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精选9篇)由网友“呲牙小浣熊”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地理《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篇2:水与生命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三课《水就是生命》。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科学喝水,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根据新课标要求,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水就是生命”含义,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的2――6自然段。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教学难点:学习排比、比喻句,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导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
三、课时安排:根据课文内容,教授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把握大意。
第二课时:理解水就是生命的含义及科学饮水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的步骤有五步: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qing,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引入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二)引导初读、识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溶、胃、尿、泄、唾、惕、剂、疫)并学习。
(2)解释词语(新陈代谢、不言自明、粗制滥造、吐故纳新)。
(学习生字、扫清生字障碍,为学生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意:课文介绍了水的重要性和科学饮水的知识。
(三)朗读、感悟课文: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我分6点进行:
1、理解水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自读,找到有关水重要的句子品读。)学生阅读相关的句子,老师整理归纳,板书:
①溶解加工食物。
②血液、淋巴液运送氧气和营养。
③尿液排除废物。
④呼吸、排泄和出汗带走热量。
⑤唾液、泪水滋润口腔、眼。
⑥腹泻排毒、眼泪护眼。
以上作用都与水有关。(估计第一课时讲到这个内容)
2、理解水的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指导学生学习“水是技艺高超的化学师……勤奋又忠诚。”等句子)水的作用是:维护生命。板书(见上图)
3、指导学生朗读“液、汗、泪……活不成”。体会水维护生命的重要作用。学习运用排比、比喻句的作用。
4、指导学生科学饮水。(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①多喝水,少喝饮料。
②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科学饮水。
③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5、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6、小结:
①学习课文,认识水是很重要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的道理,懂得了科学饮水的知识,养成喝水的良好习惯。
②掌握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拓展。
水很重要,但人类却不珍惜,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五)作业。
写一篇作文:看看社区周围,人们是怎样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从学生感知开始,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拓展设计又带学生走出文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设计体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
附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板书如下:
水 就 是 生 命
①溶解加工食物。
②血液、淋巴液运送氧气和营养。
③尿液排除废物。
④呼吸、排泄和出汗带走热量。
⑤唾液、泪水滋润
篇3:《水与生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科学喝水,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根据新课标要求,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本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说学生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独立阅读能力较强。阅读时能为文章作批注,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作为农村学生,学生视野不开阔,活跃不思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导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教学时,始终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来贯穿整堂课,同时,还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节课的关注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鼓励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主要的步骤有三步:
(一)、预习案
围绕目标1,设计了三个小题,依次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归纳主要内容,学会质疑等方面的预习情况,同时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探究案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主要设计了四个探究点,其中探究点一(水在人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和探究点二(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应注意哪几方面?)解决教学目标2。探究点三(完成课后第二题,思考)和探究点四(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解决教学目标3。这部分注重学生的自学与交流合作,在每个探究点后都有学法提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训练案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主要设计了两个小题,一是阅读文段及观看课件后谈感想,一是习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练习列提纲。
五、教学反思
《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语言通俗易懂。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很好上,但为了适应新形势,我尝试采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字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重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开拓视野。教师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中擦亮智慧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谈话中时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虽说一节课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但我坚信只要常抓不懈总会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那么一天。
2、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学习。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的使我们的学生会学习,再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有法可循。比如:自学字词的方法;捕捉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列提纲的方法。
3、多媒体的适当使用,激励学生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乐学、愿学。
4、遗憾。
一是学生的预习没有落到实处,导学案发下去后,未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导致在预习案时耗时太多,使后面的环节用时紧张。也导致第二个遗憾: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小组合作交流时不能准确的得出要点,因时间原因,被我夺权,未充分展开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今后,我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受益,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夯实基础。
篇4:高中地理中那些与水的知识
高中地理中那些与水有关的知识
1、凌汛
河道冰凌阻塞、解冻或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黄河凌汛即在黄河河段上发生的凌汛。
主要发生河段:如宁夏河段中卫到石嘴山,河南郑州到山东滨州
原因:
(1)河段必须有结冰期
(2)河流的流向必须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2、荆江牛轭湖
牛轭湖示意图
(1)定义: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2)形成过程:
①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在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在有深厚松散堆积物的平原上,多形成能自由摆动的自由曲流。
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
③河曲愈来愈弯。
④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
⑤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⑥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3)荆江牛轭湖分析: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①自然环境:长江从三峡奔流而下,路经崇山峻岭,过了荆门口,地势陡降,一泄千里,流速减缓,流水切滩作用减弱,适宜河曲发育。同时,带来大量冲积沉积物,荆江段的土壤结构为上粘下沙,容易发生崩岸现象,加剧了河曲的发育。
②上荆江段有一部分人工分洪区,使得汛期洪水和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流水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利于曲流发展。
3、长江南水北调
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4、若尔盖泥炭型沼泽
泥炭沼泽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气候、地理、构造。
气候要适于植物的生长,地理要有水体,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生长在沼泽中的'植物的枯植败叶必须没入水中,隔绝空气,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还原条件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质。如果没有水体沼泽条件,植物遗体会分解,不可能成为泥炭。象东北大森林就不能形成泥炭。
构造因素:植物的遗体堆积在水中,迟早会使水体变浅,最后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风化,不能成为泥炭。所以,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沼泽基底沉降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植物的遗体分解,同样泥炭化作用停止。所以泥炭层的堆积厚度在没有大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时,主要受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与沼泽基度沉降速度相同的时间长度。
5、三江平原潜育型沼泽
三江平原的沼泽多发育在靠近山地的低洼地区以及平原上的低洼河漫滩上。
地形:这里地势低平,坡度极缓,汇水条件好。平原上有20多条主要河流,多数河床狭窄,河道弯曲,甚至是没有明显河槽的沼泽性河流,宣泄不畅。
气候:这里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湿润阴凉,降雨集中,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无法排出,造成严重秋涝。
土壤:在10月末或11月初地表水即开始冻结,形成冻层。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40厘米,最大厚68厘米,春季冰雪融化,但因下部有粘土层、亚粘土层和地下冻层,水分不易渗透,因而加重了地表积水。
生物:在冷湿多水的环境中,苔草、小叶樟、沼柳等沼生和湿生植物繁生,覆盖率达70%以上。水、土、草交互粘结,致使这里沼泽遍布,集中连片。
篇5:《水与生命》的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三课《水就是生命》。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科学喝水,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根据新课标要求,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水就是生命”含义,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的2——6自然段。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教学难点:学习排比、比喻句,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导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
三、课时安排:根据课文内容,教授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把握大意。
第二课时:理解水就是生命的含义及科学饮水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的步骤有五步: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qing,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引入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二)引导初读、识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溶、胃、尿、泄、唾、惕、剂、疫)并学习。
(2)解释词语(新陈代谢、不言自明、粗制滥造、吐故纳新)。
(学习生字、扫清生字障碍,为学生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意:课文介绍了水的重要性和科学饮水的知识。
(三)朗读、感悟课文: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我分6点进行:
1、理解水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自读,找到有关水重要的句子品读。)学生阅读相关的句子,老师整理归纳,板书:
①溶解加工食物。
②血液、淋巴液运送氧气和营养。
③尿液排除废物。
④呼吸、排泄和出汗带走热量。
⑤唾液、泪水滋润口腔、眼。
⑥腹泻排毒、眼泪护眼。
以上作用都与水有关。(估计第一课时讲到这个内容)
2、理解水的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指导学生学习“水是技艺高超的化学师……勤奋又忠诚。”等句子)水的作用是:维护生命。板书(见上图)
3、指导学生朗读“液、汗、泪……活不成”。体会水维护生命的重要作用。学习运用排比、比喻句的作用。
4、指导学生科学饮水。(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①多喝水,少喝饮料。
②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科学饮水。
③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5、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6、小结:
①学习课文,认识水是很重要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的道理,懂得了科学饮水的知识,养成喝水的良好习惯。
②掌握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拓展。
水很重要,但人类却不珍惜,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五)作业。
写一篇作文:看看社区周围,人们是怎样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从学生感知开始,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拓展设计又带学生走出文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设计体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
篇6:小学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
小学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篇7: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一、说教材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盐水的蒸发,分离出盐与水,探究盐与水分离的方法。
教学目标有1、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2、学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分离食盐和水的探究过程和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
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呢?学生掌握了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体会到方法的不唯一。这恰恰体现了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一理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盐水溶液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增加和减少溶液中的水。通过实验验证饱和溶液中的盐与水的关系。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本课的教材在本单元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唤醒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并对以后要学习的知识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1、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情景,更能新颖、巧妙的使学生入情入境。
2、在第二环节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更好的合作,探究事物的能力。
3、在第三环节的实验中,用画图表的方法来解释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能更清晰地看清楚。
4、围绕“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焦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把科学知识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一开始,出示一杯水,往杯里加入少许食盐搅动后,食盐不见了,随即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这种现象叫什么?”
(此处学生在前节课已经接触到了“溶解”这一词语,这里让学生自己回答。)
继续往杯里添加食盐,盐沉入杯底不再溶解。提问:“你用什么方法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呢?”
(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3、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搅拌、加热、加水等多种方法,用哪种方法所需要的材料最少?方法最简单呢?让学生利用排除法评价实验方案,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4、师:在增加水分时,先看看杯中原来有多少盐水,在杯外壁作个记好。然后再往杯里倒入少量清水,经过搅拌,原来沉在杯底的盐会溶解在水里吗?
5、如果继续加水,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
6、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溶液的变化。(学生做好记录)
7、学生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8、引导小结:用增加水量的办法可以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
(在这一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继续探究,分离食盐
1、提问:(出示一杯盐水)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杯里的水蒸发减少,已经溶解的盐会怎样呢?如果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又会怎样呢?
2、师:刚才,同学们亲眼看见盐被溶解在水里。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水里的盐分离出来呢?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4、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分离出盐等方法,可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评价后进行排除)
5、能用桌上提供的材料来做实验吗?怎样做?
6、分组用加热的方法让水分蒸发减少,观察坩埚里盐与水的变化。
(在分组实验前,教师屏息注意事项,强调:a、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b、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完之前熄灭酒精灯,以防盐烧焦;c、加热后的坩埚、三脚架、石棉网很烫,不要触摸。)
做完实验了,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盐会和水一起蒸发吗?你怎么确定蒸发皿上留下的就一定是盐呢?或许盐水加热后变成了一种白色的物质呢?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它就是盐?(教师提出这么多的疑问,让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比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7、用放大镜观察坩埚里留下的白色颗粒,它是盐吗?把结果纪录进下面的表格。
名称颜色形状
像不像像不像
白色颗粒
盐
8、外部特征看起来白色物质和盐很像,那它是否具有溶解于水的性质呢?同学们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9、师生小结:用蒸发减少水分,可以分离出盐。
四、联系生活,拓展外延
1、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提问:那么,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播放海水提炼成盐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把海水中所溶解的盐全部提取出来,重量达到37000亿亿吨。如果把它平铺在陆地上,全世界的房子和人都将被淹没,只剩下几幢摩天大楼露在外面,因为盐的厚度将达到150米。┅┅
3、屏幕出示海水晒盐、机械化生产盐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海盐晒制的工艺过程。
4、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能分离吗?课外自制一杯糖溶液或味精溶液,并能用加热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突破难点
在第三环节中证明食盐溶液中水蒸发以后留下来的白色颗粒是盐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先请学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这是不是盐,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最后再由大家都赞同的方法确定这是盐。
篇8: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篇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范文,大家在写说课稿的范文的时候,不妨多加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篇9:小学品德与生活《变来变去的水》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要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重视儿童的直接体验,亲身感受.本着新课程理念,因此在进行本课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活泼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变来变去的水”这一主题,让儿童主动参与活动,不断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不同的活动形式,展示主题的深度也不同,能让具有不同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的儿童都学有所得.所以本活动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为二年级(1)班,部分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生活,书籍,媒体或与长辈的交流中也知道一些关于水的一些变化.这班学生性格活泼外向,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很有探究的兴趣.通过前面主题的学习,学生对水已具有初步认识.因此本课教学拟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并指导他们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把他们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系统化.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科学,更系统地了解水及水的三态变化,并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提升.
2,对水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和探索的乐趣.
3,能通过合作坚持,安全主动地完成活动,实验,体验观察发现,记录,实验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变来变去的水》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创设的情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辨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关注”.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之初,我通过设置悬念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喜欢玩游戏吗 请通过我的描述猜猜这是什么 ”简短的话语却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快速联想,寻找生活中的什么与老师描述的事物是一致的.此时,课堂的学习决不只局限于书本中,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听与想的过程中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学习之初的游戏又增加彼此间的亲和力,无意中增强了师生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谓“一箭三雕”.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教学过程真实,切合了学生的实际.整节课我努力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和孩子融为一体,像一个大姐姐.让学生释放出本身的童心,表现得很活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满足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初步了解了水的秘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玩着玩着”就发现了生活中常见到的水原来还有很多奥妙,在发现的基础上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此同时,感叹“平凡之中出新奇”!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伟大发现,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参与到学习中.在交流观看动画片的感受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突出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善于发现有可能就是伟大创造的开始,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探索水的各种活动中,他们情绪愉快,思维活跃,观察细致,发现了水的主要特征及现象,对水的三态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还乐于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同样的原理,整个学习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合作精神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中,体现了关心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实验中,我反复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认识发现的规律.
三,关注课堂的动态
课堂是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和评价,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合作,注意活动的衔接和学习内容的拓展,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孩子出现“水是白色”的观点时,我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利用水和牛奶比较,给孩子直观的认识,证明了水是透明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初步了解水的特性和在社会生活中水的变化.积累生活体验,使孩子对社会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水现象有了探索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并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动手能力.
五,说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喜欢以流动的方式来学习.在此次活动中,谜语的导入将会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
如果光说不练,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就不深,也很难把水的三态变化理解到位.所以,我考虑到,实验是与他们平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更易于理解,而且实验的难度不高,材料易于准备.在各个实验环节中,我力求把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装的愿望,他们更易于接受那些直观的,感性的东西.同时希望学生们能亲手实践及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及思考能力,更促进了他们与人的交流能力.学生将会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探究活动中来理解知识.此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
★ 高中地理说课稿的
★ 高中地理说课稿
★ 物理科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精选9篇)】相关文章:
大洲与大洋说课稿2023-04-30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2022-06-02
《叮咚世界——扬琴》说课稿2023-04-30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2022-12-07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2023-10-20
水循环教学反思2023-01-08
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2022-12-31
说课稿模板doc2022-04-30
小水珠旅行记600字作文2023-03-29
模板说课稿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