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整理16篇)由网友“嘿哟萱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
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
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篇2: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一、以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
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运用趣味性方式,让课堂在一开始就充满新奇和妙趣,从而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以趣味的方式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以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钱该怎么花》的教学中,课堂一开始,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两段自制的PPT,PPT1中一个穿着时髦的小男孩在超市,看到什么都要买,父母不买就哭;PPT2中的一个穿着朴素、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来到超市看到郎琳满目的玩具和零食很想买,但是看了看手中的钱,最后只买了一个文具盒。然后,请学生针对这两个PPT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明确钱到底该怎么花,然后引入课题。这样,通过正误对比,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正确的金钱观。第二,通过对比,在情趣交融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在学生猜测之后,播放古代人用烽火传军情的视频,这样,课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活跃,并通过现在与古代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了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今天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在学文明理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事理。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老师通过对一些事情的分析,向学生讲明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例如,老师讲到《我的责任》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挂出四幅图片,一幅是一个小学生的房间凌乱的图片,一幅是一个小学生书包中学习用品乱放的图片,还有一幅就是班级地面很脏、桌椅很乱,第四幅是家庭餐桌上乱糟糟的图片。让同学们结合这些图片谈一下这是谁的的责任?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让小学生明白对于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日常事务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及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班级中的'一员和未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承担的责任。通过类似这样的事理的讲解,让小学生不仅对一些事情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而且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三、在情理交融中指导学生明辨是非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辨是非。老师可以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从而产生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第一,培养正确的情感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因素的影响,对周围的很多事还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道德的标准也就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需要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行为。此外,在道德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具有高尚道德品德的人或事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从而产生对高尚的理解。
第二,动情晓理,明辨是非。作为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老师的认知水平,在面对一些是非问题时,把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学生情感充分暴露,老师再在此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学生就会对是非问题的感受更深,从而增加其面对是非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比如,老师让学生辨析“进口产品比国产产品质量好”。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激烈的争论,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辨论之后,为学生总结:劣质产品伤人伤己,优质产品为国争光,进口的产品未必都好,我国也有优质产品。不仅让学生对是非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辨析中得到激发。
总之,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兴趣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学文明理中激发其正确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在情理交融中指导学生明辨是非,从而用以指导自身正确的行为。
篇3: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篇4:小学思品课改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课改教学论文
【摘 要】思想品德它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思想倾向、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特点等起到端正、规范的引导作用,使他们能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者站在新课改的角度上,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改;以学生为主
新课改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工作的基础,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参与到社会中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显然,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并不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所以,必须得以新课改为基本教学思想指导,转变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能够真正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一、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多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进行讲解,而学生只是作为“陪衬”在听,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甚为有限。而在新课改下,学生必须回归到教学中的主体位置,而老师只能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认识做引导与纠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以学生为本”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思品课程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思维,对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才算是以学生为本呢?除了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之外,还要要注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任何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属性特质都完全不同,他们各自都存在着与众不同的优点与缺点。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老师要正确的接受、对待这些差异,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用统一的书面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二、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基础
就思想品德的本质而言,它并非什么科学性的学科,它来源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其教学效果也只能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得到体现。所以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加深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引导他们培养起正确的是非善恶判断意识,更进一步则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以及主观的道德行为。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可以同现实生活暂时的隔离开,但要学习道德思想,就必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去进行。所以,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构建课堂,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切事物进行教育、教学,将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从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出发,从小培养起他们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与勇敢、诚实、友爱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总之,就是要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琐事、小事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亲眼看见,亲耳听见,亲手触见,以此来教会他们孰可为、孰不可为。
三、加强学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不是放手让学生去各学各的,各干各的,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组织,通过他们的团队协作,促使他们以主体性的地位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通过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帮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及个性,提升课堂的内部凝聚力,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愉快、良好,能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非辨别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疑问。老师应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通过团队的协同合作来尽量解决问题,区分、辨别是非。同时,老师也应当参与到次过程中来,使互动不只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拓展到学生与老师之间。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看法与意见的空间。所以,在进行课堂互动时,老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活力,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活动为教学载体,创新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全面改革小学思品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本,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开放的教学形式,从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把思品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比如通过动手制作活、行为操练活动、动情境感受活动、模拟操作活动、自我展示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谈话辩论活动、游戏体验活动、观看影视录像活动、信息交流活动、选择辨析活动、运筹对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变革知识客体的能力,联系生活建立新型的生活观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自立性、创造性,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应变能力;用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综合性、全体性要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智慧.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3):28,88.
[2]李艳革. 新课改标准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5):37.
[3]孙桐.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J]. 青春岁月.2012,(4):148.
篇5:小学思品课改教学论文
有关小学思品课改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思品课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以小学思品第三册《学做家务活》为例,谈谈我在思品课上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尝试。
《学做家务活》是教育学生学做简单的家务活,使他们知道:家里有许多家务活,承担一点家务活是自己份内的事,愿意做家务活是热爱劳动的表现。要求他们从小学做家务活,培养做家务活的习惯。对整堂课,我设置了几个情境,再在大环节中穿插一些小游戏小活动,使学生处于浓浓的、起起伏伏的情感体验与兴趣之中。
一、引入——提高点拨,兴趣盎然
精心设计课开始,创设一种融融的情境,铺垫一份厚厚的快乐与兴趣,为明理作充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的`。引入时,我开门见山地问:“孩子们,当你看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还在做家务活时,你会帮着做吗?会帮着做的孩子请举手!”很多孩子都自豪地举起小手。“真能干!真棒!你们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我马上表扬。此时学生心情非常高兴,我又问:“如果遇到不会做的家务活,怎么办呢?”学生马上会说学着做。于是,很自然的就引出课题《学做家务活》,让学生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走进课堂气氛之中。
二、明理——学文思考,明辨是非
要明白“学做家务活是关心长辈、热爱劳动的表现”这个道理,关键在于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巧妙的手法,使学生在情感起伏中绽放出理性之花。针对低年龄的儿童年龄特征,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讲述了一个故事,运用投影仪出示课件制作图画在大屏幕上,同时用录音机放配乐故事《小红花送给谁》。然后让学生自读故事自己思考:为什么小喜鹊要把小红花送给李勤而不送给林红。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平时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来说说,从刚才“学文的小课堂”之中走到“生活的大课堂”之中。
最后,是明辨是非,巩固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小老师”,告诉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又请“小老师”来评评判判谁对谁错。全班再一齐来读读儿歌,加深学生对学做家务活的认识。
三、导行——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思品课和其他课程的一大区别在于,它教授的是做人的知识道理,且教授的最终目的是内化出道德行为。一堂好的思品课,导行部分应继明理部分之后,水到渠成皆自然。
如何“自然”中含实效?我开展了“红花与谁交朋友”活动。由一个同学扮该“小红花”,他手捧许多红花,说:“我叫小红花,谁爱劳动我爱他。谁能和我交朋友,一朵红花献给他。大家说一说,谁能当我的好朋友呢?”先是同桌互说,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四大组分地点进行评选,看谁能与小红花交朋友(同时放背景音乐)。评选出来后,师生共同表扬学做家务活爱劳动的同学,并请他们具体介绍是怎么做的。表扬后“小红花”为他们戴一朵小红花,全班鼓掌,向他们祝贺:“小红花,红又红,戴在胸前多光荣!”
四、结尾——提问唱歌,结束教学
课的结尾,如树上之果,果若结得苦涩难食,那么,它的花也易被认定曾是失败的开放。一个美好的结局往往比一个美好的过程更打动人心。
如何起到最佳效果,并为课堂留下余韵?我采用了最简单也最有启发性、主动性的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你明白了什么?”兴高采烈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作了简单的小结。之后,《劳动最光荣》音乐声响起,大屏幕上显示出了MTV画面,学生唱着这支欢快的歌儿结束了教学。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做家务活是关心长辈、热爱劳动的表现这个道理,孩子们肯定是明白了,他们会在家里更体贴、关心爸爸妈妈了,他们会更热爱劳动了,他们也会更爱主动学习、参与了。
依据思想品德课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思想品德课一体化教学。它提出了两项功能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知”到“行”,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训练序列,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其操作程序为:(1)看范例,受感染。本环节中,要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事例中,感知事例主要内容,初步判断事例中的正误,进而为上升到理性奠定基础。(2)懂事理,明规范。本环节教学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观点及道德规范。正面的事例要使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反面的事例要使学生知道改正什么,为什么要改,或吸取什么经验教训。(3)知做法,为实践。这一环节教学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培养,教学中切忌空洞,要细致、具体,使学生有章可依,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4)重实践,成习惯。这一环节教学是补足课堂教学的欠缺,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以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要组织相应社会实践课,拟定行为实践项目及要求,并且制定确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如行为操练卡、家庭评价卡或定期组织校外实践评价卡等,加大校外实践监督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行统一。为学生学会待人、学会处事、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提供宽个的时空。
改革评价机制,为发展正确导向思品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思品教学中,要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人本精神,激发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认知活动中去明理、激情、导行,从而创新地接受思品课中所应掌握的知识,促进自身行为的良好养成。
篇6:小学思品教学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程。然而从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情况看,教师只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学生亦未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坐而学道”的教学方式,不仅割断了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影响了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造成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笔者认为只有从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我对四、五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课前做足准备,上课做课堂上的小组人,并让学生做小老师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PPT,给同学们讲解。虽然开始的他们,显得稚嫩和生疏,但很快发现学生们对思品的学习兴趣却大大提高了,并从制作课件、上课讲课这两个方面,更深入得了解到了老师的辛苦工作。
把课堂实践加入到教学环境中来,不是要更多的教学环节,而是要通过几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感悟。小学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篇7:小学思品教学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推进我校师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根据竹文明委《关于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通知》<20__>5号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为指导,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师生中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效搭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平台,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项目化、实践化、生动化,通过讲道德故事、唱道德歌曲、诵道德经典、听道德评议等形式,把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好人品格融入到师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
2、工作目标:以提升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崇德向善、知礼尚义,自觉成为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
3、营造“群评群荐”的氛围。把“道德讲堂”活动与荐评身边好人紧密结合,引导师生“身边人评身边事,身边人学身边人”,让师生自发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4、形成“好人好报”的共识。大力宣讲道德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在生活上、工作上切实给予帮助扶持,努力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
5、弘扬“争当好人”的文明风尚。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使全体学生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提高,倡导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二、工作重点和措施
1、成立“道德讲堂”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
具体分工如下:
组 长:储照安
副组长:张扬平、王 骏、李家森、罗 应
成 员:各处室、年级组负责人及政教、团委工作人员。
学校成立办公室,李国富任办公室主任。
2、健全队伍,建立“学校道德讲堂”宣讲队伍。
根据学校自身师资优势,重点发挥四类人员的作用:一是学校德育干部,这是“学校道德讲堂”的专职宣讲员;二是发动“五老”人员及运用社区教育资源,配好 “学校道德讲堂”的兼职宣讲员;三是吸收学生家长中的优秀代表等作为特邀宣讲员,丰富 “学校道德讲堂”的宣讲队伍;四是教师和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代表,拓展 “学校道德讲堂”的宣讲队伍。
3、明确主题,丰富“学校道德讲堂”的内容和形式。
“学校道德讲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校道德讲堂”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必须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和困惑,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主要包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内容,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形式,广为宣讲历史上以及学生身边涌现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幼等优秀品德的事迹。
切实开展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发现、收集身边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中的“四德”道德典型,并将其真实的先进事迹编写成真挚感人的故事;二是开展主题鲜明,师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 “学校道德讲堂”系列活动。让师生通过“听”:听道德故事、听先进事迹报告、听演讲等;“看”:看道德模范和感动人物影视、看图片展等;“讲”:各班召开“道德故事宣讲会”,讲模范的事,讲同学的事、讲自己的事等身边的道德故事;“思”:在以上各类活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征文活动,反思、总结等提炼模范典型的道德内涵;“做”:以践行道德规范、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师生充分展示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进步和成效。
4、加强保障,建立“学校道德讲堂”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物质保障,结合实际开辟“学校道德讲堂”场所,并确保物资、经费的落实。
二是加强制度保障,逐步建立 “学校道德讲堂”建设的各类制度(1、“道德讲堂”管理制度,2、“道德讲堂”宣讲员守则)。
三是做到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宣讲活动相结合,常规工作和德育特色活动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5、注重实效,提升“学校道德讲堂”的德育功能。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实效,以实效作为评价“学校道德讲堂”工作的唯一指标。使我校的“学校道德讲堂”真正成为:师生广泛知晓,愿意听、主动来;真正让参与者有所感悟、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好人好报”的导向和“崇德尚善”的风气。
篇8: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这里提出我对小学思品教学的一点想法:
1、利用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我喜欢的动植物》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公园组织学生采集、讨论、交流;《秋天的节日》一课,要求学生知道秋天节日的由来,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进行寻找秋天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敬老爱老”、“关心家人”的教育。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取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展开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绘画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篇9: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第一环节是为什么保护牙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健康牙齿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重要作用?又结合当前学生换牙期间少了牙齿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明确牙齿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牙齿。
第二环节是怎样保护牙齿。保护牙齿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于保护牙齿的清洁,多吃绿叶蔬菜可以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齿咬铅笔等坚硬的东西,有助于牙齿长得整齐。其中刷牙是一项既有效又易于操作的好办法。可在实际生活中,能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的人并不多,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在学习刷牙的过程中,本课又分为三个步骤:1、评析。请同学到前边用牙模型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同学评析他们的刷牙方法正确与否。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看电脑演示以后,小组同学在牙模型上练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3、实践练习。请同学们拿出自带的牙具进行练习活动,从而解决在刷牙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坚持保护牙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牙齿,知道怎样保护牙齿,还要能够做到坚持保护牙齿。这一环节先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过反面教育,兰兰得了牙病,原因是因为不坚持刷牙。不坚持刷牙,为什么就会牙疼呢?本课利用一个动画向学生讲明了这个道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识,也认识到坚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促使自己坚持刷牙的方法――刷牙记录卡,还向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保护牙齿信息的网址。一张记录卡、一个网址使课堂教学充分向课外延伸。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从课改的新思想进行研究。一、生活性。本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二、开放性。本课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多方面的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如:每个牙齿的作用、为什么要早晚刷牙等。三、活动性。本课教学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篇10: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自己的事自己干》教学反思《自己的事自己干》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的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立的含义、自立的表现和自立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立意识与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探讨意识,使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本节课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现成情境导入新课。我走进课堂时师生互相问好,由此提问学生:“能自己洗衣服的同学,请举手;能自觉学习的同学请举手”而导入新课,紧扣课题,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要求每个小组学生把自己自立的表现写在一张纸上;(学生写完后,随机抽几名把学生自己的自立表现说出来,大家一起评),同时也展示本班学生的几幅“自立风采”。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情。学生觉得有话说,也非常感兴趣,都纷纷发言,气氛非常活跃。
三、进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能力。让四位学生分两组上台表演补纽扣。(道具:两小块布、针、线、几个纽扣,要求:分两组比赛,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操作是否正确并点评)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自立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结构清晰。从教学过程来看,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这些问题非常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知道自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育教学效果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五、结束新课让全班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上下衔接不够好,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老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还应该多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活动的创设能力还不够。也许是缺乏课堂经验,这堂课显得有些前紧后松,课堂气氛没有完全放开。特别是前半堂课,我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采取的仍是比较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例如,在“什么是自立”这一教学环节,我直接给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
2、课堂中的评价语言有待提高。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有些时候不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的亮点加以评价或者赞赏。这堂课中,对“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这个问题没有向学生因势利导的将课堂进行延伸、扩展,学生不容易理解。
篇11: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摘要:联系孩子身边的生活景物,再现日常的生活经历,利用搜集的图片文字,开展真实的游戏活动,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体验、实践中,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意志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在教师的启迪、影响下,学生进行着道德的自我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获取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世界。
一、变“虚”为“实”,活用教材,贴近儿童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内容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敢于跳出课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山东人民版三年级下册《家乡的故事》一课的“家乡山水美如画”小节中,教材提供的是济南、沂蒙山等地的图片和故事,离我们威海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不熟悉,就很难有深刻的爱家乡的感受。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生出一种由衷的热爱家乡的感情呢?我决定用我们的家乡――威海的一些真实资料打动学生的心。于是,课前,我精心挑选了一些威海山水的图片、录象,比如仙姑顶、海水浴场、正棋山等;汇总了威海获得的种种美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最早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等等。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山水,因为年龄的局限,学生的交流终究不够全面,我神秘地告诉学生:“老师也搜集到了自己家乡的一些资料,想看吗?”学生兴奋地大喊“想”,当他们在课堂上亲眼看到自己熟悉的威海的山水图片和录象时,开心地喊着“海水浴场”“古陌岭”时,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已经溢于言表。此时,我引导学生:“正是因为咱们威海山美水美人更美,所以先后获得多项美誉,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喊出来!”学生的放声齐呼中洋溢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此时,我问学生:“生活在威海,你有什么感觉?”“幸福!”学生脱口而出的话里饱含真情实感。
熟悉的景物,恰当地出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看起来“虚”的品德教育落在了“实”处。活用教材,用活的教材,建立起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二、变“静”为“动”,创设活动,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交流与撞击中实现的,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到活动中去体验、实践,获得真切感受,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1、快乐游戏。
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共性,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将枯燥的说服教育转化为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感悟,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不断到位、升华。
例如,教学山东人民版四年级上册《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与合理性,我故意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游戏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宣布做个游戏。尽管不明白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学生还是欢呼起来。于是我边拿出两个大小不一的玩具,边宣布游戏规则:“北边一排(共14人)为1组,传这个大熊;南边2排(共28人)为2组,传这个小狗。看谁先传完。”我故意先把小狗给了2组,等2组传了一会,才把大熊给了1组。结果,还是1组先传完,于是我就宣布:“获胜组是1组!”1组的学生兴奋地欢呼起来,可是2组的学生群情激奋,大喊:“不公平!”我没有批评压抑他们,顺势利导,“怎么不公平?说出理由来!”“我们这组人数多!”“那你们还先开始传的呢!”两组争论起来。
待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摆出一幅和事佬的姿态:“好了,看来是老师的错,老师刚才制定规则的时候考虑得不够周全。那么大家能不能帮助老师把规则制定的周密一些呢?”因为有了刚才的游戏体验和争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同时开始,人数相等,不准站起来,传递的东西要一样”等细致的规则。
按照学生制定的规则,我们又一次进行了这个游戏,这次,输的小组也服气了。这时,我请学生根据刚才的游戏,谈谈对“规则”的认识,学生就深有感触地说出了“遵守规则很重要”“规则的制定要周密”等道理。自我教育起到了相当有效的成果。
在亲身参与游戏中,学生体验到了合理公正的规则的重要性;修订规则这一个活动,既为下面的活动――为自己的游戏制定规则做了铺垫,又让学生认识到制定规则要周密,细致。游戏,使品德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学生的认识更加到位,印象也更深刻。
2、合作探究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注重认识社会的方法引导和技能的培养,追求学习方法的多样化。要尽可能的给学生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便让学生参与其中,每一个单元可以构成一个有人物、有场景、有事件的大情境。在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一山一水一圣人》单元中,我采取了单元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主要的是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认识社会的方法和技能。
执教“泰山的自然景观”小节前,我进行了精心备课,搜集了大量资料,制作了一个集图片、音乐、录象、动画、配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深深地陶醉在这壮美的景色之中。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泰山荣膺五岳之首,不仅是因为他壮美的自然景观,更因为他深厚的文化遗产。咱们五年级同学已经非常熟悉实践活动了,课后,就请大家自由结合小组,选择古建筑、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址等任意一种泰山文化研究,广泛搜集,进行整理,准备汇报,下节课,我们看哪个小组的汇报最吸引我们。”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尤其是几个信息技术“高手”,更是得意地东张西望,大有舍我其谁的架势。
第二节的展示交流课上,只有几个小组拿出了几张打印下来的枯燥的文字。面对这意料之中的结局,我没有过多地责备,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原因,总结出了“分工要细致,落实要到位,搜集的材料要整理分析,汇报形式要灵活有趣吸引人”等实践探索中的注意事项,孩子们若有所思,第二次探索活动开始了。
第二周的展示交流课上,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有的小组编排了一个小品,用“导游”的嘴把自己搜集到的文化资料展现出来;有的小组自编自演双簧,一个同学在讲台上装模作样地介绍,另一个则在讲桌下面照整理好的稿子读;有的小组举行了图片展览,将家长协助打印出来的图片资料制作成一个大刊板,给大家介绍;最吸引人的是郝晨小组做的投影片,有配音有动画,形式新颖,内容还很丰富多彩,被大家一致评为一等奖。
活动后,我引导学生总结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小组活动中的教训和经验。“大家想不想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实践活动呢?”学生异口同声,“想!”“那么,本课余下的内容――我国其他名山,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来到黄河岸边》和《寻迹孔子故里》,咱们仍然开展实践活动,各小组任意选择一个主题,自行探索交流展示。下次上课时,我当学生,你们是老师,看哪个小组老师的讲解更吸引人。”就在这种反复的亲身实践中,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实践探索合作竞争等诸方面的能力,树立了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的概念。
3、情境渲染
教学山东人民版四年级下册《珍惜劳动果实》一课时,针对城市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不知节约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通过文字、图片、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影响、教育的目的。
在学生交流了自己调查的浪费现象之后,我说:“课前,老师也进行了调查,大家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自己搜集到的一些食堂、饭店里浪费粮食、剩菜剩饭等的照片,学生深受触动,默默无言。
接着我又出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将数字变成红色放大,请学生重读这些红色的数字:“目前,世界上约有8.5亿人缺少粮食,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学生读着,表情惊讶着,他们显然没有想到这个数字竟然这么庞大!
接下来,我逐张出示自己精心挑选的一组非洲儿童骨瘦如柴、濒临死亡、饿死人骨堆积的图片,伴随着低缓的音乐,语气沉重地介绍:“这是一个饿了多天的小朋友在珍惜地舔食着手上的最后一粒粮食。这是一个因为饥饿濒临死亡马上要落入鹰口的儿童。地上到处堆满了因饥饿而死的人的骨头!”教室里安静、沉重,学生惊讶、悲伤、自责。
几幅图片,几串数字,几句话语,几段音乐,渲染出的气氛和情境足以令学生终身难忘。节约,应该成为他们深深铭刻在内心深处的文字。
三、变“小”为“大”,走进社会,实践成长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道德人格《在生活实践中放飞心灵》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的形成是靠接触社会和人际交往来中实现的,因此,我非常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小课堂引入大社会,给学生架起了一架梯子----让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教学山东人民版四年级下册《参观食品加工厂》一课前,为了让学生对食品加工有初步了解,我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月饼加工厂参观。学生看到了月饼制作的流程――称重、制馅、做面皮、包皮、成形、烘烤,感受到了工人师傅艰苦的劳动环境,领教了面点师傅纯熟的制作技巧和工艺,欣赏到了一个个刚出炉的精致可爱的月饼。
课堂上,我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参观收获。学生七嘴八舌,畅谈感受,有的谈面包的制作流程,有的谈对工人师傅的同情和理解,还有的对师傅们配合的默契非常佩服。一次参观,多重收获,社会实践,育人无痕。
教学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上册《为了地球的明天》一课前,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后认真填写。
我身边的环境调查
调查人: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发现问题解决措施
通过本次调查,我想说:
课堂上,我请学生交流他们的调查结果,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我又设计了体验活动――铲除小广告,利用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清理白色垃圾,铲除小广告。不少学生在调查活动、社会实践的体验过程中发现,其实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因此,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引导他们在合作探究、自主体验创造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相信,孩子们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成长,不仅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充盈,羽翼更加丰满,心灵自由翱翔。
篇12: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少年儿童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施以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会使课堂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那么,如何让思品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一、宽松和谐、快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思品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在保证身体健康发育、举止规范文雅的前提下,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1.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待人接物有礼节》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从中懂得待人处事要文明、要礼貌的规范要求。
2.多采用激励措施。激励也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的一种形式,低年级可多使用“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小金杯”等正面激励措施激励的方法。高年级学生这种激励方式就失去了作用,应将激励点放在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加以赏识上,如:“你回答问题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真了不起!”“你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佩服你。”这样,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言而有信地去肯定,鼓舞了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都积极想得到老师的赏识,给课堂气氛注入了活力。
3.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可由语言表述式改为动作演示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身心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可活跃学生身心,表现学生内心世界,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又可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
二、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供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1.擂台竞赛
如上《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如果进行一次“动手能力大比拼”比赛,让学生自己洗手帕、系红领巾、穿衣服,看谁的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的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通过这一系列比赛,使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
2、模仿表演
《听父母的话》是一出童话剧,教学中分别让学生扮演鸭妈妈、小鸭亮亮和贝贝,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听父母的话,办好事情进步大”。再如《做诚实的孩子》一课,可安排表演小品《我错了》。让学生亲历“主人公”做错事后,在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一简单、具体的场景,明白人并不是生来就“诚实”,也不是生来就“不诚实”的,从中受到做人应诚实的教育。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融入课堂教学,他们才会积极表现,主动发展。
3.多媒体参与
例如:《爱惜学习用品》一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请出”了孙悟空,于是同学们各个瞪大眼睛,迫切地等待着下一个环节的出现。为了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我调了一下同学们的胃口:“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勇敢、机智……)今天谁能向孙悟空一样勇敢机智就可以到花果山摘个仙桃”出示花果山的背景。同学用鼠标摘仙桃的同时还能听到孙大圣一句鼓励的话。整堂课以”摘仙桃”为明线,以怎样爱惜学习用品为暗线,上得是有声有色、同学们情绪高涨、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引发讨论
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学《做个小小发明家》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此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
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5.开放场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
三、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自由驾驭教材。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服务者。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身份调整为主动探究的主角身份,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热心“服务”,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一般来讲可分这样三大步:课首,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揭示教学目标;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教学目标;课尾,总结收获谈感受,再次质疑,以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如《尊敬老人》一课,开课揭题让学生质疑揭标:同学们,你们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弄清与课题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想弄明白为什么要尊敬老人?”有的说:“我想知道怎样尊敬老人?”……学生以教材主人的身份,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很快进入到主体教材的学习之中。课中教师借助教材的典型人物与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育情明理。课尾导行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难或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讨论解决的呢?一名学生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做晚辈的都要孝敬老人,让老人晚年幸福,可我的妈妈总和奶奶吵架,有时我替奶奶说几句话,妈妈就要说我、骂我,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让妈妈也尊敬奶奶?”这是一个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二难问题,教师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启发学生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
早就有专家呼吁过:要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思品课非常有趣、非常有用,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思品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3: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教学目标:
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2、探索家乡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难点:
通过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及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电子课件(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
(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2、教师准备MTV
3、学生准备家乡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
第一课时:调查活动
1、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
2、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提出思考的问题。
3、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
一、师生互动,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教师用不同的方言向大家问好。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
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那是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师:同学们,我们同是家乡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
二、了解家乡文化渊源
师:那你们知道家乡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家乡文化的渊源。
(播放课件:家乡文化史)
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师: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了活动小组,分别对我们家乡的音乐语言、舞蹈、戏曲及手工艺品等艺术进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乡文化艺术》宣传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我宣布,家乡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
三、家乡文化节活动
师:下面,我们举办一个家乡文化节活动,各小组准备一下,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
1、家乡语言艺术展示。(以说、唱的形式展示)
2、家乡音乐艺术。
师:我们家乡的语言说起来干脆有劲,我们家乡的歌曲唱起来也是嘹亮动听。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据家乡音乐中的一种加工创作的,老师今天把它带到课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吗?(播放:有特点的家乡歌曲)
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音乐艺术呢?谁能给我们再展示一段?
(学生展示活动)
3、家乡戏曲。
A、学生先介绍。
B、教师播放家乡剧片段。学生谈感想。
4、家乡的手工艺品。
A、生展示照片、图片,并配以解说以及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
B、B、师: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看得我眼花缭乱。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做得当然比较的简单,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去瞧一瞧民间艺人的杰作吧!(出示手工制作的录像)
C、师:这么多的工艺品,你喜欢吗?家里有吗?(体会,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美,这美又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5、家乡舞蹈。
师:我们的家乡人不仅心灵手巧,还能歌善舞。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家乡的舞蹈艺术。
A、学生介绍家乡的舞蹈种类。
B、播放摆手舞的场面。
C、师生共同感受愉快的摆手舞。
师:我发现,好多同学都被这热烈的场面所吸引,被这欢快的舞蹈所感染,家乡的孩子们,来,让我们一起溶入家乡的音乐,一起跳起家乡的舞蹈吧!
四、交流体会,升华情感。
师:今天,通过学习交流,我们看到了勤劳朴实的家乡人,他们乐观向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艺术,让我们赞叹,让我们佩服。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有许多的问题,有许多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学生交流,谈感受)
五、全课总结。
师: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你们瞧,在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灿烂的文化,每个人绽放的笑脸,每个人唱出的歌声,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注意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家乡文化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道德的体验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每一个活动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在教师生活化的教学中始终处于一种较高的状态。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再一次提升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再一次提升教学手段,让《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归于生活。
篇14: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一、指导思想
节约水电、节约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了解我国水电资源短缺的现实、感受水的宝贵,从而使学生从小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是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品德与生活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参与性、突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去亲身体验、亲自感受水的重要与水资源的匮乏,从而形成自觉的、持久的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节约水和电是一个老话题,尽管如此,在我们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电的现象。这一主题主要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宝贵,了解我国缺水的现状,学习节水的方法,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制止浪费水的行为,在生活中能够向家人、朋友宣传节水知识、节水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这些生活在乡村里的学生,他们很少能感受到水资源的缺乏,很多学生没有感受过缺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所以很难理解水的宝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和年龄低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我以
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水资源匮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懂得节水的重要,激发学生自觉节水的行为。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提前了解水资源相关知识,收集一些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和节水方法的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2)了解本年级学生对水的了解程度,及学生中易出现的浪费水的现象。
(3)准备海水、河水、糖、金鱼、纸杯、图片
学生准备:
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应该说早以有了一些节水的知识,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认识的了解,使教学更加的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由家长同学生共同完成,在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问卷的过程其时就是一种共同学习的过程,我想,这应该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
节水调查问卷
(1)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了解水的用途及浪费水的现象?
(2)节约用水的小窍门。
(3)请你写一句或几句节约用水的广告语。
三、本课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都离不开水。
2.知道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北京市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3.知道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了解常用的节水手段与方法。 情感态度:
1.能自觉、自愿节约用水。
2.对浪费水的现象不满。
因此我让他们吃糖口渴、然后在仅有一点点水的情况下在自己喝水解渴与救因缺
价值观与行为:
1.在思想上知道节水光荣、浪费水可耻。
2.养成用完水关紧水龙头的习惯。
3.见到浪费水电的现象,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加以劝阻,并进行节水的宣传。
过程与方法:
1、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围绕水有用、缺水、节水这条主线进行教学。
2、教学主要以运用课件、演示、亲自体验、游戏等形式、手段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参与准备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家长共同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
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学生而言,从课前的参与过程中就开始有了情感体验。
2、课始创设情境
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一天吃几顿饭?你们知道连续多少天不吃东西人会失去生命?(70天)那你们知道人连续多少天不喝水会失去生命?(7天)”
评析:问题由学生最熟悉的吃入手,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水比食物还要重要。
3、了解水的用处与水资源的匮乏
(1)全班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能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做那些事需要用到水呢,跟你同组的同学说一说,看谁知道水的用途最多?
(从工业、农业、生活几方面谈,教师作补充)(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糖果。目的是鼓励学生并且让学生口渴)
(2)咱们日常用的水绝大部分是自来水,你们知道自来水是从哪来的?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自来水厂示意图。
(3)我们每人每月要用多少水?(每人约3吨,3000瓶。每个家庭约10000瓶。)我们学校每月要用多少水?(350吨,350000瓶。)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每时每刻都在用掉大量的水,那我们地球上的水多吗?学生讨论(学生可能说多、也可能说少)
(4)出示课件(地球的全景图),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虽然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一半儿以上的面积覆盖着水,但大部分是
海水。咱们来尝尝海水是什么味道,海水能为人们做刚才咱们说的那些事情吗?
(5)你们来猜猜假如这杯水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其中淡水有多少?能被利用的淡水有多少?把地球上所有的水和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一比你还觉得可用的水多吗?
(6)以你的经验,你认为中国是缺水的国家吗?北京是缺水的城市吗?
(学生可能出现说不缺的)(分组讨论)如果世界每人平均30杯水,我们中国平均每人8杯水,而北京每个人平均才只有1杯水。
(7)淡水这样少,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淡水会怎样?(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出示课件
小结:看来我们的生活中真的不能缺少水。
评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淡水资源的匮乏。学生们也很少有缺水的感受,水而生命垂危的金鱼之间做选择,让学生深刻体会水对生命的重要,并激发学生内心的“我”与“鱼”之间因缺水而引起的斗争,充分让学生感受水的重要与水资源又匮乏之间的矛盾。
4、感受水资源短缺、探讨节水方法。
拯救缺水的金鱼
(1)老师这里有一缸漂亮的金鱼,因为你们刚才回答问题特别积极,现在每个小组可以领养一条。(只给一点水)学生观察自己小组的金鱼。
篇15: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生活还在继续。我想:礼仪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我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从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礼仪课的落脚点应该是生活。《我很整洁》一课的主题以及活动的组织、开展我都是围绕生活这个落脚点进行的,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从生活中选材,让孩子觉得熟悉而亲切——源于生活。
礼仪课程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教育活动中体验、认知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本节课,无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活动的设计,都是源与生活的。例如:照一照、评一评这个环节,照镜子原本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搬到课堂上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却特别熟悉、喜爱,对镜子里的“自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与关注。正是因为来自生活,孩子们愈发觉得亲切,没有距离感,接触得到,做得到。
二、联系生活经验,寻求新的起点——高于生活。
“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以儿童生活空间为线索,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譬如:在示范洗手时,同样也是生活中的取材,不过更加规范了定义与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常识性提高了一个境界。我细致指导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不是简单的清水洗净,而是要涂抹肥皂,反复揉搓之后,清水冲洗,达到洗净双手的目的。许多同学不了解,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要这样洗呀?”还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了,原来洗手这么麻烦,但我也学会了,以后不马马虎虎的洗洗了事”的天真感叹。
三、一切为了孩子,从关注孩子的生活出发——回归生活。
“活动”是最佳的学习,而其目的是与最终落脚点一致,还是服务于生活。本课中,谈到保洁问题,既回归生活的课题讨论,我巧妙地以故事为例,引发学生思考、从中感悟,将这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回归生活,这也是新课程人性化的明显体现与终极目标。
四、采用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学中,我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鼓励性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道肯定的目光,一句热情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精神上以鼓励。本节课上,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时,奖给他一个小五角星,在活动中,给积极参与的同学一个小星星……这样,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非常高涨。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还可以净化自己及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通过教学,我知道了礼仪课的教学知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它的学问很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慢慢地认真地去雕琢、去学习研究,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探索、研究,以期待礼仪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很整洁》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篇16: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自从与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结缘以来,我就发现要上好品生(品社)课确实不容易。因为它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活动的设计非常多样,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太多……虽然,我一直用心地投入到品生(品社)教学中,但是总感觉自己犹如初学游泳的孩子,也就刚刚学会了划水而已,并无畅游的技能。
在用心参与“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的过程中,我收获着,也困惑着。准确地说,每听一节课,我的困惑都会接踵而来。或许我的认识有些偏颇,但是我愿意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字里行间融入了我的思考。
一、“生活化”不应成为水中捞月
品生(品社)教学不仅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我想每一个品生(品社)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走进教师的课堂,我却遗憾地发现,不少环节看似用心良苦,实则并不切合实际。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快乐的六一》中设计了如下环节:“了解战争及贫困地区儿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对不幸的儿童表达关爱之情”。在展示交流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白鸽,让学生把作品贴在上面。
乍一看,这一环节处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静心琢磨你就会发现问题。一则,战争及贫困地区的儿童距离孩子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不如教师在课中提到的“汶川灾区的孩子”来得真实。二则,学生用心表达的祝愿只是贴在了和平鸽上,课后教师将如何处置这只和平鸽并不知晓。假如,这只和平鸽就此遗弃,那么“服务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就成了空头支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类似活动的时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实效性,这样才不会给人水中捞月的虚无感受。
二、“探究性”不应成为走马观花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问题,主动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之所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收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并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冷眼看我们的品社课堂,你会发现,探究只是浅尝辄止。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和平》一课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关于战争的资料。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提问就是学生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整节课,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某个例证。试问,这样的课堂,探究表现在哪儿?这样乏味的课堂有何情趣?
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电视里看世界》时,设计了《制作电视菜单》的环节。因为不少学生并没有准确掌握自己喜欢的节目的播出时间,所以制作时,内容大多雷同,并没有凸显学生自身的个性,当然也就缺少了探究的深度。
因此,我认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敢于把探究的时间下放给学生,又要做到巧妙点拨、收放自如。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真正了解学情,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马观花。
三、信息技术不应狂轰滥炸
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确能让教学情境生动具体,让课堂教学动感十足。但是如果视频资料和音乐渲染太多,就会给人眼花缭乱之感。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同在蓝天下》一课时,就多次播放视频。为了让学生体验“耳朵失聪的人”的感受,教师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视频。在“关爱残疾人”环节中,她播放了《最可爱的女交警》的视频。在“感受残疾人自强不息”环节中,她播放了残疾人舞蹈家马丽的故事。应该说,整节课,大量的视频资料、音乐、图片等充斥着学生的视线,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视频、音乐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一定要精、短,注重实效。否则一味狂轰滥炸,学生就成了配角,就成了接收信息的容器。
冷眼看品生(品社)教学,确实会发现不少瑕疵。人说“教育是遗憾的艺术”,我相信在解读这一个又一个遗憾中,我成长得脚步会迈得更坚实!
★ 思品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整理16篇)】相关文章:
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素质教育研究论文2023-12-11
下学期小学科学思品教学的工作总结2022-05-06
六年级思品与社会教学总结2023-07-27
提高实验队伍素质保证实验教学质量2022-08-20
教学反思 思品2023-06-06
小学二年级思品范文2023-09-22
小学思品教学的工作总结2023-08-03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023-09-01
初二思品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10-21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结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