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集锦16篇)由网友“黎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人格培养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二、体育教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费建华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人格培养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二、体育教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费建华,1977年2月出生,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篇3:中学体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中学体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一、中学体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康体魄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体魄,人很难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也难以成就人一生的事业。有强健体魄,才能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较高的情商,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中学阶段的体育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身体素质是所有基础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人的气质类型来看,人的气质类型包括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四种类型,其中,抑郁质属于弱型。尽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但总体看还是多血质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神经类型较强,属活泼型,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体质较强的学生多倾向于这种类型,这些学生开朗乐观,人际关系良好,意志坚定,自控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喜欢一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有进取心,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稳定发展
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人格特征:较强的求知欲望、较弱的是非识别力、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等。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升学压力,当他们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过大,或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就会形成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人格具有稳定性,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生理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特征的改变。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低或家庭的不幸,都容易养成做事粗心大意、心理自卑、萎靡不振、意志薄弱等人格特征。如果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时机,创造良好的环境,或通过体育增强其体质,也能使其养成自强自信、端庄谨慎、细心负责、踏实肯干等人格特征。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心理研究实验表明(不仅如此,我们自身也有体会),人在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能坚持2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改善人的心境状态,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如果能坚持长期锻炼,就能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中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精力,增强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开朗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学生能将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坚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亲社会能力。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类的心理病态,很多是由于社会交往的缺失而造成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体育锻炼就不失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忘却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人际关系的亲疏,都会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人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或其他体育运动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就能够使自己成为容易被他人接受、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总结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人格教育资源,把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妥善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篇4: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美人格.校园体育史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高校心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作 者:石季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湖北,襄樊,441053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3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体育新学 大学生 人格篇5: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
摘要:保持强烈的兴趣和热情, 才能不断驱使小学生加入到体育知识学习以及体育游戏运动当中, 有效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 不断磨练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基于此情况, 本文首先简单论述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接着立足于此深入分析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策略, 以期能够为体育教师的授课一些指导, 促进小学体育的新课程改革进程, 凸显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体育; 兴趣培养; 意志品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体育运动充满了趣味性和游戏性, 能够很快吸引小学生的运动兴趣, 这也是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但是,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虽然强烈, 却难以坚持对知识的深入学习, 在体育课堂上常常只能够保持半节课的听课兴趣, 导致教师讲解到的一些运动技巧很难被学生吸收, 增加了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的隐患。因此, 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第一要义。
1、浅析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中, 多以队列练习、热身活动以及跑步运动等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为主, 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枯燥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每堂课上都会机械性的参与具有固定流程的体育训练, 这种课程流程上的机械化特征, 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所以在课堂上几乎很少安排一些具有对抗性或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内容, 虽然避免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伤害的概率, 但同时也泯灭了体育运动的趣味性, 使得很多小学生逐渐开始对体育课堂产生了腻烦情绪[1]。
其次, 许多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落后性, 很少能够真正将学生摆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 使得创设出来的教学活动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导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难以产生主动配合的情绪, 又进一步限制了体育学科教学所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快乐体育概念, 使得体育运动开始成为了机械的练习过程。
2、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兴趣的策略
2.1 增强小学体育教学游戏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爱玩闹的阶段, 整体上具有好动的特征, 非常符合体育学科所看重的运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让游戏走进体育教学课堂, 有效提高体育锻炼的趣味性, 使其能够和游戏娱乐相结合,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生们掌握篮球控球技能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组分别持一个篮球, 同时设置三个小组为一个友谊竞赛小组, 竞赛的主要流程是每个小组的三名学生排列成等腰三角形的队列, 分别保持10米和5米的距离。接着, 每组学生需要在队列范围内互相传球, 传到自己的时候需要标准的姿势快速在地上拍球十下, 如果中间出现意外使球跑远, 那么就要重新拍十下, 率先完成在传球路线完成六次传球的小组即为获胜。如此一来, 为了让小组率先完成任务, 学生们会更跃跃欲试掌握篮球的控球、传球技能, 有效达到了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的目的, 能够改善以往机械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2.2 考虑小学生运动能力实际
小学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尚处于稚嫩的阶段, 而且每位学生的运动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注意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弱项以及优势项目, 以此作为选择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 在让学生练习百米跑步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两圈充分热身, 同时考察学生的整体状态, 以及个别运动能力稍弱同学的表现情况。在让学生练习百米跑步的时候, 可以为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预设不同的学习目标, 譬如身高腿长运动能力稍好一些的男同学, 可以先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跑完整个百米;运动能力稍弱一些的男生跑完百米即为达标, 同时在跑完两程百米赛跑之后要多练习五十米跑的运动技巧, 逐渐锻炼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让女生利用身体的柔韧度, 充分做好伸腰、压腿一类的热身舒展运动, 以便充分将全身的肌肉活动开, 女生能够尽最大努力跑完两程一百米即可算达标, 降低不同运动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压力, 以免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反感情绪[2]。
2.3 培养小学生健全意志品格
鼓励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有利于增强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品质, 改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可能会出现的胆怯、动摇情绪, 以此彰显体育学科的育人力量, 辅助培养学生以健全一直品格为主的综合素质。例如, 针对一些小学生在参与跳高运动时容易产生的紧张或者害怕情绪, 教师要注意强化动作要领的讲解力度, 通过言语暗示及鼓励的方式, 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信心。同时, 教师还要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 价款跳高架的距离, 挑选干净沙坑里的异物, 还可以将跳高的横杠换成不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的橡皮筋等道具, 降低学生参与器械运动的恐惧感, 从而在大胆参与体育器械运动的过程中, 有效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 最终辐射带动小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
2.4 创设具有趣味性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景也是小学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 能够让学生在完成特定情境任务的时候, 潜移默化掌握课堂所学的体育知识。例如, 在教学生立定跳远运动技能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预设“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 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距离远近不同的方块圈, 让学生尝试模仿兔子的跳法来进行练习, 将每个方块圈中的教学道具收集好, 最终率先达到终点的小组即为获胜, 消除单纯练习立定跳远这一运动项目, 容易让学生产生的厌倦情绪,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新知识的快乐。之后, 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选出一位跳远技能较好的同学, 尝试通过跳远的方式追上前面的同学, 以此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最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游戏中所学的技能, 逐渐练习立定跳远的标准姿势, 以此提高学生的配合积极性。
总之, 在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将体育运动知识进行简化, 并且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情况,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多次创设能够吸引小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或体育运动比赛, 以便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产生良好的授课效果, 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推进, 从而为小学阶段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余军.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好家长, (15) .
[2]胡宏南.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 (35) .
篇6: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终身体育发展策略的基础,而小学又是学生教育的初期阶段,小学体育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起始阶段,小学体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体育成绩,因此,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小学是小学生首次接触和系统学习体育的阶段,所以,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未来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要重视自身的教学效果,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提高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够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体育学习,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2.1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其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对于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情绪丰富且多变,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据较大的比重。其独立思维以及判断能力在进入小学后有所提升,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提问。其意志力较弱,并且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相关文献指出,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后,其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并渐渐分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等,能够让小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并对其产生兴趣。小学体育作为学生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黄金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进行合理健身运动、预防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建立起良好的身体与精神基础。
2.2小学生的生理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此阶段,小学生骨骼发育速度增快,且骨骼中的有机物含量显著多于无机物;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高,蛋白质以及无机物相对较少,肌肉比较柔软;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应持续时间长,兴奋度较高,非常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灵活度有待提升,仅能够凭第一信号系统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体能发展中平衡力、协调性、灵敏度以及反应速度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篇7: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
3.1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教学失去趣味性,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下降,因而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受到影响。体育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通过体育运动的演示以及基础动作的掌握,让学生通过自主锻炼、运动的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体育比赛或体育动作进行观看或阅读,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3.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体育教学首先以学生熟练体育运动中的各项机能,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运球或团队比赛的方式,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并在自身经验以及知识的引导下,合理开展体育运动,然后通过教师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总结自身体育运动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师对学生体育动作以及技能的指导,若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动作是正确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信心;若发现自身动作是错误的,会对自身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有助于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动力,进而积极、努力地学习。体育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教材,也可将生活中的体育比赛或体育新闻作为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时下热门、学生关心的话题和体育展开教学。体育具有趣味性、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能够通过体育比赛将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体育教学需要将学生掌握的团队合作在体育合作中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除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根据与同学、他人进行合作,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
篇8: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
4.1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大多数小学生都非常信赖和仰慕教师。如果小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那么其就会想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自己努力、认真、听话的一面,并且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相反,若学生不喜欢课任教师,则可能出现厌倦、乏味,甚至抵抗的心理,而成为学困生。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重视师生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同时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加强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4.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因此,教师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以及亲切的`举止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包容,从而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学项目比较复杂,导致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或在项目练习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误。而且部分学生不愿吃苦、集中力不足等,都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时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体育动作进行逐步讲解和示范,为学生讲述体育动作正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加以表扬,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4.3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多为观察教学,观察教学是在教学前将教学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逐一讲解,其中心任务是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观察;而在素质教学要求下的体育教材对传统教学中的观察教学进行了创新与优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观察体育教学转变为实践体育运动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前先让学生对体育技能以及动作进行观看,并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设计各种关于体育动作的小游戏,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小学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强健体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并运用多种方式实现自身教学效率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积极性,为小学生终身运动事业建立良好的基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小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发达,第二信号系统不发达,好奇心强、意志力薄弱的特殊心理以及骨骼、神经、肌肉等的发育并不完善的生理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5.1.2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体育锻炼提供强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小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
5.1.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3方面。
5.1.4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做到技能和知识储备双提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
5.2建议
5.2.1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练习的难度,让学生逐渐培养其对于体育的热情。
5.2.2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不相同,在日常的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要合理,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地运用教法,同时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5.2.3针对学生的特点,技能性的体育项目不需要过分强调,掌握主要的技术要领即可。强调学生对于某项或者某几项运动的喜爱程度,在教授形式上可以较多选择体育游戏,将技术教学、体能训练融入游戏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议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J].时代教育,,15(12):164-165.
[2]李越越.健康第一,兴趣至上:小学体育兴趣培养教学探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22(15):82-84.
篇9: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
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锻炼;自觉习惯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于是,社会上呈现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运动”、“出钱买出汗”等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愈来愈受到社会人们的青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当代学生的生活优越,兴趣广泛,对体育价值认识并不不深远,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他们身上似乎在逐渐退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培养出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
二、利用理论课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参书指出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其中基础知识占9一11%。《教参》指出,“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的方法。”
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练习中正确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喜欢体育、崇拜体育偶像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通过观看实况转播、录像、挂图等有效手段,传授体育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三、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目前,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多是重复使用。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都一样用,给学生造成体育课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没什么变化的印象,学生认为体育课死板、乏味,加上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而离开了自觉锻炼的队伍。因此,我们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体育课的教材、类型、课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法、练习难度、练习要求等方面,应给学生留有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包括体育理论课和运动实践课,使体育教学中的声、情、景、图并茂,增加对学生的感性刺激,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1 根据学生特点,合理灵活选用和搭配教材。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的重复学习,学生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没有快乐,如何谈得上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不愿意每天都是跑步练习,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比如,与动物动作相联系,与故事童话结合,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的话,教材更显得新颖。
2 以引导为方法,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现代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则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动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又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他们对体育需求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如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轻松的体育项目,而对一些单调的、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却不喜欢。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和教育。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并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与健身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纳入评价与考核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 教师要处理好运动项目殊途同归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尽管所教的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教法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习了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而“应考式”的体育教学是很不科学的,它只看到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达到增强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除运动项目本身枯燥外,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去练习中,由于不得法,如运动强度密度不适合他们的身体负担,结果自然产生了害怕心理,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和习惯,而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跑步的锻炼兴趣呢? 我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特别是男同学),一听跑步就叫苦,可一听踢足球就来了精神,个个生龙活虎,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使学生的跑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等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或者在练习中灵活运用走跑交替练习、追逐练习、分段计时练习等等多种手段,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4 让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他们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如果对某种活动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习惯。学生踢足球之所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他们处在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在逐步形成锻炼习惯的过程。另外,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如:体育委员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兴趣安排准备活动;小组长组织游戏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同时,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有利于提高该项目的运动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5 身体素质课课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运动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增强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往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到成效。体育锻炼效果的滞后性,影响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机地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身体素质练习,一是丰富了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了防止素质练习枯燥、单调,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竞赛,例如:比谁跳得远,单位时间内比谁次数多。可以个人与个人比,也可以小组与小组比,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在体育实践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享受,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但要体现在自己的运动表现和身体发展上,而且还要表现在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进步上。
老师经常要考虑运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只有经常参与,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有了乐趣,他们才会产生情感,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所以体育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课堂的活动,还要关注学生课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做到尽心尽兴、心情舒畅。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排球发球、篮球投篮、立定跳远、冬季三项(跳短绳、跳长绳、踢键子)比赛、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单项个人赛和团体赛。在每年的校运动会比赛前,要下发比赛规程和比赛项目,同学们就会跃跃欲试,刻苦练习,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运动会上,他们的加油声、助威声,会一浪高过一浪。这样,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既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活跃了身心,锻炼了身体,他们还在比赛活动中体验到了体育的力与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也促进了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布置课外作业,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时间增加。体育课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简单易行,又不受场地限制的练习内容,如跳绳、深蹲跳、抱膝跳、立卧撑、俯卧弓步跳、跳楼梯台阶、快速爬楼梯、手扶楼梯提踵、俯卧撑、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俯卧两头起、两头起、原地快速高抬腿等等,让学生在家自觉锻炼,自我锻炼,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考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绝大部分家长十分重视,但布置课外作业,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尝试:每周安排10个锻炼内容,学生们每天回家根据老师的布置,自选一至二个项目,按照“全面、经常、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加以练习,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双休日组织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乒乓、轮滑、等比赛,吸引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到一些体育锻炼中,在寒、暑假等假期时,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和家长沟通,组织自行车骑行、元旦迎新长跑等活动,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是家校联系的一个有效载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实践证明,布置体育课外作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也避免了学生为应对体育中考而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突击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终身受益,即使是在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我所任教的班级均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也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结束语:总之,教师能用心开展教学活动,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措施去实践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快乐、轻松、平等、自信,而又可以想象、倾诉、自我展现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这将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必须有的要求,而处在这样的怀抱中进行积极的锻炼,寓教于乐,学生的身体健康将是无比有益的,对培养他们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浏 《体育与健康》水平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贵仁 盛志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黄健 孙洪谦 冯小雨《析休闲体育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篇10:体育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摘要: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本文阐述了自信心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出了科学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运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关键词:自信心培养成才
1.现代教学要求自强、自立、自信等方面的人格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信,他是一个人成才和幸福生活的基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然而成功又不是每个人都容易获得的,否则“发明家”、“文学巨人”的桂冠不就会轻易的落在每个人的头上了吗?成功的获得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除了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外,他的心理品质素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2.自信心对教学及学生成长的意义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不怀疑。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个人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他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正确的估价自己,并坚信自己的力量,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
2.1自信心对教学的意义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信心,着会使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在练习积极,踊跃提问,敢于展现自己,这就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解决和弥补,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在我实际的教学当中我就发现:一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往往练习都比较积极,对于新的动作技术掌握也比较快;相反,有些学生对接受新的动作技能表现的非常反感,当我说自由练习时,他们都站在一旁看,就算练习,也只是小动一下,这样我就很难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
2.2自信心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常常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生活、学习和发展所须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就是自信。
3.积极良好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我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查询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3.1化小阶梯,循序渐进。如果让你登上没有台阶的高山山顶,你也许会被吓倒,若是让你沿着台阶爬上山顶,你很容易接受。因此,当要求学生到达某一比较大的目标时,教师不妨将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个达到,最终达到目的。例如我在教小学三年级技巧(前滚翻两腿交叉起立转体180度接后滚翻)时,我先让他们复习前滚翻,当他们能够很熟练的做好后,再学习后滚翻,然后再让他们把整个动作连接起来,最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完成。
3.2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做法能够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
3.3运用鼓励,积极强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励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的保存下去。我在教三年级学生前滚翻时,刚开始,一些学生不会做,我让他们自由练习时,这几个人总躲在一边,不肯练。于是我就将他们几个人单独带到一边,一边给他们做示范讲要点,一边鼓励他们勇敢的尝试,并对他们任何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终于几个人能够独立的完成动作了。当到了第二次课时,我就发现他们愿意跟大家一起练习,还有的主动要求我给他们的动作做评价。
3.4树立榜样,分层对待。利用同伴的优秀表现,树立榜样。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技术技能,知识水平的不同,可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组。强组由于接受能力及技术技能方面较强,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创造;中等组在技术技能方面较强组弱些,应鼓励他们以强组为榜样,只要达到强组的水平就可以了;对于弱组,只需要他们掌握基本的技术要领即可,能够跟大家一起参与到活动中,鼓励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课外活动。
3.5改进态度,溶入情感。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同做技术后,教学效果是靠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质量的堆积而体现出来的,又加上一些项目的特点,难免不磕磕碰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觉得又苦又累又脏,丧失了自信心理,而造成完成动作困难,客观形成师生之间的不协调。注意感情的溶入会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学习。
3.6感受成功,使学生获得自信心。谬·詹母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开发内在动力,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自信心。
4.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等设定具体的、明确的,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目标,并由低向高,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使学生既能克服所产生的恐怖心理,又能主动、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愉快的完成目标,诱导肯定的评价,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又能强化学生的自信行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产生和培养。
总之,体育教学应该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体育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孩子的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11: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论文
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积淀着深刻的人类经验。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文言文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缺德、失信行为却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应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很多学生没有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歌唱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都可以无声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劝学》中的“锲而不舍”等都是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好教材。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淡泊超逸的人格,表现了一个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与洒脱的人生境界与生命哲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诗词意境、积累名句、研读文学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等,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人格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篇12: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张强,邓世平(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凸出的特殊时期,他们在面对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更多挑战,这使他们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缺陷。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体系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篇13: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及疏导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及疏导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的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锻炼的重要基础。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然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旨在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培养;问题分析;教学策略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小学体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技能。据调查表明,我国儿童的身体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均每200个学生只有35个学生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这表明,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不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体育教师没有探索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仍然用粗放的体育训练进行教学。这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
二、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仍然没有将体育教学与全面的健康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落后的体育训练模式。很多体育教师具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但是每次上体育课都是运用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先做动作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做,等学生基本学会之后就让学生自由锻炼。这种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最钟爱的模式,因为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学生也容易学会,教师教学也省去了很多精力。其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加起不到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很多学生都把体育课作为“偷懒”的契机,甚至消极应付训练。比如,在一次学习广播体操的教学课上,教师做了一套示范动作,学生就跟着老师做两遍。做完之后,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就让学生去自由活动。可是当第二次上课,教师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动作,很多学生都不知所措。这说明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让学生记住,学生也没有真正认真回味各个动作的技巧。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味的生搬硬套,固守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方法,忽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这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理念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过去的片面的体育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体育教学要求。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健康观念,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健康的珍贵。然而,还有一些小学体育教师仍然没有更新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俎代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一些体育教学过于看重学生的体育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意识,不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终生运动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示范,而不是让学生都去参与运动。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创新教学教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改革的出路就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的健康观念的转变,体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体育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身心状况的差异性,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作为热身运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当学习新的运动技巧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种合作竞争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教授投篮技巧时,教师可以先进行花式投篮运动,从中挑选投篮技巧娴熟的学生,并将这些投篮技巧娴熟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然后让他们带领组员学习投篮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组织小组投篮比赛。这就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学生也能够更快地学习到投篮技巧。
(二)设计体育游戏激发兴趣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体育技能的活动,更是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的活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短跑技巧时,教师要明白每个学生的跑步姿势和习惯都不相同,不同的学生的身体状况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助跑、加速,只要是学生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
四、小结
长久以来,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理念的滞后,体育教学的效果也难以提升,学生得到的锻炼也非常少。这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效发展,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理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小学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韩夫苓.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相关动作教材体系及其教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3]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篇14: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越来越深入,不仅强调知识的内涵,更注重意志品质方面的拓展。而体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重要科目,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学生接触系统运动概念之初,融入意志力元素,能够对学生起到提升认知、塑造人格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意志力培养;教学方法
意志力是人格体现的积极面,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品质沉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是身体能动性和精神发散性的综合展现,是培养意志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全面出发,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课程资源的整合到心理认知的启发,都需要顾虑周全,让意志力在学生的身心融合中渗透,在主体发挥中升华。
一、寓教于乐,在活动体验中培养意志力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健身体、舒缓心理,让学生有一个愉快、舒畅的活动体验。所以,体育教育自然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并要围绕活动实践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启精神创造的基础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愉快感受、运动经验中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力。
(一)开展游戏活动
“玩”,对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形式上来讲,“玩”能够让学生卸下心理包袱,全面舒展身心;从内容上来讲,“玩”能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印象,激发更多感知。因此,游戏活动的开展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精神渗透方面,游戏活动的形式比常规练习具有更大的变通空间、更多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循着精神线索设计游戏,引导游戏发展,让学生不必在单一强调、死板命令中勉强认知意志力,而是在用心参与、轻松体验中一步步从内心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力。例如:在小学体育“障碍跑”的教学中,我以“长征故事”为启发点,为学生设计了“挑战自我”的障碍跑游戏,用体育垫、跨栏架、长凳等器械,安排了各种关卡,如独木桥、沼泽地、雪山峰等,让学生运用跑、跳、爬、钻等技巧进行实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欢乐的游戏形式与有意义的故事精神相结合,让学生们迸发出平时难以体现的意志力。整个体育过程,学生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受伤,都以完成目标、挑战成功为动力,深深体会到了意志力的催动性。
(二)重视竞赛活动
从精神培养层面来说,体育教学实践中,竞赛活动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一方面,活动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竞赛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心理感染,在相互比拼、追逐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运动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意志力。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也会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培养起集体荣誉感,共同完成目标,进而坚固自身的意志。在体育活动实施中,教师要多挖掘活动的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感知切合点。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与合作应变力,我组织了一场“二人三足赛跑”,由学生们两两组合,两人各一条腿绑在一起,考验互相协助的能力。和平常赛跑大相径庭的活动,成功激起了学生们的实践兴趣,都信心满满地表示会争取胜利,同时我也为学生打气加油,并提醒他们要坚持,不能三分钟的热情。比赛过程中也有不少小组多次摔到,但他们在竞赛意识的催动下和周围的鼓励中,都坚持爬起来继续完成比赛,意志力展示得一览无余。
二、言传身教,在耳濡目染中吸收意志力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感染。体育教学也一样,不仅运动技能需要教师的亲身示范,精神内涵也离不开教师的榜样当先。特别是思想还没有独立的小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权威、信赖的带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意志力的积极能量,让学生明白意志力是体育运动中必须兼备的重要品质,让学生随着耳濡目染,自然地吸收、聚集起意志力,并与运动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自编健身操”的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整套动作的示范,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在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也不断给学生强调健身操动作要到位,容不得一丝马虎,否则就会失掉基本的美观和感染力。我并适时向学生坦然:“老师现在已经比较累了,但还在坚持,因为健身操是表演性质的,所以在观众面前一定要展示出体育精神。”学生都被打动了,在后面的训练中精神奕奕、坚持不懈。
三、拓展项目,在多元实践中强化意志力
新课程提倡多元创新,体育教学也应当如此,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项目,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能有针对性地启发思想认知。基于意志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很有必要拓展教学项目,让基础实践更丰富。传统的小学体育项目一般就是跑、跳、投掷等,并且教学步骤和实践过程都有着固定的要求,在精神引导的运用中就显得颇为欠缺。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方向、有深度地拓展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将意志力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学生的协调能力、运动基本素质的锻炼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转呼啦圈”活动。这种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另外我还在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增加呼啦圈个数、边走边转等,对学生的实践难度逐步地增加,当学生感觉挑战难度很大时,我便导入意志力的深度作用性,让学生在新鲜探求中将意志力融入得更全面、发挥得更惊人,同时学生的体验感也更加深刻。
四、克服困难,在困难环境中发挥意志力
意志力常常是生成于困难的环境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简单的任务要求,舒适的学习环境往往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困难,甚至可以制造困难,让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本能地发挥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一)挑战客观困难
客观困难,是指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不利条件,如天气、器械、年龄等,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固定外在条件。也就是说,客观困难是不可调整和改变的.,需要学生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而这也就是挑战客观困难的实施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客观困难并不鲜见,学生年龄小,对体育器械不能常规适应,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产生畏缩反应也是常有的情况,教师要对此引起重视,并且及时利用,让学生在客观困境中走出坚定意志力的第一步,在内心升腾起精神品质概念。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的训练时,我特地选择了比较炎热的一天,学生的抵触情绪都很大,有的极不情愿,有的干脆躲在树荫下不愿集合,还有的嘟囔着“太热了受不了”。此时我并没有严厉斥责,也没有武断命令,而是用“奥运竞走冠军在烈日酷暑下也坚持训练,并最后一鸣惊人”的故事来打动学生,让他们结合目前的客观处境来发挥体育精神、坚固意志力。于是,在正常开始教学后,学生们都鼓足了勇气,迎战恶劣的气候环境,意志力随之而生。
(二)跨越心理困难
与客观困难相应的就是心理困难,也就是基于主观层面的想法,心理困难相对于客观困难来说,克服难度较为大些。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心理困难有畏惧、软弱、害怕等心理状态,若想扭转这些困难,就需要教师点滴深入意志力精神,让学生摆正积极的心态,积累起充足的自信心,让意志力在学生心底扎根、壮大。因此,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慢慢地化解学生的思想障碍,让学生燃起意志力的希望。例如:在进行“跳马”训练时,大部分学生都有思想包袱,害怕摔伤、出丑,甚至是条件反射性紧张。为此,我和几位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做了示范,告诉其他学生:“跳过去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此外,还用有一次学生勇敢拔河比赛来引导学生:“上次拔河,很多同学的手都磨破皮了但却丝毫没有惧怕与退缩,这次老师也相信你们一样可以够克服困难的。”学生在我的肯定与鼓励下,都表示愿意冲破这一障碍,尽全力尝试,展示出了战胜自我的意志力。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要多构思、多设计,发挥人性关怀,聚焦多个层面,让体育意志力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赵林.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
[2]商辉.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
篇15: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创新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好小学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想象思维,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指引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儿童教育;创造性思维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变革。在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村的体育教学中,也应当进行素质培养。小学的体育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特性,但是只要学校与老师、学生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孜孜不倦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听取。而这样的方式就严重禁锢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并且整个过程中的氛围紧绷,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能听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的吸收这些知识。所以新时期的小学教育应当改变以往的严肃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进行学习,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玩好闹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还是孩子,自律能力或者是对自己思想以及行动的约束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并且学生能在如此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进步对其成长也是有利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很新颖,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与更强的综合性专业素质。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信心来完成教学任务,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无论多么荒谬,都应该耐心进行解答。将教学任务,教学问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提问,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的时期,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变化。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更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期望。学生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有思考问题的思想,更应当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
2.充分发挥好小学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想象思维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先进的思想贯彻其中,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与环境下能够充分地学习体育,了解这门课程,更能使小学的体育教学这项艺术更适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体育,愿意投入巨大的热情学习这门课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的人认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教师是主体,学生的学习都应按照教师安排的发展脉络。其实不然,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虽然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有关系,但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在在陶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好示范作用,为学生做好标准动作的示范,使学生有一个较高标准的,健康的开始。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当只对动作、规范等进行学习,还应当了解体育运用的发展史,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如今的体育事业,综合以往的经验或者是看到以往的不足,能够更加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事业的某方面有所创造,有所提升。不仅如此,还应当对其他相关的学科或者是专业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可以使今后的体育学习更加全面,游刃有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不同学习程度的体育作业。并且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之后,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并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拓展知识面,更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指引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技术以及思维形式的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时代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创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在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大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也要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时课程的发展更加顺应潮流,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它更加具有实用性。首先,应当使体育课程更加开放。这并不单指在一般的体育动作上更加开阔,也表明在思想上更加开阔。要不断吸收外来的与体育相关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加新颖且实用的外来思想贯穿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要将眼光单单放在体育课程上,还要对其他小学的课程进行观察分析。虽然体育课程与其他的小学课程存在很多的不同点,但是应当吸取其他课程优秀的,先进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其次,体育课程的发展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应当拓宽视野,运用创新的思维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地审视。摒弃原有的陈旧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放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抛弃原有的固化的思想,开放心态,开拓视野,通过日常的观察,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体育的教学与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应当使陶艺工作更加具有包容性,更符合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更多的耐心,也拥有更多的毅力来面对以后课程中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使他们学到许多专业知识,更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体育锻炼。
4.结语
小学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当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关注。希望通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也可以得到发展。
篇16: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策略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策略论文
【摘要】小学正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阶段,从小培养这种兴趣,以后也会热爱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促进学生身体、心理以及文化知识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着重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培养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不仅是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课堂的改变,体育等实践性课堂也在不断转变。家长与学校对体育课更加重视,不但要锻炼出健康的身体,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正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阶段,从小培养此类兴趣,以后也会热爱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文化知识全方位发展。
一、小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
1.小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不够,缺乏自信心
现代家庭的教育状况让孩子从小十分娇气,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在体育课上,不能按质保量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更是畏惧和反感。这样的情绪很影响体育的质量,学生缺乏信心,不仅不喜欢体育课,甚至讨厌和畏惧,对于体育活动很不积极,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更是难以得到提升。
2.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反响。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够生动的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学校在招聘时,对于体育老师的要求可能不是很高,导致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本身体育专业知识就比较枯燥,教师又无法活跃课堂,使得体育课的效率很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还有些体育老师责任心不强,对自己的学科不够重视,教学时并不认真,草草了事,这样学生更是无法学到有用的东西,长此以往,体育教学的质量很差。
3.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
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更加灵活自由,但是考查方式却很单一,即每学期的体测。学校并未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他们处于好动的年纪,可能会喜欢足球、篮球、轮滑等很多项目,但是这些兴趣却没有得到发展,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机械练习。这样的模式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没有真正做到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只是为了体测过关,这样的体育课毫无意义。
二、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1.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情绪变化快,比较敏感,稍有变动就会引起他们的情绪变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性较差,而且他们会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有时会有强烈的胜负心。在进入小学后,小学生的心智会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很容易被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吸引,容易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这时候如果有老师或家长正确引导,他们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对体育的积极性。
2.生理特征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较快,肌肉比较柔软,水分含量高。神经系统极容易兴奋,并且持续时间长,这也是他们活泼好动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其平衡力、协调性及反应速度还稍差,需要加强训练。
三、小学生体育教学培养体育兴趣的具体内容
1.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教学自然要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古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缺少趣味性。学生对体育课程比较倦怠,积极性不高。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运动能力,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不断进行改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演示基础动作时也可与学生互动,让他们进行演示,以便加深记忆。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纠正错误,看谁表现更好。不断对他们进行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体育课的质量。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前面提到小学生会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和强烈的胜负心,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不要一直严肃,这样下去会消磨学生的热情。尤其需要关注上课比较沉默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害羞与腼腆,培养自信的态度。引入一些奖惩的机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择一些热门的开展话题,比如:奥运会期间女排的出色表现,乒乓球的常胜,傅园慧的意外走红等,借此机会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育竞技的喜爱。
3.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在体育中尤为重要,许多项目都离不开团队合作,它在其他领域也十分重要。人的一生中总要经历与人合作,因此,需从小培养团结的意识。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最后对各小组给予评价。此过程可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他们的表现不仅仅关乎自己的成绩,还会影响组内其他人,于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此外,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团体活动,比如:十人九足,坐地起身等,让他们在游戏的乐趣中体会团队的重要性。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相关策略
1.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小学生本身就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他们对于老师有一种信任感,甚至是崇拜,有时会不自觉的模仿老师。在喜欢的老师面前就会认真听话,喜欢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不喜欢的老师面前,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厌倦听课,甚至会抵触他的课。因此,老师需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人无完人,虽然不一定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但至少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老教师,不要墨守成规,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安于守旧,不主动追求改变。其实不管是年轻还是年纪较大的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点,年轻老师可能与学生更有共同语言,更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的理念更先进。而上了年纪的老师则教育经验更加丰富,并且他们会有一种年轻老师不太具备的亲切、和蔼,也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们需准确地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参与他们的游戏,动作讲解时尽可能亲自示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努力,定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活泼、轻松的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语气上需尽量温和,态度平易近人一些,不要与学生产生距离感,不敢与老师进行交流。对于一些较为复杂难度系数比较大的项目,教师更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学生频繁出现错误时不要忙着责怪,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已讲解到位。对于注意力比较贪玩的同学,要采取引导的方式,减少责骂、避免体罚。小学生也不是什么都不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当之处,这样不仅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对于努力上进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关注有进步的同学,如此课堂便会越来越好。
3.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多为观察教学,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和动作演示,学生观察后个人练习,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素质教育更要求对教材内容的创新与优化。教师可以应用游戏教学法,将一些动作融入游戏环节,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知识技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但兴趣一旦培养便不容易消失,这对学生以后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很有帮助。
4.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的教学也要有层次,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及知识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于技术性的体育项目不强求,只要掌握一定的动作要领即可。观察学生是否对某方面有特殊的喜爱或天分,从小开始培养,日后可能会成为国家运动员。教师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教学,需要关注个体差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
五、小结
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体育课也要跟上潮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具有长远利益。当然,培养兴趣也不容易,需要老师足够重视,从师关系入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传统模式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只有不断靠近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性及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的热爱,才能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妍.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田径,2018(07):23
[2]刘国润.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8(15):150-151
[3]杨国辉.谈如何以趣入手提高小学体育课堂实效性[J].才智,2018(10):20
★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22-09-26
试析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教育论文2022-11-27
论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23-03-0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论文2022-11-1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22-12-29
初中英语中人文教育论文2024-02-27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2022-05-2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23-05-22
班主任工作研究小论文2022-12-18
小学师德教学论文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