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教案(共15篇)由网友“吃瓜不吃塑料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拿来主义 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拿来主义教案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破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xx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篇2:拿来主义语文教案
课的类型 新授讲析课 总(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明白本文的主旨是针对外国文化的问题
具体要求 情感
目标 有意识的接受外国文化
知识
目标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
能力
目标 能够区分各种主义的含义及表现
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
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指导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否定 送去主义——什么都送去,但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不敢要的
肯定 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抛来”:无目的的
“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
“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教学过程: 板书或札记
一、新课导入
1. 大家现在逛街喜欢去买什么东西吃?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喝什么?
明确:喜欢吃肯德鸡,麦当劳;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R&B;喜欢喝可乐。
2. 大家想想这些东西在新中国初期有吗?
明确:没有,都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
3.那么关于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他提出应该怎样对待外国文化的?
二、新课讲授
1. 朗读课文,找出“送去主义”的表现。
明确: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接着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去欧洲一路挂过去。
概括起来“送去主义”是将自己国家的东西送到国外去,而在这里是指斥当时一些人不顾国情,仍以文明古国自居,自欺欺人,把送古董、国画、京剧等到国外去展览或演出说成是“发扬国光”
2. 在“送去主义”形成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什么主义?因什么事而转变为“送去主义”了?
明确:“闭关主义”是一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的落后。在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的入侵使中国的国门打开,与多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就是文中提到的“碰了一串钉子”,结果是中国将国宝送到国外,自以为物产丰富。
3. 为什么我们不赞成“送去”要“拿来”呢?那肯定“送去”有它的弊端,那送去有什么危害呢/
明确:只送不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穷,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弱,就会落得被别国凌辱,向他人乞讨的地步了。
文章先是用尼采与中国的送去来做类比。中国也不是太阳,尼采发疯了,而中国则会没有留下的东西,今后的子孙则要受苦受穷。中国一贯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大方无比,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到现在我国也还没有恢复元气,何来的“丰富”?
4. 文章在第4自然段紧接着讲别人给的奖赏是怎样的奖赏?
明确:是别人“抛给”的
那为什么不是“抛来”而是“抛给”,还可以冠冕地称为“送来”?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抛来”是指无目的的;“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5. 从上面的分析中要知道看来这些“奖赏”是不好的,于是还是要自己去拿,但由于我们被“送来”的东西下怕了,便不敢拿,不想拿。为什么作者仍然提出或者说坚持要拿呢?
明确:因为那些把我们下怕的东西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愿意想要的,是外国的糟粕,而“拿来”则是我们占主动,因此要拿来!
6. 大家暂时回忆一下我们先前讲的几个主义可以大致的概括如下: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的,被动的接受的
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那么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作者否定的是什么,提出的是什么?
明确: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三、小结
我们今天分析了课文的前面部分,主要是本文“破”的部分,课文运用了因果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实行“拿来主义”,下节课我们则看看怎样拿来。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三题
教学后记:“送去主义”的表现能找到,但“送来主义”的归纳就比较困难
篇3:拿来主义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
“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
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篇4:拿来主义教案及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杂文的基本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文本,理清思路,掌握结构。
3、了解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理解比喻论证过程中喻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沟通、借鉴、积累、创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1.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
2. 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三、研习新课。
1.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重点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10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2)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四、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五、作业
1. 整理积累字词(不少于20个)。
2. 反复阅读文本,体会论证技巧。
3. 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拿来主义》反思
一、教学节奏过快。在抛出问题的同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有学生反映,教师就急忙地往下讲,显得课堂引导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够精细,课堂生成有些囫囵吞枣。即使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酝酿答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引导不够充分。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般都会紧跟着回答,但离标准答案有距离。这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有效,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或者过一遍答案。例如课堂中问:用什么主义来概括昏蛋和废物的态度行为?应先让分析文本再引导概括得出“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
三、课堂语言欠简洁。教师较注重问题小结和环节衔接,但学生已理解的知识教师最好只言片语简洁明了地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新重复多次,教师语言啰嗦会导致学生抓不住课堂语言的重点而走神。
四、学情分析不足。整个课堂多是教师主导,讲得过多,没有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被接受学习。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已掌握的不用展开讲,凸显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拿来主义》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篇6: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潜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比较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感“拿来主义”
(一)课堂导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同学们明白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超多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超多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厢濉泛屠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三)写作背景
(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资料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五)带着问题听朗读
问题: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请同学对以下字词进行注音和改错。
(六)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几个句子之间就有层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二、细悟“拿来主义”
(六)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此刻,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那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就应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能够称之为“送来”,我在那里不想举出实例〔5〕。
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⑤我在那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理解,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样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取,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取)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样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但是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理解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理解一切“拿来!”
孱头昏蛋废物
不敢理解全盘否定全盘肯定辩证吸收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能够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必须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就应怎样办要“拿来”!
2、怎样“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好处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创新
(七)理清全文思路与结构
1、课文的第5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简要说说:前面4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超多笔墨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个自然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个自然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此刻”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4、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为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好处。
第二课时
三、超越“拿来主义”
(1)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简单活泼,很搞笑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那里用了什么方法: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那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比较论证。比较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比较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3)“拿来主义”的现实好处
学生自由发挥(围绕“创新”等)
篇7: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拿来主义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超多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能够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超多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厢濉贰《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超多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三、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资料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资料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能够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四、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知识点: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能够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资料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能够归入这一类。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务必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五、研析新课
a)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讨论、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十分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此刻”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好处。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送活人
落后反动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是“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是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饭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饭”,“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难点: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资料说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2)提问:“抛来”的“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
礼尚往来:shang崇尚、重视
自诩:xu夸耀说大话
残羹冷炙:gengzhi有浓汁的食品烤肉
冠冕: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2)完成课后练习五
(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导语: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必须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齐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4、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帛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in)啬(se)髓(sui)蹩(bie)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内含讽刺意昧?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资料迥异。
(2)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资料指什么?怎样理解?
明确:A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B占用,挑选。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辩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取,自己拿。
(3)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拒绝继承不加挑选
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好处。(比喻论证)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喻体本体
事物态度事物态度
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存放)
姨太太(略)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剔除(毁灭)
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色情文化等)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或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资料。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就应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1)究竟就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就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用心好处?(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务必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六、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这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应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就应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务必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务必有用,要有选取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务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这天同样能明白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七、写作特点
A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B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C语言犀利、幽默。
八、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明确: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那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
3、比较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比较论证,比较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如孱头、昏蛋、废物。
附:板书设计
破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1)揭来源举表现:展览、演艺
拿(2)揭出实质:媚外卖国
来(3)指出危害经济衰败
主主权丧失
“送来”(反面)
义正面态度“拿来”
占有(立)孱头——逃避主义
错误态度昏蛋——虚无主义条件:沉着、勇猛、
立运用脑髓(破)废物——投降主义有辨别、不自私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使用)——吃掉
(正面)鸦片(存放)——供治病取其精华
挑选烟灯烟枪(毁灭)——送一点进博物馆弃其糟粕
姨太太(毁灭)——各自走散
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尼采:19世纪后半叶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
他对传统、学派、理想、信仰以至目的、真理、统一性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说他是一个促成或造就新时代的天才人物。
“他把“你应”(基督教道德、康德哲学)与“我要”(恺撒的英雄主义)、“我是”(古代希腊的诸神)区分开来,认为他就是当下的“我是”--我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人,我是第一位非道德论者,我是地道的破坏者、毁灭者,我是流行了千百年的虚伪的冤家对头,我是命运,我是真理,我已经给人类带给了最渊博的著作,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千万别把我与别的任何人混为一谈,如此等等。也就是自诩为我是太阳”
篇8: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此刻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一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理解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必须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资料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资料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能够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来源]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能够看出,本文就应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样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十分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带给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证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证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明白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那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能够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那里并没有十分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样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理解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
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务必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务必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就应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能够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样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那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但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DD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DD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DD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DD吸收DD“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DD批判地吸收DDD“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DD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DD“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DD坚决抛弃DD“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用心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样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资料,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资料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简单活泼,很搞笑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那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必须要弄清。
③比较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比较。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比较论证。(板书)比较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比较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DD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能够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必须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此刻,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④我在那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之后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这天有没有现实好处?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新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带给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带给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仿写
带给一篇例文,学生阅读,谈感受:
足球中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此刻,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那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此刻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能够称为“送来”,我在那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那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那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务必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学员徐莉秀收集)
篇9: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仅能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能够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潜力目标
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样揭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思维的条理性。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透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资料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到达扩大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潜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初步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师生共同研习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必须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二、题解
文体及写作背景简介。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说法。我们此刻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能够称为一篇好杂文。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应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这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好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准确认读。
教师抽查字词掌握状况,投影显示:
下列加粗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选一学生回答,明确:D项(A.孱càn,诩xǔ;B.“免”为“冕”,“灸”为“炙”;C.“弊”为“蹩”,啬sè,玄xuán)
2.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7段
1.诵读鉴赏1~3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为什么要这样论述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选二名学生回答。
明确:文章开头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愚昧的境地。“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和“又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者指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到此刻”--国民党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转为卖国投降的“送去主义”。
作者勾画出这一演变过程之后,笔锋一转,紧紧抓住《大晚报》的三条新闻,对“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览;二是绘画展览;三是梅博士出国,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象征主义这种颓废的文艺流派,已在苏联没落,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纯属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讽刺,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但是是卖国主义罢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被揭露无遗。(加粗字板书)
教师点拨:“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中国反动政府的一个180°大转弯,由夜郎自大变为自轻自贱,由盲目排外变为盲目崇拜。
三条新闻能够看做“送去主义”在文艺界的实例。
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类比,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诩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贻误子孙,使国家衰败。
(3)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在诙谐调侃之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微小的数目构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发扬国光”用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构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反语,实为“倒退”。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那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
方法点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能够集中在两点上。那里我们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感悟其战斗精神。(板书加粗字)
(4)群众朗读1~3段。
2.诵读鉴赏4~7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的
明确:作者首先分析了“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然后再次点题,并把吸收文化遗产的主张称为“拿来主义”。之后指出,诸如英国的鸦片、法国的废枪炮等等,实际不是拿来的,而是被送来的。如果只看到这些害人的东西,就会得恐外症,这种恐惧心理会造成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至此,作者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
(3)提问: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貌。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理解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拿来--是从理解者的角度讲,是主动地挑选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东西。“运用脑髓”就是动脑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识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就是独立自主地选取,不依靠别人。这三个短语的次序是不可颠倒的。(加粗字板书)
(4)群众朗读4~7段。
五、师生共同小结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然后辨析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的本质区别,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路的条理,感受语言的讽刺意味。
六、学生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文意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好处。
2.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2、3、4小题及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粗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理解的人。(加粗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那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粗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就应理解;“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粗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群众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1)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能够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2)“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创新
(4)“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学生群众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这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应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就应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务必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务必有用,要有选取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媚外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务必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以前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明白上文所说,实在不仅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齐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理解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能够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能够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明白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礼貌之所以能发展到这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这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状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务必认真完成。我们务必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篇10: 《拿来主义》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再次阅读课文5~10段。
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5、提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阅读最后一段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
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徐的杂感《谈金钱》。
[板书设计]
①揭来源举表现
②揭出实质
批判送去主义经济衰败
③指出危害主权丧失
⑥“送来”(反面)
主张拿来主义正面态度“拿来”
⑧占有孱头
错误态度昏蛋⑩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⑦运用脑髓废物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
(正面)鸦片取其精华
⑨挑选烟灯烟枪弃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篇11:《拿来主义》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 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 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 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 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 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 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三)探究合作、精讲点拨
篇12:《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难点】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离家到南京学习,19留学日本,19回国,19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 “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
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骨髓(suǐ)
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自诩:自我夸耀.譬如(pì):比如。
四、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
1、什么是“拿来主义”?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五、回顾全文,整理思路:
第一部分(1--7):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
第二部分(8-- 9):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六、填表:
闭关主义
表 现: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 质:惧外、排外
后 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
篇13: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1.“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概念的辨析
2.“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喻体的本体内涵的正确解读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于是有人惊呼“寒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的了的。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二、朗读课文,,粗知大意。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问题引出文章的行文安排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篇14:《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的杂文和随笔单元。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我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第一课《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具有和强的针对性的批判性。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本文脉络清晰,阅读本文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从而抓住文章的观点。理清思路,可以从分清内容重点入手,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列出文章的提纲。
本文是一篇杂文,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性说理的特点。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应用对比和反衬;三是讽刺性强,不失幽默感。
阅读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学情分析
虽然搞新课改已经好几年了,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依然较弱,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入。另外,我们的学生对鲁迅先生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觉得先生的文章严肃、古板、说教味太强。其实不然,这篇文章就很能代表先生的杂文的特点:形象生动风趣且说理性强,在嬉笑怒骂中做到了“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疾常取类型”。我想我应该自己要深刻反思了。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多设疑问,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方法——批判地继承,并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2、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本质,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刻认识到民族自强自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2、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4、把握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二、难点
1、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一则小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次出访法国。在欢迎宴会上,有一位记者问他:“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问题:为什么冯先生对改革开放如此有信心呢?
教师引导: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就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就做到了“洋为中用”了。同样。我们在继承文化遗产时,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这样就不会退回到古代,这就是“古为今用”了。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且看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板书课题)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名人趣事导入课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拿来主义” 二、课文解题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象的一种文艺性论文,议论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掌握杂文特点,感受和学习鲁迅先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预习成果展示 一、作家作品
二、写作背景
三、字音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教师活动: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课堂通过预习成果展示环节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四、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一、听读课文
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并布置听读要求:
1、给每个自然段表上序号;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送去主义,哪些段落是写拿来主义的?
明确:1—4批判送去主义;5—10论述拿来主义
二、分析课文结构
分析第一部分,教师提问:
1、送去主义的来源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2、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3、送去主义有什么危害呢?
分析第二部分,教师提问
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第六段为什么要强调拿来不同于送来?
3、如何实行拿来主义?
4、在第八段,实行“拿来主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错误的做法有哪些?
5、对待“大宅子”里的东西,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三、分析第三部分,教师提问:
1、第十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
3、实行“拿来主义”的前景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一步步理清文章思路。 1、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多设疑问,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五、分析结构特点 分析结构特点——先破后立
问题: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
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表面上饶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也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把对立面打得体无完肤,“拿来主义”的主张也就更加突出鲜明,更加有说服力了。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理清楚了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到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的巨大张力,下界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鉴赏文章中的重点的句子 ,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性的形象,从而感受品味本文的艺术魅力,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形成本节课知识的总体印象 七、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
1、完成《成才之路》第一课时作业(P33),暂时不交。
篇15: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一、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导学案
四、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五、回顾全文,整理思路:
请同学们找出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一个问题,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二个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论述“为什么要‘拿来’”,这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先破后立: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作者并不是从正面论述,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论述“拿来”的好处,提出“拿来主义”。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观点,也就是数学证明题里常运用到的“反证法”,通过否定错误观点来确立正确观点。)
第二部分:(5—9)论述“什么是‘拿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则总结上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填表
闭关主义
表现: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惧外、排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七、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八、合作探究
★ 优秀党课参赛教案
★ 设计教案
★ 国防教育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一册7―8单元教案2023-12-30
文学的繁荣历史备课教案优秀2023-05-05
离骚教案设计稿2022-10-05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2023-08-02
观后感教案优秀2022-12-2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2023-07-09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2023-06-26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2023-07-31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历史教案2023-05-20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