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时间:2024-05-07 10:16:1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合集19篇)由网友“waston1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我们的错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学习重点】抓住语句,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

【学习难点】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1.出示名言警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2.学生自读,思考关于什么的名言警句?生活中有没有犯过错误?那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聆听诗人的教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儿童诗《我们的错误》,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

2.学生自己练读课文2~3次,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做批注。

3.四人小组练读课文,读后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4. 开展“读诗擂台赛”: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

5. 各学习组选一小节诗品读,讨论说说对该小节诗的理解。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6. 诗中的哪些话最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7. 学生默读课文,找画出诗歌中自己觉得最形象的话与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再多读几次,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描写。个别汇报。

8.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9. 熟读成诵,感悟诗人的心意。

诗人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我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理解句子

1.“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

2.“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五、总结提升:

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课后反思:

[《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2: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重点语句练习批注,体会彭总对国家、人民安全,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产生对彭总的敬仰之情。

2、抓住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并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在书中作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在炮兵阵地上)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发言)

课文记叙了彭德怀同志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深入到东海前哨一个炮兵阵地检查战备工作时,发现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严厉批评了有关干部,果断命令拆掉重修。在团部吃晚饭时,彭总与受批评的干部谈心,做了自我批评,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干部们要守卫好祖国的大门。

3、简要的说文章写了哪几个场景?

投影:在阵地——发火;在团部——谈话

4、初读课文后,彭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对工作负责)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相信一定让你对彭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深入理解难句,体会彭总对祖国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引: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初读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作者具体描写了主要人物的哪方面内容?语言、神态

出示自学提示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彭总言行、神态的句子,选择令自己感受深的1-2处进行重点阅读,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做简单批注。

(一)学生自主默读画批,抓住令自己感受深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谈理解,尤其抓住彭总的语言描写体会其对祖国的国防事业高对负责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文章的3、6、8段具体描写了彭总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1、在阵地上(发火)

谁能把令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同时说说你的理解?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1)这段话写了什么?(语言、生气)彭总为什么这么生气?

①这段话,从哪看出彭总生气?(课件变色:电闪雷鸣)

“电闪雷鸣”是什么意思?【雷电交加,即将下大雨的样子,比喻声势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彭总当时说话声音特别大,非常气愤】。

②对比体会标点作用。(问号、叹号)

③追问:彭总为何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呢?请你结合课文谈一谈理解。

原因之一

他又看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也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

引:是呀,你知道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这意味着什么吗?

假如双方开战,弹药库极有可能发生爆炸,那时,损伤惨重的将是我们自己的军队,那样,我们就会不攻自破了。

引:(你的分析让我们知道)这可真是个重大的失误呀!是低级错误。你来读一读这句,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这个失误有多大。

竟然——出乎意料,没想到。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的危险性,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让学生自读这句,再次体会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重大的失误。

原因之二

彭总向他提出了不少问题,开始他还能对答如流,后来问到国外最新的常规火炮的性能怎样,海面前方有哪些国家的定期航线,他就回答不出来了。

引:在作战的时候团长不知道这两个问题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你知

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A:古人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假如我们不知道国外最新的常规火炮的性能,在敌人来临的时候,就能做出相应的抵御准备吗?

假如我们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的战斗能取胜吗?

假如我们的战斗中没有取胜,我们还能守住东海这扇大门吗?

假如敌人打开了我们国家的东大门,后果怎样?将不堪设想呀!

B:假如我们不知道海面前方有哪些国家的定期航线,就不能分辨出对方的船是敌是友;

如果把敌舰看成了商船?

如果把商船看成了敌舰?

也将不堪设想呀!

而作为负责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这些他都不知道,他将如何指挥

自己的军队作战呢?

教学意图:深入挖掘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为负责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及其重要性,他很不负责任,很不称职,切实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

原因之三

几位首长都说来过,对这个弹药库也提出了意见,只因为忙别的事,把改建弹药库耽误了。

引: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发现了问题、没有一查到底、没有

坚持、体现出不负责任)

(2)补充资料理解,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后果将不堪设想

引:也正是如此,彭总发火了,而且是发了很大的火。那么,彭总该不该发火呢?(展开讨论,深刻体会彭总)

屏幕出示

篇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解放初的十几年时间里,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湾特务和武装人员的袭击。1959年元旦过后,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用刚装备的美国最新式火炮突然对我东南沿海滥施炮击,造成一个托儿所31名儿童死亡,17人受伤。1月7日下午,解放军炮兵以28个营又8个连猛烈轰击金门,共发射炮弹2万6000发,国民党军还炮约7000发。

师: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作为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却没有意识到把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呀!改建弹药库又是多么迫在眉睫呀,而首长们却忽视了这样的头等大事,还在忙别的事,这对于身经百战、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彭总来说,怎能容忍?(齐读)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所以彭总这样说

(3)比较反问句及陈述句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读一读

(出示课件)“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③体会反问句作用:同样是这个意思,语气、感情更加强烈。

A、读一读这两句话。

B、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看哪句写得好,说说为什么?(标点不一样;语气强烈程度不一样,这个问句好像亲耳听见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火了一样。)

C、想象当时情景,两人一组互读体会。指名读2人。(师范读)

D、此时此刻,彭总心中想的是什么?(国防事业、国家的安全)

E、你觉得彭总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高度负责。指导学生批注。)

(4)过渡:首长们都站着不敢动。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

“你们几个都留在这儿,现在就动手,把这个弹药库拆掉重修。看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地研究解决,过一个月,我再来检查。”

你从中感受到彭总是个怎样的人呢?

(对国家安全高度负责、雷厉风行、真抓实干、一抓到底)调整补充自己的批注。

(4)其实,彭总就是这样深入开展工作的。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已经介绍了。自己找一找。(经常)

2、在团部里教育(谈话)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1)读这段话,想想彭总的态度怎么样?(板书:非常真诚)

(2)彭总到底错没错?你是怎么理解的?组织辩论

错了(理由是……)

没错(理由是……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来谈。)

(3)认为彭总错了的,你从他的“道歉”中体会到什么?

(彭总错了就道歉,为人坦率,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不摆官架子。)

认为他没错的,你从他的“道歉”中体会到什么?(彭总没错还要向团长道歉,这说明彭总坚持原则,处理问题实事求是,严于律己。板书:严于律己)

(4)引导学生修改批注。

师:一个人的举止、言行,能够体现出多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多角度地去思维,谈出自己的理解,

彭总又说:“都对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对就可以了。想想吧,人民把一扇大门交给你来守卫,你就得千方百计把它看好啊!啊!你已经认错了,我就不说了。吃饭!吃饭!”

(1)彭总这是在说什么?千方百计——你是怎样理解千方百计的?(教育干部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体现对于国家安全的高度负责任。)

(2)抓住“大部分对”、“一扇大门”等处理解彭总实事求是,心中时刻想到人民,对人民交给的重任高度负责,对下级十分关心,告诉他如何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语重心长、发自肺腑、真诚的关心教育自己的下属)

齐读最后一段

(3)以“团长激动不已,心想”的句式说一说。

(4)交流提升。

师:这句话不仅是彭总语重心长地对团长的嘱咐,更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体现他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5)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语重心长地说)

师:此时此刻,不仅是团长,还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彭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敬仰,为之感动。他不愧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国防部长。

课件资料

1、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为指挥过“百团大战”,屡建奇功的彭德怀赋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齐读

(2)说说你的感受

(3)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一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

(4)彭德怀看到毛泽东的这首赠诗后,很是高兴。他谦逊地把最后一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将原诗奉还给了毛泽东。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居功自傲,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不计私利的高尚品德。

2、解放初期,我们国家的边境还不稳定,时常会有战争发生,彭德怀毅然挑起国防部部长这个重担。然而在期间彭德怀元帅被囚禁了整整八年,被多次游斗。彭总说

“我要说清自己的问题,要出来为这个国家工作,把她建设好,富国强兵是我一生的愿望。”

在临终遗言中,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念念不忘

“我国的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善,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

3、语言训练,情感升华

此时此刻,我想说:“(。)”

三、总结全文

1、质疑:在炮兵阵地上,为什么还要写在团部吃饭这个场景?(在炮兵阵地上,在团部吃饭这个场景都是教育,方法不同,让我们对彭总有了全面的认识)

2、自由汇报学习收获。

(1)一事写一人。

(2)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特点

(为中心主旨服务)

仿写点设计

写一个家长会后爸爸态度变化的几个句子,主要是语言神态描写

作业设计

课后

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阅读一些有关彭德怀生平传记的书籍,如在彭总身边。

板书设计:

5、在炮兵阵地上

彭总(语言神态)

在阵地发火对国家、人民安全

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

在团部谈话实事求是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设计理念: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设计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学习课文,都以体会彭总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变化为重点,突出表现彭总的精神品质。设计中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因学定教,连击重点,以期深刻领悟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拟定学习方案。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适时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如彭德怀彭总的有关情况、朝鲜战争等历史背景资料)

2、自荐读课文,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强调“符合、分量、弹药库、前沿、乱弹琴”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彭、耽、筷”的字形。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批注一下。

2、个人充分自读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读懂的内容或解决简单问题)

3、集体交流。

(1)用自己的话说说“在炮兵阵地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课文)

(2)提出小组交流后仍未解决的不懂问题,或提出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纳。(交流质疑情况)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①彭总火气为什么那么大?

②什么是“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

③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为什么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

④彭总为什么向团长道歉?

⑤团长为什么流下了泪水?

……

三、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方案。

1、学习这一课,你们觉得应该重点研究什么呢?为什么?

(结合课文中彭总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原因:①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后一题)

②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以从中得到解决。

2、根据应该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明白的疑难问题、想研究的感兴趣问题,确定你的学习目标,拟出进一步学习的方案。

预测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拟学案

①抓重点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抓不明白问题:彭总火气那么大?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火气大?谈谈体会。

③抓感兴趣的问题:团长为什么流下了泪水?体会团长态度的前后变化,试从文中找出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

……

3、展示自拟学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学案。

4、师建议性学案。

学案①:默读全文,用“”画出描写彭总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想想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案②:默读全文,用“”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学生依自己拟定或选择的学案,自探研究,因需交流。(因时间情况而定)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选做:继续搜集相关资料,也可自学。(可阅读自读课本里的故事——《彭德怀的大黑骡子》。读读这个故事,想一想彭德怀同志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彭德怀的言行、神态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领悟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体会人物品质,知道彭总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处理事情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人,产生敬仰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在炮兵阵地上”(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彭总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生可能谈一些初步的印象,相机展示如下之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探研讨,因需交流。

交流上节课拟定好的学习方案,并出示师建议学案,确定学伴,自主探究,因需研讨。(根据第一课时情况确定学习时间)

三、共议交流。

师:通过学习,你体会到彭总是怎样一个人?

汇报时,先说你是从哪个角度学习的,你的看法,并读出有关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

(一)假定学生先由师建议的学案①从彭总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入手,想想彭总是怎样的一个人。(依照学生发言的顺序组织教学)

师:我们欢迎按其他学案学习的同学随时参与到讨论中来,也可适时穿插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1、谈到弹药库的问题时

(1)预测学生会从以下几个地方来说

①(出示课件)

“彭总向他提出了不少问题”

看出彭总检查工作深入实际问题,不敷衍了事。

②(出示课件并结合生之存疑情况)

“彭总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再也忍不住了”

“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

说一说,什么是“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

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彭总会发这么大的火?

请选择从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融合自拟学案②)理解彭总对工作是高度负责的,而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绝不能容忍,所以发了大火。

③(出示课件)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你们几个都留在这儿,现在就动手,把这个弹药库拆掉重修。看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地研究解决。过一个月,我再来检查!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依学生汇报顺序,逐条出示上面句子)问:彭总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体会。

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再想想应该怎样读。

(出示课件)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

与评读结合,体会彭总办事果断,说了就干,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并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

(2)小结并指导朗读

师:从彭总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变化中,我们分明感觉彭总就站在我们面前,彭总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任,办事的雷厉风行,对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绝不容情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想一想,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呢?

①自由读体会。指名读。评读。请选择从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先读。(结合文中问号、感叹号很多,要读出气愤、惊奇、不可容忍、坚决果断、不可动摇的语气。)

②师重点范读后,生自由练读,指读并评价。

2、谈到吃晚饭时

(1)预测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地方说

①(出示课件)

“小景,去,把团长请来!”

看出彭总非常关心下级。

②(出示课件)

“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把你撤职,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抓住“向你道个歉”、“只错一句”、“还可以批评我”等处体会彭总勇于自我批评,为人坦率,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平易近人。

(学生说出意思来,但表达不简炼时,师给予整合提升。)

③(出示课件)

“都对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对就可以了。想想吧,人民把一扇大门交给你来守卫,你就得千方百计把它看好啊!”

抓住“大部分对”、“一扇大门”等处理解彭总实事求是,心中时刻想到人民,对人民交给的重任高度负责,对下级十分关心,告诉他如何工作。

(2)小结:彭总和团长谈心后,团长激动地流下了泪水,这是为什么?

请选择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先发言。其他同学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融合自拟学案③)

(3)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体会彭总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亲切态度。

自由练读。指两名同学对比读,看谁读得好,哪好?

请选择从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先读。

请同学再自己练读。

(二)假定学生先由自拟学案②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入手来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1、引导学生按自拟学案②汇报完,中间插入汇报自拟学案①及师建议的学案①和②。

2、汇报自拟学案③(团长为什么流下了泪水?体会团长前后态度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总结全文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假定学生从自拟学案③理解团长的态度变化原因入手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1、先汇报自拟学案③,中间穿插汇报自拟学案②(彭总火气大,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火气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师建议的学案①和②。

2、以自拟学案①总结汇报彭总是怎样的人。

(四)回归整体。

1、“在炮兵阵地上”发生的事情,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请自拟学案①的同学总结发言。

2、彭总的精神和品质感动了你我,你有什么话想对彭总(或其他人)说吗?请用因果关系句式说一说。

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因为________。”

四、总结全文。(看板书)

此时此刻,不仅是团长,还有谁不被感动呢?彭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敬仰,为之感动。他不愧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国防部长。

五、交流解决学生的其他问题。

六、作业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选做

1、当彭总再次视察炮兵阵地时,会是什么情景,展开你的联想,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一些彭总的资料,以加深对彭总的了解。

3、你喜欢课本剧吗?小组内演一演。

板书设计:

13、在炮兵阵地上

改建弹药库:电闪雷鸣般地发作

工作负责

彭总实事求是

团部吃晚饭

“向你道个歉”“只严于律己

错一句”、“可以批评我”

篇5: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对老吕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学习反复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比较点设计】

1、通过变换相应的标点符号,改变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出老吕虽是一个在朝鲜战场负过重伤的功臣,可他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没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过人物一问一答所表现出的不同语气,突显出老吕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3、通过老吕先后两次话语语气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通过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吕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5、本课与《在炮兵阵地上》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此,进一步体会在刻画人物时不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展现人物的品质,以及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深山风雪路》

2、在这条深山风雪路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老吕 清晰的脚印

3、明确:文章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

4、出示: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问: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放着光彩?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条深山风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二、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深入阅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深入地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一)重点引导感悟“谈伤疤”部分,体会老吕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1)指名读11—16自然段,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评读也可以谈出或读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

“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此处的“?”表明什么?(想不起来了)

重点感悟“炮弹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平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放在心上、不当回事)

(3)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激动地说。

(4)比较:“我好奇地问”“老吕平静地说”

“我”好奇,是因为老吕脖子上的深深的伤疤的来历让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险的经历吧!

老吕平静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5)齐读这句话。“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师:对于这样一位谈起自己的辉煌过去却如此平静的战斗英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我的心理活动):

出示:

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归纳:老吕,一位曾经在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谈到自己的功绩却如此的平静,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我敬佩他什么?

板书:不居功自傲

过渡:文中的我和老吕在这深山风雪路上巧遇,通过谈起老吕脖子上的伤疤,使我了解到老

吕是一位曾经在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除此之外,我和老吕还交谈了些什么?

(二)围绕谈工作,体会老吕是一个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1、出示:

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1)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字说明,体会到时间长、路途远。

(2) 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深山风雪路上,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那深山风雪路上。

(4)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洁白的雪花狂舞飞旋,燕山的群峰隐没在雪雾里,在这深山老峪里,走十里八里见不到一个村庄,大雪天更是难得见到一个人影。咦,那是什么?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这是谁留下的脚印?

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齐读这惊人的数字):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2、引导感悟“谈换工作”部分,体会老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现在钦佩老吕的我,后来更被他深深的感动了。来读读换工作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吕的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吕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3)轻声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回想谈伤疤时老吕的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

指名两位同学对读。(通过老吕两段话语气语调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男女生对读.,通过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让我们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5)师:在抓人物语言时,还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总结:我们从文中对老吕神态及语言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可以了解到老吕做邮递员工作时间之长,行程之远以及他对工作的热爱,表现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过渡:说话间,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啸的寒风中、在迷茫的雪雾里、在险峻的小路上,老吕继续艰难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现(齐说):一串清晰的脚印。

(三)体会三次“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老吕这一串串的脚印,不仅仅印在险峻的小路上,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同时也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将文章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出示:

第一次:“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脚印沿着险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雾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着,朝我摆摆手。于是,去冷风口的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1、三次出现是不是重复了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每次出现各有怎样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次数 不同点

第一次 表现老吕工作环境的艰险

第二次 表现老吕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 表现老吕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教师总结反复的写法:同样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又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叫做反复。

“清新的脚印”三次出现,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对老吕的了解。

(四)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默默无闻又放着光彩?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也是为了衬托老吕的品质。

(这是老吕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个曾经战斗在朝鲜战场的英雄,在这深山风雪路上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万里路,是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放着光彩。)

三、与第五课《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描写彭总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深山风雪路》: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写作内容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深山风雪路》:主要是通过写两个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谈话,表现人物的品质。

第三、文章结构:

《在炮兵阵地上》: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深山风雪路》: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

总结:

由此看来:1、我们在练习写人的文章时,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同时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深山风雪路

老吕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脚印 放光彩

无私奉献

【作业布置:】

1、说说老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体会出老吕这些品质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 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 “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 ,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篇7:可能性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摸球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决策兴趣。

教学重点: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情况。

教学难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情况,并能够分析实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板书课题)今天我们通过摸球游戏进一步学习可能性的有关问题。怎样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我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思考,今天我带来了几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看看哪个组哪些同学给老师的惊喜最多。好不好?

点名回答:可能是你吗?

二、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

一)、交流中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a 、 9个黄球 1个白球 。猜一猜:

b、9个黄球3个白球1个黑球,猜一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C、从下面5个盒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答案?连一连。

2、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结论:与各种颜色的球的数量有关。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球的可能性就大。

追问: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用“0”和“1”来表示可能性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课件出示:盒子里只有两个黄球)

想一想:如果用数表示从第1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能否摸出我想要的白球?(不可能)

像这样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用一个数来表示,那可以说它发生的可能性为“?”   “0”

小结:发生的可能性为“0”时,表示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板书:(不可能--0)

2、(课件:第二盒两个白球) 如果我想摸出白球,那情况又将如何?

全是白球。(老师同样请你来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为一定发生的事件,你会用什么数?)同桌讨论、汇报、板书:

一定能--1

4、 小结:当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他的可能性为“1”,当有的事不可能发生的时候,我们说他发生的可能性为“0”。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也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0”。

例如:

玻璃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水泥地面上,那玻璃杯破碎的可能性为“?”

太阳每天早晨升起的可能性为“?”

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一粒有1~6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学生举例。汇报

5、 刚才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有些事件一定会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知道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可能性的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可能性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情况

(课件) 1、地图。武汉、海南、哈尔滨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它们冬天下雪吗?

海南不可能下雪,它下雪的可能性为?哈尔滨一定会下雪,下雪的可能性为?

2、(课件)说说在下面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

(第一个盒子里两个白球)一定能摸到白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为?

(第二个盒子里两个红球)不可能摸到白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为?

(第三个盒子里一红一白)摸到白球的几率是多少?你能用一个什么数字来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情况?(1/2)

为什么用1/2表示?

两种球出现的机会是一样的,各占一半。

2、 很好!如果我再放入一个红球到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还是1/2吗?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交流,商量商量,可能性是几,为什么?

反馈:白球的数量占总数量的1/3,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1/3。

3、 那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呢?(2/3)为什么?

红球的数量占总数量的2/3,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2/3。

4、 如果现在盒子里放7个红球,1个白球,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放1个红球,7个白球,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5、 总结:现在谁来说一说,这个可能性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看有多少球,其中白球占了多少个,这样就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了。

刚才的学习,大家表现的很棒,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会不会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问题,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 应用可能性解决问题

1、 数学小法官

2、填一填

3、看来难不到你们,继续看下一题:根据成语的意思,你能用数表示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吗?

平分秋色  十拿九稳  天方夜潭  百发百中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关于可能性的一些问题,那你觉得自己有那些收获?

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字表示。

利用可能性的大小,判断一些事情发生的几率。

篇8: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从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四兄弟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四兄弟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大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二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三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四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四兄弟能指点骆驼主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四兄弟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四兄弟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骆驼主人和四兄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

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一点不错”“谢天谢地”“真奇怪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骆驼主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四兄弟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

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篇9: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看待问题要细致,角度要细致,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丢骆驼人的心理变化。

3、朗读或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写作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兄弟能找到骆驼的原因。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具体,并学习“说”的三种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四个年轻人是怎样根据现场留下的痕迹来判断骆驼的样子的。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具体,学习“说”的三种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 悟看待问题要细致,角度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侦探小故事《盲女孩关在哪间屋》引入

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在一个炎热的夏日被绑架了。家人交了赎金后,她在3天后平安回到家。少女告诉警察,绑架她的好像是一对年轻夫妇,她应该是被关在海边的小屋里:“在这间小屋里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我好像被关在阁楼上。天气非常闷热,不过到了夜晚会有风吹进来。”

警察在海边找到了两间简易小屋,一间朝南,一间朝北,主人都是一对年轻夫妇。不过这两间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找不出痕迹。

后来警察根据一些情况,立即做出了判断。

这些情况是:

(1)两间小屋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只是阁楼的小窗一个朝北,一个朝南;

(2)海岸面向海的方向是南面,北面对着丘陵;

(3)少女被关的3天都是晴天,而且一点风也没有。 那么,你知道少女被关在哪一间小屋里吗?

二、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目标:

1. 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

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通过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预习。

1. 生字词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 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 学习课文

问: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见

又看见

还看见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篇11:《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成吉思汗和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学习重点】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后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独立识字学词,认字4个,写字11个。

2. 整体了解课文,学习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3. 联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1.教师谈话,(有没有因为冲动而做错了事,过后又很后悔的事)。

2.学生交流。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伟大人物的故事--《成吉思汗和鹰》(教师板书课题)。

4.简介成吉思汗。

5.简介鹰。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 独立识字学词,认字4个,写字11个。

2. 整体了解课文,学习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3. 联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学生再读课题,质疑:成吉思汗和鹰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学生交流,完成黑板上的示意图:

4.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么发展的?最后结果怎样?

5.讨论、交流。

6.学习课后金钥匙:每件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的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可以试着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7.试画情节曲线图:

8.根据情节曲线图,想想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师生共同订正错误,齐读。

2. 区别形近字,重点指导“腕”与形近字“碗”“惋”的区别。

气急败坏:形容十分恼怒。

悔恨不已:指后悔得不得了。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五、作业布置:

1.摘录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故事发生的起因  四次接水被撞翻  毒蛇的出现  懊悔的顿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成吉思汗射杀鹰的教训,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

2.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

上节课我们用情节曲线把故事情节表现了出来,现在我们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成吉思汗狩猎归途口渴,发现了泉水,好不容易接到了水,却(四)次被鹰(打翻),他(气急败坏),(杀)了那只鹰,最后发现了真相,得到了一个教训。

3.这个教训是什么?

4.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成吉思汗和鹰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成吉思汗射杀鹰的教训,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

2.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出示学习要求:(小黑板出示)

快速读9--18自然段,用“△”标出鹰每次打翻成吉思汗水杯那一瞬间的动作,用“    ”画出成吉思汗心情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变化。

2.学生自读、勾画。

3.交流

次数   鹰打掉水杯的动作   成吉思汗的心情

一        打掉                没有生气

二        撞掉                有点生气

三        撞翻                真的生气

四        扑掉                气急败坏

4.抽学生演示鹰四次打掉水杯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一次比一次猛烈)

5.全班齐读成吉思汗心情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一次比一次生气)

6.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鹰为什么一次比一次猛烈?成吉思汗一次比一次生气?

7.学习9--12自然段:(这是鹰第一次打翻水杯)

教师引:他高兴极了,从猎袋里拿出一只小杯子,去接慢慢滴下的水。(心想          )。他华了很长时间……,准备一饮而尽(鹰见此情景,心里大声叫到:        ),突然“嗖”……水全洒在地上。成吉思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他觉得很奇怪,心想:       ),这只鹰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因为它发现           。)

8.学法指导:刚才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

9.学习13、14自然段。

学生在练习单上批注:

成吉思汗拿起杯子,……这只鹰又俯冲下来,(边冲边在心里喊:          )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心里想:          )他又接了一次,(鹰更加急切的呐喊到:          )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真的生气了。

10.学习15--18自然段。

鹰三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成吉思汗终于生气了,齐读15--18自然段,读到“这就是你的下场时”,你觉得这只鹰对主人怎么样?(忠诚)

成吉思汗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如何?(冲动)

11.当他明白真相后,他会想到些什么?所以他大声喊道:“那鹰救了我的命……我把它杀了呀!”(引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2.成吉思汗为此也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

13.讨论:为什么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假如成吉思汗怎么做,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总结提升:

成吉思汗犯了错误,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以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让我们记住: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一        打掉                没有生气

二        撞掉                有点生气

三        撞翻                真的生气

四        扑掉                气急败坏

课后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2:《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寓言,知道两个人的想法都错在哪里,懂得道理。

【学习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两则寓言。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弄懂“刻舟求剑”的寓意,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学习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2.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3.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4.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5. 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6. .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2. 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3. 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给划横线的句子注拼音。

契其舟(    )    已行矣(    )

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如此,不亦惑乎!

矣:                   惑:

句意:

板书设计:          剑坠于水,邃契其舟

刻舟求剑                      舟行而剑不行,求剑不得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弄懂“郑人买履”的寓意,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学习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郑人买履”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 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 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3. 相互交流。

4. 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5.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6.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7. 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8. 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度:              自信:

句意:

板书设计:         自度其足欲置履

郑人买履                   墨守成规,迷信教条

忘持度遂不得履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3: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 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及他们假想的根据。

3. 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插叙。

(二) 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

2. 学会复述课文。

(三)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法指引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难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3.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二)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次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和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

2. 学习首尾两部分。

一. 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老师这里有一张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大家观看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 引导自学

1. 自读课文,读通顺。

2.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 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

(1) 指名读生字

(2) 指名读课文

(3) 理解词意

三. 学习第一部分

1. 质疑:看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何特点?

师相机板书(高大   完整)

2. 生画出有关骨架样子的语句。

3. 齐读这些语句,体会特点。

4. 看这具化石的样子,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5. 学生自由提问。

6. 师小结并过渡。

古代象化石能这样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人们是如何发掘它的哪?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四. 学习第三部分

1. 质疑引入:人们是如何发掘它的哪?

(人们发现象牙……报告上级……考古人员指挥发掘)

2. 次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相机板书:

(化石的发现……化石的发掘……化石被挖出时的样子)

3. 请同学们画出化石被挖掘出时的姿势

师相机板书:

(斜插泥土   脚踩砾石)

4. 生再读这一部分。

5. 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课文剩余部分

2.练习复述

3.以一带多

一.学习第二部分:(推想来历)

1.质疑并解释什么是假想。

2.科学家是怎样假想的?

(1)阅读思考之后,找小朋友交流。

(2)互动交流,汇报收获。相机进行复述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

(3)进行复述练习。

3.科学家这样推想的依据是什么?

让学生联系全文来回答。(姿态   完整)

4.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老师的讲课顺序,你认为一致吗?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二.以一带多,学习丛书

一.过渡

通过学习,大家了知道了黄河象从象变成化石这一过程,经历了200万年,也知道了深圳经过短短,从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那么,在我们身边有什么变化吗?

打开丛书166面《邻家电话》

二.学文

1.自由读文,交流学文感受。

2.师出示学习指导:

(1)文中婶子接了电话,为什么抹了眼泪?

(2)如何理解“远亲不如近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3)文中时间跨了10年,变化了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4)你打算如何与同学相处?

3.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4.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

5.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

1.写《邻家电话》阅读笔记。

2.给家长复述推想部分。

[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4: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礼物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使学生学会用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

4.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设想:讲这篇课文不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而是要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内容。课前先让学生把自己心爱的礼物带来,给大家介绍这个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的。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最后再让学生仿写。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礼物。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带来了什么心爱的礼物,谁来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给你的?

2.有位小朋友她的宝贝可多了,你想不想看看是些什么?就让我们大家把课文打开,看看都有什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

礼物发芽懂得一套书

精彩寄托果断滋润

(2)理解词语

渐渐指针精美

期盼幼小博大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停顿。教师重点指导第三节。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指导:

我收到了哪些礼物?

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

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为什么说世界是博大和精彩的?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

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你收到过亲人什么礼物?

5.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四、熟读课文,体验情感

同学们,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找出来有关句子读一读,并在句子旁写上你的感受体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感受了这份“礼物”的厚重,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礼物”,回忆一下,下一节课与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直奔重点,体验情感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女儿又落泪了,这是为何?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三、复习巩固

1.读完课文后你又认识哪些字?你会用吗?

2.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种得

这两个字你还知道什么

3.学习会写的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指导:

礼: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组词:礼物礼品礼貌

芽:注意牙的第2笔是“”,不要封口。

组词:发芽嫩芽豆芽

懂:重的笔顺:

组词:懂得懂事懂礼貌

套: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

组词:套装圈套套话

精:左边一个“”,右面一个“”。

组词:精神精彩精力

托:右边第一笔是“”

组词:寄托拜托托人

四、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课堂总结

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被父亲的伟大感动着,也被女儿的懂事折服了,把自己的行为与文中的“女儿对照一下,你一定会倍加珍惜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礼物

买自行车

回忆往事倒叙

买车原因插叙

选自行车

篇15: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石窍、围圆、与狼虫为伴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4、组织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来的?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感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相机板书出:仙石迸裂。

(2)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板书:寻源称王。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五、小结,感悟特点。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学们讲的这些都是他协助唐僧取经的路上的故事。孙悟空能协助唐僧成功取经,这与他的特点分不开。再一起读这些词。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有名的语句,并想想美在哪?

2、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受人们喜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讨论的话题。真正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今天,秀芳工作室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学生集体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讨论。利用课堂观察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篇16: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原雪山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把解放军叔叔称作“最可爱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外敌,守卫家园;驻扎边疆,捍卫国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愿望是——(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能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同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课件: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

(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①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让学生谈谈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原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并出示相关课件,深入理解战士们生活的艰苦。

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

④指导朗读课文的第1和第2自然段,体会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

⑤如果你是一名战士,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2)为什么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看树?

①当战士提出“到山下看树”的要求后,将军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后,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从读中体会将军对战士们的赞赏和理解,进一步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

③齐读第11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3)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①出示胡杨树的课件

②指导朗读描写胡杨树的句子,体会战士们就像生命顽强的胡杨树一样默默奉献。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感情。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4.让我们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面对茫茫的雪地高原,所有血性男儿都愿意为祖国驻守边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牺牲了自己的所有,只为了给祖国安宁,给人民幸福,他们是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的缩影。同学们,请你们课下搜集一些有关解放军战士的感人故事与好朋友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24 到山下去看树

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默默奉献

热爱生活

疑惑→哽咽→流泪→敬礼

篇17:《面对错误》作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七单元《面对错误》作文教学设计

习作目标:

1、反思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自拟题目。

2、学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3、学习从错误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从而深化主题。

4、学习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5、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出示主题。

1、齐读格言:

吃一堑,长一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毛泽东

师小结: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同学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犯错,只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就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二、拓展思路,罗列素材。

1、今天,我们一起来面对错误,把自己最难忘的、对自己有深刻教训的错误说出来。

2、读一读这些词语,这些词语也许会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沉浸在某一件错误的事情当中。选一、两个你最有感触的,写下来。伴音乐,学生思考三分钟。

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冰释前嫌

3、你选择的是哪些词,能简单说说是一件什么事情吗?(学生汇报)

4、像这位同学这样,把你回忆中那件令你感到惭愧、内疚或是自责的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用上以上的词语。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学生练写)

5、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写下的那一句话。(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评价)选择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提问:如果让你把这件事详细地写下来,让你作文打动人心,让读者从你作文也能吸取经验教训,你觉得可以怎样来写?

相机出示:

▲犯错误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写清楚,详略分明。

▲写出自己在犯错误时、犯错误后的心理活动。

▲适当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人物性格。

▲调动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写出生动、有个性的作文。

三、品读细节,学写细节

1、丁丁写了一篇名为《作弊》的作文,正请冬冬给他修改,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

丁丁的原文:

“胡马大宛名,                   。”看到这个填空题,我傻眼了,因为“风棱瘦骨成”的“棱”字不会写,我就偷偷地翻开书抄下了“棱”字。

冬冬的修改稿:

“胡马大宛名,                   。”看到这个填空题,我傻眼了。因为“风棱瘦骨成”的“棱”字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咳,只怪平时读书不认真。我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他们都在埋头苦干。不如--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抄书吧,就一个字而已,如果我连这样最基本的题目都做不出来,老师一定会批评我的,肯定会说:“怎么回事,一个好学生连生字都没有过关!”我瞟同桌一眼,还好,她正低头专心答题。我悄悄地打开抽屉里的语文书,迅速翻到《房兵曹胡马》这一课,飞快地扫描到“棱”字,疾速在试卷上写上,又轻轻地把书合上。这一切神不知鬼不觉。我再一次扫视周围的同学,他们仍旧在认真答题。我松了一口气,继续做后面的题目。

2、冬冬改得好吗?你觉得她的修改稿好在哪里?(学生交流)

3、老师认为生活中的快乐,我们可以共享,而记忆中的错误、教训却可以共勉。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那个真实的故事,好吗?

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写作素材中的一个片断写下来,看谁的细节描写最能打动人心。 (每个孩子8分钟时间)

四、交流赏析,会改“错误”

将学生写好的二至三篇作文用投影仪投影出来,集体赏析、评改。

边听边思考:他哪些地方值得你欣赏,你觉得哪儿还写得不够好?能帮帮他吗?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课我们知道这次作文该写什么,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还知道怎样进行细节描写。下一节课同学们再继续写这篇作文。

[《面对错误》作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8: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小海音能发生如此的变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9: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过成都,见闻比较狭窄。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例如语文配套的拓展阅读课本、有条件的上网查阅等,尽可能地了解红树林,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但不要求掌握该术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树林。

二、回顾课文提纲,引入课文赏析。

抽学生回答: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先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教师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说说胎生、卵生的特点,也可以把红树林的生殖方式和其他树种、人的生殖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红树林胎生的特点更适合其生长环境)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并回答思考题。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红树林为什么称得上奇观吗?

五、拓展思考:

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像红树林一样的人?为什么?

先讲给同学听,再请学生代表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预习“语文天地”中的《海市》,至少读课文2遍,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提纲。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教案

统计天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3》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星期日的安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3》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一课时教案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们的错误》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合集19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2-05-07

五年级上册课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2023-09-13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10-05

多边形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2-06-25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5-08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5-08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2023-07-10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2022-05-25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2023-04-2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玩具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