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22-12-31 07:51:4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共16篇)由网友“我很古德”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篇1: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多作品的直观比较,找到不同流派作品的基本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异同进行简要的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尝试从题材、色彩、用笔等方面入手,对作品差异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与其它绘画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

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运用的方法。

教法学法

欣赏、比较分析、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前半叶,欧洲绘画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与风格。这些流派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进行色彩探索表现的同时,普遍更为注重画面造型的表现,体现出一种尊崇古典主义的绘画传统。

二、比较与欣赏

19世纪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这种绘画风格最为极致的一种追求与表现。极其崇尚素描的安格尔,在笔下塑造的形象已经极为逼真。 19世纪后半叶活跃起来的印象派,就是在古典绘画风格达到极致高度背景下产生的。她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给西方油画带来了绚丽的光与色。

三、探究与学习美术比较的学习方法

认识画派的'艺术特点,离不开比较的方法。例如人们往往将印象派作品与它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一种通过找到艺术作品并归纳其所属流派特点的艺术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各流派艺术的特点。 从作品局部看彼此的差异。

四、探究与学习二 美术比较的学习方法

与古典绘画传统相比,而是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丰富多变,印象派画家对于造型的精准似乎并不在意。 不难发现, 印象派画面上笔触开始明显起来,除了明暗的变化,色彩的更多变化越来越凸显在画面中。

五、作品分析拓展

类比品味德加笔下的舞女们的特点。

学生欣赏作品

《牧羊女》米勒 法

《霍松维勒女伯爵》安格尔法。

学生欣赏图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归纳特点。

《青年像》 法 安格尔

《吹短笛的男孩》 法 马奈

学生欣赏局部放大的图像,进一步比较探究。

欣赏作品

《酒吧》 法 马奈

《农家女》 法 毕沙罗

欣赏作品

《练功房》 法 德加

篇2:《阳光》第一课时的教案

《阳光》第一课时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乐曲磁带

2、锦缎实物。

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想象

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说一段话: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

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师: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天的阳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第八课,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

2、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看看这些生字你能读准确吗?咱们开火车来读一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就跟着他读。

3、去掉拼音你能读吗?咱们再来试试!(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4、现在请你门两个人一组,相互当小老师,互相读一读课文,看看他的读音有没有掌握。并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谁来说说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

1、教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读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你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你都知道了了什么?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

这说明到处都有阳光!

3、那我们赶紧到田里,山上,小河,去看看那里的阳光!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阳光照到田里,高山、小河,都有什么变化?

⑴谁来说说,田野里、山上,有什么变化?

追问:因为有了阳光,什么?怎么样了?

现在你是小禾苗,我来问问你:小禾苗,你为什么更绿了?小树,你为什么更高了?

你能把你的高兴劲儿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

⑵阳光照在河面上,小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说小河像长长的锦缎呢?你能把小河的美丽读出来吗?

教师: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都发生了变化。田野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闪着阳光,

你能用因为有了阳光说一句话吗?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因为有了金子你觉得行吗?

这说明了什么?

4、教师:早晨,我来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5、这么可爱的阳光,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捉住它吗?为什么抓不住呀?

6、这就更加说明,阳光比金子

四、拓展说话

教师: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你想在阳光下做什么呢?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珍惜每一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听到小鸟喳喳的叫声;我看到太阳升起来了;我看到阳光跳进了我的窗,我感到阳光和我握手,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

学生前后桌互当小老师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但比金子更宝贵?

阳光像金子;它们都是金光闪闪的,

阳光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更绿了,山上的小树更高了。

禾苗

更绿了

小树

更高了

因为

学生练习朗读。

师生配合朗读。

因为有了阳光,

不行!

阳光比金子宝贵!

阳光是大家的,谁也捉不住阳光!

更宝贵!

我想在阳光下

篇3:孔乙己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题  孔乙己1 设计

使用者 课型 新授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重点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导  学 探 究

【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名家点评:

鲁迅: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他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他是一个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走近作者】

鲁迅笔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刊于《新青年》后选入《呐喊》。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储备】

1、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介绍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为:

院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庭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2、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性

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读文本】

1、看视频,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试用语言概括你对视频中的一些人物的初步看法。

反思

盼盼

[孔乙己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篇4:八年级上24课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24课第一课时教案

8课题 大道之行也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对于大道和大同的初步理解。串通文意,理解特殊句子的翻译。 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与排除式,让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自己排除错误答案,根据句子本身推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大同社会使美好而遥不可及的,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追求“和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做那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文章整体意思的贯通,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讲述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难点:一些重点句子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教学方法 否定法,让学生推陈出新 教学准备 板书和课前预习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文常整理:《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五经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礼崩乐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从前,孔子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禅让制: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直到夏朝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才结束。(天下为公)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大道。请大家阅读全文。 文章翻译: ⒈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德才兼备)   2、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修:培养。(修狭者――长)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亲:动词,奉养  第二个亲:名词,父母,双亲    第一个子:动词,养育  第二个子:名词,孩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关键在于终(老有所终),用(为社会效力),和长(顺利地成长)   5、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如果看到别人遗失的.东西),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劳力,人们憎恨劳力不出于自己的饿身上,(即使是出自自己身上的劳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 闭: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和作的意思一样,有个成语“兴风作浪”   8、是谓大同: 谓:叫做/称为/就是         标注识记           听故事,感受孔子的复古倾向       听故事,感受孔子对大道的向往之情           阐述禅让制的含义       阅读全文 根据语境推测词义,选为选拔,举为推举,二者兼备,即是德才兼备   省略句的补充 (皆出酒食――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根据语境进行判断       拓展认知,翻译第一个老和第一个幼     学生讨论这句话怎么翻译最好,最能体现出原文的意思,不一定要完全直译。       讲解其中一句,让学生根据示例翻译出另一句,     学生翻译             根据语境进行猜测           积累文学常识,拓展五经,帮助记忆。       两个故事都能说明孔子对古制的热爱,可见大道在万世师表心中是多么重要。             由此可以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天下为公”     整体感知 结构相似,词性是相对应的。       锻炼学生翻译通顺的原则                   学以致用,翻译类似的句子。     要根据语境判断出词义,不要太死板了               锻炼学生由此及彼的翻译方式,锻炼他们翻译的能力。           扩展一下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的相同点。   板     书     设     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礼崩乐坏 三世未逮。 禅让制 文章理解:选贤举能――德才兼备(结构一致,词性对应)   讲信修睦(省略句,句子的通顺原则)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先讲下句,在通过下句推断上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货物,人们厌恶把它扔到地上的行为,(而掉在地上的财物),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谋/闭而不兴  谋:杜绝   教   学     反     思       学生的分析让教学能够成分块教学,根据下句推断上句的含义,在竞猜当中可以推断出词义。  

篇5:二年级下册《学棋》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下册《学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3、学习生字“棋”,读准音、认清形。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任务二: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在黑板上板书“其”,认识这个字吗?给它找找朋友

2、现在老师来变个魔术——在“其”旁边加个“木”,你认识这个字吗?齐读。

(1)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字?(期、欺、旗、淇、琪)

(2)你了解什么棋?说给大家听一听。

简单介绍围棋——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围棋在战国时就有了,它分白子和黑子,后来围棋又传人日本和欧洲,现在呀,它已列人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了,很多人都爱好它。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学棋。(教师指导书写“棋”)

4、过渡: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习策略:1、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二类字,并做标记。

2、小组内交流。

展示交流:

(小组进行交流一类字、课后词)

A生:一类字(出示生词卡片,帮助学生学习。)

棋qí 艺ì 围wéi 棋qí 能néng 手shǒu 专zhuān 心xīn 致zhì 志zhì

另lìnɡ 一í 个ɡè 天tiān 鹅é 弓gōng 箭iàn 动dnɡ 作zu

B生:交流一类生字

C生:交流课后词语

D生:交流词语意思

①围棋:棋类运动的一种,棋盘上纵横各十九道线,交错成三百六十一个位,双方用黑白棋子对着(zhā),互相围攻,吃去对方的棋子。以占据位数多的为胜。

②能手:本文指对下围棋很有研究,棋艺高超的人。

③远近闻名:很有名,远处的人、近处的人都知道。

④走了神儿: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

过渡:同学们学的真认真,认识了课文中的字词,了不起,那现在让我们比一比读课文,看看那个组读的声音洪亮,有感情。

任务二: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步骤:

1、同桌对读课文,一人读一段,相互纠正字音;

2、想想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秋学习( ),一个( ),结果( );另一个( ),结果( )。

展示交流

小组进行读课文

(随文识字:“能”“致”“鹅”)1、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向谁学棋?板书:秋、一个学生、另一个学生2、秋是个什么人?你从哪儿知道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的话说说秋是个什么样的人?(下围棋的`能手、棋艺远近闻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词语:闻名遐迩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2)你还知道谁是哪方面的能手,说给大家听听,如:姚明是打篮球的能手。

(3)小结:正是因为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他的棋艺——远近闻名。

3、齐读第一段。

4、秋的棋艺是这样的高超,跟他学下棋会学得怎么样呢?谁来说说看。(一定也能学到高超的棋艺)这两个学生学的结果怎么样呢?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

板书:出色的棋手

任务三: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学习步骤: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进行描红;

2、在练习本上仿写两个。

3.在小组里说说自学这几个生字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4.老师进行重点字的指导。

致:左边的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是四笔“反文”。

鹅:学习新部首“鸟字旁”,表义。

左半部分请你自己看书中的笔顺表,练习写一写。

5.在生字本上写这些生字的字头,老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篇6:三年级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绝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组关于“童年”主题中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按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课文还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对学生很有启发,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绝招。

2.教师:。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交流法,朗读感悟法,拓展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谁啊?他有什么本领呀?说来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喜欢……,他有……

师:这些是不是他们的绝招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绝招》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16绝招,齐读

3.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绝招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绝招:别人不易学的技艺,即绝技。)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4页,老师想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课前提示,谁来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着课前提示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生字词(出示:憋气、腮帮子、蔫蔫、铲馅、攥饺子、炕上、尴尬、下巴颏、咧开、握拳倒立、禁不住、脱口而出等词语)

4.刚刚老师让大家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那现在谁能和大家说说呢?(文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干了什么?)

文中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他们三个比试绝招的事。

板书:三胖

二福

小柱子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接下来,我们再默读课文,看看他们比了几轮绝招?分别比了什么?结果如何?

(出示表格)

2.指名汇报第一轮比绝招,边说边填 (1-5自然段)

人物

第一轮

结果怎样

第二轮

结果怎样

三胖

憋气

竖起拇指

二福

空翻

禁不住叫好

小柱子

靠树倒立

撒开腿跑

3.同学们答得真好!看来都能够认真的默读课文了。

(1)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小柱子第一次比输了,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蔫蔫)

(2)后来,小柱子听了谁的话受到启发而苦练绝招的?(奶奶)

①出示句子: 奶奶说:“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得胖,力量比别人大;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

②那从奶奶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天生才能

苦练成才

③你们都读懂了奶奶的话,那小柱子读懂了吗?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读懂了,他正在暗暗地练自己的绝招呢。)

过渡: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又再次比绝招了,看看这次的结果与上次一样吗?接下来,我再叫同学来回答。谁愿意来?

4.指名汇报第二轮比试,边说边填。(13-15自然段)

(出示表格)

(出示表格)

人物

第一轮

结果怎样

第二轮

结果怎样

三胖

憋气

竖起拇指

憋气

二福

空翻

禁不住叫好

单臂倒立

小柱子

靠树倒立

撒开腿跑

口算两位数乘法

羡慕地竖起拇指

5.深入体会,深入理解。

师:乘法同学们都会,老师出几道乘法算式,看哪个同学算得最快,不用举手。

7X8 5X6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课文哪个词写了一下子就说出答案的。(解:脱口而出)老师再出“17X29”

师:你看,要做到脱口而出并不容易,而小柱子做到了,所以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姆指说“……。”(“绝招,太绝了!”)

6.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认真观察一下表格,从这两轮的绝招比试,你最佩服谁的绝招?为什么?(不怕苦不怕累、勤练绝招,而且这绝招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

人物

第一轮

结果怎样

第二轮

结果怎样

三胖

憋气

竖起拇指

憋气

二福

空翻

禁不住叫好

单臂倒立

小柱子

靠树倒立

撒开腿跑

口算两位数乘法

羡慕地竖起拇指

四、总结全文

1.小柱子和小伙伴约定今年暑假再来比一比绝招,那他对大家有什么要求呢?

(出示:小柱子高兴地说:“咱们定个日子再比一比,条件是绝招一定是练出来的,而且要有用。”伙伴们都说行。)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呢?

(这句话点明了的中心。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小结:同学们,小柱子从失败中苦练成绝招(板书:从失败中苦练成才 ),其实,几乎所有的绝招都是通过勤学苦练练成的。(板书:勤练出绝招)。绝招不光要勤学苦练,而且要练就要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绝招。只要我们也像小柱子一样发愤学习,刻苦钻研,你也会有一种让大家都佩服的绝招。

五、拓展延伸

过渡: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那他这个绝招是怎样练出来的呢?

1.同学们,课文并没有说,请你也来当作小作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①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就早早起床,开始练习。)

②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还在练习。)

③每当别的小朋友在尽情玩耍时,小柱子——(多想去玩,但他人仍然在练。)

④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请教老师。)

2.你有什么绝招?谁来和大家说说你的绝招?

六、布置作业

相信小柱子他们今年暑假的比赛将更精彩。请同学们课下续编故事,想象下一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板书设计:

16*绝招

三胖:天生才能

二福:苦练成才 勤学苦练

小柱子:从失败中苦练成才

篇7: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指导看图;学习生字新词;初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释题。

二、指导看图。

1、图上重点画的是什么飞鸟?

提示:先观察它的外行,再观察活动情况。

2、从图上看到燕子是什么样的?

(鸟里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3、观察燕子的活动情况。

提示:由近及远。

(一队燕子正从这边稻田飞到那边的柔柳之下。一队燕子掠过湖面,平静的湖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远处有几队燕子落在电线上,远看象几个小黑点。)

4、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燕子、柔柳、青草、绿叶、花。)

5、看了彩图后你有什么感觉?(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使人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

三、初步学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俊俏”、“眉眼”“伶俐”、“生趣”、“偶尔”等词。

2、听范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的?(先写燕子的外形,然后写春天的特色,再写燕子活动的情况,最后写燕子休息时的情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

篇8: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吆喝》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吆喝》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篇9: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我想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些小数。请个别生读,然后全部齐读。读23.70这个小数时多请几个,并请大家思考:刚才在读这个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小数点右边的数在读法上有区别吗?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大家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们知道吗?高老师要开始考考大家了。播课件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老师想把问题的难度加大,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用米做单位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两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同桌互相商量下。

师:哪个同学来说交流的结果。生答。

师总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全部齐读。

4、用米来表示身高

前面我们用小数表示的长度都不足一米,那如果超过一米还能用小数表示吗?

比如老师的身高是162厘米,能用小数表示吗?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同桌互相讨论下。生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62厘米==1.62米

再次提问: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的数表示?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写下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教师巡视。

请个同学介绍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生答

5、放松练习

真了不起,大家都会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了,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游戏放松下。

我说,你们来听,猜猜它是谁?

1、它是世界上的动物,它有长长的鼻子……生猜

世界上有记录的的长颈鹿是一只叫乔治的长颈鹿,你们想知道它有多高吗?课件展示6米9厘米。你能用小数表示他的身高吗?生在本子上作答。教师巡视。

2、它是陆地的动物。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课件展示非洲象高3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它的身高。生在本子上作答。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小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价格,长度,还可以表示高度,重量。其实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大家回去留心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篇10: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篇1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篇1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3: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第一课时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第一课时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

化学肥料通常指、、三大肥料。氮肥能磷肥能,钾肥。

课堂学案

(指导阅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6~77的有关内容,展现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表格。

一、氮肥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氮肥

活动1:用几瓶碳酸氢铵样品分小组学生传递闻气味,体验什么是氨味。

讨论:

1、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补充实验: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研磨

现象:

结论:

2、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氮气并转化成氮肥呢?

氮的固定:。

二、磷肥(展示样品)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磷肥

讨论:1、磷肥施用过量对植物的影响?

三、钾肥(展示样品)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钾肥

四、复合肥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复合肥

五、化肥、农药与生活

不公道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____污染2._____污染3.____污染。

篇14:记叙文阅读----第一课时内容理解(九年级下册)

复习目标:1.掌握要素提炼法、段意合并法概括文段主要内容,并理解文段主旨。

复习过程:

一、真题演练: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 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解读:

1.感知、理解记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常见题型: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答题指导:

(一)相关知识点:

1.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2.记叙文六要素:

3.记叙文的顺序:

4.记叙文线索:

(二)内容概括: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

2.段意合并法。

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一、内容要具体;二、要点要全面;三、语言简明,不罗嗦。

(三)主旨概括:

一般的表达形式是:

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基本格式:事(人)+理(情)

四、当堂练习:

(一)父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lO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3.概括文章的主旨。

五、巩固练习:

(一)爱的权利

(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2)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电话,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家庭。大家都喜出望外,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却被女士婉言谢绝了。女士说,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账号。果然,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女士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5万元钱。

(3)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这位女士一共捐了三次钱,总额超过了20万元。女孩一家人过意不去,一定要见见这位救命恩人,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满面的场景,希望当面感谢一下他们的恩人,然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谢绝了。

(4)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短信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一次,在茶馆里聊天,女士为记者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一件事:

(5)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受洪灾的消息,要求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拿出来,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同学们听说要给灾区的孩子们捐款,大家都兴高采烈。我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储蓄罐里的钱一分一角地拿出来。仔细数过,包好。睡觉之前,又认真地压在枕头底下,等待着第二天把它郑重地交给老师。

(6)第二天上午的阳光很灿烂,同学们纷纷拿出零用钱交给老师,老师逐个表扬着我们,同学们一个个笑靥如花。我把钱递给老师的那一刻,内心中幸福极了,眼望着老师,等待着来自老师的同样的赞美。然而,老师从我的手里接过钱之后迟疑了一下,然后有些沉重地对我说:“孩子,你就不用捐了,给,收起你的钱吧。”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要我的钱。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要……”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些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带来的只会是别人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9)记者在他的报纸上,用了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关于这位女士的报道,其中包括这个故事,当然了也包括以后的岁月里,她如何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如何创办了一家医学研究室等等。这篇报道的最后,是记者与女士的一段对话:

(10)记者问,你十几年的拼搏,换来今天,你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11)她说,很简单,我只想得到平等的爱的权利。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是需要能力的,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只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本文所写的三件事。

2.文章第(2)(3)段两次写女士“婉言拒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 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林连城

篇15:《金色的草地》教案第一课时上

《金色的草地》教案第一课时上

金色的草地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明白蒲公英的颜色变化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出示填空:( )的草地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进行口头填空。 2.自然过渡:这道题有很多种填法,同学们看了课文就知道了。 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板书,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  一本正经  谢寥(liào)沙  绒毛  假装  钓(diào)鱼 观察 花瓣  合拢(lǒng)  手掌 有趣 3.读词语,学习生字。   a.跟老师读词语,老师对于重点、难读词语进行必要的强调。 (“假、朝”是多音字,“瓣”与“辩、辨”的区别“ b.指名读词语 4.书写教学,教师范写。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教师黑板范写“耍、瓣“) 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篇16:四年级上搭石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搭石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搭石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随文识字,理解“脱鞋绾裤、理所当然”的意思。 2、  了解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交流学习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体会乡亲们淳朴和谐的生活气息,感悟生活中的美德。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上搭石,把课题整整齐齐地读一遍。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过搭石?什么是搭石?课文告诉我们了,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找一找什么是搭石?二、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1、刚才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你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生找出)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出示图片:为什么他们要在河中搭上这样一排石头? 3、交流体会“脱鞋绾裤”的意思。 “脱鞋绾裤”是什么意思?出工――脱鞋绾裤收工――脱鞋绾裤赶集――脱鞋绾裤访友――脱鞋绾裤 …… 来来去去――脱鞋绾裤   4、体会搭石带来的方便,再读这一段。三、交流体会“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我们读了课文,搭石是不是需要花钱请人搭或发通知啊?(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把这件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谁来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 2、默读课文,找一找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的村民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仅仅是这么一件吗?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把其他村民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划出来。 3、出示找出来的句子:谁来读?说说你感动于这个瞬间的是什么?(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感悟付出的美德)(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感悟礼让的美德)(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感悟尊老的美德) 4、交流体会从画面中体会到的美。如果我们将这三个瞬间凝固,将是三幅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听老师读,想想能用哪个词来说出现在你面前的三幅画。(板书) 5、再读感悟。小朋友想不想走一走搭石?让我们来读这一段,想想搭石上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四、小结 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让我们像刘章爷爷那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美的瞬间吧。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试题

五年级美术下册《旅游节》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案

二年级信息上学期教案 第12课 浏览图像

小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教案

二年级找春天的教案

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家乡美》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优秀教案

四年级微机教学计划

小学第一册信息技术《第6课 规则的图形》教学参考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共16篇)】相关文章:

聋校算术平方根教案2023-01-13

人教版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一2023-12-0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1-30

大提琴比赛作文2023-05-30

《6.1平方根》说课稿2022-08-21

平方根3教学设计人教版2023-06-29

教案第40―43课时2023-06-25

初中美术教案2022-06-24

我要学本领二年级范文2023-03-26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