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时间:2023-01-06 07:48: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集锦17篇)由网友“不良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篇1: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市场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培养人才.会计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和形势的`发展,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既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实际操作技能.近几年,从各省市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洽谈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情况越来越为普遍.

作 者:赵霞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2:依托校企合作构建岗前职业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岗前职业能力

文章围绕职业能力的建设,阐述了实训工作与职业能力的关系,论述了校企合作对构建有效职业能力的意义,提出了职业能力构建的长效机制.

作 者:梁斌  作者单位: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刊 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ECONOMIC YEARBOOK・GAOXIAO JIAOYU YANJIU 年,卷(期): “”(6) 分类号:C975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来能力   长效   实训经济实体  

篇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论文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论文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备受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内容包含高职校园环境中围绕师生工作学习活动的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载体,还包含全部物质载体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的软件内容,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品牌的树立,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高职校园文化通常被分为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和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中,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心脏;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外在形象,是基础保障;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桥梁,是纽带,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所在,是整个高职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主要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比如学术讲座、道德讲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文化,比如高职校园整体规划、整体识别系统、公共设施、园林景观等内容;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整体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师生整体精神状态、专业设置等方面。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还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层面建设、模仿普通高校建设学术型校园氛围、资源缺少有机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凸显、高职办学特色不明显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通过学校引进企业、工学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式培养等途径来实现,这几种有效的办学模式都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强制性拉入学校,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聘到学校,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融入到学校,同时,也需要高职生对于企业的背景、文化、理念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当前大多数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企业部分的内容较少,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内容不足,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建立起来,个别走在前列的高职院校也仅仅是对校企合作实践场地内部进行了文化建设,范围并没有延伸到整个高职校园,也没有深入到整个高职院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依旧停留在单一追求物质建设、单一宣传学院本身、单一依靠个别教师和学生这个层面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外在表现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氛围营造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强化了企业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对高职学生就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锻炼和熏陶。常见的可以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主要包含企业责任文化、企业竞争文化、企业合作文化、企业忧患文化、企业诚信文化、企业吃苦文化、企业服务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等内容。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活动,搭建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两种文化的融合途径和方法,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容的同时,提高高职学生企业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陈旧,大多都简单模仿和沿袭传统高等院校或中专教育的学术型校园建设方式,没有体现高职教育本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内容。从根本上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应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办学成果等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特色;强调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独特性;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差异性,突出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企业化、行业化和实践性;响应国家号召,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创新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同时将高职教育的教学成果展示出来,对在校高职生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再次,鲜明的职业特色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高职教育职业特色上来,重点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鲜明的职业特色一方面依靠校园物质文化来体现,比如相关的实训室、实验室、教学环境的布置、行业企业发展信息的体现等,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师生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比如把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对全体师生不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师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生产一线进行职业认知教育,邀请相关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成功经验介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随着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伴随双方深度合作的步伐,探索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和打造高职教育新名片而不懈努力。

篇4: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

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行校企合作的意义

通过实习,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会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为就业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将来在找工作时就有了目标,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会计人员的角色转换,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直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校都在尽可能地加强校外实训,但是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决定了会计工作本身有其特殊性,所以企业对接待这种人才培养工作很不积极,或者只是流于见习等表面层次,企业很难安排我们的学生真正到企业接手会计工作。加之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零售”特点,企业能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无法批量安排学生到同一个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实践。而国家只是给出了发展方向,相关政策还不到位,没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1校企合作稳定性不高

深度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与企业之间有了合作关系,但是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合作关系相对松散,每一次合作的单位、内容、时间及侧重点不断地变化。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的状态。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直接的利益,多数企业因没能直接受益而积极性不高。有的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联系合作企业的工作难度很大。学校把教学视为教师工作的第一位,教学成果、工作量等仍然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而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这些都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得不到全面持久的落实。

2.2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即使取得了“双师”资格,很多教师也只不过是“双师证”教师,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然可以从企业聘请会计人员担任外聘兼职教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兼职教师的本职工作与教学工作可能会有冲突:教学有连续性,要求兼职教师也必须按时到校上课,但由于出差等原因他们可能不能保证上课时间;而且他们在企业里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和批改作业。企业老总也不可能同意员工长期去做兼职,能做到的是举办一、二期讲座,这对于学生来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2.3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与教学预期的差距大

实训基地能提供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会计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能够真正接收进行会计实际操作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实训基地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学需要随时为教学服务。而且,实习单位通常认为学生只是来实习,将来就业不一定在本单位,所以在工作分派和业务指导方面不会很尽心尽力,实习很可能流于见习形式,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2.4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跟正式工作有很大的差距,实习的作用不大,对实习实训不够重视。而且去实习没有工资,有时候工作还很辛苦,所以有的学生实习时不认真工作,敷衍了事。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而且也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可能影响到以后的合作。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改善校企合作的建议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借助政府的平台,学校和企业“联姻”,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新模式,共同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优秀会计人才。

3.1校企合作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会计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实践不能直接给企业创收,于企业无利,人家当然不愿意接纳。国家可以在政策方面出台具体措施,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去企业实践会计岗位。或者由企业的会计人员带学生实习,国家可以给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积极合作。

3.2建立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共建体制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都是利益主体。双方能否长期有效地合作下去,取决于利益平衡点的寻找和把握,即能否给双方都带来良好的效益。为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突出专业特色,与企业共同探索与努力,创新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共建体制和“共谋发展、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互融、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会计发展同步,逐步形成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以及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良性机制。遵循需求驱动原则,由行业企业会计专家和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打造适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战能力,以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工作重点,发挥教学名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在新教师培养、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评细则,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加大对那些在实践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教师的奖励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成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学院办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学院教师达到具有“双师”身份和“双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另外,在得到企业老总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参与我们的会计专业课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师可以与企业来的专家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了得到企业老总的支持,学院可以主动提出: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学院积极为企业提供包括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培训员工等在内的智力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利益,必然会产生长期合作的动力。

3.4提高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学生认为校外实训基地不重要的误解,学校应当联合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实训基地实际上是一个跳板,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积累会计工作经验,毕业后能够更加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地融入社会。只有学生自己从思想上意识到实训基地的重要性,才能在实习单位踏实勤恳地工作,更好地锻炼和充实自己,给实习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后续的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论述论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论述论文

摘要: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就中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来说,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合企业的专业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与企业合作共赢。所以在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时,必须要在基础之上进行强而有力的强化,才能加快在该模式下特色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文将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局限性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探究

一、引言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高速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的适应力增强。伴随中国高职师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校企合作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入口。虽然中国在该模式的行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长久的运行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将从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切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第一,企业辅助配合模式。在这一合作模式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处于次要配合地位。企业根据高职院校给出的要求,给学校提供相应的便利辅助学校完成相关任务,比如说:为学校提供教育设备、教学资源、资金、以及建设相关管业的实训室等,有的学校为了培养人才,还要让企业内部高层技工进入院校教授学生,设置相关奖励机制进行激励[1]。在这一模式中,高职院校主要承担了对学生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模式,这也是最直接的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1]第二,校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即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培养人才。该模式中企业更多的参与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制定中,包括了研究培养方式、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等。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开展相对较晚,首先在高等院校试用实行,后来在高职院校展开。[2]第三,企业全面参与模式。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的分内事务,企业在参与上也是全方位的,并且实施了一体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在高校的设备、技术、师资力量、资金、场地等方面承担了计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始终以主人公的形象展开校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也有一危害,即是需要避开唯利是图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高校学生的行为;这样的事件在根本上破坏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使得该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得不到保障。[3]

三、中国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大的问题便是企业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始终都处于高校积极,企业不积极的状态,导致合作不和谐的情况发生。其次,中国针对于校企合作的策略依然不够确切到位。虽然,该合作模式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展开,但是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到位;中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在国内各个高等高职院校都展开试点,但是还没有建立全套的实施准则和开展指导说明。最后,在国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其实施和运行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是试点,并不是整体通行,导致不够具体化、系统化,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2];也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全面和不完善,导致一有问题便难以解决。虽然中国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但是其中涵盖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解决。通过政府的指导,让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互惠互利,促进中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四、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第一,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计划。高职教育的实行主要依靠高职院校,而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也需要从高职院校着手,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了解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与企业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调研基地、考察基地的建设,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保证学生就业之前的基础连号。并且,高效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如何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使其发展能够更加快速;其次,高职院校要为自身校内进行量身定制,抓住高校的特色,培养专业型人才,使企业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以此获得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当然,高校在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上应该更多的开展研发活动,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为企业服务,让企业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积极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提高企业的人才利用率[3]。第二,优化企业的参与过程。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必须要秉承积极的态度,在高校不断改进的同时,企业也要不断的优化参与的过程。在参与时,必须要尽到自身该尽的责任与义务,强化合作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潜在价值,在学生进入企业时不断地创造环境和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锻炼自己,为企业盈利。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企业盈利。因此双方都应更重视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红伟.中西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民营科技,(8):290-291.

[2]张刘芳.朴树远.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文摘版,(8):00245-00245.

[3]刀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18):205-205.

篇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面对当前企业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和形式,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院校和企业互助共赢的良性环境。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探索就业导向的实践中,最具实效、带有方向性的就是校企合作。该合作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校企共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校企合作则有利于学校突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打破高校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将企业最新的科技动向及先进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优化教学体制,动态调整课程的开发。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人才的需求标准,企业最具有发言权。为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高校应建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建立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是学校联系企业,企业又反作用于学校的关系纽带。企业将直接参与制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等多项环节,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指导,领航,把关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双向参与的模式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等合作,可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共赢”。对学院来说,根据产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专业复合,合理安排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增设市场急需的新型专业,改造或停招就业率较低的老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与进程安排灵活的弹性模式。对企业来说。学院直接为他们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做到“零距离”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为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和制定,这样从根本上化解了学院办学、企业用人两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有效地加快高职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院校必须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相关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但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市场需求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除由社会支持和政府资助外,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引入企业丰富资源,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高基地建设质量,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高职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学院高新技术和课题项目的研发,面向社会吸纳资金,把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办成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基地。

(二)利用企业有形的资产和资源,使用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场地和生产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切身体会企业技术的专业性、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顶班劳动,建立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高职学生零距离工作岗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引入具有生产性、研发性的仪器设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使其成为区域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科技中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实习实训室某些硬件条件的不足,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为实践操作前的理论教学提供多种有效途径。

(五)联合一个或多个有信誉保障的'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日益显现,市场需求已由传统的用人方式转向为面向培养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教育要想适应市场需求,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效能上下功夫,就必须加强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建设。实践证明,最能体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色的就是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借鉴国际教师团队的培养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外兼职教师信息库,拓宽院校教师的来源,高校可聘请长期在服务建设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优秀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上课;也可从大型知名企业的培训教师、高层管理人员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建设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引进对象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定期选派年青教师、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合作的契机,高校教师可在合作中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先进技术的革新与改造,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制与开发,从而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技能的应用,为实现高职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教师又可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技术带给企业,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加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实力。因此。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和首要任务。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的高技能人才。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中国,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和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原则,推进产学结合,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良眭互动关系。

篇7: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高职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室)

学校专业机房是为教学班级进行整体性开放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领悟性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企业在学校设置了工作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办公地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提高领悟性较差或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一个场所和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工作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总结

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2]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第3期.

[3] 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4月.

篇8: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本网 网 )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 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进修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市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学校主动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亚利服饰、东灏制衣、远达化工、永安药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提升培训协议。分别开设了服装缝制与设计、化工、计算机、电工、焊工等短期培训班,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等办班形式。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考核标准等内容。实现了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使这些学员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训模式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学校和学员, 取得了“三赢”的好效果。

3、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金澳科技、江钻实业、冠捷电子、南海奇美电子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以求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

4、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本市一些知名企业如: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他们每年要招收大量工人,这些工人中大多是当地失地农民。按地方政策,他们需要就业,但他们必须通过培训,获取一定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后再就业。在市政府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下,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且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培训,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通过一年或二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专班。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培训科,设有科长、副科长各一名、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并由一名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学员学籍管理、编制台账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南海奇美电子、信昌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冠捷电子、江钻实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训协议;与本市的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杨市精工、东灏制衣等到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进修提升培训协议;东汽公司和杨市精工等企业成为机加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昆山电子和南海奇美电子等企业成为电子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东灏制衣和亚利服饰等企业成为服装缝制与设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近两年先后派苏老师、刘老师到东汽公司学习车工及数控技术,派邱老师到昆山电子公司学习电子焊接技术并兼任学生实习带队教师,派王老师到远达化工厂学习合成氨工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

5、学籍管理。对每一期、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员都要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对他们的考勤、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作详实的记录,并建立好台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查和评价。对教学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督促每位教师做好备、教、辅、改、查工作,以达到预定的培训质量。

四、对校合作办学模式的评价

1、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实现经济腾飞、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与亚利服饰公司和远达化工公司开展的“双元定向”合作,将亚利服饰公司新招工人中的241人及远达化工公司20新招工人中的78人注册成我校学生、学制二年。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企业负责操作技能的培训,二年毕业后获取技校文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缓解了学校的招生困难,给学校带来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训各类学员3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近200万元。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机加工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后,95%的学生能承担学校承接的对外加工业务的操作且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给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

4、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5、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双元定向”班开班后,深受广大失地农民的欢迎,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五、几点反思

1、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运作程度偏低,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4、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对学校来说,培训资金要先期垫付,等培训学员完成学业且验收合格后,培训资金才能到位。对企业来说,学员学习期间要支付培训学员一定的工资福利,学员合格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后,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职教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余争鸣: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

篇9: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笔者对现阶段公立职业学校的管理和办学的'认识是:管理要经营,经营靠机制;办学就是办专业,办专业就是优化实践教学.

作 者:孙德奇 孙鑫淼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10: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模式探讨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一定社会经济之中的文化科学中心,有能力、有义务对当地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进行实际的服务。高等职业院校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职能也是高职院校自身智力资源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的形式是广泛的,而校企合作是最直接、最适合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实践模式,提高对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和良好的关系,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与效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一、高职教育社会化认识

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前两项职能的基础上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职院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且在这种服务与实践中发展和壮大自己。为此,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正确的认知。对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有相当高度的正确认知。高职院校必须深切意识到,“面向企业、面向行业、服务产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走向企业、走向行业、走向社会,在专业布局方面,将人才市场需求的周期规律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向性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行业与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生产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寻求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之路、以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智力资源和服务社会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地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与企业结为良师益友,使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平台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职业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力促企业接受学生、欢迎学生,同时也可使得学生学有所获。合作企业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特殊功能出发,在经济考量为先的意识推动下,在合作过程中虽然会有一定的利益驱动,高职院校仍应从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社会性大需求为动力,以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为角色定位,端正姿态与企业平和相处,不断促进合作双方的了解与信任,以使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和谐、健康地得以发展。

再则,高职院校必须善于发挥专业特色在行业布局、区域经济中的信息技术、职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校企双方合作中扮演主角,多起导向功能与主动参与性,从而萌发企业的合作热情,引领校企合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并不断将校企合作模式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延伸与强化。

二、校企合作实践的多元性

(一)校企合作呈多向互动。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与企业合作双向互动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它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努力实现某一确定的目标,双方通过合作协调的共同作用而产生联合行动。因此,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自觉与外力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行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专业为载体,以行业产业为背景,以企业需求为着眼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培养目标,是一种紧接企业经济行为和服务企业行为的教育教学形式。为此,高职院校企合作的同一目标应该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生产,推进企业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进步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双方要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的分解,找到合作双方互相对应的职责,突出专业设置优化、强化职业岗位目标,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课程标准,合力教育教学资源,追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这既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涵,更是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本质所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双方应有共同的工作目标、步调一致、行事高效的协作方式,具有一致的共同性和目标的指向性。在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舞台,校企之间的合作还必须体现互利性特征,互利性是指校企合作双方应有不同的个体需求,一是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从中获得所需的丰富人才资源,支撑企业不断得以生存与发展,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了解企业生产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学生通过下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校企合作能吸收到专业的基本知识,扩充自身的专业生产技能,更新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如果进一步向上看,国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加强国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指导力度,以改变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松散性、浅表性状态,在宏观的政策层面发布科学、规范、完整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指导性文件,以国家层面的规范性制度为纲领,作用于指导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向着更广的幅度、更深的程度深入与发展,也可减少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办学资源投入的重复性,充分运用可支配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投入,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更有针对性,更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日益增长的普遍需求,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很重要的形式与途径。

(二)校企合作内核是文化合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发展之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向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共同课题。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个不断创新前行的过程,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行业分布、区域经济、地区性文化等的因素,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式会有所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合作方式、合作内涵必然也不相同。我国现在大多数规模以上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培育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有企业先进经营与管理的理念、符合企业特征的管理体制、规范、可行、科学的管理模式、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高标准的质量意识、优质完善的服务理念、企业社会责任与公众形象以及积极向上和谐协作的氛围等。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专业教育,同时需要企业环境、企业特定文化的培育与熏陶,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无疑是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学生接触企业、触摸行业、了解社会开辟了合适的途径,与此学生能够在独特的企业文化中得以陶冶,逐步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协同合作的工作精神、坦荡的为人处事行为、敬业爱岗等综合职业素养。企业的特定文化和校园的特色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可以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氛围,提升校企合作文化的内涵与层次,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企业特定的文化理念,可以革新高职学校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企业完善的服务理念和健康的服务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发展是在已有不同层面上的合作向更高的文化合作延伸,这不仅是企业特定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的对接与交融,也是校企合作走向更高层面的努力方向,更是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竭源动力。

三、结语

开创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新模式,既是高职学院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高职学院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创新与创造永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永远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动力。”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将有助于拓宽人们对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新认识。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的合作,更是校企文化的合作。因此,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内涵与模式加以研究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行业与企业对专业人才在需求也为随之而变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将不断创新与丰富其内涵,充分认识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是校企合作模式走向更深层次、走向更宽领域、走向更高目标的前提与基石。

【参考文献】

1.傅伟.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改革,2.陈锡宝.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建设教育,2011

篇1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应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

文章深入分析解读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合作模式,希冀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模式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旅游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所需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鉴于此,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模式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来我国我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探索,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学校和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开展的合作。

校方负责联系并安排学生进入一些定点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开展实习。

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

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接参加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的定岗工作,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实际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学校在该模式下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平时见习

在大一期间(有些学校是在新生入校军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一般会由专业老师联系当地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

由企业的专门人员或是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陪同讲解,参观完后,会安排学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并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的人才需具备何种素质,让学生在大一时(入校时)就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个规划,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假期打工实习

学校可负责联系旅游企业,协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体验旅游一线员工的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定位,同时为返校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的打工实习,对大多旅游企业来说,尤其是旅游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旺季时(例如春节期间)人员紧缺的状况,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打工实习,劳动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旅游企业也欢迎这些实习生的进入。

3.顶岗实习

由于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要求的就业门槛低,但十分注重实践经验,故大多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局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把实习、毕业和就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校内校外两个实习指导老师,多与学生就实习、就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表现的观察了解,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可以从中吸纳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本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即学校根据一些旅游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将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把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这些企业挂钩,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企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锻炼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由合作的旅游企业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数量、具体对应的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省掉了“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等繁琐的中间环节。

同时定向培养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就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培养。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养的学生认为,一走进校门就等于有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就业的大门,无论自己专业能力怎么样,毕业后就有工作,于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间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长远上来说不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

同时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学校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挑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因为毕业就有工作而放松学习,致使毕业时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临失业。

(三)双向进入模式

缺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丰富实践缺乏。

同样,旅游企业中的员工也有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水平不足的困扰。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企业必修的课程。

而高校正拥有培训企业员工的师资和先进理念。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互换培训,“双向进入”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学习,即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各部门任职锻炼,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即旅游企业派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讲座。

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旅游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学校拥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

双方采取双向进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实现零距离办学。

(四)工学交替的“3+1+1+1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为其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市场上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将会出现很大的缺口。

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工学交替的“3+1+1+1”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短期见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

其中,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见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3+1+1+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分为6个阶段,即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学生前三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第四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和和毕业答辩;第六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就业。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旅游淡季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学工交互递进,不仅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在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在这个模式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是交替进行的,学习过程经常会被打断,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系统性学习产生影响;在顶岗实习时,学校直接把学生交给企业,学校和企业交流不足,对学生的管理均不到位,使得校企合作办学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采用开放式办学思路,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学专业,.

[2] 毛江梅./校企联姻0挑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EB/OL].

[3] 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7):89-90.

[4]曾丽艳: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107-109.

[5]宋安东.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中国科技信息》.2010,3.P229-232.

[6] 徐世伟等.校企合作背景下实习教学的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P96-98.

篇12: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浅说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浅说

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是中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方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提供校内实训场所以外,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合作模式及其存在的困难、可行的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成功案例等几方面,对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作 者:陈逸怀 许驰  作者单位:陈逸怀(温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浙江,温州,325027)

许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27)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职   高职   计算机   校企合作  

篇13:探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为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案,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以及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对此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经济特征和现阶段的实践表明,校企双方只有需求有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共赢。但就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来看,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1.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内外动力不足。第一,企业认为从社会分工来看,教育是学校的事,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校的办学任务,而企业只需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没有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义务。第二,目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处于用人的买方市场,选聘员工的余地很大,即使企业从事的是一种新型业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招聘一些具有良好职业潜质的应聘者,他们通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工作。第三,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要有人、财、物或相关的政策支持,没有外在的激励机制,企业很难调动积极性。

2.高职院校投入受来源限制。首先,生均财政拨款低于同等学力普通高校。尽管国内外教育界公认高职教育投入大,但目前国内高职学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仍低于同等学力普通高校,浙江省前一个高职生的财政拨款为同等学力普通高校生的70%。其次,高职学院自身筹资能力弱。以浙江省为例,全省45所公办高职院校,—除财政拨款和学费外,社会捐赠和学校其他创收仅占10.8%。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在生均财政拨款和学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学校如果不能共享企业资源,全额投入压力较大。

3.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时企业即使具有与学校合作的主观意向,也不能顺利地找到对口的合作学校或合作项目。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综合分析国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作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一种利益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使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行动;要有外部的制度环境约束,使双方合作成为法定义务;还要有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使双方的合作能顺利进行。 1.重视和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借鉴和参考国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制度环境建设,国外的制度环境良好,德国、美国、日本都出台了一些法规,从立法的高度,具体地规定了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应承担的义务,使合作办学成为企业自觉的行为。相对而言,我国的制度环境建设滞后。虽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上进行了劝告性规定,难以进行具体操作,缺乏有效的硬约束。为此,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可供操作的《职业教育合作法》、《职业教育合作法实施细则》或相关法规,具体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可根据企业的规模,规定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数量、学生人数、实习时间,并把“校企合作”的实施与否,作为企业每年工商年检的内容之一,相应的企业有优先选择一定数量毕业生的权利;如属特殊行业不能接受学生顶岗的,可提高该行业的教育附加税,替代所承担的义务。

2.发挥财税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学校必须在“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大量地投入,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也要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政府要发挥财税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对企业和学校进行奖励。如企业按接收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的数量享受财政补贴或一定比例的减免税优惠,企业对学校的投入可作为捐赠给予所得税前扣除,对高职学院可提高生均拨款定额及专项补贴等。

3.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学校的优势、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其最终的目的是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及多赢。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经济特征和国外的成功实践来分析,学校的优势应是良好的专业理论研发和教学团队;企业的优势是生产性的场地、设施及设备,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能手。因此,学校应把合作的重心放在与企业一起搞产品研发,开展管理咨询;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和校内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理论培训等。企业要利用现有生产场地、设施及设备,为学校提供可供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指导师傅,尽可能地通过顶岗选拔出企业所需的'人才。这样企业既能降低用人的培养成本,又能提高生产设备的效率;学校能减少专业设备的投入和更新;学生能获得就业保障。

4.建立校企合作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参与,形成有效的运作平台,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政府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调研、协调、检查、监督行业、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引导、督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行业可成立行业协会,研究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数量和岗位要求,为劳动厅提供行业各职业岗位资格标准,引导学校按企业用人标准进行课程建设,按行业的人才需求招生。再次,学校的领导要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战略方针、构建校企共管的管理体制及校内组织机构的建设,校内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各项工作。如产学合作办负责落实各专业合作的行业(企业);各系负责与合作企业进行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人事部门负责双方师资互聘;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的安排;教务部门负责与企业共同进行实践性教学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学生处(就业办)负责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就业。最后,企业要成立职业教育办公室,由专人负责企业职工的培训和学校的合作事宜。

5.理顺校企合作的关系,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高职院校要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难度很大,涉及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方方面面,关系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切身利益,十分复杂。学校要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学生到企业,并聘请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指导。企业要安排好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协调好培养人才和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应主动配合企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对教师、学生进行双重管理和考核,强化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在国家示范性建设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小秋.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8).

[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篇14:工程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构建的论文

工程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构建的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实现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上实践教学体系上存在的不足,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层次完整、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企业开发实践教学资源,以工程项目设计为牵引设置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办法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本科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企业实践课程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当前的工程教育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学术理论、轻工程能力倾向,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工程能力培养的问题,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良已势在必行,依托校外实习基地,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打造层次完整、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及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校外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的参观性实习为主来进行,其模式单一,效果较差,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和维系,其合作浮在表面,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2]。针对以往办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本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办学实际状况,依托湖南省“十三五”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契机,提高专业人才质量,创新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机制,打造层次完整、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2新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1.1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机制借鉴国内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程实践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地进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企业导师主讲特色实践课程,并在实习单位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及单位课题。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另外学校与企业应开展定期的多层面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需要,制定新的工程能力培养策略[3]。2.1.2建立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3+1”培养模式,前3年注重学科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的培养,最后1年注重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所设实践环节主要为课程实习与课程设计。第4年主要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四前暑假的分散实习,由各小组指导老师指定所带学生的实习单位;第二阶段是大四第一学期,实践项目主要由企业提供,主要分为基地实训项目和基地实践项目;第三阶段为大四第二学期,可参与毕业选题中的基地实践项目作为毕业任务。

2.2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2.2.1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专业团队根据基于“工程项目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建市政管道工程、水质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个工程项目教学团队。明确各教学团队负责人,从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营四个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进行课程的组织。2.2.2以工程项目设计为牵引设置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内嵌式和外引式教学手段来实现。内嵌式实践教学,一是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嵌入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二是在整个教学安排中做到实践课程所占课时比例不低于30%。外引式实践教学,一是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实践。二是校内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由相应企业专家以分散讲座负责授课,如《给排水专业规范解读与应用》、《水工程实践项目解读》等。以《给水工程》教学为例,可在理论教学与对应课程设计之间开设一个“给水工程专业规范的解读与应用”的讲座。2.2.3微课、慕课课程支撑以已有的校级精品课程(泵与水泵站)、院级精品课程(水力学、建筑给排水工程)为基础,逐步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微课、慕课课程建设。2.2.4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企业实践课程深化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及融合模式,把实践教育基地功能从传统的`单一学生实习训练模式扩展为包括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工艺创新等内容的综合性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联合设置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在实习基地开展以下实践教学环节:①基地实训项目。基地实训项目设置在大四第一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学生进入生产一线,由基地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和培训,可将企业的生产项目纳入学生的实训项目,如为自来水公司进行实际用水量调查、地下给水管网普查、水质采样和化验等,在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②基地实习项目。基地实习项目设置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的两周,学生在去不同生产企业参观实习,在实习期间邀请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做专题讲座,结合工程实例讲授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实践体会,分析实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③基地实践项目。基地实践项目设置在大四第二学期,即毕业选题为基地实践项目的学生进入企业,如针对给水厂的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可囊括整个建设流程,从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到给水工程整体规划、最后到输配水工程初步设计及净水工程初步设计等。由校企双方根据工作量、考核内容、设计深度确定设计题目及设计任务书,开展最终的毕业环节。

2.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办法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从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为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4]。2.3.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考核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形成以工程项目课程体系管理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机制,采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的管理办法,确保课程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2.3.2丰富教学评价办法加强学生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考核,把专业能力考核、从业资格证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考核内容,结合国内外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以及本校教学实际,改进教学运行机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答辩、随堂考试、实际操作、企业综合评定与从业资格考试等相结合,形成形式多样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5]。2.3.3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依托前述两个平台的经费,支持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和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

3结语

利用校企合作,更新和丰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适应了社会与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依托校企合作重构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校企交流渠道,深化校企双向合作,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黎武,张伟.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04):137-140.

[2]张伟,汪爱河.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60.

[3]高原,袁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大众科技,(11):203-204.

[4]周虎,申少华,彭青松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79,187-188.

[5]高玉兰,宋新伟,贾如升,等.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06):149-152.

篇15:校企合作的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文

校企合作的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文

摘要: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本质目标的具体策略,也是为社会培养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索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校企合作;双元制;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以及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等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元主体的育人模式,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践锻炼的方式提升机电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

一、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纵观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成功的育人模式都是建立在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的,企业和学校发挥着双主体的作用。实施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社会对高端实用型专业人才要求的具体体现。目前市场上对具有高端实用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要掌握零差距的岗位适应能力,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单独依靠校内教学工作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必须要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实现双元主体育人模式。高职教育实施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可以增强实践岗位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满足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二是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针对性,保证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人才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就业率;三是优化高职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优化高职师资队伍的结构,解决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实施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构建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对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实践观察,实施“双元主体”育人模式还需要高职院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双元主体的融合问题。双元制就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就必须会涉及到利益,尤其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之后,高职院校是否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帮助,如果通过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利益,那么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是不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同样作为高职院校也是一样的,因此需要解决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二者融合问题的阻碍要因素。

(二)“双资源”的共享问题。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共享,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来自于师资队伍的共享,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比如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就高职师资队伍的共享而言,相对比较容易,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参与到企业建设中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而且企业员工参与到高职教学中也能够带动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提升,因此就师资力量方面而言没有明显的阻碍。但是关于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则要存在一些障碍,这主要源于高职教育的实训设备比较短缺,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岗位,学生到企业实训锻炼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考虑。另外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是否符合学生专业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构建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对策

(一)确定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培养目标。实施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明确为谁培养人(专业对应企业什么岗位等);培养什么样的人(专业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岗位设置等);怎么样培养人(怎么样进行校企合作等)的问题,结合当前机电专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院校的实际情况,将机电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以培养满足当地企业岗位需求为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机电专业的学生由一个简单的机械操作手逐步变成企业生产和技术的高技能骨干人才;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校企合作企业纳入到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共同设计教学内容,着重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锻炼之间的衔接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实用型专业机电技能人才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企业还要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双元制育人模式强调的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因此要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一是要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企业的意见,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寻求最佳的切合点,培养综合全面的'实用型机电专业人才。比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要根据以往学生在实习企业中所暴漏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以此满足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推行“双证书”制。以职业标准为主导,鼓励学生参加机电职业资格考试,使得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互通;三是开展各种实训锻炼活动。目前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实践教学外,可自主选择在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实验实训,同时系内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对应的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及各类大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向促进机制。

(三)实施“双资源”下的课程教学。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拓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就电气专业技术开展的合作,实现双赢;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比如高职院校将实训训练搬到企业的实际岗位中,以此强化实训的效果。当然实训操作必须要由企业专业人才指导,着重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柜制作》为例,设定“双资源”课程授课内容,具体见表1。

(四)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下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的技能,以便在以后的就业中获得生存技能,而学生专业能力主要是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评价中应该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二是对学生素质养成状况进行评价。职业素质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率、单元作业,技能训练中的安全操作和5S管理、在项目实施中的团队贡献等内容组成。这部分分数针对学生来源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以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校企合作办教育,是达到高职办学目的、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已成为教育领域普遍共识。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构建校企合作、双元主体的育人模式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7

[2]李雨锦,李波,高秀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8

[3]戴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EB/OL].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网,,9

篇16: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罗颖飞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办学模式,当下学界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原因、突破等多有讨论,却较少论及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拟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并说明三方在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此模式的可操作性。

篇17: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瓶颈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市场经济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自职业教育在我国兴办以来,校企合作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办学模式之一,它指的是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不同资源,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达到“双赢”的局面。

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不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然而,与国外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不均等

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立场是要实现合作双方的“双赢”,但目前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远未达到这一高度。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主要承担的是发达国家企业的商品零部件生产,对高新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不强,导致企业对高等院校的依赖不够,对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意愿不高。而高职院校承担着保障生源和就业率等社会压力,因而积极努力扩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对校企合作项目的依赖性和期盼较高,从而形成双方合作意愿不均等的局面。

2.校企双方的投入、收益不均等

高职教育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兴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被视为“次等教育”,国家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不高,在生源质量和就业率方面都不如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这导致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高职院校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向企业索取各种资源,如要求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专家的技术指导,增设仪器等;企业却不能同等地获得与投入成正比的效益,如充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是双方开展平等合作的一大障碍。

3.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基本呈现出“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这与企业的社会承担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企业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自己处于买方市场,因而危机感不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负责人抱着“搭顺风车”的想法:认为校企合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校企合作的社会职责寄希望于其他同行企业,导致了校企合作的被动局面。

二、从校企合作到“政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作所面临的诸多瓶颈,是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意愿、投入产出、积极性等方面严重失衡所致。要想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双方的合作向良性循环发展,

亟须解决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1.平衡合作双方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无偿的付出和收益,校企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要维系校企合作的源动力及其良性运转,必须搭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利益兼容的平台,使校企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意愿或行为,而是双方的共同意愿。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领域,双方的直接利益兼容性较弱,因此,政府在引导校企双方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方面负有首要责任。

2.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任何企业都会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开展合作或在合作中过多地投入,是因为校企合作没有提供或保障企业的应得利益,从而导致企业的主体性缺位。笔者认为,市场主体的利益既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投入来获得,也可通过政府的激励行为来实现。在校企双方利益不均等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出台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奖励办法,保护企业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长久发展。

3.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制度

高职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高等教育形式,国家的扶植力度和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都有待建立和完善,这同样是导致校企合作项目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和约束力的原因。在发达国家,校企合作项目之所以获得源源发展的动力,在于各国都制订了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建立由校企共同培养劳动力的双元制,法国通过政府和企业行会建立学徒培训中心,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则直接设立自己的专属职业院校等。这些学工体制均不约而同地以利益为引导,以法律为约束,从而保障了校企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中国高职教育的未来方向也必须摸索出一条适于国情、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制度之路。

由此可见,要想把校企合作的工作往纵深推进,必须建立政府、学院、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由过去的校企双方的合作变为“政校企”三方主体的合作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院校协调,企业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在过去的校企合作项目中,政府或多或少地承担了部分的工作,但还未上升到在合作模式中成为核心主体的程度。新的“政校企”模式需要政府把自己视为合作中的主体,积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克服当下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缺失或不健全的现象,消除企业的顾虑。简言之,由校企合作到“政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推动校企合作飞速发展的突破口,政府作为合作的主体之一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操作性

“政校企”的合作模式不仅是基于校企合作现状而提出的一项理念构想,也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际上,“政校企”模式不是对校企合作思路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现行思路的优化,它要求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主体各执其能、各执其事,共同实现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1.政府在“政校企”合作中的职能

首先,政府在“政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企合作尚处探索阶段的初期,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是决定校企合作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政府可在推动合作建立、协调合作进展、监督合作成效三方面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

在当下,较少有企业主动寻求与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当地高职院校与企业牵线

搭桥,推动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当地政府可基于本地的经济产业格局,指导本地高职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并通过招商引资、创立工业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吸引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

伙伴关系。

其次,持久的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不断地调整和沟通,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高职院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社会领域,双方的利益兼容性较弱,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基于不同的利益出发点而产生摩擦和分歧,这需要政府直接参与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找寻解决矛盾的办法,确保校企双方始终处于矛盾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

最后,校企合作的成果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单方面得失,而是有必要纳入一定的监督体系之中。只有在对已经完成的校企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基础上,未来的校企合作才有可能向深层方向发展。这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对校企合作的监督机构,通过验收每一项合作成果的得失利弊,不断总结经验,逐层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广度。

2.学校在“政校企”合作中的职能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需求较为强烈,依赖性大。这是由高职院校所承担的生源、就业等压力决定的。笔者认为,要突破校企合作中的被动局面,高职院校应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协调沟通的功能,确保“政校企”合作的“中间热”。

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定期、适时地与政府沟通,向政府及时反映自身的需求,通过政府的推动作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如期向政府反馈合作项目的具体进展,通过政府协调校方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分歧。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尤其应当在保障企业的既有利益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产业资源,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

标。校方可建立专门的产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传达自身的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大合作交流的层次。

3.企业在“政校企”合作中的职能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企业是校企合作中的实际投资者,它力求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充分调动企业在合作中的积极性,促使企业由可有可无的合作态度向积极参与的合作态度转变,是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参与到“政校企”的合作模式中,才能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首先应当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直接

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对话通道,向校方直接反应自身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企业应当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这主要体现为,企业可指派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工直接加入对高职院校的课

堂教学中,给学生做具体的示范和指导;并定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实际的生产锻炼。

最后,企业可根据高职院校的需求向校方提供一定的资金和仪器设备的支持,保障校方的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有条件的企业可直接创办或入股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直接成为企业生产线

的劳动力补给站。

综上所述,“政校企”模式是对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其实质是在校企合作的开展中引入政府作为二者的协调主体,确保校企双方这一矛盾统一体在获得应得利益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

约束。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层发展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政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未来的校企合作值得尝试的

方向之一。

注:本文由《探索梧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模式》项目赞助,编号2012JGA441。

参考文献:

许新。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考试,2012(05)。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职业学院)

人才培养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简论依托企业的高职教材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论文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究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创建论文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集锦17篇)】相关文章: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2022-04-30

对于校企合作开展省级学科竞赛的分析与实践论文2022-05-04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体系的构建论文2024-02-04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2022-08-01

人才培养开放教育论文2023-05-25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3-24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创新思考论文2022-06-16

浅议甘肃省高职学院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建设2023-07-22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2023-10-13

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论文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