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1 09:49:5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共17篇)由网友“郭襄”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1: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2、学生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3、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在发展中快乐,体验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是美的,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

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课件点击闪动)

生: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师:它是什么形?

师:求这一区域的大小就是求。

生:梯形的面积

师: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

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

(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

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

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的叙述严密吗?有补充吗?听到了吗?他的叙述多严密啊!老师喜欢你用的这个词(板书):完全相同,你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相同吗?

你叙述的条理多清晰啊!语言真流畅!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

长方形:这个方法也很好。

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

你很善于观察和总结!

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

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用笔画)

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手势)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预设A:都用了转化的思想

预设B: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都相同。

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篇2: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三、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篇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数学“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点评: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新知探索

(一)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师: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点评: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二)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见下图。)

生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三)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一个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板书:S=(a+b)h÷2

(学生在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安排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1.试一试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都经常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中的问题,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1)出示篮球场的罚球区图形,请计算出罚球区的面积。

(2)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2.练一练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思考题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下图的形状(了示课本第28页第4题),求图中圆木的总根数,你有几种解答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课堂上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4: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hTtp://是多少?(300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20×15=300)

你的根据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那么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36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12×6÷2=36)

你的根据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边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3.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展示成果。

(1)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2)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3)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篇5:《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使思维处于在爬坡状态。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我认为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这样学生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数学教学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现从一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创设情境。

案例:

(课件:金丰苑内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在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但在一栋楼房前有一块地荒着的)

师: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这块荒地,你打算怎样设计?

生1:种花

生2:铺上草坪

师:如果让你去铺,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块地有多大?

生2:这是一块梯形的地,面积怎么算呢?

生3:这块梯形地接近于长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长方形估算一下?

师:这个办法能行吗?

生1:不行。估算毕竟是近似的,买多了浪费,买少了麻烦,最好能求出实际面积。

生2:对。能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转化成其他图形呢?

师:那就请你们试一试吧。用你的方法,设法求出荒地的面积。

(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动手试试,4人小组合作。)

生1: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下底-上底)÷2+上底]×高再计算

生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4:分成两个三角形计算,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1:可以利用这些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就可以去铺草坪了。

生2:那么多公式,在计算时该选哪一个?

师:是呀,那么多公式,在计算时该选哪一个呢?(小组商量一下)

这一问,好多学生愣住了。有一学生说:随便,你想选哪一个就选哪一个。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公式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其实这么多公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小结: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公式)

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说

情境是联系学生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载体,创设一种合情的情境,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宽松和谐的求知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它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创新的空间,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愿意说,敢于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为教学的展开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为学生的提问准备了材料。随后教师的一句“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这块荒地,你打算怎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提问的欲望,把学生真正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使提问不再是老师的专用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以朋友身份进入课堂,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允许“插嘴”,允许学生说错,不随便否定学生的提问,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经常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等亲切的语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戒备等心理,消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敢问,想问,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探究。

2、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问

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情境创设的录像,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看到荒地,让学生设计,接着就进行自然设计,而在设计中又遇到了问题:必须先知道面积,而这是梯形,面积怎么求?自然而然,很顺利地过渡到本节课的焦点问题上——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学生能提出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源于他们对提供的材料熟悉,觉得有东西可问。

适时点拨,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找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找: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节课学生提出“这块梯形接近于长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长方形估算一下”学生反驳“不行。估算毕竟是近似的,买多了浪费,买少了麻烦,最好能求出实际面积”。这时,教师适当点拨“用你的方法,设法求出荒地的面积”;另外,还可以从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数学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中达到目的,从而体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这节课中,每到有必要的地方,老师都能恰当地点拨提醒:“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暗示学生从这里下手提问题。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疑好问,正是学生善于思考的表现。教师要提供学生“问题场”,在教学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提供“问题场”的一种手段。学生在这样的空间和时间里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节课中“是呀,那么多公式,在计算时该选哪一个?”的问题出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追问“这些公式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走向深入的探究,在真正的思考,原来都可以转化成: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学到不仅是这个公式,更是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篇6: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要在一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1、一☆练习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

b、课件出示:P75做一做,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c、课件出示:判断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二☆练习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3、三☆练习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五)小结全课,结束教学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有时间的话做“思考”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篇7: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篇8: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各是多少厘米,并画出它的高。

3、教师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面的形状是梯形,(出示一辆汽车侧面图)如汽车玻璃就是梯形的,那梯形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猜想:

让学生先猜测一下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量相关。

(2)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预设: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再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使一个梯形逆时针旋转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条走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③在小组内尝试上面另外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上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2个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④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哪个吗?下面是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例3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6+120)×135÷2

S=(a+b)h÷2=156×135÷2

=10530(平方米)

篇9: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地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3、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操作探索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提问: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演示一遍。

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⑶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⑷做一做:计算“前面出示的梯形”的面积。

2、扩散思维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生:s=(a+b)h÷2

4、反馈练习

完成课本p81做一做(一人板演)

三、应用深化

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释:举例说明“横截面”的含义。学生尝试计算:

(2.8+1.4)×1.2÷2

=4.2×1.2÷2

=5.04÷2

=2.52(平方米)

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p82第1题

四、巩固练习:p82第2题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p82第3、4题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篇10: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11: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制数学第九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cai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回答,cai依次出现相应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用底×高÷2?

2.教师设疑:cai出示一个梯形,想一想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二、教学新课:

(一)、引入课题:那我们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做实验,共同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实验探究:

1.猜一猜: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能拼成什么图形?

② 梯形的面积会跟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2.小组合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标出上底、下底和高),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思考: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怎么拼?

② 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 你觉得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小组合作,学生实验。

3. 实验汇报。

4. 引导学生看图并提问:这个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现在给你一个任意梯形,你都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怎么求?为什么?

5.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要用(上底+下底)×高÷2?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三、练习:

(一).基本练习:

(二)解决问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五、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s = (a+b)×h÷2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梯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散验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移”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篇12: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

剪下书后的梯形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按算式画出相应的图形,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算式:4×34×3÷2

2、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举一梯形。

说说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学情预判:学生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上可能会困惑不解,要加强引道。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充分利用图形的可视化特性,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板块一】学习例6:

(1)出示例6:

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3)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

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所以梯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试一试: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36米,下底是54米,高是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

2、完成P15练一练

一个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P5动手做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平行四边形,学习目标,计算方法,自信心,教学

篇13: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八册P53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 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 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300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20×15=300)

你的根据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 那么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36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12×6÷2=36)

你的根据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边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 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 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 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 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3.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展示成果。

(1)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3)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 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6. 揭示规律并板书: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我要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写什么条件呢?(上底、下底、高)

现在我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用a、b、h表示上底、下底和高,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s=(a+b)h÷2)

7. 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的一个方法,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1):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 巩固练习。

1. 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并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2. 量出自己准备的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求出它的面积。

从这个梯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怎么剪?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吗?

篇14: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梯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 (课件出示课本88页汽车图) ?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大多数学生会否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一: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同学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转化方法,我们先根据第一种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小组活动二: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与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组的发现或结论写下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

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x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同学们,如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 h表示高,s表示面积, 谁能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指名说,老师板书。

其实利用这几种转化方法(指前面画的图)也可以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小组合作推导一下。然后全班交流推导过程。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它的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现在我们要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谁知道横截面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订正时,让学生评价,重在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 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试做,二生板书。集体评价。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梯形的面积等于( )。

(理清学生思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篇15: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在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想还是得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课堂设计,多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

篇16:《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篇17:《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 、 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习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梯形的面积人教版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的教案

课文《梯形面积》说课稿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共17篇)】相关文章: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2023-07-10

梯形面积2024-02-04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03-07

小学六年级数学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2022-08-22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2023-08-22

多边形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2-06-25

小学数学上册《水产养殖场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2022-05-16

四年级人教版梯形教学设计2022-11-13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