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2 07:54:4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由网友“lucycg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解比例》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篇1: 《解比例》教学反思

首先复习旧知引出一个问题:3:9=:15,学生会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思考解决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意义,更有学生想到了方程:X÷15=3÷9。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比例。

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在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得出“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根据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让学生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X:320=1:10。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式子与五年级学过的简易方程的异同,再比例这个式子与前面学过的比例式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个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却不同与方程;这个式子又是一个比例,但含有一个未知项。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因为与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不一样,所以需要探寻新的解决方法。虽然含有一个未知项,但还是一个比例,所以具备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为下一步教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埋下伏笔。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在完成37页的第8题之后,对解法进行了总结: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并且着重强调了在列比例时要注意找准对应量。

教学例3时,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找准内项和外项,准确地列出了方程,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在对课本进行梳理之后,我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巩固练习。练习分出了梯度,以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最后对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布置了适量的作业。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很好。

问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利。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对例2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从旁点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加大教学密度的可能,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篇2: 《解比例》教学反思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4∶6=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2×6=3×4,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个比赛,30秒内,看谁写出的比例最多?

……

生1:1∶2=2∶43∶7=1.5∶3.5

生2:3∶2=9∶4=4.5∶2

生3:2∶3=6∶92∶3=8∶122∶3=10∶152∶3=20∶302∶3=0.2∶0.3……

师:(适时打断。)还有没有?

生:我大约写出了十几个比例。

师:(假装一脸迷惑,面向全班学生。)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呢?

(一阵自发议论,有人举手,继尔大部分同学茅塞顿开。)

生: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

师:真不错,学过这么久的'知识你们也能记起来。

同桌校对练习情况。

教师巡视,随机拿起一位同学的作业本看了一会,与那位学生小声嘀咕后,板书:3∶8=15∶()

师:后面的数老师实在看不清,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用x代替。

师:这个x的值是多少呢?

(情绪高涨,小手如林。)

生1:x=40。因为3到15扩大5倍,所以8扩大5倍应是40。

生2:3∶8=,x=15÷=40

生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8×15x=8×15÷3x=40

教师手拿那位同学的本子,说:“其实他写的就是40,而且很清楚,老师刚才和他商量了一下,征得他的同意,设下了这个‘骗局’,你们有没有意见?”

同学们都笑了。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反思]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

经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强调“接枝”必须接在原来的树枝上,这里的树枝就相当于“接知”中原有的“经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时采取的策略不是单纯让学生复述有关文字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举出实实在在的比例式,并通过判断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通过限时写比例式,还引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成为可能,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

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勤于,乐于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本课通过“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有同学能写出十几个比例式”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了学习时间相对较久的“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比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x的值,这样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同时,肯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活动──

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活动,通过“限时练习”即比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巧妙设疑,在引出比例中的未知项x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品德也能得到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

篇3: 《解比例》教学反思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我深有体会。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导入环节开始复习旧知,从上节课学生错题入手,承上启下,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有体会的是当我把练习题变换为另一种猜数字的游戏活动,吸引了班上这些自信甚至自负的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开展后面的教学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我还注意多纠正学生在双姿、习惯、心态上的问题,教给他们“呼吸匀、心态静、身姿正”的心法,教给他们真东西。学生自然会有甄别,有消化与吸收。虽然我自己认为教学目标圆满解决,但仍有几个学生不太理解,他们在五年级数学方面的知识“欠账”问题,仍然是我今后亟待解决的难题。

篇4:《解比例》教学反思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 );/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篇5:《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关于《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首先复习旧知引出一个问题:3:9=():15,学生会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思考解决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意义,更有学生想到了方程:X÷15=3÷9。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比例。

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在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得出“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根据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让学生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X:320=1:10。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式子与五年级学过的简易方程的异同,再比例这个式子与前面学过的比例式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个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却不同与方程;这个式子又是一个比例,但含有一个未知项。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因为与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不一样,所以需要探寻新的解决方法。虽然含有一个未知项,但还是一个比例,所以具备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为下一步教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埋下伏笔。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在完成37页的第8题之后,对解法进行了总结: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并且着重强调了在列比例时要注意找准对应量。

教学例3时,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找准内项和外项,准确地列出了方程,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在对课本进行梳理之后,我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巩固练习。练习分出了梯度,以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最后对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布置了适量的作业。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很好。

问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利。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对例2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从旁点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加大教学密度的可能,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篇6:《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解比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解比例》教学反思》。

本课时如果先教学例2,那么,这个例题的负担太重,既要学习列比例,又要教学解比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两头不落实。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预案时,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应用题分开教学,先学习解比例,再学习用比例解应用题。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较为轻松,学生掌握得较好。几个导学题前3题学生完成很好,第4题多数学生都在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点,共同订正后,学生掌握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新知与旧知的顺应。

篇7:《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重在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解比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比例和除法联系起来,用比例与除法的关系解。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来解。我认为这样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把有未知数的乘积放到了等号的右边,虽然这也不算错,但与我们平时的习惯不大相符,看着有点儿别扭;二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的还不算好,个别同学看到分数形式的比例就不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还得把它转化成有比号的形式再用。这些表明我在教学时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致使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个现象也提醒我,无论多么简单的知识,都要落实到位,千万不能大意。越是简单易懂的知识越是要耐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篇8:《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在近期校本研修网络培训学习中,应学校要求,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组磨课活动主讲者,接到此任务,带着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心态参与其中,我决定选择《解比例》为公开课的授课内容。

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与教学PPT。在学校年级老师的听课下,在学生的配合下,很好地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课后,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思思回味,感觉这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成功之处

1、利用课件,展示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欣赏与阅读中获得乐趣。

2、从解方程到解比例,形成良好的无缝对接。

课前,我曾在同年级另一个班试过,用解方程的方法进入到解比例教学。如80:X=10,让学生试解,而后,我将10后面加上比号和1,形成80:X=10:1。

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比例,可是怎么解啊?

正在学生疑惑时,我提醒学生:我们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啊,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的积啊!同学试试!

孩子们将新改写成80×1=X×10.

3、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了解比例的概念。

孩子们完成上面比例后,我接着问:“什么叫解比例?”。

我试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孩子们发现: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4、将小组学习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从上学期到县里接受“四步教学法”培训学习后,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从那以后,我将孩子们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

在这堂课中,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起回答问题与完成练习。这样,孩子们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5、较好地展现数学的逻辑性。

让孩子们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好的知识,一直是我教学的理念,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授课教师有很深的教学功底,特别是对教材的把握。

我曾经有幸代表学校到黔东南州篮球馆听苏教版教材编写专家夏青峰老师的课,为夏老师的授课方式深感折服:一杯水,几张幻灯片,台下掌声雷动。

我现在还在那美好的画面里……

那么,怎么将这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哪?

我决定在授新新课开始前下足功夫!

上课一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复习以下知识:什么叫比例?什么比例的基本?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组成比例需要哪项?这些项怎样称呼?如果将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你会解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反思,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本堂的知识很好的串联在一起。

二、遗憾与无奈

1、下课后,老师们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发表意见,或许是老师们的保守,除了好之外,还是好,没有能听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相比这些,我更喜欢听到“逆耳”性的建议。

这是不是听课与评课的“统一调子”?

2、自己感觉到本身缺点太多,平时上课随意习惯了,一旦面对摄像头,在前几分钟体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条理性、层次性啊,一下子全乱了……

3、课堂练习的层次不够合理,孩子们在掌握好解比例方法后,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拓展延伸性练习。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一切是那么恬然自得,而又遗憾点点,这正如下课时我送给孩子们的那老话“学到老,活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

篇9: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闪光点是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有几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而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预设所希望的么?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

总结今天这堂课,闪光点是预设生成的环节及时的抓住,并对那几位制造预设生成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多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

篇10: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局部同学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局部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局部同学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去解题。对于这局部同学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同学来说,和时的鼓励、褒扬,使其得到更充沛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沛,在上课时也没有和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同学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所以有些遗憾。

篇11:《解比例》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解比例》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4∶6=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2×6=3×4,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个比赛,30秒内,看谁写出的比例最多?

……

生1:1∶2=2∶43∶7=1.5∶3.5

生2:3∶2=9∶4=4.5∶2

生3:2∶3=6∶92∶3=8∶122∶3=10∶152∶3=20∶302∶3=0.2∶0.3……

师:(适时打断。)还有没有?

生:我大约写出了十几个比例。

师:(假装一脸迷惑,面向全班学生。)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呢?

(一阵自发议论,有人举手,继尔大部分同学茅塞顿开。)

生: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

师:真不错,学过这么久的知识你们也能记起来。

同桌校对练习情况。

教师巡视,随机拿起一位同学的作业本看了一会,与那位学生小声嘀咕后,板书:3∶8=15∶

师:后面的数老师实在看不清,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用x代替。

师:这个x的值是多少呢?

(情绪高涨,小手如林。)

生1:x=40。因为3到15扩大5倍,所以8扩大5倍应是40。

生2:3∶8=,x=15÷=40

生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8×15x=8×15÷3x=40

教师手拿那位同学的本子,说:“其实他写的就是40,而且很清楚,老师刚才和他商量了一下,征得他的同意,设下了这个‘骗局’,你们有没有意见?”

同学们都笑了。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反思]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

经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强调“接枝”必须接在原来的树枝上,这里的树枝就相当于“接知”中原有的“经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时采取的策略不是单纯让学生复述有关文字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举出实实在在的比例式,并通过判断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通过限时写比例式,还引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成为可能,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勤于,乐于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本课通过“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有同学能写出十几个比例式”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了学习时间相对较久的“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比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x的值,这样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同时,肯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活动──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活动,通过“限时练习”即比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巧妙设疑,在引出比例中的未知项x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品德也能得到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

篇12: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

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 );( )/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篇13:《解比例》课后的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结合赵老师的指导,回顾这节课,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学中,大体上能够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和完成作业,但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让最差的学生板演检测题后纠错时,没有让中等生纠错,而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纠错,在最后一个学生列的小数除法竖式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讲解,应该再给学生强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让学生练习做题,老师当面批改,没有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

总观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细,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但由于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没了他们。虽然很遗憾,但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有我今后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永威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高三教学反思复习教学反思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14:数学《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部分学生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题。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学生来说,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在上课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学生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所以有些遗憾。

篇15: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

教材的重点是解比例,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法。

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解比例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乘积相等的方程。再解整数比或小数比时,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含有未知的左边,不再书写除以这个系数,直接写未知数。我所选择的是各具特征的练习,有的适于用比例的意义解决,有的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比较简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对于学生多样的解答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还应该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这样会对学生下面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去体验发现数学规律和应用数学规律的乐趣。在练习中,我组织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知识,并应用它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理智高于事实与现象的“权力感”。

篇16:《解比例应用题》教学反思的

本课时教学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或方程。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进行一些判断练习。如给出一些数量,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着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新授教学。教学例5时,先让学生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他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生自己分析题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是不是相关联?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5时,设所求问题为未知数x,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用两对对应数值列出等式,最后解比例求出未知数x。紧接着出示变式练习,让学生列式解,进一步巩固用比例解答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6时,让学生参照例5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例6,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独立学习,从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题,要求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以有利于巩固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篇17:《解比例》数学的教学反思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先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

教学前,我认为要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学生不但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还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部分学生也能根据刚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所以教学始,我设计了多条题目,让学生根据比例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依据)来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学生完成的情况非常理想。都能根据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其中包括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的。然后,我让学生把想的过程一步一步写下来,问题出来了,完全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对,而其他的学生要么速度慢,要么转化成方程有一点困难。在评讲练习作业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比例。可能受复习的影响,学生作业中仍然多多少少还有上述情况出现。

课后,我和同事说起这事,他们说只要他们会做就可以了。其实,我也知道若把课始的复习简单化带过,让学生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上课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可我当时就是考虑到不想禁锢学生的思维,想让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联系新学的知识,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并对比已能使用的方法,找出方便的解题方法。可让我困惑的是,我的“多事”带给学生的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由其是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

篇18:《解比例》数学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

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独立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

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

1、30分钟不够用,练习较少。

2、网络卡顿,耽误时间。

解比例教学反思

《解比例》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的复习》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三章之二完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22-07-29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022-05-08

《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2022-12-02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2022-11-17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022-11-3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23-04-23

小学数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022-04-29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2023-02-26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3-02-11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