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反矫达人毛毛雨”投稿提供,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后的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林业资源不仅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就可以把发展林业作为一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要促进林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所以就需要努力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很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手,提出当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林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
篇2: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1.1能够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因水土流失发生的地质灾害,给我国耕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森林不仅能够含蓄水源、调节气候,且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林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林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农田防护林,这些林木的落叶及地下微生物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近些年我国实施的生态工程建设已经使得很多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2能够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能够有效改善牧区草场生态状况,从而增强抗风沙的能力,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实践表明,林业发展能够为农区、农牧交错区以及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不仅能以林育草,而且还能以林保畜。在幼林时期可以进行林草间作,割草舍饲,待成林后就成了最好的牧场。在林下种草放牧对于林木生长极其有利。
1.3能够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发展林业产业,势必带动林产品加工的发展,而在林产品加工行业,往往有非常大的劳动力需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进行战略性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林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加上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林业发展有关完善的产业链,可想而知,这条产业链能够提供的就业增收机会将十分可观。
2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
林业技术推广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县以及乡镇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也有针对当地林业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更没有建立专门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或办公室,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林业建设部门目前也没有加强与相关林业院校以及相关林业专家取得沟通,因而导致林业技术推广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2.2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用于农村办学,农村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很多林区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偏远山区,受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缺乏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因而也就很难从内心里接受林业技术,对林业技术推广表示不理解,甚至百般阻挠,这是影响林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
2.3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不稳定一直以来是困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基层偏远山区的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失去了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应有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很多基层岗位的技术人员被调任从事非专业性的工作,使得技术研发人员研究时间被抽空,同时专业技术也缺乏训练和智慧,对林业技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外,有关主管部门很少组织关于林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培训,使得很多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很难跟上新时期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
3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3.1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
要想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一是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不能一味地关心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而应该从实地调研的基础掌握当地实际环境以及林农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制定推广制度尽可能地完善化。二是在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技术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兴林”的重要战略构想。第三,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而不为所动,应该发挥好政府职能作用,为那些专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的单位提供足够的资金,以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责任感,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一旦建成,就能弥补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制度缺陷,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注重对林农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提高农民特别是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从国家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全面普及科技兴农,特别是偏远山区,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林区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具体来说,首先,应做好林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林业技术培训课程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做知识讲座,鼓励农民能够参与进去,同时,技术人员应当现场对农民进行林业技术指导,为后期林业技术的推广打下基础。另外,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为林区农民提供资金补助,并选择一些易学易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推广,这样才能对农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只有农民积极广泛地参与了,林业技术推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3.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需要不断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水平。首先,就应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也即是解决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或者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提升岗位吸引力,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为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工作环境,这样才会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同时减少内部调动,让技术研发人员呆在自己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上,让其全心搞研究。此外,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不仅可以让其意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技术推广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为林业技术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取得成效,就能有效促进林业的全面发展,使林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英军.林业技术推广面临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
2周战轶.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4)
3王月丽,李战营.林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9)
篇3: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发展瓶颈,如何调整转型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阐述林业提供的薪材是农民生产、生活能源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农村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再生性能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林业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林业。林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区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特色林业,建设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加快农村林业发展,对于全面拓展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空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林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经济资源和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面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保障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林业发展。
2林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政方针是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农民追求利益,增加收入种植业结构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我国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去,粮食生产基本有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以上升的情况下,吸纳农民发展相对优势较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业种植业,通过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民的财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符合我国山区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多且文化水平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高,增加部分主要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来自于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是重要的方面。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取消旨在限制非粮食生产的农业特产税,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利益驱动机制。对低产农田、山区和沙区的旱田、撂荒的土地和农业种植效益不佳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林,包括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林、竹藤、花卉、药材等,变“四旁植树”为规模造林。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我国紧缺的产品,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3农村提高林业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1)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要鼓励、保护和规范农村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林场、造林大户等林业经济组织,解决公司和企业法人面对千家万户难以订立和履行合同的问题,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2)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无论沙区治理、退耕还林,还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
3)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通过人力资本加资金资本加自然力的作用,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
4)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以及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间资本以同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4发展林业主要克服的几项要点
发展林业要克服盲目性和为造林而造林、为体现政绩而造林的问题。林业发展的盲目性危害严重:一是林业一次性投入大,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大。二是林业经营周期长。一经造林,占用土地时间长,即使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收获,一旦失误,难以补救造成的损失。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发展建筑用材柳杉。几十年后,建筑用材大幅度减少,而造纸材市场需求量增大,但是柳杉不适宜造纸,只能作为风景林保护起来。三是市场容量有限,盲目发展,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农民利益受损。前些年发生的砍伐山楂树、苹果树等事件,“果贱伤农”的教训十分深刻。
参考文献:
[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41.
[2]严宏生.江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苏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J].中国林业产业,,(7):19-22.
[3]王世鼎.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技术,,(2):26-28.
篇4:林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资源产生较大消耗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这就使得林业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在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城市森林不仅能对建设中城市的空气质量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发展资源的供给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对林业经济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城市森林的建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林业经济;城市森林;环境;资源
前言: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量较大,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生存的环境。
在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森林在林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化一种重要的方式,这就使得在的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森林的发展已然成为现代化和生态化城市建设重要的内容。
城市森林实质上是城市相对集中和完整的生态综合体,基于城市森林具有相对丰富的环境资源以及种类繁多的生物植物群,对其予以重视,能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城市森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在林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在增多城市绿化面积的基础之上,还能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改善城市区域的气候,有效的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1]。
改良城市自然环境,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作为林业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其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及完善城市森林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应的法规,这就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的政策上的支持,从而提升林业经济管理水平。
同时,在城市森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能积累经验,不断的完善建设的机制,这能够对进一步的增强林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
在强化城市森林建设的过程中,还能起到林业经济建设示范的作用,进而促进区域化的林业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林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有效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强化城市森林发展和建设,不单单能对林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按照中央对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现今旅游形式和项目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国内城市森林旅游业在摸索中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形式,获取了较好的旅游发展成果,逐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2]。
为了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城市森林为主的旅游形式,正由观光形式向休闲度假形式进行过度,这就对城市森林的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在对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具有观赏和休闲的功能。
目前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以及类似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情怀,而城市森林的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样的旅游需求。
对城市森林合理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推动森林旅游的发展[3]。
(三)有效推动林业产品经济发展
林业经济建设的形式较多,例如,野生林经济,木材类型经济,木质品经济,新生林经济,动植物物种培育等形式经济。
而关于林业产品的种类更是繁多,例如,林业种苗,木业加工经营,茶果林业,木本粮油,沙产业竹业加工和生产等。
在强化城市森林的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森林的应用率和经营管理的效率,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林业经济发展时,要不断的完善林业产品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对林业产品的管理水平不断的提升,进而不断的优化林业产品的质量。
丰富林业产品的种类,不断的拓展林业商品的营销渠道,强化林业商品监管的力度,建设高效的林业商品生产和营销网络,进而有效的促进林业商品的经济的大力发展。
以此来为城市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支持[4]。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能有效的推动林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森林和林业经济建设中的建议
(一)注重城市生态发展
在开展城市森林建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为广大城市的居民提供和营造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同时这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进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构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对城市化建设予以重视时,也要对城市生态化的发展予以重视。
应在对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积极的开展新的城市森林建设活动。
进而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区域,注重城市森林对其城市化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在对城市开展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强化城市森林的构建。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对城市森林进行有效的规划以及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指引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重视城市生态和环境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和环境[5]。
(二)充分利用政策导向作用
在对林业经济进行建设的进程中,基于城市森林建设和发展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建设和发展中,应通过完善与之相关的法规政策,来对城市森林发展和建设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指导,并加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投放力度,逐渐形成具有高效的林业经济管理形式,并应用当下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对城市森林和林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
此外,还有对现行的法规政策进行合理额运用,并积极的协调好地方政府职能和民间组织间的关系,进而确保城市森林与林业经济的长远的发展,有效的改善当下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步伐[6]。
充分的利用法规政策的导向,能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三)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在城市森林特色当中,景观自身的丰富性和生物自身的多样是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在对城市森林和林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应对城市森林所处的低于特点进行充分的结合。
例如,当地的气候条件、水土条件,人文环境、植物特性等因素。
另外,在有效运用当地本土化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研究以及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林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把一些新颖的动植物品种引入到该项建设中,这样就丰富了资源的形式,对林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具有该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自然审核太环境系统与城市森林动植物群。
三、结论
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对林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城市森林能为城市化的构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能够加快林业产品的转化以及生产,进而加快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林业产业自身的结构调整产生有利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对城市森林开展建设、评价和管理,对林业经济商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森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能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森林旅游发展、有效推动林业产品经济发展。
笔者对城市森林和林业经济建设中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城市生态发展、充分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参考文献
[1]黄彦.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09(03):260-268.
[2]周命义.森林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01(04):131-134.
[3]古琳,王成.中国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城市林业,,08(05):1-4.
[4]姜鸿爱,周春国,杨均科,杨静.盐城市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和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02(03):41-44.
[5]陈焕娣,刁娇娇.城市近郊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04):81-86.
[6]王志涛.城市林业发展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13,07(04):37-39.
篇5:林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一、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自然灾害的破坏
由于思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思南地区的林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思南地区属灾害性天气较多的地区,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大风、倒春寒、凝冻及暴雨等,危害严重的干旱有春旱和夏旱。
这些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是极大的,并且不利于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管理部门不规范
现在很多的林业部门与市场经济之下的要求是不协调的,也是不符合的,甚至一些林业部门没有充分的发挥林业部门的管理作用。
思南地区林业部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使得林业部门不能够积极地发挥自己部门的作用,不明确自己的管辖范围,管理上也不规范,甚至有的时候出现错位的情况,再者就是有一些部门不了解自己的职责,导致林业部门生产效率和办事效率低下,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三)欠缺可持续发展理念
林业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然而思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比较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思南地区的林区大多数又在山区,这些山区往往是思南地区最贫困的地方,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对土地资源利用意识淡薄,为里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林区破坏性的掠夺采伐时有发生,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缺乏高素质的林业队伍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由于思南地区处于贵州省一个普通县,缺乏高素质的林业作业人员,缺乏会高科技的专业人员。
再加上思南地区经济发展一般,人们的普遍素质比较低,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思南地区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林业队伍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如何解决思南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一)加强灾后补救
要解决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首先就应该加强灾后补救。
由于思南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进一步促进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尽量挽回旱灾对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在开展抗旱保苗和全面灾情调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并依托中央和省级营造林补贴项目支持,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在各乡镇进行林业种植。
围绕思南地区进行小班作业,实施造林,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生产,促进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转变林业部门职能
要解决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其次还应该加强转变林业部门职能。
在设置林业部门的时候,应该合理的设置,采用比较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规范部门,采用统一化的原则切实发挥林业现有的职能机构工作体系的重大积极作用。
在思南地区设置的林业部门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职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规范,秉公处理,提高林业部门的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提高林业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服务以及自律意识。
思南地区的林业部门在设置的时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其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提高整个林业部门的管理的公开与透明,促进现代林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解决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再者还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断完善和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规范了森林资源的利用行为,严格控制资源浪费。
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就应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对森林采伐的检查力度,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保护森林资源。
加大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整个林业生产过程。
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维护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在合理利用的同时,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四)加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最后,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加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解放思想,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思南地区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加强思南地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还应该经常派遣林业从业人员去外地学习,学习各种林业从业科学技术,加强领导班子引导的正确性,把党员干部的心思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思南发展、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来,增强了队伍活力,从而加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
篇6:林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林业经济不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传统的以采伐加工木材为主的林业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并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必须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分析了我国林业经济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加强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林业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概述
1.1林业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
一直以来,林业部门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组成之一,所以林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整个经济发展的环境是一样的。
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中,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同主要受制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自身运动规律,同时也受到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及国家有关政策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林业经济与我国国民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是线性的关系。
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林业产业的产出是受国民经济产出的制约的。
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当做数学函数来说,可以把林业产出当做自变量来分析林业经济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2林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社会资源中,林业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的重点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资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我国的水利水电等基础产业相比,林业的地位也同样重要。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由森林文化、生态文明以及生态安全所共同构成的。
同时,丰富的林业资源也是提高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必须要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1.3目前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迈入森林工业的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
在这段时期,我国主要从事的是林产品生产。
从1992年到之间,是我国林业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明确规定了我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从20开始到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都会经历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阶段。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森林总面积在的时候达到1.95亿公顷左右,森林的覆盖率已经高达20.36%,同时有137.21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面积。
从近些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得出来,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是0.62亿公顷,蓄积有19.61亿立方米。
我国人工林的面积在世界上是保持第一位的,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林业资源处在快速的发展中。
一方面森林面积以及蓄积面积在快速的增长;天然林的面积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促进了人工林资源的快速增长;同时,森林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也逐步转移到人工林采伐方面,并且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我国林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从调查研究中也反映出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并且我国森林覆盖率较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面对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情形,我国在林业管理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总的来说,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说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是:森林资源的增长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林业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由于森林资源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仍然是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并且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来说,我国生态效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2.1加强领导重视、狠抓责任落实
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以及支持,因此要加强政府对林业经济的投入。
一方面要树立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思想,强化实施绿化造林的行为,树立林业形象工程。
另一方面要将绿化造林落到实处,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审时度势的采取新措施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立法来逐步引导林业经济转型,由重视经济效益过渡到重视生态效益。
同时,还要改变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方式,立法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的归宿问题,减少承包者对政策不稳定的疑虑。
2.2加大对林业科研的投入力量
加大对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加大对林业研究人才方面的培育,通过增加资金,来鼓励林业企业以及林业研究人员在林业以及自然生态平衡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另一方面,加强对林业资源发展规律的研究。
这样能够加深人们对林业资源的认识,更好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还需要对林业经济开发规模以及开发程度限制一定的条件,这样能够更好的与自然发展相适应,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大社会力量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投入
为了加快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
在加强林业经济宣传的同时,大力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影响以及破坏,从而提高公民整体的环保意识。
从林业资源经营企业来看,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实行规范化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不仅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效益,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局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过去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尽管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增长,但是大量进行森林资源的砍伐,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进行森林资源的采伐,同时加强对树木的培育,发展新型林业经济,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因东.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措施和建议[J].农家科技旬刊,(6).
[2]王颖,王江,魏忠海,等.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状况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10):80-80.
[3]王馨迪.从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产值浅论林业经济发展[J].林业科技,2014,39(4):57-60.
篇7:林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新经济形式下,既要求经济平稳的发展,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林业经济进行创新管理模式,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新经济形式下我国林业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模式,以及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经济形式;林业经济;创新管理;未来发展
引言:
林业作为其他行业的基础产业,对林业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在林业经济的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各个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管理,寻找科学合理的,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1、新形势下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林业产业化过低
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循环的重要生产经营体制,其产业化的程度决定了林业经济是否成熟。
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化普遍较为分散,也没有完善的林业产业化链条,生产模式没有规模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这些导致我国的林业经济无法与外部森林市场对接,从而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1.2林业的执法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的执法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的业绩,但在执法力度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a、越权。
在林业执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越权行为:无权,即在其位却做出无关的行为措施;层级越权,层级越权分为两种,一是下级越过上级直接行使权利,二是上级不经过下级直接处理;事务越权,即工作人员除了执行自己本分工作外,还“伸手”去处理其他部门的工作;b、执法手续不完善。
在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大多数工作人员对林业的法律并不是很熟悉,在运用法律时也并不准确。
因此,对于我国林业的执法力度,无论是林业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问题还是我国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应政策方面,都有待提高。
1.3林业项目投资资金不足
林业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大多数林业单位只考虑到林业前期的建设工作,而忽略了林业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从而导致后期的运营经费不足,致使林业工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某些林业工程后期直接无法继续工作而荒废。
1.4林业产业开发人员稀缺
我国林业工作人员大多擅长林木保护、林业建设等,在开发方面很少有人涉及。
因此,缺少林业产业的开发人员,对林木的选择、产品的加工等一系列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得我国的林产品开发不成熟,林业经济较落后。
2、如何构建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
2.1优化林业经济产业化程度
林业经济产业化具有依赖性高、周期性长、结构性强与公益性大的特点。
林业经济是否成熟取决于林业经济的产业化程度。
因此,优化林业经济的产业化程度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优化林业经济的产业化程度呢?一是加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林业产业结构中,积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以便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了解与及时掌握。
另外,对于第三产业也应大力发展,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是实现产业与社会相结合。
将林业产业化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从而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
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经济产业化调整政策。
通过对林业经济产业化进行调查与分析,制定合理的调整政策,使林业产业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
2.2实现林业经济的科技管理
为促进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进行有机结合。
为使林业经济得到科技管理,在管理理念、方法以及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调动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
2.3加强产业政策论述与经济影响评估
我国因对山地开发存在疑虑以及对林业产业没有充分的了解,致使我国的林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根据对林产品的定义,将林产品分为主产品与副产品两种;主产品包括竹木、根株等,副产品主要包括树皮、树叶、草类、菌类及主产品以外的其他林产品等。
我国目前虽严禁伐木,但可开发那些可再生的草木。
因此,我国的产业政策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修改。
在经济影响评估方面,我国应加大力度。
对经济影响进行准确的评估,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于我国的林业经济也可减少损失,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3.1创新林业管理的知识
知识是林业经济管理的基础,是林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源泉。
在现在这个知识充斥的时代,林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新的方法与理念,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对林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并不断的更新林业管理的知识。
3.2创新林业人力资源管理
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位置。
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加强重视。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改正,从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另外,在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方面也应加强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使林业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水平都有所提高。
3.3创新林业制度管理
对林业产业加强制度管理,不仅保障了林业产业的正常运行,而且推动了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对林业制度管理进行创新有以下方面:一是规范林木采伐管理。
篇8:林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经济不但是基础产业,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林业经济还带有一定公益化属性,与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林业经济是一项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兼具的产业。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重点所在。
本文对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与同行业人士相互交流借鉴。
关键词:林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当代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而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森林资源起到了促进生态环境和谐的作用。
但是由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大量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因此,在林业经济发展中,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这就要求进行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满足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
一、林业产业经济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1.1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已经完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极为重要的一步。
而林业经济不禁关系到社会经济效益,还关系到生态环境效益,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同时也一项社会化的公益事业。
林业经济囊括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
加入WTO之后,我国林业经济所面临的竞争以及压力不断加大,加上我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观的执行,是的林业经济发展买入了历史新时期。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强,对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2林业产业经济结构现状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五低”。
一是林业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的比重低。
二是名特优经济林占经济林的比重低。
三是速生优质丰产用材林占用材林的比重低。
四是林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林业产值的比重低。
五是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占林业产值的比重低。
总之,主导产业不明晰,名特优商品基地规模小,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落后。
这些问题的突出存在要求推进林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二、我国林业经济结构当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所有制结构
从我国林业所有制现状来看,国有制以及集体所有制仍然是我国林业所有制的主要类型。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主导的一段时期,国家掌握着森林资源的采伐以及相关林产品的分配输出,所有盈亏由国家担负,从而林业经济企业不需要担心效益问题。
而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林业企业都是自负盈亏。
但是我国国有制以及集体制企业存在着自主能力不强,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员工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林业经济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2林业产业结构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从而导致了目前林业经济第一产业比重大,而林业经济附属产业结构小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而林业经济结构中的第一产业作为主要产业,造成了大量人工林的出现,这会对森林的生态结构以及土壤肥力产生严重影响。
而林业经济结构中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主的第三产业,由于投资效益慢,常常被林业企业所忽略。
2.3林业技术结构
与传统的林业生产过程相比,我国当前的林业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步,但是与国外林业经济技术相比较而言,我国林业经济仍然是以传统加工技术为主,这是造成我国林业经济生产效率不高,且经济效益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4林业产品结构
从我国林业产品结构来看,木材以及简单的加工产品仍然是我国主要出口的林产品。
其中简单加工的产品,最常见的就是一次性木筷。
这种林产品加工粗糙,工艺简单,从而导致了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我国大量出现的林产品,由于加工工艺简单,因此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在高档林产品出口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取得发展进步。
三、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措施
3.1林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措施
在不违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我国可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个体所有制经济,来对林业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
对于非公有制林业企业,要加强政策方面的扶植,解决非公有制林企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要降低税率,鼓励林企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在公有制经济方面,为了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性,可以实行政企分开的制度,鼓励企业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3.2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措施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产品以木材生产为主,因此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
从这个方面来看,要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第三产业,遵循立足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来进行。
而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形式以及人们的需求,开发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森林旅游业。
3.3技术发展对林业结构调整的帮助
经济和科技的不断的发展,林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也是不能阻挡的,不断的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之上,可以很好的了解所有的林业的资源和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加合理科学的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好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林业管理的水平和生产的效率。
从而推动林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3.4林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措施
做好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做好林业产品的改革,利用技术的革新做好林业产品的深加工,更好的增加其的附加值。
重要的是做好林业产品不同的出口类型的调整工作,打破中国没有高档的林业产品的出口的情况,保证中国林业产品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面对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要加快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的局面。
面对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林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以及产品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林业经济结构在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永益.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c版,(8):21-21.
[2]姜艳杰.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J].黑龙江科技信息,(13):213-213.
[3]高祥.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及措施[J].Huazhang,(3).
篇9:林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还包括对维护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关人员对林业的发展与管理投入更多的关注,在解决林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林业发展;经济管理;和谐发展
林业经济管理是针对林业发展和生产中的相关经济性工作内容展开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林业经济管理的大致内容涵盖了下列几个方面:①是确保林业生产的稳定。
结合树木的正常成长的周期,积极的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林业生产的周期与稳定,加强林区营林以及育林等相关内容;②是提高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林业单位是直接指导林业发展的核心,提高单位的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能够确保资金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在保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③是推动林业产业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永远是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最根本保障。
1我国当今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开发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森林的索取也不断加大。
森林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不仅在经济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导致人们对它的需求不断提高。
面对有限的森林资源和人类无限的需求导致了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
森林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人们对其利用速度远大于这个周期,这些都直接导致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并且这种不良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2林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林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经济管理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同样也是科学合理资金资源利用、调整林业生产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就我国林业整体发展状况,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产系统,经历模式仍然沿用过去传统分散经营的方式[1]。
林业发展缺乏整体系统、完善的经营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
甚至相关机构也刚刚建立,还不能对林业的产业化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些都直接造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水平落后。
1.3林业发展的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越来越狂热,往往会忽略许多更值得重视的方面,这些都和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局限,导致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眼前短暂的利益,而轻视一些实质上更为重要的环节。
由于这种思想上的落后和局限,也对林业的经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结合实际状况,林业生产对其资源的开采利用需要借助科学的方式和规划,做到用之有度。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2.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林业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与林业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能够促进现今的林业资源优势慢慢向科技优势方向发展。
借助相关政策的优惠以及经济方面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林业经济往森林经济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呈现一种不均衡的状态,产业结构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因此,在保障发展结构优化的同时不断的改善其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保障林业生产循环的基础上,致力于创建节约型生产模式,科学的使用林业生产的土地,科学的利用相关资源,对林业生产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致力于走上林业产业科学合理、生态节约的和谐发展方向,促进林业的和谐发展。
2.2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首要的是搞好榜样工作,可以先展开小范围的示范性林业开发工作。
通过设置一些试点性的森林生产基地,提供出可供参考的有效发展方式。
除此之外,通过提高输入的方式,增加金融方面的帮助。
借助筹集资金、获得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提高对林业经济的管理。
通过多方面、多环节共同参与的方式,增强社会的整体参与度,从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投资体制,最终提高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对林业经济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
2.3借助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林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被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同样,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借助科学技术来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落后生产方式,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损害,其经济效益也十分有限。
通过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增加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这是促进林业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此基础上,针对林业生产模式与经营策略展开变革和发展。
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基础之上,对林业经营方式进行改变,结合市场的整体需求,创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将企业放在首要位置。
不仅如此,林业发展要能够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先进。
2.4促进生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掠夺不断加剧,我国当今林业发展迎来了较多的挑战,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不足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从现实情况出发,目前光靠市场还是难以协调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
即便是在国家政策的管理控制下,我国的人口基数还是呈不断增长的状态,但是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即便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十分的少,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篇10:浅谈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东部等沿海省份,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浙江省的县域经济提供了全省90%的就业和70%的财政收入。当前,县域经济迎来了扩权强县改革的契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逐步启动。在财政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其对于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金融体系;中小企业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业经济为主,农村服务业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发展潜力。
一、金融支持之于县域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会引致更大的投资、增加收入并带来消费需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向繁荣,农民富裕增收的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有企业+农户、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它将农民、企业与市场联结在一起,并贯穿了三次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金融支持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金融支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集约使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的结论,我国的城镇人口已达49.86%,较人口普查上升了12.46%,这说明了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然而,这一数据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化率,还是与我国期望达到的70%的城镇化率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没有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的前进步伐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就无法顺利进行。但是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改变,农业的作用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作用则逐步加强,此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更多地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推动。
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体现在金融部门能够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实现农业产业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地方财力普遍紧张,无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无疑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和环节。
二、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金融支持主体薄弱导致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大了机构调整力度,对县级城市支行按照10%-30%的'不同比例进行撤并和调整,县域分支机构和基层营业网点大量减少。特别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农业银行,改制上市后面临着“面向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必然将战略重心向城市倾斜,支持县域经济明显不足。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农发行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但随着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大大减弱,在农村的业务范围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来支持县域经济,尽管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实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有限,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市场定位模糊,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业商业银行后,开始进城发展,从经营业务上来看逐步远离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悖于其改建的初衷。在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下,民间金融因其贷款手续简单、期限灵活等优势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尚未取得合法身份以及监管缺位而受到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方面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薄弱影响其融资能力
县域经济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诸多生产要素的约束,资金短缺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尚无面向县域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对银行形成较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少,担保难,评估、咨询、登记等费用过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导致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且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与风险。
(三)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比重高。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高一直是令农村金融机构头疼的问题,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拓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愈加严重;而得不到金融支持的县域经济更难以负担市场化的金融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在低水平上的恶性循环。
三、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之思路
我国的农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因此,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坚持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网点数量、市场渗透和份额、业务范围、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根据其市场定位,重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效益好的中型企业服务,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支持市场体系和城镇建设。改进金融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根据实际适当增加县级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和发放程序,允许县级行在上级行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发放贷款,合理配置资源,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功能,扩大业务范围
政策性金融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出现的,涉足的领域应严格限定为微利或无利的业务范围。因此,政策性金融应突出专项功能,强化政策性,针对
农村经济的弱质性,把职能定位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性项目。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已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其业务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等。除此之外,应鼓励金融创新,允许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民共同基金等形式,面向农业、农民筹资,以扩大资金规模,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或村镇商业银行,其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应在贷款管理方式、贷款条件、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上下功夫,推出更多的、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四)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应改变过去以打击、遏制为主的方式,采取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如加强监管情况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同时,要加快民间金融立法,使民间金融有法可依,规范发展。
(五)发展农业保险、信用担保等多种金融形式
1、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加之我国的农业险种偏少,风险都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身上,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应尽早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险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偿体制。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在农村,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出于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考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保证,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找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分担银行的贷款风险。
3、发展融资租赁、农业信托,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间接融资渠道。
(六)试点开展农村资本市场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省.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需金融先行[N].华夏时报,20xx-12-21.
2、林民书,张树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xx(4).
3、陈柳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参考,20xx(54).
4、王邦志,祁卫士,刘澄.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实思考[J].金融研究,20xx(8).
5、唐志道.构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J].金融与经济,20xx(12)
篇11: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基于此,对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入手,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1.1对城乡的经济体制结构进行改进
造成“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所引发的“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结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它将农民与城镇居民割裂开来,难以体现公平的理念[1]。
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并应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2加强财政投入,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地方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补贴,帮助农业生产的更好开展。
同时,要严格监管财政资金流转和支付,确保相关款项及时到位,以免出现滥用乱用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市场化的发展落实,通过引入多种外界投资,让地方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走上一条高效的道路,不断优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式。
1.3重视市场需求的实现
市场化发展既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针对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状态要进行积极改进,结合市场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调整,让农民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
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农业优势,要对其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将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市场优势,以市场来带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收益。
此外,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对广大农户进行指导和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类购销合作行为,并为农业社会化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保障;同时,不断地健全发展形势,让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更好的改进,实现对农业资源更好的优化与整合,推进地方农业经济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地方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整体来看,产生“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通过积极地扶持和发展中小乡镇企业,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激活各类民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让经济结构更加丰富,促进地方农村劳动力更加有序、科学的流动,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4提高科研教育力度
科学技术既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农业科研方面的支持和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有效地对当前农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缓解。
针对于当前农业科研基质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要进行全面的改进和调整,完善配套设施,让农业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热情。
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建设科技示范园、农业示范园等活动,对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创新和调整,有效地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让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推动农民群体收入的增长。
1.5提高广大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要落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通过配合相关职业教育部门,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技能水平,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足够的就业技术能力。
同时,要积极鼓励广大有志青年进入农村进行创业和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村地区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让农村人口素质和水平逐步稳定地提高。
2结语
该文对于现阶段我国发展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了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地方经济管理部门要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创新管理思路和理念,从多个角度入手,真正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春鹤,臧建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外企业家,(4).
篇12: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环节,中央已经连续12a将一号文件定为“三农”问题解决研究。
由此可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抓对象,也是中央关注点所在。
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三五”规划新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了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新常态。
在这情况下,持续快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3个方面来阐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发展新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速度,用更先进的农业科技去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例如,首先,利用现代化科技革新农业生产工具,将更多更先进的农具农机向农民推广,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其次,加快农作物改良,利用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结合的优势,发展更多高产、优产的农作物品种,让农业增收增效。
1.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既是连接农村家庭分散产销和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多年来聚焦“三农”问题所得到的产物。
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存在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这种方式可以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如合作社人才的招聘以及将农业研究成果转换成市场产品等,有龙头企业牵头,其产供销模式更加贴近市场要求。
其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产业链也会进一步加长。
原本只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但此时会向两端继续延伸,向上会将良种培育、品牌建设等,向下则是可以延伸到特色农产品市场调查等,不断了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满意度[1],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更加丰富,更具发展潜力。
1.3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惠农政策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和补贴,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首先,充分发挥农具、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作用,通过惠农政策来支持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次,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防止受到不合理渠道的强制购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最后,建立完善农业金融制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可行的信用担保,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2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技能
当前,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实施人才兴国战略。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科学文化水平就相应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就会减缓。
因此,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必要保证。
当前,义务教育实施已经逐步迈入高水平,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农村兴办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以此培养具有相当水准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2],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在农业生产之余也能通过劳务输出获得额外收益,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富裕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完备依赖度比较高,畅通的交通运输能力、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快捷的电力通讯系统以及互联网交易系统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交易平台逐步成为人们交易的主要媒介,农村也不例外。
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农村特色农产品,效果不可忽视,而这要求农村有着畅通的互联网信息网络[3]。
因此,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手段。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当今,在我国农村中,实现“一村一品”等战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户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借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很好的效果。
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购买生产资料与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农产品后续的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也有着促进作用,使农户能够分享其余环节的利益,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其次,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产生相关联的产业链,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食品贮藏和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还会促进物流产业进驻农村,提高农产品具备的附加值,这也是发达国家倡导并实施的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
在西方国家中,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直接销售的份额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的初级产品都会经过一系列深加工之后再进入市场销售环节,从而使其附加值成倍增加,如美国有80%的农产品会经过加工,附加值平均增长5倍。
4结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针对农村、农业、农民三者制定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措施,三位一体的同时相辅相成。
增强科技推动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这些具体的措施是共同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伍国强,诸秋南.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学报,(7):196-198.
[2]胡文.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3]付涛.陕西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13: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本文旨在根据目前的经济环境,结合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指出当前的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问题;措施;发展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财产管理不严格。
第一,农村因其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各村庄往往会有其各自的固定资产,以供本村农民生产经营使用,而有许多村干部往往不严格执行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在账中记载其拥有的固定资产,
并将其对外出租,以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第二,有些地区会将一些农村居民集体所有财产对外出租或发包,但是在办理这些业务时,
却往往会由于手续不健全、程序不合规定、相关的条款不明确等等原因而产生分歧;第三,在农村的管理体制下村干部常常会有广泛的权利,
以致一些村干部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私自变卖集体的财产,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第四,一些地区在没有对项目做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及市场评估时,就盲目地跟风投资,且其本身也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特殊情形的发生,其结果往往就是企业出现严重的亏损,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
(2)没有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根据实际工作中经验,我们将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纳如下:第一,没有规范执行会计基础工作,没有设置健全的会计账簿,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汇总的过程中,
对不统一、不规范的票据也予以登记和记录,导致错记和漏记账的情况发生;第二,没有规范的现金管理制度,例如,在收到现金时不开具发票或者开具白条收据,对收到的现金不予以登记入账,
对于需要现金支出的地方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审核和批准等等;第三,对相关收支所涉及票据的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照规定填写票据,极易造成事后的纠纷;第四,往往存在大量的账外资金,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有大量的林木资产和其他一些公益性财产,
但却因财务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其没有被登记入账,最终导致账面和实物不相符的现象产生;第五,对于一些费用性支出没有规范的审核流程。
(3)农民个人的理财制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农民都有或多或少的积蓄,而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些积蓄就成了现今农村亟须解决的问题。
许多理财制度、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村里内部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理财方法。
但由于许多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村里的财务人员及理财小组的人员大都是分配而来,没有相关的业务经验来胜任理财工作等,导致许多理财方法都没有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1)提高农民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农村中党员与群众,以及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对于账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完善和良好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仅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能够使农村更加稳定,使农村其他相关工作的进行更加顺利。
(2)按照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相应的工作。
每个地区的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当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控,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检查,还应专门抽出时间对农村的财务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加大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及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各村在执行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关的制度,使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详细、具体,更好地发挥作用。
(3)加强对集体所有财产的管理。
农村集体所有的财产归属于广大的农民群众,我们要科学的评估这些财产的价值,并将评估出来的价值予以入账。
在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财产进行管理时,我们要明确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在村干部决定将其对外出租或投资时进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以防止一些村干部用集体所有的财产来牟取私利。
对集体所有的财产应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以防止出现账实不符、资产减值、流失等现象。
(4)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农村财务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就使财务人员有了必备的专业知识,防止工作中因专业水平欠缺而出现失误或错误等。
而在平时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各地区的财务部门也应定期的对当地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政策的变化及相关业务的处理方法,使得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
同时,在招聘农村财务人员时,应进行公平、公开的招聘,选择出具有胜任能力的财务人员,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
三、增加账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1)公开农村财务的账目,增加财务的透明度。
在实际的农村生活工作中,经常会因为账目不透明而引发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一系列矛盾。
群众认为干部们多花了村里的钱,而干部们称自己是按照实际工作进行必要的支出的。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我们可以将相关的账目进行公开,让广大的群众更加清楚,也为村干部们解决了“被贪汚”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内容予以公开,例如:现金的收支情况、账目的往来、预提的代垫费用等内容。
这些公开的内容可以写在较醒目的位置,以方便农民群众浏览和知晓。
(2)改变传统审计的时间,增加审计内容的覆盖面。
传统的审计往往在业务发生之后进行,但这时具体业务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工作均已完成,要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往往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
而若我们将审计的时间予以提前,在事前或者事中对相关业务执行相应的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大大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例如,一项业务预计要花费3万元,并按照3万元进行申报,但在款项划拨之前由专业的'审计人员对该项目进行审计后发现完成此项目仅需1―1.5万元,此时就能节约一大部分的经费支出。
(3)进行必要的职责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农村所需要的支出,在以往的管理下只需要村支部书记一人审批即可,这就给其提供了以权谋*的机会。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我们可以将仅由书记一人进行审批改变为村主任进行审批。
村里的支部书记往往是村里的“一把手”,由他进行审批时没有人能再对他进行监督,而由村主任进行审批时村书记则能对其审批后的内容进行再次审核,增加了以权谋*的难度。
参考文献
1.郭光耀.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完善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11).
2.杨秀球.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分析.北京农业,2015(33).
3.李春辉.临朐:聚焦问题立规矩挺纪律.中国纪检监察,2015(18).
4.李成学.浅析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篇14: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文章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简要阐述了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村经济;发展
1农机推广对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
农机推广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数据表明,在2010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3.2万台,配套农具达到6.1万台(套),其中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285台(套),玉米、水稻收获机830台,公主岭市农机总动力85万kW,乡村人均收入5200元。
而到了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4万台,配套农具达到8.6万台套,其中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000台,玉米、水稻收获机3890台,该市农机总动力112万kW,转移劳动力30万人,乡村年人均收入1.1174万元。
随着农机具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显著增加。
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营造良好农村生产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能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生产工具的发展。
因此,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无疑对农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农村的生产环境得到改善,从以往的各种锹、镐、锄等零散工具到现在的大型耕、播、收等不同机械,使农村生产环境更加整齐、现代、立体,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
1.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后,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即可转移到城市打工赚钱,在增加农民自身收入的情况下,也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的发展也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1.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资源,很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而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后,大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可对传统人力所不能及的土地资源充足利用;另一方面在单位面积土地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往传统耕作的方式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及自身体力等因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较低,而应用农业机械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方式更先进,因此,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4带动农机技术周边产业发展
农机技术的推广最直接的作用是带动农机技术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机配件销售、农机维修等。
这些周边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农民可以瞅准商机,适时适地地投资,同时农村也可以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建立农业机械生产厂,均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强农机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健全农机技术推广机制
建立健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符合的农机技术推广机制,从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作出贡献。
一是各农机部门要同心协力为发展农机推广工作共同努力,使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各级政府也要大力支持,组织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农机推广工作中来,使推广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营造一个从领导到企业到农民都重视农机推广工作的氛围,从而使这项工作更加顺畅的开展。
2.2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程度的逐年增加,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也包括与农机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农民购买农机的做法是个极大的鼓励,也使得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机的保有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继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既是提高农机购买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3打造综合素质较高的推广队伍
决定农机推广工作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各级推广部门首先要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业务水平高的推广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机推广工作有效开展。
主要做法:一是对已有人员进行培训,既包括业务知识的培训,也包括思想政治的培训,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讲授、到先进示范区参观及自我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培训之后进行相应考核,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是竞聘上岗,全社会范围内招聘相应的专业人才,通过层层选拔,聘用到适合本岗位的人才。
三是到大专院校选聘专业学生,为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既是更新知识、更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储备人才的有效之举。
2.4大力宣传,加强示范
加强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发放传单等方式对新农机、新农机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更多地了解新农机、新技术及农机的发展动态,吸引农民多多关注农机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各级农机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农机示范基地,让农民真切观看到应用农机的农业生产,同时利用该基地也能够培训农民如何使用农机。
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功勋.农机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2006
[2]尹梅俊.农机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现代农业科技,2014,(10):309,316
【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医院信息网络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2023-01-05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022-04-29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2023-01-1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分析论文2023-08-30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2023-12-04
论述地方林业产业增长影响因素论文2022-12-03
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2022-11-08
农林经济的管理论文2024-01-22
青海农牧业农机化发展的影响要素与对策论文2022-04-30
公司法勤勉义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