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时间:2022-07-30 07:59:54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4篇)由网友“我们进五个好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育的本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篇1:教育现代性本质是什么?

中国教育报     -02-27

中外的教育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西方的现代性并非是人类最好的选择,而试图通过教育传统的复兴来挽救社会的堕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国教育的现代性追求,既不能一味模仿搬用西方现代性的直接成果,也不能幻想将我们的教育传统作为救治西方现代性弊端的灵丹妙药。我们惟一所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重新建构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现代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个体的制约作用将会越来越间接,制约的范围也将大大缩小。这就意味着个体存在和选择的自由权和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在传统及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个体的生命存在方式及其质量,基本上都是由外在于个体的力量所控制和支配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这种控制和支配的权力却让渡给了个体自身。如何安顿并健康地发展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已经成为每一个个体不可避免的必然选择。

现代的教育不仅已经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工具性质,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它已经成为个体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个体生命所面临的问题概括为安身立命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传统对于个体的立命方面给予了足够的照顾,而对于安身的问题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西方的教育现代性直接以个体的安身为出发点,对于立命的问题却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予以排斥,结果不仅消融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也给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许多问题甚至直接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所以,现代中国的教育现代性的建构,应当从个体生命的完整认识出发,对于个体的安身立命问题有个比较圆满的解答。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教育现代性在其本质上,将不再是一种培养人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连接。通过它,个体不仅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将人类过去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未来的生命都紧紧相连并汇成一股鲜活跃动的生命之流,同时在个体自我与异己他者之间建立起同感互通的纽带,将由于过度的个人主义所造就的一个个独立而分散的原子式的个体,组合成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和谐的整体,使个体拥有生命存在的充分条件和保障,赋予被孤独和空虚所充斥的生命以充盈的意义。简言之,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摘自《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现代性本质是什么?]

篇2:教育本质的秘密

教育本质的秘密

俗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於此。

篇3: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

前一段时间读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书的封面上除了吸引眼球的标题,还有一个副题: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教育是没有用的》是作者林格若干年来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本书指出大量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但是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颠覆教育理念、化解教育焦虑,对老师和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拨乱反正,本书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震撼性,同时也有诸多养成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支撑,有强烈的操作性。

1、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感言:林格认为真正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他追求无言而教化万方,主张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这是强调教育的内化作用,受教育者的悟道。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大智慧,因为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人的发展,遗传是基础,教育起决定作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以应试为导向的突出问题越演越烈,目标上以分数为本,内容上强调知识为重和应试能力,方法上以知识点教学为体系,强调在群体教学中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在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育人的本质,沦落成为孩子未来谋职业的敲门砖。从这个现实出发,林格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本真的教育应该是育人为先,重视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面向个体发展个性品质。教育是双刃剑,正确的教育能使人得以自由健康快乐发展,而不正确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没有用的”教育,还可能是“害人的”教育。教育必须要回归人性。

但林格认为教育不需要技巧,这显得太片面,正如黑格尔所说,“洗脚后倒洗脚水时将孩子也倒掉”。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会学习。学生学习需要知识和技巧,这些前人的智慧结晶是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把知识和技巧传导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吸收和建构,可以减少学生走弯路、歧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伴随着成功的幸福过程。而教师如何传导知识和技巧,这本身又是一种教育技巧,说教育不需要技巧,意味着谁都可以当教师,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极其不尊重。每位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个性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如何把共性的教育技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基础完美结合,如何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发展,这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育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教育艺术。

2、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了好多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感言: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吧,种.种偏见遍布各教育阶段,功利色彩蒙蔽了人眼,人们从思想中走入了许多教育的误区,却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教师家长学生都无所适从,在老路上越走越窄,越看不到光明。当前学生的状况是高份低能的多,身心全面发展的少,有创造能力的少,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道德水平、诚信素质水平令人担忧。看看他们受的什么教育,该玩的时候不让孩子玩,该学的时候学生却又不愿意学,该教的不教,不该管的猛管。不按规律来,不按科学办,一边填鸭子,一边拔苗助长,实在把孩子弄的惨不忍睹。

幼儿园里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也许从进园起就要开始遭罪了,所谓提前起跑,那么小的孩子于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迫下开始了成人般的学习。在幼儿时代,我们该让他们干什么——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不是为学习具体什么东西打基础,而是为了拥有怎么样的学习能力,学习什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基础。我们给孩子打基础,绝不能以他们认识多少字,能加多少数为标准,而是让他们养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是否能冒出许多奇怪的想法,他们是否是自由健康并快乐的。而这一切只有适量的玩耍或游戏加少量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带给他们的,因为他们喜欢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他们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愿意去问为什么的头脑。认字学数等被动的教育则不是能够带给他们这些的,它们只能磨灭孩子们的兴趣和宝贵的好奇心。只有主动的玩耍等才能充分调动孩子门大脑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平台。

中小学的教育方式也是陷阱处处。学校教育除了填鸭子,就是无穷无尽的考试,学生没有主动权,完全的被动的接受着已经被设计好的所有知识,把思维的训练、创造性的培养丢到了九霄云外,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不屑一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走过场,对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国防知识、法律知识(或意识)很少涉及,体育课不能保质保量,对应该他们知道的性知识、性别角色、自我把握能力藏着掖着。头痛医头,脚疼痛脚,不成系统,没有规律。殊不知,有了良好身体状态、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对那些“死”在书本上的知识的学习将不再是一件难差事、苦差事。

3、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只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教,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感言:林格提出的“无为而教”就是养成教育,把小苗扶正了,阳光雨露、土壤养份给足了,它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广义的养成教育,不仅仅是生活和行为上的好习惯,还包括学习的习惯与兴趣。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学校要强调养成教育,抓习惯,抓养成。好的教育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林格以“教是为了不教”,提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概念,这很有道理。教育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实现教育“不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实施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以全面发展为指导,“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手法对学生苛求过多,这不仅使快乐的学习变成痛苦的“任务”,更打击了学生自信心,而自信心恰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性,关注学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给以赏识性评价。要培养学生自主的习惯。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小学中高段开始,在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之后,应该尽快实施自主学习方案。只有让孩子“在游泳池里”才能学会“游泳”,学习能力培养也一样,只有让孩子自主探索才能有所长进。

4、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去感应学生。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老师不再俯首贴耳,老师只有全面提升素养,放下架子用心灵去感应学生,才能达成教育效果。

感言:林格从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阐发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感应。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他提出“教育之道,道在心灵”“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教育就是一种灵动的气韵”“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目标管理”“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阶梯理论”等观点。

只要老师真心爱教育,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用心去爱班级里每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举止就在和所有的学生进行着心灵感应。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走不进孩子的心灵,所以孩子对它的反应是机械而被动的;正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只是用诸如分数、名次、名校等外化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让学习内化为孩子内心自然的需求,所以,学生学得压力沉重乃至厌学;正是因为众多的教育者只会以说教的口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召学生。

假如教育真的如林格所说的那样,回归到心灵的深处,回归到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那么,我想那些原本害怕上学的孩子可能就会每天早上都迫不及待地冲向学校;假如学校的老师都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用心灵去影响孩子,那这些老师都将成为影响孩子终身并让孩子怀念终身的师长;假如教育的目标回归到“焕发人性的光辉”,那么,从学校里走出去的孩子,就绝不会是一脸茫然的、懵懵懂懂的、被人评价为“有知识、没文化”的、而是有着人格魅力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有魂之人”。这实在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教育,我从心底呼唤这种教育早日在每一所学校成为现实,我渴望我的孩子能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能接受美好的“心灵感应”。

5、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感言: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为此:

一是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在独生子女面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恨不得长出三只手、四只手来,结果大幅度延迟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前程,希望他们沿着我们设计的人才观去奋斗,殊不知,这是孩子自己的理想吗?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因此,作为教育者,可以假想自己只有一只手,于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高高在上的,相反我们成了需要他们帮助的人。这样,孩子就能独立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能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由,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是放下自我,敢于“装傻”。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俨然就是权威。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他们不惜要求学生服从。学生在权威面前,只有听命,没有自我。试想,这样的氛围下培出来的孩子哪来的自主性?因此,聪明的教育者,要学会“装傻”,这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比如,在学习时,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时,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地去点破,去揭示答案,而是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装傻”,让学生来帮助我们。在许多名家、大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这样“大智若愚”的教学智慧,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装傻”,却让课堂的主人——学生爆发出无限的潜力。这样,虽然在孩子面前暂时丢了一点“面子”,但由此换来的是养成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真爱,而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超出教育的范畴;他还提出“关系大于教育”之说,构建现代教育文化,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和谐的新型关系,倡导以最大的爱去实现教育;林格在教育中尤其强调学生的品格养成,“包容之美”“正直之美”“自信之美”“阳刚之美”,认为当前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林格有“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一切教育皆有线索”“如何提高成绩——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等观点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依据,更贴近教育现实,既具有理论指导性,又具有教育实践性,既颠覆了现行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又灵动地汲取了宝贵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卢梭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句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其实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老师,只要教育能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就是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多么生动的教材,不是多么博学的教师,不是多么高效的教育方法,而是那种源自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博大无边,举手投足,点点滴滴。一个眼神,一份目光,一个动作,一句言语……

在追寻教育本质的路途上,林格告诉我们,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从他那里,我看到了教育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向幸福的希望。

篇4: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

一、反思当前教育问题,探寻核心所在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个重大转变便是:中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然而,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年,也进行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体制、课程改革,但为何应试教育依旧根深蒂固呢?这可以从石中英、张夏青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中看出问题所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教育自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提出的客观需要;教育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明显侧重于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最终不利于教育整体功能的实现,不利于教育、社会及人的和谐发展。

因此,站在30年教育改革一轮回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深思:未来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回归到一种怎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便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与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这其实给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回归本质的方向。

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寻找智慧源点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育首先必须肯定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一生。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所以,让学生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应该从儿童着手,所谓“先入为主”。如果不予经典教育,他们一样会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他们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以上三种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三、如何在教学中回归与落实教育的本质

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愿我们以“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的教育之心来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二)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学生,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三)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学生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学生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自身对古籍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受用无穷。

中国的教育要想真正回归到本质上来,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篇5: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

近期,认真读了教育专家林格著的《回归教育本质》,有句话让我很受震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和热情。这句话使我想到了陶行知、苏霍莫林斯基、魏书生等,他们之所以成为成功的教育家,首先是他们做到了唤醒孩子们的自觉。读了《回归教育本质》,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唤醒自觉,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

正如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所说,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的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和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去爱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是独立而值得尊重的个体,孩子每一个令人不解的情绪和行为背后,必有合理的原因,在没有得到真实的答案前,不能随意指责、评价,而应该选择用爱与理解,打开心门,倾听心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当下的学情与时俱进,在变革的、多元化的、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产品的诱惑,离异单亲家庭的增多,留守儿童的现实存在,孩子的情感体验更为错综复杂,教育也变得更为复杂,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孩子的内心,唤醒自觉,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也更加重要。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实现自我升级、自我评价、自找办法的自我教育之中,实现阶梯式成长。

教育专家林格先生在《回归教育本质》一书中,不仅“育人”方面分析到位,在如何提高成绩方面,也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阶梯操作系统,如上课的阶梯,预习的阶梯,复习的阶梯,作业的阶梯,每个阶梯都有相应的参考表格,都能有章可循,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参考评价体系,从而替代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阶梯化学习,从而逐步提高成绩。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指出:只有阶梯,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和教育者各得其所,避免了要求每个孩子和教育者一步到位到达所谓的“完美教育”的苛求完美的问题。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实现阶梯化学习,从而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成绩,现实人人有进步,体验成功,乐学愿学主动发展。

三、培养创新意识,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世界正迅速走向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创造性的活动正在逐步取代非创造性活动,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可以说,当今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已是迫在眉睫,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提出了从美育入手,培养人的创造性。因为审美能力对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有着重要作用,他结合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2)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同时又具备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3)一个人要有成就,要去大胆地开创新局面,就需要有宽广、平和的胸襟。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唤醒学生内心自我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读了《回归教育本质》,我在反思,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情怀和境界,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学生,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和理解去唤醒孩子内在的自尊感和责任感,进行有效、优质教学,同时教学相长,和孩子们一起过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享受幸福人生。

篇6: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知识的传承,文化的传播,真理的探索,是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兴衰成败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做好教育,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要转变观念,做到四个回归。教育要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要引导全体师生,包括家长学会阅读,想去阅读,以大阅读为切入点在学校,在家中营造阅读的浓厚氛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书为伴,可以提升内涵,净化心灵,可以开阔视野。学生品行的修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能来自教师、家长、长辈的传教,也可能来自书本的熏陶。“美丽校园”不仅仅是通过校园环境优美来体现,更重要的是全体师生的心灵要美,有内在美,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有目标、有理想,教师有才华、有学识、师德高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教育,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份追求,这样的校园才美丽,才有活力。

教育要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那么教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的成功呢?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学生有个性,有差异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知识接受水平也不尽其然,作为教育者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教育出来的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有促进,不危害、扰乱社会,我想都是成功的。桃李满天下,这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最大的幸福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体现。教师的幸福就是安居乐业,有漂亮的房子居住,有稳定的收入,有日益增长的工资,这也是每一个人的盼望,是安心工作的前提,有了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去做教育,教育才会更有成效,教育才会走得更远。

教育要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培养人才,一是成人,二是成才,成人容易成才难。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教育探索路要走。我们必须始终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要落实安全是第一责任,质量是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要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我们江华的“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民族品质教育梦需要我们每个江华教育人去探索,去突破,让梦想成为现实、照进现实。我们要以“十个毫不动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方向,为目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高度的使命感,从讲政治、守规矩、讲纪律为根本,全体教育者团结一心,为加快实现江华民族教育能而继续努力奋斗!

教育回归本质学习心得

篇7:坚守教育本质演讲稿

关注未成年人 勇担社会责任

承担“少儿哲学”国家教研课题

4月,承办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对少年儿童进行哲学启蒙教育”的研究。

签署《诚信宣言》,向全社会发出诚信办学倡议

3月,在朝阳教委的组织下,以精诚文化学校为首的朝阳区300余所民办教育机构齐聚一堂,共同学习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会上,以精诚为首的朝阳区11所先进民办教育机构签署了《诚信宣言》,并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向全社会发出诚信办学的倡议。这一壮举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精诚率先扛起了民办教育诚信办学的大旗。

发出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倡议

9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组织北京市百名特级教师发出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倡议。“倡议书”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万余人在倡议书上签名。启动“大手牵小手——共筑孩子精神家园”活动,唤起社会关注未成年人

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精诚教育集团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联合发起了回应百名特级教师“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议的“大手牵小手——共筑孩子精神家园”活动,唤起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

提供学习方法和教育服受追捧

月,“全国全民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在本次活动中,精诚提供的学习方法探究、青少年纠偏教育服务深受与会者喜爱,《新闻联播》对这一活动给予了报道。

篇8:坚守教育本质演讲稿

阳台外的雨淋漓尽致地下着。我很享受燥热中台风带来的这样一场暴雨。

整个暑期都在城区拆建漫天飞扬的尘嚣里纠结着:高速飙涨的物价、鳞次栉比的楼盘、林林总总的补习班、网络电视的调侃、学校老师的调出……都在冲击着我内心,强作淡定。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你快乐吗?

我快乐吗?

成为一名小学老师,缘于自己上小学时的两个念头。那时作为班长的我因为忙碌于班级的事“早出晚归”,家境的拮据和家务的繁忙使母亲有时会口不择言:“你总是做那么多学校的事,家里的活一点都不帮。别人戴一条红领巾,你怎么不戴两条?”那时的我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要是有一个当老师的母亲,她一定会理解小学生的忙碌。另一个念头简单多了:我们学校规定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我也算是一个好学生了,每次见到老师,包括陌生的老师我都会问好。结果常常看到老师面无表情地从我眼前悠然飘过,留下一脸愕然的我,以至于现在的我总是不能很自然地主动向别人问候。于是,小小年纪的我早早定下了人生目标:长大后我要当老师,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向我的学生问好。

在我的努力和坚持下,1992年9月,我成了一名小学教师。上世纪90年代里的工作环境似乎比现在来得单纯,我一头扎进工作里,备课、批作业、家访、向老同事拜师求教、开公开课,一切都全力以赴;课后留差生补课,天黑了送孩子回家,周末到学校陪孩子们玩,嘶哑着嗓子喝着药上课,假期里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跑去为出麻疹请假在家的学生补课,结果自己也染上麻疹……一切都自然而然,再苦再累都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这样做。当一名老师,也许会失去很多休息时间,同时也会得到很多很多:工作能力的提升、家长的尊重、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那么,我能不快乐吗?

后来,我有了女儿,才知道当一名小学老师的孩子其实很可怜。从女儿上幼儿园迄今已过的9个儿童节里,我从没能去幼儿园里陪她玩玩游园游戏,从没能去学校里看她的表演。最令我动容的是,女儿却有着超乎同龄孩子的独立。她反过来安慰我:“妈妈,你忙,就不用来陪我。”当一名老师,也许会失去很多陪伴自己家人的时光,同时也会得到很多很多:自己班级学生在我的组织下玩得不亦乐乎,女儿的乖巧懂事明理。那么,我能不快乐吗?

再后来,我成了一所地处城市边沿的农村小学的负责人。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外来工子女人数陡增,同时也来了一批师院毕业生,理所当然地,我关注着她们的工作状态。我很担心这些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八零九零后们,能否照顾好这些外来工子女,能否担当起学校生力军的角色,我也很在意她们是否能感受到工作快乐。

篇9:《教育的本质》教学教案

《教育的本质》教学教案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学习要点:

一、教育的涵义二、教育的产生三、教育的发展四、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发展

教学难点: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论的分析和评价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东西方文化对的“教育”理解

12、西方辞源理解:P28

孟子——最早将“教”和“育”二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使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表示“引出”“导出”。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人身上潜藏着的某种东西引导、挖掘出来,转变为现实。

思考:中文的”教育”与英文”Education”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教育理解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P27-28

中文:1、重视对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教授,强调书本学习;2、重视教师的教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3、强调师道尊,突出教师的权威。

英文:1、注重对学生引导;2、重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性;3、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请看中西方教师关于《蚯蚓》的教学所引发的教育行为:

中国教师:上课时教师向学生出示蚯蚓的挂图,再系统向学生讲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功能和价值,然后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点以备考试之用。

美国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捕捉蚯蚓、感知蚯蚓的习性;课堂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学生在观察中提出蚯蚓是软体动物、无足环节动物(如此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教师及时表扬学生观察很仔细;这时有学生提出把蚯蚓进行解剖看看里面有些什么?教师给予成分肯定;还有的同学提出蚯蚓是什么味道?于是有学生用线拴住蚯蚓吞咽下去又拉出来,发表结论:蚯蚓是咸的。教师为其科学献身精神鼓掌、喝彩;又有学生把蚯蚓弄成两段,对被切断的身体都在活动的现象表示惊讶、疑虑,教师乘机发问:切开的两段能成活吗?如果切成三段、四段呢?请同学们拿下去继续观察,然后发表结论,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二)现代“教育”的含义

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个性化: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内化到个体身上并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个体的社会化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技能的人。

(三)教育本质p29

1教育本质的几种学说: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学说多重属性说

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

文化说

2、教育本质的理解p31

教育本质:培养人的活动

具体表现:(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与其他物质生产活动区别:资料p12

活动对象不同;活动目的不同;产品效用不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不同;投资目的不同。

二、教育的起源P15

(一)教育生物起源论———生物学

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竞争本能活动。“乌反哺,羊跪乳”

评价: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从类本能这个角度对教育起源做出了生物学解释,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但犯了其根本性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

(二)教育心理起源论——心理机制

主要观点: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美国教育家孟禄。

著作:《教育史教科书》

评价:这种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结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有目的行为排斥在教育之外,是错误的。

优点:成功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即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代表人: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

可能性: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器官人脑和交往工具语言。

必然性:一方面教育是在劳动和劳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延续和发展需要依靠人类经验和自身的发展。

评价:认识到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充分肯定了教育起源问题的社会属性。

三、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P19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第一,教育内容、手段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具有平等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P20(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P20-21

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官吏、牧师或骑士)

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宗教、军事技能等为主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教育体系比较系统(乡学、国学),积累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思想。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欧洲产业革命开始)

1、义务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的含义: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具有免费性和平等性、强制性。

最早的义务教育:1763年法国普鲁士王国颁布了”强迫教育令“,规定3—13儿童必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机器大工业生产、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科技进步、经济实力增强、教育理论实践等因素

2、我国义务教育简介:

历史回顾:清末—民国—新中国(1986年4月《义务教育法》)

老问题:学费太高、书包太沉、安全难保、好学校难进。

新问题:师资成农村义务教育的新问题。

措施:绩效工资、培训。

篇10: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所以,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篇11: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的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贾馥茗女士,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被追问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不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地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知识学习,或者耽搁其生命的发展进程。所以说,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当下,现代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断地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却逐渐忽略了“为什么教”,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在一开始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这部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传统国学中的“天道”联系在一块。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并从这些精神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在“人道上承天道”这一章里面,作者讲了四个话题:“天道自然”、“天道作用”、“天道精神”、“人道配天道”。作者从《中庸》的探讨中,发现天道的精神主要是“诚”字,从各种现象归纳还发现天道精神的另一特征是“仁”字。

其实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无论讲课,还是听课,都是不可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的。讲课时当然要讲到知识,但是知识只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一种目的。这种知识的媒介,就如一个情人手捧鲜花亲手交给自己心爱的人一样。如果离开了送鲜花的人与被送的对象,那这个鲜花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知识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的灵动的思想与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与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思想灵魂上的碰撞。教育就是要还原人的本来的样子。比如,人本来的样子是好奇的,是有强烈的探究欲的,是富有想像力与创造力的,那么,教育就是要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如果这些东西被磨灭了,那么,教育就变成了反教育,就违反了教育最初的目的。

读完这本书也加深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们都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谈论教育,往往说怎么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但本书提及“人道上承天道”“修己成人”的观点,一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要教育人,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关注方向的转变,作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他人,也应该包括自身修养(自我教育),从“修己”开始,然后“成人”,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如果教师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会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与美好!

篇12: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一文,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程今吾先生撰写的。作者在文中对教育的本质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透析。他认为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要研究教育是什么,必须从历史的、全面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教育发展形态中,去把握教育的基本形态,概括出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和社会目的而进行文化传递与创造的一种手段。这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所以,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主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与人类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看待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等抽象的教育哲学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而以此为指导去处理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

我国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年代以前,由于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来看待和研究的。年代末,随着““””的结束,人们开始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或基本上是上层建筑。这一观点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教育的变化。所以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

第二,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或基本上是生产力。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并不等同于上层建筑,教育内容中的自然科学就不属于上层建筑。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的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因此,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第三,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教育的本质应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的统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直接联系,也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联系,还与上层建筑有直接联系。因此,将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是不妥的。

第四,认为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标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讨论的。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个体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过程,是个体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一句话,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教育本质问题上的种种分歧并不奇怪。实际上,如何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一直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并将继续持久争论下去的永恒的教育理论难题。围绕教育本质的抽象争论,根源于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变迁,同时这种教育本体论的深层研究,又不断深化着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篇13:美文赏析:教育的本质

美文赏析:教育的本质

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意义在这里我不想多说,说也说不完,我想说它的本质,只有知道一件事物的本质,才能对其做出最良性的改革。何为良性改革?就是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发展过程中它会显示出漏洞,让你及时修补,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尽的,只有在永无止尽的修补中它才会永无止尽地完善下去。可能你会纳闷,这不是废话?改革当然要越改越完善了,想想事实会完全这样吗?有些改革纯粹是安抚民心,几年之后问题又大爆发了,而且也在奋力修补漏洞,可结果越补漏洞越大,直到最后全体崩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方向没走对,再深一步追究是制度有问题,查其祸根,是没搞清其本质。

所以知其本质而明其方向显得就至关重要,它是良性改革的前提。教育的本质众说纷纭,但不外乎就是益于社会,益于个人。此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世上益与害本就没有明显的区别,也没有永久的立场。就我看来,教育应该激发个人潜能,引导其行为,使之作用于社会,从而达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意,是以人来改变社会,不是以社会来改变人。我国封建王朝之所以千年不变,越来越落后,就是因为统治者用本身就很狭隘的制度来愚化了百姓,人的思想、潜能被压抑,社会自然没了发展的动力,最后近乎于停滞。人被愚化为机器,好处是不敢反抗,王朝能暂且苟安,但一旦有仁人志士操纵了那些机器,王朝必覆。那便是教育的恶性改革导致社会的恶性发展。

既然以人改变社会,那要如何教育人呢?上面已经说过,激发其潜能,引导其行为。人在踏入社会尤其到达而立之年后,就会强度作用于社会,所以育人主要放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时期。你先别说我脱裤子放屁,因为受教育其实是一件终身事,只不过形式不同,老师不同罢了。对青少年的教育至关重要,也十分微妙,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何时如何教育的明确规定和有效模板,它取决于制度的开阔程度和教师的育人水平。所谓制度的开阔程度就是说制度不要只适用于某个阶段或者某些常见情况下的学生,应该考虑得周全一点。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引导行为不激发潜能,所以人家西方人有资本笑话我们没有创造力,拿不了诺贝尔奖,还有许多国人自我打趣的,那些拿诺贝尔奖的`华人,在中国默默无闻,一到美国就发光了。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一成不变的死板的教育,真正是读书式的教育。

很多人在批判中小学教育如此,但我感觉最严重的是大学教育,好歹我上小学还音体美课程齐全,好歹中学老师还懂得讲课后思考和提问延伸问题,还会要求我们必须读课外杂志;而上大学,师之貌请听徒之言,学生普遍按老师特征冠与称号曰:读书郎,抄书郎,专家,作弊先驱等等。那才真正是为了考试而上课呢,那些照课本念,照课本抄,除非考试中会出现,否则绝不提及课后思考的老师,居然能是研究生导师,考研出题人。不知道的还会佩服得五体投地,知道的简直会对学校和教育失去信心。不过老师也公开表明过他们的良苦用心,说书上学的没用,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多么无私的人呐!

大学教育全国一个模样,好在中小学教育因省而异,鸡群里也能出现几只鹤,哪怕是鹅,也能有几分鹅的模样。我从同学处了解到,许多人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除了上级检查,从不开设音体美课程,部分省级重点高中,人数向万名冲击,但只留一两块篮球场安抚民心;计算机有会考但不上课,非高考课程会考,仅考前恶补一两天,考试过程一律师生同心,以开卷形式取得优越成绩;部分初中,体育中考形同虚设,全市集体满分。按区域划分中南部地区勇夺桂冠。所以我常感叹,怪不得他们高考那么厉害,怪不得大学考风那么差,怪不得他们在以考试取人的行业人才那么多,怪不得他们教育先进却不能像北京上海那样出几个考试以外的人才。

如果中国社会突然不以考试取人了,那些同窗步入社会后的命运很叫人担心。如果说那是应试教育的罪过,那我要说那是出题组的罪过,考试本身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考.

因为我来自一向被人视为教育落后的西南地区,我的话可能不被人重视,但我要说,正因为我没有被那种教育束缚死,我能产生点别样的观点,我能道出点事实的真相,话无足轻重,但事实是举足轻重的。

篇14: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最近读了《贫穷的本质》一书,该书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其中,前者获得了2019年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每天生活费不足0.9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一系列人群做了调查研究,并列举了可能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这或许对改善我们未来的阶级有所启发)以及讨论了如何带领他们走出贫穷(本文不做讨论)。本文是作者自己阅读完全书后对整本书的归纳总结与个人思考。

一.信息来源

1.错误的信息

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很大一部分的贫穷群体在生病的时候,倾向于寻找“巫医”(依靠祈祷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治疗);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药物”,不光对治病无益,还有害。

作者想起来在中国内地支教的经历,当地农民有祈求丰收的习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把本可以用来买大棚或者化肥的钱拿来祈求丰收了。(事实上,他们在这方面的支出近乎为0,多数人依旧相信农业是完全依赖于天时的)没有大棚技术的保护,在天灾发生时,神灵也救不了你。

错误的信息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最近最火的一个央行发行了数字货币,市面上的数字货币可以自由流通。有相当一批中产阶级涌入到这个领域中,然后......,就被收了一波智商税。

2.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

在书中,作者所调查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专门针对穷人的福利政策。(例如:免费疫苗,义务教育,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穷人并不多,抛开前两个不谈,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比如蚊帐,的普及率也才达到70%多。(而且是在政府全额补贴的情况下,在某些热带地区,当地的蚊子所携带的病毒很有毒性——作者注)有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福利,一些人觉得蚊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蚊子传播的疾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另一些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政策,也就不用说去领这些东西了。

作者接触的相当一批同学里,很多人对金融缺乏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更是将存银行作为理财的近乎唯一手段。他们对当下的金融政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许很难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了。

作者所听说的一个故事里,几个人凑了几千万去炒小盘股;由于这个盘整体资金量的缺少,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庄家。他们就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个特点,反复割散户的韭菜——由此可见某些信息的重要性。当你有正确信息的时候(比如这里的未来股票走势信息),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能致富。

3.信息难以被理解

某些信息,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才能理解,富豪或者政策决策者的身边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依赖于这些专家团队;而相比之下,穷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决策,而这些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二.做正确的决定

1.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人生就像一个资本市场一样,你投入时间、金钱,它就会产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产出物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是,很多时候,投入之后并不一定马上能看到产出,往往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产出。比如教育,我们要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以及费用,而产出可能要到20多岁才能看见。再比如保险,今天买的保险,也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十年之后的那一场重病。

投入在现在,产出在未来。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看到未来的收益。

2.做这些正确的决定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

但对于穷人来说,这项决定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本很有限。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贫困农村地区的重病保险参保率很低很低,而在一场重病之后,这些本就贫困的家庭,会陷入高利贷等陷阱。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重病是他们无法负担的,但他们迟迟没有购买保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手里的钱本身就不多,刚刚够生活而已,一旦购买了保险,他们可能连明天的饭都没的吃了——这样也就陷入了贫困陷阱之中。

三.社会环境对穷人并不太友好

1.服务于穷人的公共服务成本高

发展中国家的很多银行都不支持穷人开户,原因是因为每开一个户头银行都要承担一笔相应的文书办公服务支出,而这些穷人可能一辈子存的钱都赶不上这一笔支出,更不用说他们带给银行的收益了。

作者支教的地方,很多农村家庭用的都是没有经过自来水厂消毒的天然水。这是因为:铺设管道、安装水表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家庭可能很少使用自来水;对于自来水厂而言,在这个地方普及自来水的使用是亏本的生意。

2.穷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

作者支教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乡镇卫生所,它时常关门,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它应有的服务。这也导致当地人在生小病的时候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到生大病的时候不得已才到城里去看病。对于他们而言,花一天的时间去城里看病,往往会影响农业的收成;去医院看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对他们而言太高了!

四.政策与政治制度

1.的影响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计划,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基金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所调查的区域,很多村都有来自中央的专项援助。(例如教育基金、医疗基金)但是,这些援助很大一部分都被当地的村长或区长这一类人掉了,真正用于支持穷人发展的钱并不多。

2.整体政策的偏差

有的国家地区对富人友好,例如美国,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取消了对穷人的很多补助(例如取消了310W美国人食品券的补助、“生命线”计划等等)这样让这一国家地区的穷人更无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赚的大部分钱用到日常开支上,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意识形态和惯性

1.意识形态

作者支教时拜访过的两个家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家庭的孩子每天读完书就是玩玩玩,他的父母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他们这辈子也只能这样了。另一个家庭的父亲拼命打工养家,她的女儿也不负众望,书读的还不错。有一些穷人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了,无法再向上跨越阶级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教育——是可以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幸好可以看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读书,跳出了贫穷陷阱,进入到城市里工作,虽然过着租房的生活,但生活起码比山里惬意许多。

读书(虽然作者觉得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是可以让一个人过上小康生活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到完全丧失阶级流动性的地步。

2.惯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受父母的影响的。在电影《触不可及》中,黑人保姆一提到女人,想到的就是sex,约会等等;而剧中的白人富豪想到的则是这个女人是他的笔友,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交流甚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穷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身边的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一段时间很有名的校园里的“社会人”;在某些学校,招小弟,打架斗殴是很常见甚至是引以为傲的;而在另一些学校,每一个学生都以好好学习为荣。身边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读后感-陈秀颖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提纲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800字

见识读后感字优秀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2023-07-03

学与教的心理学特征有哪些2023-07-17

《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读后感字2023-03-26

矛盾论 读后感2022-11-08

矛盾论读后感2023-07-08

小王子读后感关于爱与责任2022-05-15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2023-08-05

小王子读后感爱与责任2022-12-10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优秀作文2024-01-02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2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