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2-04-29 11:35:5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蜗牛和四季歌”为你分享16篇“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口算练习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1、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出示题目 4×(  )=36  6×(  )=42  63 ÷( )=7 32 ÷( )=8 48÷( )=6 9×(  )=54 (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背诵乘法口诀表 2、  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 二、展开学习1、  完成第52页第8题 (1) 出示表格 (2)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3) 计算并填表 (4) 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  完成第53页第8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对答案 (3) 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  完成第12题 (1) 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 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 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拓展应用 1、  完成第9、11题 (1)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 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 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 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 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  教学例3. (1)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 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

篇2: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

15 画  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生字词语学习,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提问 1.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什么问题呢?(通过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谈话:是啊,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读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容易读错的字。平舌音:宋  丝  擦 翘舌音:赵  眨 读音易混的字:乌―忽  显―斜 3.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4.小组内读课文。(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小组之间竞赛,看哪些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6.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感悟,相互交流 1.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各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和大家讨论的结果。 重点理解宋涛、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过程及课文最后两句话。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自己试读、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练习你想怎样画风呢?(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大胆发言)小结提示:画出水中荡起的波纹;风中的小草弯了腰;风中的小花在点头;风中的柳条随风摆;风中的小姑娘长发飘飘…… 五、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找出来。 2.以“风”为题自己画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15 画 风 旗子 飘扬 小树 吹弯   雨丝 斜斜的 风车 转动   第二课时 一、展示自己的画 1.在组内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画。 2.大家评一评,谁画得好?谁画的有创意? 3.小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把风画出来。 二、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生字词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三、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1.读生字卡片。(可齐读、抽读、“开火车”读等) 2.注意多音字“杆、转”。 3.指导写字。 (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字形的。 可用比较的方法记字形(如“乌”和“鸟”进行比较);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如“东”左边加双耳旁就是“陈”);也可用熟字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日”加“业”就是“显”)。 (2)书写生字。 ①注意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如“显”“忽”“丝”都是上下结构,“显”是上短下长,“忽”“丝”都是上长下短。 ②重点指导“忽”“眨”“涛”“斜”四个字。 ③其他生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临摹。 四、练习写话 1.以“我也会画风了”为开头写几句话,如果感觉有困难,可以仿照课文的例句来写。 2.写好自己读一读,大家一起评一评。(注意随时点评,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抄下来。 2.动动手,做风车,玩风车。 六、板书设计 [教学提示] 仿照课文写写自己是怎样画风的,这就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   16 充气雨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4 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差”和“粘”,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说出充气雨衣是怎么发明的。 3.指导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猜出谜底,请你写在纸上。(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奇。) 2.谜底在小组里揭晓,如果是一样的,大家互相拍拍手,告诉老师你们的谜底是什么?(板书:雨衣) 3.同学们见过充气雨衣吗?(板书:充气)有一个小朋友就发明了一件,他是谁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听老师讲讲充气雨衣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交流:通过自己默读,读懂了什么? 3.互相练读,(同桌每人读一段)互相检查,遇到读不准的字音,互相纠正,碰到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四、识记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识记这些生字。 2.用生字组词,或造句,或说一段话。 五、再读课文,大胆想象 1.朗读课文,想一想,当大家看到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后会怎么称赞他? 2.你对小林的充气雨衣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请你在小组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互评。 六、动脑、动手、学会实践 1.再读课文,说说小林发明了充气雨衣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打算亲自动手做个什么小制作? 3.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和大家交流。 4.小组推荐好的想法在全班交流、评议。 5.启发谈话:小朋友们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动脑,每一种发明和发现,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明,去创造吧! 6.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后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开个小小博览会。 八、板书设计 16 充气雨衣 有心人――小林――动脑――发明――充气雨衣 [教学提示] 将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动脑、动手、学会实践相结合起来。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认识 8 个生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 4.引导学生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学会运用规律认识 8 个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开展“我们的小制作”。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里出现的六组词语很有意思,每组的两个词中的字都相同,但因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 1.自己读一读这六组词语,读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伙伴。 2.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 3.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再说几组这样有趣的词语。 举例: 喜欢 欢喜 彩色 色彩 爱心 心爱 故事 事故 4.为了加深认识,选自己喜欢的.一组词语说话。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出示两张熟悉字的卡片,自己认读。 (2)两张卡片合并,组成新字。 (3)找伙伴一起拼读新字,互相正音,并想想这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4)再认读生字,并试着组一个新词。 2.“我会填”。 (1)读一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2)小组讨论:说说每组两个词的大概意思。(发明:创造;发现:发觉;优美:美好;美丽:好看。) (3)指导:把每组的两个词都放在句子里读一读,看看哪一个词能使意思表达准确。 (4)学生选词填空。 (5)交流、订正、读句子。 (6)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造句。 3.“我会读”。 (1)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个小故事,互相正音。 (2)讨论交流: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 查一查资料:鲁班还发明了哪些东西? 四、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喜欢――欢喜 彩色――色彩 爱心――心爱  故事――事故 发明――创造 发现――发觉 优美――美好  美丽――好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大家介绍鲁班的发明。 二、口语交际 1.分工合作,自由创作。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与小伙伴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2.展示作品,互相交流。 (1)把小制作展示出来,同学互相观看,自由交谈,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评选最佳巧手奖。 (3)颁发奖章。 3.介绍作品,展示个性。 (1)请获奖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先说作品名称,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每个同学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说互评。(学生可以说说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说说自己怎么想到要创作这样一件作品,还可以说说制作时遇到的困难,得到谁的帮助等等。) (3)评选“最佳口才奖”,并颁发奖章。 4.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1)给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制作、评论、提问的同学评“合作参与奖”。 (2)颁发奖章。 三、展示台 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名言、谚语等。(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介绍邮票的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丰富近义词的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和收集近义词,并且可以口头造句。          

篇3: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上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上)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是精读课文;《充气雨衣》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四》是综合性训练。本组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组织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在阅读精彩小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本组内容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己动手,大胆创造。在开展“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小制作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单元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读本组的 35 个生字和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 33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 3.指导学生积累本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重点句、段的意义。 4.通过“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13 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记忆字形。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投影片,问:图上画了什么?(小女孩看到水从杯子里漫出来,非常吃惊。) 2.水从杯子里漫出来,小女孩为什么吃惊?让我们一起学习13 课。(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他们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 4.谁来当小老师为他们纠正错误? 三、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后,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奇怪的问题”指的是什么? (2)伊琳娜回家做了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 2.请四人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合作完成填空。 出示句子: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 )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 ),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伊琳娜回家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科学家的话( )。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伊琳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1.分组熟读课文,互相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 2.表演课文内容,鼓励创造性的表演。(如想象伊琳娜听懂朗志万的话之后所说的话) 五、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读课后练习“说说写写”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互相交流,把自己想象的话说给同学听。 六、布置作业 将“说说写写”中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科学家 郎志万 提问题 小朋友 伊琳娜 动手验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将上节课自己想到的话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优秀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2.导语:伊琳娜小朋友的这种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像伊琳娜那样,认真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解决困难。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生字课件,请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提示学生:可用熟字对比记忆生字:如林―琳,那―娜,扁―骗;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慢―漫,洪―哄;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志”字是由“士”和“心”构成的。) (2)谁还有更好的记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写字。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漂亮? (1)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找出特点。(如“题”和“提”中都有“是”,但写法不同,“题”中的“是”捺要长;“另”和“志”都是上下结构,“另”是上短下长,“志”是上略比下长;田字格下边两行的 6 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 5 个字是左窄右宽,只有“朗”是左右宽窄差不多。) (2)教师有重点的范写指导。 (3)学生临摹,老师巡视指导。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点评。 三、实践活动 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用“问题、哄骗”写话。 五、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另 志 题 提 漫 朗 哄 喝 骗 (把要求会写的字板书在田字格里) [教学提示] 课文揭示的道理,应该让学生把握准确,即“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动手做做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句话的含义。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3.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懂得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邮票、激发兴趣 1.(出示一枚邮票)同学们知道邮票的用途吗?(用于寄信、文化交流、欣赏、记录重大事件、收藏……) 2.每一枚小小的邮票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板书课题:邮票齿孔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邮票齿孔是怎么发明的? 2.学生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互相评议。 3.认读生字卡片,交流记字方法。 4.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三、质疑互答,合作学习1.小组内读课文,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汇总。 2.出示小组提出的疑问,全班讨论解决。 四、具体演示,促进理解 1.老师提供几张纸,让学生撕下纸中的“邮票”。这样撕邮票有什么不便? 2.同桌读课文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合作表演英国发明家阿切尔看到的情形。 3.选几个学生上讲台来,为他们提供纸、别针,让他们表演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充分了解阿切尔敏锐的观察能力。 4.导读第四自然段,用直线勾画出阿切尔思考的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写邮票打孔机作用的句子。 五、充分想象,感悟课文 1.读第四自然段,启发想象:阿切尔会怎样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反复构思、画图、设计、制作、实验) 2.再读课文,你认为阿切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3.总结课文:正因为阿切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才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了邮票打孔机的发明,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通过读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认识了阿切尔这个伟大的发明家,你想向阿切尔学些什么呢? 5.假如阿切尔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邮票,讲邮票上的内容或故事。 七、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英国  发明家) 看:翻  找  求助  想  取  刺  拽    想:机器  打孔    做:研究  很快造出 善于观察、思考、实践   第二课时 一、作业展示 1.先说说自己是怎么讲的,爸爸妈妈听了是怎么说的。 2.选代表在全班讲一讲。 3.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邮票上的内容或故事。 4.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邮票。 二、互动识字、写字 1.“我会认”。(把要求会认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造句子。) 2.“我会写”。 (1)认读要求写的字,口头组词、造句。 (2)介绍自己识记这些字(要求写的字)的方法。(如:“力”字的第二笔不出头就是“刀”,“你”字去掉单人旁就是“尔”,“扔”字的提手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仍”。) (3)重点指导“使”“整”“式”的书写笔顺。 3.书写生字。(老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 三、练习1.完成课后的“读读填填”。 2.组词。 刀(  )  尔(  )  更(  )  正(  ) 力(  )  你(  )  便(  )  整(  ) 四、布置作业 写几句话介绍自己感兴趣的邮票。 五、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刀(  )  尔(  )  更(  )  正(  ) 力(  )  你(  )  便(  )  整(  ) [教学提示] 让学生模拟阿切尔的思考发明过程,再次感受“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动手做做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篇4:二下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二下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反思:

篇5: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过程与方法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 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1、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c)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篇6:二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1、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 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 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 (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知识与技能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篇7:第四单元 教案

第四单元 教案

科目:二年级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主备人 扈桂燕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 二  单元  课题: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31页)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能力培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善于与同伴表达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1、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二、问题导学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 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2、变式练习□□  □□  □□  □□  □□  □□  □□  □□  把这些正方形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算式-------- 3.思维训练 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每人吃2个苹果,4个小朋友3天吃多少个苹果? 板书设计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  □□  □□  □□  □□  □□  □□  □□  把这些正方形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8=16(个)  16÷4=4(个) 一、问题提出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楚问题,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正确分析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乘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了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    

篇8: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学习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勇气。

4、在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笔算下面各题

49×2= 34×21=

上面两道笔算乘法的题目计算时,你们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49页

例2: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2、师:读一读题目,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学生回答,列式:48×37

4、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二)、探究笔算

1、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

(1)教师先列竖式:

(2)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不进位乘法,说说笔算的过程。

第一步先算什么?怎么算?

第二步算什么?怎么算?

第三步算什么?怎么算?

板书结果:

探讨笔算算理。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怎样笔算?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三)、观察比较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四)、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应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啄木鸟治病

3、解决问题

一本《童话故事》24元,买19本,500元够吗?

4、帮帮小蜜蜂

5460 756 322

23×14 65×84 12×63

四、全课总结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 第2、4、7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

例2.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

篇9: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教案

课题口算乘法(2)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

3×11= 2×13= 4×12= 16×2=

7×12= 6×10= 20×5= 10×10=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指名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师: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的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吗?在课后,大家还要勤加练习哦!

板书设计

6×10=60

10=1+9 6×9=54 54+6=60

12×20=240

12×2=24 24×10=240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进一步掌握乘法的意义。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关键有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这是学好本节课的前提。

2、引导学生做好预习,预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方面要多多提醒学生,因为预习的学生不多。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和交流,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

篇10:二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P44――P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使学生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乘法含义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准备课。 看书P44学习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公园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有什么游戏? 小火车第节车厢坐几人? 过山车每排坐几人? 观览车上第个吊厢坐几人? 提问:各种游戏有多少人参加?怎样计算,列式。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提问:你能发现这几题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说明: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像这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我们把它叫做“求相同加数的和”。 提问:(指每道题)相同加数是几,人几个相同加数,这道题是( )个( )连加。 二、新课。 1、认识相同加数,看P45例1。 提问:小朋友都在做什么?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 请分小组,小组同学合作分头摆出例1的图形。 提问:哪些图形里有相同加数? 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说出算式。 (1)  3+3+3+3+3+3=18 (2)  5+5+5+5=20 (3)  10+10+10=30 提问:第(1)题: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个3相加。 第(2)题:相同加数是,几?你能知道这是几个5相加?板书:4个5相加。 第(3)题: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10相加 2、引出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求6个3 相加、求4个5相加、求3个10相加,这些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介绍乘号及写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法一样,都有一个运算符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 提问:你们想一想,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教师讲解:求6个3的和是多少,怎样列乘法式呢? 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   或:3×6+18,读作:3乘6等于18。 : :   乘号 指 5+5+5+5=20 提问:这道题除了用加减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用什么表示乘法?(乘号) 怎样列乘法算式:写作:5×4=20 或:4×5=20 怎样读呢? 指 10+10+10=30  怎样写乘法式? 写作:  10×3=30   3×10=30  请同学读一读。 3、认识乘法含义。请同学说一说每一个乘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什么情况下除了用加减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相同数相加) 教师说明:在相同数相加的情况下,除了可以用加减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4、P46“做一做”。(指导看图方法。) 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 每个秋千上有几个人?有几个秋千?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加法式?加法式表示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 三、练习1、看图列加法式,再改写乘法式。 (1)○○ ○○  ○○ ○○ ○○  ○○ 加法式:  问:算式表示什么? 乘法式:  问:算式表示什么? (2)△△  △△  △△ △△ △△  △△  △△ △△ △△  △△  △△ △△ 加法式:    乘法式: 2、课本P44游乐园图中的几个算式改写乘法式。 提问:图中还有能用乘法计算的图形吗? 3、P48练习九N1―N3在书本上做。 4、小游戏。 分小组用小棒拼图,拼什么都可以,要求每堆同样多。拼完后,在小组内先列加法式,再列乘法式,并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P47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并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乘法含义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讲故事。 小猴一家到果园里摘桃子,它们把自己摘下来的桃子放了几堆,下面是它们摘桃子的情况: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第四堆 第五堆 猴妈妈 5 5 5 5   猴爸爸 4 6 6 6   猴哥哥 4 4 4     小猴 3 4 5     猴弟弟 2 2 2 2 2   你能帮忙算一算他们各摘几个桃子吗?列出算式。 提问:哪些题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把加法式改写成乘法式。 提问:为什么这些题能改写成乘法式? 提问:4+6+2+5=17  3+4+5=12为什么不能改写成乘法式? 教师说明:有相同加数的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认识乘法式中各部分名称。 出示课本例2 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要注意图意的两种说法)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汽球? 列式:5+5+5=15 5×3=15 3×5=15 观察式子后问:加法式表示( )个(  )连加?乘法式表示什么? 教师说明:看一幅图列出的加法式和乘法式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提问:在三个算式中的“5”都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乘号前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板书:5 × 3 = 15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2、指猴子摘桃子题中的几个乘法式,请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3。 出示小鸭图,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多说出几个列式) 比较: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有的同学列加法式,有的同学列乘法式。你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口述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求100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问:为什么只列乘法式,而不列加法式? 提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和加法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P47做一做  看图写算式。 三、练习。 1、P48练习九 N1、N4、N5、N9 教师说明: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看图思考的能力,熟悉应用题中的语言,为学习解答乘法应用题做铺垫。 2、练习九的N2,读一读。 提示:读乘法式时要从左往右,注意方向。 3、把加法式改写乘法式。 (1)  4+4+4+4+4 (2)  6+6+6 (3)  7+7+7+7 (4)  1+1+1+1+1+1+1 提示:注意改写的方法:一看:相同加数是几,一个因数就是几,二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另一个因数就是几。 4、写出乘法式。 (1)  3个5相加。 (2)  6乘2。 (3)  3和8相乘。 (4)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7。 提示:6乘2只能写出6×2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51例1―P5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知道口诀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乘法,谁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1、把下面加法式子改写成乘法式子。 3+3+3+3+3 8+8+8 4+4+4+4+4 2+2+2+2+2+2+2 2、列出算式。 (1)  5个3相加 (2)  8个6相加 (3)  7个 4相加 3、师生用乘法算式进行口算比赛。 二、新课探讨。 1、准备题。 教师出示用5根小棒摆的伞图 提问:摆一把伞用几根小棒? 每组5个同学,每人各摆一把伞。 数一数,摆1把伞用( )根小棒,是( )个( )。 摆2把伞用( )根小棒,是( )个(  )。 摆3把呢 摆4把呢 摆5把呢 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请同学看书P5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提问:第一个□填几?怎样得来的?10是几个5的和? 第二个□里填几?它是怎样得来的? 15是( )个(  )的和? 20是( )个( )的和? 25是( )个( )的和? 2、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伞,知道了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5个5是25。 提问:你能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出乘法式子吗? 提问:你能知道1×5=( )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说明:通过动手摆图形和填□的练习,你们知道1个5就是5,所以根据这个算式的含义,一个五得五,把中间的个字去掉,就是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提问:2×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2个5是多少? 提问:从二五一十这句口诀,你能知道什么?你能编出其它几句口诀吗?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编的? 观察乘法口诀,每句口诀有几个字? 教师说明:乘法口诀一般是四个字或五个字。为了读起来顺口,又便于记忆,凡是积一位数时,口诀中要加个“得”字,如一五得五;凡是积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口诀中不要写“得”,直接写出积就可以了,如: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乘法口决一般都用汉字表示。 整理找规律。 请同学把5的乘法口诀读、背一遍,说说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观察乘法算式: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数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规律? 教师说明:在这组乘法式中,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1、2、3、4、5,后一个因数比前一个多1,这里的“1”是1个5,所以各就比前一个多5。 问:为什么一个因数多了1,而积却多了5呢? 提问:假如你计算3×5时忘了口诀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想起来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观察5的乘法口决。 提问: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口诀的前两个字表示什么? 口诀的后两个字或三个字表示什么? 三、练习。 1、读、背5的乘法口诀。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口令记5的乘法口诀。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五五( ) 4、P51“做一做”  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并写出乘法口诀。 5、想一想,再填□。 一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

篇11: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看不见的手”是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第一课时,第四单元有两个核心,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第一课的核心是物质文明,主要体现市场经济这个主题,9 历史与社会 第四单元 第一课 教案。本课时是第一课的落点,主要阐述商品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且主要阐述的是积极作用,与第二课时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形成前后呼应,对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的形成,提升推理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鲜花店行业变化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综合的分析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知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

三、教学重点市场经济规律

四.教学难点市场经济规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市场图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叙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市场经济的气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整个经济体制的运行。既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只“看不见的手”。

活动一展示:镜头一五年前李师傅通过省吃俭用,积累了一点资金,于是想做点小生意,但是不知道该投资什么行业好,一天晚上,李师傅在家看电视剧的时候,他发现香港人非常流行送鲜花。于是他经过多番了解,得知当时在整个永中甚至温州的鲜花店非常少,于是他在永中一号街开了一家花店,生意非常红火而且利润丰厚,没几年他就富裕起来了。

提问:李师傅为什么能够富裕起来?

学生回答:叙述:在李师傅开花店的时候,花店很少,说明市场广阔,鲜花是供不应求,因此价格上涨,李师傅就有利可图,所以使他走上了致富之路。

展示:镜头二两年后,李师傅的朋友老王,他发现李师傅的花店生意这么好,很羡慕,于是他想自己也开个鲜花店,经过筹备,老王的鲜花店开业了,刚开始生意还过得去,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永中一号街的鲜花店多达十几家,鲜花的价格一降再降,生意也越来越清淡,许多鲜花店都停业了,店主都转向其他行业了,老王的鲜花店也被迫停业了,并且还亏损了一笔钱。

提问:为什么老王及其他店主最后会亏损呢?

学生回答:叙述:当鲜花店有利可图时,许多经营者就会被吸引过来,这表明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流入鲜花店这一行业,这必然导致鲜花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就象老王那样,在刚开业的时候,永中鲜花的市场还没有达到饱和,但随着鲜花店的增多,鲜花的供应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鲜花的价格就会下降,此时一些资金,劳动力等就流向其他行业。这就是供过于求,价格上涨,获利减少。

展示:镜头三此时的李师傅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是继续经营鲜花店呢,还是象其他店主一样转向其他行业呢?他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助李师傅分析一下。请你根据以上所学知识,预测一下,如果李师傅继续经营鲜花店,他是否还有利可图?为什么?

学生回答:叙述:当其他店主转行,使得原来供过于求的鲜花市场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会导致价格上涨,获利增多,李师傅仍然可以获利。

提问:回顾整个过程其中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学生讨论回答:展示: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入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市场经济规律)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跌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出叙述: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要努力去追求自身利益。当某种商品(比如当初的鲜花)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被吸引过来生产这种商品(比如老王及其他人纷纷开始经营鲜花店),从而使资源流入这个行业,导致这个行业扩大和商品供应地增加。

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时,由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许多经营者就会减少甚至放弃经营这种商品。从而使某些资源从这个生产部门退出,导致这个行业的缩小商品的减少,这说明价值规律调节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社会上的流向。

活动二展示:

如果李师傅也象其也店主一样,决定投资其他行业,那么你认为李师傅在投资之前该通过哪些途径?做哪些方面的调查?为什么?学生回答:叙述:要想成为商海中的成功者,我们必须适应市场,关注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办事,否则我们只会象老王及其他店主一样,关门大吉,甚至损失惨重。

活动三展示:商场如战场,现在请每位同学都假想自己为某企业的总裁,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就以下现象进行分析,然后答记者问。

展示:材料一:

现在彩电行业价格战打得很厉害,虽然6月,九大彩电巨头聚集深圳,签定一个“限价联盟”,但没什么效果,继4月13日,长虹彩电降价后,创维又宣布了彩电降价的决定。白热化得价格大战使一些小企业伤痕累累,纷纷宣布破产。

材料二:

再据205月9日经济日报,目前城市空调市场有大片空白,因此,国内许多彩电企业转行做起了空调。但目前全国得空调产量约万台,而实际销量将在1500万台左右,一些企业不得不面对500万台过剩的黑洞。

现在请我们的总裁同志们答记者问: 1、一些企业为什么改行做空调?2、空调为什么会有紧俏变积压?3、联系前后整个事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课堂小结:

本课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的形成,学会综合分析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知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 课后体会本课时是第一课的落点,主要阐述商品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且主要阐述的是积极作用,与第二课时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形成前后呼应,对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篇12: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通过时事以及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本课时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所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府宏观调控的三类手段,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了解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时事以及生活中的案例,体会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内容,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遵循经济规律、理解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正确看待和参与经济生活。

三、教学重点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三类手段。

四.教学难点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辨证的看待PRED四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穿插学生探究。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本课时的重要结论。教学准备搜集最近国家宏观调控材料或身边发生的事例。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讲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人、财、物等经济资源。既然有“看不见的手”,是不是还有“看得见的手”呢?这“看得见的手”又是什么,它怎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两只“手”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政府宏观调控问题。新课教学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讲到了市场机制的许多好处。但是大家想一想市场机制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讲过“果农的误算”,果农为什么会遭受损失呢?果农误算的关键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全国的红果产量、市场容量,也不知道全国其他地方新种植了多少红果树,将来的产量可能是多少,只是盲目地扩大种植。结果等红果成熟以后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们,大多是在商品供求已经不平衡,发生价格变动,才相应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可这为时已晚,这是一种滞后性。而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经营时主要考虑的是各自的利益,这就又有一种自发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的固有缺陷。

展示“一哄而下”的漫画,让学生观察画面、解释画面。大家讲得都不错。发财对于每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比如历史上美国的淘金热、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人们总是忽视了“船”的容量是有限的,不顾一切的纷纷投入只会导致“船毁人亡”、血本无归。这也体现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承转:刚才我们讲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还是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存在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产品和服务是市场根本无法调节的,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如路灯、防洪堤等公共设施)

归纳:类似的这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市场是无法提供的。因为人人都在享受这些设施的好处,但是这些设施的使用又不可能收费,这是与市场机制不符合的。除了市场无法调节的领域外,还有些产品是市场可以调节的,也许效益还不错。但是社会会因此受到损害,大家想想这又会是些什么产品。(、、不健康的书刊等)

归纳: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对有些经济生活是无法调节的,有些经济生活不能让其调节,即使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有其固有的缺陷。既然市场机制存在这些问题,

篇13:人教二下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二下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使知识与技能  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  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篇14:初二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范文一:《我家乡的石海》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五大连池,这里被十四座火山围绕,有两个神奇的泉子,它们别是南泉和北泉,被誉为世界名泉。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石海。

石海上有一个方便人们观看的平台,站在平台上面一眼望去,真像一片大海,它波涛汹涌,一排排浪花推起,真是壮丽无比啊!石海上长着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它们嵌在石海上,给是海上增添了一处绿色。

石海上千奇百怪熔岩石真的可以想像出很多景象,看!熊、狮子、石猿、骆驼等,石海还真是个天然动物园哦!

国防部部长张爱平将军曾提诗:“五池十四山,地火冲云天。石龙舞石海,群山立水间。石海两个字也是将军所提的。

石海的形成是火山喷发所成的,石海壮丽无比。

石海被科学家称为‘天然火上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我家乡的石海多么壮观呢!

范文二:《哦,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浙江诸暨,那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故乡的山,虽没有名山大川的巍峨,但也蕴含着江南特有的秀气。山上绿油油的是庄稼,青翠挺拔的是松树,郁郁葱葱的是竹林。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走进这绵绵延延的大山,快乐的小鸟替你引路,幽香的野花为你提神。抬头望望茂密的树冠,用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站在山顶大声地和群峰交流……一切的一切,是那么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故乡的水,清澈:游鱼碎石,历历在目;柔和:涓涓细流,若趋若驻;悦耳:溪流潺潺,泉水丁冬。常常是山傍着水,水依着山;山在水中走,水自山中流。河中鱼虾成群,塘中鹅鸭戏水。不愧为江南鱼米之乡。

山明水秀的故乡哺育出热情好客的故乡人。客人——不管是远来的,还是同村的,一进门,主人立刻为你沏上一杯清茶,并拿出瓜果,坐下来和你亲切地叙谈。你刚品了几口茶,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就端了上来。清茶、瓜果、点心,这是乡亲们待客的三部曲,是历来遵循的风俗。当然,其中的道道儿还远不止这些。就拿第一杯茶来说吧,听父亲说,第一杯茶不能太满,必须用双手送到客人手里。喝了三四杯茶后,要主动为客人换茶叶,为了表示热情,还可以在妇女和儿童的茶杯里放适量的白糖等等。总之,只要你来做客,就一定会体验到什么叫“宾至如归”。

故乡的物产是极丰富的,不说这里绝无仅有的历代王朝贡品——香榧,就是人们经常能吃到的东西,也别有一番风味:那一年四季都出产的笋——鞭笋、团笋、毛笋……再配上肉丝炒一碗家乡的年糕,便是最常见的待客点心了;还有山上长的罗汉豆,越冬的地瓜,都是孩子们最爱吃的东西。故乡的饺子也与众不同,它用一种嫩草挤出的汁和着糯米粉做成,裹成的饺子皮呈鲜亮的青色,所以叫青饺,吃起来爽韧而不粘牙,又透着特殊的清香,真是味美无比。

正像某首歌中唱的:我的故乡山美、地美、水美,人更美,说起故乡的山水物产、风土人情来,真是三天三夜也道不尽。

哦,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

范文三:《我家乡的火把节》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范文四:《我家乡的“食节”》

家乡贺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我在这个安详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多年,也确实发现了她独特的民俗风韵。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主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她们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吃饭过节,同时也欢迎陌生人主动走进来做客,主人们希望越多人越好,来者皆为客,尤其是农村里,好像摆喜宴似的,成十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丰盛的酒菜。这就是“食节”,也叫“二月二”。

既然是食节,这食总不能普通。

这是客家人的节日,所以吃的都是客家菜。

客家风味很喜欢做“酿”。酿,就是把肉、芋头等配料剁成馅,然后塞到各种瓜果蔬菜中间煮熟成“酿”。把馅放到瓜花里,就是瓜花酿;放到掏空的辣椒里就是辣椒酿;放到豆腐里,或夹在豆腐块中间就是豆腐酿。客家风味中还有一道菜色是扣肉。一碗碗扣肉呈诱人的枣色,是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佳肴。每一块扣肉由一块五花肉夹着一块芋头组成,还浇上了香喷喷的蜜汁儿,吃完后仍令人回味无穷。

客家菜色五花八门,都有不同的烹饪过程,这就是主人独享的乐趣了。

饭罢,大家还会一起看看乡镇上组织的戏。戏台是临时搭建的,也不是很宽,但是演员们穿着戏服投入的表演。台下观众神态各异:老人们跟着音乐哼着调,年轻人们鼓掌喝彩,小孩们也被吸引住,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的一抬头一举手。

主人在客人走的时候也许会送一些土特产,如沙田柚,是沙田镇有名的柚子。

贺州,是片殷实的故土。愿人们把她的风俗、传统唱给后人听,让贺州的美丽得以延续。

范文五:《家乡的刀杆节》

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我的家乡云南腾冲傈僳族的刀杆节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独到的民族风采,最能征服观众。

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

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

篇15: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信息窗1―分食品 2课时   信息窗2――搭帐篷 2课时   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1课时   课时1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   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交流:   (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   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   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   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第3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 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适当进行补充)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 作业设计:   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课时2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 14÷6= 45-5=   2×9= 3×9= 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2)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3)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5)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 16÷6=2(盒)……4(个) 课后反思:     课时3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6页信息窗2,第7页你问我答。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商方法。)   2、学生独立做自主练习2。(把竖式写完整)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位要对齐。(特别注意商的位置)   3、出示自主练习5   25÷6=(  )……(  )   44÷(  )=(  )……8   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做( )件   鼓励学生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   4、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9÷2= ()……()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根,还剩( )根   11÷4=() ……()   四、教师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课时4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

篇16: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D�D�D�D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D�D�D知识的教学�D�D�D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D�D表象�D�D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D�D抽象为一般模型�D�D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确表象,能认识这些物体相对应的图形。 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篮球,乒乓球、玻璃弹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学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谈话激趣:小朋友,每当老师看到你们那些高级,漂亮的玩具时,真的好羡慕!我也很爱玩,但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没有一件事花钱买的,想看看我小时候的玩具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玻璃弹球等。 猜一猜:怎么玩? 师:小朋友的玩法还真多,我经常是用来搭积木玩的,你们想试试吗? 学生出主意,小组六个人的物品搭一块。 2、宣布规则:比比哪个组搭得最快,最高,最稳固。(板书:快、高、稳)让学生再次明确要求,比什么,比快,高,稳。 3、师生评价,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引起学生争议与思考:每个小组都是六件玩具,怎么选择,怎么搭建才有获胜的把握。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特殊的玩具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分一分。 1、小组合作,吧形状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2、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3、揭示概念,逐一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认一认。 在这四种物体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比较特殊? 1、辨识球。 (1)摸一摸,在学具盒里找到球,放在手心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找一找,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球的形状?教师随即出示并滚动篮球,乒乓球。 (3)想一想,不论篮球,乒乓球还是玻璃弹球,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样的? (4)看一看,你脑子里想的和屏幕上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人们在画球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只要在圆里面添几笔就表示球。(在黑板上贴图片) 2、辨识圆柱。 (1)出示圆柱模型,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相同形状的物体,教师指出:不论高个子,矮胖子,只要是圆圆的像柱子的物体都表示圆柱(贴图) (2)师:圆柱和球一样也能滚动,但是滚动起来又有所不同。 学生操作 (1)  师:为什么球总是爱滚,为什么圆柱站着稳当,躺下来就要滚呢? 3、辨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⑴比一比:让学生把球和圆柱都放在桌角,观察比较剩下的两堆物体在形状上与什么不同? ⑵说一说:指导学生概括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都一样,而一个长方体的面有大有小。 ⑶辨一辩:实物判断,图片中辨认。 ⑷找一找:在你生活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四、摸一摸。 1、在袋中摸出它是谁?同桌活动。 2、按指定要求摸出物体,师生互动,教师可故意摸错。 五、做一做 1、用橡皮泥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物体。 2、课下请学生合作,把它们用橡皮泥做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组合成一件漂亮的造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2、会利用常用的集合体画出比较规范的平面图形,感受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的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教学难点: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白纸、水彩笔、印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旧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又几位老朋友来看望大家了,猜猜是谁? 请同学们赶快从魔术袋里摸一摸,看看究竟谁来了? 同桌两人合作,从袋子里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积木放在课桌上。 当学生指出物体名称时,教师提供一组照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直观图),请学生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球的照片)今天球来了吗? 学生打开袋子看看,没有球。 师:同学们对几位老朋友太熟悉了,这节课老朋友和大家还有一种新的玩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行动表示。 二、抽象图形,比较分类。 1、摸一摸,在物体上初步感知。 教师拿起长方体,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找样子摸一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并用彩色笔在此做记号。 师:有什么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平面”并板书:平面。 学生继续在正方体和圆柱上寻找这样的平面,摸一摸,并用彩色笔做记号。然后把刚才摸到的平面分别正对着自己,仔细观察这些平面的样子,用手势比画它们的形状,初步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2、画一画,从图形上直观认识。 引导探究:如果把你摸过和看到的这些平面、比画的这些形状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想办法把你喜欢的那个平面请下来,画在纸上呢?四人小组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分一分,在比较中揭示特征。 师;请同学们先检查每一组的图形是不是从相应的物体上请下来的,再分别将每一组图形与上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照片认真仔细地比较比较,一样吗? 小结:我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所以叫“平面图形”教师板书:平面图形。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给这些平面图形分别取个名称,好吗? 师生交流:(1)教师指着一组圆,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圆。 (2)教师指着一组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正方形。 (3)教师指着一组长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长得很像,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能发现他们的细微差别,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师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一样长。 二、形体对照,沟通联系。 1、师生交流。 把长方形的一个边长不等的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 把正方形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 把圆柱的这个平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 2、操作探究。 在我们的积木上还能找出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自主选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中的一个,分别将各个平面画下来进行对照。 3、深入讨论。 (1)在你的圆柱上能找到几个圆?这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吗? (2)在正方体上你能找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大小一样吗? (3)用长方体的每个面画出的长方形一样吗?仔细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 四、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今天认识的图形? 2、折一折。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试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由课件显示:红领巾,流动的红旗,三角尺,警告牌等物体, 3、拼一拼。 把正方形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再重新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4、剪一剪 (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2)你会用一张圆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码?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这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上

二下数学教学总结

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下《PE Class》Lesson8教学设计

二下班主任工作计划

二下练习8教学反思

二下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

二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二下语文备课组计划

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计划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推荐16篇)】相关文章:

二下教案 5、雨后2022-11-20

人教版二下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2024-01-21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8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教案2024-02-16

二下科学教学计划2023-06-12

教案:认识平均分2022-06-12

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022-05-04

部编版二下语文《传统节日》教学反思2022-05-29

新人教版二下旋转教学设计2023-05-08

新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2023-12-15

新人教版二下数旋转教学设计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