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时间:2023-01-22 07:30:30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共13篇)由网友“刘亦菲刘令姿的发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篇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文/赖国聪

摘 要:提问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人类发展史中重大的发明成果,是人类独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语言的运用方式,提问的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新的教学手段,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能为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引发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引发在学习语文学科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学好语文学科。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环节做到行之有效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提问的艺术;提问的目的;怎么提问

高中语文教学在某些方面上看属于一种目标式教学,这是由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的功能所决定的。语文课堂的精彩与否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有多精彩,而是能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再根据课程标准而适当扩展,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标准始终是其基本依据,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

一、提问要有延伸性

提问是一门艺术,当提出一个问题时,你能得到怎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法,要懂得发问的技巧,才能得到最想要的答案及提问时想得到的效果。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前的准备

提哪些问题,在什么时机提问,提问哪些学生,可能会给出什么答案,给出答案后该如何处理等,都要在发问前有充分的准备。尽量用生活经验叫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思考就不具有普遍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选择学生回答。善问也是一种艺术,有些教师虽然提问,但不善问,抓不住教学课程的核心。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让学生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三、提问方式陈旧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只有学生提问多,他们才能体验到由问所获得知识的快乐,才能把问题与知识能力结合,带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问号来进行的,有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进步,才能使思维活跃。如果只是想教完课程的话,只有课内的知识就足够了,但是想要课堂内容“有趣”,学生互动率高的话,仅仅是课内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把课内、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

一个问题,学生有兴趣了,就容易办了,而且可以办好。学习一样如此,有兴趣,就轻松,没兴趣,就沉重,读起书来,味同嚼蜡;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生活本来有滋有味,语文一样有滋有味,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把学生的兴趣点燃起来。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把《采莲赋》全文读给学生,大体讲解,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在适当时机加入一些课程标准中学生所不知道的文献,可以只读,不必讲解,留给学生自己想象的空间。这样引发学生的疑,课后必有学生想解开迷惑,通过各种方法找文献,了解背景,解开谜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目的不就是在于此么?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美国,学生经常提出问题,就算是错误的问题,也代表该学生在积极思考,而没有提问的学生则代表没有思考问题,教师在学末评分,往往高分给予了经常提问的学生,这一课堂氛围的养成值得我国教育学则认真借鉴。

四、提问不能过于单一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刚开始进入课程时就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叫学生把思想集中在想说的问题上,并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心更是学生的求知动力。杜绝教师随意提问、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这种陈旧的课堂提问,太过单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在叙述了此文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掂起江南”时,加入提问;“假如你是朱自清,你现在在清华大学荷塘,你会想起什么呢?”这样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产生联想。或者问“根据前后段落,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让学生主动思考,思考在“点”上,紧紧围绕教学课题,使之对文章写作手法及用意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在适当的时机,提问“那么朱自清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呢?”再来具体看课文,这样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问题也得到了深入性的回答效果,使得教学目的进一步完成。

五、提问的态度

身为教师要思考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位置,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要让学生减少紧张情绪,甚至主动配合教学课程中的提问。严禁惩罚式的提问,在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等现象,这时若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要知道导致这种个别现象出现的原因中也有教师的责任,如果能把课程教得生动有趣,全体学生互动起来,完全可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独特表达进行不一样的评价,不能总是按预先设计好的语言进行表扬,那样学生心理也不是舒服,学生自己也有想得到的评价,并非一味地想得到教师所谓的“肯定”。评价语言有向导性,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评价语言,枯燥乏味的语言直接让学生消极对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无法达到教师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语言技能之一,其不是新手段却是必不可少的,提问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启发性、针对性,还要有整体性、艺术性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称,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可见课堂提问之重要。

参考文献:

[1]方建昌。课堂提问艺术[J]。发展,(06)。

[2]汪生。高中数学教堂提问的高效性研究[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08.

[3]蒋中霞。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国论文中心,-01.

(作者单位 云南省腾冲县益群中学)

篇2: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

周盛基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

摘 要: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师生互动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字词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承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职能。语文教师能否通过课堂提问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智力,提问技巧与提问艺术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主要探讨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出一些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措施。

篇3: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教学过程中只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由于教师居于课堂的统治地位,学生的处境比较被动,因此,不能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各种潜质。这些现象在课堂提问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往往压制了学生的智力与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与提问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作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包括课堂提问环节。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居于统治地位,而学生则处在被动的地位,学生回答提问的积极性不高,且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与教师形成交流互动。语文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老套,也相对简单,往往通过一些强制性或确定性的答案来考问学生,因此,不具有灵活性与个性。教师在课堂问题设置时只是依照自己的兴趣或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

特点。提问过程中,教师严肃拘谨的态度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重视发散性问题的设置,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与意义

1.有利于构建活跃灵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交流的个性化

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修养以及在学生间的威信和亲和力。语文教师通过运用各种丰富的提问艺术,可以让学生获得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艺术化的提问语言会使学生提升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更加积

极。通过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新鲜别致的交流互动,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提问氛围,在增进学生与教师情谊的同时,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学习潜力

艺术品的作用是激发人们的想象能力,并有效开发人的智力。语文教师通过艺术化的提问方式和与学生探讨的方式,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在从事于一项艺术创作,因此,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将潜藏在心底的学习潜力激发出来。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的主要策略

1.设置新颖的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否定传统课堂提问模式的弊端,在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较为新颖的课堂问题,激起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鲁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当年写下这篇散文时的心情,根据自己的情感领悟力来读这篇散文中的每一行文字。

教师可在学生读完之后进行一些点评。

2.掌握因人而异的课堂提问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观察与沟通深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点名提问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提问方式,尽量使学生的个性

得到尊重,并达到较理想的提问效果。对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尽量放缓语气,并在其回答过程中点头示意,以表赞许。

3.教师注意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启发诱导学生的思考过程

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适时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与学生问题回答的进度形成良好的呼应,注意运用各种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语言,做到与学生密切的情感交流。可在问题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建立师生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循序善诱,启发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并且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与表达

能力。

4.灵活变换多种提问方式,丰富课堂的提问形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通过变换科学的课堂提问方式,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直接式的提问形式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情绪。因此,可以改变提问方式,将直接式问题转变为间接式问题提出来,这样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引领学生渐渐深入到文章的内涵当中去。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逐渐培养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在提问过程中提高提问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重点培养师生间的良好情谊,为课堂提问教学铺垫情感基础,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

读书,多接触艺术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真正为课堂提问注入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智力与学习潜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龙晓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语文学刊,(16)。

[2]简迎春。课堂提问艺术浅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01)。

[3]林勇成。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

篇4: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陶佑钦)

篇5: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文/杨晓峰

摘 要:地理课堂交往互动的主要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师生间对话交流是地理课堂交往互动的主要形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成功地进行师生间交往互动的前提。

篇6: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地理课堂提问是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手段,也是实施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变换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构建结构框架

教学的结构框架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师教学的组织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材料及其联系。地理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学会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认识、充实、完善地理认知结构的过程。设置悬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对形成结构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应用思维结果实现学生的认知迁移为线索展开的。可见,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骨架。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课程标准,必须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其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构建“世界气候的差异―气候的成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框架来进行。

问题一:结合课本第55页图3.22和第56页“活动2”,你能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吗?你家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为什么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海陆位置也会影响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思考并回答课本第58页“活动4”。

问题三: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于地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提出:

问题四: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二、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由易变难,切忌过易或过难。问题设计应前后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体经验是理性与感性的各个层面知识的综合,它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具有决定意义。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已有的经验,使新内容与现实的或未来的发生联系,不断产生“所感、所思、所想象”的切实体验,进而对新知识进行界定、理解、内化,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境界。

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的教学问题设计一时,可在讲解人口分布的特征后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国东部城市密集,课文中叙述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但从总体看,城市人口比重小,农村人口比重大,这是为什么?”“我国人口数量与分布现状合理吗?如不合理,你认为应怎样改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心理实验证明:当设计的问题由易变难时。学生的兴趣起初是逐渐增加的;当问题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问题最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在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时候,问题对学生最具吸引力。

三、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例如,当教师问:“为什么有的等高线向外突出,有的等高线向内突出?”学生就不知该怎么回答。若改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为什么有的地方等高线向数值增高的方向凸出,有的地方等高缓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凸出?”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计成:“表示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形状有什么不同?”学生就能够听明白了。

四、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对巩固记忆性的问题。要提示明确,表达形式简练,题型典型,可用填图、填表等形式设计。例如,在教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东西的干湿差异”之前,可用复习提问:“能在第35页图2.16上填出冬季0℃等温线的位置吗?”或让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其位置,为讲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埋下伏笔。对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发展思维的题目,要灵活多变,角度典型,可用读图、问答、计算等形式设计。

五、设计问题时要有留容

成功运用提问实施课堂交往互动功能的重要一环是在设计问题时有留容。也就是说,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仅是教师备课时设计问题总量的一部分,一般应有25%~30%的容留量,这些容留量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出现大多数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时可灵活采用的问题。有一定容留量的问题设计才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让学生质疑、发问、讨论的情境,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不能以教学课时紧为由而随意对待学生提问这一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周勤。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05.

[2]马骏。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2.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河桥中学)

篇7: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1] [2]

篇8: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篇9: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点思考

一、问题应提在何处

1、提在教学的关键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字词句提问,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抓关键词设问。围绕重点难点主线提问。

2、提在知识内在联系处。找新旧知的切入点。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从倍数,几分之几开始,感知、旧知――提问――新知。

3、提在探求规律处。

4、提在理解的难点处。如圆柱圆锥的关系,有V=SH,可提问:R=?D=?C=?。

5、提在思考转折处。0乘任何数得0,分解与综合。

二、课堂提问注意“五要”“六个度”

五要:

1、围绕教学内容体现重点和难点。

2、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

3、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

4、从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问。不唱独角戏又自问自答。过于直观无思考。

5、面向全体各有发展。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有别),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权利。

六度:

1、所提问题控制难度。刺激思维,集中注意,顾及大多数智力水平。

2、掌握深度,有一定深刻性。切忌不思索与绞尽脑汁。

3、巧设坡度。

4、增加亮度,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

5、增强跨度。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包容重点难点。如:学年月日时,粗简的提问“每年七月一日是(    )的生日”,比较好的提问是“七月一日是谁的头一天?”

6、巧选角度。

三、课堂提问中充分利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

一般的提问有对话式(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会不会、同意吗等);叙述式(是什么……)靠背诵;述理式(为什么……)。好的提问是扩散式(对解决问题你有哪些办法?好的问法是“怎么想的?怎么想到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遇到了什么麻烦?)

四、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1、提问题要精。有针对性(学生水平,知识的重点难点);整体性;导向性;系统性。

2、面要广。了解学生发言时的心理状况,不产生恐惧。

3、学生回答要评。尽量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认真耐心的听,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评价要恰当、具体、适度、有针对性。应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习惯。

篇10: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成果,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和运用,有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成功之处,也有脱离学生实际的失败之处,当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教学,不断进步。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突出课堂重点,在一堂课起到统领作用。在不严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有时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前言》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政治常识讲述的内容,我围绕着课本上提到“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国家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提出问题,问:1、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2、我国有哪些国家制度? 3、从制度上讲,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简略地介绍课本内容,吸引学生的共同参与。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

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将很难让接下来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高一“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火火的北京》。然后提问:“刚才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这首歌歌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就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精妙的发问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哲学常识第六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 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例如,我在讲政治常识第四课“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依据学生的思维梯度和层次,进行了如下的提问:1、什么是民族团结?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3、怎样坚持民族团结? 4、假如你是国家民政部门负责民族工作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在讲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学道理,更通俗地理解知识,我通过实物展示进行设问,以两个汉堡包与一支钢笔为例:1、为什么需要交换? 2、为什么能够交换? 3、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只能以这样的比例进行交换? 4、这种比例会出现变化吗?为什么? 5、这种交换体现了什么实质?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既加深了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劳动者的主要权力与义务” 时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案例“谁毁了我一生”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例中九个打工妹中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最主要的是打工妹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其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他们不但一下子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学过这些知识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接下来的整堂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

五、课堂教学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好象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因此提问时,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也不能过深,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提问时,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X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 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关键是设计什么问题,怎样设计问题,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这是一堂课是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篇1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论文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论文

成功的课堂提问,能起到风趣生动、平易亲切、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的作用。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对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具有显著的功能。通过提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作为科学教师,设计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性和新颖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服务于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的问题是否准确、新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问题本身合理、准确,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知道应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从哪些方面回答比较完善准确。如“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问域过大,学生不知答到什么程度,会把学生的思路导向歧途。若将问句改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这就很具体。

提问不仅要准确,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新颖。所谓有新颖,主要是指提问要有新形式,不是老生常谈,内容要新,使学生听后趣味横生,跃跃欲试。如,比较以下两个问题:“蚯蚓是怎样通过体表呼吸的?”和“为什么下过雨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前者易导致死记硬背,后者在联系实际中让学生活用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朝着规定的提问内容的目标进行归纳、总结。

二系统性和巩固性

提问的系统性是指教师要遵循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提问,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系统的、内容巩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体系设计提问,在所提问题之中隐含教材内容的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如“预防近视”专题可以提以下5个问题:

(1)眼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2)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3)何谓屈光不正?

(4)如何矫正近视眼?

(5)预防措施到位是否一定不会近视?提问时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关键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复渗透。提问时还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组织。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步步深入。

提问要注意巩固性。所谓巩固性,就是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知识,不断地巩固和积累前面所学过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讲“生殖种类”一节时,教师讲完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后,提问:“什么叫无性生殖?”学生往往只把课本上现有的原话重复一遍,好像真的懂了。于是教师再提出“无性生殖是否产生生殖细胞?”“产生生殖细胞的一定是有性生殖吗?”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无性生殖的两种情况:一是不产生生殖细胞,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另一种是产生生殖细胞,但不需要两两结合,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三变式性和多样性

所谓变式,就是围绕同一个概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叙述提出问题,使概念的本质更全面地暴露出来。采用变化题型、改换实例、隐蔽条件、转移思维方向等方法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大脑皮层各中枢积极参加活动,防止形成定势思维,而且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很大裨益。

多样性包括形式多样性,如口头提问、文字提问、实验提问等。回答形式也可以是泛问泛答、一问一答等。选择对象的多样性和问题材料的难易多样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问题的难度既要照顾全班的普遍接受程度,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待,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所提问题的题型多样化,有思考题、讨论题、练习题、实习观察题等,还要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

分析、综合、评价三类问题能刺激学生产生新知识,答案往往不是惟一的,属于高级认知问题,如“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哪类水更适合我们,为什么?”“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但是也会造成‘白色污染’,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应当废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高级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教师不可强迫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框框来回答,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允许有发展、有创新。

变式性和多样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变式的问题通过多样的形式和题型加以配合,显得更加新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型包含变式的内容,显得更加充实、活跃。

四连锁性和启发性

连锁性是指针对一个重点、难点,首先提出一些较大的问题,然后再化为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如一条锁链上的小环,环环紧扣,最后使大问题得到解决。如“简述长骨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这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也是《骨》这节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提出若干个小问题:

(1)骨的基本结构是哪三部分?

(2)骨膜有哪几种重要作用?

(3)骨质分为哪两种?分布怎样?

(4)骨髓位于何处?有什么功能?人的一生中,骨髓有什么变化?这样依次提问,最后归纳综合,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知识。

启发性提问,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因此,自然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周密设计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启发性提问,启发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把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移栽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头几天发生干萎现象,但是不久这株植物又逐渐恢复原状,是何道理”?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可引导回忆植物生活必须的元素有哪些?哪些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大量元素?植物吸水和放水的条件是什么?提出这些“含而不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求启而即发或渐发的作用。

五灵活性和实际性

针对学生中读书不求甚解的现象,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强、跌宕起伏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谓灵活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复述。但是,绝不意味着超纲离本,偏题怪题。具体来讲,所提问题不应在书本里轻易找到现成答案,而是可以在书本里找到答案的源头,或是材料在书外、原理在书内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推陈出新,有独到的见解。

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要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如讲“消化和吸收”时,可以联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平时所吃的食物中主要有哪几种营养成分?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偏食?

(2)为什么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暴饮暴食好不好?

(3)有人说: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是否正确,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正确回答就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六科学性、趣味性和检查性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遵循科学原则,考虑问题提出来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如果提出的问题有科学性的错误,就会误人子弟。在遵守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趣味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他们就能进行积极思维,探索求新。检查性的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提问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并能增强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联系和运用的能力,使获得的知识印象深、掌握牢。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逐步深化。同时,应考虑到,若学生回答有困难,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启发其思路,让大家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所提问题应有机动性和应变性,有些问题是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情况临时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之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之探究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其能否有效进行事关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探究价值与实践意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承载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理念,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是广大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和教学突破的焦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索结果:学科依据、基本前提、基本原则、出发点、问题关键与重要原则,并用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做了比较详尽而全面的论述。虽然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成功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与共同作用,但其最终都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只要本着为了学生发展的态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依据 原则 前提

课堂提问是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学生的思维倾向、思维训练、语文素养发展,无不是在课堂提问中展开、形成的。正因如此,课堂提问的有效度倍受各科教师的.关注。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论文、课题也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也清醒地意识到有效提问的至关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都在努力探究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现将自己一些浅薄之见,结文呈出,旨在引来方家之玉,以指点迷津,澄清视界。万望如愿!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学科依据。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是,学科不同,其教学提问的目标自然也就不同。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问必须立足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和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①]。新课程标准不仅是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问的学科依据,而且也是其努力实现的目标。提问有效与否,就体现在语文学科基本理念的实现程度如何。

在多媒体初兴时期,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有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了大量的动画、图片、影视片段和网页截图,其中内容、出示方式无不光彩照人,引人入胜。贯穿其中的课堂提问也大多依据视频变化,时而引来学生阵阵欢呼,时而引来学生唏嘘赞叹,自始至终,热闹非凡。可是,课后反思,却发现这样的提问似乎语文

参考文献:

[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点击下载浏览全部点击 下载此文件

篇13: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关于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池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入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和语言表达,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时要联系教材前后知识,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合理、新颖的课堂提问,从而达到提问的预计效果,下面就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针对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设计求助性提问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的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或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学生门易错易混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求助性提问.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识,发掘、掌握新知识.这种自发的反思,能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优化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学生之间通过问答,不但回顾了已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中要多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发散式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在授课时,要适时的提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方位、多途径去思考、分析、解决.如:在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性质和图象的基础上,出示下面问题进行练习提问:(1)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经过点(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一个反比例函数,当X=-2时,Y=-3,求此函数解析式;(3)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D,得一直角三角形,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4)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点A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D、E,得矩形ADOE,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5)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三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点A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D、E,得正方形形ADOE,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通过这种多变习题的训练提问,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设计中想的多,想的细,想的活,从而增加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三、课堂中要多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提问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带有强烈的探索性,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讨论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去提问,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对一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进行提问小结

一节课讲后的课堂小结,应具有整合知识、深化知识、评价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的功能.因此,一堂课接近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所授的内容,更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示学生巧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勤于积累,课上灵活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问应处理的关系的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微探论文

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游戏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运用

户外教学在幼儿园各科活动中的有效的路径分析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共13篇)】相关文章:

试议中学语文课堂的延伸论文2023-09-2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2022-12-20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2023-07-08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论文2022-04-30

浅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论文2022-04-30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法的运作2023-03-2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2024-02-09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2023-07-05

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思考2022-09-25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