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共13篇)由网友“生化危机终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
前言:古建筑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鉴证,有其特有的参观价值和科研价值,其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显得极为重要。由于我国文物古建筑多由木材建造,其耐火能力较低,极易被火灾损害。经过多年来国内外的古建筑防火研究和学术讨论发现,虽然,基础消防机构在古建筑防火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很高,但由于缺少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指导工作,火灾预防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火灾预防工作思路陈旧,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办法。
一、建立完善的火灾消防体制
很多古建筑群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的场景屡见不鲜,空间拥挤,导致安全保卫任务繁重,成为了相关部门预防火灾的一大隐患。根据文物古建筑“唯一性”的特点,其消防安全方案可以根据实际的火灾危险系数、文物保护要求、地理条件与水利条件等,通过科学、系统、合理的分析讨论进行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地区可以引进“消防技术专家评审机制”,在解决基层预防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文物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从而形成与消防技术同步成长的古建筑火灾预防机制。
二、科学划分古建筑群消防安全区域
通过大量的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经验表明,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消防机构的意识会陷入误区,对文物古建筑群不加区分,笼统的按照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预防,导致消防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出现漏洞。针对于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是,对于真正的古建筑群,采取重点保护措施,作为重点安全区域进行火灾设防。而古建筑周围的配套设施,例如,酒店、宾馆等仿古建筑和场所与古建筑文物之间的关系不大,消防人员必须认真加以区分,将其划分成为独立的建筑区域,相对于古建筑群来说,建筑区域可以适当降低火灾危险评价系数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
除此之外,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古建筑密集区,例如:中国的平遥古城、西塘古镇、五台山风景区等也可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数目等,合理划分不同的消防安全区域,明确对应的预防等级和预防措施。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消防安全体系,是实现现代科学消防管理的重要基础[1]。
三、客观评价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系数
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洗礼和历史的变迁,遗留至今,其中必定蕴含着古人在建筑学上的智慧。很多古建筑都具备简单、实用的防火功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头墙的使用。建筑物高低起伏不定,土墙相对相接,将相邻的建筑完全隔绝。其原理类似于现代防火单元的使用。
一些古建筑内尚未安装照明设施,也没有其他火源存在。所以,针对于这些古建筑,消防部门不应增加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安装自动报警系统等于人为为古建筑物增加了火源,间接的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二)根据文物价值保护原则,不允许随意安装非必要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不仅被破坏了文物原貌,其安全系数也比较低。因此,在评价古建筑火灾危险系数时一定要客观、真实,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评估论证,从而正确的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
四、有效控制关键火源,消除一切火灾隐患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发现,许多基层消防单位都没有意识到,火源控制是古建筑防火最有效、最实际、最可行的办法。由于古建筑使用功能比较单一,所以火源较少,容易控制。通过实践证明,有效控制关键火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火灾的发生。
控制关键火源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中,相关的火灾消防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应用。例如,统一寺庙燃香地点,在寺庙的其他地区严禁出现明火,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金属、石料等不燃材料作烛台,大殿内的香案表面用铜、铁制品包裹严实。大殿内不设电气照明,将所有的线路埋藏与地下。用最简单的'控制火源的办法排除一切火灾隐患[2]。
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火灾预防机制
在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古建筑资源会被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很难与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同步。其中剩余的空间资源被持续开发利用,建设了新的现代化建筑,这些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使区域防火安全形势复杂化,火灾危险系数极高。因此,地方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必须对古建筑的安全负责。在区域内情况发生改变后,相关部门要对古建筑群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降低人员密度,设置火灾监控体系,完善区域自救能力。对于新建设的建筑,可以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提高建筑消防设计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3]。
六、第一时间控制火灾
对于文物古建筑的火灾扑救工作,必须以快速反应为基础,将火势控制在初级阶段。对于单独存在的古建筑,一旦扑救反应时间过长,就已经丧失了扑救的可能和意义。所以,时间是古建筑火灾扑救工作的第一敌人。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古建筑周围要要安排专人24小轮流值守,定期检查古建筑群内的火灾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各类灭火器材是否能正常工作,避免使用时出现特殊状况,延误火灾扑救工作。
总结:保护古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合理的维修和利用古建筑文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而火灾是古建筑保护的最大威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防部门所面临的压力剧增,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火灾预防道路,已经迫在眉睫。通过相关专家的研究得出,改善古建筑预防火灾预防效果要从普及科学的防火思维入手,建立专业的消防队伍,完善一系列的火灾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辉.凤凰古镇古建筑群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01(16):66-68.
[2]张霁.高校历史建筑防火安全解析--以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和文字斋为例[J]. 重庆建筑,2015,01(16):24-26.
[3]邓颖芝.试论东莞可园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和防火对策[J].科技风,2015,04(16):208.
篇2:文物古建筑火灾原因及防火对策论文
文物古建筑泛指我国历史上保存至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民居等建筑。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文物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势难以控制,极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做好文物古建筑的防火工作尤为重要。
1 年以来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典型案例
(1)2014 年 1 月 11 日凌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有 1300 年历史的古城核心区变成废墟,烧毁 242 栋房屋,古城历史风貌严重破坏,部分文物建筑也不同程度受损,财产损失上亿。
(2)2014 年 1 月 25 日晚,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发生大火,300 年历史侗族村寨 100 余栋房屋被烧毁,当地侗文化遭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3) 2014 年 3 月 31 日,一场大火将距今千年的唐代古刹圆智寺千佛殿的屋顶几近烧毁,殿内壁画也有些许脱落,圆智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 (1132 年 ) 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015 年 1 月 3 日,拥有 600 多年历史的云南巍山古城拱辰楼,在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此次火灾事故损失严重,拱辰楼木构部分基本烧毁,烧毁面积约 765平方米。建筑物多为简易建筑,耐火等级低。大多数加工企业修建木梁木柱木版墙加石棉瓦屋顶的简易建筑作为车间、厂房使用,钢屋架车间厂房未经防火阻燃处理,耐火等级低,建筑物防火间距不足,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2 文物古建筑的特点及常见隐患
2.1 耐火等级低
由于建造时间早,文物古建筑的建筑构件大多采用柏、松、杉、香樟等含油性的木质材料,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其耐火等级按照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分类,大多属于三、四级耐火等级。同时,不少文物古建筑内还存放有字画、天帐、飘带等其他易燃物品,而且不少文物古建筑在修复过程中木构件表面涂刷过油漆,火灾负荷高,一旦起火,易形成立体燃烧,火势迅猛,致使整个构架失去支撑能力,导致整个建筑物垮塌、烧毁。
2.2 无防火间距
大多数文物古建筑由于受建造时期建筑艺术等局限性的影响,建筑间相互毗邻,通廊相连,未设置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足,形成连片的古建筑群,一旦发生火灾,如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毗邻的建筑物很快就会大面积燃烧,容易火烧连营。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影响较大的连片被烧毁的古村落、大村寨的火灾,正是由于建筑物防火间距不足而导致蔓延扩大。
2.3 无消防车通道
文物古建筑尤其是寺、庙、道观、陵墓等古建筑,大多建造在崇山峻岭、远离城镇的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无满足现行消防车运行的消防通道。即便消防车能驶入到文物古建筑周围,因文物古建筑大多院墙高大,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消防车无法驶入建筑内部,往往给火灾的扑救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延误火灾扑救的最佳战机。
2.4 消防设施缺失
由于文物古建筑建盖位置往往较为偏僻,因此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周边缺乏消防水源。建筑周边除设置满足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池外,很少考虑到消防用水的需要,未设置消防水池;建筑内除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外,无其他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因此,文物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缺少基本的消防设施和装备,往往只能望“火”兴叹,易造成小火发展成大火,小灾酿成大灾的局面。
2.5 节令时节防控难
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到远离城市喧嚣繁华依山而建的文物古建筑旅游区,在那放松身心,瞻仰人文,了解历史。特别是遇到节令时节或是旅游黄金周,到寺庙上香的游客和香客大量涌入,游客骤增与景区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的矛盾凸显,火灾防控工作压力大,当遇到干燥炎热的夏秋季节或大风天气,若景区内管理人员忽视了对香火区及游客吸烟现象的管理,也容易引发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发生。
3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成因
导致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但人为因素造成的居多。文物古建筑的火灾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3.1 生活用火用电不慎
这也是造成文物古建筑火灾得主要原因。用火方面主要表现为做饭、照明、取暖等用火过程中不慎引发火灾。用电方面主要表现为随意在文物古建筑的可燃构件上铺设电线且未采用金属管或 PVC 阻燃套管加以隔离保护,由于线路老化,绝缘破损引起火灾;电气设备使用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者照明灯具的安装靠近可燃构建时,未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措施,因长时间使用、烘烤起火。
3.2 宗教用火不慎
民用佛教信徒进行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者甚众,而古建筑古寺庙是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宗教活动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喇嘛庙宇中的酥油供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宗教用火活动。这些都无形之中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
3.3 雷击起火
文物古建筑一般都是建在较高的台基之上,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或崇山峻岭之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
1959 年 9 月 13 日,陕西省碑林博物馆(原文庙所在地)明代建筑大成殿因雷击起火,五间殿宇全部烧毁,展室内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原始社会时期的文物 263 件及极其珍贵的猿人头骨化石等在火灾中烧毁。
3.4 其它原因
比如自然界引发的朽木遇氧燃烧、泥石流引火、地震致文物古建筑发生的火灾以及人为因素如小孩玩火、报复纵火、放火等原因引起的火灾。
篇3:文物古建筑火灾原因及防火对策论文
4.1 深化思想认识,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文物古建筑主管部门要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将消防安全列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对文物建筑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对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加强消防安全监管。坚决杜绝因忽于日常管理,片面追求文物古建筑的开发,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现象的发生。同时,文化、住建、消防等相关部门要强化联动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隐患存量,真正使“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落到实处。
4.2 应用先进的消防安全技术,优化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性能
一是在保持文物古建筑原状的前提下对木结构或其他可燃构件涂刷透明的防火涂料进行阻燃处理。二是减少文物古建筑内天帐、飘带等织物及其他易燃物品的使用,减少建筑内火灾负荷。三是在不影响文物古建筑外部结构的前提下,安装合格的避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测试维护,避免因雷击引发的火灾事故。四是严格用火、用电管理,原则上在文物古建筑内要最大限度的杜绝或减少照明灯具和其他电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确需安装和使用的,电气线路的敷设必须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并用金属穿管或 PVC 阻燃套管敷设。
4.3 因地制宜,加强消防设施和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
一是推动政府将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二是结合文物古建筑的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周边的天然水源,建造消防水池和消防水泵房,设置室外消火栓,并配置手抬机动泵、水带、水枪、灭火器消防设施和器材。同时,在连片的古建筑群、古村寨等地,特别是水源匮乏的地方,要鼓励村民在家中修建水池,并配置火钩,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烧连营局面的发生。三是建立多种形式消防力量。文物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消防安全或建立志愿消防队,有条件的建立专职消防队,同时依托当地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组织,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4.4 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政府部门要加强文物古建筑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群众保护古建筑消防安全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将消防知识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因地制宜设置消防宣传栏、橱窗,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提示性消防常识宣传。文物古建筑要张贴防火警示标识、标牌,旅游景区要向游客宣传防火安全须知。火灾多发季节、重大节假日和民俗活动期间,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活动,并定期组织消防教育和灭火逃生体验,普及消防常识,不断提升群众自防自救能力。
参考文献 :
[1] 郭铁男 . 中国消防手册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公安部 , 住房城乡建设部 , 国家文物局 .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S],2014.
[3] 文化部 , 公安部 .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S].1984.
篇4: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与防火策略论文
关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与防火策略论文
近年来,古建筑火灾不断发生, 年 11 月 28日,重庆黔江濯水古镇失火,“亚洲第一廊桥”濯水风雨廊桥被毁; 年 1 月 11 日,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烧毁房屋 242 栋,古城历史风貌严重破坏,损失财产上亿; 年 1 月 3 日凌晨,云南大理拱辰楼发生火灾,城楼大部分被烧毁,烧毁面积约 765 m2;2015 年 2 月 20 日,安徽歙县一数百年古建筑发生大火,文物几乎全部被烧毁。频繁发生的古建筑火灾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古建筑火灾的研究[1-6].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古建筑的火灾原因进行分析,从火灾风险评估技术、消防设施设备、材料阻燃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火灾防控措施,希望减少类似火灾的发生,减小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1 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可燃物数量多,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小,总体表现出容易发生火灾,形成火烧连营的情形,由于固有的消防条件限制,容易造成巨大的文物价值损失。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如下:
1. 1 以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常见的房屋结构有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钢结构、核心筒结构、木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因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同,建筑的耐火等级也不同,木结构建筑和砖木结构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梁、板、柱、椽也以木材为主,因此以三、四级耐火等级为主,木材大多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干燥,含水量少,可燃性高,而且由于屋顶结构严实紧密,火灾时烟气和热量集聚在屋顶内部,不易散发,温度极容易积聚,火灾危险性极大。
1. 2 古建筑防火间距不足,火灾易造成大面积蔓延古建筑大多是连片建设,房屋之间飞檐相接,通过廊道相连,而且廊道耐火等级低,无防火保护,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甚至没有防火间距,庭院格局表现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的形式,这种格局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间距,建筑一旦某处起火,火灾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延烧。由于防火间距不足,一旦着火,建筑燃烧产生的辐射热容易被相邻建筑吸收,导致相邻建筑间接致燃,抑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飞火”导致燃烧蔓延。
1. 3 古建筑规划不合理,火灾扑救困难古建筑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规划不合理,大多偏离城镇地区,或依山而建,或建在半山腰,基础消防设施严重缺乏,距离天然水源较远,市政供水更是困难,消防用水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发生火灾,初期火灾得不到有效控制,小火酿成大火,导致古建筑火灾损失十分惨重。并且由于古建筑内部院高巷窄,且设置有台阶,导致消防车难以驶入,对扑救十分不利。大多数建筑高度在 10 ~30 m 之间,如此建筑高度,加之燃烧时较强的辐射热和高浓度烟雾影响,使得救援人员难以靠近着火部位,消防水枪难以发挥正常威力。此外,古建筑屋顶具有坚硬密实与防水防潮性强的特点,建筑屋顶未被烧穿以前很难存水渗水,再加上梁、枋阻挡影响,造成有水难攻局面。
1. 4 古建筑内文物众多,火灾损失较为严重古建筑内藏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如字画、法器、典籍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古建筑一般都采用油漆彩绘以及木制屏风,悬挂大量纸画和织物垂帘等可燃装饰,加之常年诸如蜡烛、油灯传统照明灯具不灭,香火不断,火灾危险性较大。
1. 5 古建筑游客迅速增加,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加入到旅游的行列,近些年来,古建筑旅游呈现升温趋势,尤其遇到宗教节日和旅游高峰季节时,人流量大大增加,人员又相对拥挤集中,火患进一步加大。火灾时将产生严重的安全疏散问题,且人群中又有较多妇女、儿童和老人,火灾时惊慌失措,盲目逃生,极易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
2 古建筑火灾案例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相关网络新闻报道和火灾文献,收集到1949 - 2015 年近66 年的 80 个古建筑火灾事故案例[7-9],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古建筑的结构以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80 个着火建筑中,木结构所占的比例为 76%,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占 18%; 引起古建筑火灾因素大致分为电气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其他因素,人为因素占火灾致灾因素的 64%,其中用火不慎占人为因素的 53%,见表 1、图 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引发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分为客观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电气引起火灾、易燃物品着火引起火灾、气象等自然因素引起火灾。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用火不慎引起火灾、吸烟引起火灾、人为纵火等。
2. 1 电气引起火灾古建筑内的电线老化,绝缘破坏,由于没有穿管保护,容易造成短路、漏电引发火灾。另外,超负荷使用用电设备等用电不当行为,容易造成电气线路过载,从而引发火灾。有些古建筑区存在乱拉乱扯电线情况,有的直接把电线敷设在木材等可燃物表面,一旦线路出现故障导致局部高温容易引燃可燃物,造成火灾的蔓延。
为了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可燃物应避免靠近这些电器设备,否则应进行阻燃处理; 另外,除了定期对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进行维护保养外,有必要设置电气火灾报警装置。
2. 2 自然因素引起火灾火灾的起因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影响火灾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大风、高温、地震以及雷击。大风天气容易招来别处“飞火”,高温天气直接把干燥的.古建筑引燃,雷击产生高温也能将未装避雷针的古建筑引燃。
2. 3 用火不慎引起火灾一种是僧、尼、道士和居住在古建筑内的其他人员用火不慎引起火灾; 另一种是同古建筑毗连的居民、商店等用火不慎发生火灾,殃及古建筑。
2. 4 吸烟引起火灾进入古建筑内的人员违规吸烟,随便乱扔烟蒂、无意落下烟灰、忘记熄灭烟蒂等不良吸烟行为引燃可燃物,火灾蔓延引起古建筑火灾,因为炽热的香烟温度,从理论上讲足以引起大多数可燃固体。
2. 5 不规范作业引发火灾古建筑在改扩建的过程中,不严格遵守动火制度,违章焊接、切割器物,高温电焊焊渣和切割火花溅到可燃物上引发火灾。
2. 6 人为纵火人为纵火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可分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和敌对势力蓄意破坏,这种情况一般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排除在外。
3 古建筑火灾防控建议
3. 1 运用火灾风险评估,寻找火灾防控切入点
火灾风险评估是对目标对象可能面临的火灾危险、被保护对象的脆弱性,控制风险措施的有效性,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消防性能进行评估[10].运用现代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对古建筑进行风险评估,找出火灾因素并按主次进行排序,有利于寻找古建筑火灾防控切入点,使对古建筑的火灾防控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可结合城市的消防规划加强市政消防设施、市政道路、古建筑内部消防设施的建设; 分析评估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通过逐步控制可燃物、提高建筑构件的防火性能、增设防火隔墙、配备灵活机动的灭火设施等措施以弥补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的问题。
3. 2 研究适用于古建筑保护特点的阻燃材料和阻燃技术
古建筑内棉、麻、丝、毛织物众多,特别是寺庙、道观建筑中到处可见悬挂的帐幔、飘带、幡幢等物品,这些物品是易燃的,运用现代阻燃技术对其处理,能够改变物品的燃烧性能,即使遇到明火也不易燃烧,发生火灾时也不至于蔓延。采用最新纳米阻燃技术与微胶囊处理技术,在保持原有物质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建筑中的木制结构、饰物、帷幔等各种易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降低其燃烧性能,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古建筑的耐火等级和降低潜在火灾危险性。
3. 3 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灭火技术
由于古建筑内有大量的文物需要保护,对古建筑进行灭火时,需考虑到对文物的保护,目前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古建筑细水雾灭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需要对这一技术进行推广; 另外,在探测报警方面,由于传统的感烟探测器在古建筑场所存在容易误报、探测延迟的缺点,需要研究和开发极早期火灾预警智能系统并对其成果加以推广。
3. 4 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
针对古建筑的防火保护,除了技术防范之外,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同样重要。首先,应建立专职消防队伍,提高从业及管理人员消防安全素质; 其次,应结合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旅游旺季、淡季和重大活动的人员情况,分析主要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 最后,应做好宣传、培训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统计的方法对历年来的古建筑火灾事故进行分析,以寻找古建筑火灾的规律,探寻古建筑的火灾原因,从而针对性地采取火灾防控措施,希望能够为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和控制,为古建筑的消防管理与防火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源,陈海涛。 古建筑防火新技术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7( 6) : 44-46.
[2] 田长云。 消防物联网技术在古建筑消防的创新应用[J]. 甘肃科技,2013,18( 9) : 66-68.
[3] 优拉才让。 现代防火技术在西藏古建筑中的施工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14( 11) : 66-67.
[4] 李继鸿。 丽江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及防火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014,30( 8) : 57-61.
[5] 王新红。 雍和宫的火灾风险及防火灭火措施[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5) : 11-13.
[6] 熊军,陈保胜。 运用现代技术构建古建筑防火安全保护体系[J]. 中外建筑,( 5) : 147-148.
[7] 徐钟铭。 木结构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及火灾风险评估研究---以四川某古镇为例[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14.
[8] 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
[9] 范维澄,孙金华,陆守香。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篇5:科学创新与求异思维的论文
关于科学创新与求异思维的论文
20世纪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烈、发展最快的世纪。发展之快,变化之剧往往使人目不暇接,使人“思难适变”。其中,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日新、月月异的科技成果已大规模大力度地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更是因为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各国综合实力方面所显示的巨大作用。因此,在进入21世纪之时,“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种种号召已日益成为神州大地、举国上下的最强音。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任何一个崇尚科学的人,都不能把思想、认识只停留在响亮的口号上,停留在激昂的号召上。人们首先要思考、要探究的最实际、最本质的问题是:
创新的本质性意义是什么?
创新的思想源泉、精神力量是什么?
创新的困难、障碍是什么?真正的“拦路虎”是什么?
创新人才能普遍涌现的机制是什么?
从本质意义上说,创新的含义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
“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要知道,人,人类,作为高级动物、高级生灵,其最不同于一切低级动物、低级生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会思维,会理性的思维,且会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行动实践自己的思维。而这种理性思维中,最可宝贵的,恰恰是上面谈到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这三性思维。我们应该看到,人,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也正是依托于、借助于这三性思维,才达到了今天这样高度开化的程度,这样高度文明的水平的。
人们已经悟到,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那么,阻碍求异思维的拦路虎是什么?求异思维的对立面、限制面是什么?很显然,求异思维的对立面,限制面是求同思维。因为,求异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地。而求同思维则总是要求人们信于一统、定于一尊,在丰富多彩、多元的客观存在面前,强调和强求主观观念、主观意念上的一元和一统,从而进一步影响、引导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各种认识活动、判识过程中排斥、戒除一切合理的疑心、疑虑,使人易于轻信,放弃独立思考、独立判识,乃至由轻信到“坚信”,到“迷信”。结果往往导致人们从思想、从观念,到行动,一切的一切都逐渐陷于僵化、简单化、趋同化,最终使越来越多的人大脑中的求异思维、求异探索陷入迟钝、陷于冷寂、陷于麻木、陷入停顿。久而久之,人们普遍潜在的创新性思维源泉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
由此可见,真正要倡导创新精神,真正要调动、发挥全民族的创新潜力,就必须从反思、从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入手,要从教书育人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上大力倡导求异教育和大力抑制求同教育开始,要努力克服大一统思维的历史惯性。这方面,也要从孩子启蒙教育就做起。大凡在国外生活过一段的人大都会注意到,在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小学生若能在课程范围内当堂提出老师也难以回答的理性问题,那么,老师往往不仅不会不高兴,反而以自己有这样好思好疑好问的学生引为自己的骄傲,视为自己的荣耀,往往还会当即赞赏、赞扬这个学生提了个好问题。同学们也把这样的同学视为自己的小英雄。倘若这个情景发生在一向崇尚大一统教育,崇尚标准答案、标准行为,乃至要求标准坐姿的中国课堂上,老师往往会认为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大不恭”,是学生有意让自己“下不来台”。
而且,这样的学生,日后无论在老师面前,还是在同学中间,日子都不会好过。再一个明显对比是:一个西方公司的老板,新雇一个高级助手,若三个月、半年内没有提出超过老板自己原有经营谋略的新点子、新思路,没有使出让公司产生新业绩、新活力的新办法、新路数,对不起,老板就要炒你鱿鱼了,不再出冤枉钱了。而在我们国内,当头头、当领导的,往往不喜欢自己的下手、下属冒出新思新见来冒犯自己固有的定见、自己的定尊,更不喜欢下属表现出胜过自己、超过自己的高见和能力。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下属往往被头头视为对自己权力、权威的某种危险和威胁。从上述这两个一般可见的对比中,人们可直接看到崇尚求异思维和崇尚求同思维所引发出的完全不同的结果和后果。我们一心想靠科教兴国,想靠创新,想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睿智的人们,难道不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上作根本性的反思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这两个对比案例中领悟到,培养什么样的人,重用什么样的人,是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创新灵魂的生与灭、发与溃的吗?
当然,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让人们不着边际地去胡思乱想,去异想天开,去任意蛮干。求异思维也是要在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成果的。
但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思想?什么是科学理性精神?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未必都能弄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尽管这些年来,倡导科学思想,号召科学精神的呼声很高,口号也很多,但对科学、对科学思想、对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本征性、实质性的内含,人们往往并未深入地去思考过、深研过。在很多情况下多是停留在字面上、口号层面上。大概也正因为如此,致使神州大地上相当一个时期来,伪科学假科学,乃至种种封建迷信才得以盗窃科学之名沉渣泛起,甚嚣尘上,搞得乌烟瘴气。
从人类社会近二三百年的科学发展历程来看,科学的含义,或称之为科学的本征,我以为大致可以归纳表述为:科学是人类世世代代以每一代人,每一个个人有限的认识能力,去探究,去探知无限的外在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科学又总是以后人不断发现前人认识中的缺陷、不足、错误,并予以修正、补充,乃至推翻其中某些错误结论而前进、而发展的。而正是从科学的上述这两个本征性的特征中,我们可以梳理、归纳出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具体构成,至少应包括以下五大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 实际上,这五大要素,是任何一个严肃、严谨的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活动时缺一不可为,须臾不可离,少一难为继的。实际上,不管你自觉不自觉,人们,人类一切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思维,亦即求异性思维的启动和后续推动,也都是发端于此五要素,发力于此五要素的。
人们不难看出,科学五大要素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个“疑”字,即“理性的怀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由生疑,到存疑,到质疑,到新发现、新发明,这往往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相反,由轻信,到笃信,乃至到迷信,则往往导致人们渐渐丧失自主的理性、智性,丧失自主判识的自尊自信,渐渐地陷入只知唯书、唯上、唯权、唯命是从的驯服心理和盲从心态。难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要郑重地宣告,他终身钟爱的人生最高格言是“怀疑一切”!
从科学的本征中,从科学精神的要素中,人们也不难看出,科学,科学思想,一切科学事业,从来是把人们的研究、探索活动引向公开、公平、公正的。实际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也是把人世间的一切人、一切事引向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鄙视一切阴暗,鄙视一切伪诈,也鄙视一切以权威、权势,或以种种造神、迷信为掩饰的背后谋算、暗中操纵,和一切“黑箱作业”的。
当然,要普遍地激发、激扬人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活动,除了大力宏扬科学思想,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外,也还必须加快改革我们的社会体制,尽快使我们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政治能具有相应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和氛围来加以配合,加以保障,才能真实现实。20世纪过去了,而20世纪留赠给人类的现代文明瑰宝是:透明的市场、刚直的科学、平权的民主。这三大瑰宝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20世纪百年大实践、大对比后已普遍共识、普遍公认的全球性的历史性大选择。实际上,这三大瑰宝也是使人,使一切人,得以摆脱人身依附,摆脱思想依附,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活得有自尊、有自信,每个人都能发挥潜能潜智,发掘人间一切创新创造源泉的现代文明瑰宝。
让我们在新世纪开启之际,更自觉更努力地以一种更开放的思想,更开明的心态,去创造,去迎接一个充满公开、公平、公正精神,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新中国和新世界吧!
篇6:高层住宅防火安全弊病与改进对策论文
高层住宅防火安全弊病与改进对策论文
1.高层住宅火灾造成人员群伤群死的因素
一是材料因素。就目前而言,现代高层住宅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保温材料和可燃的一些装饰材料。进而致使室内可燃物大增。鉴于这种状况,这些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和有毒有害热烟气必然就会很大。在这种状况下,极易发生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
二是在一些高层住宅的周围缺乏必要的消防通道,缺乏必要的消防车停靠地。
再加上人们对于消防意识的淡薄,违章侵占消防停车位、疏散通道,以及消防车道。在火灾发生以后,涌入到疏散通道的人群会被烟火所封堵死,影响消防人员的工作的展开。
三是由于高层住宅本身的结构和高度这两个因素,在发生火灾以后,最容易发生烟囱效应,导致火灾迅速扩散蔓延,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顶棚和楼梯的坍塌,疏散、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开,导致群伤群死时间发生。
2.高层住宅防火安全存在的误区分析
误区之一:居于高层建筑的居民有一种普遍的认识,以为高层建筑都是新建造的,其电路必然也是新的,在用电的时候家里又有人,也就不存在火灾的发生。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火灾发生的因素中,多是用气、用电、用油不慎,以及生活用火、吸烟等等。也就是说,不论高层建筑还是新建筑都可能会发生火灾,而大部分火灾都是由于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缺乏而导致。
误区之二:在高层建筑中,一般都配置有消防设施,从理论上来说,及时高层住宅发生了火宅,在通过高层住宅中的这些消防设施完全可以将火宅消灭。但是,在这些高层住宅中的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主要是由小区物业负责。但是小区物业在维修资金上严重缺乏,在实际中不能及时对消防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对于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以及自动报警等设备未曾检测,这些设施年深月久后,几乎成为了一种摆设,一旦高层住宅发生了火宅,消防设施不能发挥出消防的积极作用。
误区之三:居民认为在发生了火灾之后,只要跑到楼外或楼顶或者是疏散楼梯间,就会安全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季节的变化,居于高层的居民在通风和采光因素人为地将封闭式疏散楼梯间中的一些常闭式的防火门打开,这种情况很普遍。当高层住宅发生火灾以后,疏散楼梯间也就不能达到对烟尘的封闭。
在这样状况下,进入到原本要封闭的而又没有封闭的疏散楼梯通道,在滚滚烟尘中反而更加危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死者都是由于烟雾毒气所致命。
误区之四:居民认为高层住宅火灾不必怕,认为在居室中备上高层建筑救生缓降器这些设备,完全可以进行自行逃离火场,也不必要等消防队员来救援。当然,居民配置这些逃生的设备,的确适用于高层建筑逃生和救援。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对这些救生缓降器进行常规的维护操作,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对于一般的民众而言,不曾受到严格的操作训练,在火灾发生以后,不能准确地使用这些设备,反而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
3.高层住宅类火灾的预防措施
3.1积极强化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消防安全职能
在高层住宅类火灾的预防中,必须派专人负责小区物业公司的管理,而业主委员会主要是对小区物业公司进行督促,促使小区物业公司在每一个月中启动一次消火栓泵和喷淋泵。另外敦促小区物业公司每3个月中在湿式报警阀处,实施一次放水测试。主要测试整个供水管网、水力警铃,以及水流指示器和消防控制柜的反馈信号,还包括消防水泵等是否存在完好。
对于这些情况必须全面测试。做好定期的`防火检查和巡查工作,真正确保水带、水枪、室内栓,以及消火栓等设施的完好无缺,保证消防管道中的进水阀门处于一种开启的状态,以及疏散指示标志和急照明设施的完好状况。
3.2加强消防意识、积极宣传
消防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需要全民积极的配合,故而积极地提高居民的消防意识相当重要。有必要做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根据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以及派出所和公安消防部门的有关规定,在每年中,应该定期地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其中重点应该对住宅消防安全,尤其是高楼住宅消防安全教育进行宣传,教给居民如何防火、如何灭火以及如何在火中逃生等消防知识,积极建立起消防法制观念,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建筑消防安全疏散演练等活动,提高居民的自救的能力。
3.3强化法律规章的作用
积极强化法律规章,必须强化对消防监督的力量。在对居民住宅建筑楼中所有消防设施的监管,可以通过适度地增加合同制消防员人数来达到监管的目的。有必要让物业公司、建设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处罚地明确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充分地建立起政府消防保障的平台。促使物业公司维护和管理好建筑消防设施、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以及疏散通道等,积极提供防火消防的有效服务。对于一些住宅小区,由于没有委托物业公司实施管理,该社区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有必要积极组织使用人和业主签署防火协议,将消防管理责任给予明确,做好建筑消防设施、安全出口,以及消防车通道和疏散通道的正常维护管理。这样,通过积极的法律制约,有效地提高高层住宅消防设施维护和保障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层住宅火灾进行预防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大家一起来努力,积极做好对身边的消防设施的有效保护,且保证高层建筑有一个能及时疏通的通道,对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消防安全意识给予强化,做好消防安全的宣传,强化法律规章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住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禹。高层住宅防火安全存在的误区及预防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03:137-138.
[2].高层建筑消防现状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12:14-23.
[3]王琪海。谈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的误区和盲区[J].给水排水,,03:114-116.
篇7: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问题与对策论文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产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应发挥好自身所具有的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对接、成果展示示范、农林科技普及以及农林信息监测功能等方面的功能[1]。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是否有着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是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因为如此,本文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
洛阳农林科学院,即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河南省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其主要承担的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各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试验、示范以及推广方面的工作。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1941年建立的,原来是河南省洛阳农林场,1987年国家行政区划调整把洛阳市农科所和洛阳地区农科所合并,进而成立了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7月经洛阳市市政府批准,将名字确定为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院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划财务科、科研管理科、科技开发科、档案资料室6个行政科室;下设小麦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植保研究室、中心实验室、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蔬菜研究中心、畜禽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良种繁育中心9个科研中心(室);院党委下设4个支部,共有党员103名。拥有土地8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余万元。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洛阳农业以及河南省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该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来看,,洛阳市农科院、洛阳市林科所、洛阳市园林所,在农工委领导的管理下,三所合并为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增加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现又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转为企业化管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的企业化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企业化运作,不但能最大限度的为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同时还能有效的弥补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有效的降低国家财政方面的支出。同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通过企业化运作,还能不断的进行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外部扩展,进而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等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断的增加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2]。进而通过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运作,来进一步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地市级科研院所具有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问题分析
机构改革本身作为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目前所面临的新生事物,必然在运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现有的情况对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现有观念与改革存在冲突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中,存在着员工固守计划经济体制的理念与现有市场经济理念冲突的问题。导致这种冲突的原因是,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院所,一直享受着包括工作人员行政级别、薪酬待遇、医疗政策以及退休制度等方面的国家财政支持。但市场经济要求实施企业化运作,即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就会涉及到这些国家财政支持的改变[3]。以对工作人员行政级别的影响为例,原有的对薪酬的影响就会出现变化,工作人员行政级别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自身的档案内,与员工的收入以及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意味着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必须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通过自收自支的方式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中,一些工作人员采取了不理解以及观望的态度,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个别员工抵触机构变革的情况,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变更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岗位设置、薪酬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农林科学研究院虽然实施的是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但是工作人员的自身的编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就使得工作人员行政级别所具有的影响仍旧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4]。换句话说,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在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基本工作人员管理与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矛盾冲突,即基层实施的是岗位制度化,而管理者则采用的是行政级别的方式,这就使得工作人员无法真正的实现竞争上岗。除此以外,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工资结构来看,工作人员的工资一直由工龄工资、职务工资、基础工资以及级别工资四个部分共同组成。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机构改革后,工资制度也要出现相应的变化[5]。也就是说,工资制度变成以岗位工资为主的方式,工作人员的岗位工资由农林科学研究院所设置的岗位为基础进行确定的,本身作为固定金额,伴随着岗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变化;同时,还存在效益工资,效益工资则是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来确定的,执行的是多劳多得的原则;除此以外还存在奖励工资,主要是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中优秀的工作人员所进行奖励,包括月度奖励、季度奖励以及年终奖励等等。但是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就会在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方面的问题,如在有的项目管理中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如何分配等[6]。简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下降,进而无法挖掘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人才对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平的高低与科研人员队伍整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高水平的队伍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变革过程中,存在着科研人员收入低、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才流失等方面的问题[7]。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变革为企业后,科研人员由原有的按职务以及职称确定工资的方式演变为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进而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下降,甚至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同时,企业化运作方式的应用,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对经济效益的关注优于对科研本身的关注,导致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与科研工作本身存在冲突,进而限制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无法发挥科研人员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私利驱动,使得一些科研人员转攻经营创收活动,进而忽略了科研工作本身,这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的根本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8]。
(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来看,导致这些问题存在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1.改革操作本身的必然性
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本身来说,不可能在改革开始就给予科研单位以及全部工作人员一定的好处,其自身必然要对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一些个人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这与改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过程性有着密切的联系[9]。只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人员才能认识到机构改革给组织以及个人所带来的好处,进而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赞同改革,并支持改革,进而自身也跟上改革的进程。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探索性的行为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出现,机构改革自身也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如上文提到的现有观念与改革存在冲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以及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都是由改革本身的原因决定的。这就需要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机构变革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
2.内外环境作用的必然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空间以及经济利益的思想会日趋严重,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背景下,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无论是作为组织自身,还是作为这个组织的组成人员都会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对某些利益进行的改革,导致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一些经济利益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因而一些工作人员反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进行机构变革[10]。同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使得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个人发展空间与增加经济收益的机会。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则,促使工作人员的观念能有所改变,改变农林科学研究院原有的安于现状的思想,进而在寻求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作为科研单位的发展。这就使得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改革的开始,一些有能力的科研人员选择了新的岗位甚至新的行业,这就会对机构改革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人才流失等等。
除此以外,导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变革存在问题,还有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原因。受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影响,在企业化的运作下,经济效益成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首要任务,这就使得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会存在一些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找市场与找项目上,进而忽视了科研工作,因而对机构改革的观念以及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11]。总之,导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变革存在问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三、关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来说,应在明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已有的相关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基本思想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基本思想是,不应把自身看作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更不是简单的套用企业管理模式。其要求在机构改革中,应关注到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所具有的根本目的,灵活的应用企业管理原则与方法[12]。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来有效的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用企业管理模式来优化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管理,通过将企业中所应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应用,在不改变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宗旨的前提下,来调整经济关系。其实质是提高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确定合理的过渡策略
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过渡策略。制定合理的过渡计划并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平稳过渡。如在离退休待遇方面,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医疗保障等都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障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13]。同时,给予机构变革一定的过渡期。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应以中央的明确要求为基础,对农林科学研究院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核销事业编制、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及工商登记等工作。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后,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作为原则,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
(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体制的优化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改革内部组织构架,建立合理的岗位制度与激励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各主管机构应履行协调职能,形成“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根据工作人员能力与绩效的不同,合理适当拉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工资报酬的差距,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或者关键岗位人员,可以根据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及业绩贡献,参照企业年薪制的形式,实行收入年薪制。
(四)动态调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运作
现有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也处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也决定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应动态的调整自身的机构改革过程[14]。结合改革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构建灵活的运营机制,进而提高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如农林科学研究院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为基础,在克服劣势条件的前提下,在抓好自身主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展业务市场,壮大主导产业。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强资本的投入、营运和收益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动态管理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完成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赢发展。
篇8: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论文
摘要:生物理念的灌输,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由于各阶段教育理念的不同,各阶段的生物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育内容与教育理论深入情况也呈现分化。中小学生物课程实际内容相差较大,由于教育人员相互独立,教育衔接工作难度较大。由于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差距较大,且具体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导致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将教学衔接工作做好,才能使学生形成如一的生命科学发展观,同时使理念消化进度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提升理论知识构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一、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异同性比较
(一)相同性
在课程设计上,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都是为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看待事物变化进而探索内在原因的能力。两种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供探索条件,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出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在发展学生对生物认识的同时,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探究,进而学成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现象及原因描述,充分展现自由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教育内容上,两者也是围绕普遍现象与常见事物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较贴近生活,并且实用性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全面的知识体系看待事物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及时进行知识消化并且得到运用。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发展正确看待自身身体的观念,从小学到高中都以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身体与器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保持健康意识。这些观念的相同性,为后续做融合工作构造了良好塑造环境。
(二)差异性
由于小学科学课侧重全面认识意识构造,初中生物课则侧重深入了解知识体系,两者的目的性不同,因此必然会产生分歧。前者在课程中展现的是整体自然界,而后者则是将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后者在分析上更为细致,需要的专业知识也要更加深厚。科学课只要形成对身边事物的整体意识就可以满足基本需要,教育目的就初步达成。生物课则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了解,明白其中的内在结构与形态特征,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对比性。两种课程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得深入层次不一,小学课程满足知识获取,加上少许实践能力就已经足够。初中课程中,除了足够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起来,培养学生进行思考发现事物关系,深入研究科学内容的能力。由于科学课重要在培养全面意识,因此在课程上并不限于生物内容,也掺杂了其他基础常识,如天文地理以及化学等知识,教育中心并不在专业能力上。生物课则将题材进行限定,规定只以生物知识为主体,看待世界的视角限定,中途只会掺杂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小学内容只需要学生了解事物,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观察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的统一性。进入初中之后,就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要求了,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小学知识的向外扩展的过程,逐渐形成对外部的认识,知识体系只需要完成理解过程就足够。初中知识则是内外交互的,对外部知识深入,同时对内在关系开始建立联系,将事物的交互关系进行了解,知识体系向更深入化运用,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衔接问题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课在小学体系中属于副课,没有考试考核需要,因此放太多资源在此类课程上,收到的成效不高。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教师挪用科学课用于上其他课的情况。课程设计也受学校实际情况制约,课程中实例少,学习过程也大量以书面文字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知识有趣,趣味性高于学习性,但是课程过于古板,课堂上约束也较多,实际内容没有课本上讲的有趣。由于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上也敷衍了事,讲课方式古板无趣,传授知识时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在实践实验上,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或者嫌麻烦不愿安排,种种原因导致课程实践上出现误区,实验迟迟不到位,关于实验内容与结果,用口语讲述的方式代替实验进行,内容空洞且枯燥,学生关于实验发生条件与实际结果,不能形成有效的意识。不能形成清晰而一贯的认知,将会影响后续教育过程。由于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这点并不只在科学课上出现,生物课同样也有类似情况,分值少教学比例不多,整体课程的安排都没有很合理。衔接工作的完善程度,会极大被具体工作质量所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完整程度上,还有很大发挥空间,能够将实际衔接工作进行完善。
(二)教育方法差异大
如果以学生的喜好角度进行课程内容排序,科学课与生物课的排名都很高,其中科学课还比生物课排名稍高。但是实际课程表现中,学生对科学课与生物课的反馈都不高,说明后天教育方法对学生造成极大影响,教师无形中对学生灌输了极多自身对课程教育的理解。教育内容设计有差别,教育方法有极大差异,造成衔接工作质量低,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从而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交流上,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对彼此的课程内容互不了解,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与理念。首先体现在课程安排上,科学课安排得更多的是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观测并理解发生原因,安排的实践课也是为了加深理解,也就是说教育方法侧重于观察与融汇。而生物课上,课程内容偏向于专业,对知识的获取与了解重于其他,教师将各种理念传授给学生,然后安排实验内容进行实践与测试,教育方法侧重于知识供给与运用。教育方法转变巨大,将会影响学生理解适应,产生的教育成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衔接教学工作的调整与改良
(一)教育方式调整
科学课与生物课的衔接工作,需要从调整教育方式入手。将两种课程的教育方式向统一化靠拢,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比例。教师的教育方式都应该侧重于课本内容,同时以相类似的讲述方式,使学生有连贯的学习感觉。教育方式上,尤其是接近衔接过程的课程,更应该运用相近的教育模式,将教学方法设计得更复杂一些,以便学生们在课程转变之后更快上手。同时培养起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充分理解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后面接触更深入的知识时,能够套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逐渐将主导权由教师过渡给学生,加强讨论环节在课堂中的比例,使学生进入中学时,能够快速地适应教学环境。教育方式的统一化,可以将衔接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运用。
(二)教师理念转变
提升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衔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个长期,可以延长至终生的过程,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无比重要。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调整,并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师从理解教育的阶段性与统一性开始,将教育内容的层次感进行探明。教师在教学中随着进度逐渐将知识的传导转换为对知识的运用,且倡导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独立寻找解决方法。科学教师与生物教师彼此要互相了解课程内容,找出课程内的共同之处,将衔接阶段的教育内容进行同化,共同推进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在出现有学生不能很好适应课程衔接过程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安排小范围辅导训练,使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如果出现不适应的学生团体较大,将课程要求进行调低,使学生能够跟上整体学习进度,减轻学习中的挫折感。教师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极大。
(三)教育内容优化
由于两种课程相似性较高,所以可以安排一些类似内容用于前期衔接工作,以相似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有课程内容的熟悉感,但是内容又较以前深入,从而使教育内容衔接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越接近,前期衔接工作效果越好。而且,前期安排的实验也要根据实际教育进度进行调整,将教育内容插入实验操作的频率增多,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从自己探索事物变化开始,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验证。在衔接教育阶段,以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能够将教育内容优化到实践可用的程度,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持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提升生物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以简单实用为标准,做到教育内容有效而实际。从教育内容层次上,逐渐以独立概念向事物交互影响概念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教育内容的设计与优化,始终以传授科学有效的知识为基础,进而切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其更好为衔接工作服务。
四、结语
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出发,结合实际课程中的共同理念,将各因素进行动态融合,共同形成学生对生物的科学认识,培养认识生命科学的专业素质。首先着手于认识课程共同点,将两种课程视为一体进行层次辨别,开始构建内容的深浅度,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内容,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内容,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协同努力,达成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完美衔接,实现教育成果共同分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笃康,陈玉金.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有效衔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100-102.
[2]杨伟.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思考[J].教育战绩,2014(1):117.
[3]卜祥秀.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点思考[J].课堂教学,2015(2):60-79.
[4]鲁银婧.贵阳市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篇9:移动互联网思维与4G网络建设的对策论文
移动互联网思维与4G网络建设的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业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4G网络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充分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和4G网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移动互联网技术对4G网络建设的相关策略,结合国内情况进行建设方案的分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引领国内互联网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发展更加完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维;4G;网络建设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创新思维带动了互联网企业的转型变化,给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现阶段,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正处在深化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创新思维驱动企业进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4G网络的覆盖对于促进企业转型有着关键性作用,因此4G网络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优势
1.1 流量业务的覆盖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都会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转型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将原始通信方式向流量转型。早期移动通信方式大多为OTT方式,现如今已经完成了从短信到语音的发展过程,语音通信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互联网公司向流量转型和发展。现如今,信息通信行业竞争极为激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转型目标就是宽带技术,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流量增长的拉动力也在逐渐减弱,再加WI-FI等静止场景免费流量模式的影响,高速无线网络逐渐由于竞争而降低价值,未来的流量经营不可避免的也会遇到同语音经营相似的低价值化和管道化的局面。也正是因此,在随着流量收入的增长逐渐变缓,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需要在之后找到新的增长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大数据应用场景,符合当代中国现如今的发展节奏。现如今,我国还只是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开始阶段,数据量的增长速度还不是很高,但是互联网行业对于大数据应用的熟练程度还是有一定高度的,因此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新的增长点,也就是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转型,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第三个转型。
1.2 技术成熟
随着我国智能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大幅度促进了流量的使用增长,但是随着高速无线网络的发展和覆盖,例如一些价格低廉甚至是免费的WI-FI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移动互联网的流量运用产生了影响。所以,移动互联网企业在流量运用转型成功后出现了现如今的流量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具有精确性、高效性、竞争性和动态性,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在我国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2、借鉴国外4G网络建设方案
2.1 Verizon
美国的Verizon公司是现阶段全球LTE业务发展比较快的企业之一,早在4月,Verizon公司的LTE用户数量就已经突破了3000万,Verizon公司的4G发展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加速网络部署,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Verizon公司在美国4G市场无疑是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其LTE建网速度和人口覆盖率要远高于美国其他几家大型移动互联网企业。到207月为止,Verizon公司LTE覆盖总面积达到了所有竞争对手的6倍以上,在40多个城市实现了连续覆盖,覆盖人口超过80%;②充分发挥频谱优势,大力推进网络发展,Verizon公司在LTE网络商业化的初期就采用了700MHz的频谱作为无线网络的主要承载频段,借助700MHz的优良传播性,达到了以较低建网成本和较少的基站规模实现LTE网络全面覆盖和快速部署的目的;③灵活定价套餐资费,Verizon公司的资费套餐定制十分的灵活,在LTE网络发展初期阶段,Verizon公司就采取多种套餐资费吸引4G用户,流量经营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是提供丰富的LTE终端,Verizon企业运用积极的终端战略,让其发展为全球供给LTE终端款数最多的'LTE企业,实现了以终端战略引领业务发展。
2.2 NTTDoCoMo
NTTDoCoMo是日本LTE市场的第一大移动互联网企业。日本作为全球部署4G最快的国家之一,到年10月为止,NTTDoCoMo企业的公司的LTE顾客数量突破了1800万,在世界整体的LTE市场中占到12.7个百分点,其在日本的LTE客户市场更是占据了高于90%的份额。其建设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优先建设重点城市,实现4G网络部署的稳步推进,NTTDoCoMo在归纳WCDM时期网络构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前提下,确定与本身LTE发展相一致的网络构建战略,先稳定实施,之后对主要城市进行增快部署;②平衡网络流量,先推行无制约的数据套餐,之后采用阶梯的方式收取一定费用,此种收费形式将诸多大流量顾客挡在门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网络数据负载,提高了单位流量的价值;③推出提供语音业务的智能终端,通过这种方式增加LTE用户数量,并且在终端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3、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4G网络建设对策
3.1 充分利用频谱资源,加速部署LTE网络
无线频谱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关键资源,同时其是关键竞争优势,在网络发展的每个时期,科学运用频谱资源可以大大提高互联网辐射水平、构建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要在部署LTE网络之前,首先要根据顾客发展与LTE建网的各个时期,全面、科学的运用利用频谱资源,编制出着实可行的网络构建方案与战略,确保LTE网络的涵盖水平与容量。LTE网络的部署速度同样对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应该重视建网效率,优先完成4G网络的大面积建设。相比较其他的因素,拥有一张覆盖面广而全的网络更能够吸引用户,上文所提到的Verizon和DoCoMo都是依靠领先的网络部署而取得LTE发展的成功。
3.2 加强LTE终端建设,优先发展LTE智能手机
LTE终端设备是网络制胜的关键所在,早在3G时代,智能终端对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就得以体现,并且得到了全球的互联网企业的认可。丰富且高质量的LTE终端能够为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带来比较高的ARPU和更多的用户数量。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在网络发展的初期就需要做好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规划,并且要重视同主流终端厂商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终端厂商加入,从而不断壮大终端产业链规模。日本的DoCoMo公司就是因为其引入苹果手机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流失了大量的LTE客户。
3.3 制定灵活的经营策略
移动互联网企业实现LTE网络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迁移和吸引用户到LTE网络,根据国外大型LTE企业的经验,合理的流量经营战略和灵活的经营策略是提升LTE网络价值和发展LTE用户的一个重要手段。在LTE网络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制定出不同的经营模式,在建设初期,主要为了迁移和吸引用户从2G和3G到4G网络中,所以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要大力推广4G流量,在4G网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企业应当转移重点到流量价值的提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单位流量的价值,防止网络流量压力过大,这时可以考虑取消无限流量套餐,采取阶梯制收费模式,从而限制高流量用户,充分发挥LTE时代的流量经营优势。
3.4 合理选择语音解决方案
在LTE网络发展初期,语音解决方案应当优先选择CSFB和双待机模式,并将其作为语音过渡方案。根据国外4G网络建设的经验,想要在短期内普及LTE智能终端,语音解决方案的选择就必须要循序渐进,因为在建网初期,LTE用户关注更多的是高速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即便双待机和CSFB存在抗干扰能力弱和功耗高等问题,但是在建网初期这并不失为一个选择。
4、结束语
在当前国际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相对国际移动互联网企业而言,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大有赶超国际并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十二五”末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投入,针对我国而言,真正的互联网时代或许即将来临,而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也即将迎来企业转型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参考文献:
[1]李琳.吉林移动4G“流量经营”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朱铨.铁路干线移动互联网的异构网络部署与流控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3]侯俊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湖北移动流量经营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4.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的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的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思维表达和语言表达于一体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他们掌握最基础的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思维上的开拓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特点,分析做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途径。
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误区
在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中,语言训练的模式和思维训练模式存在差异,然而,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训练方法和训练思想上存在误区。
(一)教学思想被应试教育禁锢,阻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然不可避免的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评价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于小学中。而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不可避免的仍然会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手段,更多的倾向于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字等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一定程度上出现固化,没有更加广泛的拓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中,语言能力的训练侧重点更高,教师沿用传统的语言训练方法,带给学生的是以考试测验成绩为目标的学习标准。所以,在此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会把传统的语文知识更多的倾向于客观知识结构的灌输,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对问题的答案形成一种固定的理解模式,教师往往给出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也就延续着标准答案的路线不进行深入或者广泛的思考。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模式中,教师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引导性过强,学生思考片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被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所束缚,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被禁锢了思考的能力,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挥。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发挥思维的引导能力,培养学生去思考。然而,在这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表现在,很多教师拘泥于教参标准上的课文教学引导方向,教参上对知识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一篇课文往往只给出一个中心主旨含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这个唯一的中心主旨含义就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标准性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体会文章内容,揣摩文章主旨,但是这种教学思维训练的引导倾向性非常明显,教师的引导是以教参给出的中心主旨思想为核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的启发,给学生创造机会来发散思维去思考,但是事实上,这种思考完全被教师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的思考范围不能有所偏差,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文章中心主旨的认识也在教师的引导中按照教师给出的思维路径去延伸。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思维训练的范围还比较狭隘,教师对思维训练的引导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小学语文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对策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做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要研究更加适合教学的发展对策。
首先,作为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上有所改观,教师要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教学重视起来,在教学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主动理解能力,只有教师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他们才能够有机会在学习中表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比重,把思维训练提升到一个和语言训练并重的高度,强化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文知识思维能力的发挥。
其次,在语言教学和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语言教学和思维教学两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的环境,例如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教参给出的标准之中。所以,这种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中思维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教师要合理安排两种训练方式的比重,研究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训练方式。
篇11:研究传统科学思维特质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本土依据论文
研究传统科学思维特质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本土依据论文
许多人意识到,当今中国己崛起为世界前列的强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以及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等公共事务上,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日渐增强的影响力掩映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许多人似乎正在逐步忘却过去,而健忘和欠缺反思对一个民族来说却可能意味着灾难。而且,这个强大的物质经济体并未立根于强大的科技原创力。从大国到强国,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仍面临着种种危险的考验。21世纪,中国发展的动力源究竟何在?必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成就、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①的探讨,提取出传统科学思维的特质,并进一步发掘其与现代文明的对接点,为新世纪的民族复兴提供切实可靠的本土的学理依据。
研究的逻辑思路可以分七个部分逐次展开:首先,‘科学”概念的再检讨是我们讨论的逻辑起点,亦一关键环节。事实上,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科学的表现形态为何以及如何看待、评价“科学革命”前的中国科学成就等争论,都与“科学”的定义牵涉至深。因此,合理的“科学”概念的界定不但有助于厘清学界沉病,也是我们进一步分析提炼的基础。 其次‘探寻中国古代科学之动力:以道教科技为中心”,即以合理的科学概念为基础,分析、展示中国古代的伟大科学成就。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与根源于西方文化土壤下的现代科学不一样的,带有东方风土与价值底色的科学,使人惊叹于古代中国的智慧与神韵,以及他们的神圣而崇高的精神世界。
接下来关于“道教、汉唐气质与外向攫能型科学精神”的讨论,乃基于道教科学技术成就的分析,揭示出“汉唐盛世”之气象背后,道教神圣仪式和精湛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正是在神圣崇高的精神氛围下,汉唐人以积极阔达的心胸追求着不朽功业,汉唐时外向攫能型科学精神亦同时铸就。那么,由独特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能否凝练出传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特质?因为特殊信仰氛围的氨氯,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科学思维中存有强烈的“天人感应”色彩,信仰的'意志驱驰探索的车轮不断向外部世界掘进,同时亦因神秘经验主义的掣肘束缚,传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未获得工具价值的连续性支撑,最终适宜的因素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栓桔,科学之花在中华大地硕果难续,本土科学革命之因渺茫难觅。
人总须从历史中寻找资源和出路。这样的历史过程对今天的我们应有何种启示呢?在“‘再启蒙’:宗教、科学与文化复兴之路”部分,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点,从文化气质与精神世界这一科学发展的根本营养源,探索未来的可能道路,并详明“宗教一科学张力突破模式与文化攫能性演进的向度”。
从历史借鉴到现实考量,具体而言,传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创造性转化”可从以下方面思考:现今科学创造的严酷的工具理性化局面,实际更需要传统精神资源的温润。因此,我们呼唤神圣传统的复归,期待精神女神的关照;民族文化创造的不竭源泉须要独立的思维创见,重铸民族一文化的自我意识是文化的反殖民和创新精神培蓄的关键所在。历史上,我们从自然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今天,我们要复兴和持续发展,依然须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再图“天人合一”境界。找回民族一文化自我意识,戮力追寻基于传统的神圣崇高的精神氛围与豁朗积极的文化气质,结合实践理性和创新意识,民族一文化的复兴则庶几可待。
篇12:试论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试论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近年来职业中专与高等工科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科学思维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改研究。在教学体系方面,采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特色,系统地、科学地组织教材,引入前沿知识,增加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工程实例结合到相应内容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即将多媒体授课、软件仿真与电路实例相结合进行“电工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电工学;科学思维;教学改革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收敛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质疑思维、系统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将科学思维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渠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增强创新意识、增加工程经验、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电工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工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课程。但是目前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只重理论的推导,不重实际的应用;只重课堂教学,不重实验和动手;只重考试成绩,不重知识的应用;只重本课程知识,不重知识的系统衔接;只重经典知识,不重前沿发展等。本文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贯彻培养目标不充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以“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为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的“电工学”教学体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课堂教学,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没有学以致用,“不断创新”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所以“电工学”教学应该从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融合。“电工学”课程包括了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主要模块以及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辅助模块。不同模块在理论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将其有效融合,学生普遍感觉模块之间是孤立的,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电类知识全面了解,更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缺乏工程背景。“电工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广阔的电气工程背景,但在课程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求学生理解知识点,学生只记结论而不注意知识的应用,知识来源渠道单一,范围比较狭窄,缺乏实用性,未能引导学生树立和训练工程意识。导致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道问题出处,即学生不知道为何学和学何用的问题,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素质的内在统一。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质疑思维和逆向思维。首先,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已全部采用PPT教学,但多数时间仅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大多数属于被动学习,师生间的互动少,学生很少针对上课内容提出质疑,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多为上课听课、下课走人,完成作业、考试及格,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质疑,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学生创新精神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由于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手段较为单一,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对所学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不愿积极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逆向思考,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愿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思考,课外实验也只是注重验证定理和测量数据,不愿进行创新性试验,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二、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焦作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河南理工大学“电工学”课程组以培养“面向工程、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1)教材建设。将科学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应用于《电工学》教材编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特色,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即用科学思维方法系统地、科学地组织教材,引入前沿知识,注重知识的启承、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增加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应在传统基本理论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际的应用;将工程实例结合到相应内容中,使用具有真实数据和实际工程条件的习题以巩固理论知识;并恰当地引入新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钻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与注重知识关系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相结合。从传统的注重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互动式、工程案例教学法。
(3)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即将多媒体授课、软件仿真与电路实例相结合进行“电工学”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和板书结合,课堂上使用Multsim仿真软件,通过仿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讲解时注重知识的联系、类比和延伸,从系统的角度提纲协领地讲授,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和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课后习题重在工程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将组合思维与系统思维融入“电工学”课程体系改革,从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工程实际、关注工程特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充分贯彻了“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培养目标。其次,将课程的主要模块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以及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行,使各个模块间相互联系,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电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建立了完善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5)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将联想思维与发散思维应用与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中来,贯彻“以工程背景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理念,从工程应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再回归工程,注重学以致用。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既符合二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在实践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着“预习—讲解—操作—报告”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试验,开展创新试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将科学思维方式引入到“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中来,整合教学内容,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活动导向性教学、发散性教学、联想性教学等。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以理论为基础、仿真软件为工具,以实用电路为案例讲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面向工程为导向,研究每一单元的理论出处,使课程内容更合理地体现工程背景。突出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3:草业科学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草业科学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摘要:草业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分制下实行草业科学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是本科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草业科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草业科学;本科生;导师
草业科学是以维持系统健康和获得草地农业系统持续服务功能为目的,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草业科学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针对已经发展三十余年的草业科学,更需要注入创新元素。(2)有利于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过去的本科教育是批量化教育不管学生自身特点,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可按照学生特点来指导学生学习,推行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同时,导师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机会条件。草业科学有多个不同发展方向,从草坪、天然草原、人工草地等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实体出发,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3)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作为导师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更多的机会,能切实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和咨询作用[1]。
(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1.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而刚从中学升人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政治辅导员一般只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则往往无人负责。所以许多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独自“摸着石头过河”,等到摸出道道时已临近毕业。为了密切教与学的联系,使学生少走弯路,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等主要特点[2]。
2.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和心理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导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朝良好特点方向发展,使大学生充满活力地学习和生活,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科生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尤其针对具有若干专业方向的草业科学而言更显重要。导师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这些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一个影响学生的重要过程[3]。
二、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草业科学学科建设,构建有效管理系统
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方面齐抓共管。一般来说,可成立校、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为校导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院(系)级管理机构为院(系)导师工作分委员会,主要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二)完善导师的选择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导师制的基础。学校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各方面权衡评价,也应当对导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等提出一些要求。导师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任职条件是:(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2)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爱岗敬业;(3)具有丰富的草业科学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熟悉教育规律;(4)明确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熟悉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5)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导师应具备的条件可以从年龄、身体状况、学历、专业职务、工作岗位与高校工作经历、学术水平、道德修养、政治素质和聘用年限等十个方面考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
(三)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考核制度
首先,制定导师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导师制规范要求,以及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建立常规工作条理,定期准确评价导师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活动记录等,指导和督促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定期下发《导师活动调查表》及定期召开班级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对责任心不强、不能履行导师职责、学生意见较大的导师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反馈,及时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调换。科学的考核标准是导师制实施的动力。对导师的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应当充分听取导师、学生、职能部门的意见,考核应当公平、民主,全面反映出导师工作的质量。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导师制正常运行的保障。监督是对导师制管理过程的监督,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是否做到公平、合理、有效、到位。
(四)发展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担任本科生导师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工作成本,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因此,在完善导师制的过程中,要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在现有“责”的基础上要突出导师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参与科研的机会,这是学生的渴望所在。要“放权”给导师,除了写评语外,导师应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学生党员的发展、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力。要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导师的“利”,可以给导师记业绩点,发放导师的岗位津贴,进修学习给予优先安排,给予优秀导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以政策上的倾斜;在奖金分配、先进评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体现和肯定导师的工作。对于期末考核属于基本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导师,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谈话,对确实存在问题又不能改正的,也要予以解聘[4]。在学校经费或校长基金中拨出部分资金来资助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的任务纳入学校人事处统一的工作量考核范畴,按照规定把导师所带学生数量折算成课时,与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一样计入教师的年度工作量。超出工作量的部分,给予高数额的补贴[5]。
(五)提高对导师工作的认识、明确职责,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
学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并重视导师制的作用,提高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为避免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发生冲突,要明确二者的分工。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业务专长,另一方面也对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起到潜在的促进作用。
(六)要正确评估学生的水平
“量体裁衣”,协调发展现今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包括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精华是“选课制度”,草业科学本科生导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为学生做选课指导,针对草地、草坪、草原等不同方向选择相应的草业科学专业课。但在实践中,有的导师只笼统地要求学生选什么课,不选什么课,至于为何做这样的选择并没有给学生作出一定的解释,导致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认知上。加之他们在一定的时段内对专业不熟,对课程不熟,对教师不熟,对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和理解很局限,对自己实力难以度量。很容易使选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走过场。这就需要导师正确评估学生的水平,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选好课、学好课,因此,导师要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程度合理安排选课梯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并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6]。
参考文献:
[1]斯烨.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3,16(2):91-92.
[2]李婷.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5-108.
[3]曹十芙,周清明.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9):45-47.
[4]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4-108.
[5]汪筱兰.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J].教书育人,2007,(10):47-49.
[6]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管理,2006,(3):49-50.
★ 建筑法规论文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浅谈医药行业内审不足与外包建议论文2022-07-25
旅游英语翻译与跨文化的研究论文2023-01-13
历史文化资源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论文2022-10-26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案2023-06-11
浅谈三礼对考古研究的意义论文2023-05-07
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23-02-17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探讨论文2023-04-04
民生的政协提案2023-01-08
冬季火灾防控工作方案2023-03-01
龙的传人探源的论文2022-05-15