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小百合”为你分享15篇“《有余数除法》的教案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有余数除法》的教案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教案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具:实物图及投影片。
学具:11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63=2
订正时,提问:
(1)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2)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1)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2)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
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
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
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385=eq x(7)eq x(8)
提问: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呢?再在全班交流。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
最后结果是商7余5。
练一练:
144=□□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
引导学生观察:
上面三道有余数除法,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
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商再小一些)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用折叠卡片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边口述计算过程,教师也掀开有关部分。
(2)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发展性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思考性练习
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旧知识能整除的除法,引出有余数除法及什么叫余数。第二部分是怎样计算有余数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在以后的除法中,有余数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少量的,学好有余数除法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打好基础。有余数除法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为有余数除法的商在乘法口诀中不能直接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想商的思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什么情况下商小,以便及时调整。在练习中,先利用折叠卡片,帮助学生掌握计算过程及试商方法。在此基础上笔答完整的计算过程,并通过判断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及掌握试商的方法。
篇2: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篇3:有余数除法
教具和学具
实物图及投影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订正时,提问:
① 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② 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① 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② 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为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
(4)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有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再在全班交流.
①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还剩下8,8里还有一个5呢?说明商6小了.
②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38减4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③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
中国大学网
篇4:有哪些带余数除法的试题
有哪些带余数除法的试题
1.3692×4966×5788除以6的.余数是几?
2.小东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87写成78,结果得到的商是54,余数是8,正确的余数是多少?
3.a÷24=121……b,要使余数最大,被除数应该等于多少?
4.一个三位数被37除余17,被36除余3,那么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5.31453×68765×98657的积,除以4的余数是多少?
6.如果时针现在表示的时间是18点整,那么分针旋转1990圈之后是几点钟?
7.两数相除商8余16,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是463,被除数是多少?
8.四位数8□98能同时被17和19整除,那么这个四位数是多少?
9.222……22(个2)除以13所得的余数是多少?
10.已知:a=19911991……1991(1991个1991),问:a除以13,余数是几?
篇5:《有余数的除法五》的教案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五》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预设三:列式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回顾整合,检验结果。
(1)结合图示理解。
(2)检验解答的结果。
(三)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2.第27面呢?第49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质疑再探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1.读题审题。
2.独立解答。
3.质疑:为什么最后确定颜色时看余数,不看商?
(二)综合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学生独立找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1.出示题目: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 6月1日是星期几?
2.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篇6: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材内容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这节课针对有余数的情况进行。在二、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感性的认识,还未达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
如果学生考虑得不全面,教师进行引导。
5.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4题。
针对已知被除数、商和余数,求除数的题,可先让四人小组研究,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布置课外作业。
“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评析
这是非实验年级教师尝试用新课程理念教老教材的一节课。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定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如,在找第一类除法题的特点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篇7: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篇8:有余数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篇9:《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 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 培养初步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正在参加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呢!你们想不想看看?
活动二:新课
1、 观察整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这幅图,谁能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信息?
师:谁能说的更条理些?
指导学生有序的叙述。
板书: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1瓶水、12根火腿肠、13个香蕉、14个桔子、15个苹果、18瓶酸奶
2、 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一个关于除法的问题?
生提问题。
3、 解决红球。
板书: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
①指生列示:94=
②估算:看到这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4=2
生:不对,84=2
生: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应该还剩1个。
③学生摆小棒。
④汇报
生:我是一根一根的摆的,摆了2次,还剩1根。
生:我是两根两根的摆的,摆了4组,还剩1根
师:这1根为什么不再分了?
师:每个人分2个,还剩1个,在算式中怎样写呢?
学生试着写。
生写。
生:94=2(个)1(个)
生:94=2余1
生:94=1
师:咱们的数学家是这样写的
板书: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余数
⑤揭示课题
师:你觉得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活动三:解决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
①分方便面
课件: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课件:104=2(碗)2(碗)
每人分2碗 还剩2碗(余数)
②分其他食品。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活动四: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出示课件,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的余数和除数之间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余数比除数小。
师:在这些算式中,为什么余数会比除数小呢?
学生讨论。
③小练习:判断
225=37( )
活动五:自主练习1、2题。
活动六: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个面包
10碗方便面
11瓶水
12根火腿肠13个香蕉
14个桔子
15个苹果、18瓶酸奶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余数
篇10:《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30÷6=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根摆成一个()形,摆了()个,还剩()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平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平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平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3=3……1
()()()()这个算式读作:()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个)
7÷3=(个)……(根)
8÷3=()……(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13÷2=6……1()
18÷3=5……3()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8=……()
÷9=……()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8÷4=2
7÷2=3(盘)……1(个)9÷4=2……1
余数10÷4=2……2
读作: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12÷4=3
篇12:《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平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习: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篇1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篇14:《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63=□
2、∮∮∮∮∮∮∮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略
篇15:《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平均分、等分的行为的探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
3、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双色片15片、小棒若干、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小胖的爸爸从瑞士出差回来,带来了15块瑞士巧克力,小胖想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如果想每人分5块,最多可以请几人?(教师在黑板上用双色片摆放,并填写表格)
2.如果是你来分巧克力,你想每人分几块,那么最多可以请几人?(学生自己摆双色片,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把摆法分类。(有剩下没分完的,全部分完)
4.哪种分发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全部分完的学生会列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问:没有全部分完的可以怎样来列式?教师演示,板演。
15÷2=7(人)……1(块)
述:……表示“余”;剩下的块数叫“余数”
读作:15除以2等于7余1.
师:自己试试写出练习1上的算式。
2、认识余数
说说“余数”的特点: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数量就是余数。
3、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1)8只玩具猪,3只装一袋,能装几袋?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袋,还剩□只。
(2)10只杯子,3只装一盒,能装几盒?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盒,还剩□只。
(3)观察:以上2题的余数与除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不够再装1袋;不够再装一盒)。回到分巧克力的题目来验证一下,用一句话来概括:余数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许晓燕)
三、填表验证“余数比除数小”(实物投影)
1.拿出小棒搭三角形,可以搭成几个,还余几根?
小棒的总根数每个三角形的根数可以搭成几个?剩下的几根?算式
小结:余数只有1,2.会不会有3?4?那么我们就说“余数比除数小”
2.如果用小棒搭正方形,余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那么我们就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补充板书。
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布置回家作业,完成练习纸后面的题目。
★ 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除法》的教案设计(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023-11-12
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6-2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023-04-24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2022-04-29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师教案2022-04-29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2023-08-01
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2022-11-19
三年级数学《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2022-08-03
《飞行表演》的教后反思2023-10-10
商末尾有零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