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共17篇)由网友“铁血骑士周阴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这是本课最为重要的提示,可是什么是“没有明显变化”?什么是“明显变化”?
课前,我就这个问题向学生咨询,可是学生给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生:“黄豆和沙混合,有明显变化,像颜色就有改变。”
生:“黄豆和沙混合,没有明显变化,分开后黄豆还是黄豆,沙还是沙。”
两种回答,虽然有思考的局限性存在,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界定“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果片面的强调观察“明显”及“不明显”的变化,恐怕会有很多学生去细致的区分每一种变化,使得最终,他所观察到的,对于他而言,都成为了明显变化,从而没有不明显的变化。
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本人在教学中引入“本质变化”一词,将“明显变化”与“本质变化”相等同,告诉学生,出现了“明显变化”是指物质的本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本质变化”,而“没有明显变化”是指物质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物质变化完毕后,该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本身。
如此区分之后,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亦有一定帮助。
篇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一、导入简洁,直奔主题
“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的学习,知道我们的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并且知道物质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那么到底我们身边的物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认为这样的导入直奔主题,让同学们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的,也为后面的实验节约了时间。
二、部分实验设计不够严谨
(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们观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点,然后进行汇报。这里我没有提醒学生怎样去观察。即运用多种感官(看、摸、闻等)进行观察。这样的疏忽导致了学生们观察沙和豆子的特点时抓不住主要特征,回答时南辕北辙。虽然我提醒了学生们从颜色、状态、气味几方面进行汇报,但还是有的学生回答沙里面没有杂物;有的回答没有磨损;更有的说没有变化等。这样也导致了我的课堂语言有些凌乱。甚至有那么一会儿被学生误导了。当有的学生回答说沙没有变化时我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只能牵强的帮他补充“放在那里没有任何变化”,但我现在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样的提醒在科学课尤其是象我教学的很少做科学实验的班级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还能减少教师一些不必要的啰嗦和尴尬,更能对下一环节“白糖加热”实验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下一环节的观察活动中就可以不用提醒学生观察方法了。可谓是一箭三雕!
(2)“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师可以先提醒这个实验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只根据他们的设计提出疑问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就可以了。我没能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先观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点,然后进行混合、分离、再观察比较。这样的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说明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也说明我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
(3)这一个实验也应该填写实验记录单。如果填写了实验记录单,学生们对混合后沙和豆子“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这一结论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4)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应该提醒学生收拾好实验材料,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
(5)“加热白糖”的实验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对学生实验前的要求提醒也很到位:
1、取少量白糖放在铁勺中央,用湿纸包住铁勺放在蜡烛的外焰上加热。
2、眼睛不能靠得太近。
3、观察到白糖一有变化就马上暂停。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继续加热直到白糖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4、运用多种感官(看、摸、闻等)进行观察。
5、加热结束后把铁勺放在湿纸上。
6、留心蜡烛的变化。
三、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待培养
我对该班级的整体素质和学生的习惯等不够了解。在上这一节课时就遇到了几次冷场!比如在我提问沙和豆的特点时,居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我努力地鼓励他们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并尽量以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面对他们,举手的也仍寥寥无几。回答问题的也就那么五六个人!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下课。
在提问“预测混合沙和豆子后会发生变化吗?”全班同学都回答会发生变化。他们说:豆子会变黑,沙会变小,豆子会变得没有光泽。这样的回答我并不意外。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学都保持同一个观点——会发生变化!这只能说明有的同学没动脑筋,人云亦云!
在引导学生讨论“加热白糖”时的注意事项时,学生们都不知道要注意什么,更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讨论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我只好把要求一一告诉他们。
一节好的`课需要一位善于引导的老师,但也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科学教学在咱们县是一个薄弱环节,如果学生们平时坚持做实验,坚持大胆发言,我想整节课的感觉会更好!
四、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
整节课仍有部分语言显得还不够精炼。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加“你说”两个字,可以给他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这样就不会觉得整节课很繁琐。
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必要跟着重复一遍等。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有待加强
不是每一个学生回答完后都说“你说得很好”。说得不好的教师应及时的给予纠正或批评。其实这个道理一直都知道,只是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承受能力还没有磨练好,听到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答案时还是有些沉不住气,甚至乱了阵脚。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了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想成为什么名师,只求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篇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子和沙子的混合、加热白糖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一个混合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学生先对沙子和黄豆进行了观察,初步感受他们有什么特点。再把豆子和沙子混合搅拌,这时再观察,实验现象是非常明显就看到了。豆子和沙子都没有明显变化。怎样验证它们没有明显变化呢?把沙子和黄豆用筛网分开之后,再观察黄豆和沙子,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现象产生,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教师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这里,教材本来安排把概念放在课的最后,但我稍微做了一下调整,这样,可以通过探究,加上联系实际,就会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概念。这部分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黄豆与沙子的样子变化,并能准确分析细微变化的原因,为下一步的“白糖加热”做铺垫。
在做第二个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你们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先讨论做这个实验应注意什么、该怎样做,再制定实验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实验前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充分的预测,大部分同学都知道白糖加热以后会产生变化。在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过程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也很兴奋,但学生往往停留在对现象感到好奇的程度上,如:起泡了,冒烟了,着火了……,学生对现象的关注转移到好玩上,直接导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目标的完成不到位。但最后的结果他们都能认识到加热后的黑色物质已经不是白糖了,也能想出验证的方法。教师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这时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还不能充分理解,我又让学生读课本第29页下面的资料,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初步了解,我再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接着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一些变化是哪一种变化,效果还不错。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蜡烛的变化没有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感觉有点遗憾。
这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能掌握科学概念。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篇4:《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区分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即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化学变化。
如何让学生知道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呢?教材上有这样一句提示,“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是不是说观察到明显变化就是产生了新物质,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就没有产生新物质?如果这样说,物理变化是否没有明显变化呢?把黄豆与沙混合在一起时,我们确实没有看到明显变化,但当我们把一张纸折叠时,纸张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但这个过程中,没有明显现象吗?不,有的,纸张大小的变换,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变化,如果在这,我们按照教材上的提示,只区分是否发生明显变化,那么势必会对学生以后认识物理变化造成干扰。
那么如何让学生知道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本人在教学中引入了这样一个词“本质(物体原有属性)”,当本质没有改变时,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当本质产生变化时,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由区分是否产生新物质,转移到区分本质是否改变上面。而本课的教学也完全围绕本质这个词来进行。而我也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两条泾渭分明,用于对比的主线,即:
黄豆与沙 加热白糖
无明显变化 有明显变化
本质未变本质改变
无新物质产生 有新物质产生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更直观,更具有目标,本人对教材上的观察项目也进行了修改,原本教材上,加热白糖所要观察的是三个目标,即白糖、汤勺和蜡烛,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观察结果,而改为了一个,只观察白糖,把白糖的每一步变化,让学生看的仔仔细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此方便他们对本质是否发生变化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本质和变化结合是一个难点,看到了本质,但不知道本质是否改变,同样也就无法知道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为了让学生知道本质是否变化了,本人紧紧扣住了一个关键词“证据”,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本质变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而证据在哪儿?就在现象之中。
“为什么你觉得黄豆与沙混合后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有什么证据证明你的观点?”
“为什么你觉得加热白糖后,白糖的本质发生了改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吗?”
“白糖燃烧后有新物质出现了,你的证据在哪儿?”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想法,都必然需要有证据加以支持,当他们把现象与本质相结合之后,就会发现,本质是否发生改变,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现象发生,而这些现象,要么说明有新物质产生,要么说明没有新物质产生,而这些发现,自然的让学生思考,本质变了吗?物质还是原先的物质吗?有新的物质生成了吗?这些现象,最终让学生区分了什么时候本质没有改变,什么时候本质变了。也就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什么时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并且通过细致观察,知道了,化学变化发生时会伴随有物理变化发生。
三:存在问题
1、黄豆与沙混合真的没有变化吗?
黄豆与沙的混合,在本次观察中,被本人作为附带观察做了弱化处理,但事后思考,如果认真观察,它们真的一点变化都没有吗?其实不是,两种坚硬物质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摩擦,必然在其表面留下印记,而这些印记因为课堂上的教学原因,并未向学生指出,也未让学生细致观察。
2、白糖加热后味道变了,你尝过吗?
这个问题是本人在课堂上未能问出的一个问题,学生提到了白糖的味道发生改变,是他推测的?还是品尝过的?本人没有追问,一方面错过了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鼓励,一方面也错过了对学生进行试验安全方面教育的机会。
篇5:《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
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疑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篇6:《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中有优点也有不足。
优点:
1.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分离沙和豆是铺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它也蕴涵着许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东西。
2.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让学生对白糖用蜡烛进行加热,了解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在这个加热过程中试验现象壮观,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极高),通过试验和讨论,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在这个试验过程中重点是诱导学生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溶解),然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炭化),学生对前一部分的物理变化不在意,老师我及时诱导并发现。
我的不足: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就有所欠缺。
1.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较浅。
2.在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汇报过程中存在差异时,没有及时给予更正。应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所以导致实验的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尽量克服以不的不足。
篇7: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地位: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
教学目标:本课是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沙、豆混合后的变化,二是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通过“变”与“不变”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白糖加热的活动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做实验养成细心观察和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准备:沙子、黄豆、白糖、汤匙、蜡烛、火柴、筛网、玻璃杯
解读学生
本科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望,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剖析与对学生的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这一课改方向,我觉得本课宜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以合作探究,小组实际操作、讨论等为主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实际生活入手,调查两三名同学在家里是怎样做菜的,来导出物质之间相互混合这一现象,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很多同学会有做菜的经历,他们也会很高兴的说出自己做菜的经历。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下来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两道能看不能吃的菜,沙子炒黄豆和铁勺炖白糖。要大家分组来用心地观察。
2、观察沙子和豆子
我们先来做一道沙子炒黄豆,把沙子和黄豆混合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多数可能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说不会,但有根据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首先把一些黄豆和沙子分别倒在白纸上,这时启发学生要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摸一摸手感,闻一闻味道,看一看颜色、大小、形状之后把各自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描述出来,接下来再把杯子中沙子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的过程中,继续观察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工具来分离沙、豆混合物,并与白纸上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没有。得出结论:没有明显变化。
此时要告诉学生:虽然大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变化,但这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它同样是大家通过认真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有的学生说沙子粘在豆子上,豆子好像变了一些颜色,搅拌时产生一些碎屑,这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严密细致的观察态度,但从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来看,沙是沙,豆是豆,结论依然是没有明显变化。
3、观察白糖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做第二道菜,铁勺炖白糖。首先要强调安全问题,第一,不要被加热的金属汤匙烫到,学生可以自己想办法。第二,白天不能用太多,那样加热后产生的气泡会冒出。第三,加热结束后,勺子要放到盘子上,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
(1)、用摸、闻、尝、看的方法观察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3)、讲解示范白糖加热的方法。
(4)、学生分组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充分加热后得到的物质不是白糖吗?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4、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白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3)、出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名称,并举例说明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变化。
(4)、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5、板书设计
白糖―――――――――→液体糖――――――――→炭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蜡烛―――――――――→蜡烛油――――――――→气体
篇8: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本课内容是继前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知,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这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说目标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某些探究性实验。就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各小组要准备两项实验的材料。实验一:一杯沙子、一杯豆子、两张白纸、一根搅拌棒、一个筛网、一份实验记录单;实验二:一盒火柴,一支蜡烛,一个小铁勺,一小包白糖,一杯清水,一个盘子,一份实验记录单。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教材内容,我觉得本课应该采用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预测——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思考的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导入新课环节,实验探究环节,总结特点环节和拓展延伸环节,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采取复习导入的方式开始教学: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简单明了,又能给学生留下悬念,学生的求知很快地被激发起来了。
接下来进行第二环节:实验探究
这个环节有两项实验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混合沙子和豆子,这个活动是铺垫;第二活动项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这个活动是重点。
先进行第一项实验活动混合沙子和豆子。为了比较,我引导学生先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进行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这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例如沙和豆子摸起来感觉怎样?闻起来有什么气味?看起来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混合前的观察,是作为判断混合后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求学生要对观察的结果作简单的描述。
然后,我会让学生猜一猜混合后,沙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通过猜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的习惯,也让学生知道了猜测要有事实作依据。接下来,我让学生把从杯子里再分别取出一些沙和豆子倒在空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看看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没有?并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接着我提问:“混合后,有什么方法可以检查沙和豆子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引导学生运用“用筛子筛”这个常用的分离方法来分离混合物。分离后,我会指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比较。有些学生会纠缠于某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混合过的沙子里有一点豆子碎渣等,这是值得肯定的严密细致的态度。但我要启发学生,这些现象只说明沙和豆子混合后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我觉得,这种分析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识。最后,我小结并板书: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混合以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接下来,进行第二项实验活动: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我会用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做引入:“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
我先让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将他们的预测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实验观察服务。接着,我借助课件,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并作示范。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的讲解过程要力求清楚明白。
然后,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活动当中,我会注意控制课堂纪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实验做完后,学生要交流观察到的白糖的变化。
在这里,我要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表达、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交流时,引导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交流。观察白糖的变化过程,首先是固体的白糖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成有焦味的黑色固体。这时我会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产生分歧,于是我会提醒学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来判断。我可以启发学生白糖能在水中溶解,引导学生用“溶解”的`方法来判断它是不是白糖。结果证明,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里,所以它不是白糖,这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我会着重强调,这种变化是特征、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黑色固体,科学家也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是————黑炭。
紧接着,我会将教学活动引入到蜡烛燃烧的变化上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我会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小结并板书:加热白糖,蜡烛燃烧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两个实验的有序展开,学生的探究兴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
这时,我便趁热打铁,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总结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的阶段。
我会先由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引入“物理变化”这一概念;再由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引入“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接着,我会总结这两种变化的特点:物理变化只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而化学变化也常常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但关键的是它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行课至此,我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扩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在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仅仅发生了化学变化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会认识到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或者说,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为了加深学生对两种变化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变化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知道自己身边到处伴随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发现,就能在身边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这种结束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圆满达成。
最后来我说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篇9: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思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授课已然过去两个月,近日,再次回顾本课,又有一点所思所想。
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关键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白糖燃烧试验中,有三个方面的现象需要学生观察并思考。
一:白糖的变化
白糖在燃烧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在本人看来,有以下几点,
1、溶化,固态的白糖溶化成液态的白糖。
2、放出气体,液态的白糖在加热过程中蒸发成为气态的白糖,香甜气味。
3、变色,液态白糖的.颜色出现改变,变成红色,是氧化现象。
4、碳化,液态的糖水在加温过程中出现脱水现象,最终成为碳化物质。
5、放出气体,碳化过程中放出的气体,焦糊味。
6、燃烧,碳化后的糖在高温加热后出现燃烧现象。
二:蜡烛的变化。
1、发光发热,蜡烛点燃后的剧烈化学变化。
2、溶化,固态的蜡烛溶化成液态的蜡烛。
三:汤勺的变化。
1、温度上升。
在以上的三个方面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白糖的溶化、两次放出气体、蜡烛的溶化以及汤勺的温度上升。属于化学变化的有,白糖的变色、碳化、燃烧以及蜡烛的燃烧。
学生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能否对其原因作出分析其实是他们能否从根本上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对于本次试验中出现的物理变化学生好理解,只要了解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关系学生就能明白溶化与气化属于物质形态上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而化学变化学生不好理解,为什么变色属于化学变化?碳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并不明白。在本人上课过程中,对于变色为什么是化学变化并没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以问题的形式作出解释,“白糖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它不是白色的了,还是白糖吗?不是白糖了说明什么改变了?本质变了,说明是什么变化?是化学变化。”而碳化现象,在试验过程中并未和学生指出,因为他们并不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碳化这一过程。
当学生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之后,对于本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最大区别也就完全理解。
篇10:《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评课稿
3月19日,听取了北校区金老师执教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本学期以“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为主题的第一轮一课三磨活动。金老师从开学到现在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本次的上课对她来说是一次挑战。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历练,只有上了,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成长自己。
而对于没有什么上课经验的新老师来说,能够上公开课已经很不容易,能够有自己的一两个优点更是难能可贵了。虽然整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金老师的教态还是比较自然的,语言也较清晰。下面有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科学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本堂课,因为金老师一直担心时间来不及,居然至始至终没有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只是老师随便问了一下,全班同学一起回答了一下。学生实验完了,也没有让学生说实验现象,而是老师在前面包办了说。显然的,因为老师自己专业是数学的缘故,可能对科学的教材教法,对科学的课程标准,还是一无所知的。当然无论如何,只要想要上好课,从今天开始研究和努力,都不会为时过晚。想当初自己从语文转为科学的时候,也是对科学教学非常茫然,并且很难适应,自己的话总是多得要命,后来慢慢地改,慢慢地学,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才踏上科学教学的正规的。
二、科学课要精心准备材料,让学生多做
所有的科学老师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概:做一个科学老师不容易。那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科学老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所花的精力实在是太大了,单单上课前的准备,就足以让你忙上一阵子。课前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如何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让材料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这些必须是科学老师上课前所要思考的。上课前,金老师虽然在群里有问到过材料准备的问题,但是只问而没有去做,比如说点蜡烛需要火柴等点火工具,明明材料没有,老师并没有积极去准备,等到上课时,是老师拿着现成的我们这里有的一个打火机,一个个为学生将蜡烛点燃,浪费了很多时间。再说白糖,老师事先没有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份白糖,而是等到做实验的'时候,老师再一组一组,在他们的勺子里随便倒了一些白糖,以至于,有的小组勺子里的白糖倒得太多,实验效果太缓慢。其实这些事情,在老师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且必须是学生自己去做的。当然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新老师来说,不知者无过,关键是通过这次上课,知道以后怎么做,那是最重要的。
三、科学课要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多想
怎样的探究是有效探究?首先第一点,探究前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探究目标,学生知道怎样去探究,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才有探究的方向。本节课,老师在探究之前似乎并没有提出探究的目标,学生啥都不知道,就开始做加热白糖的实验了。学生也不知道在加热的过程中要观察什么,加热到时候时候可以把火熄灭,加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所以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很茫然。在实验完后,需要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老师也没有组织去做,只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我想这样的探究就不会是有效探究了。有效探究,是我们每个科学都应该不懈去追求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哪怕我们需要付出很多,但我们无怨无悔。
篇11:《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一)
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及的的知识内容孩子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孩子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孩子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来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中的有一定的差距,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如地球纬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作业本中第2大题出示了一张油菜花的图,要求学生推测出油菜花会发生什么变化。感觉学生在做这类主观题时明显偏累,需要在上课时更多帮学生分析简图中所处的阶段。
3、学生对资料库中的内容兴趣很高,会提前在此课时提出相关问题,需要在上课前吃透这部分内容,并准备相关材料,进行对比联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
4、本课情趣导入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影响,先和学生谈台风,谈台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小动物的影响,同时也有对植物的影响,比如大树倒伏、果实与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条折断等,这些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等学生说出这些情况时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这次台风,这些植物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能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5、关于作业本P6选择题第2题观察记录一棵树的变化中,有很多种方法供选择,但是选项比较抽象,还是用拟人法比较好。可以把题中的树比作人,
选项A可以讲故事,平时经常抱爸爸,两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参加美食节两个月,等爸爸回来时再抱爸爸却发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裤子时那卷尺量出来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这样的方法能观察出爸爸的变化,同样也能测量出树干的粗细变化。
选项B让学生回忆树冠的位置,跟人的头顶和头发一样,都在最高区域,落叶就像人掉头发,人大量掉发表明人有变化,树大量落叶也表明有变化。
选项C同样是用头发来形容,人由黑发变白发,树叶由绿叶变黄变红也是有变化。
篇1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评课稿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评课稿
1、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现象和蜡烛燃烧的变化现象来分析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从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在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老师有意识的安排了许多细节,从交流变化想象到现象的分析,每一步都让学生在分析中了解变化的现象和本质。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但却是精心预设,每一个细节都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让细节在学生的观察分析中层层深入,对后面的概念起着非常好的铺垫作用。
3、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和预测——交流、归纳——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思考分析、验证总结,这一过程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在学生得出最后的'黑色物质不是糖时,让学生通过黑色物质与糖进行比较,再放进水中溶解等实验活动来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保证本节课得出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可强化学生对过程得出后进行验证的观念。
5、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白糖加热的变化过程和蜡烛燃烧的过程都是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进行分析理解呢?这一分析过程便利用多媒体直接出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完善了概念,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6、再好的课也会有不完美的地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及时地鼓励和评价。虽是六年级学生,课堂上也希望被老师表扬。而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却没有对学生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等出色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评价的力度,学会运用评价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意识,使评价在科学课堂上立足、扎根,充分发挥其作用。
篇13:《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教学反思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教学反思
(一)
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及的的知识内容孩子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孩子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孩子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来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中的`有一定的差距,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如地球纬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作业本中第2大题出示了一张油菜花的图,要求学生推测出油菜花会发生什么变化。感觉学生在做这类主观题时明显偏累,需要在上课时更多帮学生分析简图中所处的阶段。
3、学生对资料库中的内容兴趣很高,会提前在此课时提出相关问题,需要在上课前吃透这部分内容,并准备相关材料,进行对比联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
4、本课情趣导入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影响,先和学生谈台风,谈台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小动物的影响,同时也有对植物的影响,比如大树倒伏、果实与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条折断等,这些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等学生说出这些情况时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这次台风,这些植物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能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5、关于作业本P6选择题第2题观察记录一棵树的变化中,有很多种方法供选择,但是选项比较抽象,还是用拟人法比较好。可以把题中的树比作人,
选项A可以讲故事,平时经常抱爸爸,两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参加美食节两个月,等爸爸回来时再抱爸爸却发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裤子时那卷尺量出来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这样的方法能观察出爸爸的变化,同样也能测量出树干的粗细变化。
选项B让学生回忆树冠的位置,跟人的头顶和头发一样,都在最高区域,落叶就像人掉头发,人大量掉发表明人有变化,树大量落叶也表明有变化。
选项C同样是用头发来形容,人由黑发变白发,树叶由绿叶变黄变红也是有变化。
篇14: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篇15:《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
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和的的知识内容小朋友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小朋友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来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同学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同学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中的有一定的差异,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如地球纬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作业本中第2大题出示了一张油菜花的图,要求同学推测出油菜花会发生什么变化。感觉同学在做这类主观题时明显偏累,需要在上课时更多帮同学分析简图中所处的阶段 3、同学对资料库中的内容兴趣很高,会提前在此课时提出相关问题,需要在上课前吃透这局部内容,并准备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联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
4、本课情趣导入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影响,先和同学谈台风,谈台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小动物的影响,同时也有对植物的影响,比方大树倒伏、果实与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条折断等,这些是同学最容易想到的,等同学说出这些情况时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一想,假如没有这次台风,这些植物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能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5、关于作业本P6选择题第2题观察记录一棵树的变化中,有很多种方法供选择,但是选项比较笼统,还是用拟人法比较好。可以把题中的树比作人,
选项A可以讲故事,平时经常抱爸爸,两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参与美食节两个月,等爸爸回来时再抱爸爸却发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裤子时那卷尺量出来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这样的方法能观察出爸爸的变化,同样也能丈量出树干的粗细变化。
选项B让同学回忆树冠的位置,跟人的头顶和头发一样,都在最高区域,落叶就像人掉头发,人大量掉发标明人有变化,树大量落叶也标明有变化。
选项C同样是用头发来形容,人由黑发变青丝,树叶由绿叶变黄变红也是有变化。
篇16:《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实验:研磨胆矾、直接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不用收集二氧化碳)。学生填变化时的现象空,说:上面几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填写后面的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空——总结出变化分为二种:一、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板书:应该这样写:
一、化学变化
概念:
特征:
常伴随的现象:(课本上有,让学生画上)
二、物理变化
概念:
三、本质区别:
四、联系: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出来后,马上给出相应的练习,可以用课件。
五、化学性质
定义:
内容:
六:物理性质:
定义:
内容:
同样给出定义马上给练习。
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新策略上的练习。
一个课时刚好。
篇17:《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化学学得好,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非常关键的第一个课题,在教学中,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靠课本讲课。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共17篇)】相关文章:
教科版科学六上《机械和工具》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12-09
人教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024-02-17
初三化学考试反思2022-05-18
“变化课”作文2023-04-26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2022-05-07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2022-05-08
化学课教学反思2023-07-07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2022-09-29
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2022-08-16
教科版科学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