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论文(合集13篇)由网友“你说什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论文
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论文
摘要:在充分界定科学有效的林业产业结构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林业产业最终的产值变化状况,同时应用灰色联度研究方法,探讨近几年我国林业产业的结构改变对我国林业产业的总产值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认为,林业3次的产业产值全部对林业的产业总值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林业产业等结构的改变,其第2次产业产值和林业总值的增长关联度也会大大增加,最后有目的性地指出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总产值;分析研究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存在完全不相同的产业结构特点,另外完全不相同的总量也会对应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我国广大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材料与方法
使用灰色关联度研究方法对林业的三次产业产值和林业产业的总值增长关联度实施研究对比[1]。探头所使用的林业三次的产业产值以及林业产业总值和增长率相关数据均来自我国林业局的编制等。
2科学的林业产业结构
我国经济学学者普遍认同:所谓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由各类能够供应利用资源于各个的产业间配置所出现的各个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联方式与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2]。在我国,林业产业的基本结构就是组成林业各个产次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充分发挥其优势理论,要利用好各类资源,构建起相对较为科学的结构以及较为齐全产业门类,和社会生产与消费需求能够持平,可以真正实现整个林业持续发展。所以,要想真正实现科学的林业产业机构,一定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资源条件等运行的情况下,要实现林业产业内部的均衡发展;其次,构建符合长期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的主导以此来带动别的产业发展:再次,强化产业之间作用程度,也就是强化某个产业来不断带动别的产业部门建立与发展能力。
3我国林业产业总值和产业结构改变状况
3.1林业产业总值改变状况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临床产业总值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林业产业的总值由的16352.36亿元增长至20的19687.21亿元。在4年的时间段内我国的林业产业增长率高达20.4%。
3.2我国林业三次产业产值的结构改变状况
不可否认的是,所谓林业产业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涉及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所涉及的`产业链条非常长,为我国复合产业的主要群体,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实际上就是林业3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联系。作为林业部门新起的第三产业,林业总值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另外就是第二产业。数据统计显示,林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别的产业增长速度快,主要是由于随着环境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艰涩,注重生态林营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造林面积也在逐渐增长,实际上生态林则主要是为充分实现生态的效益,此时林木的砍伐也对应地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此就会直接造成林业的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不断增加,另外,随着我国林业产品的加工技术和林产品的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快林业产业的深入发展。随着当前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森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作为现阶段朝阳产业的林业第三产业已成为林业产业总值增长的新亮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增幅地不断改变,林业的三次产业产值于林业产业的总产值所占据林业产业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数据统计显示,林业第一产比例从2010~年有不断递增的趋势,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则逐年不断上升,同时第二产业的比例以及增长幅度也要明显比第三产业更大,在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从20的23.12:11.69:1.22调整至2014年的12.13:13.26:3.56。另外第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据的比例从开始就不断超越第一产业,现阶段很多发达过林业的第二产业相对较为发达,其林业的工业产值一般可以达到林业总值的75%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95%以上,所以我国仍然需要不断加快发展林业第二产业[3]。
4灰色关联度量化研究
所谓灰色关联度量化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充分借助把因素数列实施量化最终给予分析,旨在找出其之间的数值关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量化的研究通常可分为4个步骤,也就是标准化,把数值带入公式求关联度的系数,对比各个管理度系数,求公式内所需数值。第一,笔者选取2010年作为标准的年份,即2010年各类指标数列作为参考数列,把别的各年份数据的标准化介于0~1之间的数据。第二,计算有关对应差数列和相关的数值。第三,选择分辨系数,同时把各个数值充分带入有关公式以此计算关联度,因为分辨系数的取值大小对其关联度结果最后判断几乎不存在任何影响,所以设分辨的系数A=0.5,就可以求出各个对比数列和参考数列X0二者之间管理系数A1,之后依据下面公式对关联度进行计算,即求对比数所有数值关联度平均数值。其计算的最终结果是:对比数据X1和参考数据X0二者之间的关联度B1等于0.6213,而对比数据X2和参考数列X0二者之间的关联度B2等于0.6334。比对数量X3和参考数量X0二者之间的关联度R3等于0.5123。
5结语
依据发挥结构的效应,要充分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结构以及增长方式转换的准则。未来一定要依据林业的3次产业的产值,对林业的总产值所体现出来的贡献度,来尽可能地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让林业自身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微.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9)
2沈丽,谭天玲,陈辉.有关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策略分析[J].绿色科技,(9)
3马群智,杨朝兴,赵体顺.加快信阳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29)
篇2: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论文
1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模式
当前林区的发展,需要走向林区产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之中,因此需要充分的考虑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在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林业各产业、林产品及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林业分类经营思想指导下进行,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进行强化,而对丰产林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其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1.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定,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为依据的,这也是当前林区发展的具体要求,因为在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加林业的收益,则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突出树种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本地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树种和材料。
1.2 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这是该模式得以实现的核心,森工企业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协调优势,在现有产业的格局下,发展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产项目,并以此来带动全林区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打造名牌战略,对外树立统一的形象。特别是在当前的一些生态旅游、山野菜加工及木制品生产上,更加加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从而形成具有辐射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林区经济的发展。
1.3 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
在林区的产业发展中,需要充分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从而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林业。建立中高档木才加工业,发展林区旅游业和环保产业,同时打造林区的交通网络,从而带动林区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
1.4 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林业产业要想实现高度化,加强林产加工业的整体素质是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在现在林产加工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整合,加强林产加工业的高科技含量,从而扩大其发展规模,使其向规模化和高效益化方向发展。加强对重点项目及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实现林产品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加快非木质产业的发展。
1.5 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森林旅游业
林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数量及类型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不仅可以感受到林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也有着古朴的民俗民情。而且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很好的迎合当前旅游者的喜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增长,林区的各项专项旅游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林区开发建设的较晚,而且林区人口密度较低,其生态环境保存的较好,在夏季季节,森林内鸟语花香,林区内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林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2.1 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建立科学规范的森林经营制度与经营措施,不仅是森林资源培育业发展壮大、提升水平的基础,而且也是其他相关产业,包括生态效益产出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原有森林经营技术、经营制度基础上,尽快建立、落实森林分类经营的基本制度,针对商品林、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以收获不同的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并不是意味着只是对森林实施被动保护,而应强调科学实施人为的积极干预,加速天然林系统的'恢复,因而必须有恰当的经营措施。具体森林经营措施的确定要因地、因林、因经营目的的不同而宜,切不可一刀切,强化实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2 建立林业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所以林业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的形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林业企业进行企业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企业在针对于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林业企业具有特殊性,对于进行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企业是无法达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的,而作为林产工业和第三产业不仅具备了很好的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而且通过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加快企业改制的基础上,会在市场上取得更快的发展。
2.3 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林业产业发展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要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这是林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世界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在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林业产业政策,进而实现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与变化,尽快制定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政策和有关的专项产业政策,要分商品林、公益林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对于森林旅游、林产品深加工生产以及产业间关系等都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引导政策,以确保林业产业项目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全面实现。而对于林业产业的一般化管理应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完成,为此应鼓励成立非政府的社会经济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提供信息、业内交流、咨询服务、产品促销、调查研究、业务培训、相互沟通等,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双向服务,同时承担一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职能。
2.4 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林业企业负担
在当前林区企业进行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应采取扶持的政策,在税收上实行优惠,从而使林业企业尽快完成转型。同时税收政策还要根据具体林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于必然进行转产及结构性调整的企业和进行非木资源的生产项目,要在税收上予以减免,从而推动这些项目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3 结束语
林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需要加林对林业产业科技的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林业产业水平,由于当前林业科技水平还无法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力度,使林业资源得以尽快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上的科技投入,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从而加快林区经济的更快发展。
篇3: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的探析论文
关于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的探析论文
一、FDI在我国三次产业中构成特征
1.FDI三次产业间构成特征
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并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无论是项目数还是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上,第二产业所占FDI的比重都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FDI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并基本保持在65%~75%之间。
2.FDI产业内部构成特征
(1)第二产业内部的FDI分布特点。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分布特征是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建筑业分布比较少。并且FDI在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FDI投向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外商投资于制造业的企业数为19193家,占全部企业数的50.7%;实际使用金额为408.6亿美元,占总金额的54.6%。在制造业中,FDI的主要分布在加工工业,对原料工业的投资相对较少;对轻加工业的投资比重较高,对重加工业的投资比重较低;对资源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的投资比重很小。
FDI工业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轻工业的投资比重高于重工业;加工工业的比重高于原材料工业的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于一般加工工业。
(2)第三产业内部FDI的分布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外商对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分布有较大差别。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房地产业的实际使用金额为170.9亿美元,占总金额的22.9%,为第三产业之首。
二、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1.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正面影响
(1)FDI的流入优化了我国的三次产业的的比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FDI的利用对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最终体现为不同行业利用FDI对其增加值的贡献。如上面的分析所示,投放于不同产业的资金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同时,我国所具有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比较优势,FDI的流入大大提高了我国国内加工工业水平,促进了加工工业的改组和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FDI加快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过程。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于加工工业,FDI对我国加工工业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外资工业对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过程。同时,FDI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高附加值化。
(3)FDI的结构性倾斜促进我国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近几年来,大型跨国公司实行“以技术换市场”为战略导向的产业转移,纷纷投资于中国市场。外商投资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了我国加工工业水平,带动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组和提高。
2.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负面影响
(1)FDI加大我国产业的结构性偏差。我国吸收利用FDI的产业依然处于不合理的状况: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过小,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FDI对我国三大产业的偏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FDI过度推动了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扩张,特别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利润较高、回报周期短的产业,虽然我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已见成效,但房地产业的投资仍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对我国经济无论在短期还长期上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FDI的技术溢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对于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严密的保护,这就使我国的产业在技术上过度依赖于跨国公司,而不能进行自主创新,更无法赶超。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生产实行纵向垂直的全球化分工协作,实行一套完整的生产质量体系,但是这样其在华的子公司就与我国产业的前后关联度降低,不利于我国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综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大引导外商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投资流向主导和支柱产业,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等,使我国的三大产业对外资能够合理地利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各产业比重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江:国际贸易.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2]杜江:FDI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8)
篇4: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变革的影响论文
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变革的影响论文
【摘要】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会带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为摆脱经济持续出现负增长的压力,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辽宁省在十三五期间从供给侧的角度,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这样势必影响着省内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分析,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两个方面提出了辽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期待为各高校进行专业调整提供基础研究成果,进而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供给侧;专业设置;招生规模
地处东北三省核心位置的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为我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进入新世纪后,因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经济增长缓慢,明显落后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虽然,自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经济有所提升,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十二五”收官之时,辽宁生产总值仍然低于全国4.2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债务风险大、工业增速下滑大,需求动力明显不足。作为辽宁省“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2.2%,呈现负增长趋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1%是拖累辽宁GDP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辽宁的经济持续下滑,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落后、营商环境不理想等原因有关,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几十年形成的产业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调整到位。例如,据最新统计表明,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仍然高达80%,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在我国按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1~3]。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意味着对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其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技术结构呈现出高度化和柔性化的特点,因此,不仅会影响人才需求的结构,同时,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规格和类型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在经济压力下,辽宁主动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我省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辽宁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养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方向,改善人才的供给结构,使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匹配,为辽宁高校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基础研究成果。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比重,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劳动力市场需就业人员总数为2500万左右,而仅仅20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56万,占30.24%。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必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尤其是专业设置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从的8.8:54.1:37.1,调整到8.3:46.6:45.1,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格局。而在“十三五”期间,辽宁将继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4]。因此,对各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发生重大的变化。预计,“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总的人才需求量为301.3万人,其中,三次产业人才需求量分别为9.6万人、85.7万人和68.1万人,分别占总需求的3.2%、28.4%和22.6%。人才需求呈现出对高学历、重技术、懂管理人才的渴求,如图1和图2所示。
二、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截止到,辽宁省内高校有在校生110万人,其中,硕士以上9.5万,本科71.1万,高职专科29.5万。研究生专业涵盖理工、农医等12个学科门类,在校生人数前三位的是工学、医学和管理学;本科开设341个专业,在校生多集中在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中;高职专科开设417个专业,覆盖了19个学科门类,在校生以制造、财经和文化教育居多。“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有134.2万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8.35%,其中,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分别为85.88%、88.15%和89.34%[4~6]。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高校积极响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针对全省产业布局,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但是因专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特点,我省的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还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新要求,实现不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无特色。各高校为一味贪大求全,纷纷向综合性高校发展,专科学校积极争取升级变本科,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缺乏对未来就业前景的预测及预警机制。如,目前几乎省内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其招生规模几乎占招生总人数的10%~20%,而与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创新型和高技能型专业开设的较少。(二)校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形成深度合作。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适应性不够,在各高校同一专业开设课程一致,课程内容一致、讲课方式一致,没有对本校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进行有效的调研和分析,及时根据岗位需求改变课程和内容。校企合作雷声大,雨点小,因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缺乏深度合作,只是存在名义上的合作,缺乏实质上的合作,教师和企业人员互相无法融入对方的工作环境,出现两层皮、表面化现象。(三)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顶尖学科。虽然在“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和招生数量,但是,专业设置缺乏高技术含量,培养人才基本处于生产“加工链”的底端,无法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人才培养调整的方向
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以及“十三五”期间对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均表明我省对各产业结构中人才需求的专业和数量也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但是,我省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人数的及时响应上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从供给侧的角度,及时跟进,适时调整,以满足我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振兴中的人才需求。年7月辽宁省发改委和教育厅联合发布了《辽宁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站在供给侧方,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对省内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规模进行了计划指导。(一)专业设置的调整“十三五”期间,辽宁省高校拟增设37个本专科专业,其中第二产业相关专业25个,占67.6%,第三产业相关专业10种,占27%,而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只有2种,占5.4%。在增加新专业的同时,也撤销了一批人才培养过剩或已不再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本专科共计59个专业。按三次产业划分,与三个产业相关的撤销专业数量分别是0种、1种和58种。这说明目前省内各高校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基本没有问题,符合产业结构布局需求,只适当的补充2个新专业即可,分别是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本专科专业,减少1个专业增加25个专业,说明现有专业设置没有问题,但专业种类满足不了辽宁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改造的需求,如纳米材料与技术、导航工程、互联网+高分子材料等。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对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仅次于第二产业,因此,需增加10个新专业,但需要减少58个专业,这说明现有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存在较大问题,已经不再适合当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还会增加就业市场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增加的新专业均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接地气,需求量大。如:婴幼儿护理、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图3为本专科新增专业中招生数量前五名专业名称及招生数量。图3部分新增的本专科专业(二)招生人数的调整“十三五”期间,辽宁省高校各专业调整招生人数,共有60个专业在原有招生人数的基础上需扩大招生,其中涉及第一产业0个专业,第二产业42个专业,第三产业18个专业。减少招生的本专科专业49个,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分别为0、1和48个。这组数据再次印证我省各高校设置的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不仅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问题,同时,在保留的专业中也应该减少招生数量,以减缓毕业生就业压力,如音乐表演、工艺美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而与第二产业相关的,需扩大招生规模的专业基本上都与装备制造行业有关,这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如图4所示。图4为本专科扩大招生人数前五名专业。
四、结论
到,辽宁省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要取得成效,学科建设基本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起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相融合对接的研究生、本专科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更加合理,基本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适当微调,基本保持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内容改革。
(二)增加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同时增加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重点在新材料和智能化制造方面,培养高端、高级、深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三)深度改革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从专业设置到招生规模,重新布局,切实培养就业市场急需,以及能够服务于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贴近民生的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1):19-22.
[2]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3]赵艳林,王文,徐建平,等.地方工科院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互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33(6):66-70.
[4]辽宁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养规划[EB].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和教育厅,2016.
[5]李海宗,杨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101-104.
[6]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篇5: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论文
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论文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现状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随着该城市群各核心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和就业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该城市群各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尽相同,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结构存在不相协调的问题。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分析
武汉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用Qi表示,i=1、2、3,按当年价格计算)在2006―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较快且稳定,所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45%上下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最大值51.4%,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增长幅度较大,迅速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主体。2006―20期间武汉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低于第三产业,形成“三二一”型高级产业结构格局,但2012―20期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低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形成“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格局。长沙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年降到4.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上年减少0.9%,原因是粮食、棉花、牛奶产量和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减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由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目前长沙市的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型产业格局。南昌市在2013年由于棉花、水果总产量降幅较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到最低值4.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表现为汽车、化学制品等制造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产值比重保持在38%上下。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差较大,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型格局,若按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达到“三二一”型的结构还需较长时间。合肥市第一产业发展稳定,产值比重均值为5.4%。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光伏及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接近,但从开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渐扩大。因此,合肥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接近“三二一”型结构到“二三一”型结构的转变。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就业现状分析
从就业人数来看,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的总就业人数在2006―2013年期间逐年增加。2013年,武汉市总就业人数522.24万人,同比增加15.84万人;长沙市总就业人数456.63万人,同比增加8.7万人;南昌市总就业人数326.14万人,同比增加10.24万人;合肥市总就业人数504.4万人,同比增加19.5万人。
二、产业结构变迁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一)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
2006―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大于0,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即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一产业有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其中,2013年长沙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高,其值为19%,说明该城市农业技术发展落后,劳动生产率过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劳动力过剩严重。武汉市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低,其值仅为6%,说明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较快,剩余劳动力资源较少。这四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均有剩余,如果对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进行集中教育和培训,推动其向效益更高的产业(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会大大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二)第二产业劳动力紧缺
2006―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均为负值,说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但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值所占比重不高,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偏高,劳动力资源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其他三个核心城市相比,武汉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高,说明武汉市的工业、建筑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长沙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013年为-21.5%,说明该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缓慢,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虽然南昌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一直增加,但由于生铁、粗钢、钢材化学药品原药增加缓慢,2013年偏离度仍为-19.1%,劳动力数量仍然严重短缺。合肥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从20的-24.8%增加到20的-12.5%,仅一年时间就增加12.3%,主要是因为2006年合肥市重点企业发展较好,工业增长较快,提高了该市的就业数量,但年之后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急剧下降,说明该市第二产业劳动力仍然不足。
(三)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
武汉市第三产业的结构效益偏离度从2006年的-2.8%增加到2013年的4.1%。从表面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完成了从短缺到过剩的过渡,但从总体实际情况来看,随着该市金融业等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仍急需高端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源仍显不足。长沙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发展稳定,所以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变动幅度不大,但劳动力需求仍显不足。南昌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为正值,但从总体来看偏离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偏离度下降到最低值2.7%,说明随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快速发展,该市急需更多技术人才。合肥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2006―20期间均为负值,说明随着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数量仍不足以满足该行业的需求。
三、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力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
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从当前形势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核心城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却不断下降,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只有努力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充分利用剩余资源,转移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第一,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使其加速融入企业。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多渠道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自由转移,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
(二)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加快发展工业化,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拓宽第二产业的就业渠道。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情况,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技术较落后,且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为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必须增加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并加强技术创新。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纺织服装等支柱行业迅速发展,必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力就业弹性,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进步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因此为满足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需要,可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发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城市的核心地位,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以促进大中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调整产业整体布局,大力发展就业规模较大的产业。第三,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应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采取鼓励政策,优先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产业。
篇6: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诸多影响论文
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诸多影响论文
目前全球经济持续发展,而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变得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在方式上明显出现了变化,产业结构方面也在进行逐渐转变。以往劳动密集型不再居于主体,高技术化产业慢慢得到兴起,并且一些高端服务业相较于之前更加繁荣,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实现了快速升级。为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充分结合目前财政金融政策,因为在这方面其往往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针对产业机构升级进行相关阐述,就财政金融政策作用展开一定探讨。
现阶段,国民经济尽管已经实现持续增长,但是在具体的结构方式方面,仍然不断发展变化。资本与技术逐渐受到各行各业重视,并逐渐形成了密集型产业,目前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整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也已经实现了持续优化。通常来说,站在产业结构角度进行考虑,要想顺利实现调整升级,应该首先保持宏观环境稳定,另外财政金融手段同样较为重要,能够对其形成科学引导,还能够借助于各种工具,充分贯穿于产业发展。对各大生产要素,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诱导,使各要素关系方面,也能够得到不断优化,产业机构就会实现快速转换,并且最终得以升级。
一、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一)财政政策方面影响
财政政策从本质属性来看,一般被认为属于经济政策,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财政政策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能够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经济也能够保持更加稳定。国家财政从整体结构上讲,不仅包括政策方面的支出,而且包括相应的一些收入[1]。就政府支出这方面而言,一方面包括政府购买,另一方面还牵扯到转移支付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政府收入,一般涉及到税收与公债。而财政政策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直接作用,而且时滞相对来说较短,能够借助于相应政策工具,予以资源配置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且在总需求方面,也能够实现有效的调节。资源配置具体实施阶段,关系也能更加明确。财政政策相关作用之下,还能够充分引导广大企业,能够积极开展各项投资活动,并且激励广大投资融资企业,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持续创新,并提倡和鼓励企业,能够持续开展新产品研发,在新工艺方面,也能够督促其进行合理的引进。
财政政策具体开展阶段,能够利用改变现有的需求结构,进而实现对供给结构方面的作用,产业结构也能够不断升级。比方说,利用差异化税种,或者合理进行税目设置,能够让资本收益作出改变[2]。而在资本流向方面,也能够受到一定程度引导。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激励政策,能够充分改变外商投资规模,或者说相应的投向,这样就能够利于贸易发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化调整,实现不断升级。
(二)金融政策方面影响
和财政政策有所不同,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借助有偿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进而能够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最终得以优化升级。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影响到基础货币,并且充分改变其供应量。比方说通过信贷和汇率,产业或者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自身供给,资金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3]。还可以利用调节载体,充分实现经济资源方面科学配置,产业供给结构从而更加完善,并能够和社会需求结构彼此协调,产业结构也可以实现优化。金融政策实施阶段,受到信贷利率引导,通常就会作用于投资和储蓄,并且容易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金融要素,同样也会明显受到金融机构引导,能够对资源予以合理分配,并进一步促进金融结构优化,从而实现良性发展。基于此,应该尽量采取合理的金融模式,并积极开展制度创新。
我国近年来积极进行财政方面的改革,股票和债券市场充分建立,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已经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形式,而是真正实现了多元化[4]。金融活动同样不再是以前的样子,而是走向了市场化。与此同时,政府能够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政策方面的引导,开展规范化管理。
二、关于财政金融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效应
(一)总体效应
我们通过研究经济转变趋势,能够有效发现,要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合理控制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财政支出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规模。财政支出的过程中,还应该改变原有结构,力求更加趋向于技术型。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控制税收。产业结构方面,也力求能够实现技术化和服务化,只有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产业结构才能得以不断优化升级。
(二)阶段性效应
中国产业结构目前正在不断优化,积极的寻求转变。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方面,已经明显出现较快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方面,尽管相较于之前有所上升,然而在程度上十分缓慢。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快速进行攀升。目前经济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同时这种趋势也在不断深入,国内市场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将会和国际市场接轨,一方面为国内企业提供一定的机遇,另一方面带来比较巨大挑战。特别是当前市场方面竞争,已经逐渐变得愈加激烈,而基于此种情况之下,目前国内各行各业均不能幸免,普遍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5]。原有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迫切需要实现不断升级,这样才能充分促进国内行业不断发展。以前财政金融政策相对比较滞后,其中一些规范条例难以支持第三产业,无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般仅仅重视基础设施方面,并大力投资进行相关的建设,然而伴随着加入WTO,国际环境形势下,对我国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就我国财政支出方面而言,在结构上逐渐实现优化。并且一些相关的金融机构,同样开始鼓励新兴企业,力求实现其较为良好的发展,在进出贸易方面也实现发展的同时,针对这方面的结构,也予以了一定调整。
(三)区域效应
我国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差异,经济发展状况方面,也相对有所不同。因此各地产业要想实现不断发展,要想在结构上得以优化升级,需要结合本地财政金融政策。在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经济更加发达一些,第三产业方面发展,也相对来说更加快速。在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国家对此特别关注,并且给予一定程度优惠政策。另外,利用财政金融方面相关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其他一些地区,可以更好的经济来往,有效促进彼此之间贸易交流。
结语
本文针对产业机构升级进行相关阐述,就财政金融政策作用展开一定探讨。目前政府普遍重视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为了充分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应做好足够的准备,并应利用相关的金融财政政策,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充分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建雄.财政金融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2-43.
[2]王小华.财政金融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变化研究[J].西部论坛,2013,(2):11-19.
[3]陆存梅.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经济视野,,(20):391-393.
[4]任元明,王小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推进与城乡收入差距论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80.
[5]陈丽云.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基于金融与财政协调的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10):86-86.
篇7:林业效率及影响要素论文
林业效率及影响要素论文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林业产业生产总值为3555.47亿元,达到17493.73亿元,为20生产总值的4.92倍;从年开始,各年的林业产业生产总值增加率均在10%以上,远超过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20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20%。林业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固定资产要素投入增加是林业产业产值增长的重要原因,年固定资产投资1291.89亿元,为2000年的11.92倍,、、、及2009这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超过了30%;相反,近年来林业产业的劳动力投入并没有显着增加,2009 年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数为135.83 万人,从 2000 年起以 3%左右的速率平稳下降。林业科学技术方面,每一年的《中国林业年鉴》均详细记录了林业科技管理情况:20开始对林业科技体制改革;20国家林业局党组明确将林业科技作为“十一五”林业增长方式转变、林业生产力提高的根本性措施(中国林业年鉴,)。20的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39.1%(中国林业年鉴,2009),林业科技的发展对林业生产函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林业部门领导对发展林业科技亦十分重视,张永利在“中国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发展战略”项目成果汇报会上指出:建设现代林业必须重视林业装备,其关系重大,要有紧迫感,但目前,从研发、生产、使用等环节都比较薄弱,使许多林业技术装备高技术产品仍然依赖于进口,研发固然重要,但应讲究策略重在应用,发展林业装备可以一部分进行自主研发,一部分采用“拿来主义”善于吸收消化再进行创新。利用各类生产函数研究各个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测量农业技术效率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全炯振(2009)侧重于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和特征;石慧、孟令杰、王怀明()重点比较各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的特征;王珏、宋文飞、韩先锋(2010)重点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陶红军、冯中朝(2007)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量了湖北省畜牧业的技术效率。席利卿、彭可茂(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省区渔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并分析了省际间的渔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趋同效应。本文在构建林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对林业总产值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林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2 理论模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对经济贡献的传统方法为索洛余值法,即将要素投入贡献以外的部分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假定所有生产者均达到了最优生产状态是运用索洛余值法的前提之一,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生产者没有达到生产函数的产出边界(Farrell,1957)。前沿生产函数准确度量了现实中生产者的实际产出与最优技术生产函数产出边界之间的差距。即使两个完全一样的生产者,均采用最优技术且投入同样的生产要素,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产出也可能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随机项。这也正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确定性生产函数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即考虑了随机误差的影响。Aigner, Lovell 和 Schmidt(1977)以及Meeusen 和 Van Den Broeck(1977)提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形式为:其中 Yi是指第 i 个生产单位的产出;Xi是要素投入向量;Ui是度量技术效率损失的非负随机变量,即度量实际所利用技术与最优生产技术之间的差距;Vi为随机变量,刻画的是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除了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生产函数外,确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十分重要。传统的做法是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首先估算技术效率,然后计量分析技术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种两阶段方法所估计出来的参数是有偏和低效的'。Bat tese, Coell(i1992)提出了同时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影响因素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两阶段方法中参数估计的有偏和低效问题。函数形式如下:(2)式中各经济变量的含义与(1)式一样,但其所适用的对象主要是面板数据。需要强调的是:Vit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即Vit~N(0,σ2v);由于Uit是非负随机变量,其服从半正态分布,对应的均值为 mit,方差为 σ2u,即Uit~N |(|mit,σ2u),显然,当Uit=0,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没有效率损失,达到了最优的生产状态,mit值越大,生产单位与生产前沿面差距也越大,技术效率也就越低。(3)式为效率损失函数,度量的是技术效率损失 mit的影响因素;zit即为 mit的影响因素;δ 是对应的参数向量,当其估计值为正时,反映的是该系数所对应的自变量对技术效率有负的影响,若其估计值为负,则说明该变量能很好的促进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由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随机项不满足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假定条件,可以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2)式和(3)式联合组成的模型。Battese 和 Corra(1977)建议:令 γ=σ2u/σ2,其中,σ2=σ2u+σ2v显然,γ的取值范围为〔0,1〕,首先在此范围内对 γ 赋初始值,再利用非参数估计技术估计各系数的最大似然估计量。当 γ 值接近于1时,反映的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技术利用的非有效性造成的;反之,当 γ 值接近于0时,反映的是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随机误差引起的。 γ 值的统计显着性可以反映技术效率变动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正如前所述,当Uit=0时,生产单位达到了最优的生产状态,因而可以用实际的生产产出比上最优的生产产出来衡量技术效率,Uit值越大,技术利用有效性越差,实际产出越低,技术效率值就越小。令技术效率为TEit,其表达方式为:由于 Uit是非负随机变量,因而0
3 指标说明、数据来源与计量经济模型
3.1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9年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由于数据缺失,研究样本中不包括西藏。本文的产出变量以各省区的林业总产值表示;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其中劳动力数据指的是林业系统各地区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资本数据根据各地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推算,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本文依据永续盘存法的原理确定每年的资本投入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年扣除折旧后的林业资本存量,二是每年新完成的林业固定资产投入量,根据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本文确定基期20的资本存量为当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额除以10%作为当年的资本存量,以后各期的资本存量按照永续盘存法推算,对应每年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为9.6%。林业总产值数据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2002年为基期,把各年以名义价格计量的林业总产值调整为实际价格;固定资产数据也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本文选取影响(3)式效率损失函数
的变量主要有人力资本、各地区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和防治率。Luca(s1988)认为人力资本是技术效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傅晓霞、吴利学()的处理方法,以各地区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平均文化程度代表人力资本水平,平均文化程度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假定大专、高中或中专和初中以下文化的教育年限分别为、和9年,以各层次文化程度的基层林业工作站人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灾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采用此指标的文献有亢霞、刘秀梅(),宋长鸣、胡兴明(2011)等。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率反映的防治技术水平对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防治率越高,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技术效率的负面影响就越小。文中林业总产值、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和防治率的数据均来自于各年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3.2 计量经济模型
一般而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需要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常见的形式,相比较而言,后者放宽了对固定弹性和技术进步中性的假设,但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本文的投入变量只有两个,采用的函数形式为柯布达哥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形式如下:(5)式中,Yit代表第i个地区第t年的林业总产值;Lit和 Kit分别代表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量;FSLit、FZLit和EDUit分别代表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防治率和人力资本。 β1和 β2分别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
4 实证分析结果
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误差来源
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σ2和 γ 值分别为2.7177和0.8766,对应t值分别在0.05和0.0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林业产业存在明显的技术效率损失。 γ 值趋近于1,说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损失所引起,即没有达到生产前沿面的87.66%是由技术非效率所引起,而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仅为12.44%,林业产业的实际技术利用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显然,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区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准确地刻画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水平程度。
4.2 林业产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分析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系数估计的结果显示:劳动力产出弹性 β1和资本产出弹性 β2分别为0.5844和0.4717,对应 t 值均在 0.01 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目前林业产业中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均能显着的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当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增加100%时,对应的产出分别增加58.44%和47.17%。要素投入的增加能够有效的提升最终的产出水平,若要提高林业总产值,林业系统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实际情况表明,虽然资本投入年年在增加,但林业系统从业人数却逐年下降。计量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正,理论上增加劳动力投入有利于产出的增加,但实际情况与理论相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固然劳动力数量投入影响最终的产出,但劳动力质量决定了产出的效率水平,舒尔茨(1987)也指出若要改造传统农业,迅速的持续增长更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实际情况也表明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正逐年上升,因而林业系统应提高“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力比重。 β1与β2之和为1.0561,略大于1,说明目前的林业产业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但递增程度十分微弱,当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分别增加1倍时,产出除同时增加1倍外,额外的增量还有5.61%,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整个林业产业要素投入的前景非常可观,林业系统应进一步吸纳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并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
4.3 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技术效率损失函数估计的结果表明: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对应的系数 δ1的值为12.3813,对应的t值在0.0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病虫鼠害对林业产业技术效率造成显着的负面影响。戴利()指出,病虫害是作为生态建设主要载体的森林所面临的三大顽敌之一;刘于鹤、林进(2008)也明确指出由于森林经营不善,人工林树种单一,抚育管理跟不上,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 733.33 万hm2,因森林病虫害而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m3;齐联(2005)中国绿色时报报道显示:我国林业专家估算出近年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 880 亿元,损失的计算包含森林病虫害发生前后的防治与管理无效投入损失和关联产业损失等间接损失。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林业的生产,是目前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防治率对应系数 δ2的值为-0.6832,虽然其表明防治率能够提高技术效率,但对应的t值不显着。以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表征的人力资本对应的系数 δ3为-0.7785,对应的t值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降低技术效率损失,改善技术效率水平,这与亢霞、刘秀梅(2005),傅晓霞、吴利学(2006)等关于人力资本有效改善技术效率的结论一致。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掌握林业生产的新技术,提高其对林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的效率,促进林业产值的增长。因而,应加大林业系统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的改进林业产业技术效率的损失。
4.4 各省区林业技术效率估计结果
表 2 显示,全国平均的林业技术效率水平由2002年的0.8930缓慢上升至2009年的0.9559,说明林业产业的技术效率正逐步改善,在向技术前沿面靠近。各省区中,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和甘肃这21个省区的林业产业技术效率在8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余9个省区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各省区这8年间平均的技术效率差距不是很明显,除天津、甘肃、青海、宁夏这4个省区外,其余省区的技术效率均超过了0.9,这说明林业系统中地区间的技术扩散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青海这两个省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低于0.8,这两个省区的技术效率水平有进一步改进提高的空间。
5 结论、政策含义与讨论
5.1 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结果表明:林业产业存在明显的技术效率损失,相比于随机因素造成的误差,技术效率损失是实际生产没有达到随机生产函数前沿面的主要因素,林业技术的利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林业部门应加强林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指导,降低技术效率损失的程度。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估计结果表明,加大林业系统要素的投入能显着的提高林业总产值,因而国家应加大对林业系统固定资产的投入水平,同时教育系统应扩大林业专业人才的招生量,为林业系统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生产总值的提高。效率损失函数估计的结果表明: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改进林业产业的技术效率,因而林业部门应加强对整个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林业产业的技术水平;森林病虫鼠害发生显着降低了林业产业的技术水平,统计意义上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率对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不显着,但对应的系数为负值,说明经济意义上其能降低技术效率损失的程度,故应加强对病虫鼠害预防,进一步提高防治的有效性,降低其对林业产业的负面影响。
5.2 讨论
本文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林业资本存量的确定问题:林业统计年鉴中可查的数据时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而生产函数中资本要素的确定需要确定基期的资本存量和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由于林业系统的固定资产有着自身的特征,因而其总体的折旧率与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测量的分省总体的物质资本折旧率存在差异,如何准确度量各年林业系统的资本存量有利于进一步准确估算生产函数。二是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确定问题,制度的改变对技术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无疑给林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的解放了林业的生产力,本文由于研究期限的限制没有进一步实证研究其对林业技术效率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对林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是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篇8:我国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调查
我国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调查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逐渐改变“捡到篮子里便是菜”的粗放式招商模式,呈现出区域内定向错位招商,按产业链精细化招商的特点.但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仍然追求短期内对GDP增长做贡献,因此不同地区所选择的.招商产业仍然相近、趋同,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作 者:张钦 罗博 程子龙 廖君 王骏勇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32) 分类号: 关键词:篇9:产业结构现代化对高教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力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并进而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动者收入的多寡,因此人们纷纷要求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和收入保障。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各国都采取一些措施来实现高教结构多样化。
第一,增加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种类,在保持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扩展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的规模。这个过程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第一个阶段是高等教育二元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各国大力发展短期高等教育,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高等教育入学需要,满足了普通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如美国的初级学院和社区学院以及技术专科学校,英国的两年制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等。同时,改造传统大学,增加研究生院,培养科研开发和研究人员,增强了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此外,各大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承担起本企业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培训和开发任务,有的国际知名企业,还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如ibm公司设在纽约州索恩伍德的“技术学院”、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企业技术学院”等。第二个阶段为多元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职业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一次就业定终身已成为历史,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各个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由此提出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概念,兴办了一些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等。
第二,协调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之间的关系,增加应用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比重,设置新兴专业。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攀升,非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大大增加,白领阶层超过了蓝领阶层;随着经济重点发生转移,先前的工业中心转向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科技园区,科技园在各国悄然兴起,如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北卡三角园区,英国的剑桥科学院,法国的法兰西科学城,日本的筑波和关西科学城等等,科技园成为新经济的支撑点和高新产业的孵化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都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由此,对人才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改革自己的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多元化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强调普通基础课的学习;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培养通才;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增加应用学科和理工科的比重;开设综合课,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理工科和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根据新兴产业,开设新的专业等等。
第三,增加社会投入和实行联合办学。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是和它的管理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需要,谁接受高等教育谁付费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各产业部门、企业组织以及劳动者个人成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社会组织和劳动者个人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高等教育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其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高校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高等学校通过技术转让和社会服务获得大量的
[1] [2]
篇10: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1 017万亩,其中坡耕地627万亩.根据调查统计,全省可退坡耕地共计547万亩.自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省20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5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4万亩;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各90万亩.为了解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及农村产业结构影响情况,我们对民和县、互助县的5个乡的`部分退耕地农户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作 者:邢小方 杨德福 作者单位:青海省林业局 刊 名:林业财务与会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FINANCE & ACCOUNTING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篇11: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的正处于增长的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经济增的增长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新一步的调整所产生的结构趋势,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而产业结构变迁的合理化是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因素,是迈向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经济波动
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其经济要求越来越大,产业结构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是由各部门的产业和各部门的内部体制组成。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的基础上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发展起来了。探求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其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三大产大业及服务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部门中他们的内部制度关系。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动,产业结构中知识与技术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等等是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产业结构本本身、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其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打破原来的经济平衡,对特定部门的产业产生了具大的冲击力,从而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而经济体制的改变会引起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般都会注重于经济的增长上,而经济的波动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是大体一致的。产业结构变迁为提高其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简称。经济效率是指时间、成本、代价等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得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高级化亦可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重心是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向第二产业制造业(采掘、电力和煤气业等)和第三产业服务信息产业(建筑、运输、通信、商业、职业性服务等)逐次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的增长比较稳定,而结构高级化对其有不确定性。其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是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及国际分工的好处,有效的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之间的结合、企业各部门的有效协调、经济效益的提高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准是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技术、安全、群体原则,以长期目的来看,技术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新的技术是将来的核心,技术的缺乏让我们处于一个劣势,我们也需坚持;一个国家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主要要求保障其具有威望的产业;广泛范围的群体产业能均衡各部门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以上所述是一国产业在一定时期的最为适合的产业结构,也是表示该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标准化和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变迁中有效的利用生产力
在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是提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效益的必要因素。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其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即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提高生产力的方面主要有:以自然为体,通过数量直接提高经济的增长,如土地改革、赋税制度、生产劳动力、生产工具等这种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间接以社会为体,可以通过将产业结构放入一个大的社会市场环境中,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带动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如下:第一,有效的利力剩余价值,提高生产力。在一个人口大国中,其投资于第一产业的人口众多造成劳动力过剩,从而产生过剩的劳动力,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改革之后,农业的改革改善农民的基本的生活条件,人民的剩余劳动生活价值都有效的利用起来。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皮革、纺织等等第一产业制造业,使人们的基础更加宽广,生活也是多种多样不在单一,人民的发展渠道也多种多样,劳动人民生活条件的多层面,人民的生活充满新的生机,生活也多姿多彩起来,从而消费水平提高,经济得到提高。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模式,形成各种经济体系,提高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吸引不同的游客,使工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结构转型的资金流动。产业结构的变迁,带动了发展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富余的生活奖金。而“转”成为关键,怎样才能使旧的传统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进军新兴产业使其突破。而我们需要从第一产业的大量富余资金投入到第二产业,从而使第二产业资金短缺的经济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一的产业也会得到投入的回转资金。加快了各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步伐,低产业资金投资高产业的这种奖金流动方式,为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积累了财富。其根据经济的发展实际形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我国现代发展的重中之中,也是我国对中原经济区充满新生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差异。其现代化城市主要是以机械化的工业生产为主,而乡村是第一产业经济为主,在人口数量、道路水平、通信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差异,这种状况是现如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矛盾。其农村人口众多导致过多的剩余劳动力,灵活的利用剩余劳动力需实现城乡的良性互动,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增加城镇人口,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效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这是个慢长的过程,其在转变过程中需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使经济增长。第四,产业结构的内在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资金投入与劳动力,但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科学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迁来提高经济的增长,是其当前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方式,更体现了各种资源的配置。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与现代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是与各经济门相联系的,而经济的增长是与企业的主导产业部分相互配合的效益。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工不同,而先采用吸收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就会成为其新的增长点,其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引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进而创新是产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结果。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其企业的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的增长,已成为现社会财富积累及经济发展的新走向。
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各部门的技术、关系、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协和调节,还有产业的产值购造、技术结构、中间因素结构的协和调节;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由传统产业转向新技术产业一种过度的过程。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在形成一定的过程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产业结构结构和高级化是统一的。推进产业结构变迁是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其对经济增长和波动也是相互制约的。第一,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随着变化,在现有的技术的基础上促使产业之间协调性。在过去的历史中,在经历的四次大革命中,第一次技术革命主要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广泛使用,农业的生产机械开始起步;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汽车、航空的工业发展起来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使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高分材料、燃料等工业的起步;第四次技术革命起于20世纪80年代,统称为新技术革命,在生物工程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等等。近几十年,高新技术的涌现和崛起,对产业结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知识经济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第一次技术革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技术革命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诞生了新的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等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四次的技术革命的产业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新技术革命不仅促成了各个时期主导产业的变化,使各产业在产业结构的地位发生变动,而且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提升,减少过剩劳动力,从而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是从客观的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的形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产业结构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时期性、合理性对经济增长不同。对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速度从而产生合理的产业结构,而相反的话有可能压制、控制经济的增长。从而得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相关的。从上述的四次革命中,可以看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发生的,其发生后其着重的产业也不同,其第一次技术革命其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的稳定发展至其劳动力密集将产生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促使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次技术革命其电力是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可以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侃经济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是信息的产业结构,现如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的技术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而得出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定性,因而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看经济的波动变化也不会太大,因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约束经济波动的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对其经济波动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从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的波动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结构时应倾向于其合理化,增长其经济效益,给未来经济发展添加新的动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因素。
总结:从以上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一国经济进入新的长成阶段的客观要求、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其要求是各产业间素质、地位、关联方式、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产业结构高级化应脱离“虚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要术,是包含多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增长经济具有稳定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社会市场的体制比较贫管,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02)
[2]卢二坡,曾五一.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12)
篇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论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唐山市经济一直处于全速增长状态。自从进入新常态以后,唐山经济供求开始失衡,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要实现唐山经济的稳健发展,有效的切入点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首先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着手,分析了唐山目前的经济形势,给出了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因素。其次,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模型,明确了供给侧改革攻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模型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习近平在20**年~20**年多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唐山经济片面追求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来实现。强调规模扩张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自唐山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转变到依靠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
二、唐山当前的经济形势
从唐山当前的形势来看,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仍然领先,经济增长总量逐年递增,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连年下降。在达到15.0%的峰值后连年下降,从的13.1%,的11.7%,的10.4%,的8.3%,唐山GDP增长速度下降到5.1%,从20~20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当前唐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国际发达国家依然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对国际商品需求不旺。从微观角度来看,唐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产品价格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唐山市场机制运行不畅,致使经济总量过快增长掩盖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出现严重“求而未供,供非所求”现象。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因素选择
从“十三五”规划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供给侧的因素,它们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经济体制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唐山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唐山政府从1956年就开始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近年来更是加大了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并提出了各种促进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除了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点以外,还需要同时推进人力资本积累和金融支持。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产业是通过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实现的。唐山政府很早就制定有产业政策,近年来,唐山政府更是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唐山政府准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并且利用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来扶持这些产业发展。除以上几个方面,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对社会资源的更为优化配置,能够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0**年10月,唐山政府决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四、构建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模型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既有作为行为主体企业的主动参与,也有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金融机构、政府的支持督导;既有企业内生动力的推动,也有外生动力的促进。在对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利益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结构视角和过程视角研究供给侧改革各因素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的内生动力、需求推动力和机制体制保障力,构架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体系模型。包括三个子体系:企业主体迫于竞争的压力与对利润追逐的内在动力子系统、其他因素的供给推动力子系统和政府管理部门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力子系统。间接影响是从“质”上提高各个因素的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原有设备、技术等都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单位的投入产出率。图中可得,经济发展的转变,可以通过加大教育职业,并且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进而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只有将某一领域大量的科技资产集聚,才有可能实现资源更好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经济增长对各个因素的'反拉动作用,最直接的反作用力就是企业。资金量的增加,对企业发展拉动是直接性的。产业结构升级分别通过路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其他因素―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可以对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其拉动效应可以通过路径组合达到辐射所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目前无法观测和研究的潜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将其理解为随机误差项的一部分。企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力资本、产业政策、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理论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可得,科技研发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能够带给企业、地区和人民的利益是成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转变。因此研究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建伟.供给侧改革背景与核心任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5
篇13:林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
林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
《四川林业科技》于1979年5月正式创刊,2005年起改版为双月刊,曾经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全文收录对象[1],2005年被列入国际科学文献索引数据库(ISI)世界43家林业期刊(定期)之一[2],被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院、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德国柏林大学、日本广岛林业杂志等定期收藏。目前,期刊的单位用户达到2480个,分布于16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近3万册。根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16年版,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综合影响因子为0.331,总被引频次1344,在全国38个技术研究类的学科排名第14位,可被引用文献比率0.98。从创刊至今,期刊的基本功能和社会价值得到较好体现,发挥了科技成果的载录和传承作用、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林业生产建设的助手作用和人才培养的“圃地”作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传媒,对全省林业的生产实践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推进作用,期刊登载的研究成果,多数可直接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全省林业的科技动态[1]。分析期刊的影响因子动态和林业科技的影响力,探索加强期刊科学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
1资料和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布的数据为基础,统计了2009年~2015年《四川林业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和可被引文献量及被引频次3项指标,包括复合总被引、可被引文献量、可被文献比、基金论文比、被引半衰期、被引期刊数和他引总引比等;比较了2009年~2015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技术影响因子以及在林学期刊中排序动态,借助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数据分析了2001年~2015年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动态,查找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期刊计量指标
科技期刊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术水平和信息容量等[1],通常主要从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进行评价[3]。被引半衰期表示某期刊老化的速度,若被引半衰期长说明老化速度慢[4],文献老化(Obsolescence)是C.R.Gonsnell(1943年)率先提出[5],1958年被引入科学文献领域后,获得广泛认可[6]。复合总被引、被引期刊数以及他引总引比显示了期刊论文受到其它更多期刊的引用,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可被引文献量反映了可能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一次发表文献,可被引文献比是期刊在指定时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与载文量之比,是期刊质量重要标志。基金论文比也是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刊物报道的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重大课题,对影响因子提升影响显著[7]。从统计来看,《四川林业科技》2009年~2015年7a共42期出版的成果,所统计的指标均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的态势,说明期刊这7a间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尤其在2015年部分指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见表1)。从可被引文献量、可被引文献比和基金论文比的数据变化来看,反映了论文学术水平、编辑状况以及质量在不断提高。被引半衰期变长反映出期刊老化速度变慢,受欢迎的时间长度逐渐加大。对照2001年-2007年出版成果统计数据,通过2005年改版为双月刊,增加了承载量,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吸引更多优秀论文,提高了期刊被引用的频次。因此,通过改版,在确保论文质量前提下增加了载文量,争取优质稿源,吸引国家级、省级基金支持的重大专项投递论文,提高编辑综合素质,是提高期刊水平的重要手段[8]。
2.2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1972年提出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力、期刊质量与论文水平是互为因果的[9],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10]。根据年报统计标准要求,复合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被由期刊统计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会议论文统计源构成的引用总次数与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综合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被由期刊类统计涨势,既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高级科普型、技术商评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刊,也包括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工作研究型期刊引用总次数与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为了比较年度的变化趋势,这里采用的均是即年影响因子。从多年的年报数据来看,所收录的林学期刊为70个左右,刊总数复合影响因子0.005~0.318,综合影响因子0.005~0.270,技术研究影响因子0.007~0.252,而均值分别仅为0.063、0.052和0.023,《四川林业科技》这3个影响因子分别为0.047、0.044、0.043。这一方面说明林学期刊的影响力大的期刊不多,本刊处于接近中等影响力水平.也说明了本刊的影响力主要来自技术研究成果。2.3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动态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主要来源于引文方面的影响、期刊编辑加工的影响、统计方面的因素和期刊性质4个方面[11],学术期刊质量最为核心的是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期刊作为科学论文的载体,科学论文的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9]。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统计规范汇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规定,即年影响因子是统计年发表文献被引用次数占统计年可被引文献量之比,是反映年度期刊论文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从《四川林业科技》即年影响因子排序来看,期刊基本处于学科中间水平,尤其是在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学科中等以上水平为了更加清楚的比较年度动态,将排序位次转换为坐标数据,即用1-排序位次数/学科总期刊数表示,0.5为中位线(见图2),高于0.5则说明排序在中等以上水平,反之则处于中等以下水平。从2009年~2015年的变化来看,《四川林业科技》在林学技术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从2012年后,在期刊、科研院所博士硕士论文或会议论文中的影响似乎略有下降的.趋势。将2001年~2007年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数据与影响因子数据合并分析,显示出2001年-2015年《四川林业科技》期刊复合即年影响因子也是围绕多年均值(=0.046)上下波动。以2004年为分界点,在2004年前是每年1次围绕均值波动,可能是当时投入到林业中的科研项目少,论文产出年度分化较大所致;而从2004年开始影响因子先上升4年而第5年再次下降(见图3),暗合国家科技项目5年一轮的计划周期,但与国家科技项目5年计划的年度有1~2年的滞后效应。这也说明了林业科研成果的产出周期较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项目执行后期或执行完毕后的一段时期,稳定的、高质量成果产出有助于推高期刊影响因子,如2011年、2015年两个高位点,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技术研究影响因子分别为0.072、0.072、0.072,0.090、0.085、0.08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绝大多数期刊而言,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11],带有探索的原创论文或试验成果的影响力也是很高的。当然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林业与农业、护理等同属于冷门的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稿源不足和稿件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12~14],这一方面说明林业科技期刊发展处境仍然艰难,影响因素较多,仍然处于波动状态也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反映了广大科技人员和编辑部在期刊稳定发展中所做的努力。实践证明,要提高期刊影响因子,需要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和潜力,打造特色并取得成就,逐渐实现向综合性学术期刊转型升级[15]。论文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吸引优秀稿源,关注重大基金项目和民生大事,及时组织研究报道提高基金论文比[16~17]。尤其是林业技术研究型的项目来源不稳定,项目实验周期长,如果中间管理环节和政策不配套,容易造成某年度的论文质量不高。但也要防止由于利益驱使,如为进入核心期刊或权威期刊,大量的无关互引、自引现象,以及由此催生出大规模玩弄评价体系的行为或剽窃黑市,这些功利化倾向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为代价[15],也应尽可能避免。影响因子作为定量评价的指标不是万能的,其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18],作为期刊质量管理的重要参考,应当重视但不能盲从。
3期刊发展对策
《四川林业科技》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为推动全省林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面对新形势更新新观念,面对新问题采用新办法,促进期刊的稳定发展。(1)突出刊物特色,制定用稿规划。全面摸清现有稿源状况,充分利用学会和林科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市、州、县等科技机构和单位联系,制定用稿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充分体现期刊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按论文的性质和基金项目的层次分级管理,适当拓宽用稿范围。密切关注本行业学科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有目的地开展组稿和约稿工作。(2)更新投稿系统,缩短审稿周期。必须更新观念和手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如邮箱投稿稿件处理不及时、重复投稿筛查困难等,通过内、外筛选审稿专家,提高论文质量。(3)加强编辑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期刊编辑工作,是编辑人员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出版服务的,编辑编审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审稿素质,缩短审稿周期。加强学术发展动态研究,多种方法结合,比如改版、优化栏目设置、开展培训等方式,更好地为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吸引更多作者和更好的稿件,这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径。
【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论文(合集13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助推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2023-03-02
廊坊市林木种苗生产情况地调查报告2023-06-24
道县厚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2022-08-22
廊坊市林木种苗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的2023-03-23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2023-04-14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2022-11-07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论文2023-07-12
林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研究论文2022-09-17
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2022-05-06
林业良性循环发展措施论文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