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共19篇)由网友“亲亲土豆泥”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 决问题
1.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
三.总结
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一),测量计算。
1.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
(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 )平方米和( )平方米。
(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 )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
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
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 )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 )。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 )升,买( )打通和( )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 )元。
二,练一练。
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
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折叠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 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2: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石窍、围圆、与狼虫为伴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4、组织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来的?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感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相机板书出:仙石迸裂。
(2)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板书:寻源称王。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五、小结,感悟特点。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学们讲的这些都是他协助唐僧取经的路上的故事。孙悟空能协助唐僧成功取经,这与他的特点分不开。再一起读这些词。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有名的语句,并想想美在哪?
2、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受人们喜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讨论的话题。真正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今天,秀芳工作室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学生集体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讨论。利用课堂观察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篇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原雪山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把解放军叔叔称作“最可爱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外敌,守卫家园;驻扎边疆,捍卫国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愿望是——(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能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同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课件: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
(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①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让学生谈谈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原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并出示相关课件,深入理解战士们生活的艰苦。
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
④指导朗读课文的第1和第2自然段,体会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
⑤如果你是一名战士,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2)为什么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看树?
①当战士提出“到山下看树”的要求后,将军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后,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从读中体会将军对战士们的赞赏和理解,进一步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
③齐读第11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3)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①出示胡杨树的课件
②指导朗读描写胡杨树的句子,体会战士们就像生命顽强的胡杨树一样默默奉献。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感情。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4.让我们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面对茫茫的雪地高原,所有血性男儿都愿意为祖国驻守边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牺牲了自己的所有,只为了给祖国安宁,给人民幸福,他们是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的缩影。同学们,请你们课下搜集一些有关解放军战士的感人故事与好朋友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24 到山下去看树
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默默奉献
热爱生活
疑惑→哽咽→流泪→敬礼
篇4: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小海音能发生如此的变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5: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过成都,见闻比较狭窄。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例如语文配套的拓展阅读课本、有条件的上网查阅等,尽可能地了解红树林,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但不要求掌握该术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树林。
二、回顾课文提纲,引入课文赏析。
抽学生回答: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先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教师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说说胎生、卵生的特点,也可以把红树林的生殖方式和其他树种、人的生殖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红树林胎生的特点更适合其生长环境)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并回答思考题。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红树林为什么称得上奇观吗?
五、拓展思考:
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像红树林一样的人?为什么?
先讲给同学听,再请学生代表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预习“语文天地”中的《海市》,至少读课文2遍,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提纲。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6:鸡兔同笼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出示题目:
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1)列表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
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评价“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
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
(3)算术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屏幕演示
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课件演示(4)拓展延伸:解答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5)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了解鸡兔同笼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 兔的头数
35-12=23(头) ……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6、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7、下面我们用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讲评订正时,选一个做的最快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问动作慢的:你为什么没做完呢?
8、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案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案有几张?双打的球案有几张?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有鸡兔同笼问题呢?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教学反思
本人在教学《鸡兔同笼》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设计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课前调查,我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通过作智力题,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有的会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有些学生还会用方程解决。这样,学生之间的层次是不一致的。如果这节课只是一味地教学课本上要求的列表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于是,我决定在这节课进行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高效率,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即使是没有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措不及手。其实,多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有密切联系的,举一可以反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画图、列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假设、折半、金鸡独立、兔子起立等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思维水平。
2、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没有教师正确引导的课堂未必是高效率的,因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但是给每个组下发的探究思考题是有一定指向性的。因为,如果没有指向性,学生所想出的方法未必会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使课堂出现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场景。
3、师生交流充分,交流作用发挥明显。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渠道畅通,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交流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4、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亦有突破。课堂上,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画图法、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并进行了师生质疑,使基本方法人人都会,其他方法作为开阔学生的思路,简化处理。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篇7:《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 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www.cn910.net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第四课时
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8: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
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
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
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
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
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三、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
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9: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1)
学习
目标 主要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和分数除法,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前面两个单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
重点 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
一、整理知识
1、对第一单元进行简单的整理:先让学生说
学生自己整理在书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整理第二单元长方体
(1)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一样长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说一说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3、整理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让学生根据上两个单元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也可以采教师活动
用列表的形式对本单无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板书:分数除法
倒数的意义
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应用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根据学到的这三个单元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将学生提出的所学内容有关题
板书在黑板上进行解决 学生活动
师板书:分数乘法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指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一) 与学生共同整理
师问-学生说-师再板书
学生整理完,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前面三个单元的整理,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后,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教时 (22)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产针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指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用数字知识呈现出来。
学习
重点 对已学识进行整理
将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1/3×23/5×1/4
5/6÷43/7÷1/2
2、说倒数
1/9、86/117/32
3、计算
①2/7的1/2是多少?
②把5/6米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少米?
③把5/11千米的公路,每天修1/11千米,要修多少天?……
二、练习
1、练一练2、练一练2
这道题是复习分数乘法,要想知道买哪一种合算,打折后的价钱。
3、练一练3
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练一练4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5、练一练5
①教动学生看懂图意
②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个别口答
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1、学生独立解决。
2、说一说做这题时应注意什么?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集体反馈。
①分清长、宽、高。
②学生独立解决。
③集体反馈。
①学生尝试画图。
6、练一练6
①教动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学生独立解题
7、练一练8
①引导学生分析题中蕴涵的信息,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
②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反馈。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分数除法
正方体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或进一步想要解决问题,与同学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将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班级交流。
篇10:和复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4.6+8.2= 3.2x200= 432-25-75=
10-6.9= 4.2÷0.6= 1.3×0.4+0.3×13=
58+36= 1.08×0.5= 0.8÷0.1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篇11:《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分析: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课件: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2.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拓展练习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与马有关的艺术品、名画、音乐。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并能说清喜爱的原因。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抄写喜欢的词语。
3、课外阅读《战马的精神》《马踏飞燕》
板书设计:
马 天马
青铜雕刻 神--力量、自由奔放、腾空飞速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形--马踏飞燕(龙雀)
兼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挂图、课件
一、教材简析
第九册教材秉承了前八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第九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智谋、水、危急时刻、方法、面对错误、家园的呼唤。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但是有四点比较明显的变化。①“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这些词句并非如前几册那样表示保底的学习内容,而只是象征性地提示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句。②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③前八册“语文天地”里面有一至二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以及教学时间自主处理这些自读课文。从第九册开始,“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④有三个单元的“语文天地”是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43个生字,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在阅读方面,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探究形阅读
5、写作的要求仍然沿用“习作”的提法,重点还在于体会写作乐趣和练笔。要防止写作教学揠苗助长的倾向,不应用写作知识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本册写作方面的教学要点是:①练习给习作写评语。②详略分明。这一点超标,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或或尝试,只体会不要求实践,或暂时搁置。。
三、班级情况分析
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整个班级学习风气良好,同学之间能相互团结互助,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有个别同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习作方面还不错,能大胆想象、自主作文,本学期将继续努力,力争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四、教学措施
1、要以《课标》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保证教学不偏差。
2、要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加强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把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3、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4、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5、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6、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五、课时安排
《天马》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2:《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1.出示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2.想不想了解作者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3:《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 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4:《折纸》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这些知识为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整数加减法相比,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材上安排了“折纸”活动,通过折纸,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又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合起来的,从而借助直观形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在本册又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很有困难的。他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直观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交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7和14 11和9
2、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 7/10和5/6
3、抢答:
1/5+2/5 3/7+2/7 4/9+5/9
5/8-3/8 11/15-11/15 7/12-5/12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 )之间。
A、0-1/2 B、1/2-1 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 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 1/3+1/4= 1/4+1/5= 1/3+1/5=
(2)1/2-1/3= 1/3-1/4= 1/4-1/5= 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 = 2/4+1/4 = 3/4
先通分,再计算
1/2-1/4=2/4-1/4=1/4
篇15:《红树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一、导入课题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片树林,(板书树林)大家看到树林,脑海里浮现什么画面呢?现在要介绍给大家的这片树林生长在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补充板书)。
2、红树林是红色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欣赏下红树林的美景吧!
(出示红树林方面的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3、看了红树林,知道了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树林,那为什么会被取名红树林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讲红树林名称的由来。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看了红树林的美景,了解了红树林的由来,那么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画红树林的美景的。
1.首先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并找找红树林那些特点最吸引你,写写自己的感受。
2. 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指明生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该段读出来。
(师询问其他同学,看是否有人喜欢该段,并按生所选的段落精读讲解。)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1)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2)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解释词语:婀娜)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这一段写的是哪里的红树林?(远处的红树林)
板书:远观红树林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
这段作者又是写哪里的红树林?(红树林的深处) 板书:近赏红树林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出示图片)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找找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红树林的,并画出来。
3.汇报第4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胎生繁殖)
板书:胎生繁殖
(2)那现在大家请把自己当做一颗小红树苗,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繁殖特点介绍给大家听。
从大家的介绍中看出了红树的什么特点呢?(生命力顽强)
4.汇报第5自然段:
这段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1)为什么说它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呢?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2)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
红树林
远观红树林
近赏红树林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6:小数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86页 例3 例4,试一试及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3、准备题。
精确到个位 精确到十分位 精确到百分位 精确到千分位
0.8054
1.9736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
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说说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 )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教学例4。
算一算,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0. 8×1.3 1.3×0.8
(0.9×0.4)×0.5 0.9×(0.4×0.5)
(3.2+2.8)×0.6 3.2×0.6+2.8×0.6
提问: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发现:用了乘法运算律。
Axb=bxa
(axb)xc=ax(bxc)
(a+b)xc=axc+bxc
说明: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3、 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 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4、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 0.32×403
计算下面各题,并应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3.5×4.8 0.37×0.25 1.9×0.18
三、综合练习。
练习十五。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塑料板,底边长3.2分米,高1.8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先估算,在计算,得数保留整数。)
作业设计:
练习十五 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3.18×1.6≈ ( )
3.18
× 1.6
1 9 0 8
31 8
5.08 8
答:去年他家大约收入5.088万元。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 第87页练习十五第6----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口算练习
0.7× 0.7 1.1×10 0.24×0.2
3.5×0.1 0.2×0.4 0.6×5
二、 计算练习。
1、 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0.01 5.8×1.2 3.15×1.4
4.9×1 5.8×1 3.15×1
4.9×0.99 5.8×0.8 3.15×0.6
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 = 8.2=
2.4× 2.6 = 0.97×0.84=
1.02 = 1.3 =
0.98 = 0.06 =
3、你能直接在 里填上“<”或“>”吗?
1.4×2.8 2.8
0.63×0.9 0.63
0.85×1.3 0.85
0.8×1.3 1.3
思考:积与划线的乘数比大小,有什么规律?
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8.5×4 2.4×13.02
1.28×8.6+0.72×8.6 12.5×0.96×0.8
思考 : 用的什么运算律?独立解答.
四、 实际应用。
1、 一种铺铁路用的钢轨,每根长12.5米,每米重44千克。80根这样的钢轨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我们班种了400课
向日葵 估计每棵大约可收葵花籽0.25千克
如果每千克葵花籽可以榨油0.18千克,他们收的葵花籽
大约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作业设计:
练习十五 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 25×8.5×4
= 0.25x4x8.5
= 1x8.5
= 8.5
[课后反思]
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 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科书第101页例1的场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提问: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很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 认识复式统计表
1. 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学生观察、交流后提问:(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出示“表头”,提问:“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人数)
2. 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3. 提问:(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启发: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在指名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还有不同算法吗?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 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1) 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 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 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 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组织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7:统计天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单元 P119 21-2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简单的统计,包括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同时复习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加深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复习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后交流每题的得数。
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混合运算。计算后学生说说每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交流每题的结果。
三、复习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
1.这学期学过了什么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结果的?
2.做第21题。
统计表里统计的是什么数据?统计的结果如何?投票来选最受欢迎的学科,汇总填在自己的书上
你能在本子上的横轴和纵轴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里的数据吗?
请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向学生提问题目下面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
提问:你认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从统计图中呢?
3.做22题,投票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
汇总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统计图。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
问题?
五、作业
教学后记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单元 P120、121 23-2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交流活动体会
1. 谈话:同学们,你们前几天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在调查过程中一定增长了很多见识吧?谁来给大家谈你的活动体会?
2. 学生交流活动体会。
二、 反馈
1. 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收集到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填在书上的表中。
3. 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选择一些自行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地图上找7个城市的位置:在我国,通常越往北方,气温越低。
三、 实际测量
(1)第25题
1. 分工,明确要求及测量方法。
2. 小组合作并及时记录测量结果。
3. 填写统计表并交流体会。
(2)第27题
1. 之前填好统计表。
2. 审题。
3. 计算结果,观察,推算,得出规律。
4. 实际应用,理解影长与实际高度的规律。
四、完成相应实际应用题
1. 读题。
2. 学生探索交流
3. 交流后独立完成
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总收入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级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级出售比较合适
五、本课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教学后记
篇18: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第 39 页例4 练习十第 5 - 10 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式题中怎样使用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同上。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 );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 0.25×13×4
18-2.7-9.3 32×0.125
3.5×3+3.5×7 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 39 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 第 39 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 第5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习十 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 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 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后感: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第 42 页的例5,练习十一 1-3、 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懂得使用中括号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3.8 9-4.5 0.42×3 11+0.92
4÷5 1.8÷0.03 75÷2.5 0×25.4
0.125×1.8 7.24 2.4 17.2÷17.2 0.99×0.1
(2)练习十一 第1题
2、说出下列个题的运算顺序。
82.3-40.5÷0.81×1.2
4.53+19.8÷(26.8-1.2×4)
(9-0.45)÷(2.5+1.5×3)
[1-0.98×(3.51-3.51)]÷2
3、用文字叙述下列个题。
15-6×1.5
(1.8+202)÷2.5
教师指出:读题时要读出运算的结果; 读运算符号时要注意“×”和“÷”都有顺读和逆读。
4、口头列式。
4.5 除 3 与 1.5 的和,商是多少?
0.5 乘以 4.8 与 3.5 的差,积是多少?
5 个 7.5 除 18 ,商是多少?
二、新授
1、出示课题。
2、教学例5,讲解中括号的使用。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口述。教师指出:列综合算式后要与题意进行对照,无误了再算。
(3)在书上把未完成的部分完成。
3、做一做 第 42 页的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座练。做完后集体评讲。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 第2题
2、把下列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7.8-2.9=4.9 (2)1-0.8=0.2
4.9×0.8=3.92 1.2÷0.2=6
9.15+3.92=13.07 18-6=24
0.5×24=12
3、只列式不计算。
练习十一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 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后感: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第 42 页例6 练习十一 4、5、7-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解答二、三步计算的小数一般应用题。会列综合算式,会一题多解,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小数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3.6 加上 1.2 的 5 倍,再减去 2.88 ,差是多少?
(2)3.6 加上 1.2 的和,再减去 2.88 的差被 5 除,商是多少?
(3)7.5 乘以 32 除 3.2 的商,所得的积加上 2.5 ,和是多少?
2、说出下列数量关系:
(1)每天修的米数×( )=总米数
总米数÷每天修的米数=( )
总米数÷天数=( )
(2)( )×( )=总价
总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二、新授
1、出示课题
2、教学例6
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要求学生先分步列式,然后再列综合算式。(指名板演)
3、比较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佳?为什么?
教师概括:从两种解法的两个综合算式,它们的联系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这是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第二种解法更为简便。
4、做一做:
P 42 ⑵
让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解答,说出解题思路与方法,明确最佳的解法是哪一种。如果题目没有要求用两种方法,要懂得选用最佳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课本P43 第4、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7~10题
⑺水稻专业组有两块早稻田。一块45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1.3千克;另一块56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1.45千克。这两块早稻田的总产量是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⑻小红的身高是1.36米,小强比小红高0.04米,他们两人身高的和是小林身高的2倍,小林身高是多少米?
⑼四年级要为图书馆修补244本图书,第一天修补了49本,第二天修补了51本。剩下的要3天修补完,平均每天要修补多少本?
⑽先锋小学要用长0.96米,宽0.69米的红纸布置一个光荣榜,这个光荣榜高1.92米,长 3.45米。布置这个光荣榜需要多少张这种纸?
板书设计:
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后感:
篇19:旅游费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算和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买票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优惠的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列举法研究问题的过程,初步探索出买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想周一去珠海珍珠乐园秋游的场景,播放几张秋游的数码相片。
师:我们集体去旅游应考虑什么问题呢?(租车、买门票)
导入新课:
《买票中的学问》
长城旅行社推出了A、B两种购票方案。
A方案 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人160元 小孩每人40元
B方案 景园一日游
团体票5人以上(含5人)每人100元
1、指导学生明确A、B两种方案的含义。
2、思考: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情预测:不一定;A方案对小孩有利,B方案对大人有利;要知道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索活动:发现一般规律
1、列举情况、解决问题
要是有5人去旅游,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几种情况?
(1个小孩4个大人、2个小孩3个大人,3个小孩2个大人、4个小孩1个大人)教师板书各种情况下的人数。
每个大组选一种情况进行计算,要分别算出A、B方案分别需要多少钱,再比一比选用哪种方案省钱?
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种情况的两种计算过程和所选方案。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为什么总人数都是5人,选择优惠的方案却不一样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小孩多时,选择A方案
大人多时,选择B方案
教师出示:如果A方案中大人的票价改为140元,再试试看,发现3个小孩2个大人:3×140+2×40=500 100×5=500 (2种方案价钱一样)
再一次调低大人的票价继续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方案时还同2种票价的差额有关系。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计算来比较2种方案的总价格。
三、解释应用,完善认知
1.学生做P58页的试一试,如果你和你的亲人一起去玩,怎样买票省钱呢?(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捕捉特殊的例子加以引导,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这一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不适用。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A+B相结合方案(当大人的人数达到团体票人数的时候)
2.学生独立完成P60的练一练,指名板演,共同讲评。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课堂小结:在考虑怎样买票省钱时,不仅要考虑大人多还是小孩多,还要考虑总人数,更要考虑特殊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3》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共19篇)】相关文章: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5-06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3》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2-11-15
人口普查(大数的认识) 教学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2022-12-28
五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组合图形面积教案2023-11-16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教案2022-05-07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2023-04-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10-05
复习分数的再认识和完成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11-25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学计划2022-05-06
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