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时间:2023-02-18 07:47:1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锦集12篇)由网友“原来还有这么多”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篇1: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都有特殊之处,通过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缺陷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求型的人才,也因此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学习的所有东西,最终都要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其本身就有职业性、区域性特点,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供需融合的要求,着力培养专业性人才,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融合为一体,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高职产教融合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篇2: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3.1政府统筹主导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保障

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具体计划和实施,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而获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能够营造更优异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调节两者之间的.合作矛盾。由此政府层面应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尽快拟定当地的产教融合计划,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部分力量充分发挥,促进产教融合尽快实施。

3.2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要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才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最大教育特色。校企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多数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受场地、时间、设备等的限制,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有限的东西。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深入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型产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正式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经营决策,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可以共同获利。由此要求学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队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3以学生为主体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舞台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提前了解现今的社会结构和人才供需要求。

4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4.1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上文中讲述,当前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现状之一是企业冷、学校热,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为媒介,争取更多的企业加盟,以学校的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正式开展之前,校企双方都应该相互考察、审核、选择,最适宜的企业和学校联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2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计划和实施,必须要建立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解决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自主生产的时间占多数,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则更倾向于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占多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协商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其次是要解决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注重效率和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上机操作,易出次品,针对此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安排技术过硬,上手熟练的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加学生的熟练度。最后则是解决学生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解决了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是确保企业加工好产品,学生实践时间充足的关键,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不受传统教育以及生产思想的束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4.3统一、规范性管理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强化课、思想素质提升课等等,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安排,要循序渐渐,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且设置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学习完成之后,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评价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者继续实践学习,直至学会为止,确保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必须过关,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另外,对学生应该进行统一、规范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注重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一切按照要求进行,树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制定实习规范及奖惩考核细则,让学生以规范性行为进行实践和学习,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生产。

5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需要借助政府的统筹和支持才能开展,现今虽然还处于实践阶段,但未来该教育模式发展成熟之后,能够有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高职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啃书本、学究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必然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的,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都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劳动创造财富,知识也能创造财富,劳动与知识的融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还能够创造幸福。本文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相信未来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两者能够进一步相互促进,最终以产教融合的全新教育模式展开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01):133-138.

[2]孔宝根.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59-64.

[3]祁小波.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5,(02):92-96.

[4]黎永键,关伟.产教融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7,(01):13-17.

[5]涂华锦,邱远.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28-32.

[6]许慧珍.产教深度融合视阀下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01):25-29+104.

篇3: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多个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教融合需要汇聚产与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缺一不可,该模式施行目的在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学校和企业则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两大中坚力量,但两者的配合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否则将难以进行,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发展和自然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从而推动产教融合正式实施。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经开展,并且某些地区、企业与教育机制先试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若要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必须全面展开分析,寻找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措施。

篇4: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高职院校大都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仍然使用的是这种模式。虽然长时间以来声乐教学使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等于是非常好的办法。声乐教学模式的单一阻碍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师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的技巧都是深受这个老师的影响。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别的老师进行教学时,所学的知识就会受到影响。老师是声乐教学最主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声乐老师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固定模式化,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体现不出个性,所学的声乐知识也非常单薄和固定,这也是阻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原因。

二、声乐老师在教学中担任的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的。一名声乐教师要教授学生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等,同时还要担任钢琴老师、各种音乐器材的教学。在学习歌曲时,还会有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发音,老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还要承担一部分语言教学。音乐要表达的还有情绪,在教学中要教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表达音乐体现的情绪。如果让同一个老师教授学生以上这么多内容,原则上来讲是不能实现的,老师身上承担的角色是非常多的,不能同时身兼多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存在差异化,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在发音的教学中,每个人的身体结构是不一样,老师在对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的术语时,会增加学生理解的矛盾性。声乐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常说让声带不要用力,在学生进行实际的发声中,会有意避开声带,大多数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学习,而是模仿别人。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方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声乐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教学,为后期的声乐教学奠定基础,让学生在理解上更加轻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声乐教学的投资,建立多媒体的声乐教学长度,积极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但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优点,所以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提取优秀的地方,将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多层次的教学进行结合。声乐教学中模式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跟上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将生理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发声的口腔结构进行详细了解,最好的方法是能够让医学和声乐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发音的技巧,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标准化的进行发音。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是为了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松紧适度,在学校的教学中大都是闭门教学,让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声乐教学本身是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过程,加强学生声乐实践的能力,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能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比较低,但是仍然不能松懈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学校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坚持创造性和创新力,才能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洪慧,朱咏北.近十年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综述[J].音乐创作,,(7):182-183.

[2]何娇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探索--评《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实例》[J].新闻爱好者,2016,(6):92.

[3]王丹.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356-358.

篇5:产教融合下数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产教融合下数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走之途

现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它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不了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无法与职业岗位对接,更不用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与企业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拓展融合,在学习中融进更多的产业要素。

(二)产教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产业以盈利为前提,人是企业的财富之本,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产生合作的积极性。不然,便会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二、目前高职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上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与素养相脱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企业真正产品提炼出来,引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市场理念、成本理念、质量意识很差,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产教融合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对于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来讲是致命的缺憾。产教融合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尚待提高,尤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对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现场管理问题、师傅配备比与教学的参与度等是现阶段产教融合难以落实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暇顾及学校专业与课程构建。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选择、教学体系评价等缺少企业的参与,没有真正的岗位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

(二)产教融合功利化

目前我国在部分学校曾有实施,一般是企业新建、扩大规模或技术升级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时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也称订单制,或订单双元制模式,但学生就业稳定率较低,也并未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换代的完成,企业对一线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逐渐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数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构筑与行业企业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沈阳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沈重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每年对迁移岗位进行能力修订。把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等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具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色的、的“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思路,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与28周的顶岗实习环节中,企业安排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形成了密切“血缘”关系的合作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建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把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了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典型企业产品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与专家指导,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按照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校内实践与企业顶岗实习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各个实训环节,基于企业一线数控机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参考国家数控职业标准,以企业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并将教学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最新模式,建立有利于“生产育人”目标实现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车间班组6S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中实施“车间班组”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采用“分组实施、小班教学”的方法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共同承担实训任务,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班组,实行小组轮换操作、分工合作保证每位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老师具有“车间主任、教师、技术主管”三重身份,学生具有“徒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中实施了企业与学院齐抓共管的教学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教学资源协同平台,构建自反馈式考核模式

教学资源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依托于我院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长期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构筑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了在全真环境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不断引入企业新的加工案例,增加教学录像,增加实训指导项目,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学生牢固掌握核心技能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超越自我并真正运用。同时抓住课程及技能模块的核心技术点,考核结合国家数控职业证书,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查”与“项目评价”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诊互断、互发互现,进而自我提高。

(五)承接产品为纽带,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以校内实训车间为桥梁,把实训车间承接的加工、试制产品或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工艺方案、工艺文件作为教学单元中的案例和载体,被广泛运用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通过建设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实习效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必将成为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产教结合的前提是“产”,目的是“教”,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应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篇6: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一、引言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和不断更新,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中国大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液比较注重,很难达到开展音乐教学课程的目的,对于学生气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作用也不甚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讨全新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策略,对改善教学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作用和意义研究较为深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和对院校社会形象的改善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可能能够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对于个人修养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研究显示,[1]音乐素养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大脑思维的灵敏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素养、促使其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作用显著。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技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基本平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而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还可提升其社会形象及影响力,进而达到改善学生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有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第一,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采用既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符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院校特色。大多高职院校均存在此类问题,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的研究尚浅,缺乏深入的、系统化的认知。另外,不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任务和目标并不能照抄照搬,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不够明确,且教学模式陈旧,难以真正满意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思想陈旧是另一项比较常见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而言,均不够重视非本专业意外的课程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音乐教学与其应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无明显关联,而学好音乐课程对于自身专业成绩的提升并无明显影响,甚至会浪费自身专业学习的时间。[2]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忽略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陈旧的教学思想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无疑是一项重大的阻碍,亟待解决。第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成效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较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的现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随意敷衍,甚至很难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音乐学习需求。然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也会在另一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正因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急需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效。以下是针对某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以飨读者。第一,引入竞赛教学模式。竞赛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成效。首先是开展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竞赛教学,请学生对最喜爱的教师进行评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其次是开展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竞赛学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护理学生良性竞争,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引入音乐欣赏模式。将音乐欣赏模式引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对节奏以及旋律的控制和感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如在欣赏《感恩的心》乐曲的同时可以配上感恩父母、感恩爱人、感恩世界等主题的图片;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可以配上抗洪救灾、地震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在欣赏旋律的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乐曲的内涵,可显著提升其精神境界。第三,突出特长培养。突出特长培养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其一,根据不同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基础进行分层级指导,对于学习兴趣浓厚、音乐基础较强的学生可教授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否则给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其二,建立完善的特长培养教学模式制度,首先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突出特长培养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和院校的积极意义才能明确对当前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性,也才能主动地对音乐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更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蕾.创新教学模式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13):169-169.

[2]刘昱.高职音乐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15(6):183-183.

篇7: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慕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冲击着我国大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慕课”超大规模、即时在线、全球开放、交互与分享等特征给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冲击。高职院校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有效利用慕课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

“慕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一词于正式提出,兴起,其建设与运营主体主要集中在世界知名大学及其与大学合作的教育公司,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edX平台、斯坦福大学的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Thrun)教授创建的在线教育公司Udacity、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与吴恩达(AndrewNg)教授创办的Coursera平台等。我国部分知名高校也纷纷加盟国际慕课平台,推出优秀课程并着力打造本国慕课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华文慕课”、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

一、“慕课”的特征与类型

“慕课”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全球开放、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注册用户。“慕课”的技术特征就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它是促进教学方式进步的资源和手段。“慕课”使学生通过相关在线选项可以清楚地获悉已学内容、活动统计、讨论等信息,让学习课程变得触手可及。更多可视化的图片、视频、动画、特效、网页等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的教学资源融入了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在内容设计上,“慕课”的知识讲解通常为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其间穿插小测验,更符合最佳注意力和记忆规律。“慕课”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是一种课程形式,它是以一节节的课,或者以一部分完整的教学内容为最小单位的教学资源。“慕课”在发展初期采用以课程内容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一定的练习测试来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名校提供的xMOOCs构成了全球开放课程的基石,受其概念的启发,此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慕课。如美国一些大学兴起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R(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DOC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在国内,“上海高校共享课”所采取的区域化“慕课”模式也是一种适应本土环境的代表性尝试,它们都是“慕课”多元化发展的尝试。以SPOC为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和Private分别对应于“慕课”中的Massive和Open。Small是指学生规模的小,大约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对学生的准入条件设置限制,达到要求才能进入SPOC课程。如罗尔夫霍夫曼所说,针对xMOOCs的缺点,它选择更有目标性和学习准备的学生,追求更好的学习体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使在线课程不会降格为知名大学的品牌装饰物,而是实质性地改善实体大学内的课堂教学。

二、慕课运用于高职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慕课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或IT技术的展示。4月1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国家层面的政策一出台,为我们探索高校新的慕课教学模式提供了动力。

(一)“慕课”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较难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慕课”的教学过程具有私人定制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的暂停、回退和重放等功能,自行掌控学习节奏。学习用功的学生可以学得精细,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赶上来,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更适合高职高专类的学生。

(二)“慕课”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应用能力、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养成。学生应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如果教学组织安排恰当,理论与实训并行的课程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并行课程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通过认知重组来把握事物的结构,强调“刺激—重组—反应”的学习过程。“慕课”的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慕课”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从理论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而投入到实训或实践教学中去。

(三)“慕课”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慕课”教学主要用到教学视频、互动问题和作业题目等教学资源,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教学视频。随着CamtasiaStudio等视频编辑系统的“平民化”和“智能化”,教学视频的制作非常便捷,Web2.0、音视频、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为慕课教与学过程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教学视频的设计工作量大,但总体可控。一门专业的基础课,如果多个老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那么每位老师承担的设计工作将大为减少。

三、“慕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慕课”有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即“慕课”缺少面授课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为了弥补“慕课”中教师与学生缺少面对面沟通的不足,我们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下面以《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为例,展示慕课基本情况。

(一)慕课课程结构设计。“慕课”线上学习及课堂线下学习内容的设计,即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以何种比例结合,是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购与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又注重探索解决职业工作现实中的实践问题。课程以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课程体系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基础认知、了解采购与供应管理组织、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价格确定与成本分析、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货物验收与质量管理、采购结算、采购绩效评估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个学习(工作)任务,10个项目共包含24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入、案例引导”的形式,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开展知识讲授。每个学习任务结束后,都有和本任务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每个项目后也附有相应的实训任务,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对慕课学习效果的监督。“慕课”学习最大的风险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失控。学生把视频打开,但人不在电脑前,或者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聊天打游戏,学习过程完全放空。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可以在“慕课”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问学生一些问题,模拟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能回答出老师在视频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回答出来才能继续下面知识的学习,才能完成“慕课”视频的学习任务。这种内嵌小型的交互测试,不仅是一种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即时检查课堂学习效果,对学生开放式的学习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在“慕课”平台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笔记、所提问题、参与交流情况等学习痕迹,对其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清晰的了解。

(三)慕课强化了与学生间的互动。“慕课”都有相应的讨论区或论坛,供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答疑的过程可以不由教师主导,而是以集体式、开放式、即时性的方式出现。通过在线论坛、学习小组、QQ群、微信群、线下见面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学习者之间互教互学,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种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的混合教学模式,更能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

(四)慕课的评价方式。评价与考核是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评价通常由教师来完成。“慕课”评价主要包括机器评分和生生互评两种。机器评价方式经常会被应用在一些客观题测试中。生生评价方式要求每位学习者同时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既要完成和提交作业,也要为其他同学的作业评分。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网上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最终考核成绩也是由网上评价和笔试两部分组成,二者所占比例可由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可依据视频观看进度、提问的难度、解答问题的参与度和精准度、拓展资料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学生在线学习成绩进行加权设置,最终确定学生在线学习成绩。“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面,学校政策、评价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要有利“慕课”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慕课”工作推进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晓雄,桑新民.地方本科院校慕课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9):39-43.

[2]杨满福.“慕课”潮退去了吗:问题与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9):19-25.

[3]李晓明.MOOC:是橱窗,还是店堂[J].中国大学教学,(5):15-18.

[4]张蕾蕾.“慕课冲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6(9):36-39.

[5]龚晖,储节磊.“慕课”八问[J].中国大学教学,2016(3):11-16.

[6]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A):3-6.

[7]高地.美国高校MOOCs的特点、争议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54(3):52-57.

篇8: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自然成为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关键点。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文章从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贸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贾易 实践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随着我国适应WTO规则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外向型企业对于具有较强外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上为了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在逐步改变以往那种“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以理论引导为基础,以突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际贸易教学体系中,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导向,同时结合企业实习实训,达到“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双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基本都涵盖了以下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英语、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地理等。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理论知识偏多的课程,而报关、报检、单证和商务英语则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实际运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好理论课程,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再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然而,高职院校本身人学门槛低、学生理论基础差,再加上职校教育“轻理论”的传统,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另一方面,尽管职校一直强调“重实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实质上也只是通过一些课堂案例教学和教师经验传授等“理论上”的实践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进人企业、接触到实际的一线操作。

(二)实践场景模拟教学条件有瓶颈

国际贸易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强的工作,职业分类细、专业化要求高。例如,对于外销员,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还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工作,从发盘洽谈到商检索赔的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都需要用到外销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报关员,他们需要掌握国家及海关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关所需单证的种类、内容、缮制原则,掌握各类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关流程,能顺利地完成海关通关业务等。国贸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上述工作的基本能力,那么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的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国际贸易实训模拟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一是价格太高,动则几万、十几万,目前学校还不具备为每门实训课购买软件的能力;二是这些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按预定好的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模拟操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与真正的企业运作相差甚远,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意外状况的解决缺乏指导。

(三)课程开设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都是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和做习题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地采用“填鸭式”,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全程讲授,而学生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仍然采用单一的作和考试方法来检测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书面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要突出特色就要从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开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程章节配套练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模拟实训,即设立实训周,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与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相关的课程中,涉及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填写,使学生得到实践。第三,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四,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鼓励或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教学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二)师资力量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关键是切实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职校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多种方式:

1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2.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到不同企业的相应岗位顶岗实习,让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考评员等考试。

4.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5.鼓励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三)校企合作实践体系的构建

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下一步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把教室搬到企业,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四、国际贸易专业新型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命题时,除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外,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专业能力的考核,题型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置。考试题库应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二)丰富考核形式

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深人、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t)闭卷考试;(2)开卷考试;(3)口试;(4)网上考试;(5)案例分析;(6)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7)课程小论文;(8)小组讨论;(9)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闭卷考试侧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开卷考试侧重理解、运用、总结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考评;案例考核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职业能力、岗位素质要求和考核评价体系引人到实践教学中。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以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笔试、口试、面试、技能测试、应用专题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做到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试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职业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优秀高职学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篇9: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难点是课程教学。“双师协同”教学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之间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实施“双师协同”教学,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变革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双师协同”教学;“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双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当前,课程建设水平不高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现实是行业企业难以实质性介入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不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不能按照工作过程来整体设计课程,创设教学情境,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分离现象明显。

一、“双师协同”教学的内涵

我国“双师协同”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会讲”。“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学术同仁们聚集在一间房子里,谁的学问好,大家就来向他学习。中国的私学从老子,一直到墨子,都沿袭“会讲”的传统。到宋代,“会讲”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岳麓书院朱熹和张虻摹爸煺呕峤病薄D纤吻道三年(公元1167年)农历九月初八开始的两个半月时间里,朱熹到潭州(长沙)岳麓书院讲学交流。在岳麓书院,朱熹与张蛄轿淮笫σ浴盎峤病狈绞剑当众辩论《中庸》之义,讲堂上并排摆着两把太师椅,听讲的学子赞成谁家的观点,就站入那位大师面前的阵营。随着“会讲”热烈而睿智的展开,学子们茅塞顿开。

二、“双师协同”教学的价值

“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相应的载体,形成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合力,而“双师协同”教学,正好提供了课堂教学这样一个平台。因此,“双师协同”教学可看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堂深化,唯有立足于真实的载体和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摆脱“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人才培养合力的提高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提到:“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种是与其它教师组成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更多地理解和提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3]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持续的旺盛需求,都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今天,我国高等学校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专职师资队伍的43%,高职院校的情况大体相似。如何加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双师协同”教学中,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另一位教师则可以在现场观摩其教学技巧、教学设计、学生的反应等。[4]教学结束后与教师相互讨论,以提高对学生以及自身教学的认识能力。加强教学的自我反思对提高专业素养比正式的师资培训更为有效。

三、“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

由于“双师协同”教学打破了单一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在课堂组织上更为灵活多样,因而“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也显得更加丰富。目前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全程式。这种形式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全程式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共同完成课程讲授和课程考核。在课堂上,不单是一位教师主讲,而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通过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将知识和技术呈现给学生。两位教师可以采用“说相声”、“辩论”和“双簧”等形式授课。

2.嘉宾式。这是一种以一位教师为主,另一位或几位教师以嘉宾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下,由其中一位教师承担整个课程教学,另一位教师以讲座嘉宾或客座教师的身份开设讲座,作为课程主体内容的重要补充。嘉宾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适合理论和实践所占比例差别较大的课程,嘉宾主要针对占课程内容比例较小的部分进行扩展、补充,实现与另一位教师的知识互补。

3.分组式。这种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组,教师根据各组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进行授课。比如一个班级可以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要求掌握内容层次较深的理论和技能,而另一小组则掌握层次较浅的基础知识。这种情况下,第一位教师可以讲难点,主要面向要求掌握较深内容的学生,第一位教师讲完之后,第二位教师主要面向只想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回顾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

4.支持式。指“双师协同”教学中,一位教师授课时,另一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学习交流。广义上说,助教制也可以算作是支持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由主讲教师负责讲授,助教协助完成细节内容的讲解及回答学生提问,或者是一人负责主讲,一人负责主讲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完成答疑、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工作。

四、“双师协同”教学的实施

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双师协同”教学较晚。目前,南通工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分别在物理教学和法律教学中引入了“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桂林工学院、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等,也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了“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双师协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紧密合作,更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高职教育中引入“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知识结构的互补,缓解当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和环节,是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统筹规划,如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比例。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论知识是应用的基础,如果实践教学的比例过大,会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设计基本理论功底,遇到较深的技术难题还是无法解决[5],即便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必将在家具设计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困扰。所以,在工作情境的设计中,要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通过设计任务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的课程,可以由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与设计实战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每一个工作情境的学习,均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方案的推广能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形式

选择合理的“双师协同”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不同类型的课程,对于“双师协同”教学的要求并不一样,如在理论或实践所占比例不高,但要求很高的课程中,要求有精通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适合采用“嘉宾式”“双师协同”教学形式,这种方式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只要让教师明白课程内容相互关系,就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在自主招生或中高职衔接班的课堂教学中,“双师协同”教学更多适合采用“分组式”,通过对不同背景学生学习基础的摸底,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由两位老师采取略微不同的进度和方式开展教学,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

(三)加强“双师”交流沟通

“双师协同”教学课堂要实现丰富精彩的效果,需要在课下作精心的准备,包括熟悉所讲授的内容、收集选取参考资料、制作电子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辅导材料,甚至提前演练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课程教学设计环节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课堂上,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两个教师之间不管是互相点评与讨论,还是相互交流与辨析,都需要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是实现“双师”之间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

(四)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如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如何对“双师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进行工作量计算,是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基于工作情境的课程教学,一个工作情境可能由两位教师完成,一门课可能有3-5个甚至更多工作情境,涉及到的教师人数可能更多,如何既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能很好地通过工作量计算激励教师,是高职院校顺利推行“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保障。此外,如何营造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氛围,在专业内部教师之间,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兼职教师之间,如何形成深度合作交流的氛围,除了依托课程作为载体之外,学校要有相应的长效机制,提供相应的平台,使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为便利、轻松和积极。

总之,“双师协同”教学让只有多个教师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课堂中成为可能,对课程内容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学习、校企合作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课程,“双师协同”教学引入企业人员的知识,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对于教师,“双师协同”教学能够让其通过与同事的课堂广泛的互动,加深和拓展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发展教学策略,加快专业成长。因此,相对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来说,“双师协同”教学更能让教师主动提高“双师”素质,改进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对于学生,“双师协同”教学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能够从课堂中的第二种声音或另一种风格中学习,能够在技能实践中获得理论的解释,能够因教师之间的智力互动而提高其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双师协同”教学让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分享和协同成为现实,它将扭转当前教师间的相互隔离和专业个人主义的局面,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72.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3.

[4]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3-116.

篇10: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国为实现工业转型、注重人才培养的政策指导下备受关注的职业精神,它正是当下社会所严重缺失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有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永不止步、打造卓越、淡泊名利的表现。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上普遍存在着各种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当下产教融合的趋势,加强与企业合作,并以此来助学生养成工匠精神。

关键词:产教融合 企业合作 工匠精神 培养人才

篇11: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论文

1.1工匠精神在古代中国

工匠即手工艺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工匠精神一直都是手艺人的追求。即使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人为工匠子子孙孙皆为工匠,也有为铸剑牺牲生命的干将莫邪,有人为之著下《齐民要素》《天工开物》这样的典籍,有遗留下司母戊鼎、秦兵马俑这样的无价之宝。一大批惊世创奇的作品和技术的创造铸就了古代工匠的荣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坚持不懈和追求完美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做瓷器的工匠不会因为一批瓷器全部被烧坏而放弃,也不会因为做出足以让人用生命保护的传世之宝而得意忘形。学习永无止境,所以要永无止境地学习,做到这一点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说到学习就不得不说到教育,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直接向宇宙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向已经学习程度比自己高的人学习,最后阶段又向宇宙学习。一般人都只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但是如果只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人类的社会和科学永远不会进步,真正的大师都是向天和地学习,也就是追求完美、处于世界顶峰的工匠们的学习目标。然而人类向人类学习的阶段才是成长最为迅速的时候,也是习惯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场所。古人向来“尊师重道”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也是值得现代职业学习所借鉴的传统美德。在第三个阶段,在同业之中已经无人能出其右之后,学习依然不会停止,只不过此时已经没有“师道”的束缚,学习也更加随心自然。工匠不仅仅只是“造物”而已,更要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也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唯一方法,创造从未有人创造的存在。

1.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工匠精神已经不像古时候那样随处可见了。在追求“快”的这个年代,人们的浮躁之气彻底将“工匠精神”淹没。如今企业开始重新重视“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接触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力求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匠精神”也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工匠以其专业、专注、钻研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领域保持高度的热诚,十年磨一剑就是对这种“专”劲最淋漓尽致的写照。工匠追求完美,并将其付诸行动,即使是一个细微到肉眼无法察觉的缺陷也愿意花时间将其妥善处理,以确保每个新的“造物”都是最好的那个。

不仅如此“工匠精神”更追求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挑战自我,这也是现代“工匠精神”中最为活跃的核心,创新意識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诺基亚在手机上不创新导致失去对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此后一度变卖手机业务,创新意味着敢于尝试,想别人没想过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并且即使创新出来的东西没有意义也不能否认创新的意义,而是要进行改进,更加大胆地去创作去超越。除此之外,新时代的工匠还要注重加强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1]。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个人的精力也是有极限的,懂得协作的两个人会比单干的两个人有着更高的效率,这点同样适应于2人以上的团队。要说理由也很简单,一个社会越先进,其分工就越详细,人们的工作也越专业,只有每个人各司其职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如果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易,所有人都不得不去生产足够自己食用的粮食,社会只能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

篇1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论文

2.1重视思想引导发挥企业功能的原则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及企业都意识到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但只是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不够,在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前提下,还需要理解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价值为基础,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技术水平之下更应当着眼于对其思想进行指导,令其正确理解“工匠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令学生适应而变得更容易培养。单独强调“工匠精神”并不能使人轻易接受,要在实际的技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工匠精神”,才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其存在和重要性。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中贯穿这一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完成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学到了工匠精神获得工匠精神,最终能够使之在职业生涯中体现工匠精神。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情况下,学校更应该发挥企业的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用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工匠精神”,以职业的角度和标准来要求学生,从而使之更加专业化,并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学相长的目的。在实践中需严格要求,严格把关,这样学生才会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完成项目。人无完人,即使是教育者也存在各种不足,作为老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专业素养,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

2.2不忘初心言传身教的原则

培养“工匠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一定的行事风格和物质形态上。除了日常的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打造校园文化,令学校更加个性化,这在当今学校同质化严重、个性不足、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的情况下显得越发重要[2]。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制定规范,在师生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调整他们的状态,并且将此事作为学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以宣扬国家政策、各行各业大师事迹、行业发展状况为主,这样学生才容易对自身前途充满信心,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对理解“工匠精神”更为有利。

2.3以实践为目的积极创新的原则

在产教融合之下,学校应该以其科研实力及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开办下游产业,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实际参与到生产行列当中,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工作、工作之中学习,更能在经常性的实际操作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创新正是现代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也是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核心思想。学校在办产业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令书本上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采取辅助管理的办法,主要让合作企业来管理学生的活动。因为企业注重的是实用性和效率,更能抓住知识上的重點进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已经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学生也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结合研究论文

教师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计算机教学创新论文

计算机教学论文

国外计算机教学论文

浅谈中国出土的古钱币研究与考古学的结合论文

采用市场营销理念发展职业教育

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成绩与实际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锦集12篇)】相关文章:

函授会计专科毕业论文2022-04-30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2022-08-02

数学建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2022-05-23

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论文2022-07-10

护理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2023-07-31

锐意改革克服不足推进江苏林业职业教育2023-08-04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论文2023-12-20

高职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2023-02-16

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论文2023-09-21

翻译学教学研究现状论文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