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

时间:2023-02-10 07:43:3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整理19篇)由网友“Lyraeh”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

篇1: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

一、本精品课程的设计理念:

1、以活动来引领课堂和教学,用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如 “制作经纬仪等”(参照学生作品)、“制作等高线模型”等;

2、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如:讲到如何绘制等高线时,利用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学校旁边的'金子山为例子讲解;

3、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进行问题的设置上注意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除了以上特色以外,本精品课程还重视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指导等。

二、本精品课程的课时安排:

1、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安排两个课时。

2、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安排两个课时。

3、第三节《地图》安排两个课时。

4、另外利用2—3个课时安排练习巩固。

三、本精品课程的优势体会

本精品课程的特色使得本精品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事实证明,学生在学完本章内容后,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可参考特色材料中的学生手绘地图和学生作品)。同时,学生的知识也更加丰富,教学更加高效!

四、心得体会

由于能力知识所限,再加上时间不充分等因素,使得本精品课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本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完成了本精品课程,所以热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利用以后的时间来慢慢完善关于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家乡初中地理教育质量作贡献。谢谢!

篇2: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篮球。

学生:搜集证明地球形状的资料,做一只带桅杆的纸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可能都提出过这些问题: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地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共同讨论有关地

球的话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给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

(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播放课件]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播放课件]教材图1.1中①天圆地方,②天如斗笠。

初一地理教学视频新初一全科视频课,简单学习网全部免费听广告初一地理教学视频一线教师,同步课本知识讲解,预习复习,一站满足查看详情

配音:文字解释见教材第2页。

[教师提问]这两种观点能否作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后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这样引入新知识,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出现的事例:a站在海边,遥望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先消失。

(找两组同学用做好的纸船到前台在地球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提问]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让学生将纸船放到桌面上演示。)

[学生回答]船和桅杆同时看到。

[教师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

看到。

[播放课件]海边看船(动画显示)b发生日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日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播放课件]日食照片,学生观察思考。

c哥伦布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了。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讲述麦哲伦航行路线及有关故事。

[播放课件]麦哲伦环球航行(动画显示小船的移动航线)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

(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

篇3: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一: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教学反思范文二:

听了章纪敏老师的《地球仪和地图》这节课,可以说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章老师可以说大胆创新,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新颖,恰到好处。以漂流瓶作为主线来设置情境,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生活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在认识经线和纬线这一教学环节中,章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布置学生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线和纬线,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如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条数等特点。该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之后章老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和总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4: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篇5: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

听了章纪敏老师的《地球仪和地图》这节课,可以说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章老师可以说大胆创新,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新颖,恰到好处。以漂流瓶作为主线来设置情境,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生活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认识经线和纬线这一教学环节中,章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布置学生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线和纬线,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如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条数等特点。该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之后章老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和总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整体规划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教材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教材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与以往的初中教材相比,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本单元教学重点: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化学,把生活经验化学化、化学问题生活化,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认识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弘扬个性。

例如,在课题1的教学中,课前可以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由实物或事实入手,使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而引入到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在课题2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在课题3的教学中,关于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的教学,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利用矿物标本或实物照片、图表等进行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并在课内外进行交流。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及解放前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等内容的教学,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重探究

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化学知识,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形式。

例如,在课题1的教学中,采用“基本问题驱动——对比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作出结论——解释基本问题”的探究形式,探讨“为什么目前纯金属只有90余种,但由这些纯金属按一定组成和质量比制得的合金已达几千种?”这一基本问题,使学生认识物质组成的改变会使其性能发生改变的重要依据。在课题2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发现规律”的探究形式,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和转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课题3的教学中,采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收集整理数据——结论——解释——交流”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形式,探究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护的知识。

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对比和分析,这是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3、知识拓延多发散

在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时,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例如,在课题1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时,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重点组织好教材中的“讨论”,对有些讨论题应说出不止一个理由。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

同时,要注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例如,“金属之最”以及“形状记忆合金”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办一期化学小报或墙报等。钢的'淬火和回火实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简单易做,应鼓励学生课外尝试去做。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制成投影片或计算机软件等,并配合其他资料,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每个学生都随手可做的事情,可结合本课题未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允许多种方案同时试验,以小组或个人等多种方式活动。本单元小结可以按照教材中所给的思路,采用讨论、填表和填空等多种方式进行。

4、知识应用重归纳

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进行归纳,也可以结合课题2的复习和小结进行。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讨论这一类计算题的解法时,关键是归纳出解题思路: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可以视情况进行课堂练习,当堂讨论和评析一些错误的解法以及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金属材料 2课时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2课时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课时

复习与练习2课时

篇7:地球和地图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是本章节的难点,同时也是整个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里面的内容,不光只是记忆就能达标的,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读图、识图、理解记忆的。尤其初一的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所以要求教师不断的引导、讲授、练习、纠错,再练习、再纠错,直到学生真正的掌握。

因此,在学习本节课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按部就班。比如经纬网的学习,就要求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经线和纬线的知识,如经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经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等等,只有在系统的掌握以上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给出准确的判读。也许一次的练习还不够,过一段时间,再来一次复习效果更好。

篇8:《地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分析

《地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情况,知道了地球仪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了解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借助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亲自绘制地图,经历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由对地图要素的模糊认识转化为理解地图的三要素,从而对地球以及如何在图上表现地球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级学生虽然有很多机会接触地图,但由于地图比较抽象、复杂,他们对地图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引发他们的兴趣,完成对地图的认识,教师必须设计能吸引学生、操作性强的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可以采用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对地图的要素进行分析研讨,使他们学会读懂地图并绘制简单的地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推动者、促进者的作用,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简单的地图,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2.在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体会地图的作用,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逐步理解比例尺、图例、方向等要素,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愿意合作与交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A4纸30张、课件、6对磁石、30cm的尺子、橡皮、粗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探究主题

1.谈话:前段时间,我应邀到外地讲课,同学们听说我是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的老师,对我们学校很感兴趣,就围着我问这问那,你们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有哪些建筑?操场大不大?等等。对于外地同学的要求,怎样才能把我们学校介绍清楚?

2.学生谈各种想法。

3.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介绍既简单明了,又直观。

4.谈话:这个主意好!这张图我们可以叫做地图,如果要画地图,需要画哪些重要标志、重要地方、重要建筑才能反映学校的情况呢?

5.学生总结出画学校地图时需要画出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一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图的功用。

二、亲身实践,动手绘制地图

1.谈话:想给别人介绍清楚,每位同学都来画一张,好不好?可以画刚才说的这些,也可以画其他的,比一比,看哪个同学画得又快又好。

2.学生用粗记号笔在白纸上画地图。

3.每组学生分别评选代表本组水平的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由画图人按1~6组的顺序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要求“比一比”和“评选”,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竞争意识,为下一步研讨打好基础。确定用画图的方法介绍学校后,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绘制一张学校地图,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人类绘制地图的过程,卷入到探究过程中。

三、分析研讨,修改完善地图

1.谈话:这6幅是代表6个组比较好的作品,现在选出全班的好作品。如果让你介绍,你认为这6幅地图中哪一幅或两幅能代表我们学校的情况?

2.学生在全班选出的6幅作品中筛选出一幅或两幅好的作品。

3.学生交流选出作品好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好作品再次进行筛选,激活了学生思维,形成认知冲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进行判断,认识到诸如方向、位置、比例、分布合理等要素。

4.谈话:首先来看方向问题。大家评选出的这幅地图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来看大门在这幅地图的上下左右的哪个方向?

5.师生把地图上大门所在位置和实际大门所在方向进行比对,教师从大门画在上下左右哪个方向好、科学规定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地图的方向如何确定,以及方向的表示方法。

6.学生对选择出来的好的地图进行修改完善,对方向位置画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针对全班同学画的图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规定地图方向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上是如何规定的。这一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方向”是地图的一个重要标识,这一认识是他们经过一系列分析、研讨、探究得来的。

7.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比例问题,除了方向,比例也非常关键。我们学校那么大,这张纸这么小,要想把学校搬到纸上有那么大的纸吗?如果画必须按一定比例缩小。这位同学画的这张地图要缩小多少倍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那幅公认画得好的地图的教学楼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深入探讨比例尺的定义、意义,明确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应该是一样的,并探讨比例尺公式的计算问题。

8.学生对筛选出来的地图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地图比例尺问题是地图内容教学的难点,如何使难点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难点,是本课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往教学,教师往往是先告诉学生什么叫比例尺,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其含义,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完全是被动接受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比例尺的概念不是老师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逐步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这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析、研讨,认识了地图的两个要素,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9.明确比例尺和方向都可以写在地图左下角的方框内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10.为地图取一个名字。

11.谈话:地图的名字既要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如果现在再让我们画一幅地图,知道该注意什么了吗?

12.引导学生总结,知道要注意方向、比例尺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经过思考,明确地图的两个重要要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又能帮助他们把握重点知识。

四、实际运用,提高识图能力

1.谈话:现在我们知道该怎样画一所学校的地图了,如果我们要画更大地方的地图比如襄阳市、湖北省、全国的地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2.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注意比例尺更小、重要标志变成符号、方向等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研讨,知道了地图的两个要素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深化认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看能发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学生不但能在地图上看出方向、比例尺,还能发现不同地区的颜色、大小、位置、是否有山峰、河流等,更重要的是,还发现画学校地图时不需要用到画大面积地图时需要使用的图例,顺利引出图例的概念和对常见图例的认识。

4.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的图例,加深对图例的理解认识。

5.学生总结绘制地图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地图的三要素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步被发现、理解,学生对绘制地图时的要素进行总结,有助于他们对地图的整体认识。

五、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1.教师课件出示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台湾省的周围被什么环绕?

上海在武汉的哪个方向?

武汉离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师生共同对这几个回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通过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不同类型的地图,提高识图能力,把他们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设计意图:因为课上学生主要使用的是《中国行政区划图》,其他地图学生能否看懂、会用呢?为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涉猎更多关于地图的知识,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下去后再找一找不同类型的地图,看能不能从这些地图上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延展到课外。

教学反思

有关地球内容的教学,大多不易让学生直接亲历探究过程,老师们普遍感觉不容易体现学科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打破了以往此类内容的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引导学生对地图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的做法,先让学生画地图,再引导他们分析如何画好地图,最后引导他们操作如何利用规范的地图。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而且能够创设一种让学生经历地图绘制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感悟,在相互研讨中获取新知,提升认识。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学生通过适度的探究研讨,完成了对地图及其有关概念的认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理解、领悟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适时的赞赏、鼓励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互评、全班同学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鼓励学生深度探究。

篇9:七年级地图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可以说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这节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进行的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又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学生分析及学法改革

知识掌握上,学生们已经在地形图的第一节课时了解了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陆地上的五种地形。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生理上,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课题“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我们地理组的子课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关于课外信息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性研究”,本节课切实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个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出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伴随着优美的风景图片,我满怀激情的导入,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为了深刻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课前,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了山体模型,进入模型展示环节:(模型是学生们课前制作的,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然后教师拿出教具模型,明确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尝试探究:

1、等高线:

将立体的山体转化到平面上,转化的关键点是等高线。何为等高线?”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为下一步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作好了铺垫。拉开了动手实践的序幕,师生交流后利用多媒体形象动画演示。

2、探究活动:

将一座山体上特殊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绘制出了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能够准确科学地将立体山体上的等高线转化到平面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高线绘制活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多种感官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小组活动时,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张到三张等高线地形图的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为总结规律作准备。

(三)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上升高度:

1、明确等高线绘制原理:动画演示。结合实际,比方说我们在绘制泰山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时,不能把泰山切割,做几个切面。这只是绘制的原理。好像是把山切割一样。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2、师生互动,学生到黑板前讲解,教师因势利导用彩色粉笔标注出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并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知识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地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

3、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带有色彩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什么要画颜色呢?在学生讲解中自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强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出示两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四)应用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梯度训练题。

1、基础题:判断山脊、山谷等基本特点。

2、开放题:学校欲在七年级举行一次越野比赛,请选定我班的登山路线?

(五)收获体会,深情祝福,结束本课:

(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张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本节课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缜密的思考揭开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神秘面纱,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科学的求知永无止境,让我们满怀探索的豪情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知识高峰。”激励学生,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

学生作品展示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力争用全新的理念设计教学,将课外信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充分,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三者有机结合,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创新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篇10:四年级下册《板报整体规划》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板报整体规划》教学设计

一、本课说明: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子板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规划电子板报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制作电子板报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电子板报供学生浏览欣赏。

三、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了解电子板报的版面结构和收集素材的多种方法。

2、技能性目标

根据自己的兴趣能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并规划板报的版面设计,巩固上网收集素材这一常用方法,根据板报情况设置页面大小。

3、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了解电子板报规划的过程,能对电子板报进行版面规划,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电子板报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电子板报的规划过程;

(2)规划设计版报的版面。

2、教学重点

(1)规划电子板报的版面;

(2)根据需要设置电子板报的页面纸张大小、页眉、页脚及边距等。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报刊吗?

学生回答。

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报纸,你们看看有没见过?

屏幕展示:所收集的.电子报刊。

像老师这样的报刊,我们把它称为电子报刊。网上有很多的电子板报,图文并茂,非常精美。同学们看是不是很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开始学习电子板报的制作了。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对电子板报进行规划;

要想制作电子板报,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首先要对板报进行整体规划和素材搜集。在规划时,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确定主题

构思板面

搜集素材

页面设置

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给电子板报取名;

指导学生填写书P68页空白。

其次,构思版面,版面是电子板报编排布局的整体体现,在制作板报前,必须先安排好版面中文字、图片的位置,构思各版面布局;

指导学生浏览素材中的“少儿报”A版和B版,并绘制布局。

请同学个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完成书中P73页“试一试1”。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帮助。

(2)指导学生搜集素材;

在构思了电子板报的版面后,需要搜集电子板报中的全部素材内容(包括文章、图片等)。

教师示范讲解(通过在“百度”网站中输入文字资料或图片的关键字,可搜索到电子板报中所需要的文字或图片素材,对这些素材有的进行处理才能使用。)

学生练习“试一试2”,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学习页面设置;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观察;

学生练习。

3、总结评价

指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然后根据学生自己学习情况完成“评一评”,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篇11:《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大气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学生通过对大气污染、臭气洞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记录并整理讨论结果。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指出了本课研究的指向:“你知道地球大气层的秘密吗?”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本课设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大气及大气层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地球大气层结构及人类活动情况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大气层分层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大气层的定义及大气层的结构。

活动二:由问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生物就会……”,情境图展现了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阐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三: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含义,又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结果。

拓展活动中提出“行动起来,组织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利用自然的美为铺垫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录像导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录像

(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

【利用自然的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大气层说起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从以上黄山风光──云海录像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自由回答)

小结:黄山云海是由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和地面雾形成的。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约在800~1200米之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尤其是壮观的云海日出。

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

二、讨论交流整理资料

1.初步整理手头资料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的搜集成果是十分可观的,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整理记录所搜集的资料。

【学生在课前的搜集在这时起到礼物作用,教师适时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兴趣。】

(出示一份记录表)

请每组的记录员同学把探讨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上。

(小组分头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收起各组的记录表,选择较翔实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本组的记录表。)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相信下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对大气进行分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分组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

(讨论后每组一个同学上台板演)

层序

高度

大气层分为这几种不同的层次,哪一种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回答)

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科学家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对大气层做了分层,下面我就简要介绍各层的特点:

对流层:空气有强烈的对流,天气现象都发生这一层,与人类关系密切

平流层:大气稳定,不易对流,有利于高空飞行,底层有臭氧层

中间层:又称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有利于通信

热层:空气稀薄、平稳、温度高,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杨利伟(200千米)

散逸层:空气稀薄、温度很高,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的过渡层,所以,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让学生明确这个环节要学到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 】

这一段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大家看起来会会更加直接形象的。

(播放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

【为使学生通俗易懂,我采用视频的直观手段。】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后小组进行抢答,然后教师小结。)

①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

②听不到声音,每个人都是聋子,世界一片寂静

③易受陨石的侵袭

④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

⑤抽水机不能抽水

⑥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

⑦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

⑧所有生物都将灭绝

总之:大气对人类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大家看这组图片。

(出示一组月球及其他星球环形山的图片)

我们非常熟悉的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科学的解释之一就是流星体撞击月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该是多么可怕的不毛之地!

四、跳出现象,还原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动的迅速发展,各种染污大量地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展示污染来源的图片;另一组是表达空气污染造成危害及后果的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

(生自由回答)

我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同学们又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形成研究记录)

我们的研究记录

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治理地球污染的建议或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焦点话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大气臭氧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他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一次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一切活动学习的最好开端

精心设计课堂开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开头是整节课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地球的面纱》一课所研讨的大气层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我采用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中就势转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整理记录是探究学习的基本功

由于课前同学们做了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在课堂进行探究性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非常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到疏通协调的工作,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记录。

三、大胆猜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地球的面纱》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依据手头现有的资料进行预测:“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在学生进行猜测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全员讨论,然后又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在班内汇报总结。组内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又培养了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在必要的时间段用最少的时间让孩子接触不可能在自己探究中解决的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远,何乐不为呢?

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大课堂,学生经过生活中大量的积累实验,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丰富学习课堂,如此大量的信息如何将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只是心里明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这样,科学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很多。

本课的探究讨论奠定在学生课前搜集的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大量的文字资料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要的不止是印刷在纸张上的黑字,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文字变成鲜活的影像保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教师讲解等。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思维分析过程,学会从大量的事实中抽取共性的结论,从而理解科学之谜是经过大量的事实分析研究而解开的。

六、美好的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兴趣是探究学习的生长基,一个关乎自己生存的问题当然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美好的生活引入又从美好的生活结束”。美如仙境的录像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却发现我们的美好生活在被我们自己无情的破坏,学生便会自发的继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直至圆满。

课堂探究中,学生发现了大气层到目前为止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又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大气层对我们的重要性,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怎么做”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

篇12:《地球》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各课中的内容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同时搜集得到。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根据单元准备的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每一课的教学前,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取相关资料即可。对于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四季交替的规律与原因,并且课前收集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对本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所以对解决本节课重难点比较容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了解太阳形成的原因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

活动2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看、讨论太阳巨大的能量去了哪。

活动3播放视频《太阳系的形成》看、讨论了解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太阳的知识。讨论对太阳能的设想。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太阳的形成、太阳系的组成方面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的表面、能量、形成及太阳系的形成。教师的视频要选择好才能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太阳的知识。

篇13:《地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篇14:《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入手,谈话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时白天与黑夜也不断地交替出现,对这种现象你有过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题,使得“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的主动欲望。

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对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空间,留充足的时间,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猜想与假设的活动。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能够训练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识,防止他们的思维走偏。教材中卡通对话的场景和插图,是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活动进行一些引导,同时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学时决不是学生读书了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办法去搜集事实与证据对所做的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本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体验活动。这一层次有以下三个教学目的:其一是强化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强化二级目标的培养;其二帮助学生形成猜想需要验证的思想认识;其三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

第二层次是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实验结论一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概括,教师不要把实验后面的一段话当成实验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

篇15:《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2、知道为了让人类拥有美好的一切,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这意义十分重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对地球未来的企盼,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相关教学软件、资料,小信箱、信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激情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正确、通顺。

2、分成小组,一小节一小节地大家轮流读,相互指正。

3、讨论每一小节的大意。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辅导)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师: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请说说各个小节的意思。(生:10个小节……)

2、师:请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学生自由选择,表演朗读、比赛朗读)

3、重点指导理解第七、八、九、十节诗的内容。

①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请同学说说,地球给了我们什么。(生:阳光、空气、土地、植物……)

(板书: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② “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出示美伊战争的相关电视资料、报纸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近期的美伊战争进行谈论,说说战争给地球上的生态带来什么严重问题。(生:空气污染……)

(板书: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③ “美人鱼的歌声,在柔风中飘荡,岸边的橄榄树,向过往的船只招手……”

师:“美人鱼”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人物,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橄榄树”象征和平,这段话包含着作者对和平和美的渴望。同学们,象征和平的还有哪些呢?(生:鸽子……)

作者渴望和平还可以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生:……)

④ 最后一小节“为了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生:和平、友谊、自由、美好……)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生讨论、回答。师板书: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四、练习朗读,培养情感

1、师:我来给同学们朗读我喜欢的一个小节,然后请同学们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好吗?

(出示幻灯片)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地球/每时每刻/都自转着--哪里的白天/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能持久。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分享,阳光的明媚,月光的温柔。(读时:前两行要读得平稳些、亲切些,“大家”应重读,强调平等与分享。后行用降调读,一扬一抑成呼应,有变化,最后四行,要重读。“月光”句用平调,语速徐缓,让人陶醉在溶溶的月色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幸福。)

2、学生同桌交流朗读。

3、指名朗读。(配上音乐)

4、全班有感情朗读。

五、行为升华,激情无限

1、(出示第九小节幻灯片)“人人都懂得和学会了爱--珍惜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把泥土,每一条江河溪流,每一声小鸟的啁啾……”

师:假如你是一棵小草,你是泥土,你是江河,你是……,请来说说,你将会向人们呼吁些什么?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2、同学们,学习这首诗,你们有没有自己想说的话,有没有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梦想。你们也来写写一首小诗,或三言两语,向地球母亲表达你对她的爱,好吗?

(发下课前准备好的信笺,上面印有和平鸽)

3、学生把自己的设想和祝福写在小信笺上,并投入到事先准备好的小信箱中。

4、教师随机抽出一些信笺,诵读学生的心愿。(配乐)

六、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学了这首诗,并且也像作者一样对地球母亲的未来充满梦想和祝福,表达了自己的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激情延续下去,在周围,在每个时刻,都对自己的家园进行关注,爱护它,关心它。

〖板书设计〗

32、地球万岁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篇16: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篇17:地球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画地球》,唱准15和3。

2.运用图谱、交流、绘画等方法理解歌词内容,创编歌词“画上xx”。

3.体验热爱美丽的地球和家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黑板、歌曲图谱、展板、纸笔若干、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1.儿歌复习《国旗红红的哩》。

2.猜谜形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请你们猜个谜语,猜猜这是什么?

2.在图谱的帮助下,学唱歌曲。

(1)出示图谱,教师完整念歌词。

(2)幼儿在钢琴伴奏下,学念歌词。

(3)教师范唱歌曲两遍,第一遍清唱,第二遍随钢琴伴奏演唱。

(4)幼儿尝试听伴奏演唱歌曲。

(5)针对幼儿学唱情况进行重点练习,如有节奏、歌词不太准确地乐句,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分句练习。

3.幼儿尝试绘画创编歌词。

(1)幼儿尝试绘画创编歌词。

师:声音真美,我们的地球在小朋友的歌声中变得更美丽了!地球上除了大树小丘还有什么呢?

师:地球上还有这么多美丽的.事物,请小朋友们转身从椅背后的布兜

里拿出纸笔,在小椅子上,每人为地球画一样你想画的东西。

(2)演唱创编歌曲

师:小朋友们画了这么多美丽的事物,我们把它编到歌曲里,这样你

会唱吗?我们来试试看吧。

4.迁移经验,提升情感。

师: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做地球的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地球,

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篇18:地球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由于假期里,孩子们在家观看了雅典奥运会,看到了许多升中国国旗和外国国旗的场面,很显然仅仅了解中国的国旗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收集各国国旗的图案,有的小朋友家里买了世界地图,有的买了插国旗的玩具,有的在书店找到了《世界国旗地图册》,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下载了许多彩色的国旗,通过收集国旗,孩子渐渐对国家、对七大洲、对地球的概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这样一节关于地球的活动产生了,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国旗→国家→七大洲→陆地(海洋)→地球这样一种从属关系。

综合活动(一):地球的故事

一、活动的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三、教学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认识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后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看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各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运用自制橡皮泥和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和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正确的洲。

延伸活动:

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和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篇19: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探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港航工程测量发展论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的制定

论南水北调中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论文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三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

地理试卷分析范文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地籍测量中运用测绘工程技术的作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

高中地理小论文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整体规划(整理19篇)】相关文章:

高中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论文2022-07-29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论文2022-07-23

谈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结合论文2022-11-26

高中地理教学小论文2024-01-08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小结2023-12-27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2023-08-03

高中地理论文2022-12-23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023-04-07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2023-11-26

山东大学西部阳光第七届贵州支教感想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