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教案(锦集7篇)由网友“leda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在原始社会后期,个体劳动逐渐取代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随之产生。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说明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奴隶社会后期,残酷的奴隶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入手,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严的等级制度;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 起义和农民战争;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能力目标
1、利用史料分析、辨别的能力;
2、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与小栏目,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3、在全面评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要勇于实践。
2、通过对原始社会有关内容的讲解,明了私有制与私有观念不是从人类诞生起就有的,进而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3、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通过对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节课是全书的起始课,讲述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第一框讲原始社会,重点讲述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概念。强调了它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第二框讲奴隶社会,强调是第一个阶级社会。讲述了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由于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必然导致崩溃。第三框讲封建社会,强调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说明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基础,剥削的主要手段是榨取地租。地主阶级对农民进残酷剥削和专制统治,必然激起反抗,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推动了历史发展。第四框是活动课,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简要介绍我国科技发明和文艺瑰宝的基础上,建设性的提出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的活动。
2、重点、难点与疑点:
⑴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
仅从表面看,会使人误认为原始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因此,这是教学中的疑点之一。
通过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不是人们的道德高尚,而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
⑵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此观点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前人的经验得以传播,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精神成果如诗歌、舞蹈、绘画等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又促进生产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人类开始摆脱蒙昧和野蛮,进入文明时代。在教法上,可通过展示奴隶社会的科技文化来让学生感受文字出现的影响。
⑶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这是国家的实质。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理解此观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不必展开讲解。从国家的起源入手,让学生明白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从国家的机构的设立,懂得军队法庭等都是镇压奴隶阶级反抗的工具。
⑷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这是对奴隶制特点最典型的概括,是教学重点。
首先,要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帮助理解学生。强调指出奴隶主把奴隶当quot;会说话的工具,这是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特点。其次,要指出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对奴隶的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
⑸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这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体现,因此是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几点:通过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对比,来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阐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在教法上可结合多种形式的实例来开展分析,更易于学生理解。
⑹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契机,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将此部分内容设计成活动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避免教师枯燥的说教。
二、教法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上设置的一些小栏目。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学科体系,精简了一些历史事实、理论概念及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降低了理论难度。但在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等概念,同时,为了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自主归纳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等知识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一些易混淆的、存在疑问的观点,特别是教学手段有限的学校,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小栏目帮助学生从表面现象入手分析更深层的含义。
2、在知识点的把握上,为理解社会发展进程的变化,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图表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比如:封建社会与奴隶制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的主要表现。就可用此方法突破。
3、毕竟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很遥远的事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领会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片段。如:《斯巴达克斯》、《农奴》、《白毛女》、《红楼梦》(电视剧)
4、为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讨论会、辩论赛、头脑风暴论坛等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第四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与奴隶制相比,封建社会进步性的主要表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对比分析,学会比较的能力。
⑵通过对一些史事、影片片段等的分析,逐步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逐步培养能自主发表个人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这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的集中体现。因此,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第一节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图一、奴隶破坏生产工具(或奴隶主庄园衰落的景象)
图二、宋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提问:两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情景?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彼此交流意见(给两分钟)
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末期,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
第二幅图则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
残酷的奴隶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这就是封建社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框的内容:
三、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板书)
提问:从图中的繁荣景象,同学们可曾思考过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社会历史。
篇2: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难点】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电影片段《流浪地球》:“太阳、地球运动规律”,由大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的;人们在自然观上很容易坚持唯物主义寻找到规律,但是在历史观上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寻找不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板书《社会发展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教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由阅读教材,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等;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
2.二者的关系
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一《计划生育政策变迁》: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学生在观看案例的时候思考我国生育政策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时间3分钟。
学生观看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方法论上面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出发想问题、办事情。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二: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时候,人们面对天体运动总是会出现一些惶恐,每当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总会联想到不吉利的事件会发生,于是惶惶不可终日;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天体运动的正常表现,之所以会发生日食现象是由于太阳、月亮、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之上,于是人们走出家门欣赏这一美景。学生同桌间为单位讨论:针对同一事件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同表现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篇3:初中政治《社会发展的主体》的教案设计
初中政治《社会发展的主体》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业反思】
【基础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发展。
(2)内容:社会历史首先是 发展的历史,是 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
(1)地位① ②
(2)作用
① 的创造者
⑵ 的创造者
③ 的决定力量
拓展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坚持 、。
(2)坚持 为民所用、为民所系、为民所谋。
(3)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相信 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一切 ,虚心 。
篇4:政治教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课概述
1.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
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从法律保护环境的角度,说明法律的作用,是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决定了本课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框讲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二框讲保护环境的原则。第三框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本课知识结构
第一框:环境问题:知道环境问题的涵义,强调其严峻形势及危害。第二框: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及基本原则,强调我国环保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第三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本框侧重联系实际,强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
3.总体教法建议
在讲清环境保护常识的同时,辅助其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如调查自己身边环境问题状况(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经济建设的案例);借助教学手段,如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网络等,全面展示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环保意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分析: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5:《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政治教案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政治教案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1: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的一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展示:《无节制的开采石油》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教案点评: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篇6: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引导学习
矛盾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探究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导学习
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学生阐述,并举例自我学习
掌握规律
解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阅读课文、阐述变相思考
解析①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段提升
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
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学生总结,提升提升推导能力
社会发展趋势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引导深化认识
明确阶级矛盾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
社会发展趋势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1、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治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B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2、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D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C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C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篇7: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崇高的品德 伟大的人格
蒋庆──一名基层法院的女法官,在16年的审判工作中,办理各类案件2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
蒋庆亲民、爱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她对孤独无依的老人,失学无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濒临崩溃的家庭,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撒下了她所有的情。可她却抛下了自己年迈的双亲,亲爱的丈夫,心爱的孩子。
有人说,蒋庆早就该当“官”了。可蒋庆对“官”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是啊,法官是正义的最高守护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威严崇高的。
教师:你是如何看待蒋庆的行为?
学生:略。
教师:从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蒋庆是一位保障社会正义的执法者和执行者。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学生活在正义中,那什么是正义?如何维护正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走进正义(板书)
活动一: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108页中的活动内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什么是正义?
1.什么是正义?(板书)
学生1:正义就是受委屈了,有鸣冤申诉的地方。
学生2:正义就是被欺负了有人出面主持正义。
学生3:……
教师:只有这样,善良才不会被践踏,邪恶才不会肆虐,整个社会才不至于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所以,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学生1: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
学生2:凡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坏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
活动二:他们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吗?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义的制度不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它一定是要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的。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步:1.面对张老板和小江的困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正义的制度是为了使多数人受益还是少数人受益?
第二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第三步: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略。
教师:国家向高收入者征税,可以调节个人收入,增加国家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因而张老板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小江通过非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所以他受到的对待也是正义的。总之,无论是保障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还是法律都是正义的制度。
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其正义性在于它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其正常的运行中受益,并受其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那么,社会正义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个问题。
二、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板书)
活动三:法律援助讨公道
问题1:老金的工友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种帮助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2:究竟是谁帮助老金一家度过了难关?
问题3:案例和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总结)
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与竞争时,正义的制度给与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与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活动四:公正的国家政策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小栏目“公正的国家政策”。
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下问题:
(1)国家为什么制定这些政策?
(2)制定这些政策体现了什么追求?
(3)列举你所了解的类似体现正义要求的国家特殊政策?
(4)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正义的制度我们的社会会怎么样?
师生共同总结: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个社会成员;正义使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如果缺少正义的支撑,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教案(锦集7篇)】相关文章:
长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2023-09-25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2023-11-08
古希腊民主政治教案2023-04-12
人教版初三下册《那树》语文教案2022-11-24
体育教案- 篮球运动概论2022-05-07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2023-09-17
《那树》教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12-16
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2-12-27
下半年生物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2022-05-14
教师个人转正自我鉴定范文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