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时间:2022-08-12 07:59:0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4篇)由网友“乐色别惹你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分享。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6-117

教学目标: 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     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  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          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讨论交流:请列举一些熟悉的游戏,说说这些游戏的规则怎样的,是否公平,可以怎样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鼓励 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提醒学生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计算。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正确

提高练习:

小刚和小颖都想去看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门票,小刚提议用如下方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找来两个立方体骰子,做掷骰子游戏,把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减(大点数减小点数),掷出“差”为3小颖去,掷出“差”为4小刚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篇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统 计 与 概 率

第4课时(总第23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16页的“整理与反思”,第116-117页的“练习与实践”的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 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原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只有统计而没有概率,并且只占很小篇幅。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重整合轻分析,重人伦轻自然,重义轻利,重道轻器有关;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遇到更多的是确定的现象,没有感受到统计与概率的必需。而在《标准》中“统计与概率”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苏教版的这一套新教材共安排了四次概率知识的教学。一次安排在二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含义。第二次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体会事件中的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三次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不相等会影响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修改或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最后一次安排在六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并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阐述自己的理由。

概率是一个既难教又难学的内容,因为概率有其固有的思想方法,有别于讲究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特别是学生在正式开始学概率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些错误概念,我们的教学即便是基于对错误概念了解之上,某些错误还是顽固得难以消除。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去检查、修正或改正自己对概率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将统计与概率、分数与百分数等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存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建议

【容易出错之处】

1、对于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学生对于“不可能、一定、可能”等可能性含义仍会发生混淆,教师在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现实性的例子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让学生独立设计一些游戏规则,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在交流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则进行适当的检验,以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符合指定的要求。

【策略提示】

1、 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要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过程,突出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2、 第2题(2)要突出判断的理由。交流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思考,任意摸1个球,球上的数是素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合数的可能性大?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球上的数是大于3的可能性大,还是小于3的可能性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加深对可能性含义的认识。

3、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对“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

4、 第4题学生对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来判断谁先套圈的方法,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六年级上册教材关于这个问题,书上出示了游戏产生的所有结果,再让学生进行判断。教学中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统计出游戏的所有结果,再作出判断。关于第(3)题设计游戏规则,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的方法应该有可能出现三种结果,而且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要相等。

5、 第5题(2)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要提醒学生在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验算,以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符合指定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同桌互相出题,设计选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知识链接

1、 三年级上册P95.

2、 四年级上册P81

3、 六年级上册P94-95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 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 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二、 完成后进行交流。

三、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 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 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 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四、 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 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 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五、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 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 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 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 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六、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篇3: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 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4:《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第12册第 3 单元

第 10  课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预习活动单  练习活动单  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  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  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   理解意思   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www.ntpcxx.com)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 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 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    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高高在上  拱着身子   伸长脖子   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5: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 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 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 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 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 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 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 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 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 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xkb1.com

篇6: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 标 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xkb1.com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篇7: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 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充分地约分需要有个过程,学生可能

会不大适应。学生有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的认识,能够理解计算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约分。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连乖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6  8  9

反思重建

篇8: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综  合  应  用

第4课时(总第27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保护水资源》

【知识要点】

1、综合实践--调查、实验、计算。

2、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分析。

3、对实际问题的估算和推算。

4、对水资源国情的了解。

【新旧教材差异】

《保护水资源》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首先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几个大国相比较的数据。这些资料用数据反映事实,用事实教育学生。既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实事求是地显示我国和世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知道一些全国性的数据之后,利用实验,计算刷牙、洗手的用水量,获得身边的数据,进而体会对每人节一点水,大家长期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使综合应用真正成为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先阅读,再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验,获得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教材一共设计了三项不同的实验,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第一项实验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再让学生推算这个滴水龙头在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第二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次刷牙和洗脸时所能节约的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推算每人每天一共可以节约多少升水,全班同学1天可以节约多少升水。第三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再让学生按每人每天洗手5次,每次都用10秒钟来推算每人每天用小流量的水洗手比用大流量的水洗手能节约多少升水,以及全班同学一年共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学生按要求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推算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想想有哪些节水的办法,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以提高活动效果。

【教学目标】

1. 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 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

3.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4.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保护水资源》一课大体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在学生阅读后组织适.当的交流。组织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解释相关信息的含义;也可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第二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教材一共提供了三项实验。选择实验项目时,一要考虑实验器具能否满足需求,二要考虑学生的分组情况。了解一个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每次观察到的流失水量不是整毫升数,则要提醒学生取相应的近似值。比较刷牙、洗脸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也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实验后,要让学生及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并按要求通过推算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推算时,一要适当指导推算的方法,二要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三步,组织实验后的交流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通过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也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

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 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  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习 题 精 编

1、 一个滴水的龙头5分钟流失20毫升的水,照这样计算,1天流

失水多少升?1年流失水多少吨?

2、 根据统计表计算

刷牙、洗脸时不同用水状态用水量统计表

照这样计算,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用容器盛水比连续放水一共可以节约水多少升?小明1个月可以节约水多少升?

3、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先开甲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都开,下面折线图表示进水情况,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多少分后开放甲、乙两管同时开放?当时水深多少厘米?

(2)甲、乙两管同时进水,每分钟进水多少毫升?

编写单位: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潘其林

参加编写人员:蔡文平    戴菊兰   潘其林    陈素清

篇9: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6例题及p59第6-7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2.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分析后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2.教师总结。师: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明,要想知道从家到学校怎么走,还需要更具体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和大家用我们前几天所学的知识更准确的描述行走路线。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

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

师出示例题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

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

学生思考后口答

分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

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

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

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后,画一画,说一说。

新课标第一网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在学校的方向。现在,你能回忆一下你上学的图中都有哪些建筑物,并试着把放学回家的路线跟你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呢。 在小组内介绍,再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篇10: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乘分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 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通过试一试,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到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反思重建

篇11: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45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测是否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解比例?应用什么知识解比例?

2、8:2=24:(     )15 =45 这两个比例怎样解?

说说你的想法。

3、比例的解怎样进行检验?

请对上面的两个比例进行检验。

合作探究

探讨例5给我们的启示

(1)、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什么是不变的?根据什么列的比例?小组探讨,集体汇报。

指出:图形放大是根据一定的比例放大的,其原来长与后来长的比的比值、原来宽与后来宽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检验。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吗?

(3)那么还可以怎样列比例式?这样列的想法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列出不同的比例式,并解比例、检验。

汇报这样列的想法。小结:两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这样的比例式可以列成不同的形式,并具有自己的意义。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经验,并试着对自己的假设作出判断。

合作解决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完成试一试,并自觉进行检验。

小组合作,研究形如2.4:3=χ8 的解法。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就这个比例的内外项的确定、比例求解的依据、以及怎样进行检验等方面进行。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练一练。分组练习,全班交流。

小结: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确定什么?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看课本47页第6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小组合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释。

探究列比例的依据。在这样的题中,是哪些组的比的比值相等?怎样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比例式?又如何进行检验?

(2)还能列出哪些不同的比例式?每个式中又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小结。

5、探究思考题的解法。

小组合作解决。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当堂达标检测。

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下面的比例(第2题请检验)

1220 =x5 0.1:0.01=100:xx:512 =60:10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①3和7的比等于72和X的比。

②一个数和0.4的比等于12.5和20的比。

③两个外项是10和6,两个内项是x和12。

3、拓展。

(1)、下面的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25,请填空。

20:()=():20():8=8:()

(2)、已知a:b=e:f,现在将a扩大2倍,b缩小到原来的12 ,e不变,f应

该缩小()倍才能使比例成立。

篇12: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总第8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  = a÷b (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 例1 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 (教科书六上  P71  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 P75  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科书六下P38、39 例1 例2 )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 例4)

7.解比例  (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 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 。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2.把 : 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 千克: 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 =B× ,那么A:B=(    ):(   ),当A=0.8时,B=(   )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 ,另一个外项是(    )。

二、慎重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 ,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  )。

A  2:3    B  2:5    C  3:5    D 3:2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   )

A   4:6    B 6:4     C  2:3   D 3:2

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   ),体积比是(  );

A 1:2   B   1:4    C  1:6     D 1:8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无法确定

5.下面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

A 10:12 和 35:42     B   20:10 和 60:20

C   :  和 12:8     D  0.6:0.2 和  :

三、破解密码.

X15 = 1.87.5                     1225 :X = 34 :56

四、列比例求并解。

1.8与X的比等于13 与 56 的比。

2.两个外项是125和 15 ,两个内项是X与25

五、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篇13:折扣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

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例4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篇14:认识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 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

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

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新授

1、 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新课 标 第 一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

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

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

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新授

1、 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

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

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

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三、巩固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4、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4篇)】相关文章: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0-26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02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5-17

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2023-01-10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7-05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8-23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授课课题认识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12-29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2-16

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