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精选12篇)由网友“夏日晴朗星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篇2:《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邓模:在未看到您提出这话之前,我还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现在细细品读,琢磨之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的确觉得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我们会每天陷在实际工作中的小问题里解决不完?跳不出来?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按上面要求“步调一致”行走?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篇3:《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篇4:跳槽后,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核心提示:一个职场人,新进入一家企业组织,包括其他组织,必定有欢迎你的人,也有排斥你的人,欢迎你的人就会帮助你解决问题,度过文化排异期;排斥你的人,就会加剧你的文化排异。所以你必须分清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
一般情况下,帮助你引进企业过程中的人都是你的朋友。如果是经理人,最能帮助你的是老板,他最渴望你成功。谁会排斥你呢?一般情况下是由于你的到来对企业内部产生直接和间接利益冲突的人。不过你不要太在意,只要心里明白:这些和你有利益冲突的人,是要通过你的努力、勤奋、业绩来赢得认可尊重的,也就是说你要拿出真本事赢得敌人的尊重。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欺生心理病症的同事是你的敌人,善心助人的心理健康的同事是你朋友。拿什么标准来判断敌友
作为职场人,尤其刚加盟企业时,如何快速认清谁是朋友和敌人呢?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朋友给你的都是劝告,私下的引导,是公开场合的鼓励;而排斥你的人,大多给你的是公开场合的指责和揪住问题后的抨击,以及私下场合的迎合,
不过要分辨清楚,直接招聘你进来的上司,有时公开场合也会批评你,其实上司是在似贬实褒,或者是给你在创造一个快速与他人融合接近的机会,如果刚进入组织,老板(上司)就大肆褒赞,有时会适得其反,害了你,这叫好心办坏事,你的上司不懂心理学。敌友是变化的
不过敌人和朋友也是变化的。当最渴望你成功的朋友都变成你的敌人时,你的“死期”就到了。我也曾经见过这样一位经理人,是人力资源部最先面试引进的,但由于表现不好,处处碰壁,在人力资源部帮助下转换了两三个岗位后,而后把人力资源部都得罪了:把人力资源部长的好心劝告当成是对自己的责难。最后人力资源部放弃了保护,被立即辞退走人。还有的刚去就和老板直接博弈,把老板保护自己的做法当成是限制自己的发展,把老板的有限放权当成不信任自己――把朋友当敌人了,那你还怎么活呢?
篇5:谁是企业看不见的敌人?
王东升,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57年生,浙江东阳人,工学硕士,系统工程专家,财务专家。
一个企业所能遇到的最大的危机是,在无忧无虑几载辉煌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来自地球遥远一端的企业所替代;一个企业很难摆脱的危机是,在被替代之后,费尽心机终于找到另一艘小舢板,但仅高兴半日,却发现这艘小舢板也在漏水,此时周围云水茫茫,呼救无门。
无论身处哪一个产业,产业生命周期中一旦出现替代危机,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如果你熬不过产业低潮的冲击,你就会被竞争对手取代,他们是你看得见的敌人;如果你熬过了产业低潮,却没有发现你所在的产业正在被新的生产方式所替代,他们是你看不见的敌人。
所有企业都面临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危机,头上都有一把悬丝之剑,因为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总会大浪淘沙,只有坚韧且顽强的企业才能幸存下来,成为百年名企。谁还记得西门子最早是做什么的?指针电报机。IBM呢?打孔机。英特尔呢?存储器。在经历多次的替代危机之后,他们坚强地嬗变成现在的模样。产业转型已经成为过往,但是精神和经验财富却永远存在,
对于中国企业,替代危机更是如蛆附骨,早已成为中国企业兴盛之大患,但是大家或没意识到,或不重视,仍然跟着感觉走。这非常可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许多企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一度繁花似锦,短短几年时间就雨打风吹去了。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些失败企业的寿命都是和其产品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产品寿命受到产业发展周期规律的种种制约。一旦产业发生变化,就算这个企业产品再好也没有用,他们已经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替代了。
对于这种替代危机的担忧和焦虑,曾经使我整夜无法入眠。推己及人,我希望中国企业能走出替代危机的泥潭,出现世界级的大企业。很多中国企业疯狂地去投资搞多元化,想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其结果往往是穷尽了资源,企业也完了。这样的投资驱动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被大大拖累。而且,通过多元化来解决替代危机只能是在封闭状态下管用,在开放的中国,每一个产业都有国际顶尖企业的强力竞争,因此多元化并非应对替代危机的法宝。
综合以往经验和我自己多年思考,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替代危机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两个层面上来应对替代危机:一是内部层面,企业必须随时准备转型,自己替代自己,就像英特尔所信奉的“惶者生存”。企业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觉,磨练自己的产业预见,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统统扫入自己的雷达,才能保证企业认识并努力去解决替代危机。另一个是外部层面,这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的合作。中国必须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产业战略投资机制,必须培育出大而强的企业来,规模大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转型,面对替代危机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篇6:《亲爱的敌人》读后感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
《亲爱的敌人》,作者是邓一光。小说中主人公穆仰天与童云一见钟情结为伴侣,生下美丽的“天使”穆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童云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父女俩人产生隔阂、误会。穆童以各种坏招阻碍女性对父亲的接近,父亲因为爱女儿和怀念妻子放弃了一次次择偶的机会,俩人成为“亲爱的敌人”。但当穆仰天患脑癌不久于人世时,父亲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女儿操办一切,而女儿突然长大挑起照顾父亲的重担,二人的心真正走到了一起。
亲情是伟大的,当穆童沉浸在父爱中,她忘记了如何去体谅父亲,她只知道她想要得到什么,这和穆仰天的教育是有关系的,穆仰天甚至有点溺爱自己的孩子了。当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时,他会觉得很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当灾难降临时,他应该如何去应对。我很同情穆童最后的遭遇,同时,我也明白生活中必须有酸甜苦辣并进,时不时的挫折会使人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如何生存下去。
当亲情的双刃剑肆意伤害亲历者的心灵时,如何能够较为积极地冲击伦理的藩蓠,或许正是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最痛苦、进退两难的境况,穆仰天和穆童之间留下的“流动的壕沟”写得令人感动嘘唏。在这部宿命深重的小说中,对“敌人”的爱是那样的大,以至放弃了自己的父亲得到悲怆的结局。而这恰是邓一光竭力张扬的人生的审慎魅力,也是邓一光思想光辉的又一次照耀。
篇7:谁是中国新兴企业的真正敌人
谁是中国新兴企业的真正敌人
对金山的.成功之处,没有再重复的价值.但它所经历的失败,却也间接造就了金山的公司精神,这些失败更提供了一个视角:谁是中国创业公司的真正敌人?
作 者:金错刀 作者单位:某杂志研究部 刊 名:IT时代周刊 英文刊名:IT TIME WEEKLY 年,卷(期): ”“(14) 分类号: 关键词:篇8:《谁是第一名》读后感
这是一本充满想像力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主角是大饼,他常常改别人的画,因为他很会画画,他要别人的画都跟他的一模一样,所以他才要改别人的画。
有一天,大饼收到猫头鹰邀请他当画画比赛评审的信。大饼到了比赛场地,他觉得这里的人和动物都很奇怪。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参赛者是小狗,他的题目是:在太阳下奔跑的我。大饼看了小狗的画,说:“太阳不是红色的吗?你干嘛画黑色的?”小狗说:“你不知道我有红绿色盲吗?”大饼听了以后吓了一大跳。接下来的参赛者还有蜻蜓、蜜蜂、蚂蚁等等,他们的画里也都没有大饼喜欢的红色太阳,可是他发现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所以最后大饼公布大家都是第一名。
篇9:《谁是第一名》读后感
《我们都是第一名》讲的是小男孩莫丁丁的成长过程,莫丁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他是春雷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是莫一磊先生和唐心小姐的`宝贝儿子。他的爸爸是个聪明的建筑工程师,妈妈是一位给小孩看病的医生,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爱哭的妈妈。
莫丁丁最好的兄弟是胡东东,他们俩是一对活宝,一对死党。莫丁丁最崇拜的人当然是季子老师,因为季子老师不仅年轻漂亮,而且还是一位从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英雄的老师。莫丁丁觉得老师总是想让人亲近她。莫丁丁还有一个班上最爱哭的女生,是他同桌,因为老师觉得莫丁丁可以保护好姜小溪,让她少掉眼泪。
四年级(1)班的选拔班长的日子到了,莫丁丁的死党胡东东被选上当学习委员了,胡东东当上学习委员后学习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还能让季子老师赞叹,能让全班同学都支持,还可以打败他的死对头李其扬,连莫丁丁都被他震撼了。正如季子老师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要发挥出这种神奇的力量,就爆发出这种潜在的小宇宙。
读了《我们都市第一名》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要想成为一个男子汉,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要时刻充满正能量。
篇10:《美丽的敌人》读后感
拿到第1期《星火》,心没来由地颤抖了一下,唉,时间过得真快,20的新篇章已经打开了。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光便审视起“深小说”栏目了。当看到《美丽的敌人》这篇小说的作者寒郁时,我的心便定了,这期的评论就写这篇了。
寒郁是我熟悉的青年作家,我对他本人了解很是浮浅,但他的小说我很喜欢,凡是能找到的,都读了。我最喜欢《孤步岩的黄昏》《明月怆》《想思刑》《磨刀霍霍》《失声的刀锋》《晚妆》等。他的小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开拓和挖掘,直入人物的灵魂,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读了《美丽的敌人》,觉得写得也很好,可是要与《孤步岩的黄昏》《明月怆》等篇相比,还是稍显逊色。但也十分佩服他,他的小说题材不断开掘,据我了解,寒郁并没有做过老师,但他学校的生活还是深刻而准确的。
小说主人公是冯素素,围绕这个人物,小说双线并行:一条是冯素素与学生的生活展开;另一条辅线是她与未婚男友的关系。两条线并行交织,张弛有度,很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特别是留守儿童世界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多维度思考。
考上招教的冯素素怀着满腔热忱想在学校开创自己的事业,可现实给她一个当头棒喝,她带了一个差班。班里的学生没有几个想学习的。看课外书、沉迷网络游戏、穿越在玄幻言情网络小说里,闹一些无聊的鬼把戏,甚至别出心裁让老师出丑……一个叫梁宇宸的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长相白净柔弱、眼睫毛长,眨眼好像“蝴蝶扑动水面”,在这个班里,认真学习却要打着掩护,无聊地,有时他就在课堂上读课外书,这确实让人痛心。冯素素了解到,这个14岁的`少年,他的家长栏只写着:梁艳。他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父母离婚,母亲在县里做“那个”。他遭到张昊们的嘲笑和打击。冯素素得知情况后,要梁宇宸说出被张昊们打的,她会好好地惩罚他们。可倔强的梁宇宸却说是自己跌倒所致。原来生存权让梁宇宸暂时屈服了,他迎合张昊们,处处与老师作对,这让冯素素很是失望,特别让她伤心的是,她心爱的裙子被人在后面染上了红色,像女人的月经,而招致误会,她对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动摇了,被课堂的坏气氛同化了。可现状被打破,张昊正在出尽风头的时候,梁宇宸的刀尖却顶在了他的喉咙上,课堂因这一改变又上走了正轨。可冯素素却要辞职了,她收到了“坏孩子”的一个字条,请她教完他们再辞职。
为了突出现实环境,作者设计了第二条线索。冯素素的男女林永立在南方站稳了脚跟,来信催促她辞职到他给找的公司干,两三个月就顶当老师一年挣的。说话的口气非常强硬,气场很大。在冯素素的生活中,时不时地会听到男女的电话。最后下了通牒,并且还用新女友来刺激。冯素素在对学生的失望中动摇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她决定辞职,可学校生活又柳暗花明,她将何去何从?这是小说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客观地说,小说多方位地展示了当前的校内外的现实生活,人们的生活际遇和心态。但对学生性格的刻画又有点理想化了。试想一下,梁宇宸在冷嘲热讽中,既然想归顺张昊们,闹出很大的动静,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毫无征兆地拿刀逼着张昊,让他改正,于是有了下文梁宇宸的字条,有了大家突出做起了好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了,于是努力读书学习了。作为一名教师,觉得这不太可信。或许,这一切都是梁宇宸的谋化,要知道,真的是这样,这个未成人就太成人化了。当然,这个想法不一定,就此求教于作者、方家和读者诸君。
篇11:关于教育的随笔:谁是卧底
“谁是卧底”,是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设置的目的之初,是为了练习学生的听力。
当时,教学生练习单词的发音,其中有些单词,他们总学不会,学完就忘。
既然是不会说,那就得先从听力入手,听得多了,也就会说了?但是,怎么做呢?
怎样做,才能够既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又能够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这些单词呢?
于是,就出现了谁是卧底这个游戏。游戏是这样来做的,比如,一个班里,有8名学生,那么就选出8个要学的单词,指定其中一个单词为“卧底”单词,即,谁拿到了这个单词,谁就是卧底。
游戏开始,我把单词分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拿到单词,看一眼后,就藏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总之,不要给其他同学看见。
然后我们围成一个大圈。我从一个学生开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绕着大圈,一个个询问,我说:“If you think Tommy has the word make, raise your hand.”(如果你认为汤米有卧底单词”make“,大家举手。)
问完一轮后,如果有哪个学生得票最多,那么这个学生就出局。如果这个学生抽到的单词恰恰是卧底单词,那么游戏结束,开始下一轮。
就这样一轮轮进行着。挑选卧底单词的标准是学生学起来困难的单词。这样一来,每次我开始询问学生谁是卧底的时候,就会提到这个单词,那么,学生不就在不知不觉中练习到这个单词了吗?
这样教学下来,我观察到,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是集中的,脸上的表情是愉悦的,活动结束后,那些卧底单词,他们基本上都能记住。
不过,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单词,究竟是因为在游戏中,我多次重复了单词,学生是通过我的重复学会了单词的发音,还是在这个游戏中,那种轻松愉悦又趣味十足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而很快就能吸收单词,到底是哪个因素,我暂时不能确定。
如果,我什么游戏也不做,仅仅是用跟玩游戏对等的时间(比如10分钟),来带着学生一遍遍重复单词,重复10分钟,学生也可以记住这些单词。只不过,课堂要无聊很多,这个重复的过程就像一遍遍嚼干菜叶,抵饱,但没啥营养。
如果,我换其他的游戏,将课堂氛围营造的愉悦舒适,只教3分钟,学生也可以记住这些单词,3分钟学5个单词,对比10分钟学同样的5个单词?哪个更有效率?
这不好讲。究竟是有的放矢,直奔主题,还是遵循慢就是快的原则,不慌不忙地学?这种有效,还是要看课堂学生的反应吧。
过目不忘这种本领,可不是人人都有。大多数的人,学习语言时,需要经过许多轮的重复,才能真正地将语言内化于心。
不能仅仅去看,在一次的教学中,花了多长时间学了多少内容,而是要根据学生对于内容的熟悉程度,来设置适应他们的教学时间。
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慢一些的好。那些学起来难一点的内容,也是慢一点的好。
这样想,就想明白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也不用死板地非要遵循前辈们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课堂,始终是一个灵活变化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用在课堂上,十分贴切。
想通了这一点,在以后备课时,就把这些腾腾蔓蔓、纠缠不清的想法撇去,备课变得越来越轻快明朗了。
第二次回归“谁是卧底”这个游戏,是在最近。经过一到两年的听力积累后,学生要开始集中火力,进行大量的说的练习了。学习如何说一个单词,学习如何说一个句子,学习如何说一段话。
如何让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呢?于是,“谁是卧底”这个游戏再次被启动。
然而,这一次,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如果说先前的游戏只聚焦在1个单词的发音上,并且学生不需要说,只需要练习听力的话,那么这次的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聚焦在所有的单词上,并且每个人都要练习说单词。
该怎样做,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呢?思索一番,有了答案。这一次,我要带着学生们复习10个单词,于是,我就准备10张卡片,以及,再多准备一张空白卡片。
一共8个学生,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单词。所有人拿到自己的卡片后,我挨个顺序问学生:”What's your word?" (你拿到的是什么单词?)学生说出自己拿到的单词,拿到空白卡片的学生,得假装自己拿到的是有单词的卡片,然后说出自己的单词是什么。
当然,每个同学都得确保别人不会看到自己的卡片。
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游戏,那个成功骗过其他学生的卧底兴奋地欢呼起来。
在这个游戏中,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单词怎么说,就会询问,我就悄悄地告诉学生。于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就产生了。每个学生都牢牢记着自己的单词,也留神听着其他同学的单词,还要观察每个人的反应,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达到了,这真令人感到高兴。
接下来,难度升级了。学生要练习说句子了。能否把“谁是卧底”这个游戏运用在说句子之中呢?
如果能,那么学生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呢?句子可要比单词复杂多了。我想,最大的难度,来自于学生不会说这些句子,毕竟是刚学不久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还处在短时记忆中,要将所学的内容规整到长时记忆中,非得有几轮复习不可。
那么,这一轮,该怎么做呢?
既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学生记不住自己的句子,那么,何不做一个PPT(幻灯片)给学生提供视觉帮助呢?
其次,可以将要练习的句子数量控制在三个以内,这样,学生在每一轮的游戏中,不就可以只聚焦在三个句子以内了吗?
越是聚焦,越是有效。就这么办。
一切在意料之中,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我也见好就收。
我十分喜欢这个教学的过程,也十分热爱这个思考的过程。不断精进、不断钻研、研习技艺。
绾心评价墨丘利说,我们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古墓派,古墓派不管外界纷扰,只管专心研习武艺。我喜欢这个表达,心里一直记着。
两年前,欢欢给我讲了个故事:
夜晚静寂,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我当时听得似懂非懂,最近,常常想起这句话,我想,我大概懂了一点。
我愿自己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
公众号:LeeLee
篇12:谁是蠢才读后感500字
谁是蠢才读后感500字
读了《谁是蠢才》有感_500字读了《谁是蠢材》这篇短文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前我们中国是多么的不强大,老是被得意洋洋的外国人欺负,没有地位,这位美术家又是多么为中国着想。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有一次巴黎的留学生聚会,一个满身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说了句欺负中国人的话,徐悲鸿为了不让中国人在受欺负与外国人比试谁是蠢材,最后徐悲鸿的作品轰动了美术界,洋学生承认了自己无能。
正是徐悲鸿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毅力和对未来的信心,感动了法国著名画家,所以这位法国著名画家请徐悲鸿到他家画室画画,并亲自辅导徐悲鸿,最后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骂中国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徐悲鸿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为了让中国人勇敢面对外国人,徐悲鸿每天饿着肚子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一去就是一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
外国留学生说的那句:“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太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了,太无耻了,这么自以为是,以为中国人不如自己,让我们中国人抬不起头,我要好好学习,不再让中国人被欺负,让祖国变得强大起来,不再那么没有地位,要勇敢面对外国人。
我要学习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敢于和外国学生竞争,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就能连外国人都能被中国人感动。
我们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吧,不再那么没有地位抬不起头。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
一件蠢人蠢事_500字
“妈妈,今天学校组织活动,我得早点去。”我一边刷着牙,一边嘟囔着。
“那就快去吧,给你五块前,到学校里吃。”妈妈一边穿衣服,一边懒洋洋地说道。
我跑过去拿钱,然后推开门跑了出去。
“啊!”
“咣!哗啦!~~~~”
“妈呀DDDDDD”
我一声歇斯底里,吓得邻居们睡意全无。
想知道怎么回事吗?在离家门口2米处,有一块香蕉皮,在离家门口4米处,有一堆垃圾。我踩到了香蕉皮上,撞到了垃圾堆里……
“妈妈,我撞到垃圾堆里了!你看!”我摊开手掌让她看看脏兮兮的我。
“活该!”
“你……”
“你什么你,昨天下午那块香蕉皮还在吗”
“在呀?”
“你什么态度?”
“绕过去呗!”
“活该!”
“是呵,假如昨天我把香蕉皮拣起来了……”
“没有假如,事实已成。”
“……”
“现在怎么办”
“换身衣服呗。”
“万一别人踩到了怎么办?”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似乎得到了上帝的降任,义无返顾地拿起笤帚,拖斗,出去把附近所有的误点全部清除(当然,垃圾并不多)。
我大汗淋漓地回来,大汗淋漓地换衣服,然后,走到正在吃早饭的老妈面前。
“妈妈,夸我吧,尽情地夸我吧!”
“夸什么?”
“我做了好事儿呀?”
“现在几点了?”
“8点呀。”
“8……”
“妈呀,迟到了!”
一溜烟地,我蹿了出去,不带走一片面包……
天才还是蠢才?_600字
放假已有一段日子了,眼看着要过年了,可心似浮尘,无法安定,亦毫无心思过年,正巧从外地念书回来的同学邀我去补课,浮燥之余我应邀去了,觉得换点事情做可能有利于心情的调整。
课余之间,我们三个已久未重逢的同学推心置腹地闲聊起来。谈吐之间不免让我颇有感慨。宇在学习方面依旧是十分踏实、稳重,他的反应并不快,脑袋也不很聪明,但就凭着一股韧劲儿在中考时以全县第一的总成绩进了呼市二中。一年半过去了,他还是那么勤奋,但他在社会大学的成绩就很差了。当今的时代充满了时尚与动感,流行前沿的闪变快之又快。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若未知风向如何,怎能呼风唤雨引领时代的浪潮?可宇却全然不知这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对课本的学习与考试,其他淡然无存。然而,事实上虽然他的学习根基扎实,但一味地埋头苦干收获甚小,否则也不必在临近过年的短暂假期里依然忙着寻师求学。
或许他是不少人称赞的对象,但我自己的观点却与他大相径庭,我不否认他的努力,但也并不赞赏。我们作为一个人,活着有活着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学会考试的工具。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学习才是主角,而学习中更主要的是学以致用,不是只为了应付考卷上的ABCD。然而,由于中国大力推广应试教育,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竟被扭曲了。中国人一点点地把考试就是唯一这套思想理念灌输给孩子们,随着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那套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地扎在心里,以致于后来出现了物理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对于家里坏掉的开关束手无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疑都是教育失败的典型。
努力地学习并没有错,但更应明白“学习”一词的广博,它包括学习做人,学习处世,学习伦理道德,学习社会常识等很多很多,不能只拘泥于学习课本。当今的社会无疑已成为四通八达的多维社会,像JAY新专辑的R&B歌曲也可收为台湾某小学的教材。
不少孩子因更喜欢摄取课外知识而与家长不和,被冠之以“不务正业”“不孝”。天哪,《孝经》何时被串改?这又和“孝”有多少联系呢?学习的天地无处不在,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尽量做到别顾此失彼。
滴答滴答……是谁的眼泪?_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有感_600字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泛起涟漪,心情十分懊悔、自责、愧疚。我感慨万千,文章中一个个数字仿佛一只只小蝌蚪,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打比方,令人刻骨铭心;一个个铁证如山的证据说明了人类肆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地球母亲那美丽的面孔早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人类的破坏下逐渐减少。例如水资源,它是十分宝贵的,而人类却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到这里,我羞愧万分。平时,生活中,我吃饭经常是“遍地珍珠”。尽管爸爸常常提醒我“碗底有洞”,妈妈不是提示我“下巴穿孔”。可不知怎的,我的手、勺、嘴经常闹意见。妈妈看着我总是唉声叹气,爸爸则气呼呼地教育我: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是来之不易的。正所谓李坤作的《悯农》中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我总是满不在乎,左耳进右耳出。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它孕育了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本应得到人们的珍惜,但是他受到了人们的伤害。千山万水,绿树红花……是它身上的装饰品,可是,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球,我们要破坏他的容貌,为他添上一道丑陋的伤疤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时发出的感叹。是啊!我们只有独一无二的家园――地球,如果他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但是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都是由于人类长期浪费自然资源造成的。
地球在流泪,地球在叹息。地球已经危在旦夕了。拯救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地球妈妈吧!大家,行动起来吧,保护这个被我们“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地球母亲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做一份贡献吧。
“愚蠢”的天才_600字
“愚蠢”这两个字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往往都是不开窍,反应迟钝行为异常反正就是和傻子差不多吧!因为一些明明很容易被理解接受的东西他们却接受的很慢或者很难接受。他们总是比别人多问一些为什么?是啊!有些人会说差不多就行还问那多干什么呢?而这个世界正因为有这些“愚蠢”得人,才有了天才和平凡人的出现!
在苹果落地着种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中,常人想到的是真好声爬树去摘了,而他没想到为什么会掉下来。或者有些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没有去研究什么。而愚蠢得人却苦心研究着直到后来终于提出了“万有引力”学说因此成为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平常的现象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这就是“愚蠢”的牛顿!寻常的思维只能注定你是个平凡得人。
我只是想说“愚蠢”得人或者行为并非是傻子,他们的缺点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而那些行为。思维都正常的人只能作个平凡得人。再一些天才的小时候他们往往表现的很笨拙,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特殊〈才造就他们不凡得人生!这个年代是青年作家辈出的年代,其中80年后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其实也算是一群特殊得人群,他们孤独。自傲追逐理想和自由!他们基本上很难归类,就拿韩寒来说吧!他的学习很差个科成绩除语文外都挂红灯。作为一个高中生不是像其他学生那样好好学习迎接考试,而是去写什么小说。难到这不是自毁前程吗?但是正因为他的坚持他成功了。成为80后典型的代表,他算是成功了!我相当出笑话他的人不会笑的那么开心了吧!我的意思不是让每个高中生都去写小说,因为这也和人的才华有关系。韩喊毕竟只有一个。我只想说影响人最大的也许正是人的缺点。
“愚蠢”的人或“愚蠢”的事造就一个人的不平凡;相反聪明的人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缺点的注定只能是平凡的人。
贪婪,是最愚蠢的!_50字
贪婪,是最愚蠢的;
贪婪,可以让人疯狂;
贪婪,可以让人难以自拔;
贪婪,与之相对为:满足;
满足,生活就会充满幸福;
满足,让人对生活充满热爱;
贪婪,满足;
只需看你怎样对待了。
这个世界没有偏见,也没有愚蠢_1400字
这个世界没有偏见,也没有愚蠢!
每个人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本能需要活着,并在需要的循环里最终走向坟墓。
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是别人错了,而不是自己错了。
在这个逻辑里面,不存在偏见,也不存在愚蠢。至少不存在争议,也不存在讨论:除非否定人的需要,否则无法定位偏见和愚蠢的界限。
而需要,往往是不言自明的,就看有无实力去满足需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或者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过,经常是满足了别人的需要,就忘了自己的需要,一旦想起自己的需要,就往往照顾不到别人的需要。只考虑自己的需要的人,被人们称为邪恶,只考虑别人的需要的人,被人们尊崇为善人。其实善人不容易做,即便有心,也经常无力。倒是不求害人只求自保的恶人很容易做!
钱是邪恶的的么?
钱是邪恶的的么?都说是邪恶的,可是没钱的人,会被人们认为更邪恶!――如果你没钱,还没等你干出什么邪恶的事儿,就已经有人把你当贼了。
围观是邪恶的么?如果不围观呢?就显得更邪恶!
赞同别人的观点,应该是美好的品质吧?也不一定,如果A先生和伟大的B女士观点不同,那么赞同A先生的观点的话,B女士就认为这种赞同是邪恶的,而且不可饶恕。
那么谁的观点都不赞同呢?哦,mygod!,自己变成了最邪恶的!
其实,从来没有不被邪恶过。不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不论是赞同A先生,还是赞同伟大的B女士,总要走入邪恶的循环――那么就围观吧,不表态,打个酱油表示路过,也好。可打酱油的,看起来是最邪恶――至于邪恶的具体表现,对不起,这不能说,只能说:打酱油的家伙,看起来猥琐不堪,一看就不是好东西(当然是主观心情)。
想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就要扮演邪恶的角色:因为人家是要扮演伟―光―正的,陪衬的人如果不邪恶,那就衬托不出伟―光―正到底表现在哪里了。因此,扮演邪恶的使命,其实就是早就被预设好的角色,而且是进入环境的第一前提。
“你有钱吗?”,“有啊”,“那就可怜可怜吧”,“对不起,我是个守财奴,不会可怜你的”,“你可真邪恶”,“是啊,我冷酷无情,对你要邪恶”,“你可真没同情心”,“是啊,同情心能吃饭吗?”,“算球了,不给钱拉倒,不求你狗-日的”,“那正好,我现在口袋里恰好一分钱都没有,没钱给你”,“你能没钱?刚才你Y的不是说有钱吗?”,“我刚才要是说没钱,你会相信?”,“你要一开始就这么说,我肯定不相信”,“这不就结了,我就知道你不相信”,“看来是我错怪你了,对不住啊,老兄”,“你没错怪我,是我自己混蛋身上没带钱出来”,“别这么说,老兄你这么说太让我不好意思了,等你下次带钱出门的时候,可别忘了给我点啊”,“这个,恩,再遇到你的时候再说吧”。
钱是什么东西?很难说清楚,邪恶的行为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当别人需要钱的时候,能不能拿得出来的问题。拿不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邪恶的,拿得出来的时候就是救苦救难救急救命的恩主了。
或许这个观点本身也是邪恶的,总归不是善。佛家讲经,那意思是要众生放下欲望,而不是成全欲望。这样一来,如果路上再遇到乞丐的时候,就该告诉乞丐:放下你的欲望,立地成佛吧。
以钱的角度谈问题或许很邪恶,不过这也只是一个举例说明。当某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对方是邪恶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对别人不满。不满的时候,就认为是别人错了,而不知自己错了。那么,何来的所谓“偏见”和“愚蠢”?
因此我是恶的,别人都是善的。以实力来定义,应该算是最好的解释。不过我的邪恶是无能为力,或有心无力的邪恶。
当邪恶感侵袭脑细胞时,认为“我”的存在,便是邪恶的根源:一方面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竟然妄想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腹背受敌,两面邪恶的感觉,就像罪加一等,恐怕死后都无葬身之地了。所以为了减少邪恶减少罪孽,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实力去帮助他人而且不能要求他人任何一件事情。
在实力没有强大之前,被别人要求的时候无法去满足,也只能独善自身,尽可能地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哪个蠢女孩是我》读后感_400字
今天,我读了《亲近母语》上的一篇文章<<那个蠢女孩是我>>后深有体会,我觉得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张爱玲一样,在小的时候都有点蠢蠢的。比如我在一年级刚进学校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便情不自禁的和别人打招呼,而别人却用怪异的眼神注视着我,这时我才觉得我又犯错了。我刚进小学的第一个下课是我最记忆犹新的。“叮――叮――”下课铃响了,我和同学“哗――”得一声冲出教室,但那时我在我们班一个人也不认识,便在操场上一个一个问:“你是不是一(2)班的?”这样问,问到了就说:“我们一起玩吧!”不同意的,就再找,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觉得我太蠢了。一年级时,我最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了,因为体育课可以跑步、踢足球了!但我喜欢的踢足球、跑步都是男生的游戏,而女生一个也不喜欢,觉得太无聊,所以,女生一个也不愿和我做朋友,当女生三五成群走在操场上时,我只能一个人孤单的走在旁边。现在我长大了,也在不知不觉中懂事了,也渐渐厌恶了男生的游戏,喜欢和女生一起说这个说那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在小学的五年里,我做了许多蠢事和好事,我觉得我在变,从一个假小子,变成了开朗的女生,从一个不懂事的小毛丫头,变成了懂事的女孩。
★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 电影风声影评
★ 风声 影评
★ 风声影评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书笔记2022-04-30
小萝卜头的故事2023-11-01
跨过鸭绿江革命历史题材剧观后感2022-12-30
刘胡兰读后感2023-12-05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2022-04-30
百团大战观后感300字作文2022-05-21
悬崖之上观后感2022-08-29
《农夫和蛇》教案2022-12-07
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2023-09-28
动物庄园读后感作文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