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风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 要:自银行诞生以来,资金管理工作就成为其工作的核心内容,它不但支撑着银行的整个业务体系,又对银行的其它业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银行资金管理是银行经营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一般模式出发,提出了银行资金管理一般模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银行;资金管理;模式;优化
通常情况下,银行采用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是:将资金交易业务从计划、财务等管理部门、独立出来,开始面向市场,并成立了以经营为主的资金部,相关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在不同市场开展业务的流动资产管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各个业务部门在资金负债计划的框架内,完全自主地开展业务,独立面向市场进行操作。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该模式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各个业务部门分别根据资产负债资源配置方案开展业务,缺乏一个常设的、实时地确保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的机构和相应机制;
(2)缺乏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不能对流动性进行统一地、前瞻性地管理,从而影响了资金管理的效率,甚至还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
(3)资金管理约束缺乏刚性,尤其是定价管理过于软弱;
(4)分散的资金管理降低了管理水平,特别是利率风险管理。
上述缺点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管理水平,我们必须要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提高银行资金管理水平。
从上述情况来看,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银行的发展以及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提出了以下五点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开发网络版银行资金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资源,开发适用于农村信用礼的资金管理子系统,将支农再贷款的非现场监测管理具体到基层信用社, 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出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账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通过网络将基层信用社与联社、人民银行之间实现互通,从而,人民银行可随时通过系统查看辖内支农再贷款总体运行情况,并对贷款投向、大额贷款及还本付息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对支农再贷款风险及时进行防范和监控。另外,网络系统能够使多个人同时进行业务录入或处理,便于复核、监督,优化了银行工作效率。
二、以Shibor为契机,建立以资金部为龙头的司库制度
借鉴国际先进的司库制度,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统辖全行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制定内部转移定价的司库机构(真正意义上的资金部Treasury Department),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化资金管理模式方法。
该模式是在各个业务部门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之间,设置一个司库部门,而该司库部门的主要职能是:
(1)从全行资源配置的高度出发, 前瞻性地、主动地对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进行管理;
(2)以市场利率为导向,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定价体系和定价机制;
(3) 对全行资金头寸有关的各类敞口风险进行实时评估, 并提出相应措施进行综合调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由此可见司库机构能够相对客观地对业务部门的敞口风险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可以跨部门地对敞口头寸进行调配,从而提高全行资源配置效率。
三、推行全能管家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
全能管家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将为集团客户提供一站式资金、金融管理服务,满足企业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系统的组成模块包括:统一数据服务平台、现金流管理、资金计划管理、资金结算管理、内部银行管理、金融交易管理、投资理财平台、综合查询系统等,多银行数据服务程序实现企业和各银行机构信息直通式处理,实现企业多银行账户资金的集中管控与统一划拨,以全面、专业、便捷、灵活的系统服务,满足企业掌控多银行账户信息,明晰资金流时效性、有效量化资金流,加强风险管控等多项资金管理需求。
四、合理调整资金分布状况,努力实现资产负债组合的最优化
商业银行资金配置失误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是银行危机的实质,因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三性”原则进行最佳组合,商业银行经营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而其核心内容则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资金建立适宜的资金配置方式,按照制度规则实施资金配置,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问题。按照市场变化的要求调整资金配置行动,寻求最佳的资金配置方式;提高资金配置质量。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银行总是不可能比债务人本身对银行贷出资金的使用情况了解得更多。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
五、实施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部门集中核算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会计核算中心制可以对各单位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直接收付、单一账户、分户核算。因此,实施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必要的银行账薄;
(2)做好资金收付的账薄登记;
(3)搞好月末对账工作。
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便能够很好的实施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优化了银行资金管理的模式。
因此,采用上述资金管理模式,将能使银行资金管理模式适应WTO所带来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抓住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机遇,优化了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走上稳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磊,王文平. 寡头竞争、银行资金管理与存款准备金政策.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第1期.
[2]王学江,牟家明,于海波.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总第994期.
[3]鲁玲. 中央银行资金管理系统的缺陷及对策. 应用技术. 204月10日第4期.
篇2: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优化分析论文
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优化分析论文
摘要:集团企业是企业多元化、大规模化的发展方式,也是企业开拓新市场、拓展企业规模的必经之路。资金是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流动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的存活不仅需要依靠企业整体实力以及企业结构,还需要依靠有效的资金管理。本文主要分析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风险防范;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必然是以资金高效率流动、低财务风险为前提,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资金管理模式会受到集团的经营发展方式、集团组成结构、产权关系、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对此,集团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企业的战略特点,发展规模,使用高效率化的资金管理模式。
一、当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集团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分散,这类资金分散的现状与企业资金管理理念有着明显的冲突。对于较为分散的资金,当前许多集团企业并没有实行有效并且实用的应对策略,在子公司资金信息与母公司资金信息不平等的情况下,子公司开多个户头的情况较为普遍[1]。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集团企业普遍会出现公司开户多、开户类型复杂的现象,最终导致资金管理出现严重的失衡、失控。导致集团企业如果无法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资金监督与控制,最终导致资金的浪费与缺陷。集团企业没有办法真正的整合、整理资金的结构,其资金预计以及资金使用计划无法真正的发挥实质性作用。除此之外,少数集团企业的无计划投资以及盲目扩大规模行为,全然不顾集团企业发展目标以及自身的实际经济、管理能力,最终导致投资失利,企业本身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本身就较为紧张的资金变得更加严峻[3]。资金的使用效率低是集团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子公司职责分辨混乱,缺少市场整体规划经济的灵活性以及调剂性,其成本与收益完全无法匹配[2]。某些集团企业的内部资金转动效率非常低,其资金调控力度以及控制效率上非常低,同时对资金的调剂控制方式也较少。少数集团企业对子公司的资金投入之后无法收回,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很大程度的提升集团的紧急负担。
二、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一)提高集团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
集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例如地方政府想要着重发展某个地方的经济,此时集团企业便可以依据地方政府的'规划,在这个地方规划一些商业活动。集团企业按照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商业活动,并对企业发展进行整体设计[4]。与此同时,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也需要依据地方政府的规划。例如,政府所提出的大力财税、融资支持、优化发展、互联网+转型等等。由此可见,集团企业需要与地方政府之间保持长期的沟通与协调,以便集团企业的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保持一致,保障其不会出现冲突的可能性。此外,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符合政府规划的情况下,政府还会提供大力度、优惠政策等方式扶持企业更好的成长,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本质上提高企业资金的管理效率以及资金使用质量,规避资金风险。
(二)提高对法律程序的认识
我国企业管理法中,对企业的管理、约束政策有许多,如果集团企业的某个资金使用行为违反了政府的管理条令,则会受到当地政府企业管理部门的惩罚,并可能没收违反规定所使用资金。例如资金管理模式导致账实不符或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则该资金管理模式便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并对企业进行资金核查,罚款等。对此,集团企业不仅需要着重资金管理模式的改善,还需要提高财务人员对法律程序的认识。通过加大财务人员的法律知识认知能力,促使财务人员能够清楚的认识集团企业资金项目管理时所可能涉及到的法律规定,并认识到违规行为的发生后果,从而避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及行为违反法律规定,避免资金出现政策上的风险。
(三)摒弃传统资金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理念
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的工作理念、思维模式以及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是保障企业持续、稳定成长的必要条件。依据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企业各个部门之间需要转变以往老旧的思维模式以及管理理念,树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资金管理观念,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管理的实效性需要以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综合评价值而制定[5]。对此,就需要将企业的资金成本绩效进行及时的评估,并作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核心参考内容;另一方面,集团企业管理者需要熟悉子公司的整个运行经济链,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会影响到整个集团企业的运行链,会对子公司的生产、策略、核算、控制以及考核等一系列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对子公司控制之余,还需要制定子公司运行计划,通过各类措施保障该计划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保障集团企业的整体利益,保障子公司在收控制情况之下给集团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保障集团企业资金安全。
(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管理能力与素质
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一些参观、访问以及调查等培训性的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企业管理部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使财务从业人员更加了解管理行业的新政策、新动态以及新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的完成企业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积极组织企业管理专家、行业导师等对企业现状进行评价,并提供整改建议。通过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效的降低任何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威胁。
(五)提高时间成本控制重视度
时间对于任何人或企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且转瞬即逝的资源,也是控制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创新速度快的市场中,做好时间成本的管理,能够给企业获得更多的创造经济利益的条件与空间。对此,企业需要稳定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性能,提升企业的发展、生长速度,有效的缩短生产过程中所浪费的时间,合理的加快企业占领市场的速度以及企业产品的生存时间,从而使企业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六)提高集团资金控制能力,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
集团内部的资金控制能力,必须以严格的职责分工作为基础。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管理对资金的流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适应控制,杜绝实时监控流动形式不足、监控力度不够的现象。对于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其风险最大的便是资金的监控。因为集团企业的资金与其他企业不同,集团企业资金普遍较为分散,其监控相对较为困难。对此,实施全面、有效的资金监控有着实质性作用。实时监控是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杜绝资金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实时监控只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所以,集团企业可以利用网上、数字化银行以及现代银行管理平台等方式对集团企业的资金进行实时监控,依据企业对资金的实际管理需求选择资金管理系统,从而保障各个环节中出现的资金支出、资金收入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与此同时,利用安全、密码保护系统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并通过网络传输,保障资金的实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集团企业除了使用以上所描述的几点资金管理优化方式以外,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优化更多的资金管理模式,从多个方向、多个创新策略对资金管理进行整改、优化,按照集团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使其资金管理模式更加行之有效、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集团企业在采取多样化资金管理模式时,必须以降低资金负载率、降低资金风险发生率、降低资金存款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作为原则,从而提升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得以优化。财
参考文献:
[1]曹秀国.基于风险防范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商,(3):139-139.
[2]朱怡然,陈晓龙,程存归.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集团资金管控研究——以ABC集团为例[D].重庆理工大学,.
[3]徐幸,胡琪.建立矿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长效机制,防范资金安全风险的实践研究[J].经济师,(8):248-249.
[4]田辉.董晓娟,赵正保.关于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04):190-191.
[5]周顾宇,王炳志.周阳.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与实践探析——以中远集团公司为例[J].特区经济,,225(10):282-284.
篇3: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探讨的论文
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探讨的论文
一、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市场自行监管模式、第三方支付公司监管模式相比,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无论是在业务服务的安全性还是专业性上,都具有显著优势。可是,就目前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而言,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缺乏交易金运行情况监控
资金监管银行无法掌握交易市场各个交易商的交易金具体运行情况,只是交易市场发出的清算划拨指令,对市场专用结算账户的总额进行监督,这种情况为客户的保证金被非法挪用埋下了隐患。投资者将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入交易市场专用结算账户后,交易市场对该账户具有支配权,投资者在交易市场提供的平台上只能看在自己的虚拟账户中看到保证金的提交,并不能直接检测到交易市场是否有非法使用保证金。同时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虚增账户、虚拟资金来操纵市场行情,从而获取非法收益,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端情况下甚至也会给交易市场带来破产风险。
(2)T+N核账模式沉淀资金问题
银行为了控制交易风险,一般采取实时对账和日终T+N对账两种核账机制。日终T+N对账机制按照日间市场管交易、银行管资金,日终(T日)双方清算对账的对账模式。在当天交易结束后,银行与市场清算对账,进行总分账户平衡检查等手段核计各附属账户余额,以做到交易与资金相符,并根据市场日终报文调整会员浮动盈亏附属账户。该模式为事后监管模式,交易日结束后银行根据市场台账调整会员资金账户余额,并根据不同交易市场的规定,在交易结束的N天后,会员可对交易资金进行出金操作。于是交易金在出金前的N天内成为沉淀资金并产生一定的利息,利息的归属问题就目前制度而言,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服务资金管理的发展需要一个更为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对平台和平台的商家的交易资金进行管理,确保交易顺利进行,保证交易风险成本。
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服务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改进
(1)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服务银行资金管理账户体系
银行可以电子交易市场名义为其开立交易实体结算账户,存放市场自有资金以及交易商提交的`保证金。同时,针对交易服务的特点,银行还应该设计满足资金初始化、市场调账、计息收费等功能的其他附属账户,可以建立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账户体系。电子交易市场对上述账户具有唯一操作权。银行可以为交易商开设不少于一个的附属账户,并将该附属账户同用户在本行或他行设立的一般类型实体结算账户进行绑定。实体结算账户为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人民币活期存款账户,可绑定多个交易商附属账户,附属账户的业务权限应至少包括:订单明细查询、附属账户信息查询,以及出金、转账、(网关)支付等。交易商对上述账户具有唯一操作权。
(2)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业务流程
首先,银行审核交易商提供的开户申请和资料后,为其开设相应的交易账户。然后,交易商或市场可以将资金从任意银行的实体结算账户自动实时转入己方附属账户,通过汇款摘要栏填写附属账号等功能实现自动入账。支持通过电子银行服务渠道的入金,便捷迅速地完成资金划拨。入金完成后,买卖双方达成交易、订单成交后交易进入支付流程。支付流程分为:买方账户冻结、解冻支付;卖方账户支付冻结、解冻以及直接支付。订单未成交,市场释放冻结的交易保证金,将交易商缴纳的保证金退还至其交易资金账户。交易商或市场可以将资金从己方附属账户自动实时转出至任意、银行的实体结算账户,应提供出入金绑定设置功能,锁定交易商出金路径,款项去向必须与入款来源名称一致,以有效规避资金风险。最后是市场调账,交易市场将主体账户在电子交易开通前的存量资金分配至各附属账户中。当市场发生一笔不明来账时,资金首先进入交易市场公共调账附属账户。待明确款项来源与去向后,市场将不明来账调至相应的交易商交易资金附属账户,确保交易商资金准确入账。“调账入款”发生错调时,市场可以将调错款项按原路径调回。当市场交易商违规未能履约,交易市场可以发起强制转账,强制将买方资金转账、解冻、或解冻支付以协助交易完成。强制转账可以由市场操作、银行审核,也可以由银行直接操作完成。
三、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管理的建议
(1)加大对交易金流向控制,增加交易透明度
现阶段,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确保交易资金准确快速的清算划转,而缺乏对于资金流向方面的监控,这就为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交易商可以利用这一监管空白,在市场开展虚拟交易,便达到的目的,严重干扰了交易秩序,更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作为资金的监管方,不仅需要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如结合交易商的信用资料,系统分析出金入金请求的发起是否为合理。同时,监管银行还应将交易金的流动方向及时反馈给交易商和市场,实现多方共同监督,真正做到交易的公开透明,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提供良好的交易氛围。
(2)完善资金管理预警机制
所谓预警机制,是指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通过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在资金管理中,针对交易商和市场的资金操作行为,资金监管银行应当通过对过往交易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在系统中设定一系列的交易限制。一旦资金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试图打破系统限制,系统就会发出提示拒绝交易,并于第一时间通知银行值班工作人员。待银行工作人员审核后,再次决定是否批准交易。如,系统限制交易商的单日出金次数,以及单次出金额度,一旦交易商超出,系统就会拒绝操作,只有工作人员审批操作合理后才可继续出金。这有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检测到账户的异常行为,预防因账号被盗等问题造成的损失。
(3)加速银行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相较于发展较为成熟的B2C/C2C资金监管,由银行作为主体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资金监管模式还处于快速成长期,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行业规范方面都存在大片的空白。因而,国家应完善现行电子交易资金管理政策,补充适用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监管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对现有法律中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修订和补充,同时加快出台新的关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监管业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仅要预测未来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银行资金监管创新的发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先行立法保护,且还要考虑与国际金融监管政策的兼容性。
(4)进一步完善银行资金管理系统,为在线融资、买方融资提供服务
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的社会资源,加速自身金融产品创新挖掘新的商机,实现为企业从线下融资向线上融资、从仓单质押融资向买方融资的发展。
篇4: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1.目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内控弱化,外部监管不完善
资金管理是每个集团和公司开展经济业务的根基础,同时也是集团公司运营的必要过程,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却是很多集团公司都存在着资金管理的内控弱化和外部资金管理不到位的现状。因为现在很多的集团公司都处于两权分离的现状,这样尽管能够保证公司的资金的安全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企业内部很多的管理者或过多的地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集团公司本身的利益,这对于企业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大忌。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和资金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集团公司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
1.2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缺乏详细的管理规划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缺乏详细可靠的管理规划,最终导致了集团内部资金的分散,详细的规划和设置是集团公司管理自身资金的最基本保障和依据,没有资金管理的规划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资金管理规划的实际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集团资金的规划,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以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这一点做得并不好,主要表现为集团的内部资金的集中调控的需求和实际的资金分散管理的现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很多公司有很多的`子公司和子账户,这样不仅给企业的资金监管和控制带来了困难,而且也给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3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处置不合理,财务资金管理的成本极高
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很多的集团公司普遍存在企业的资金等财务资源的不合理应用和处置,主要表现为很多的企业和集团公司对于公司的资金的往来明细监管不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的管理者忙于公司的业务处理等事务,另一方面就是有很多的管理者没有财务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公司管理完全依赖公司的强大的财务管理团队,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集团公司的财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是滥用抑或是闲置,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都会给企业的正常收益带来影响,而且还会提升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成本,总之这样的资金管理模式最终受到损害的仍然是企业本身。
2.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的优化途径
2.1强化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和外部资金监管
强化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和外部资金监管是企业完善自身的资金管理和控制的基本保障,也是个人认为很有效的一个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地方法实现:企业的所有财务资金和账户等由企业统一的财务核算部门掌控,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资金的清查,而且还能够提升企业资金的业务往来效率,其次就是必须要做到企业的所有财务资源统一分配和使用,避免重复分配或者闲置时间过长给资源的使用者带来不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很多的企业和集团公司必须要设置专门的资金和财务管理者,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维护公司正当的经济效益、提升公司财务资金管控的效率。
2.2完善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和制度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和制度是集团企业运行的根本,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元素之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避免出现:照搬自他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或者是将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视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实施,这样制度和资金管理模式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实际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设置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按照企业的实际运行和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这就需要集团公司的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要充分了解公司的经济业务往来明细,其次就是要有基础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设置的资金管理模式能够真实有用,最后就是要在设置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把集团企业的实际效益放在首位,以维护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2.3提升企业的财务资源使用配置
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关键,同时也是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项。提升企业的资源管理效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要做到: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的控制和监管,这样不仅可以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而且能够使得企业的所有资金往来都能够清晰明了;其次就是集团公司必须要对现有的资金进行清查,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负责人在对资金资源进行配置时能够将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和资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也是提升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最后就是企业在配置自己的财务资源配置时必须要保证这些配置得到了管理者的执行许可才可以实施,这不仅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运营正常,也是为了保证管理者的实际权力和职责。总之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设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提升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使之能够更好地为集团公司的运营和经济效益提高做贡献。
3.小结
集团公司的资源管理模式是保证其正常运营的关键,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实际的集团公司资金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下,在我们国家经济转型的大潮流下我们的集团公司能够抓住机遇,完善自身的资金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更好地为大众的生活提供帮助和服务。
篇5: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够人性化,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理念严重缺失。树立人本化管理理念,营造人文化管理环境,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等,可以加强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培育和实施,优化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人本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人文化;人性化;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被管理者唤醒,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践行人本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一)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化已有的知识理论,并获得某个领域内更为前沿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能力,使学生在个人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提高,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高等教育是围绕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展开,因此,学生是高等教育的轴心,教育的最终成效需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此外,作为国家人才的集中机构和场所,高等教育聚集着各方面的专家人才,各种前沿理论也都需要通过高校传递出来。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需要通过高校实践。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一切围绕专业技能、高深知识的传递和应用,一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忽略了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有碍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只有在人本理念下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高等教育的成效会通过社会各个领域体现出来,高等教育的管理情况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状况又关系着人才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求下高等教育必须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但是由于发展理念及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国际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高深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掌握前沿科技或是生活在前沿科技社会中的人,容易造成个性发展缺陷,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精神障碍等,甚至沦为“科技的奴隶”“智能机器人”,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众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人本管理失衡的教训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必须强调人本理念,养成学生的人本意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
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是由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状况所决定的。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人本意识缺失的严重问题,尤其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和主体地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管理不够人性化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学生和以往学生在性格特征、理想追求、表现方式等方面有多种差异,追求个性发展、自主意识强烈、个性色彩鲜明是现代学生的基本特征。虽然现代学生和以往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这些变化并未在学生管理中得到更多体现,很多高校管理者把学生看作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上受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管理条款设定太多、内容陈旧、生搬硬套,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缺乏人性化管理。目前,一些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要想在人本理念下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尽快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设计和学生实际相一致的管理制度〔1〕。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差异化的个性主体,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才能使管理更加人性化。但是在现实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校管理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从学生的差异化实际出发,对学生要求多、命令多,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教育管理手段的缺失使得学校管理难以使学生对学校建立信赖,难以和教师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没有认识到人为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少,感情淡化生疏,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管理目标的达成。正如魏书生所说:“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物的管理,不能只强调秩序,只强调行为的统一,而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学和学习两个层面的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两个方面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但是在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感受到自身在教育中的主体影响。说明在学校的管理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主体边缘化〔2〕。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从当前多数学校的管理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强调了学生要向学校所定的制度标准靠拢,而并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制度设计中进行特别强调,即便是某些方面有所涉及,也大多是仅仅限于口头或书面上的表述,在实践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释放,使其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
(一)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应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权利充分尊重,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基础之上。其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采取情感激励、讲评激励、成就激励、获奖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在制定有关规范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师生的基本权利,一切制度、规定、安排都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实际需求,努力树立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为管理原则。在课程和专业的选择上,不要限制学生的权利,要尊重学生的决定,真正让学生自由选择,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理念其实是指采取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主体,都有特殊的自身内在价值,而人的本性就是自身内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要真正激活人的内在价值,就能在管理体制中体现主体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认识;二是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教学层面的主体意义,使教师在制度管理设计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当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时,主体意识会促使教师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管理〔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可以在教育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制度方面的规范、考核方面的导向,教师的主体性可在教学管理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二)营造人文化的管理环境
“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对人有教化作用,文化可以引导个体的思想发展,可以使个体对自我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使个体在文化滋养中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制度是文化的一个层面,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制度条款对个体进行行为约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度中的文化熏陶,促使个体的行为转变。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方面的人文化规定来实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创设人文化的管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人文化环境中自觉管理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先进的思想营造人文化的管理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通过引领让学校整个环境充满活力,让师生充满激情地学习与工作,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通过思想理念、文化精神等引导,师生把梦想变为现实,实现学生、教师、环境融为一体。譬如,用校长的思想营造人文化管理环境,校长的教育观、人本观等,都会通过其干预管理行为反映到学生身上。如果校长的人本理念本身与社会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就会相对滞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校长能够高瞻远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思想理念,那么师生就会不断追求探索,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本思想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开展好人本理念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可以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思想经过众多学生的不断实践,便会沉积成为学校特有的人文管理理念。人文环境需要校长有意识地去培养,把人本理念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营造人文化的教育环境,才能创建学习型的学生队伍,塑造个性化的人才。学校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勇于拼搏、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只有这样,学校的人文化环境和行为规范才能促进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三)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还是从眼前功利角度出发,忽略了人本理念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对知识的培养也都体现在实用价值上,使学校出现重知识轻人文、重智力轻道德的现象,这与教书育人的功能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由学校僵硬化的制度所造成的,因此,建立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制定相关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育脱离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要想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在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时应去除行政化管理的弊端,建立“民主管理、学生参与、党委领导”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由以前的支配型向现代的服务型转变。要建立自由的人性化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以吏为师”“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使得学校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像政府,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像官员,不按照人才成长、教育规律办事,用行政的思维解决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行政化”使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缺失,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功能的发挥和精神的传承。因此,要使学校教育管理符合人性化的发展,就要去除官本位思想,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既要以自身的言行展现出知识和道德的统一,又要做到做人和育人相统一;既要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人,又要以诚恳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其以育人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便会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关注自身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自律,提高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素养。在其以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便会注重修身养性,最终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重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文素养。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教书育人,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出全面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在开展专业教育时要深挖人文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学校应在专业课程与教学中体现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内容,揭示技术创新中的方法启迪和精神品格。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久而久之,教师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要加强人文教育,科学确立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提升人性和知识的相互统一,是教育的切入点。教育内容旨在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课程覆盖广泛,涉及多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使教师既了解历史与现实,又了解国情与世界,专业造诣与文艺修养同步提高,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内化的形成需要基础铺垫、需要营造环境、需要氛围、需要激发,而这些又都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模式支持,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本理念。学校在开展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同时,使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一体化、系列化,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把感悟内化为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友德.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6):6-10.
〔2〕孙娜.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建材科技,,(1).
〔3〕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12):85-86.
篇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论文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论文
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内涵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采用先进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有序、全面、科学、目标明确的管理的手段。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以期保证项目最终成功。在业主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合同中,必须约定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方式、内容、权限、取费和责任等,具体包括项目管理的范围、采购、安全、合同、时间、成本、质量、资源、环境、信息、风险、收尾。
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整
我国现在执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律关系和相应权责。但是,仍然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管理过程中由于权责不明确,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局面。虽然建设部推出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明确了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但并不具体,且缺乏可行性。
(二)项目管理市场不健全
社会各方对项目管理的认可程度有差别。目前,对项目管理方式的形式和内容,外资企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有较深入了解,能够普遍接受,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对这一新生事物不了解,也无法接受,给项目综合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建筑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
1、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不适应需求
企业成立时形成的组织结构以及长期管理制度,还不适应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在我国,各企业的组织机构大多数采用直线管理制。项目变了,但组织结构还保持原样,每个项目是否能完成完全依靠项目经理,严重阻碍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2、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工程建设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掌握管理、懂技术、经营能力强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在组织大型工程项目中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规范模式、程序、方法、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他们熟悉各种操作软件,能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
3、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依然采用原有落后的方法和手段,形式单一,未研发新的现代信息技术,而依靠经验制定项目成本、质量、工期控制,风险较大。
4、项目管理模式不合理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企业项目工程管理模式仍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使用行政手段和硬性指令,企业配置生产要素未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造成企业缺乏竞争机制和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无法施展其才华,导致人心涣散,生产率和效益低下。
三、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建筑市场改革逐步展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上采用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各行业水平得到提高,但这些项目管理模式的还不够合理。本文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例,遵循建筑行业规律,构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成本指标、质量安全指标、进度指标、合同关系指标与风险指标五方面,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体现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使评价结果更合理,为建筑企业准确判断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篇7:装备制造业资金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摘要:
资金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关键,其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因此,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如何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资金管理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笔者现以S电气核电集团为例,探讨大型装备制造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
关键词:
篇8:装备制造业资金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电气集团为更好地抓住中国核电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于8月成立了S电气核电集团(以下简称“核电集团”或“集团”)。核电集团试点“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新模式,在此模式下,将项目管理、采购、财务、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等职能工作从下属子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或“企业”)中剥离出来,整合到核电集团层面来统一开展,而各子公司仅保留生产制造和质检职能。这样对集团的财务工作,特别是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集团资金管理的难点
(一)产品特征的管理难度
核电集团属大型装备制造业,主要生产核电站“核岛”的各类主设备,其产品具有制造周期长、批量小、单价大的特征。以蒸汽发生器为例,现有执行中的订单仅有34台,但订单总额将近80亿元,平均每台超过2亿元。同时,一台蒸发器从材料采购到完工出厂通常需5年多,质保金期限也长达4年。独有的产品特点使得企业资金多以分期收款为主,且垫款现象比较严重。相应的,资金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二)外部环境的资金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各种隐形风险逐步显性化,集团部分客户资金紧张,部分甚至出现资金断流。同时,受政策变动及突发事件影响,有些客户的部分核电项目暂缓执行。这就使得集团面临市场稳定性差、收款难度大、资金周转缓慢等诸多压力。
(三)内部环境的阻碍
在一体化初期,即20下半年至,核电集团面临多重困境。其中,组织困境体现在各企业财务信息孤立,存在管理成本重复、各自为政导致运作效率低等方面;运行困境则包括财务人员对业务执行控制力弱、财务与业务部门信息不对称、存在难以控制的内部风险;财务困境是指某些子公司一度出现资金流紧张,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转,其原因主要在于回款速度慢且不稳定,采购款几乎都是现金支付,资金计划执行不严。
二、集团资金管理的探索针对经济新常态下资金管
理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核电集团借助一体化运营管控模式转变之机,重塑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部门职能,突破财务部门的边界,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有效整合,从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静态管理发展到融合业务财务部门对营运资金流转环节的全方位动态管理。
(一)应收账款集中管理
核电产品的主要客户有5到6家。各家客户的采购模式各不相同,其中一家客户的采购模式最为复杂:首先是核电业主总包给该客户旗下的工程公司,然后工程公司将核岛设备的部分分包给该客户集团旗下的设计院,最后是设计院分包给核电集团。经统计,该客户工程公司支付给设计院前内部需要11个审批节点,设计院支付给核电集团前内部需要22个审批节点,合计达到33个审批节点(未包括业主支付给工程公司前的内部审批节点)。因此,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是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项重要手段,核电集团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化、项目收款难度加大、市场不确定性等难题下,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加强项目收款管控。
1.实行集中化的订单管理模式由于子公司同处于核电产业链上,面对的客户重合度高,将子公司的项目集中起来由集团项目部统一管理,有利于展开客户信用管理,提高项目部门运作效率,充分运用一体化管理运营模式的优势。
2.应收账款精细化管控对于应收账款集团从组织、流程、方法等方面细化管控:
①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并用。
②密切跟踪、层层出击,每笔应收账款都有专门的项目经理跟踪到客户付款流程的每个节点,如果问题在客户的普通员工节点,就由我们的项目经理去跟踪催款;如果问题在客户的领导层节点,由领导层去跟踪催款,做到员工盯员工,领导盯领导。
③监控风险,快速反馈,项目团队成员一般情况下每周向部门领导汇报,每两周向集团领导汇报,特殊情况如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则实时上报集团领导。
④做到因地制宜,一客户一策略,特殊款项一事一议。项目部门实施精细化管控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收款风险,同时加速收款进程。
(二)应付账款集中管理
应付账款管理是企业提高营运资金效率的另一重要措施,利用信用期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是常用的手段。但超过信用期支付会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甚至导致供应链关系的破裂。如何在推迟企业支付的同时,又满足供应商的资金需求成为应付账款管理的重点,核电集团通过利用S电气集团财务公司和香港公司融资平台,大力推广票据和信用证支付,很好地平衡了与供应商间的资金矛盾。
1.运用供应商开发策略降低采购成本是控制资金最根本的途径。财务部积极与采购部门、技术部门联合实施“供应商开发策略”,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具体而言,针对国外独家供应商,一方面帮助培养国内企业,争取实现原材料的国产化,以替代进口;另一方面,对于实在无法实现国产化的原材料,积极地寻找国外独家供应商的竞争对手。针对国内独家供应商,通过培养其他企业的能力以打破国内独家的垄断格局,形成供应商方面的竞争。实施供应商开发策略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包括原材料成本的显著下降,采购付款条件的改善等。以AP1000蒸发器的原材料干燥器为例,以前该产品是由美国P公司独家提供,价格约为人民币450万/台,后来引进了国内某供应商后,现在产品价格已降低至365万/台,成本下降了19%。在形成供应商竞争的良好局面后,强力推行票据结算等资金管控措施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2.严控采购款支付方式采购部门在采购支付方式上严把第一道关,财务部对其进行审核与协调。对于国内采购,伴随着集团采购部的一体化运营管理,逐步推行一体化采购,增强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同时,严格控制采购款支付方式,以票据支付优先。对于国外采购,力推信用证支付。其中部分大额国外采购款,还借助集团香港公司平台,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左图所示为1-9月S核电公司票据和信用证支付比例,可以看出,除了1、2月份外,国内采购票据支付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90%以上为商业承兑汇票);国外采购除1月份外,其余各月份的信用证支付比例均在60%以上,而一半以上的月份更是接近100%。
(三)整体营运资金管理
1.资金预算管理在营运资金全过程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在资金综合平衡中的作用,每月根据预测的收款金额和计划的采购支付金额制定资金预算。预测收款金额来源于项目部每两周更新的收款进度表,包括近期实际到款和预测收款;计划支付采购款金额通过加总当月到期的应付票据支付金额和每月计划的现金支付采购款金额而取得。一方面预测回款,一方面控制付款,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资金预算,很好的`控制资金变动。财务部与项目部、采购部联合,严格按照预算组织资金调度,定期跨部门综合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资金安全检查。财务部每日监控资金风险,通过记录实时收款和付款情况,以及对人工、税金、日常费用支出作出一些预测,来模拟可用资金余额,达到每日监控资金风险的效果。
2.发票及税金管理205月,核电集团实行了发票传递方式的变革。开具出的销售发票,以前由项目经理寄送给客户,改为由财务部专员在发票开出的当天直接寄送给客户联系人。客户签收信息直接反馈到财务部专员,项目部人员可以通过利用KOA流程查看发票的开具、传递和签收信息,这样就规避了因销售发票未及时传递到客户引发的风险。采购发票传递同时也实施了变革。以前供应商把发票寄给采购员,采购员报销时将发票递交财务部;现在要求供应商把发票直接寄送到财务部专员,并规定发票上需备注合同号、节点款,另附便签写明所属采购员。财务部设置采购发票登记台账,记录收到发票的有关信息,便于跟踪发票后续处理的情况,对于60天内认证将到期的发票设置提醒功能,先认证的发票也会准确记录下来,便于后期调账。采购年S核电公司票据和信用证支付比例发票登记台账通过FTP与采购部门信息共享。这样做的结果是,财务部能够掌握发票抵扣期限,对于即将过期的发票,及时认证,防止发生采购发票进项税抵扣过期的风险。发票传递的变革,使得财务部控制了开出去的销售发票和收进来的采购发票,利于企业协调每月应缴纳增值税金额,进行税务筹划,有效降低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3.融资渠道互补随着核电集团一体化运营的推进,原先由各子公司分别负责的融资工作整合为集团财务部统一协调,在此过程中,不仅优秀的财务管理经验得以转移、扩散、共享,而且可实现有利资源的互补。获得可靠、稳定、高效的融资渠道是集团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由银行出具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是核电集团订单项目开始执行的前提,也同样是收款的前提条件,如果无法按照客户要求的格式出具保函则会直接影响到收款。因此,发挥集团优势,选择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商业银行尤为重要。如E子公司防城港3、4#机组项目需开具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向A银行提出保函申请,但是A银行拒绝按客户的保函格式出函,耗时1个月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陷入僵局。而S子公司在开保函过程中往往很顺利,原因在于其合作银行B银行在保函格式要求方面比较开放,且效率较高。因此,E子公司转向B银行开具保函。而当时E子公司没有B银行账户,也没有任何业务往来,按常规难以办理。但在集团的统一协调下,B银行决定给E子公司开绿色通道,出具了符合客户要求的保函,并且保函费率比A银行费率要低。融资渠道的互补不仅加速了企业收款,也降低了财务费用。
三、集团资金管理的几点启示
集团资金管理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求最适合实际的模式。只有从本企业集团的功能定位、组织结构、产品特征出发,才能探索出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
(一)集团资金管理重点要与集团定位相适应
集团资金管理重点与集团的定位密不可分。在战略管控型集团(或控股型集团),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将集团内企业的资金集中到集团财务公司或集团现金池,提高整体资金利用效率,防范资金风险;从集团战略出发,严控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保证投资项目的战略必要性,防止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保证融资行为的合理性,防止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在营运管控型集团(或二级集团),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营运资金的全面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保证必要的自由现金流,防止超期应收账款、存货的资金占用,促进经济运营质量的提高。
(二)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要与集团管理模式相一致
在同样性质的企业集团,其资金管理模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重要的是要与集团整体管理模式相一致。当集团对下属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的情况下,资金管理也要实行一体化管理,与集团的管理模式相一致,以便统一配置资源,促进集团效益最大化;当集团对下属企业实行授权管理的情况下,资金管理既要发挥各企业的积极性又要采取相应管控措施,保证各企业的运营资金处于合理可控状态,保证各企业的资金运作符团的财务控制标准,促进集团资金管理不断优化。
(三)集团资金管理方法要与产品特征相匹配
不同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其产品特征有所不同。对市场产品生产周期长且以单件小批为主的产业集团,应全面加强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供应商管理,合理运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并保持相应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和恰当的资产负债率,根据合同及市场变化把握采购进度、投产进度,实现营运资金的全面管控。对产品生产周期短且以大批量生产为主的产业集团,应注重加强订单管理、收款管理、存货管理、采购管理,合理把握采购频次、采购数量,坚持“以销定产”,控制预投数量,加快产品资金回笼,提高资金周转率。
(四)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要与加强企业内控相结合
在不少大型企业集团中,由于其下属企业分别具有品牌知名度或特殊行业许可证书等原因,保留了下属企业的法人地位。如核电集团下属企业具有生产制造不同核电设备的相应资质,要是把这些资质转移到集团不但需要很大成本而且需要很长的考核验证期,有可能造成暂停经营,不利于市场竞争。还有的大型企业集团从其战略出发,在组织结构设定中需要保留下属企业的法人地位。这就要求在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以集团的管控标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的内部控制保证集团的有效管控。即使在下属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的情况下,也需要按企业职能加强企业内控建设,以保证集团各个层面各司其职,加大管理的覆盖面。通过集团资金管理与企业内控建设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集团健康发展。
篇9:海尔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海尔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符合集团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必须建立高效规范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本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全面分析集团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中所面临的资金管理模式问题。并提出构建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资金管理;海尔集团;经济效益
一、海尔集团资金管理模式
(一)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
应收账款经常不能及时收回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客商资金运营水平不够高,现金流量紧张。海尔集团为保障应收账款及时收回,在与分销厂商客户们合作双赢的基础上,为它们提供营运资金运作方案。例如,海尔集团与意大利某空调公司的资金合流比较紧张,对海尔集团应付账款周转率相对较低,通过海尔集团积极的沟通与调解,并合理调节它们的运营资金周转周期,向该公司提供了科学的融资方案,创造了提升运营资金管理绩效和快速收回集团的应收账款的和双赢局面。
(二)存货的管理模式
在家电商界客户主导、商家竞争的境况下,存货的积累将占用公司大量资金,阻碍公司规模扩大,影响公司竞争力的提高。海尔集团将客户需求为主旨,不断改善货品供应链,调解集团内部的业务分工流程,精简集团与客户间不需要的交易环节,用有效订单拉动货物供应链现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营,大大促进存货管理模式改善,其存货管理模式也是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的典范。
(三)现金的管理模式
全球化经济普及后,海尔集团年均的全球资金营运总额已达千亿元,日均结算数额已达亿元,为了保证资金运营的效率、准确和安全,为了全球化发展得到强力的资金保障,资金流量使得总部对全球经济网络进行整合,并搭建了全球资金每日结算的管理体系,实行全球资金电商结算模式。以订单为主导,由订单系统根据订单日期、订单金额汇成每天的结算账单,并依据各分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定制合理的结算日期,把资金滞留在各节的时间作为量化标准,进行控制。通过对资金日结算的系统化管理,已经实现集团资金结算预算的超期自动报警、结算完自动核销和到期自动提示,还实现了资金管理与结算的自动化、系统化和流程化,保障了结算的公开公正和客观,并使得海尔集团为资金预算和日现金流量的监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掌握解海尔各分公司及整个集团的资金余额和现金流,能够及时发觉并解决现金异常,保证现金流的平稳运作。
(四)应付账款的管理模式
推迟应付账款的付款日期是公司提升运营资金管理绩效的重要手段,但是延长支付日期经常会引起企业与其他供应商的不信赖情况,从而致使供应链关系断裂。如何在延长自身支付日期的同时,也尽量满足供应商资金对资金的需求变成了企业资金运营的重要内容,海尔集团运用自身的财务分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不断促进采购渠道的商业化融资,付款保函、信用结算、进口押汇等融资方式被广泛运用。
二、海尔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集团内部改革的全面展开,海尔集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资金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集团资金管理的焦点,尤其是集团决策者都把集团财务资金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而且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集团资金管理的发展。然而从实况来看,集团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还不够强,尤其是缺少现代资金管理模式的理念,针对集团内部资金的现金流量、时间价值等,缺少高度重视和深入研讨,这就致使集团内部资金流动缺乏合理性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经营中缺少“成本控制”思想,导致集团内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二)资金管理水平较低
在集团资金管理制度当中,集团内部资金的`管理问题并不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集团事情,这就需要集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树立“价值链”的理念,将财务资金管理作为集团各个部位、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真正运用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管理模式,为集团获得准确、及时和真实的财务信息。但从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实际情况看,集团内部资金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财务资金管理的问题,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有效整合,尤其是某些部门还发生截留信息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致使集团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
(三)资金监管不够严格
加强对集团资金的监管和控制,是提高集团资金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尽管集团内部已建立了资金管理模式的监督系统,但是集团内部的资金的利用问题缺少有效监管,缺乏对集团资金利用的利用前预算、利用中监督、利用后控制,这就导致集团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投入较多、回报较少”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监管不力,是集团资金“体外循环”问题的关键。集团内部的资金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部门领导个别存在乱投资的问题,这就导致集团资金利用效率下降,集团内部资金处于紧张状态。
(四)资金利用不够高效
对于海尔集团来讲,资金管理是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利用集团内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才能够使集团具有市场竞争力。但是就目前集团的运营资金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对资金利用率缺乏重视、缺少高效调节和随意使用资金的问题,使集团内部资金利用的效率不断降低。更重要的是,集团内部资金的利用尤其是投资方面缺少科学性投资决策,偶尔还会发生随意投资的问题,特别是集团内部高层为扩大集团的规模,时常会发生“借新债还旧债”的严重情况,这就直接致使集团内部资金出现波动,资金运营遇到困难。
三、针对海尔集团资金管理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财务资金管理体系
如果要加强集团资金管理,就要健全和完善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还要强化集团内部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无论是决策层和管理层,都要强化“价值链”的资金运营理念,将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应用在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
(二)加强财务资金统一管理
要想纠正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就要着实加强财务资金统一管理,运用集团资金统一分配的模式来提升集团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质量。不但要切实实行集团资金全面预算制度,将全面预算制度作为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制度,强化对集团内部资金的预算、控制、审计、考核和监督的管理。而且还要以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确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机制,整合集团内部流动资金结构。只有贯彻实行全面预算制度,资金结算机制,才能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统一管理。
(三)强化财务资金内部审计
如果要强化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必须要强化集团内部资金的审计制度,着实强化集团内部资金的控制和监管,保障集团运营资金使用效率。要优先解决集团内部财务资金审计方面的主要问题,健全和完善集团资金审计的监督制度,为专门的机构配备针对性的监督人员,强化财务审计,真正做到本集团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同时要健全和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全力推行财务会计的委派制度,落实内部审计工作,防止虚假财务信息和财务造假问题。
(四)运用科技完善资金管理系统
海尔集团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集团资金实现系统管理,加强资金模式信息化的建设,建立起完善的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集团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效地促进集团内部资金信息的交流、优化管理以及资金运转。而且还可以对集团内部资金进行实时实地的安全监控和有效管理,从而集团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资金管理水平。此外,先进的资金信息系统可以为集团投资和融资提供科学的依据,降低集团财务风险,保证集团资金平稳运营。
(五)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营运效率
海尔集团不但要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定期清理不当的资金占用,还要适当减少集团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生产资金的回笼,提高集团资金的周转速度,而且要对集团内部资金进行精准的核算,建立健全相关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营运效率。除此之外,海尔集团还应该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提出资金回笼的相关办法和奖惩制度,从而使得集团能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兰.海尔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竞争优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付洁芳.价值链导向的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50
篇10: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选择论文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选择论文
国家财政支农政策资金主要指政府各级对农业、农村、农民资金上的直接投入或用于支援发展农业生产和财政支出过程中对涉农部门的资金投入。其中,用于支援农村发展生产的资金包括:小型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农村畜禽与草场保护、农村水产养殖、农村林木保护与造林等方面的补助,用来全方位支持农村发展生产。另外,还有欠发达农村地区支援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研究经费、社会福利扶贫救济费、政策性补贴费等方方面面的支出,是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主要手段。
一、中国现行财政支农资金基本情况
1.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现状:以中央、省级投入为主,市县乡投入为辅,由中央统一下放支农政策,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承担支农责任,有关财政部门负责核拨支农资金,涉农部门对支农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事权责任由各级进行分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支农政策内容主要包含: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救济费等。自1980年起,往后长达二十多年内,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一直属于我国政府支农政策的重点,居于首位并达到了68.28%,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财政支农政策投入不均衡,在这种长期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对今后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型管理模式、改革财政支农政策、改变财政支出方向等新形势下的支农举措其实都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2.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1)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新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又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较为持久,政府往往将资金投入的重点集中在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忽略了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和农村发展具有的直接影响,形成基层受到的优惠政策较少、农民没有切实受惠的局面。此外,农业科技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因素,但如今的政策在这方面的投入量仍然不足,所以还需要关注农业科技和研究方面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
(2)重拨轻管,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当前,由于支农项目繁杂难管,许多项目交给了当地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但因为许多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未明确,往往导致在项目建设中,只重视资金投入,轻视管理活动和逃避责任等现象的发生,致使许多拨付款的使用效率不高,甚至还会出现重复投资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
(3)财政资金支农下达拨付滞后。由于我国政府层级和涉农管理部门较多,财政支农有关资金拨付和下达的程序较为繁琐。所以在程序多、权责模糊的情况下,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很难形成合力,投资政策运行过程中的损耗较大。除资金传输以外,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监督都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项目的执行也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层层审核,这样既降低了财政支农效率错过了最佳时间,又增加了运行成本。所以在这样低效的工作模式下,容易造成资金拨付延迟或滞留,使得许多资金没能够及时发挥它应有的最大效果。
(4)资金发放公开透明度不高,农业投资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由于资金拨付的顺序是由上向下,发放公开透明度不高,规范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支农资金追踪监管反馈差和支农项目的审批、检查、验收权掌握在主要相关部门手中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农民群众很难进行民主监督,所以涉农专项补助资金被随意侵占、挪用、截留、滞留等情况难以避免,导致涉农专项资金流失严重。
二、中国现代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1.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
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中,效率集中体现了所有涉农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国家政策的实施与落实效果。所以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归纳与整合,将资金的投放集中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在调整农业专项资金中,本着事权与财权一致的原则,适当的划分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职权范围,这样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益。
2.优化支农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推进支农财政资金整合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主要是指将分散建设转为集中建设,目的在于通过资金的整合,形成合力、发挥优势互补、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同样是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改革之一,在中国一些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资金和技术尤为匮乏,这些地区的资金结构优化和整合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除了直接补贴和救济、扶贫、救灾的支农资金之外其余的都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还要以使用效益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并同时需要考虑一些综合性的因素,如资金投入的总特点和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等,才能减少资金运行过程中“耗损”,从而不断地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向进行规范,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3.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监管机制
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权与考核验收权要明确地区分开来,从而避免出现既担任“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象,导致项目建设出现混乱的情况发生。在项目建设完成后,政府应尽可能地将财政资金在集中结算后,通过支付系统拨付的方式,直接到达货物、工程、劳务供应商的手中或兑现到农民个人,而不是人为的.动用财政支农资金直接付给项目建设单位。通过资金管理具体化实现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的严格把关,努力做到支农资金的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利用长期有效监督手段可以避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原因在于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等现象出现大多是现行监管机制存在漏洞,所以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长期规范监管,研究制定5-10年不变的全国财政支农总体框架,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务求取得实效。例如:在基层,凡是惠及农村、农民支农的专项资金,一律应公示在村务公开栏中,有关负责部门不仅要开展经常性自查活动和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还要逐步在网络上扩大公开政府在支农资金使用、配置方面的明细内容,供农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工作,以此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基层财政支农队伍。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1.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支农资金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应该在任何涉农资金管理活动中建立,从明确资金管理行政部门和主管项目部门各自职责,理清、完善双方的约束、稽查机制,到规范拨款程序,并将每一项目的责任和权利落实到个人。不仅如此,主管项目的各个部门还要对项目的审查和验收已完工的项目实行公示制度。如若存在违纪行为,直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只有这样,坚持建与管并重,才能确保信得过,靠得住,工程建得成,建得好。
2.资金使用机制创新:实行投入方式多样化
同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业务、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出现迟、规模小、发展慢。为加强规划引导,创新资金使用机制,政府可采用民办公助、投资参股、以奖代补、政府贴息、先建后补等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投入方式,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并大力支持农业部门改革创新和提升涉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弥补农村政策性金融投入与风险补偿机制的“缺位”现象,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和导向功能。管理机制和涉农资金使用机制的创新要本着上级扶持政策不改变和项目单位资金管理权限、资金安排渠道、资金监督方式不变的基本原则,并时刻以效益为上。相信通过大胆地创新,合理地改革就能够为财政支农政策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加强和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农村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与我国的根本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如今的支农工作亟需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推进资金整合,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创新支农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方式来切实发挥正符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用,并不断朝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幸福生活家园的大方向迈进。
★ 会计论文范文
★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2023-02-15
经济类毕业论文评语2023-11-30
财务管理的论文提纲2023-10-31
会计事项权限管理风险控制论文阅读2022-04-30
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2022-12-03
管理会计优化创新途径分析论文2023-12-15
探究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影响的论文2023-02-12
经济类的毕业论文题目2023-07-07
金融学建设银行论文2023-12-06
小微企业融资难分析论文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