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29 11:29:0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超凶得白”为你分享12篇“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

篇1: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篇2:王维《画》教学设计

王维《画》教学设计

板块一:猜谜激趣

1.师出示课外谜语,生竞猜谜底.

2.师读本诗内容,生竞猜谜底.

3.师揭晓谜底,出示诗题.

板块二:正确读诗,多样识字.

1.读诗认字

认真读古诗两次,遇到不会的拼音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2.出示生字,全班一起读一读.

板块三:围绕谜面,发现谜底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将景物圈出来

2.学习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有色水无声对比,山是什么颜色的.?水有没有声音?

为什么看过去山有色,但是水无声呢?(画中的水)

(2)这里有几个生字我来考考大家

色:斜刀头,色彩、白色、景色

有:有的、有趣、没有

无:没有就是无的意思,无数(实在太多了,没有数字可以记录下)无声、有无

(3)这句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远近)

(4)远:距离很远,远方、远近、永远(一直)

近:距离近,近处、近来、相近

远和近有什么相似之处?(走之底)

请你说一说,在教室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近?

(5)这里还有一个字很神奇,近—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换一换识字法)

听:听见、听说、打听(向其他人询问)

3.学习第二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这里有两个景物,花和鸟。

(2)同学们春天到了花朵盛开了,但是现在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盛开着?(画上的花)一般的小鸟在人走进都会飞走,但是为什么我们走进了,这只小鸟动都不动呢?(画上的鸟)

(3)这里也有一对反义词(来去)

(4)来:来去、从来、回来

去:去年、回去、不去

(5)这里还有最后一个生字,它是还

4.读了这首诗,你从哪里猜出它的谜底是画的?

板块四:指导书写,规范写字

1.出示来去,让学生观察笔顺、笔画特点

2.范写:来(点向里斜,长横在横中线,垂露竖在竖中线,撇捺要写得舒展)

去(短横在横中线上面,长横在横中线下面略微往上倾斜,撇折要略微往上提)

篇3:王维诗教学设计

王维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 主旨 )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 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 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 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篇4:王维送别诗的画

王维送别诗的画

《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韵译】: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评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诗的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与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一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篇5:《诗画童年》教学设计

《诗画童年》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山村孩子的画》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入情入境”等朗读技巧

3、 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并能模仿并创作儿童诗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教学难点

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 让有绘画才能的.同学用画笔画出童年生活的场景,教师课前搜集学生喜爱的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深情诵歌,重温童年

师: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话像不像一首小诗?请你们一起深情地朗读一下。

师: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暖暖的春日里,谈一个温暖的话题。(生齐读课题《诗画童年》)

二、品读诗歌,回味童年

师:有这样一首诗,里面装满了孩子新奇的想象和可爱的愿望,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请自己朗读诗歌《我想》。

(一)品读《我想》

1、 这个孩子有哪些愿望?

2、 你最喜欢哪一节?读一读,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

3、 大家齐读《我想》

师:大家读得真棒,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的大自然之中,你们就是那群娇嫩可爱的鲜花绿草,《童年的水墨画》又会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放声朗读一下!

(二)品读《童年的水墨画》

1、你读过有什么感受?

2、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一读。

3、总结:怎样读诗能把诗读好?

4、板书:“想象”“入情入境”等朗读技巧

5、多种形式朗诵.

(三)拓展阅读《山村孩子的画》

请用上述技巧朗读《山村孩子的画》

三、你言我语,诗话童年

读了这么多,我现在特别想听一听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描述你的童年。

(四)你书我画,记录童年

1、仿写《我想》或《山村孩子的画》

2、配图写诗

3、展示交流

结束语:童年如梦,如烟花般,虽然灿烂美好却短暂,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所言: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生活却一去不返了。所以请珍惜这短暂的童年时光,用你手中的笔绘出你们如诗如画般的童年,绘出你们精彩纷呈的未来!

篇6:王维《山居秋暝》诗画艺术赏鉴课教学设计

王维《山居秋暝》诗画艺术赏鉴课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一个别样的王维,并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主线来品味其独到的诗画艺术。

【教学目标】

1.一人: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王维诗画的能力。

2.一诗、一画:认识山水田园诗、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与画作“画中有诗”的特点。

3.一种境界: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和山水画的空灵之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王维

师示一副对联:“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让同学们猜一猜这位有个性的诗人是谁,这位诗人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明确:王维,个性特征是“亦诗亦佛,半隐半仕”。大隐隐于市。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王维”。学生一般了解的是教学资料中概念性的王维。

教师按“陈铁民的《王维年谱》”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完整的与以往认识不一样的个性王维。(屏显陈铁民《王维年谱》节选)

701 周 则天帝 王维生。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生於武后长安元年,卒於肃宗上元二年(701-761 61),有“诗佛”之称。

715 玄宗 开元三王维十五岁。离家赴长安。

717 王维十七岁。在长安,间至洛阳。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20 王维二十岁,在长安。春,就试吏部,落第。是年,每从岐王范等游宴。

721王维二十一岁。是春,擢进士第,解褐为太乐丞。寻坐累,谪济州司仓参军,是秋离京之任。到济州。

726王维二十六岁。是夏之前,离济州司仓参军任。后官、隐淇上

729王维二十九岁,在长安。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是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赠维,维亦有诗送之。

731王维三十一岁。妻亡约在是年。

734王维三十四岁。仍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玄隐於嵩山。

735册寿王妃杨氏。 王维三十五岁。春,仍隐於嵩山。寻拜右拾遗,遂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740张九龄卒。 王维四十岁。迁殿中侍御史

741王维四十一岁。春,自岭南北归,尝过瓦官寺谒璇禅师。隐居终南山约始於是年归长安後。

745 王维四十五岁。迁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疑在是年。又尝至南阳郡,遇神会和尚。

750王维五十岁。是春,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

756 肃宗 至德一(玄宗天宝一五) 七月改元王维五十六岁。仍为给事中。上

年十一月,安禄山反。是年六月,入长安;玄宗奔蜀,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服药取痢,伪称瘖疾。禄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阳,拘於菩提寺,迫以伪署。八月,禄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维於菩提寺中闻之,悲甚,潜赋凝碧诗。九月之後,被迫为禄山给事中。

757 王维五十七岁。九月,唐军收西京。十月,收东京。唐军入东京後,维及诸陷贼官皆被收系,寻勒赴西京。维在西京,与郑虔、张通等并囚於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十二月,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维以凝碧诗尝闻於行在,又是时其弟缙官位已显,请削己职以赎兄罪,肃宗遂宥之。

758 王维五十八岁。是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760 王维六十岁。是春,严武为河南尹,赴任前至维宅访别,人赋十韵。夏,转尚书右丞。

761 王维六十一岁。仍官尚书右丞。是年春,弟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上〈责躬荐弟表〉,乞尽削己官,放归田里,使缙得还京师。五月四日,缙新除左散骑常侍,维进上谢恩状。七月,卒,葬於辋川。

(斜体黑字是王维故事中当重点讲述的人生转折点或可圈可说处,也以便学生认识王维由一位才艺双馨的有为青年转变为亦隐亦仕的山水诗人的思想历程。)

(王维生平资料: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关于王维的生年,至今尚是一个谜。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说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也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右丞年谱》即断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根据卒年61岁推算,则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与大诗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缙为王维胞弟,官至宰相,两《唐书•王缙传》皆载王缙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年82岁,推之则生于武后久视元年(7),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暂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的籍贯,也有争议。《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交集》说王维为河东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说是太原人。对于王维之弟王缙的记载,《旧唐书》说是河中人,《新唐书》说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河东郡,乾元三年(760年)升为河中府,所以又称河东、河中。现在一般通行的说法,认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属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后,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这样,王维与年晚于他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同乡。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关于王维应举,《集异记》曾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京兆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也将应举,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荐。但歧王权势哪里比得上公主,不能与公主争,于是只好以王维的才华去争取公主,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过了几日,岐王让王维穿上锦绣衣服,鲜华奇异,带着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说是带酒乐来为公主奉宴。王维为皙白少年,风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见后,问岐王说;“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说;“是个懂音乐的。”便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维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公主直接问王维道:“这是什么曲子?”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公主甚感惊奇,非常高兴。岐王趁机对公主说:“此人不只长于音律,若说词学,更佳,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感惊异,问王维是否有写就之诗,王维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公主看过之后,惊奇不已,说;“这都是我所诵习过的,从前以为是古人之作,原来就是你写的!”于是让王维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于客人之列。王维风流蕴籍,而且说话风趣,大为座中各位贵人所钦重。岐王见时机成熟,便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诚为国家的荣光。”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说:“听说您已经嘱托,解头不是要给那个张九皋吗?”公主笑道:“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张九皋。”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要取解头的话,我当全力荐你。”就这样,又改荐王维,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属实,或者纯属传构,但从中可知王维少年时代便成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维中状元,却是事实,据考证,乃开元九年(7)状元,时年21岁。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使王维甚感惋惜。在裴耀卿离开济州不久,王维也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据陈铁民《王维年谱》,王维离开济州后,在淇上住了二年,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初到长安,他即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年)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间又丧妻。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

虽则王维劝孟浩然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灭,或者因名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这样的官职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而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阙、库部即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此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二、诗中有画——品《山居秋暝》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同学们自行研读《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性的文字,内容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这首诗描绘了哪些画面,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该设计旨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研读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在展示过3-5名学生的诗歌赏析后,可从以下四方面阐述诗歌的诗画美:

1、“诗中有画”的景物描摹。王维善于以画入诗、诗画相融。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莲花等多种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图。不仅如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

2、清新自然的优美音韵。《山居秋暝》不仅画意盎然,而且诗中时时流动着清新自然的音乐旋律。那淙淙的泉水声和脆亮的喧笑声,洋溢着迷人的韵律,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不仅如此,王维对音、韵、调的把握也十分精确。颔联和颈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每一个字音读其声想见其形,形神皆备。全诗意脉一贯、呼应联络,确实有行云流水之妙。

3、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这首诗中还带有诗人超然物外、洒脱高雅的阪依情趣。这种情趣的表现与王维所拥有的禅宗心性有很大的关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在诗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静谧境界,而且还能领略到一种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

4、安静淳朴的生活理想。在诗中,诗人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个安静淳朴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的营造,表达了他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在“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人生境界中,他对自己远离污浊官场的选择感到由衷的庆幸。毫无疑问, 在《山居秋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诗人不单只是喜欢这里的山水景物,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已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已经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境界。其中的景物描绘,也不仅表现了清幽淡雅的绘画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清远淳朴的人格美。

(屏显前人对此诗的评价)清.郭濬:色韵清绝。

明.周珽: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

三、画中有诗——赏《雪溪图》

王维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对自己的绘画更情有独钟。让学生欣赏王维的《雪溪图》(屏显该图),并说说画面上有哪些内容、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雪溪图》资料:传世的《雪溪图》可以说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

《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无款。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此《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

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图采用俯视法,所画场景之透视异常精确,无论比例、角度,即使以焦点透视质之,皆中规矩。

此画无款。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故长期以来认为是王维唯一的山水作品流传至今。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学生欣赏完《雪溪图》后,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王维山水画的特点:

1、“画中有诗”的诗化审美。王维开水墨文人画的先河,将画的构思、布局、形象、赋彩进行诗化审美,讲求画面的朴实无华和意境淡远。《雪溪图》正体现这样的特色,画面玉带小桥,几间草庐、几株寒树错落在山峦雪谷间,山坡溪水静谧幽深,林木稀疏蟠蜒,更显画面雪味醇厚。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一幅山峦素裹,疏木多姿,溪水纯净的可望不可及的梦境图景;而透过这绘画的表面又可见作者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思想的融入,即画境中的诗意。《雪溪图》,墨笔山水画,写雪景寒舍,确有“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意境。

2、与众不同的“破墨山水”技法。王维曾学李思训大青绿金碧山水,但是他为了适宜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显然水墨画比之重彩画,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雪溪图》 可以称得上运用这种墨法的杰作。以水墨为“渲淡之法”的表现手段,是王维的创造,对后世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尤为深远。

3、《山水论》《山水诀》是王维的两篇有关绘画的论著,包含作者对文人山水画的许多技法和要求的思量。“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 ……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这表明王维注重的是笔下山水的神韵。

4、山水画“南宗”之祖。明代董其昌评王维画曰:“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画眼》)又将王维与李思训比较,认为“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水墨画在唐代因文人画家之倡导而兴起,一千三百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王维也因倡导“水墨渲淡”,“援诗入画”,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近代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亦称王维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四、诗画合一,形神兼备。

为什么苏轼单单高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原来苏轼是王维的追随者,他亦将诗画结合在一起,在宋代把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屏显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局部)苏轼评价说:“吴生(吴道子)虽妙绝,犹似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宠樊”“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东坡认为绘画逼真并不是第一要义,王维的诗画讲求像外之意、画外之情,是文人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画里的景和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王维在诗画中或是借景生情,或是寓情于景,景情息息相通,合而为一,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地。如果说景是“形”,情是“神”,那么“情景交融”亦即“形神兼备”。无论是写诗,还是绘画,单是“形似”尚嫌不足,务须达到“神似”,即做到“形神兼备”,才称得上佳作。

清人徐增曰:“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而庵说唐诗》)王维是人中龙凤,多才多艺之人。他将禅悦之境融合到诗歌中、渗透进绘画里、沉浸于整个生命历程。其实,王维的每一首山水诗,都可绘出一幅山水画;他的每一幅山水画,亦可吟出一首山水诗。王维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篇7: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从落花写到了夜,然后写到山空,再写到月亮,又写到了山里飞的鸟。这是一个什么顺序呢?从近到远、从低到高。

教师小结:这首诗歌不是简单的在罗列材料,而是一个立体的、交*的、流动的画面,

“人”的特点是“闲”,“花”的特点是“落”,“夜”的特点是“静”,“春山”的特点是“空”,:“月”的特点是“出”,“鸟”的特点是“惊”。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四、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篇8:王维诗《观猎》教学设计

王维诗《观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本读懂诗歌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鉴赏《观猎》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主动探究。

2.了解边塞诗常见的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王维边塞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难重点:

理解王维边塞诗歌的特点,并归纳唐代边塞诗歌常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篇目:

《观猎》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讨法、讲析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检查《辛夷坞》的背诵。

前面学习的是王维清淡、自然的诗歌,这节课我们感受王维诗歌的另一种风味,大家打开课本,我们共同来学习《观猎》。

2.感悟诗歌

(1)让学生默读《观猎》,疏通大意。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感悟诗歌。

本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具体分析:

首联: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诗的首句未写人,先写声。次句才写射猎的主人。此联先声夺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颔联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射猎之地,草已枯黄,积雪也消尽了。表面看只写了鹰和骏马,实际上还是写人,写出了将军雄姿英发的威武气概。

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篇9:王维的诗与画介绍

王维的诗与画介绍

王维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其母居士,一家人信佛。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太原祁,起初仕途顺利不久因事被贬济州后因张九龄得到提拔重又作了京官,四十多岁时归隐但并未挂冠而是一直半官半隐。王维使山水田园诗达到高潮并也因此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的诗类型题材多样,但成就最高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提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幅清新秀丽的画卷。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在这样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艺术上很是辉煌灿烂,加之自身的努力,使得王维不仅在诗歌上造诣很高而且对绘画、音乐、书法也非常精通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他在其《偶然作》中就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正因为王维对画如此精通,所以其诗才美如画,让人陶醉。

王维诗中中画意 王维诗中绘画技巧 王维诗画的相融

王维的诗中通常运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和技巧。首先,王维山水诗的景物描写中十分注意构图,“清代蒋骥在《山水诀》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

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王维就是运用绘画中的这种构图方式来描写诗中之景,借画家之笔融诗家之语将大自然的美再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顺序清楚,层次宛然”如《汉江临眺》一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水的浩瀚、江的雄浑壮阔为背景,紧接着写烟波飘渺山色的若有若无,颈联写郡县城邑点缀其中,后又总的抒发了自己对襄阳风光的喜爱,全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以水的辽阔为大背景,有山又有水,水的浩瀚山的飘渺,山水缠绕,又有城邑作点缀,有景又有人,自然和人相照应,相衬托,和谐的融在一起。层次清楚。又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便将终南山的.雄浑巍峨、高远不尽作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颔联写山间白云青霭,迷离变幻。是为衬其山之高,“宋代的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林泉高致》)’”颈联写登上巅峰后一切尽收眼底,景物也变的比较分明,尾联写自己想借宿一宿,隔水问樵夫,画面上出现了人物,写的饶有情趣,也因此突出了山之荒远。

这首诗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来彩绘,层次清楚,开合分明,又有细碎点缀其间,最后一联写人物是细部特写。还有很多山水诗也是运用这种构图方法来写的比如他的很著名的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还有《过香积寺》等。

王维在《终南山》中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这就是中国构图的方式,“散点透视”也就是在一幅画里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角多角度的来表现,这也是不同于国外绘画之处,因为我国绘画是提“神”,是写“意”,是画“境”,而非写实。“宋代郭熙把这种多角度的透视方法总结为“‘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林泉高致·山水训》)”从中可以看出视角不同会达到或明或暗的效果,从而给人不同的主观感受,不仅会从明暗色彩上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形状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突兀、重叠、冲融等也给人不同的美感享受。这样在色彩形状上不断变化从而人的视觉感受也随之变化进而主观上也起伏不定。始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或厌倦,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终南山》一诗首联站在山下仰视山巅,颔联写山中云气,视点在山间,颈联是站在山尖俯视,视角便又移到山巅,尾联写隔水问樵夫,证明自己在山间,视点又移至山谷,不断变换着、移动着。

王维山水诗中很多都运用了这种移步换形、散点透视的方法,很典型的比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五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首诗中作者逐青溪水、随山万转不断变换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将一串串景物串联起来,溪水流过乱石发出一阵阵喧闹声,仿佛溪水和乱石在玩耍就犹如青年男女在嬉闹一般,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接下来流经深松里的悄无声息,一动一静形成强烈对比,而一颗喧闹的心也随之静了下来、沉了下来。紧接着流入了开阔的平野,微波荡漾,一片片碧绿的菱荇,小溪温柔的缓缓流过,流入芦苇丛中,两岸的芦苇相映在水中,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啊!这首诗由一个个画面串联而成,小溪每流经一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每流经一个地方作者都是站在新的角度来描绘,移步换形,多角度多层次的来再现大自然神奇的美。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注意色彩的表现。我国绘画中十分注意色彩的相互映衬和调和对比,王维的山水诗中这点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充满寒意的秋山一片苍翠,秋水潺潺流淌,倚门听蝉鸣,渡口的落日,金黄的光芒,还泛着点“夕阳红”村口炊烟袅袅升起,醉酒佯狂,放歌吟唱。这首诗里秋山的一片苍翠,秋水的绿,渡口的夕阳,村口的炊烟。秋山秋水的颜色比较有层次,也是一种调和,夕阳与这两种绿相互映衬,色彩丰富而不会导致太单调,加之袅袅升起的炊烟作为“补色”作为点缀。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便跃在眼前。

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重点是“空翠湿人衣”写绿的苍翠欲滴、山中的苍翠,而开头却写白石、红叶,满眼的苍翠中跳出几颗白石,冒出几片红叶,整个画面立刻变得俏皮活泼而又生动。而作为补色的红叶更衬出绿意之浓、苍翠欲滴。整片的绿和红叶的点点红形成整体和细节的相互映衬,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还有《积雨辋川庄作》、《山居即事》、《辋川别业》、《终南山》等都体现了王维山水诗中的色彩美。不过王维诗中色彩艳丽的描写并不多见,更喜欢用的颜色是“青”和“白”这是因为王维所追求的是萧疏淡雅的风格所致,他讲究水墨勾染,“运墨而五色具”而且我国绘画讲究写“意”提“神”,青、白是水墨画写意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从中看出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之间的内在关系。

篇10: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及反思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及反思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设计思路: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授之以渔”的过程。

第一步,谈话导入,初读解题知作者。

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就“你认为我们要读懂一首古诗,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就为后来的古诗学习需要的方法作出铺垫。

3、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据。

第二步,细读讨论明诗意。

1、一读,诗文读通顺。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选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熟悉诗文,扫除生字障碍,同时自主解决部分难点。

2、二读,讨论明诗意。

启发学生借鉴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进行自学。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你都读懂了哪些地方?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为学习任务,在多次自读、指名读的基础上进行自学、交流。

第三步:诵读想像悟诗情

要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因此,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体会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图背古诗:《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静夜诗》

3、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鸟鸣涧》。

4、齐读课题,解题。“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5、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屏显古诗)指名读。(a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b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c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d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出示停顿)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评:你真会思考)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生回答)

a:我们来看这里有桂花、夜、山、月、鸟、涧。这些自然景物有几种?(六种。)

b:这六种自然景物并不是简单的顺序罗列,而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山水画。你能不能读出来呢?体会一下。读一遍。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

7、刚才老师说这首诗中的景物是有顺序的,是什么顺序呢?(用手势)从落花写到了夜,然后写到山空,再写到月亮,又写到了山里飞的鸟。这是一个什么顺序呢?(生:由远到近。)

a:是由远到近么?(生:从近到远。)

b:还有其他的么?看老师的手势——(生:我觉得是从低到高。)

师: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对。这首诗歌不是简单的在罗列材料,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画面,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指名回答。生:景物的特点是静,还有美。(板书静、美)(评: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把这个字找准了。)师: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三、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指名读:你来读。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出来了那种静。

2、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a.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张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b.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回答)

c.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哪个字写作者内心的静呢?(生:闲。闲的解释是安静)怎么才叫闲呢?(生:因为他没有什么事情,很休闲——)

d小结: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e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的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a不错,你的朗读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那桂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b听着真美,风起花落缓缓的,是那样的轻柔。c一个落字读得很到位,就像真的看到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样子。)(女生齐读、齐读)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a.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b.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a读得真好,那寂静的春山仿佛就在我们面前。b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恬静的画面。c想一想,诗人心中装的不是一小片山,而是整座山哪。d看着这座山,王维一定是这样说的:夜静春山空。)(范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a柔柔的,轻轻的,都沉醉在“静”中了。b如果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那你们的朗读就是读中有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篇11: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篇12: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法

生:观察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 文读给 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

斤的笔顺是:

(4)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抽读卡片。

(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远 看 山 有色,

近听 水 无声,

春 去 花 还在,

人 来 鸟 不惊。

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鄂教:《夏天和冬天》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四单元复习

《第八次》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推荐12篇)】相关文章:

空间与图形、可能性复习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2022-11-13

新编小语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9-15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2-05-07

古诗的分类2023-07-20

六年级教学计划上册2022-09-30

初中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精选教案范本2023-07-05

《风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2022-05-06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2022-12-14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2022-06-23

小升初分类作文范文2023-09-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