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共19篇)由网友“黄枫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篇2: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及其原因;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近卫三原则;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对论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 能力方面:
(1)通过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讲述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的过程及其卖国行径,使学生认识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汪伪集团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从而激发学生对卖国贼的仇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2)通过讲述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使学生体会到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般的亡国奴生活,培养学生坚决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情感。
(3)通过讲述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激发学生对抗日志士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 学生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有关的史料,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处理、运用史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表格归纳繁琐的历史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
(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重点,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它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的击为辅。日本帝国主义彻底____的根本目的是始终未变的,改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战略方针。
2. 难点分析:
(1)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以近卫三原则为标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有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既野蛮又残酷;方式和手段因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而花招百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头绪多、知识点多。利用表格归纳解决这一难点,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照片。(屏幕上显示照片《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与黑板)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所学校——公民小学的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上课。(屏幕显示黑板上的内容)学习的却是有关颂扬日本“天皇陛下万岁”、“日支亲善”的内容。是谁在授课呢?(屏幕显示全照片)一名日本军官。在学们的两侧还站满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他们正虎视眈眈地监视着这群孩子。现在,我们全明白了,这不是一间正常的教室,这也不是一节正常的课,内容是虚伪的,方式是强制性的,气氛是恐怖的。这就是中国沦陷区的小学生被迫接受奴化教育的写照。这说明,武装侵略、军事进攻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第一步,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全占领中国,收服民心,彻底消灭中华民族,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板书)一、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请大家看《抗日战争形势图》。(屏幕显示此图)1938年秋,昌军先后占领了广州、武汉。(屏幕以红色显示)这样,在完全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里,日军又占领了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华中的京沪杭地区、武汉地区,华南的广州地区(屏幕逐一以黑色显示所提到的地区),侵略气焰极度嚣张。但是,恰恰是从这时起,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而且日军政府还“重瓣检讨对华国策”,估计“要迅速取得成果,预料尚有困难”,要准备“对付长期作战”。这是为什么?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材料1至4后,思考并回答。
生:(按教师要求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日开战前,日军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共约38万人,此处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力160多万人。
材料二:到1938年,日军伤亡已达44.7万人。
材料三:1938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消耗的军用物资有92%是从美国进口的。
材料四:1937年11月,八路军的第115师的一部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建立了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二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包括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人。(以上四则材料均摘自《中国现现代史》下册,王桧林主编)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
师:(归纳总结)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大大牵制了日军,对其后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一切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那么,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迅速打败日军呢?生:(讨论后回答)
师:中国虽然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抗日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____计划的破产,日本因而改变了战略方针。
2. 日本侵华战备方针的改变。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5至材料8。
材料五:《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
材料六:《政府声明——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
材料七:《第三次近卫声明》
材料八:《日本首相平沼的国会演说》(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师:材料五反映了日本对国民政府的何种态度?
生:否认,不承认国民政府。师:对比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日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由否认国民政府变为承认国民政府,但是仍然不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师:从材料七看,所谓“日中友好”的条件主要是什么?
生: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洲国。
师: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而东北三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伪满洲国,实际上就是向日本表示屈服,认同它的既得利益。因此,所谓的“友好”只不过是日本在特定时期抛出的诱饵,为投降派提供一个堂皇的借口。“共同防共”说明日本把军事进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生:生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
师:日本提出____这一口号,目的还在于挑拨国共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提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目的何在?
生:华北、内蒙古,也就是沦陷区中战略地位得要的地区。目的是掠夺资源,解决自身财力、物力的不足。师:以上分析说明日本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巩固占领方面。材料八反映出日本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由反蒋变为拉拢蒋介石。
师:蒋介石要获得日本承认的条件是什么?
生:响应近卫三原则。师:综上所述,在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变”的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策略,“不变”的是____之野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攻势之下,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3. 汪伪政权的建立
生:(按教师要求朗读课文54页第一段小字部分。)
师: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它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帮助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并且组织伪军进攻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汪精卫成为可耻的头号卖国贼。(屏幕显示漫画《香槟》和汪精卫的照片)在漫画中,汪精卫通过治理整顿日协定换取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刺刀上流淌的、酒杯中盛满的是中华民族的鲜血。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汪精卫在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下的丑陋、卑鄙、凶残的嘴脸。汪伪政权成立后,延安抗日军民,国统区各界人民纷纷召开讨汪大会;海外华侨致电国民政府“汪逆叛党祸国……认贼作父,丧尽天良,辱尽华裔,乃抗战当前之大敌。”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集团宣布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这时候,英美帝国主义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也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英国驻华大使以中日双方的“调停人”自居,在重庆同蒋介石多次密谈,劝蒋介石与日本“议和”。美国驻华大使也表示支持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于是,蒋介石的抗日态度也有所动摇。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巨性。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措施的同时,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以战养战”的实质是尽量使沦陷区的经济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资源贫乏的问题日益显露。1938年3月,日本国内一切金属消费实行配给,几乎完全停止了非军用的金属及橡胶的生产,实行非军用的石油消费的配给,甚至允许学生赤脚上学,因为缩减了皮鞋、胶鞋生产。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妄图把中国变为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5页到58页的第一段文字,按照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屏幕显示空白表格),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内容,然后回答。
生:(按照要求做)
师:(归纳总结,同时屏幕显示完整的表格)
三、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征服中国,在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通过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群众推行奴化教育。所谓奴化教育,就是侵略者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企图在思想、精神方面消磨、摧残甚至泯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即达到使沦陷区人民心甘情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目的。奴化教育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前者又是重点。在学校教育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调整学制年限,加大初等教育阶段的比得,出版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内容的教科书,日语被定为“国语”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凡是易于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东西都被剔除。侵略者的目的在于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泯灭学生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意识。在社会教育方面,日伪利用一切信息媒介和宣传工具,大肆宣传旧的封建道德,进行____宣传,企业以此来磨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这种奴化教育往往都是配以残酷的镇压手段来推行。请一个同学朗读59页第一段大字和小字。
四、日伪的残酷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生:(朗读课文)
师: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持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沦陷区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待的斗争方针,通过罢工、举行_、掀起大规模的“消毒”运动、印发漫画传单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日伪殖民统治。(屏幕显示《民先队印发的_日本帝国主义漫画传单》)这幅漫画是民先队北京师范大学队部印发的,画中的文字说明是:看!这辆坦克车底下的12岁朱姓孩是日兵进朝阳门时,因听见这小孩喊:“_日本帝国主义”,而将她放在车底下压死了,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一桩事。是的,小女孩的惨死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禽兽般的残酷;而“_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口号从一个12岁的小女孩口中响亮地喊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这张传单在充满白色恐怖的沦陷区广泛传播,唤起了中华民族在野蛮强权面前不屈的反抗精神。小结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集团出现动摇、分裂,汪伪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政权。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集中体现为以下特点: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日本的当时目的就是巩固占领区,扩大既得利益,把沦陷区变为准备长期战争和扩大战争的后方基地,从而最终彻底____。中国的抗战进入漫长而艰巨的时期,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顽强抵抗。中华民族是一个因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伟大民族!
篇3: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
(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提要:
日本是东亚唯一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它自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它抓住机遇,克服经济发展劣势,大量进口能源和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品,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与俄罗斯形成鲜明的对比。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害人体健康。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注重了对其国内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教学思路与设计: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有着许多历史渊源和瓜葛,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多次讲述到有关日本的内容(初二讲述了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初三讲述了日本的崛起――明治维新)。但在本课是作为当前经济发达的一个国家来讲述(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日本立足本国、发展经济的模式――即地处太平洋一侧的岛国,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但充分利用海岸线长多优良港口的优势,把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然后出口工业产品。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仅依靠课本所提供的资料、图片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围绕课本这一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对大量图片的阅读、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延伸,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引起学
1 生的兴趣,从而“链接”到其他内容的学习,包括以后对初
二、初三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日本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认识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日本工业区与俄罗斯工业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
通过阅读各种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图片,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同教材文字叙述相结合,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概括、分析一个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
通过对比日本和俄罗斯工业发展所需原料来源的不同,及其对工业区分布特点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在不同资源条件下,如何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日本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发展工业;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日本、俄罗斯工业分布特点的对比,教会学生用对比法学习区域地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相
2 互关系及各种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制作、图片、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六、教学过程:
1、教师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多媒体播放樱花、富士山等图片以及歌曲,请学生来回答问题。
师: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到,所以他们的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能想到是日本。)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对,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这首歌是著名日本民歌《樱花之歌》。前面我们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以及欧洲大陆上的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德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亚唯一的一个经济强国――日本。
2、出示课题――《日本》
师: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就要了解其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亚洲地图,请学生完成填空。 地理位置:
位于 东部、西部,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 国。
教师出示日本政区图,问以下问题,并请学生完成填空。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由 、、、4个大岛和其它6800 、、、相望,是我国“ ”的近邻。
学生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
3 多个小岛屿组成。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面积、人口:
面 积 37万平方千米 , 人口 1.27亿, 人口密度 336 人╱平方千米。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结 论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那日本的资源、环境情况怎样呢?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教师展示日本地形图,问: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得出:①山地多、平原少、森林资源丰富。
师: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教师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得出:②火山、地震多。
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 得出:③渔业资源丰富。
教师展示日本地形图,指出日本是个多山的岛国,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特别是在太平洋沿岸。
得出: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4 教师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几个著名的港口及城市:如神户、横滨、东京等。
教师展示世界主要矿产资源图,问:从这张图上,你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读图,很快得出:)
⑤矿产资源贫乏
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有关日本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影片。(教师播放有关日本工业的视频。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师:这段影片告诉我们什么? 生:„„
学生得出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结论。 师:日本工业发达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阅读课本以后回答,教师投影:机床制造、工业机器人、照相机、手表、汽车、造船„„ 课堂活动①:比一比,赛一赛:
日本工业产品充斥全球,请你说出你所知道的在中国市场上的日本品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重复别人的倒扣分数。以说出最多的获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数码产品:尼康、富士、柯尼卡、索尼、佳能、美能达、松下、东芝、奥林巴斯、JVC、NEC„„
家用电器:JVC、索尼、松下、东芝、卡西欧、爱华、日立、夏普、富士通、爱普生、理光、三洋„„
汽车:本田、丰田、铃木、日产、三菱、马自达、皇冠、五十铃„„ 化妆日用类:资生堂、花王、狮王、诗芬、碧柔、多芬、乐而雅、高丝„„
烟酒食品:三得利食品、柔和七星、明治食品、四洲食品、麒麟啤酒、午后红茶、朝日啤酒、日清食品、味千拉面„„
师:发达的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和燃料,刚才我们了解到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这些原料和燃料是从
5 什么地方来的呢?
生:从国外进口。
教师展示日本原料进口图和商品出口图说明。
师:日本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又要销往国外,日本的工业应分布在哪儿?为什么?
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为了克服本国矿产资源贫乏的劣势,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因为这里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师:日本发展工业的模式是“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加工制造—出口工业产品”。它的工业分布与俄罗斯有什么异同? 课堂活动②:讨论、比较:日本工业分布与俄罗斯工业分布异同。教师投影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分布示意图和日本贸易示意图
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因此,两国工业分布区域不同:日本是地处太平洋一侧的岛国,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但充分利用海岸线长多优良港口的优势,把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然后出口工业产品;俄国地广人稀,本国资源丰富,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原料、燃料所地。两国工业分布区域虽然不同,但都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国优势的原则、扬长避短,可以说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相同点。这其实也是工业区域分布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师: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是否碰到什么问题? 生:有。
师:什么问题?(这部分内容课本出现,学生能够回答) 师:日本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过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中叶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其中四件就发生在日本。
教师投影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 比利时) 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 美国)
6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起 美国)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 英国) 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 日本) 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 日本) 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起 日本) 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 日本) 教师解释什么是公害事件,并试举一例说明。 师:面对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怎么办?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回答。
①“树木银行”②从外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进口木材③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④垃圾分类等。
教师补充介绍日本的垃圾分类情况。
后排从左到右分别为:纸杯、纸杯、可燃物、可燃物、塑料类塑料类。
前后排,同类的都集中在一起,
相关的挨着摆放。
每个垃圾箱上都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正面和顶部都有明显的图标。这样就不容易投放错。
左图为清洁工在收集垃圾前检查分类是否准确。
7 专放纸杯
专放报纸杂志类
专放塑料类
专放一次性木筷子
图示,四川九寨沟的垃圾箱。 8
专放食品残渣
专放塑料饮料瓶
讨论:联系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内容讲完后作本课小结。指出日本是个多山的岛国,矿产资源贫乏,本身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因此对外具有侵略扩张性。近代历史上对周边国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给它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创伤。当今,为了获得我国东海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磨刀霍霍,有关这部分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了解,以后我们也将学习。(从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到以后的学习,为初二、初三历史的学习埋下伏笔。)
篇4: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培养学生防灾、避险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导入。日本在我国的东部,是我们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对于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说说你所知道的日本。
(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一些自然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东亚岛国(位置、面积、人口、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引导读图: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纬25~46度之间(据此判断日本是位于北温带) (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东海、朝鲜海峡、日本海。(日本是处于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
3、大洲位置:日本属于哪个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亚洲东部) 师过渡:引导学生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日本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4海岸线曲折、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二)日本地形特点
[课件展示“日本地形”,让学生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的主体部分分别是什
么?(生答:日本是个群岛国,主体部分主要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其中本州岛最大。)
师小结(边点击课件):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和3900多个岛屿组成,通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共约37.8万平方千米,引出人口,日本是1.27亿人,平均每平方千米是336人;而我国是12.95亿人,平均每平方千米是135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我国的2.5倍,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其中以本州岛最大,地位最突出,首都东京所在地。日本的主要居民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让学生在发下去的空白地形图上填出日本的四大岛名称。] (师板书:
2 日本的地形特点)再叫学生观察“日本地形”,发现日本平原狭窄,最大平原的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师小结:多山的日本岛国,地表崎岖,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3/4。著名的富士山高达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平原面积狭小,分布零散,最大的关东平原才 1.68万平方千米。日本面积虽小,但人口密集,工厂林立,城市毗连,是经济发达国家。 )
过渡问:日本的地形除了岛多之外,还有什么特色地形?(生答:多火山地震)课件出示: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利用课件运用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师小结:世界上 有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日本处在最大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课件闪动)所以日本火山、地震频繁。从板块构造看,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因此多火山、地震。 师布置:请阅读P67 材料——富士山,你读懂了什么?[师补充:富士山是著名火山,海拔3776米,为日本第一
高峰。山麓分布着大小5个火山口,称为“富士五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录以来共喷发了18次。17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喷发,现在仍有喷气现象。被称为火山国的印 度尼西亚全国共有火山400座,其中120多座为活火山。]
3 师补充资料:日本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近百年来,5级以上地震发生100余次。强烈地震约每3年1次,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日本列岛的太平洋沿岸。
1923年9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大地震,东京房屋毁坏了73%,横滨达96%,死亡人数达15万。 [课件播放有关日本火山爆发、地震发生时的录像] 小组讨论:
1、火山对人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方?
2、假如地震时你正好在下列地点,你将采取何种措施避险? A、家庭
B、学校
C、户外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咱们了解了日本的地位置、地形及火山、地震和海岸线曲折的岛国的特点。知道了火山地震能 4 给人类带来灾害,但如果能做好预防工作,是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的。我国也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所以在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方面,中日两国应互相交流和借鉴。
四、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25~46度之间 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太洲位置:亚洲东部
2、海岸线曲折漫长(3万千米),多天然良港
二、地形北海道
1、领土本 州 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 。
2、多火山地震
篇5:粤教版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篇6:粤教版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6)(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粤教版蜀道难课文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篇7:《诗经》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黛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 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 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 关于《诗经》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 教师提问: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 《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 《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 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 爱:同“B”,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 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 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 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 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 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 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 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 重章叠句
b) 赋的表现手法
c)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 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 顶真
b) 双关
7. 布置作业
1) 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 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 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 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 提问教读
1. 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 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 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 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 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 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9. 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 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 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A其笑矣
12. 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 柔弱
13.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 分小组讨论
1.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 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 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作者邮箱: wjz02@mails.tsinghua.edu.cn
篇8:“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粤教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
小黛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材料:
1.关于诗歌鉴赏的资料,包括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的技巧(教师印发)
2.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相关节日诗歌
3.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节日诗歌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社会背景等资料
2、3主要由学生自己查找,教师通过检查来了解和监督。
三、活动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诗歌鉴赏课,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诗歌,与同学共同探讨诗歌鉴赏方法
第二课时为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ppt来展示鉴赏结果。
四、活动方式:
讨论、探究 成果展竞赛
五、活动准备
由于本次活动是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而且课外为主,课堂为辅。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1.教师在授课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做成赏析范例。同时将一些网站介绍给同学。
代表性作品和赏析见附录,网站如下:
搜索网站:
www.google.com www.baidu.com cn.yahoo.com/ www.sohu.com
诗词专业网站:
poetic.ayinfo.cn/(中国诗词网)www.zhsc.net(中华诗词网)www.shici.org/(诗词网)www.poetic.com.cn/(中原诗词网)
www.zigui.org(子归原创文学网)
传统节日专业网站:
www.china.org.cn/ch-jieri/(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网)
2.成立活动小组
本班语文学习组现有13组,可以做适当合并,合并为9组,每组6人。考虑在周三下午汇报,两节课共75分钟,每组不超过6分钟,剩余20分钟主要是主持人讲话,教师总结。
此次分组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重组,其中4组同学分别并入其他小组,可以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并入的'小组。一等奖的小组一组,每人加分6分;二等奖的小组两组,每人加分4分,三等奖的小组2组,每人加分2分。
3.活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
1)组长负责根据组员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分工;
2)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
3)具体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选择与整理资料分析与评论资料个人创作
制作课件
4)搜集信息的全面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请在搜集信息方面多花时间;
5)选择整理/分析评价阶段,需要组员们进行合作讨论,而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
6)组长组织大家制定好任务时间表,严格控制好时间。
7)如果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帮助其他组探究的内容,希望及时与人分享。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4.关于成果汇报课
采用竞赛形式,由学生选出评委,讨论评判标准,并提前公布。
需要的具体人员:
1)各组的讲解员以及课件放映员,讲解员要求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熟悉课件内容,讲话流畅有感情,讲解形式有创意,时间不得超过6分钟。
2)评委:共9人(每组出一位代表)
3)抄分员:每次报告完毕记录每位评委的分数,将记录结果递交给算分员。
4)算分员: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算出每组的平均分。
5)主持人:民主推荐。主持人要写好激情导入 的主持词,主持过程中要求灵活应变,学会点评和总结。
六、活动过程
1.确定小组,确定课题,成员分工,制定时间表
国庆节结束后,周六(周四的课)开始上课到下周三下午发言,共有近5天时间作准备。
要求周六晚修前将确定好的小组名单/课题/组员分工情况/时间进度表交老师检查。
周三中午可以熟悉演讲ppt。
2.搜集资料
与校内争取周六晚上让学生到电脑室查资料,如不可以,则争取周日到电脑室查,查好的资料直接进行整理,上传到教室的电脑上。
篇9: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民族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 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从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但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生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四、教材分析
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生略知一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等,理解难度大,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知识状态的情况下教学,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篇10: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民族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理解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的需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新闻中对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具体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不太懂,至于对“文化产业”、“价值传播”、“价值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等名词更加费解,老师有必要进行知识拓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本单元知识梳理,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活动之一:主题活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启示
问题设计:
1.这部动画片融入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它的创新性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总结:(1)狼和羊斗智斗勇的故事,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和谐团结的家族观念,灰太狼要重振狼威的志向与责任,“包包大人”大象依法维护草原的公平与正义,小灰太狼受到羊儿们的呵护,符合我们心中“世界和谐共处”的原则等。(2)创新:以狼和羊之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剧情轻松诙谐、对白幽默,巧妙的融入社会中的新鲜名词等。
2.说说近期我国传统文化涌现了哪些优秀的作品。
《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徽州女人》——徽州文化、《打狗棍》——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并板书)
三、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活动之二:展示图片——“当代中国文化”,让学生分析、判断、得出(教师板书):
1.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思考:1、什么是文化产业?
2、发展文化产业有何意义(必要性)?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相对于公共文化事业)
2.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的需要;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3、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
答:①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②社会生产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③加上第8题的5点意义。
4、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答:(1)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5)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小结(由学生小结)
(四)达标训练(详见随堂训练,略)
(五)课堂延伸
通过知识拓展、材料透视让学生更好理解“文化产业”。
篇11: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民族文化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本单元知识梳理,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活动之一:通过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并板书。)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1.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是 的血脉,是人民的 家园;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需要更加有力的 支持,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 来引领和提升。
活动之二:展示图片——“华夏文明”、“世界各国文明”竞猜,让学生分析、判断、得出(教师板书):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
2.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3、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性是什么?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美德,倡导新风尚;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弘扬与创新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
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从国家层面看: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层面看:
爱国、敬业、诚信、友爱
C、中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中学生,首先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提高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其次,中学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追求,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第三,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锻炼自己,培养出谦虚好学、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坚持正义、探求真理、不随波逐流的优良作风。
(三)小结(由学生小结)
(四)达标训练:(详见随堂训练,略)
(五)课堂延伸:千年传说,魅力《梁祝》
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腾出时间静心聆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篇12:《宋词》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
《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2.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3.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介绍两位词人(柳永、苏轼)及写作背景
1.柳永与苏轼的情况简介
2.写作背景:
A)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B)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即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已四十五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事业无成,时不我待。
二、朗读两首词,疏通文字。
三、比较鉴赏
1.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从两词中找出各自的“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比较(从内容、特点等去考虑)
A)景语 (景物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凄美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 壮美
B)情语(情态、情事)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缠绵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却敌 豪迈
C)情感 清秋离别之苦 凄凉 壮志难酬之恨 悲愤
2.区别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
婉约词派 豪放词派
题材:A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
B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写法:A尚贵含蓄,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
B直抒胸意,语言流利畅达。
境界:A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 B 雄奇阔大,豪迈奔放
《赤壁怀古》实写:赤壁形胜 早生华发 虚实相济
虚写:火烧曹营 雄姿英发(宾主相衬)
3.这两首词都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这两个名句,说说它们的好处。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单影只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4.小结:“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导入
复习初中学过的《如梦令》、《武陵春》。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集有《漱玉词》。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写闺情相思和少女、少妇悠闲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悲叹身世、思夫、思乡、思国:浓愁、哀愁--凄苦深沉
三、鉴赏《声声慢》
1.解题:(朗读)
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侯,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2.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大意。
(1)开头十四个字有何特点?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 环境 内心 内心
明确:“寻寻觅觅”写出了词人在南渡之后苦闷孤寂、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写的是眼前冷落凄清、-派肃杀的秋景和凄凉的内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凄然寡欢、惨然不乐的情感。短短十四字,用叠字,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内心,把词人凄凉的处境和内心的孤独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全词定下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音韵和谐优美。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词人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明确:词人和大雁都是从北方来到南方,看到大雁,不禁使词人想起了北方的家乡。
此外,词人曾在《一剪梅》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大雁,又使他想起了以前常与自己鸿雁传书的丈夫。
这几句表达了词人对亡夫的悼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意象:鸿雁
常用来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象:梧桐细雨
常用来表达凄凉、孤独、伤悼、思念之情。
明确:词人本已孤独寂寞,又看到窗外梧桐和绵绵不断的细雨,又使他想起了亡夫,伤悼之情更深了。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情景
明确:以愁字作结,既点出全词的主旨,也表明愁是道不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小结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她内心的感情的?(从叠词的运用、铺叙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具体说说。)
①创造情地使用叠词:
“寻寻觅觅” → 动作,表现了心神无主、内心空虚,如有所失;
“冷冷清清” → 环境,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
“凄凄惨惨戚戚” → 心境,极言心情的悲怆、凄惨
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有组织、有层次地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且富于音乐节奏感。
②铺叙日常生活,烘托人物心情: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铺叙手法,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③语言通俗,贴切自然,具有音乐性:
词人多处运用口语,如;“窗儿”、“怎生”、“这次第”、等明白如话的语言,绝无矫情造作之感;词中还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憔悴”、“黄昏”、“冷清”等,听起来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的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
5、把握诗歌主旨
归结起来,词人的愁究竟包括哪些?
明确:国破夫亡、漂泊他乡、晚景凄凉
四、拓展延伸
课外欣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第三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
欣赏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写作背景简介:
(1) 解题:永遇乐 词牌
京口北固亭 登临之地,英雄生活过的地方。
怀古 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古对比,以古讽今。
(2) 知人论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他的词风以豪放见长,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他的作品多是抒写抗金复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腚衅鹩茫韩腚凶魑号召北伐的旗帜,任他为镇江知府。12韩腚形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腚邪殉殖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腚刑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鉴赏
1、诵读
2、鉴赏上阕
思考(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京口是南朝宋刘裕居住过的地方,刘裕两次从京口起兵,先擒燕王和秦王,成就北伐大业,稳固自己的江山。
英雄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思考(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赞扬了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慨叹千古英雄难再。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3、欣赏下阕
思考(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腚胁荒懿萋市惺隆
思考(2)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有何作用?
与前文对比,43年前在的扬州地区看到的抗金战火弥漫的情景与如今眼前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思考(3)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说明自己虽老,还想为国效劳,但当年廉颇还有赵王想起,准备起用,而自己处境却连廉颇都不如。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四、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五、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 抒情 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
B风格 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六、拓展延伸
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鉴赏诗中的形象、技巧、语言,分析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其艺术风格。
的手法还不
篇13:《孔雀东南飞》(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四、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预设: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 作者:蒋胜男 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三、总结人物形象
焦仲卿形象: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形象: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卯是卯
篇14:粤教版高二选修边塞诗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盛唐边塞战争诗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2、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边塞诗的产生: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二、边塞诗人介绍: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代表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其四、《凉州词》
三、鉴赏方法
意象--边塞风光--主旨
(一)意象:
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
事物意象: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
人物意象: 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二)把握主旨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从军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二、全班齐读,给学生3分钟时间找出意象、总结主旨。
主旨: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三、提问:“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戍卒的思亲之情?
曲笔:以闺中之思已衬出已愁,更为情深。
五、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 王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 陈陶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蓟中作》
一、齐读,给学生3分钟总结出主旨
主旨: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二、赏析诗句
1、“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三、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杜甫
第二课时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一、背景介绍: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二、给学生5分钟自行解读诗歌。
三、赏析诗句:
1、“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
2、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3、“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此边塞风景?
浪漫主义手法
①侧面描写:胡儿语--表明所说为真
②夸张:海水如煮、鸟不敢飞、白雪旋灭、沙砾燃云、浪波煎月
③想象:中间四句
4、“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四、主旨: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
五、知识点连接
边塞诗主题之三: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
《塞下曲》
一、全班齐读,3分钟了解诗歌
二、赏析诗歌
1、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伏波愿宁死卫边,马革裹尸而还。
定远侯晚年处边地而思归。
晋人与姜戎败秦,使其只轮无返。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2、“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
对比:一褒一贬,表达诗人不希望回家,宁愿战死战场,保家卫国。
3、“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只轮比喻敌人,海窟比喻沙漠中的敌营--杀敌要彻底
一箭比喻唐朝军队,射天山比喻定天山 --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三、主旨: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四、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四: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问侠骨香。” 王维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处城。 ” 杜甫
篇15:《罗曼罗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罗曼罗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
2、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3、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4、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5、激发对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
2、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3、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难点:
1、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2、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和《华罗庚》这两篇传记,在作者和传主的民族上来说他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外国人与中国人有那些不同?(同学们说出中外人们各方面的不同)同学们说得不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无论作者和传主都是西方人。对了,就是这篇《罗曼罗兰》(节选)。我们就具体的从这篇课文来看一下在传记的写作上中外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以小说和传记见长,小说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心灵热情的描摹。
(三)传主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四)课文分析:
1、文章是罗曼罗兰传的节选,那么节选的是他人生里程当中的那一部分呢?
明确:截取了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生活历程。
2、综观全文,一共讲述了罗曼罗兰在高师阶段的哪些方面呢?
明确:高师教育特点;他的学习情况;与朋友的交往;对偶像的崇拜;创作情况。
3、高师教育有何特点?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明确:A、这里的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的体会历史生活。(与世隔绝)
B、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的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有效方法)
C、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要求严格)
D、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全面发展)
E、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成果突出)
4、这个高师教育最终对罗曼罗兰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使他成为了法国甚至世界著名的学者。
5、他学习的情况如何?
明确:A、选择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
B、心于文化史中
C、对一切学科都感兴趣,如饥似渴地吞着精神世界所有的清泉。
6、选择历史和地理对他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使他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决定的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和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7、解“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这句话?
明确:昨天、今天和明天意味着一个生动的本体、统一体,这样看待才会高瞻远瞩!
8、他与那些人交往?他们的思想如何?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
a)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他们对人生充满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有极其严肃的理解。
c)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倾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的偶像。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为人民而创作。
9、罗曼罗兰年轻时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现在不少的年轻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作答。
10、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创作成果有哪些?
明确:许多短篇习作
诗和音乐
令人惊讶的文献
构思着的:一部巨著-叶卡特林娜梅奇契宫廷的文化史
一部长篇小说-受生活折磨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萌芽)
11、从文中找出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是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明确:A、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爱好,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这对突出传主形象起了衬托和强化的作用。
B、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引用了他自己写的材料,“莎士比亚是他的上帝,同样也是我的上帝”,突出了对于莎士比亚的迷恋。
C、通过写他对于托尔斯泰的崇拜,突出了他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正像认识到的:英雄不是为了生活中的小事而奋斗,不是为了一项成果而奋斗,而是为了整体,为了生活本身去奋斗。
D、作者引用了很多材料,其中有“永远也没有向人展示
篇16: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能独立分析搜集的资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4、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标准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2、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3、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3、能说出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缺点。
其他目标:
1、能说出一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称、特点和优点。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谁来说说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识。
(二)授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挂图。
(2)请学生认一认哪些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现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类。
(4)小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
2、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样的工具方便?
(2)自己设计并画出一个简单的行程图。
(3)汇报。
3、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
(3)汇报。
(三)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了,刚才同学们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我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书籍再,画一幅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画。
篇17: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问题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四、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
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篇18: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3.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4.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2.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3.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19:粤教版选修《鞭贾》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鞭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借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技巧和生动传神的语言。
4、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世的忧愤之情,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教学要点:
一、解题
教学设计>文章以“鞭贾”为题,其实只是教学设计>文章主旨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行文技巧。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21岁考取进士,在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参加了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47岁死于柳州。在文学上他与韩愈一道倡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
三、分析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
四、诵读全文
市之鬻鞭者鬻:读音yù,卖,人问之,其贾宜五十贾:读音gǔ,价,必四五万。复之以五十复:回复,这里指还价,则伏而笑付:弯腰;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适:到,出五万,持以夸余:向我夸耀。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拳蹙:卷曲,收缩。遂:顺遂,舒展;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蹇仄:蹇读音jiǎn。歪斜。植:直;其行水者行水:鞭子的缨,一去一来不相承:衔接和谐流畅;其节朽墨而无文朽墨:朽败晦暗。文:纹理;掐之灭爪灭:读音mò,说明没有韧性,而不得其所穷:尽;举之,翲然若挥虚焉翲:飘。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云者……”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爚汤:爚读音yuè,火光,这里作动词,烧。汤:热水。濯:读音zhuó,洗,则遬然枯遬:读音sù,收缩,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栀:读音zhī,栀子树的果实可以做黄色染料,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马相踶:踢,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当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
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陈力:出力。御:治理,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五、翻译全文
标题:鞭子商人
市场上有个卖鞭子的人,别人问价,他的鞭子只值五十,他必定说四五万。还价五十,就假装笑弯了腰;还五百,就假装有点恼火;还五千,就假装大怒;必须要以五万的价钱才行。
有个富家子,到市场买鞭子,出五万买了他的鞭子,拿着来向我夸耀。看那鞭子的顶端,卷曲不舒展;看那手握的地方,歪斜不直;鞭子的缨,前后衔接不和谐流畅;它的节朽败还没有纹理;用指甲掐感觉指甲陷进去而没有尽头,缺乏韧性的反作用力;举起它,飘飘然如同无物。我说:“你怎么买这样的鞭子却不可惜那五万啊?”回答说:“我喜欢它的黄色和有光泽,并且卖的人说……”
我便叫童仆烧热水来洗那鞭子,马上就收缩并枯萎,苍然发白。原来的黄色是染的,光泽是上了蜡。富人不高兴,但是还用它用了三年,后来有一天从东郊出城,在长乐坡下与人争道。马互相踢,于是拼命甩鞭子,鞭子折断成五六节。马互相踢打不停,掉落在地上,鞭子损毁了。看那鞭子里面是空空如也,它的质地如粪土,无所依赖所以落地即毁。
当今那些伪装自己的外貌、粉饰自己的言论,以求在朝廷推销自己的人,适合官员的能耐就还好,一旦错给了职位超过其能耐就开心,只是适合他们的能耐的.官职他们就反而会恼怒地说:“我为什么不能是公卿?”这样而官到公卿的还真多啊。处在没事的时候,即便过个三年也不会有什么损害。一旦有事,派他们成为出力的一员去治理事物时,就用那如同以空空如也的能耐,粪土一样的质地,而责成他们实现大力甩鞭的效用,还有不在用的时候被折断而以致于坠地、损毁的忧患吗?感:是力所能及的官多呢,还是力有不逮的官多呢?从处理事物的能力的要求来说,老百姓有句话:越大的官越容易当。
六、理清结构
教学设计>文章篇幅短小,只有两个自然段,符合一般小品文的格式:第一自然段,叙述故事情节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自然段,由前文引入作者的写作目的,借以讽刺当世的官员。关系如图所示:
鞭贾之言————抨击时世
引子————目的
七、分析主旨
本文通过对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使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注)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觉,痛咎谢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简:选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B.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C.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D.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 ①④⑥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2)使捕迹,得之城家。
【试题答案】
1.解析:屑:名词活用作动词,磨成碎末。
答案:B
2.解析:C.古代汉语意为拘谨貌,现代汉语意为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古今意义不同;A.所得所失,利弊。古今意义相同;B.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古今意义相同;D.介意,用于否定词后。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C
3.解析:排除①④,①表现宽厚,④表现教化及成效。
答案:D
4.解析:“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答案:C
5. (1)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
(2)刑使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共19篇)】相关文章: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山和水》教案2022-10-09
「粤教版第五单元作文」我的理想-250字2022-04-30
《南朝诗》粤教版..2022-10-17
辨析并修改病句练习题 导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二)2023-01-22
八年级下册粤教版思品复习提纲2024-05-15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粤教版2023-04-25
技术总结范文2022-08-1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四)2023-03-04
技术总结怎么写?2023-05-08
500字微型小说范文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