,(2分)与下一句“一”相呼应,音节上具有照应美,突出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独寂寞。(2分)

示例二:“一”修饰“钓舟”,表明诗人孑然一身,(2分)孑然一身的诗人和烟波浩渺的江汉两相对照,更让人觉得诗人漂泊的孤独寂寞。(2分)

(2)答:用文翁在四川建功立业的典故赞美李剑州坐镇剑州三年的功劳,用李广虽劳苦功高但未能封侯的典故表达对李剑州未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感叹。(2分)在借典故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译文: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篇11:唐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阅读答案

唐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唐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李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览跋便僻,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孝德伺便,因瞋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虓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文主人公白孝德的英雄豪气在战前与战斗过程两个阶段得到体现。

B.当李龙仙依仗自己勇猛过人谩骂光弼时,已经注定了战场失败的命运。

C.白孝德自告奋勇前往迎战李龙仙的主要原因是他身为李光弼的偏将。

D.全文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

23.对“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的.大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龙仙当初看到白孝德独自前来,想与他交换位置,脚却不能从马鬃上放下。

B.龙仙开始看到白孝德独自前来,以为很容易对付,脚就没放到马鬃下来。

C.龙仙开始看到白孝德单身前来,心里很轻视他,脚也不从马鬃上放下。

D.龙仙当初看到白孝德单身前来,对自己是一种轻视,所以也就不下马招呼了。

24.上文第二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白孝德战胜李龙仙的原因是(2分)

25.上文人物描写很有特色,请概括为(4分)

参考答案:

22.A

23.C

24.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利用其轻敌,麻痹对方

25.要点:⑴生态描写生动;⑵人物对话简练传神;⑶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一》文言文

陆游《南唐书》阅读答案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淮南厉王长者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胡亥和扶苏的历史典故

《旧唐书》阅读题及答案

《新五代史·康延孝传》原文与翻译

《新五代史》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阅读答案(推荐11篇)】相关文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2023-06-15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5-14

三国演义好的段落1002023-04-01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600字2022-07-01

后来居上的历史典故介绍2022-09-19

史可法简介2024-03-19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2022-10-11

《宋史·向士璧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23-06-24

《新五代史孙德昭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2022-09-15

《新唐书苏瑰传》原文答案及译文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