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合集16篇)由网友“猫一猫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白 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9、白 杨
福建省石狮市宽仁小学 蔡淑华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 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向我们讲了意见什麽事?(一位鲁客在列车上给孩子介绍白杨,并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的心愿是神末,它又是如何表白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在文中找出写白杨的句子,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莫特点,
找出爸爸的话,.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白杨的天性,树干挺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说明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适应性强。不择地域范围广“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更有力地说了白杨顽强的品格。“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 )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白杨 教案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 教案教学设计]
篇6:白杨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白杨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7:《白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gzslhxx-hjd
一、教材依据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白杨》。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三)技术准备: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2、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1、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3、利用多课外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
七、教学准备:新疆、戈壁资料。(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起风来,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到处是风沙,让人睁不开眼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 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1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
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
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歌颂建设者们服从祖国耍要的爱国情怀
九、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小组活动中,能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了白杨的特点,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学生收集资料是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白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8:《白杨礼赞》教学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茅盾
训练重点
一 象征
二 排比句和反问句
预习提示
本文写于1941年。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品成功的塑造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使读者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阅读时,要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查字典,给下边加黑的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泛出 婆娑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敢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理解分析
一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结合课文,口头回答下列问题:
1.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是_____________
2.白杨自身的“形美”是_________________
3.白杨内在的“神美”是_________________
二 本文运用象征、烘托、对比等方法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白杨树象征什么?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揣摩运用
三 选择正确的义项。
1.“礼赞”的含义是:( )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风格
2.“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 )
(A)高原的空旷
(B)高原的辽阔
(C)高原的平坦
四 “普通”的常常是“平凡”的。然而作者几次强调“普通的白杨树”却是“不平凡”的。仔细揣摩:
“普通”的含义:
“不平凡”的含义:
两者是怎样统一的?
五 排比和反问的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七段,找出四个反问句,看其中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六△本文写白杨树有扬有抑,富于节奏感。如写高原景色,先写它的“雄壮”“伟大”是“扬”;接着写它“单调”,令人“恹恹欲睡”,是“抑”;最后,写突然出现傲然耸立的白杨,令作者惊奇,又是“扬”。在变化中突出白杨的风姿。以此为例,分析下边一段文字。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七△长短句交错运用,语言活泼多姿。如写高原特色的第二段。有少至三五个字的短句,有多达二十几个字的长句,或长或短,交互运用,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值得仔细体会,不妨以松、梅、竹、菊为题写一段话,也注意长短句的运用。
积累联想
八 朗读全文 ,注意吐字清晰,速度适当,表达作品含蓄而奔放的感情。背诵第七段。
九 作家袁鹰写了一篇题为《白杨》的散文,不妨和本文作些比较,思考并回答下边三个问题。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茅盾还有一首咏白杨的诗,见后面《题白杨图》。你也试以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语法陈述句和疑问句
句子的用途,主要有四种:(1)告诉别人一件事,(2)询问别人一件事,(3)要求别人一件事,(4)表示自己的.某种强烈感情。告诉别人一件事用陈述句,询问别人一件事用疑问句,要求别人一件事用祈使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用感叹句。
1.陈述句在说话和写作中,用得最多。句终在书面上用句号表示。陈述句有的肯定一件事,有的否定一件事。表示肯定,是用字句或一般的肯定句式;表示否定,要用“不”“没”“没有”等。例如:
(1)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终在书面上用问号来表示。有的疑问句末尾还有“吗、么、呢、吧”等语气词。
疑问句有的用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怎样、多少、为什么”等来提出疑问,要求针对这些疑问代词来回答问题;有的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有的提出并列的几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肯定的回答;有的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例如: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2)这件事你听说过吗?
(3)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
(4)能不能制造出一种奇妙的机器,能够模仿人的动作摘下树上的果实呢?
有一种疑问句不是有疑而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这种疑问句称为反问句。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例如:
(5)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前一句是肯定的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否定的语气;后一句用否定的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
练习
一 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表示肯定的,哪些是表示否定的。
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2.激光不是一种普通的光。
3.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4.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5.我国多年前就发明了指南车。
6.没想到天时地势竟把他搁在这个车站上了。
二 指出下边的疑问句表达疑问有什么不同。
1.哪一位是班长?
2.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3.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馒头?
4.不知山上的枫叶红了没有?
5.屋里是踢球的地方?
篇9:白杨礼赞 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二、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有关段落,以加深体会(在记叙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写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 《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附录
茅盾对“楠木”象征意义的解释: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茅盾给彭守恭的信。录自《人民教育》1978年第8期)
篇10: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从部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这一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学段目标提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作者茅盾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也绝非易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朗读品析重要语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树,它在春季里吐芽冒枝,夏日里繁茂成荫,秋风里落叶飘零,冬雪中笔直挺立,它,就是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有一位作家,却在散文《白杨礼赞》中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二、初读知情。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礼赞的含义是心怀敬意的去赞美。茅盾先生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语句,请你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品树
在我们看来,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更平凡,茅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热情昂扬的去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精美语段,去寻找去体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2段至第5段,可以这样交流思考成果:“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可以选择段落、句子或者词语)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因为……”
要求:1.默读思考,圈点勾画关键段落、词句,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后展示风采。
四、深读悟“法”
茅盾先生不遗余力的去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话题,自选下面的话题对文章第7段至第9段进行文句分析,挖掘白杨树身上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修辞手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写作方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句式运用”,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要求:
1.默读自主思考,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充分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风采。
五、结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孕育着它,力争上游、笔直挺立、紧靠团结的姿态凸显着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滋养着它,它不是平凡的树!绝不是平凡的树!我们要同茅盾先生一样,高声赞美它!让我们高声赞美这不平凡的伟大的白杨树吧!(在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结束。)
篇11: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板书:
3.白杨
树 人
高大挺秀 服从需要
哪儿……哪儿…… 扎根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边疆
借物 喻人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篇12: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篇13: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篇14:《白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
晰介()疆()
析()价()僵()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15:《白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篇16:《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 教学设计简案范文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合集16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2023-0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乐山龙舟会》优质教案范本2022-05-23
《最后的常春藤叶》 (网友来稿)2022-09-10
《林中小溪》优秀教案2022-06-28
林中小溪教案2023-07-21
2 林中小溪(电子课文)2023-01-21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02
给盲婆婆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022-04-30
联想与作文浅谈(网友来稿)2024-01-24
读《林中小溪》有感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