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05-06 10:48:3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14篇))由网友“柯特兹柯特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由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并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的美,会用基本的几何图形设计有规律排列的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水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展示一件衣服

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衣服上有学过平面图形。

2.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设计由这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漂亮图案。

出示课题:欣赏与设计

二、欣赏图案

1.欣赏课本上的6幅图案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图案,请看。漂亮吗?请仔细欣赏,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和你同桌说说它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用了什么颜色?

2.交流汇报

(1)由2名学生选择喜欢的图案回答。

(2)教师指定一幅图案学生回答。

师:喜欢第5幅的同学请举手。这幅图案用了什么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红色的六边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6个)在红色六边形的周围你还发现了什么?这幅图案像什么?

三、生活中的图案

师: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来自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你在哪里见过像这些一样由平面图形组成的,有漂亮颜色的图案呢?

学生回答:地板砖、衣服、广场等。

四、找规律

师:咱们学校新建的厕所还没有合适的地板瓷砖图案,校长想请全校的同学都来出谋献策。淘气已经设计了一幅,大家请看。(课件出示方格图案)

1.在这幅图案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有正方形,还有4种颜色。

2.观察这4种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第一行第5个正方形是( )色,第一行第8个正方形是( )色。第11个呢?

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好办法能很快算出来?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横着看图案的颜色排列规律。

②第一列第6个正方形是( )色?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竖着看图案的排列规律。

3.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4.想象一下,如果继续画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画下去的图案)

五、设计图案

1.师:刚才这幅图案是淘气设计的学校厕所瓷砖图案的效果图,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想设计吗?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怎样设计?

2.设计要求

(1)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

(2)图形的形状、颜色排列要有规律;

(3)设计的图案要美观大方。

3.学生设计图案

4.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师:谁来说说他设计得怎么样?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篇2:2022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 舍;5、6、7、8、9 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巩固练习

1. 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2022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篇3: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类摄入量/克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50

奶类和豆类450

鱼、禽、肉、蛋等类600

蔬菜和水果类900

谷类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篇4: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5—6题。

篇5: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45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并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具体表现如下:

1.在数与代数中,重视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及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在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探索中,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认识复式统计图,并从图中尽可能多次获取信息。

4.学生在从事专题性的活动时,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各单元内容及前后联系

单元

主要内容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

▲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年级下册:

▲百分数的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简单应用

▲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比的意义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及其应用

▲反比例及其应用

▲比例尺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第一学段: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

▲周长和面积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四年级下: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认识

五年级上: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圆锥的体积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

▲图案设计

▲数学欣赏

三年级下册:

▲认识轴对称、平移、旋转

四年级上:

▲图形的变换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观察范围的变化

第一学段:

▲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由4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

第五单元统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活动

第一学段:

▲数据统计的过程

▲统计表

▲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

▲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活动

五年级下册:

▲扇形统计图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六、课时安排

单元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圆的认识(一)

5

圆的认识(二)

欣赏与设计

圆的周长

3

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圆的面积

3

练习一

2

机动

1

第二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应用(一)

2

百分数应用(二)

2

百分数应用(三)

2

百分数应用(四)

2

练习二、机动

3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

1

图案设计

1

数学欣赏

1

机动

1

整理与复习(一)

2

数学与体育

比赛场次、起跑线、营养配餐

4~5

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生活中的比(比的意义)

3

比的化简

4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练习三和机动

3

第五单元

统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3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练习四

2

整理与复习(二)

3

生活中的数

数据世界、数字的用处、正负数(一)、正负数(二)

6~8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搭一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2

观察的范围

2

看图找关系

足球场内的声音、成员之间的关系

2~3

总复习

6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几何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六、后进生转化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七、教学时间安排

篇7: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课  题    圆的认识(一)

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析 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篇8: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 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4

3

×

2

9

3

8

7

8

6

1

2

4

7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 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被除数

28

80

除数

4

12

30

20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

1.求未知数 .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篇9: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0: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4<∠1<∠2<∠3 B.∠4<∠1=∠3<∠2

C.∠4<∠1<∠3∠2 D.∠4<∠1<∠3=∠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1+∠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篇1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

(3)掌握 ? = (a≥0,b≥0), = ? ;

= (a≥0,b>0), = (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 (a≥0)的内涵.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 (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 )2=a(a≥0)及 =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 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 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2课时

21.1 二次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 (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 (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 ,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

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

老师点评:

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 ,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 ).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

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

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 、 、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 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 、 、 (x>0)、 、 、- 、 、 (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 ”;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 、 (x>0)、 、- 、 (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 、 、 .

例2.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当x≥ 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是多少时,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 中的≥0和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

由①得:x≥-

由②得:x≠-1

当x≥- 且x≠-1时,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 + +5,求 的值.(答案:2)

(2)若 + =0,求a+b2004的值.(答案: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

A.5 B. C. 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是多少时, +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 + 有意义,则 =_______.

4.使式子 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 )个.

A.0 B.1 C.2 D.无数

5.已知a、b为实数,且 +2 =b+4,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 2.D 3.B

二、1. (a≥0) 2. 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

2.依题意得: ,

∴当x>- 且x≠0时, +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3.

4.B

5.a=5,b=-4

篇12: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课时安排

2 课 时

课时教案

课题 认识公顷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

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

教材

分析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学:1公顷的含义。

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分小组合作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推算出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πr2;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π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篇1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网络学院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五上数学第1单元《小数乘法》测试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教案

跳绳 教学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

统计天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14篇)】相关文章:

7回家路上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3-02-27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教案2022-05-07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3-09-09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09-20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5-08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4-01-23

星期日的安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2023-04-08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2023-03-14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