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11 07:53:24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通用20篇)由网友“gyhin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

篇1: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

关于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

摘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汉语对少数民族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少数民族儿童作为少数民族,他们的母语和日常用语都不是汉语,缺乏汉语言的语言环境。绝大部分儿童是进校后才接触到汉语,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事物。作为汉语教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水平现状,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如何开展汉语课教学是难点也是关键。

关键词:汉语教学;重要性;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10-0058-01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

1.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1 缺乏教学资源。现阶段,我国小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主要是基于课本的学习,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对于新疆等少数民族群众居多的地区。单纯依靠课本的学习,会使小学学生对文学了解的方向过于狭小,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资源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进行补充,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学资源匮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教学内容不简练。对于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一定要有侧重点,精炼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的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汉语言文学中语句的表达方式不同,内容含义就存在差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因此,要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开始教起。当前,我国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普遍反映是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起来更是吃力。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是当前小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小朋友学习汉语言文学不是为了学习汉语,而是进行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2.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从学前教育开始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2 成为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同学肩负着建设家乡的重任,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先学好汉语课程,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理解并学好其它课程,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民汉兼通”,将来成为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才。

3.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

3.1 拓展教学资源。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学资源的'来源也十分广泛。在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老师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文学电影,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老师还可以在课间播放一些汉语歌曲,学生在玩乐时也能受到文学的熏陶。

3.2 精炼教学内容。精炼教学内容,就是要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进行教学,提炼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对于少数民族的小学生而言,学习篇幅过长的文章会很有难度,因此,精炼经教学内容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老师要做好教学的向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中对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学生往往课堂上都比较积极活跃,老师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明确教学目标。小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特别是新疆地区,要制定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提供更便捷的途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主线,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方式。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更科学。教学目标还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能一蹴而就,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较低,目标要具有可行性。

3.4 教学模式的改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灵活的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分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一些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来,全面提高听说能力,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了解。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播放《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的视频,通过动画短片播放的形式来引经据典,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学中传承的美德品质。

3.5 完善教学体系。在学习中,要有良好的反馈机制,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要与学生之间多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想法,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另外,还可以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之,小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宗教文化的差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会难以理解。但是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和改革。

篇2: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论文

1.1音调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发音存在很大差异,学生音调普遍存在问题,导致其在汉语听力方面存在障碍。以哈萨克学生为例,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其发音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汉语里c、zh、ch、sh这几个音哈萨克语中是没有的,因此其在发音过程中一般用舌尖前音s代表c,将舌尖前音j、q、x代替zh、ch、sh,因此其读音往往不标准,例如将cong读成song、将cuo读成suo、将zhang读成jiang、将chang读成qiang、将shang读成xiang。另外,哈萨克语中没有复元音音节,在发音时会将复元音音节zhou读成单元音音节ju,而且,哈萨克语属于无声调语言,其音调会随着附加成分的增加后移重音,因此哈萨克族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音调,在发音时常常出现音调读错的情况。这给汉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1.2音、义脱节

音、义脱节也是汉语听力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哈萨克族学生的母语是哈萨克语,对于汉语接触较少,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很难听懂句子的意思,加之母语的干预作用,导致小学生将听到的词与句子背景联系起来的难度较大,还会造成同音词误用的现象,例如将上班写成上板,将崇尚写成重上,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3教学内容不理解

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听力教学中,即使学生能听懂汉语读音,但是其不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导致听力教学效率较低。

1.4心理障碍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教学时非常紧张,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因心理障碍,原本能听懂的句子和单词出现了失误,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汉语听力教学的进步产生了阻碍作用。

1.5汉语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

由于国家要求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会说普通话,但是由于自治区条件较为艰苦,导致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自治区学校的汉语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汉语,只是懂一点汉语,这导致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小学的汉语教师,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其汉语本身就不标准,甚至有的汉语教师会带着方言土调,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方法

2.1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训练

语音是提高汉语听力水平的基础,只有彻底掌握了汉语语音,才能全面理解听力内容,进而提升听力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语音训练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而纠正少数民族学生的发音。对于哈萨克语中没有的音节,要单独进行训练,不断强化训练强度,保证学生掌握每一个汉语发音方法。当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时,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练习常用语的发音,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音节,为听力教学奠定基础。

2.2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很多听力材料都是对汉族习惯和文化的介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不了解,因此其不能深刻理解听力材料中的内容。所以,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对于提升少数民族汉语听力教学水平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补充汉族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例如由于哈萨克族不过春节,其很难理解汉族春节的一些风俗,教师可以给哈萨克族学生讲汉族春节的来源,以及包饺子、贴春联的风俗,帮助学生理解汉族文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听力内容。

2.3有目的地扩大汉语词汇量

词汇量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搭建语言大厦的材料。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其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就越透彻,准确率就越高。如果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其很难将词汇与其所代表的意义联系起来,进而影响听力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要扩充课文中的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汉语听力能力。

3總结

总而言之,听力教学对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汉语听力教师应分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训练、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对汉语的亲切感、有目的地扩大学生汉语词汇量,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少数民族汉语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完善我国语言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古丽那尔·加丽木汗.哈萨克族民族学校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2] 赵金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9):140.

篇3: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民族大团结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对于汉语听力教学的专项研究。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因此,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例,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很有必要。

篇4: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论文

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论文

一、字本位理论中的语法观

1. 汉语真正的本位是字,字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单位。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中的“word”。汉语的“字”具有表义性突出的特点,是汉语各个层面( 语义、语音、语汇、语法) 的交汇点,也就是说“字”在汉语中起着枢纽的作用,一发而全动。而印欧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语法性,受一致关系及与此相关联的结构规则的支配,能够进行词类划分。与印欧语相比,汉语中的词是由字组成的,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其成分性是无定的,难以进行词类划分。

2. 字不同于语素。《现代汉语》依据西方语言学的套路,认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认为“字”是汉语的语素。而字本位理论认为“语素”是由英语 morpheme 翻译而来的,把它译成“形位”更合适,因为印欧语是拼音文字,有形态变化,有词根、词缀。汉语中的“字”不同于印欧语系中的构词语素,汉语中的“字”是现实编码的基础单位,“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编码体,可以独立表达一个意义,也可以与相邻的汉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意义,甚至在一句话里也是缺其不可。而语素的功能单一,不能进行如此丰富的现实编码。如果一定要将“字”与“语素”划等号,就把汉语中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二、我区在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构词法的理据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汉语词汇时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致使汉语学习止步不前。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到汉语的本位是什么,错误地认为词是汉语学习的最小单位,把字的功能等同于母语中的字母,忽视了字的表义作用,不能发现字是汉语构词的最小单位,在词汇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运用字具有现实编码形的特点来习得词汇,导致词汇习得完全靠死记硬背,致使学习者难以闯过词汇关。

2. 句法学习过程中,对汉语“因字而生句”的句法特点没有引起重视,过分纠缠于虚词、“把”字句、“被”字句等与学生母语中对立的语法现象。虚词和特殊句型的确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在学生对汉语的基本结构规律都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就硬生生地对学生灌输抽象的语法理论和规则,只会让学生觉得汉语是飘忽不定的,没有结构章法的,使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在讲不清楚时往往会说这是汉语的表达习惯,似乎没道理可讲,学生最怕听到这样的回答。

3.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对汉语具有语义显性特点,语法规则讲究的是“字”和“字组”按“序”排列生成“句”的特点没有完全看清楚。在句法学习过程中,完全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张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帮助学生习得汉语的句子,这种方法有它的优势,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理性地看清楚句子的组装过程。但在遇到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时,又感到难以处理。比如词类和句法成分不能简单对应时,该怎样处理,这个时候往往感到些许尴尬,找不到方便的解决办法。

三、运用字本位的语法观解决汉语语法教学问题之初探

1. 构词法教学中不回避汉语的表义性特点,注重“字”的作用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 “学生们读不懂古书,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他们不懂文字的意义,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古代语法。”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传承下来的,把汉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来学习时,依然需要尊重汉语的特点。汉语中的“字”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功能,“字”在汉语中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的性质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汉语教学中首先要交代清楚的问题。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材料,语法学习包括构词法的学习,在没有解决好“字”的问题的情况下去习得汉语词汇,如同空中架屋。目前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按照西方语言学的思路来编排的,把字当做语素来处理,字是构词的词素,词是构成句子的.单位,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单位。这使得汉语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疏忽汉语自身的表义性特点。汉语的表义性特点首先体现在构词单位“字”上。因此,对于字是音形义的最小编码单位,它在汉语中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汉字是汉语学习的基础这一点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并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利用字本位语法观解决句法教学的困扰

语法教学应贯穿于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应当专指对汉语语法课程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组织结构规律,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好目的语。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听到教汉语的少数民族同事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汉语语法简单好学”。这是学习者在完全习得了汉语,与母语进行自然对比之后的领悟。这个结论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 汉语的语法规则本身是不复杂的。汉语的构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是一致的( 朱德熙) 。汉语是语义性语言,结构规则不同于表音体系的语言。汉语同义词多,经常用同义词来表达上文出现过的意义以避免表达上的单调,同时,也体现着表意的准确性。汉语的同义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为准确地表情达意储备了足够的资料。印欧语言的句子有句式变化,靠变换句式来表情达意,因此,印欧语中多长难句,而汉语多短句,具有韵律变化( “韵律句法”是潘文国先生对字本位理论的重要贡献,认为“字”是句法韵律的最小单位) ,表情达意除了要准确用词以外,还要借助运用虚词和词序来进行。表情达意准确需要有“遣词造句”的功夫,而遣词造句的功夫并不是靠分析语法成分的训练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从识字断文的训练开始,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一步一步形成的。

3. 在语法学习中按照汉语语法结构规律进行分析解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汉语社团的思维模式

⑴看书、看报

“书”、“报”是“看”的对象,“看”的对象是“书”、“报”,“看”和“书”、“报”之间是动作和涉及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看”是话题,“书”、“报”是说明。我们不妨把这里的“话题———说明”中的“话题”看做是一个词语中的表义核心字,由此可见,核心字决定着整个词的意义,以此类推,还能继续组词编码: 看电影、看电视、看节目、看球赛……在习得了“看”的“守护、护理”义以后还能再进行编码: 看家、看门、看守、看护……无穷多的词语就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了。认识到汉语构词法的这一基本规律并将它运用到词汇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扩大词汇量。

⑵看报是他的爱好。

“看报”是话题,“是他的爱好”起补充说明作用。两者之间是“话题———说明”的关系。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句子表达形式“……是……”,可以借助学生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进行模仿造句练习,最后总结一下“是”在这里是判断义。

字本位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先进之处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提出汉语自身的特点,帮助我们在汉语教学与研究中拨云见日。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汉语语法学体系自建立一百多年以来,在研究方法上一直追随西方语言学理论进行。虽然我国早有学者发现并指出了问题所在,提出过各种本位学说,但一直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字本位理论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存在不足,但能够指出和强调尊重汉语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和研究,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我们可以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充分尊重汉语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将方法形成理论,不断地充实字本位教学法理论。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有一天,字本位理论会羽翼丰满,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篇5: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内涵。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下,教育者需要对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进而建立高效、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文章针对自主学习要求下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主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来开展教学工作。

一、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自觉对知识进行获取、收集和整理,这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和丰富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划,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之后主动进行学习。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通过对所学科目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追求,能够逐渐养成自主、自觉的习惯,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少数民族传统汉语教学课堂上的弊端

1.过度强调教师的中心位置

在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对汉语没有过多的运用,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将其看成是一门外语来学习,这就更加深了汉语学习的难度。同时,汉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2.没有进行相应的语言实践

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并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教师过多重视课堂学习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汉语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汉语的相关理论,而并没有运用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因此,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需要语言实践。

3.学生缺乏主观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没有充足的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没有计划,那么汉语学习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三、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在汉语教学中将课文巧妙导入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汉语课堂上将课文进行导入,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某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之前,先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思考地阅读课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汉语学习的的兴趣。

2.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课文,进而产生浓厚的汉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某校教师在《走向胡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提到的“胡杨”并不单单指树,更重要的是指兵团人的“胡杨精神”,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颂扬“兵团人胡杨精神”的角度,并让他们针对开发边疆,保卫边疆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由于汉语并不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所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将课文中自己不能理解的难点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对老师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存在感,还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有力的巩固。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少数民族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使得少数民族的汉语课堂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珊珊.浅析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课堂教学模式[J].赤子,(12).

[2]史迪.韩国小学汉语课堂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3]何强.昭觉彝族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篇6:浅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标点符号误用较为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不去主动规范得使用标点符号;(2)不懂得汉语标点符号使用的基本规律;(3)不重视汉语标点符号的基本书写方法.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尽早提高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系统地、真正地掌握汉语标点符号的用法.

作 者:刘军 LIU Jun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刊 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H055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   标点符号   对比研究  

篇7:怎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论文

怎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论文

【摘要】通过这多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在我们这个藏区的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呈现出费时费力效果差的特点,主要原因就是藏族学生受母语影响较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提高 少数民族 学生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39-0132-02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但是在藏区,藏族学生用汉语来表达,显得很困难。因为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它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与汉语差异极大。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藏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较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在藏区藏族人口较多,就以我县为例,全县人口中藏族将近占百分之七十。藏族孩子出生以来就一直由母语伴随他们长大,没有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

其次,文化背景的影响。一个人的口语表达的程度,不能只看他能否会说,还要看他的文化修养、文化渊源。就我县而言,大部分藏区相对闭塞和落后,没有汉语交流的环境,而且藏语的语法和汉语的语法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藏族学生常把“吃饭”说成“饭吃”,把“踢足球”说成是“打足球”等。因此我觉得提高藏区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说”的意识

藏区的小学生,平时的交流都以母语为主,在课堂上就不敢用汉语发言,觉得难为情,导致这些学生没有说汉语的意识。而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养成“只听不说,只做不说”的不良习惯,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激发“说”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兴趣,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因为每个班的藏族学生汉语能力也有很大不同。例如:来自牧区的藏族孩子刚上学时基本不会说汉语普通话,也听不懂,这是因为在牧区几乎没人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流,他们没有“听、说”汉语的机会。而在县城附近的藏族孩子大部分能听懂汉语,但不会说。这主要因为县城附近汉族人口流动较多,听汉语的机会也就多,而与之用汉语交流的机会是很少的。他们基本上能听懂汉语,也能用汉语表达,但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汉语表达有时含混不清,并且有藏语和汉语兼用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语言环境不同造成学生汉语能力不同。为了切实提高汉语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比赛来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汉语的活动。对上面第一类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如看字猜物、拼字游戏、对话游戏等,给学生创造听汉语的机会,让其逐渐熟悉一些日常用语,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简单运用。第二类学生可采用会话比赛、讲小故事、唱少儿歌曲等培养他们的动口能力。或者通过普通话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有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从而能够在准确地表情达意。通过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再配合适度的表扬,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说”的示范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教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表率,我们的言谈举止、举首投足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形成,是要经过“模仿——创造——整理”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舉、止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汉语课又是学生听汉语最多的时候,因此汉语教师的口语对学生掌握汉语有直接影响,在教师讲课的影响下,引导学生掌握学汉语的途径和方法。汉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交流,及时纠正一些语言错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交流,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传授“说”的技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口语,提高学生使用汉语的表达技巧。因为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尽量使语言和思维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说话,可以在仿说基础上,尽量安排一些有个体特色的说话训练。例如让学生听老师叙述完一个场景后,学生先想象,再表述自己对场景内容的理解,借此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画画,比如事物的方位、外形、美丽的几何图案等,让学生画下来再进行介绍,说明自己所画的这幅画的含意,目的在于借此进行思维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学生营造了汉语环境,无疑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听、说”汉语的机会。

总之,藏区的汉语文教学,只有使藏族学生对汉语的认识更深更广,对汉语言的实践更深入扎实,使他们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才算是成功的教学。这样才能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论文

摘要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主要的应该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学习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掌握这种工具来发展社会。在科技迅速发展人才竞争的今天,汉语是我国的主体语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

繁,汉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主要的应该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学习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因此,学生学习汉语不能“为学而学”教师教授汉语也不能“为教而教”,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问题。

大家已经知道,语言是一种工具。只让学生了解这个工具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它使用它,这样才能体现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作用和意义。

篇9: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论文

1.学生学习汉语时,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课,没有主动认知教师讲授的知识的习惯,学习不分主次,习惯于用学习其他科目的方法来学习汉语,如上课记笔记,下课背课文、做习题等对母语的依赖过多。

2.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都是为了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打基石。通过正确的朗读,阅读,诵读,才能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学生的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就有了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就有了模仿的能力。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中的朗读,阅读,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那么如何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给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的一些体验。

一、上汉语口语课时,应充分利用这门课的特点,切实做到“精讲多练”,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在每一次检查复习前,我都要学生讲准备好的练习,它包括字谜,猜谜语,背诗或唱一首歌,当然全部用汉语。每次2个人刚开始,学生有点紧张,可不久他们就习惯了,就连南疆来的几位学生也敢开口说了。

2.每学完一课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过的短文或对话。这样做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慢慢会意识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该象电脑一样不仅能输进,还要能输出。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复述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将一些学生没有理解透的词语或句型再次讲解,以便加深记忆。这样,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3.利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就所学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可以根据本科内容提出一些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定时间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讲述讨论结果。例如,在上由金老师编码写的会话教材第三册《爱好》这一课时,教师可提出:有人说爱好越广泛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多方面的才能;有些人说,爱好应该少而精,这样既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又可以有一技之长。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们展开了讨论,课堂讨论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慢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民族学生应把“模仿”当作“听说”能力提高过程中借助的一种手段。

汉语属于孤立语,它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内部词序的颠倒和介词的运用上,模仿起来比较容易,被模仿的语句在使用时可准确地表达语义,模仿无论是长期或短期都比较容易见效。如果有“模仿”的辅助,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速度及其表达的准确性。例如:南疆来的学生经常爱说:“老师,这个地方的,我们不去。你跟前我想请假。”这些话听了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正是缺少模仿造成的,因此,“模仿”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二、在课外,利用一切机会,他们使用汉语,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1.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综合运用汉语能力的挺高应有两个战场,一是课上,二是课下。课上课下学习要紧密结合,想和配合。语言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课本上的知识,一般来说,都是常见或规范的语言,句型对话都不很复杂。这是静态的语言,但课下就不同了,课上学会的语言有时课下不会使用,而且无法表达语义。如:有一名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她肚子疼,我把她带到医院,医生询问她的病情,因为她表达不清,医生误给她做了一次妇检。我们学校门口有101车站,每次车一到站,售票员就喊:“101有座位,空车空车。”可从不喊:“一百零一空车。”在车站这样喊,很顺尔,如果再别处喊,那语义就不同了。因此在讲授汉语教材中应根据需要进行取舍。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我给少数民族学生上汉语口语课的同时,又带班主任工作。当开班会时,我要求班干部主持会议时用汉语,同学们提建议也用汉语,刚开始他们在表达上有困难,甚至说不出而冷场,但慢慢的他们就习惯了。

3.学生在写病假条,打欠条时,我都要求他们用汉语写。如果每年要选特困生,三好生奖学金等时,也同样要求他们用汉语写申请。有时学生找我谈话我也要求他们用汉语对话。

4.为了增加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我院给少数民族学生订了《乌市晨报》、《新晨》等。不时鼓励他们跟同年级维语言班的学生互相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汉语,也有助于他们的视野。

对学习语言来说,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我们最终要学会的是如何运用语言去交际,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

篇10: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探析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探析

新疆喀什师范学校 贾书成

【摘要】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依然很差,突出表现在口语交流时,说不出,表不清。为了增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让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熟练掌握汉语势在必行。

【关键词】汉语教学;口语;交流;社交能力;重要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平时接触的汉语很少,学习汉语存在很多困难,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要有别于汉族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读和说上,由于口语具有迅速、便捷、使用广泛等优点,它又是听,读,写的基础,可以说‘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好,听、读、写三项就迎刃而解了。

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促进听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然而,在教学中,忽视汉语口语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很多教师不把口语作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愿大声练口语(尤其是汉语基础差的学生)。因而,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缺少汉语交流环境,语言障碍一直困扰和阻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认为应该将培养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贯穿在语文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料,也为表达内容提供了许多生动、直观且趣味性强的素材。通过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为汉语口语训练提供源头活水。

一、在学习和生活中挖掘汉语口语训练素材

叶圣陶老人曾经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其能陶醉于美的境界。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教材这一源泉,为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服务。有时也应该就地取材,向四周发散,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以保持我们的语言训练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死语言。我的学生虽然缺少汉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可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训练语言的好材料,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看你是否把握住机会,利用机会,为我所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

对话是练口语最有效的方法。是最真实的口语交际行为,对话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并不特别在乎对方说话是否符合语法,遣词造句是否得体。对话时,讲话者可以及时获得听者的反馈。从反馈中,及时了解自己讲话的效果,调整自己的讲话方式和策略。在对话中,学习者可以练习各种口语交际策略,最后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自发的语言能力。

二、汉语口语训练要贯穿在语文课文学习的各个环节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气氛,要不断变换形式:诱发思考,引起争议。让学生常练常新,饶有兴致,并时常感到不吐不快,提高他们的发表欲和争辩意识。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有趣有图像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也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些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和说话的兴趣。

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课文,可以丰富词汇,熟悉句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结合课文片段,在激发学生联想的同时,进行汉语口语训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生活展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语言描述、想像创造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承受潜力,他们的灵感就会不断地迸发出来。

3.将汉语口语训练延伸到课外

都说课内是基础,课外是延伸。像我们这样学生多数是民族学生的学校,课外不仅仅是延伸,还是巩固,也是另一个汉语口语训练的场所。让学生接着课文的内容往下讲,讲给父母、兄弟和朋友听,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训练方法。

汉语口语训练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境,不同的谈话主题、不同的训练场合、不同的谈话氛围构成特殊的交际情境。双方又会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中,激发起表达汉语的兴趣,积累自身的语言。我们也让家长密切的配合,让家长在家里为孩子创建汉语的语言环境,巩固学生在学校里的练习,增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用语

一个人说话是否文明,可以是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风貌、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学生文明用语的好习惯应从小培养。在口语训练时,要随时提醒学生说话时要想好了再说,不说脏话、谎话,不说伤害别人的话。

总之,在信息传递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汉语口语表达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口语训练,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汉语口语训练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在汉语口语训练的内容上多花心思。对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加以练习,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会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2]王群,刘伯奎。《口语交际训练教程》[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

篇11:汉语口语教学在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分析论文

汉语口语教学在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分析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中的汉语口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口语,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纵观我国中职学校汉语口语的教学现状,可知其起点较低,发展较慢,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汉语口语教学水平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汉语口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

中国分类号:G718.5

汉语口语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良好口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并完成新课改大纲要求下的素质化教育目标。

一、中职学校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

1、中职学校汉语口语的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行与实施以及MHK水平考试的推广,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受到新教学思想及理论的影响,对“听说读写”学生四项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汉语口语教学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开始通过“听说”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纵观其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学生在汉语能力水平上,“听、读、写”均在“说”的水平之上,而“说”的水平进步缓慢,在有些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停止不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中职学校汉语口语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没有得到快速提升。

2、中职学校汉语口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校开设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口语教学课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通过汉语口语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其更好的与其他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亦有助于对其全面素质的培养,弥补其与汉族学生之间的语言差距,并且走上社会,寻找更加满意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中职学校汉语口语教学水平的重要策略

在中职学校中提高其汉语口语的教学水平,必须将汉语口语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结合在一起,从基础训练、语言环境、教学方式等各个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对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听、辨、记、说”进行全方位的汉语教学

(1)听辨训练

中职学校教师在汉语口语的教学过程中,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做好基础性的训练教学工作,也即听辨訓练,增强学生对汉语字音的辨识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听辨训练:一是音准辨识训练,汉语拼音中存在的生母、韵母、卷舌音、翘舌音等各种较为难辨的音准一直是困扰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口语表达的难题,如“z”与“zh”、“s”与“sh”、“hong”与“feng”等发音间的细微差别一直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发音难点;而有些学生受其民族语言的影响,在汉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改变汉字的正确发音,如地方(fang)读成地方(pang)等一些类似的错误,这些错误的普遍存在决定了中职学校教师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音音准训练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听”、“读”比较容易出错的字、词、句或者是绕口令等来增强学生对汉语音准的辨别能力;二是词语辨别,主要用于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辨别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如就网上交往流行的一段话中对于不同语境下“意思”一词含义的辨别:“甲送给乙一件珍贵的礼物,乙问:你什么意思?甲答:没什么意思,这只是个小意思,,只是想意思意思一下,表达一下我的意思。”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播放或者是朗读、对话类似的材料,以提升学生的词语辨识能力,以免出现“含笑九泉”式的笑话。

(2)听记训练

在中职学校的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听记训练,主要通过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词语听记训练,主要通过老师口述、学生听写的方式进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二是口头复述,主要通过教师读文章或者是教师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将听到的文章或者是故事口头叙述下来,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并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3)朗诵训练

中职学校教师在汉语口语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朗诵训练,主要目的是用于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的语感及情感表达能力。朗诵与朗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朗诵不仅包括朗读的内容,也即字词的正确读音、语句的连贯等,亦包括朗诵者的情感色彩在内。因此,教师通过朗诵进行的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4)对话训练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汉语口语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对话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现实感。汉语口语与汉语书面语相比,本身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灵活性,通过对话训练,则有利于增强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生活感,以便其能将汉语口语自如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2、综合应用汉语口语教材和语境优势

就中职学校的汉语口语教材来讲,因为时代的迅速变化,其在一定程度上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但是其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常用的情景交际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方式,综合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模式及其所营造的语境优势,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达到良好的情景口语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中职学校教师的汉语口语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但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能要求学生能一步达到较高的汉语口语交际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引导方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茵.中职民族班汉语口语教学初探.语言教学研究,.

[2]丁学军.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教学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篇12: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简析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简析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分析、归纳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形式,并提出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的几点建议.

作 者:胡艳明 HU Yan-ming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青年路校区,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刊 名: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PKU英文刊名: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H195.3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课堂教学语言   分析  

篇1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一、在管理理念上,坚持身份平等,尺度和标准统一

当今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后将是国家少数民族工作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骨干力量,高校有责任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思想上要高度统一,坚持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身份平等,管理尺度和标准一致,不开绿灯,不搞特殊,不另眼相看。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国家有关宗教信仰和高校禁止开展宗教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基本要求,从而杜绝了产生特事特办的思想苗头。

二、在工作方式上,坚持深入细致、情感投入和帮扶引导

高校在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应坚持深入细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坦诚相待。高校可以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专项专人负责制,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专员,学工队伍团队协同配合,按要求建立台账,深入细致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内高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介入给予引导和帮扶。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领导沟通会、辅导员座谈会、民族学生互助会三层沟通体系。高校可以聘请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老师每月定期召开民族学生沟通会,充分利用其自身少数民族身份,与学生畅谈个人成长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成绩差异,这一定期沟通机制必将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护航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上,坚持人人发展百花齐放的原则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在学习上与内地学生存在明显差距。高校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不与内地学生拼学业功底,客观认知奖学金等级差异,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把自己培养成出色的个体回到家乡发挥建设者的作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的特点,高校应开辟途径、提供机会,让其才艺得到彰显,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比如鼓励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加入学生会,担任班委;鼓励多才多艺的同学加入舞团;鼓励有主持天赋的'同学加入主持团;鼓励有运动天赋的同学加入足球队、篮球队等等,此举是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并逐步建立自信。

四、在先进典型的塑造上,坚持先进引领,强化少数民族学生

自我服务和管理高校可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塑造典型,实现先进典型模范引领作用,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意识。高校应努力挖掘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优秀者可以吸收为中共党员,塑造先进典型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高校可以聘请该部分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专员”,通过长期深入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了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轨迹,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同学起到积极的激励和影响作用。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应当坚持引导、重在疏导、情感投入、管理到位、模范引领、多途径帮扶、师生协同配合,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并逐步成长为高校认可度极高的一个优秀群体,争取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14: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论文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论文

[摘要]从沿用已久的“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从课程论层面讲,它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并着眼于从课程建构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加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这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本华. 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吕必松.序言[A].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篇15: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汉语是中国各个民族通用的语言,在民族的交流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过程中,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新疆少数民族的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师是教师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与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到长期的汉语基础、汉语学习方式、汉语学习环境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在进行汉语表达与交际时,存在着许多词不达意、表述不清、颠倒词序、跑调等现象。就目前而言,革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提高学员汉语表述能力与交际能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及和谐发展是重要目标和方向。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教学现状

就现今情况来说,新疆各地、州、市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中热情高、力度大,呈现出良好开端。例如,喀什地区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力度很大,地区和各县都分别建立了双语教学管理办公室。在双语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喀什市每学期组织近百名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疏附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双语教学专职教员,在重视双语教学研究上带了好头。

双语教师严重短缺,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双语教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双语教学班数和学生数的不断扩大,今后新疆整体双语教学师资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整体上看,新疆现有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还远达不到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大,但是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部分教师虽完成了双语师资培训,进步也较大,但仍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不能按规定在汉语系学校实习锻炼,因学校师资紧缺,回校后仍然承担着母语授课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教师获得脱产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受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非常努力,能较为流利地用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几乎不懂汉语,教师教学生汉语非常吃力,尤其是南疆的情况较为突出。小学尽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强,相当数量的汉语教师自身汉语运用能力达不到要求。

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与汉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形成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过直接的作用或重大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我国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部分。

汉语课是对少数民族学员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汉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优化对汉语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阐述,结合汉语口语课的课型特点,汉语教学模式被定义为: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汉语言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汉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

2.汉语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汉语的课型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汉语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而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有限,教材中的难度、生词数量远远超出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要完成的相关交际表达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词、句进行讲解和练习,分配给汉语课文和交际训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单个的词或用这些词造的单个句子,缺少在具体的汉语语言环境中运用、表达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习、掌握汉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结构,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很难改变在汉语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错误的表达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学习运用,学生会产生挫败感。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在汉语练习活动时往往顾虑较多,不够主动活跃,其课堂表现与现行的较高强度的强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矛盾,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是消失。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教学效能的提高

1.提高学生汉语培训效能

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教学汉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由于汉语培训时间短,强度大,任务重,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对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偏误的了解、归纳和总结,提高汉语教学的效能。

2.构建双语培训教学管理系统

构建有效运转的'教学管理系统,由师资培训主管部门组成汉语教学管理指挥系统,负责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汉语教学管理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的汉语教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实行分块管理、分级指导、逐层反馈、定期总结。制订汉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制度,通过师资培训主管部门对教研组指导、督促、检查,将汉语教学的各项管理创造性地渗透到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及时、准确地向指挥中心提供计划决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汉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调节与控制。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适当的调整,并为上级主管部门做出新的汉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3.紧抓汉语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

教学常规管理对于稳定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秩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起着重大的保障作用,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汉语教学运行的命脉,从汉语教学工作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监控体系、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建立一系列健全的汉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汉语教育管理行为和执教过程,建立起符合新疆少数民族自身实际的汉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三位一体,以汉语教学为中心,教师为实现双语培训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双语培训目标而学习汉语,管理领导以双语培训目标达成过程的工作质量、工作实效来进行汉语教学的管理,使管理更具导向性,统一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意志。为确保汉语培训目标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把管理工作的精力放在汉语教学上,建立严格的汉语教学工作制度,汉语教学管理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主,实行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三结合;加强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性、评价性。双语教学过程以汉语培训目标为主线,评价贯穿始终。对汉语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在于监控教师是否按学科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在汉语教学管理中,要以汉语教学的管理为核心,把汉语教学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使汉语教学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

4.培训与实习并重

汉语培训仅仅是双语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业培训和专业实习是双语培训的关键。因此,汉语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更要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进行。要求双语教师不仅在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要牢固全面,还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汉语课程的词汇教学中,双语教师应当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并将词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不可单纯孤立地对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将专业汉语词汇加以补充。如在辨析“重要”和“主要”时,也可以将“重心”“重力”的概念教给物理专业的学生,将“重工业”的概念教给地理专业的学生,将“重音”的概念教给汉语专业的学生等等,在双语培训中将专业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汉语培训的过程中奠定专业汉语的学习。

5.开展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汉语学习课程是汉语培训的基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练无法提高汉语水平,满足双语培训需要。因此,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求课堂之外能较好地促进语言交际训练,这是汉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外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课外的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笔记比赛、“汉语角”等等,都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较好补充。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是一项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汉语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工程的质量。认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中的问题,革新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与质量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要进行的长期、系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关于双语师资培训途径的有效性分析[J].职教论坛,(14):85-87.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4.

[3]吴宏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4):74-75.

[4]尤江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及双语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48.

[5]张燚,塞米·马木特,张瑛.新疆双语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

[6]江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策略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93-96.

[7]王新梅.乌鲁木齐地区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调查研究报告[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76-80.

[8]柴巩利,闫新红.创建汉语精读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4).

篇16:新疆汉语课教学反思

《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新人音版二年级的一首热情的维吾尔族民歌。歌曲旋律明快、活泼,充满活动的舞蹈性节奏贯穿全曲,歌曲以生动的歌词,历数美丽的新疆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抒发了新疆人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富有代表性的新疆帽引入,再让学生欣赏大量的新疆风光、特产的图片,使学生对新疆的美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教学生学说新疆语“亚克西”,并用“亚克西”贯穿整节课来夸学生,夸新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学习歌曲,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并初步学习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感受维族舞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整堂课的设计意在让孩子富有兴趣,富有情感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了解音乐文化,让孩子在快乐中有收获,收获中有快乐。这节课非常好地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性,能够让学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参与音乐实践。在教学设计上细致、精巧,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环节设计上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音乐、感知音乐。

不足之处是课堂组织能力有待向其他老师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既能乐在其中又可以按照老师的指示维持课堂秩序,构建既宽松又高效,教师喜欢学生热爱的课堂。

篇17:新疆汉语课教学反思

《新疆是个好地方》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整堂课我是以音乐知识为主线,让学生听和唱感受体验新疆节奏、旋律,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孩子在情境体验和情感共鸣中愉悦地学习知识,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首先我运用新疆音乐和舞蹈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用节奏舞蹈律动来体验新疆的基本节奏,从而解决节奏的难点。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节奏填词等方法来轻松解决,且运用基本节奏来贯穿新疆音乐。

再看了舞蹈,听了这首歌,你猜猜它是什么地方的舞蹈?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的是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音乐主体(节奏、速度、情绪等)进行想象,感受新疆音乐风格,激发学生想学习新疆歌曲的渴望之心。

其次在唱歌教学中,以聆听为线,渗透歌词教学,并以《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伴奏作为音乐背景,让学生不断熟悉旋律走向满载无意的注意中形成有意的记忆,为歌曲的学唱作铺垫。在学唱过程中,以音乐节奏为重点,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教学。

通过这堂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调动的问题。在一堂课中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来参与音乐活动呢?

首先,要有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其次老师的语言要丰富多彩。

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教态是上课的一个亮点。教师用贴近学生、亲切的语言上课,使整个语言效果清晰准确,生动形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调节语言的速度、音调、节奏、音量再加上老师的演唱、演奏技巧。也同样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第三,是音乐课中要多听少说多做。

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环环相扣,教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学生都有一个活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每一次聆听都要给学生提一些要求,从声音、情绪、速度、力度或联想上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事可做,在听中解决歌曲的问题。

最后,要运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歌曲教学。

我在让学生唱歌曲时,采用了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在学唱第一部分歌词时采用了学生接唱,组组接唱的形式,在第二部分歌曲教学时采用了自学的方式,先由个体到小组再是整体教学,学生演唱兴趣很高。在表现歌曲时,让学生自己讨论,你喜欢用怎么样的方式来改变一下歌曲的演唱形式?学生兴趣盎然,采用另外说常的形式带着自豪而又欢快活泼的心情完整地演唱了《新疆是个好地方》。

我想一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这堂课也就是成功一半了。

篇18:新疆汉语课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以新疆音乐文化为主线,抓住新疆音乐特点,把握教学切分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从而组织整个学唱内容。

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首先,这首歌歌词复杂、难点之多,针对二年级学生如何形象而轻松地教学?

其次,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歌曲,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伴奏乐器、舞蹈动作等特色元素如何进行提炼?

再次,运用什么手段让学生快速走进“新疆”这个土壤中去感受歌曲、演唱歌曲?

最后,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听辨能力如何加强?

针对这些预设问题,我设计了“听——跳——奏——唱——演”这些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的教学环节。从聆听新疆音乐、学做新疆舞蹈动作,到学说新疆味儿的语言、学奏新疆乐器,再到游览新疆风光、学唱新疆歌曲,通过师生双向交流互动,调动学生多方位感官,使其兴趣盎然地融入其中,在活泼、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自主的学习。

整堂课中,情境创设的有效运用帮助了学生关注、理解新疆音乐元素,从细节入手,整体把握,让学生在感知、提高的过程中理解新疆音乐特点,对新疆音乐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我注重切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该年龄段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利用“阿凡提”这个卡通人物引领学生认识新疆、熟悉新疆、了解新疆。又如在节奏教学中采用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层教学法,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轻松地掌握,体现乐中学,学中乐。再如二、三段歌词的学唱,采用“师生对答”,即帮助学生在模唱中巩固旋律,又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其记住歌词,同时学得轻松、愉悦。

在课堂聚具体流程中注重课堂调控,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把教学常规训练悄无声息地融入各相关教学环节,直接具体地给学生以音乐引导,引发学生的音乐思考。

这堂课的设计,基本做到目标明确具体、总分有序、关联紧密,同时也尝试去深入理解、挖掘教材,教学成果也基本可以呈现。但是,怎样能够使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新疆音乐文化,如何把握其音乐风格,如何能够很“新疆”、很有“味儿”地表现所学内容,是接下来值得探讨的问题。

篇19:新疆汉语课教学反思

《新疆是个好地方》是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十课《跳起舞》中的一首歌曲。它是经改编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歌曲曲调活泼欢快,歌词简洁明了的叙述了新疆秀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抒发对新疆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拉近学生与新疆的距离,现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和成效做个反思。

一、创设情境,欣赏导入。

多媒体运用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新疆歌舞《娃哈哈》视频,请学生律动进教室,再利用幻灯片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峻美的天山天池果子沟,肥沃的草原,遍地的牛羊,香甜的水果等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从没到过新疆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疆的美丽、富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掌握切分节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唱这首歌之前,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切分节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切分节奏的打法,伸出小手试一试。”为了增强节奏学习的趣味性,我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动物的叫声设计成切分节奏。学生通过模仿、创造切分节奏,不仅掌握难点,还感受到了音乐创造的乐趣。

三、合作探究,把握重点。

歌曲的.教唱,是我们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旋律模唱,出示全曲旋律,学生合作探究找含切分节奏的乐句,模唱练习。朗诵歌词,“歌里唱的新疆有哪些好东西呢?请大家看屏幕齐读歌词。”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FLASH ,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现,学生朗诵声情并茂。学唱歌曲,我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了一个动画谱例,演唱时,新疆小鼓随着节奏拍点跳动,节奏明确。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把握重点,有效教学。

四、情绪处理,体会情感。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也最生动的表像,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新疆优美的风光,丰富的物产采用动画的形式生动、直接的伴随歌曲展现出来。学生心目中对新疆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被点燃,自然而然地通过歌曲演唱抒发了出来。通过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情绪演唱这一重难点迎刃而解。

五、创作表演,升华主题。

积极参与创作表演体验新疆舞的特点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学完歌曲,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新疆舞。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蹈,令学生热情高涨,都兴高采烈地跟着老师学跳起了新疆舞,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及对新疆的喜爱,使本单元赞美新疆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这节课上完后,孩子们都说想去新疆看看,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新疆歌舞的魅力,更是因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孩子们展现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新疆,让他们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期待!信息技术的运用,给音乐课中的我和孩子们,都带来了收获的喜悦。许多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目标和难于解决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都迎刃而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音乐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美妙。

篇20: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论文

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论文

我校从3月开始接受湖北省援疆办的委托,承接了新疆博州高校毕业生培养学习班的任务。因了这个机缘,笔者开始从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从而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在汉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汉语,充分深入地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对于新疆班的学生来说,他们虽有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底子”,但他们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哲理等知之甚少,如何根据新疆学生特点把精深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引入课堂,引入他们平时的生活和谈论的话题中,构建学生丰富而又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层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学修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诗歌为盲点突破口,增强诗文底蕴

针对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缺乏,在常规课本教学外,可发动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精品诗歌,给学生介绍诗歌欣赏的入门知识,推荐自己钟爱的诗篇,和他们探讨诗与人生的话题,谈论与诗歌相关的作品文化背景、文学流派、习俗典故等,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渴求。

二、开展丰富的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我校新疆学生都是已经大学毕业了的,但是由于他们身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平时使用汉语交流的机会很少,从小学到大学很多都上的是民族学校,在学校里老师学生讲的`都不是汉语,所以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是相对匮乏的。汉语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会说普通话会写汉字,还应该着眼于真正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所以,笔者认为在教授汉语之余,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比如礼仪礼俗讲座、湖北文化讲座、地理知识讲座、国学讲座等等。我在给少数民族学生上汉语课的时候,第一节课我就给他们讲孔子,先让他们看电影《孔子》,然后让大家自由发言,看完电影后,大家都感受很深。可见,通过这些专题

活动和专项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以成语、熟语学习为辅,补充古汉语知识

内地新疆班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他们觉得能把现代汉语学好就不错了,古文学了没用,而且也难懂。对学古文没兴趣,讨厌、害怕学古文。其实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在当今社会中虽已不复存在,但原来的一些说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这些成语既然是有出处的,那么要理解它的内涵,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

由于相关知识的贫乏,对在课文或者对话时出现的一些常用熟语,新疆班学生常会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意思。汉语中许多口语化的惯用语如“碰钉子”“磨洋工”“走后门”等,表现力很强,但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前背景,也就不能理解它的内涵。因此要教育学生,现代汉语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要学好汉语是很困难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成绩的提高。

总之,在新疆班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汉文化的熏陶,开展丰富的专题讲座,以成语、熟语学习为辅,补充古汉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形成文化、知识、训练的循环融合,就一定能在新疆班汉语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自由快乐的学习天地。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双语教学工作总结

学校双语教学总结

双语教学发展心得体会

双语教学心得体会

大班双语教学工作总结

《计算机辅助教学》双语教学设计

新疆小学双语教师培训计划

学校民语双语教学工作总结

双语教研教学计划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通用20篇)】相关文章:

汉语教研组的计划2023-07-05

双语教学计划2022-10-17

双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4-01-23

汉语教研组教学计划2022-08-31

高中汉语教研计划2022-05-06

小学双语教学论文2022-05-02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简析2023-01-29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2023-04-10

当双语教师教学心得2022-05-06

汉语教学计划2023-10-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