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合集19篇)由网友“Orange10Futur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有关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1·通过教学,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传说、发明、需要、徒弟、陡、厉害、发现、口子、启发、工具、果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照样子写句子,会用发现造句。
3·能听写指定的句子。
4·背诵课文三、四节。
1教学字词,让学生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会用发现造句。
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实物(锯)。
2课时。
第一课时
读通课文,知道锯是鲁班发明的及怎样发明出来的。学会文中生字新词。
一、谈话揭题。
1·出示实物锯,问:这是什么?是由谁发明的叫锯,鲁班)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分学习小组自学。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字连词,想想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指名自由分节读课文,评议。
(2)开火车读字连词。
(3)交流新词词义。
(4)指导用发现造句。
1说说发现的意思(区别看见)。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联系生活,独立造句。
3说说课文哪儿节介绍了锯的发明?
三、巩固字形。
1·分小组交流记字方法,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2·分层要求默写、抄写。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三、第四小节,知道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初步背诵第三、第四小节。培养质疑问难、评议能力。
一、回顾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第三、第四小节写了锯是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读懂这两小节,争取把它背出来。 2·同学们,你们在读第三、第四节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出示小草) 二、学习第三、第四小节。 1、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读句) 2·体会仔细一看、发现。 3·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分学习小组讨论。 (2)交流,出示: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互相评议,指导读。 4·这时鲁班又怎么想?出示: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这句话的意思懂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互助解疑,齐读句子。 5·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 6·小结:鲁班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想到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从而发明了锯。这个过程也是鲁班受到启发的。过程。(板书:启发) 7·背第三、四小节。 (1)课文的第三、四节具体写了这一个过程,连起来读读这两节。 (2)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注意背诵之前,不仅要再读读课文,还应理理这部分内容的顺序。 (3)自己准备,分层要求齐背。出示课后练习一 (4)完成填空。 三、明白道理,积累运用。 1·你知道了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创设情景: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也十分佩服他。有的还十分好奇,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 3·总结,听写课后练习五中句子。板书: 锯是怎样发明的
上山————划破手
鲁班—————发明锯
篇2:《锯是怎样发明的》的教学反思
《锯是怎样发明的》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可见,语文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由课题点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心中所疑:锯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从而走进文本,以一个大的问题统领文本,让学生在读书解疑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这样,文本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良好的平台。问题源于文本,并将在文本中寻求到答案。文本距离学生不再遥远、陌生。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涵时,是最能展示学生阅读个性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摆脱一切思想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提出个人的思考与看法,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总结。针对聋生语言积累少、对词句感知不敏感的现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多次关注了文本句子的学习。打乱文本原有的顺序,挖掘句子所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受、去领会鲁班在发明锯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思考、尝试,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文本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无形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再者,拓展教学已成为时下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能促使学生更深地思考,情感得以升华,想象能力、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立足文本内容,设计了“鲁班自述锯发明过程”的语言训练内容,将文本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在叙述中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在聋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聋生多接触文本,在与文本的摩擦中,有所启发,有所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篇3: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传说、发明、需要、徒弟、陡、厉害、发现、口子、启发、工具、果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照样子写句子,会用发现造句。
3·能听写指定的句子。
4·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重点]
1教学字词,让学生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会用发现造句。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实物(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读通课文,知道锯是鲁班发明的及怎样发明出来的。学会文中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实物锯,问:这是什么?是由谁发明的叫锯,鲁班)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分学习小组自学。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字连词,想想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指名自由分节读课文,评议。
(2)开火车读字连词。
(3)交流新词词义。
(4)指导用发现造句。
1说说发现的意思(区别看见)。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联系生活,独立造句。
3说说课文哪儿节介绍了锯的发明?
三、巩固字形。
1·分小组交流记字方法,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2·分层要求默写、抄写。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第三、第四小节,知道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初步背诵第三、第四小节。培养质疑问难、评议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第三、第四小节写了锯是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读懂这两小节,争取把它背出来。
2·同学们,你们在读第三、第四节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出示小草)
二、学习第三、第四小节。
1、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读句)
2·体会仔细一看、发现。
3·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分学习小组讨论。
(2)交流,出示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
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
互相评议,指导读。
4·这时鲁班又怎么想?出示:
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
(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这句话的意思懂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互助解疑,齐读句子。
5·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
6·小结:鲁班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想到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从而发明了锯。这个过程也是鲁班受到启发的。过程。(板书:启发)
7·背第三、四小节。
(1)课文的第三、四节具体写了这一个过程,连起来读读这两节。
(2)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注意背诵之前,不仅要再读读课文,还应理理这部分内容的顺序。
(3)自己准备,分层要求齐背。出示课后练习一
(4)完成填空。
三、明白道理,积累运用。
1·你知道了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创设情景: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也十分佩服他。有的还十分好奇,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
3·总结,听写课后练习五中句子。
板书: 锯是怎样发明的
上山————划破手
鲁班—————发明锯
篇4:教科版《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写“即兴、推敲、精炼、不甘落后”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能力培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重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难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教法
读中学
教具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学家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他们中的哪和作品?(学生介绍)他们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三位古代文学家的写作故事。读了他们的故事,相信对同学们写好习作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自由读课文
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把课文读流利。
2、自读批注
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把自己的体会在课本上做批注。
3、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估计学生缺少有关资料,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
三、全班讨论
从三个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学生自由讲,教师总结。
1、写作的态度要严肃认真。
2、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3、在修改中力求做到语言精炼。
4、习作贵在出新,尽量不要写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
四、拓展活动
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引导学生开展语言推敲活动。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三则
“推敲”――苦修
欧阳修 作文――严肃认真
王安石 撕稿――严格要求自己
篇5:教科版《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家》这首儿童诗,先赞美鸟儿、蜜蜂、鱼儿、蜻蜓的家,再赞美自己的家,使家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主旨是写家温暖幸福,表达了爱家的思想感情。本诗节奏和韵律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引导学生互动、探究、拓展学习为主要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为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蓖ü读文,使学生了解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幸福的。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崩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4、毖Щ岜究紊字,认识独体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语意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比巳硕加凶约旱募遥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吗?(学生畅谈自己熟悉的家。)
2、惫赜诩业氖陆惨步膊煌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美妙的儿童诗,第4课《家》。(板画房子,板书课题。)
3、毙∨笥延凶约何屡、幸福的家,小动物们有没有自己的家呢?它们的家在哪?什么样呢?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通过谈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熟读感知。
1、笨雌匆舳量挝模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逼匆艉鹤侄哉斩粒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笨春鹤侄量挝模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通过不同目的的多次读文,不仅扫除了阅读障碍,而且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以后的感悟打下了基础。)
4、崩用多媒体出示5、6课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诗节、介绍诗节,并请学生标出小节。
(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5、笨火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在哪?什么样呢?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相应的“家”的图片。)
6、彼能结合图画把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通过看板画说课文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精读感悟。
1、痹谡馐资中你最喜欢谁的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
(让学生对读书方法、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激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蹦阋欢ǚ浅O不墩飧黾遥怎样读才能让同学们听出你喜欢的情感呢?小组同学在一起练习读一读,再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的家。(小组交流)
(在小组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尊重,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3蹦阆不端的家,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诗句的处理方式如下:
(1)第1句:鸟儿的家。
①(课件演示:鸟的活动画面)想:鸟儿飞了一天,很累了,回到自己的家里会有什么感觉?
②请大家做一个感觉“舒服”的动作。
③带着这种舒服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诗。
④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他读的过程中你能听出舒服的感觉吗?
(结合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再让学生做动作,这样让学生感悟出文字的丰富内涵,提升他们感受文字的能力)
(2)第2句:蜜蜂的家。
①“漂亮”换个词怎么说?
②(课件演示:蜂房和小蜜蜂采蜜的场景)你觉得小蜜蜂采蜜的花园和蜜蜂的家比起来哪儿更漂亮?为什么蜜蜂觉得自己的家漂亮?
(用画面做引导,让学生通过换词方式,理解诗文,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使之更投入地朗读。)
(3)第3、4句:鱼儿和蜻蜓的家。
①(课件演示:鱼儿和蜻蜓的家)你又看到了谁的家?在哪儿?什么样?
②比一比、读一读第2小节。
(4)朗读第1、2小节。
①(课件演示:鸟儿、蜜蜂、鱼儿、蜻蜓的活动场景)看,这些小动物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它们多幸福啊!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再读1、2小节。
②通过生生、师生评价,指导学生读得更好。
(5)第3小节:小朋友的家。
①(课件演示:小朋友生活的场景)如果你是这个家中的小主人,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想说的话。
②请你根据诗意,结合画面说说“抚爱”的意思。
③带着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读一读第3小节。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读,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深刻感悟文字到自然形成语感。)
(三)诵读积累。
教师出示小动物家的图片。
1贝蠹铱矗黑板上只有家,没有主人,他们的小主人在老师这,谁愿意帮小主人找到家?你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把小主人送回家吗?你都能把谁送回家呢?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一会儿送主人回家可不能拿着书呀!(学生自由练说)
2毖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诗句,并把图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通过“帮小主人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3蔽蘼凼嵌物还是人,都深爱自己的家。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这首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可以背诵。
4蓖学们看画面,听音乐,欣赏、朗诵(或背诵)这首诗。
(学生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三、拓展升华
1蹦慊怪道谁的家,说给大家听。
(将课文内容延伸,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空间。)
2(课件演示:学校、班级画面)这是哪?谁的家?
3蔽颐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课件演示:各族人民齐聚天安门的场景。)
4蹦阕钕攵宰婀说什么?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四、延伸结束
我们对家充满无限的爱,让我们永远爱自己的家。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彩笔画出你心中最喜欢、最漂亮的家。(这一环节的取舍视本节课的时间而定。)
(绘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孩子们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充分张扬。)
篇6:教科版《家》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易错点:
重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前准备教具:
资料、图片
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搜集的关于阿基米德的资料入手,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2.了解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
3.回归全文,再读全文,说说从科学家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一、积累内化:
写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写近义词:
反射奇怪()平静()专心()发觉()
三、实践活动:
1.把阿基米德遇害时的情景变成课本剧演一演。
2.搜集其他科学家的故事,为本单元后面的交流做准备。
板书:
爱动脑筋想问题
科学家阿基米德
用镜子反射原理打败敌人
被侵略军杀害了
增补内容
作业设计
篇7:教科版《小屋》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具:
小黑板。
教学流程:
第一节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件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小屋里都有什么?体会小屋的简陋。
2、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3、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4、朗读指导。重点指导要背诵的段落,适时给学生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背诵的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便于学以致用。[本文来源于网络+www.xxjxSJ.cn=收集]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
五、小结: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六、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节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巢、蹈、躁、睬、儍、蜗”的写法。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练一练。
蹈 躁 睬
滔 噪 踩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同学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五、全课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1、读课文,写生字。
2、预习12课。
六、板书:
我爱小屋
小屋 美好的回忆 怀念童年的家
怀念小屋
篇8:《古诗》教科版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科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诗四首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四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篇9: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涧”“滁”2个生字,正确读写“涧边、花重、卷地”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涧”“滁”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深树、春潮”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美景?(野外)
你还读过描写美景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美景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自然美景――野外、雨
滁州西涧 想象情景―― 一静一动 一声一色 一急一缓
春夜喜雨 想象 晓看 花重
望湖楼醉书 写景:瞬间之事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篇10: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介绍(教师)。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语。)
3.句子的理解。
(1)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2)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4)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朗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板 书: 7.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第二课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杨万里所写的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用短短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画了下来。你们看看这幅插图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学生试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敕勒歌》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图片。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它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篇11: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知识点
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次,鲁班承担了一项工程,要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项工程要用很多大木料,鲁班就派他的徒弟上山去砍树。当时还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斧子又笨又重,一天砍不了几棵树。工程的期限很紧,木料供应不上。鲁班非常着急,就到山上去看。
山很陡,鲁班用手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心里想,一棵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他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两边有许多小齿,非常锋利,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把他提醒了。他想:如果仿造小草的叶子那样,打一把有齿的铁锯,不比斧子强得多吗?他马上跟铁匠一起动手,打了一把锯,拿到山上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锯就是这样发明的。
篇12: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常用知识点
字:锯、陡、齿、强、锯
词:建筑、宫殿、划破、锋利
重点句子:
1、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2、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心里想,一棵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他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两边有许多小齿,非常锋利,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他想:如果仿造小草的叶子那样,打一把有齿的铁锯,不比斧子强得多吗?他马上跟铁匠一起动手,打了一把锯,拿到山上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主要内容:
《锯是怎样发明的》讲述了鲁班爬山时手被一棵小草划伤,然后观察小草,发现小草叶片边缘有细密的齿锯形,就发明了锯子的故事。
篇13: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知识点
字:锯、陡、齿、强、锯
词:建筑、宫殿、划破、锋利
主要内容:
《锯是怎样发明的》讲述了鲁班爬山时手被一棵小草划伤,然后观察小草,发现小草叶片边缘有细密的齿锯形,就发明了锯子的故事。
篇14: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知识点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传说、发明、需要、徒弟、陡、厉害、发现、口子、启发、工具、果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照样子写句子,会用发现造句。
3·能听写指定的句子。
4·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重点]
1教学字词,让学生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会用发现造句。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实物(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读通课文,知道锯是鲁班发明的及怎样发明出来的。学会文中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实物锯,问:这是什么?是由谁发明的叫锯,鲁班)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分学习小组自学。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字连词,想想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指名自由分节读课文,评议。
(2)开火车读字连词。
(3)交流新词词义。
(4)指导用发现造句。
1说说发现的`意思(区别看见)。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联系生活,独立造句。
3说说课文哪儿节介绍了锯的发明?
三、巩固字形。
1·分小组交流记字方法,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2·分层要求默写、抄写。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第三、第四小节,知道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初步背诵第三、第四小节。培养质疑问难、评议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第三、第四小节写了锯是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读懂这两小节,争取把它背出来。
2·同学们,你们在读第三、第四节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出示小草)
二、学习第三、第四小节。
1、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读句)
2·体会仔细一看、发现。
3·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分学习小组讨论。
(2)交流,出示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
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
互相评议,指导读。
4·这时鲁班又怎么想?出示:
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
(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这句话的意思懂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互助解疑,齐读句子。
5·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
6·小结:鲁班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想到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从而发明了锯。这个过程也是鲁班受到启发的。过程。(板书:启发)
7·背第三、四小节。
(1)课文的第三、四节具体写了这一个过程,连起来读读这两节。
(2)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注意背诵之前,不仅要再读读课文,还应理理这部分内容的顺序。
(3)自己准备,分层要求齐背。出示课后练习一
(4)完成填空。
三、明白道理,积累运用。
1·你知道了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创设情景: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也十分佩服他。有的还十分好奇,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
3·总结,听写课后练习五中句子。
板书: 锯是怎样发明的
上山————划破手
鲁班—————发明锯
篇15: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常用知识点
1·通过教学,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传说、发明、需要、徒弟、陡、厉害、发现、口子、启发、工具、果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照样子写句子,会用发现造句。
3·能听写指定的句子。
4·背诵课文三、四节。
1教学字词,让学生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会用发现造句。
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实物(锯)。
2课时。
第一课时
读通课文,知道锯是鲁班发明的及怎样发明出来的。学会文中生字新词。
一、谈话揭题。
1·出示实物锯,问:这是什么?是由谁发明的叫锯,鲁班)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分学习小组自学。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字连词,想想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指名自由分节读课文,评议。
(2)开火车读字连词。
(3)交流新词词义。
(4)指导用发现造句。
1说说发现的意思(区别看见)。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联系生活,独立造句。
3说说课文哪儿节介绍了锯的发明?
三、巩固字形。
1·分小组交流记字方法,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2·分层要求默写、抄写。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三、第四小节,知道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初步背诵第三、第四小节。培养质疑问难、评议能力。
一、回顾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第三、第四小节写了锯是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读懂这两小节,争取把它背出来。 2·同学们,你们在读第三、第四节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出示小草) 二、学习第三、第四小节。 1、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读句) 2·体会仔细一看、发现。 3·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分学习小组讨论。 (2)交流,出示: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互相评议,指导读。 4·这时鲁班又怎么想?出示: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这句话的意思懂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互助解疑,齐读句子。 5·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 6·小结:鲁班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想到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从而发明了锯。这个过程也是鲁班受到启发的。过程。(板书:启发) 7·背第三、四小节。 (1)课文的第三、四节具体写了这一个过程,连起来读读这两节。 (2)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注意背诵之前,不仅要再读读课文,还应理理这部分内容的顺序。 (3)自己准备,分层要求齐背。出示课后练习一 (4)完成填空。 三、明白道理,积累运用。 1·你知道了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创设情景: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也十分佩服他。有的还十分好奇,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 3·总结,听写课后练习五中句子。板书: 锯是怎样发明的
上山————划破手
鲁班—————发明锯
篇16: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常用知识点
《锯是怎样发明的》这篇课文选择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总结了一下,反思如下:
1、抓住问句的理解
课文标题是一个问句,文中又两次运用了问句,所以我及时引导学生质疑问句,通过这一系列的质疑,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强力的吸引同学们去读。
2、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学习
这篇课文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行为、心理等进行描写,是鲁班的形象非常生动鲜明。在教学中,学生们就抓住了人物的这些特点进行理解,对鲁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抓住重点问题讨论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激烈的讨论,总结出鲁班之所以能发明锯,是因为他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并勇于实践的结果。
这节课很成功,学生们发言踊跃、积极、回答问题准确。我很开心!
篇17: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知识点
字:锯、陡、齿、强、锯
词:建筑、宫殿、划破、锋利
重点句子:
1、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2、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心里想,一棵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他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两边有许多小齿,非常锋利,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他想:如果仿造小草的叶子那样,打一把有齿的铁锯,不比斧子强得多吗?他马上跟铁匠一起动手,打了一把锯,拿到山上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篇18:教科版《如果发明……有多好》教案
教科版《如果发明……有多好》教案
教材简析
《如果发明……有多好》是本单元的半命题习作练习。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字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范围和要求;二是一幅参考插图,既反映出本单元的主题,又拓展了学生思路。
设计理念
想象作文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象,因此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学生是整个习作过程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抓住特点,写出自己设想的这项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想象大胆,表达有条理,善于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该项发明去想象、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使人类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出示多媒体图片:笔记本电脑、微波炉、互联网络、mp4、工业机器人、探测机器人……)
2.谁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些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预设:
(1)笔记本电脑的发明使电脑用起来更方便,即使在户外也可以使用。
(2)微波炉的发明让我们做饭更简单,好吃的饭菜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好。
(3)探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到危险的地方去进行科学试验,这样既能搞科学研究,又保证了我们人类的安全。
3.正是有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和不断的探索,我们才能分享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和快乐。法拉弟曾说过,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今天我们就展开自己的想象完成习作:《如果发明……有多好》。(板书课题)
[结合现实生活,深入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习作找好定位。]
二、明确 要求,理清结构
1.在进行想象之前,请大家打开书,细读本次习作提示。
2.汇报交流,明确习作的要求。
要求:(1)给想要发明的东西起一个名子,把文题补充完整。
(2)讲清楚这项发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结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和习作要求,你认为要写好这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住哪几点呢?(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有序地描述发明的产品。最后归纳小结并板书以下几点。)
(1)结合生活你想发明什么?
(2)这项发明的.原理或外观(样子)的介绍。
(3)这项发明的主要特点、性能。
(4)具体想象它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好处。
4.要想把你的发明介绍得清楚而具体,哪一部分应该详写?(教师引导学生详写发明的产品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好处。随机板书:详写。)
[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把想象出的发明有序地描述出来。]
三、交流点拨,展开想象
1.静心思考,确定说的内容。
假如现在你们都是科学家,在科技展览大会上,你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发明创造,请你准备一下,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发明创造。
2.小组内交流,评评议议。
(1)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有序地介绍一下。
(2)认真倾听,按习作要求小组内评评议议。
(学生可能会随意想象,发明一些让人们不劳而获的机器,教师应把握好主流方向,对学生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3.推荐代表,台前介绍。
(1)大家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了发明,你们的发明与众不同,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好处。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把你的发明介绍给同学们。
(2)分别介绍。
4.针对每个发言人介绍的发明,教师可以相机点拨,也可以集思广益,加以评价和补充。
[依据题目,集思广益,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说清楚这种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在互动中,使想象更合理,内容更完善。]
四、完善想象,起草习作
1.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仿佛可以想象到未来生活的多彩和美好。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发明创造用文字描绘出来。
2.起草拟写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一、自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习作要求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相互评改
1.小组内互批互改。
此处的评改,重在评改的过程,引导学生依据习作要求进行,以突出文章的重点部分。
2.课堂交流,美文共享。
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读一读,师生共同评价。
3.对通过修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进一步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拓展思路,借鉴他人的写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切实提高习作水平。]
三、誊写习作
篇19:教科版《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
一只美丽的小鸟站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今天,让我们来读一个发生在小鸟和大树之间感人的故事。
板书:
小鸟、大树
2、揭题:
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一读:
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二读:
出示生字词,纠正难读字音。
3、三读:
分5段检查朗读情况。
4、四读: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默读,默读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问题等等都可以。)
5、小结:
同学们第一次与课文进行亲密的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了。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板书:
好朋友:
⑴ ……是好朋友。
⑵ ……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⑶ ……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请默读,把这些句子划下来。
2、交流:
⑴ “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啊!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有这样的朋友幸福吗?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小结:他们真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好朋友)。
⑵ 分别时的对话:
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⑶ 怎么找的语句:
在寻找的过程中,小鸟有多次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①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②“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③“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从这些话里我们最能理解小鸟的心情了,自己读一读。
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什么感受?
(一次比一次焦急、担心、难过。)
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师生合作读)
(分角色朗读)
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你觉得谁读得比较好,或者是哪个角色你能比她读得更好?
⑷ 小结:
小鸟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找了好多地方,真可谓是力尽千辛,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大树,却发现昔日的好朋友变成了灯火,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有什么感受,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在课堂练习本上)交流。
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小鸟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自由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
2、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3、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4、总结: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一、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
(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二、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合集19篇)】相关文章:
连词成句日记2022-10-13
《神奇校车在人体中游览》读后感2023-09-09
促进教师发展活动方案2023-09-04
描写感受自然七年级作文2022-07-28
七年级感受自然的作文2022-12-01
诗意的自然七年级作文2023-12-20
春_小学作文2023-03-25
初三感悟自然为话题的作文2024-01-20
感悟自然作文600字2024-01-24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音乐想象力的重要性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