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8 08:13:1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9篇)由网友“wwwk810com”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加入时间:-5-28 黄金教育资源网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 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 学习生字。

1. 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 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 指导书写:

a) 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 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 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 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 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 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 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 完成课后题:2、3。

f) 布置作业:《阅读》◆[2004-01-08]

[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之三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查字典。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

教学内容:交流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定四位同学读课文

二、根据思考题,全班交流讨论情况。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三、师生共同学习,分析文章重点。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点明鹰和人们的关系)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提问:鹰能预报天气你是从哪几段看出来?

(1)指名读2~3段。

(2)对天气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3)提问:情况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都是怎样?

(4)天气变化(由好到坏)过程分了几步叙述。请你画下来,说一说。

3.小声读第四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1)提问:当人们迷失方向时会是怎样呢?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2)理解“眺望”一词的意思,用动作演示。

(3)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一句话。通过读理解“如果……就,要是……就”的意思。

(4)提问:鹰为什么能帮助迷失方向的人克服困难呢?(因为鹰的生存离不开水和食物,有鹰存在的地方,也就有水源,牛羊和村庄。)理解“或许”的意思,可让学生用换词方式弄懂意思。

4.让学生讨论:说说鹰的这些作用是它本身直接告诉人们的吗?(①长期观察总结出来。②利用动物活动为人类服务。)

四、教师小结

五、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04-01-08]

篇3:《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第二节

教学内容:

交流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定四位同学读课文

二、根据思考题,全班交流讨论情况。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三、师生共同学习,分析文章重点。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点明鹰和人们的关系)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提问:鹰能预报天气你是从哪几段看出来?

(1)指名读2~3段。

(2)对天气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3)提问:情况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都是怎样?

(4)天气变化(由好到坏)过程分了几步叙述。请你画下来,说一说。

3、小声读第四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1)提问:当人们迷失方向时会是怎样呢?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2)理解“眺望”一词的意思,用动作演示。

(3)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一句话。通过读理解“如果……就,要是……就”的意思。

(4)提问:鹰为什么能帮助迷失方向的人克服困难呢?(因为鹰的生存离不开水和食物,有鹰存在的地方,也就有水源,牛羊和村庄。)理解“或许”的意思,可让学生用换词方式弄懂意思。

4、让学生讨论:说说鹰的这些作用是它本身直接告诉人们的吗?(①长期观察总结出来。②利用动物活动为人类服务。)

四、教师小结

五、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篇4:《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从鹰的活动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2、能认真听录音,按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能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揭示课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确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

1、集中注意力听录音,边听边记边思考。

2、能根据提供的要点和词语记住主要内容并说一说。

(三)进行听说训练。

1、第一遍听录音,回答课后两个思考题。

交给听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把重要的词语记在书上。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2题中的思考题。

听录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3题中录音的要点,看看那位同学答得完整,再把这两个思考题完整地说一说。

2、第二边听录音,要求学生能按课后第三题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

听之前,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三题的要求和提供的要点。

听录音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要点回忆录音的主要内容,然后逐条进行复述。

3、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读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根据第三题中的要点把这些词语按内容进行分类。

讲第一个要点的:盘旋、飞翔

讲第二个要点的: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选择录音中的一个要点说说。

选用提供的词语,把3个要点连起来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四)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盘旋、飞翔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篇5:《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

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

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篇6: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要求同学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它能够关心人们了解天气的改变,能够关心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留意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预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索题独立阅读思索,然后进行小组争论。

教学过程: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查字典。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精准。

五、仔细阅读课文,独立思索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认真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假如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索题进行争论。

篇7:《草原上的鹰》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十二个生子和新词,会使用常用词语。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给 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信息。

3.能用“照样子写句子”练习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2、3、4自段。

5.能仿照课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鸟,说写一段话。

6.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难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照样子写句子”练习的 句式说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共六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分段细读学习前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交流讨论,学习四五自然段;

第四课时:再读课文,解决课后练习;

第五六课时:复述课文仿写练习。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习前三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文,学习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不停地、消失、新鲜事儿、远道、这说明、狂风翻卷、沙尘滚滚 等重点词语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三、教具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及自然现象图片制成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看口打手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盘旋、冰雹、长鸣、眺望、拳头、朝霞满天、狂风翻卷、劈头盖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看啊,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三)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男女生分段朗读,注意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

2.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理解:“来到草原,你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中“你”是指来到草原的人们;“往往”作常常解释。仿照“来到.....,....首先......”句式说句子。

理解:“不停地”、“新鲜的事”、“欢迎”、“……好像,又好像……”引导学生说出大草原上人和动物之间很和谐,鹰不仅不怕人,而且与人们的关系还很密切。(板书:人们 鹰 )

(2)学习第2、3自然段。

导入: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1)请男生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这一段写什么时间? (板书 早晨) (PPT出示朝霞满天的图片)问: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 鹰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等关联词。

(ppt 出示天气变化的词语,“朝霞满天、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等”),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天气变化的时间很短(板书 过一会儿)

2)请女生读第3自然段,学习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时间 鹰的情况 天气变化的时间、情况(板书 晚上 鹰长鸣 明天天气好)

(ppt)出示皓月当空的图片,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不时传来”“这说明”等词语

3)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读课文,思考(PPT):

1.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2.这说明,明天一定是好天气。(“这”指什么?)

(四)回顾课文,提炼升华

看板书总结第2、3自然段:通过学习你们发现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板书预报天气)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草原上的鹰,可以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预报天气,其实鹰还能带来许多信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鹰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五)作业: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预习第4、5自然段的内容。

篇8:草原上的鹰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查字典。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篇9:《草原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上》

2、表演歌曲《草原上》

3、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影片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篇10:《草原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倾听哨声,进行轮换游戏。

2.发挥幼儿想象进行动作创编。

3.感受非洲音乐曲风,体验音乐的欢快情绪。

二、教学准备

CD、手电筒、啦啦彩球。

三、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非洲参加一个篝火舞会,我们现在踏着整齐的步伐准备出发了。(播放《富尼古利富尼古拉》)

(二)感应音效

1.倾听音乐。

我们来到舞会现场,舞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听,已经传来了好听的声音。(口哨声、呦嗬声和鼓声)

2.感应灯光。

寻找灯光,听到哨音声让孩子追踪光源方向。

3.听哨声轮换律动。

听到哨声时换小朋友到舞台上来,依次轮换。

4.拍蚊子感应节奏并创编。

请幼儿创编拍蚊子动作来感应节奏。

5.轮换律动拍蚊子。

听到口哨声时换小朋友到舞台上拍蚊子,依次轮换。

(三)啦啦彩球游戏

手持啦啦彩球跳舞,听到哨音声向空中抛接啦啦彩球。

(四)结束

舞会结束了,我们拿着彩球回家了。

篇11:《草原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篇12:《草原上的鹰》备课教案素材

《草原上的鹰》备课教案素材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之二。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之二》。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指导书写:

a)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篇13: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16、草原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 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老舍(18~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16、草原

天:可爱、明朗

景色(美丽) 地:一碧千里

会见

远迎

情谊(深厚) 款待

话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

三、布置预习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交流

观赏

交流

自由读,交流

自学生字词

自读,正音

勾画,思考

质疑

尝试练习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第一段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交流词义

交流

自由读,交流

默读,思考

交流

欣赏

交流

自由读,思考

交流

自读,思考

交流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自读,思考

一一讨论

交流

默读,思考

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

齐读

自读,思考

交流

交流

指名读,交流

讨论

四、小结 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齐读

交流

交流

齐读

讨论

齐读

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4 草 原

一、导入:

你到过内蒙古草原么?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内蒙古草原么?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过渡:我国现代“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也曾到这里访问过,还写下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4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象。

2、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草原的景美?画出你认为写的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的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说说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为什么比别处的更可爱)

(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结合图说说,比喻句)

(柔美:没有明显的过渡,渲染,淡化,柔和,慢慢渗透,翠色欲流,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是要流下来似的)

(这种境界,那种境界)

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是那么美,那么他又是怎样介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呢?

3、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草原的人们都做了哪些事?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又是怎样招待我们的?

(2)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3)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放音乐)

(4)师:内蒙古草原的景色这么令人陶醉,这里的人们如此热情好客,真是景美,人更美,不知不觉,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可是谁也不肯离开,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了?

齐读

三、小结:

1、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2、欣赏图片,放音乐。

[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b、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 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是按照做着进入草原以后经历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来叙述的。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4、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一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二是题会句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中描写天涯碧草、蒙汉情深的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课前活动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课文。四、抓住重点语句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描写天涯碧草的段落。2、学习课文中描写蒙汉情深的部分。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画面),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学生认真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眼前仿佛有怎样的画面?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课文,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用哪一句诗体现了老舍先生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涯碧草、蒙汉情深。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描写的最美的地方,先自己体会这读一读,再现草原的美景。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范读。(教师出示句子)作者在这美景中美景之中会有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这一部分,看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情深”,然后小组汇报。草原的人民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激情欢乐,歌声笑声中流露出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情意,在夕阳西下离别之时,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蒙汉情深何人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可以配乐读。学生闭上眼睛想画面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句子。学生小组学习,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汇报。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进一步体会课文句子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 找出文中你认为美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交流问题。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 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7: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3 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小资料】

老舍(18~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8:草原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1.草原教学设计

2.关于《草原》教学设计

3.《草原》教学设计

4.《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5.草原优质课教学设计

6.人教版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7.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8.《藏北草原》教学设计

9.白杨教案和教学设计

10.《天路》教学设计教案

篇19: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地段落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感受内蒙古草原地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地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汗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草原的风光、文字资料;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有关草原的歌曲,蒙古民族风情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播放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2.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光独特,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边叙述边播放蒙古族风情录像)

3. 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三、精读课文

1. 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2. 既然是美景,那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参观任务是:(多媒体打出)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你们觉得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3.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先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4. 小组汇报

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的美(读、唱)

5. 重点引导

描写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的句子

写出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的句子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的心情怎样?(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6. 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虎旗草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汗一家的情谊。课后请同学们通过读书上网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草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之三

五年级上册课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家乡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的教学教案

草原教学教案

呼伦贝尔学院校徽

《燕子》教学备课教案

空中霸王的克星的教学设计

《草》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太阳》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草原上的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9篇)】相关文章:

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02

《秋天》(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20

太阳的话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0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4-29

教学设计与教案2023-01-19

下册基础训练 1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11

动物园的晚上教案教学设计2023-12-04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06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与新学期语文课的要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19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